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专家笔谈

论著

  • 颅后窝锁孔技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王米君;于加省;欧阳和平;

    目的探讨颅后窝各解剖结构间的关系,总结颅后窝锁孔技术应用的优越性及适用范围,以利于临床应用。方法对23具干性颅骨标本进行数据测量及分析,拟定出颅后窝的关键孔位置;再在14具尸体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确定其精确性;利用所测数据在手术中应用,观察其效果,并进行数据调整。结果经颅后窝锁孔可充分暴露颅后窝的大部分区域和结构,向前可达岩尖、岩下窦、三叉神经及Meckels囊的后外侧部和斜坡外侧,可清楚看见三叉神经及面听神经、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起止及走行,以及颅后窝重要血管的分布及走行,同时也可看清脑干的外侧部分。同时利用锁孔技术对颅后窝病变进行治疗,包括听神经瘤切除8例,行三叉神经痛血管减压术2例,小脑肿瘤及幕下脑膜瘤切除3例,效果均良好。结论熟知颅后窝解剖知识和具有精湛显微外科技术的医生,应用颅后窝锁孔技术可以达到切除颅后窝3cm左右病变的目的;同时该技术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2007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早期干预对新生儿脑损伤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杜开先;贾天明;栾斌;蔡春玲;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脑损伤患儿存活后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24例脑损伤患儿分为有系统干预的甲组96例和未干预乙组28例,2组基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另设正常足月儿30例丙组为对照组。均进行体格发育及神经系统检查;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定。早期干预即予丰富环境、语言、视、听、触觉刺激、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综合疗法。结果体格发育:乙组低于甲、丙组(P<0.01),甲与丙组无显著性差异;发育商:丙组高于甲、乙组各5分及27分;甲组高于乙组22分(P<0.01)。结论早期干预可提高脑损伤患儿神经心理发育,降低脑瘫、智障发生率。

    2007年05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4例临床分析

    马福贵;刘泽飞;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4例,术后进行了近期(1月)和远期(12月)的疗效随访,并结合文献分别就手术方法、手术时机、死亡原因和术后康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病距手术时间平均为11.2h,近期显效率为26.5%,有效率为88.2%,病死率为8.8%;远期显效率为52.9%,有效率为88.2%,病死率为11.8%。结论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良好的效果,术后防治并发症和积极的康复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2007年05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神经精神症状临床分析

    赵瑛瑛;欧阳军;王建生;张文吉;张宛哲;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并发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资料。结果慢性肾衰竭并发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主要是尿毒症毒素蓄积及代谢紊乱;此外与透析不充分、失衡综合征、脑血管病变、精神压力及药物等因素有关。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与多因素有关,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充分透析。

    2007年05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亚低温治疗重要功能区的高血压脑出血48例临床分析

    李亮明;林少华;陈信康;黄汉添;

    目的总结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方法将发病后6h内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亚低温组(48例)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别,但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2组病人预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改善预后。

    2007年05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8例临床分析

    骆杭丽;

    目的研究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临床确诊为ADEM患者进行回顾及随访,并对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5例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3例无明显诱因,神经系统症状多样。(2)影像学表现:主要累及脑白质的脱髓鞘病变,4例累及丘脑,2例累及脊髓。(3)治疗及预后:8例全用激素,其中7例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4例同时合用人血丙种球蛋白。8例均经6个月~2年随访,无复发,其中3例遗留后遗症。结论ADEM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多样。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也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

    2007年05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东菱迪芙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陈泉;田向阳;赵卫东;

    目的评价应用东菱迪芙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35例采用东菱迪芙10BU隔日静滴,共3次为治疗组,另25例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治疗后5d、10d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5d、10d血浆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红细胞比积(HCT)。结果治疗组病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后以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东菱迪芙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疗效良好。

    2007年05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前列地尔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李保华;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10μg,ivgtt,qd,14d为一疗程。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及疗效,监测用药前后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2.6%、60.0%,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2007年05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脑性瘫痪的出生季节变化分析

    孙慧清;熊虹;朱梅;张永超;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的出生季节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分析脑性瘫痪组(n=457)及对照组(n=457)小儿的出生季节及出生月份情况。结果脑性瘫痪患儿多出生在夏季,出生高峰在1月份与6月份。结论脑性瘫痪有出生季节性

    2007年05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的疗效观察

    魏华;刘向东;祝华敏;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串联血液透析(HD)治疗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例有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8例),对照组常规行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行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P+HD)连续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β2-MG浓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治疗后β2-MG浓度明显下降。结论HP+HD治疗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明显优于单独使用HD治疗。

    2007年05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中青年脑梗死120例临床分析

    刚光霞;富奇志;黄丽娜;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20例中青年脑梗死病因多样化,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主要相关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高血脂症、酗酒。病变血管以颈内动脉系统为主。结论积极控制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有效戒烟限酒,防止动脉硬化发生,是降低中青年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2007年05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樊伟强;陈凌;相里昆;徐庚;赵瑞林;杜建新;凌锋;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2003年收治的22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肿瘤发病年龄常见为21~46岁。发生于小脑者男7例,女5例。发生于脊髓者男2例,女8例。均行CT及MRI检查。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均行DSA检查和栓塞。所有病例均手术全切,无死亡病例。结论中枢神经血管母细胞瘤在MRI上有特征性表现,易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术前行DSA血管造影及栓塞,并联合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最佳方案。

    2007年05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何文龙;高重阳;赵建民;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1例进行OCSP分型,对各型发病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死亡、残疾、复发进行随访。结果OCSP各型病死率存在显著差异,TACI病死率最高,发病3个月和6个月的死亡、残疾率均以LACI最低,TACI最高。结论OCSP不同分型可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

    2007年05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脑室外引流治疗小量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评价

    黄本长;薛艳荣;凌兴飞;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治疗小量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采用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小量脑出血破入脑室98例。对术后第3d、第5d、第7d脑室通畅率,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病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第3d、第5d和第7d脑室通畅率分别为30.6%、51.0%和91.8%,病死率为15.3%。生存者恢复良好83.1%,恢复不良16.8%。结论脑室外引流治疗小量脑出血破入脑室安全有效,但对大量脑出血破入脑室者不适宜采用此方法治疗。

    2007年05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复发性脑膜瘤术前评估与术中处理

    李格;侯宽省;侯多凡;王东成;

    目的探讨脑膜瘤复发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10月以来我院收治复发性脑膜瘤12例,对术前组织病理、CT、MRI及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再次复发。结论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脑膜瘤的重要手段,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化疗是减少复发的关键。

    2007年05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中药熏洗配合常规药物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沈王明;汪洋;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疗法在腕管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患者是否愿意加用中药熏洗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结果治疗组大多数患者能在一个月症状消失,对照组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消失需两个月。结论中药熏洗能明显的缓解症状,且能明显的缩短常规药物的治疗疗程。

    2007年05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单极双针电极肌电图探测技术

    张炳谦;刘薇;李陆一;王黎明;

    目的探索出一种能够替代同芯针电极来探测肌肉生物电变化的探测电极及方法。方法81例受试者,正常人组27例,神经源性疾病组42例,肌源性疾病组12例。并从以上三组中随机选出18例混合人群,作为二种电极的自身配对比较组。替代电极:利用市售一次性无菌针灸针2支。结果单极双针电极探测出自主MUP波形分化良好。与同芯针电极获得的MUP比较,MUP波形相对低小,时限及波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单极双针电极神经源组MUP时限及波幅均高、宽于正常组,呈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肌源组MUP时限及波幅则均低、短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01)。单极双针电极探测出自发电位活动的阳性率为52.63%,与同芯针电极测出自发电位活动的阳性率47.37%比较,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18例综合组MUP自身配对比较,显示两种针电极的相同肌肉MUP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确立了用一次性针灸针替代同芯针电极来探测肌肉电生理活动的单极双针电极探测法诊断技术。建立了部分肌群的单极双针电极探测法的MUP正常值。通过临床神经源组,肌源组与正常组的组间对比,组间MUP的阳性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传统肌电图改变特征相同,证明临床应用可行。

    2007年05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变化意义

    杨茜;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纤维蛋白原(FbG)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经CT诊断发病24h内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态观察发病后ld、3d、7d、14d及21d外周血FbG,比较4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与23例无脑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FbG动态变化。结果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发病后3d、7d、14dFbG均明显升高(P<0.001),21d时恢复正常(P>0.05),且发病后3d、7d、14d、2ldFbG均显著高于无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患者(P<0.01);无脑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7dFbG明显升高(P<0.001),14d恢复正常(P>0.05),21d时低于正常(P<0.001)。结论动态检测血浆FbG水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7年05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118例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岳凯涛;郭淑平;王浩;

    目的熟练掌握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外科治疗方法,有效预防远期脑积水的发生,掌握脑室外引流术中转分流术的时机。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8例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8例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病例中: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89例,在清除血肿的同时行对侧脑室额角外引流术,术后应用尿激酶液化血肿,存活72例,其中4例脑室外引流术拔管困难,中转为脑室-腹腔分流术;单纯脑室出血者10例,行双侧脑室额角外引流术,术后应用尿激酶液化血肿,存活8例,其中2例中转为脑室-腹腔分流术;颅脑外伤13例,并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后,11例行右侧脑室外引流术,2例行左侧脑室外引流术,全部存活,其中1例中转为脑室-腹腔分流术;脑瘤6例因急性脑积水而突发昏迷行脑室外引流术,其中2例中转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行伽玛刀治疗,4例手术切除肿瘤后,脑积水解除。结论脑室外引流术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抢救手术,为下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处理得当能有效预防远期脑积水的发生,从而降低中转为分流术的发生率。

    2007年05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76例临床分析

    崔宝文;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6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4.1%,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时间多数在发病后24h以内(86.8%),早期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出血部位、早期血压过高、凝血功能障碍、不适当应用脱水剂等有关。结论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导致病情加重与死亡的重要因素。

    2007年05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临床分析

    王琪;孙丽平;段海平;李会芳;赵礼荣;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2005年我科收治的60例TIA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共45例,主要表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一过性黑矇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15例,表现发作性眩晕、复视、平衡障碍、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症状;症状发作时间均<1h;颈动脉彩超、MRA、CTA及DSA检查可显示大部分病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和)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给予肝素钠泵抗凝及手术等,58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2例进展成脑梗死。结论微栓子学说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特点,TIA症状发作时间界限应改为1h;肝素钠泵抗凝是治疗TIA的安全、有效方法;颈动脉高度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2007年05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重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探讨

    仪立志;尹夕龙;黄凯雄;庄文燕;钟天安;贾军;赖连枪;石小锋;

    目的探讨重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66例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结合亚低温或轻度低温疗法,重视术后各种并发症并进行有效防治。结果166例中,26例死亡;存活病人中恢复良好105例,重残22例,植物生存13例,疗效满意。结论对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后,采取亚低温或轻度低温治疗并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2007年05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皮志杰;张舟;金鑫;叶志祥;肖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及如何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将我院2001-08~2006-08运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治疗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与神经外科开颅治疗26例脑出血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基本痊愈8例占22%,明显好转12例占33%,好转10例占27%,总有效率为82%,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存在差异(P<0.01)。开颅组基本痊愈4例,占15%,明显好转8例占22%,好转10例占27%,总有效率为64%,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存在差异(P<0.05)。2组比较微创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迅速,不受场合限制,可在各级医院开展,尤其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的治疗方法。

    2007年05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鲍智颖;钟小兵;康平;邓彦;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注药联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组后,将脑脊液置换联合注药治疗组与非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脑脊液置换联合注药治疗组疗效和预后明显优于非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非联合治疗组。结论在全身系统化疗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注药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改善其预后、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治疗费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2007年05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高血糖、伤情和预后的临床分析

    苏亦明;孙亚邓;李龙;叶原森;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形成机制与伤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当时、第3d和第7d检测空腹血糖,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同时与对照组(轻、中型颅脑损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死亡组血糖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重型颅脑损伤组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时血糖与GCS和预后显著相关(P<0.01),且入院时血糖≥10mmol/L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糖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糖升高程度越明显,脑损伤程度越重、预后越差;动态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对了解病情、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05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王改京;赵发娥;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有关因素与后遗症的关系,到达早期预知、早期干预。方法对50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例有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儿和30例无后遗症的患儿的临床有关因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组患儿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抑制状况、伴随症状、并发症、神经系统症状发生、持续时间、惊厥发作情况、脑功能状态及影像学晚期病变特征,对早期预知其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7年05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赵志华;付耀高;刘小艳;

    2007年05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灯盏细辛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ICAM-1和TNF-α的影响

    李世泽;白宏英;史振军;张小红;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例自发病至入院不超过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灯盏细辛治疗组。A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30ml加入NS250ml静滴,qd,14d。测定发病24h内及治疗14d后血清sICAM-1和TNF-α的水平。结果2组在起病24h内血清TNF-α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B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灯盏细辛能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和TNF-α表达下调,有减轻急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的作用。

    2007年05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急性脑梗死患者sICAM-1、IL-8测定的临床意义

    李凤仙;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2名正常对照者血清sICAM-1、IL-8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d后血清sICAM-1、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发病14d后血清sICAM-1、IL-8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未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sICAM-1、IL-8参与了脑梗死发病过程,其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2007年05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尼麦角林治疗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查芹;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治疗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60例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尼麦角林片,3次/d,每次口服10mg,连用3个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巴氏指数(BI)评定患者的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尼麦角林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2007年05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

    张弘娟;范波胜;赵樱桃;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住院脑梗死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针80mg加入5%GS250ml静滴;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针20m1加入5%GS250ml中静滴,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对比,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对照组为70%,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007年05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奥扎格雷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张付钦;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奥扎格雷纳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连用10d;尿激酶20万U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滴,1次/d,连用7d。对照组血塞通500mg,曲克芦丁0.6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10d。治疗前后监测FG、PLT、PT、APTT、GPT、BUN。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75.47%。治疗后2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TT、FG、GPT、BUN无变化。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2007年05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青壮年脑梗死59例临床分析

    聂方华;杨恩中;

    目的总结分析青壮年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9例青壮年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青壮年脑梗死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神经功能损害严重,致残率高。青壮年脑梗死常见病因为高血压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吸烟、酗酒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青壮年脑梗死病因多样化,早期干预可降低其发病率。

    2007年05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青中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刘柳;何远宏;周英;

    目的研究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66例、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测血管壁的厚度和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计算斑块积分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积分为轻中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血管多为轻中度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青中年脑梗死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的发生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2007年05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马涛;

    目的再一次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脑梗死病人(260例)与健康人群(242例)的MTHFR基因突变的情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MTHFR基因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40)。2组MTHFR的T等位基因频率相比亦无统计学意义(P=0.061)。2组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cy水平与叶酸呈负相关。结论进一步证实血浆Hcy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MTHFR基因突变可能是Hcy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2007年05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价值

    张育红;张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脑梗死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脑梗死组发现27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患病组颈动脉IMT〔(1.12±0.29)mm〕和对照组IMT〔(0.76±0.1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不仅为脑梗死患者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对监测和检出潜在脑梗死危险人群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7年05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依达拉奉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张军;李志业;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心源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的颅内压(ICP)、脑水肿、GCS评分,同时对比6个月时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早期病人ICP增高和脑水肿均较对照组减轻(P<0.01);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病死率、重残率及语言、肢体功能障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脑梗死再灌注引起的脑水肿,保护脑组织免受伤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对迟发性神经细胞坏死也有抑制作用,改善预后。

    2007年05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彩色多普勒对脑梗死患者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骈林萍;李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颅外段椎动脉血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脑梗死患者的椎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设非脑梗死60例作对照组,观察其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100例患者的椎动脉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内径狭窄,血流量减少,阻力指数增高,其中血流量减少、阻力指数增高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对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提供了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的依据。

    2007年05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低分子肝素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孙顺成;刘国锋;陈玉华;

    2007年05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进展性脑卒中溶栓抗凝治疗35例疗效观察

    李军民;戚艳丽;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在发病6~7h内,再次给予溶栓效果。方法对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再次溶栓与首次溶栓病例对照。结果治疗组第4d评分明显减少,病情进展得到控制。结论进展性脑卒中发病6~72h内,新症状、体征出现时即刻给予溶栓是溶栓治疗有效时机。

    2007年05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出血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常海;郭晖;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对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34.9%)、高血压(53.5%)。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CT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其预后。

    2007年05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38例疗效观察

    汤复喜;

    2007年05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王彦廷;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2002-02~2005-02我院10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60例),均在发病6~72h给药,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比较巴曲酶与其他常规治疗脑梗死的疗效。结果巴曲酶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巴曲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优于其他常规治疗。

    2007年05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低分子肝素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朱树英;李秋芳;

    2007年05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安文峰;翟鲁辉;

    2007年05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诊治体验

  • 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临床比较

    石宁跃;贾冰冰;银公敬;白向飞;宁旗军;华栋;张旭;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法,比较各种手术优缺点。方法针对继发三叉神经痛采用病因治疗,对原发三叉神经痛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无效或药物不良反应大而无法继续服药者,可考虑外科手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经颞硬外圆孔、卵圆孔神经切断术等。结果疼痛消失20例,伴咀嚼无力3例,出现带状泡疹1例,死亡1例(继发脑干损伤)。结论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创伤小;经颞硬外三叉神经二、三支神经切断有效,有一定风险;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可找到部分病变,效果好,但手术风险大、难度大。

    2007年05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脑卒中与癫的临床分析

    李东晓;张豪杰;芦洁;芦海燕;王雪梅;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060例脑卒中病例中102例继发性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卒中后癫发生率为10%,早期癫发作6.04%,晚期癫发作3.96%。卒中后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下/皮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卒中类型无明显差异。结论脑卒中是癫发作的重要病因,皮质病变更易导致癫发作。积极控制发作可改善预后。

    2007年05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脑卒中后继发癫90例临床分析

    王素娟;黄文甫;郭旭霞;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94例脑卒中病例中90例继发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为11.3%,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最多(42.2%),急性期癫癎发作占78.9%,恢复期癫发作占21.1%,卒中后癫的发生率在病灶部位间(皮质/皮质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卒中后癫的原因与病程和病变部位有关,卒中急性期继发癫者预后较差,急性期和恢复期继发癫均应给予正规的抗癫治疗。

    2007年05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基底节血管病变记忆障碍的研究

    罗慧杰;郭平;王宏升;

    目的研究基底节血管病变的记忆障碍。方法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基底节血管病变(梗死与出血)的病人进行智能筛查,评分在20~30分的智能基本正常者91例入选为研究对象。用临床记忆量表进行记忆力测定。将研究组(91例)与正常组(50例)、梗死组(50例)与出血组(41例),梗死组左侧(16例)与右侧(20例)、出血组左侧(19例)与右侧(22例)分别进行记忆力比较。结果研究组与正常组比较,记忆商数明显下降,差异显著;出血组在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和记忆商数(MQ)两项与梗死组比较差异显著;梗死组左侧较右侧在联想记忆和MQ两项损害明显,差异显著。出血组左侧与右侧除无意义图形再认一项外其他各项损害明显,差异显著。结论基底节区域血流供应阻断或局部出血可引起记忆功能减退。基底节梗死与出血两侧比较,左侧损害更为明显。

    2007年05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新生儿游泳和抚触对行为神经的影响

    张杰;王萍;宋红;

    目的探讨游泳和抚触对新生儿行为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将4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观察组新生儿出生24h后开始游泳抚触,1次/d,游泳20min,抚触10min,对照组单纯沐浴。观察记录游泳抚触对新生儿哭闹情况及睡眠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哭闹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动觉力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游泳和抚触对新生儿大脑、行为神经的发育、神经心理发育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7年05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前颅底硬膜外入路治疗脑脊液鼻漏

    潘守国;

    目的总结20例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探讨前颅底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方法。方法本组共20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前颅底骨折19例,鼻部脑膜脑膨出1例,采用经颅底前硬膜外入路行脑脊液漏修补术。结果术中15例迁延性鼻漏患者、5例急诊患者有前颅底骨折、硬脑膜破损。20例全部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神经组织经颅底缺损疝出导致黏膜、硬膜、蛛网膜难以修复,是外伤后牵延性脑脊液鼻漏不能自愈的重要病理机制。前颅底硬膜外入路修补脑脊液鼻漏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2007年05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肾移植术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2例报告

    张治国;殷晓玲;

    2007年05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21例室管膜瘤的临床和病理观察

    王凤永;吴环立;

    目的进一步探讨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性、手术后的治疗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系统分析21例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性质、手术后治疗、随访材料报告等。结果本组室管膜瘤全切10例(47.6%),次全切9例(42.9%),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死亡2例,存活19例,随访18例,1例失访。8例在术后不同时期(平均15.5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存活10例平均存活43.3个月。除1例遗有偏瘫症状,需卧床,其余患者恢复工作,参加劳动。结论幕下室管膜瘤的预后远优于幕上,间变性室管膜瘤全切和次全切以及放疗效果均差。在不加重病残前提下,对幕下室管膜瘤进行全切并给予临床放疗将提高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2007年05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综合医院患者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张小林;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患者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将各科以躯体不适就诊但经多方查治无效而转来心理门诊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HAMD≥18分者入组100例,其中抑郁障碍70例。分别给予每日氟西汀20mg治疗6周,治疗前后查HAMD,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70例中,轻度、中度抑郁占85.7%,重度抑郁占14.3%。有71.49%的初诊患者第一主诉是睡眠障碍和躯体不适。经服用抗抑郁剂氟西汀治疗6周后,HAMD评分结果明显下降(P<0.01),痊愈率68.9%,显效率27.8%,进步1.64%,无效1.64%。治疗前后HAMD量表的五项因子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患者及时识别、诊断,适当应用抗抑郁剂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躯体症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利于患者康复。

    2007年05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脑出血再发15例临床分析

    兰银花;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出血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10~2006-10我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诱因、年龄、出血间隔时间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经分析发现,高血压是最危险的因素,年长者非高血压患者情绪波动为再出血的诱因,再出血患者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结论预防再出血的主要措施是控制血压、减少诱因。

    2007年05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徐俊兰;

    2007年05期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超早期小骨窗手术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观察

    黄万振;刘超;

    目的探讨、评价超早期小窗清除血肿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治疗42例按日常生活能力(ADL)〔1〕分级:Ⅰ级5例,Ⅱ级17例,Ⅲ级11例,Ⅳ级5例,死亡4例。结论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2007年05期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小脑蚓部肿瘤83例诊治体会

    邢东风;鲍庆华;燕勇;

    2007年05期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影响

    李晓斌;王晓雪;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210例,均为首次发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及对照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简单常规的康复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对照组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每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及半年时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测试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测试ADL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康复治疗组患者1个月及半年时ADL运动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日后并发症。

    2007年05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渗性脑病20例临床分析

    井海云;卢迎宏;员小利;

    2007年05期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周期性瘫痪22例分析

    郭振芳;

    2007年05期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颅内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介入治疗

    李玉方;侯红军;刘海涛;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23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23例动脉瘤患者全部成功栓塞治疗,2例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溶栓治疗完全康复。结论介入技术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2007年05期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儿童偏头痛102例临床分析

    余少正;

    目的探讨儿童偏头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随意选择102例门诊治疗患者,并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8例,38例经休息、安慰剂治疗自行缓解;18例仍有头痛,多于劳累、紧张及患感冒时发作;12例服噻庚啶有效。结论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特点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头痛,多有家族病史,普通性双侧偏头痛及搏动性偏头痛多见,而且头痛程度、持续时间、频率差异很大,睡眠或休息后多可缓解。

    2007年05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病变关系分析

    谢南南;

    2007年05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老年人肺心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36例临床分析

    陈麦芳;

    2007年05期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顽固性脑水肿46例分析

    曹新生;刘智;付卯红;

    2007年05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

    金保社;

    2007年05期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以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41例临床分析

    尹军;

    2007年05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用药与体验

  • 阿米替林与苯噻定联合防治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邢九冬;

    目的观察阿米替林、苯噻定联合防治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应用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表〕评价偏头痛患者的抑郁程度及偏头痛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改善率。将HAMD评分在17分以上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阿米替林加苯噻定组(A组)、苯噻定组(B组);比较2组间心理量表评分、疗效的差异。结果偏头痛患者中有抑郁者51.52%。治疗3个月后,A组HAMD评分降低(P<0.05),B组则无显著改善(P>0.05)。A组及B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在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理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对比A组防治效果优于B组。结论阿米替林、苯噻定联合对偏头痛预防效果好且优于单用苯噻定,对伴随情感障碍的偏头痛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

    2007年05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金纳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杨玉莲;

    目的观察金纳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弥可保注射液,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纳多能明显缓解和消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想药物。

    2007年05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观察

    朱春永;郭电渠;郭胜利;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西酞普兰+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对照组34例。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时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2周时,观察组的抑郁评分显著下降(P<0.01);8周结束时,观察组的抑郁分、神经功能缺陷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DL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酞普兰不仅能改善早期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且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都有显著促进作用。

    2007年05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山莨菪碱预防甘露醇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王小环;

    目的观察甘露醇静滴对外周静脉的损伤,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方法将100例神经外科应用甘露醇的清醒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静滴甘露醇前用2%山莨菪碱外敷穿刺点周围静脉皮肤后,静滴35℃甘露醇;对照组常规方法静滴35℃甘露醇。结果自接受甘露醇治疗开始后10~14d内,观察组出现静脉炎3例,对照组出现9例,2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P〈0.01)。结论2%山莨菪碱可有效预防甘露醇静脉炎的发生。

    2007年05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8例疗效观察

    靳明伟;张娟;白丽;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用长春西汀注射液40mg/d+生理盐水250ml静滴,而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生理盐水250ml静滴,共用14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推广使用。

    2007年05期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疗效观察

    刘钦;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的疗效和完全性。方法将入组的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9例,2组在急性期(病程10d以内)治疗相同,10d以后,治疗组应用舒血宁15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qd,15d,其余常规治疗2组相同。结果用药14d治疗组血肿体积及脑水肿体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1,△P<0.05),30d,90d时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未见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舒血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恢复期安全有效,可促进血肿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07年05期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灯盏细辛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疗效观察

    吴红星;张鑫;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联合弥可保治疗DPN的疗效。方法入选的74例DPN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控制血糖的同时,给予弥可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40ml静滴,1次/d。14d为1个疗程,共1~3个疗程。结果灯盏细辛联合弥可保可明显改善DPN的症状。结论灯盏细辛联合弥可保治疗DPN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2007年05期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

    夏晓霞;杨合荣;

    目的观察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PD患者随机分为2组,口服给药,评价比较美多巴治疗PD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美多巴治疗PD有用量小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尤其对老年患者。结论美多巴治疗PD经济实惠,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2007年05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间歇短程口服地西泮预防性治疗热性惊厥疗效观察

    杨翠芬;

    目的观察间歇短程口服地西泮(安定)预防性治疗热性惊厥(FC)复发的疗效。方法68例FC患儿随机分成地西泮预防用药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3例。当患儿发热超过37.5℃时口服地西泮0.2~0.5mg/kg,8h时后热未退再服1次,必要时8h后重复给药第3次,对照组仅给予对症治疗。随访6个月~4.5年。结果观察组FC复发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短程应用地西泮预防小儿FC复发有效。用药要及时,且用药相对安全,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少。

    2007年05期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丁咯地尔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1例疗效观察

    宋秋环;

    目的评价丁咯地尔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静滴丁咯地尔,口服西比灵治疗。对照组静滴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8%,对照组为72.13%,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咯地尔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可推广应用。

    2007年05期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疗效观察

    孙新宇;

    2007年05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丁螺环酮联合奋乃静治疗焦虑症20例疗效观察

    郑昌爱;卢俊杰;

    2007年05期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王蕾;陈琼;范超平;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次,3次/d;对照组服柏子养心丸(水蜜丸),6g/次,3次/d。均连服1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6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Q睡眠指数评分:试验组治疗前26.8±2.5,治疗后17.8±4.0;对照组治疗前26.6±3.1,治疗后22.5±3.7,治疗前后2组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2007年05期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未产妇孕11~16周妊娠钳刮的应用及精神因素分析

    马秀云;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未产妇孕11~16周钳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0例妊娠11~16周的未产妇,在钳刮术前不住院分次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手术当日入院,讲明保护手术者隐私,解除其思想顾虑,介绍药物流产作用机制和术中术后的有关注意事项,观察手术者思想情绪、子宫收缩、宫颈扩张、阴道出血、胎儿胎盘排出时钳刮情况和术后月经恢复情况。结果手术者的精神压力及恐惧心理基本解除,手术配合好、时间短、失血少、正常月经恢复快。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孕11~16周未产妇钳刮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无痛、并发症少、精神不良反应小、正常月经恢复快的方法。

    2007年05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抢救安眠药中毒的体会

    张鑫;

    2007年05期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中医中药

医疗技术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王海;韩旭睿;张娜;

    2007年05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儿童和成人烟雾病临床及磁共振表现对照分析

    李永丽;朱广远;徐俊玲;张继良;史大鹏;

    目的探讨儿童和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分析18例儿童烟雾病和12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MRI和MRA资料,分析对比其发病诱因、临床症状、MRI和MRA表现。结果儿童烟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诱发因素,成人则以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为主要诱发因素;临床上儿童以惊厥型和TIA发作型表现为主,成人则以出血型和缺血型表现为主;MRI显示儿童患者脑梗死部位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为主,成人患者则以基底节区和放射冠为主;成人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儿童;MRA显示儿童和成人患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受累几率相似,但成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稍重于儿童;成人患者大脑后动脉受累多于儿童;儿童患者颅底侧支血管形成情况优于成人。结论儿童和成人烟雾病在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及临床表现上均有一定差别,磁共振成像表现与临床表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2007年05期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司方明;

    目的检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探讨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采集32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1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及1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标本,检测血清CRP浓度。对细菌性脑膜炎患者采用了抗生素治疗,待病情控制后再次检测CRP水平,观察CRP对病情的预测价值。结果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和健康儿童(P<0.001)。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后,CRP水平显著下降(P<0.001),接近健康对照者。结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CRP明显升高,提示脑脊膜急性细菌感染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发展、预后。

    2007年05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术后意识恢复的影响

    李彤;郭志松;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患者术后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90例胃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复合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各45例。复合组选T5~T6或T6~T7间隙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平卧后注入1%利多卡因与0.2%地卡因混合液4ml试验剂量,待麻醉效果确切后进行全麻诱导,2组全麻诱导用药相同。术中麻醉维持:复合组术中用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1.5~2mg/(kg.h),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0.3~0.6MAC),并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结果复合组术后全麻用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或P<0.05):术毕至自主呼吸恢复、指令睁眼、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且复合组围拔管期平均动脉压(MAP)、HR平稳;而对照组MAP在拔管前5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均明显高于入室基础值或复合组同一时段值(P<0.05或P<0.01),HR变化尤以拔管时增加最为明显,与基础值和复合组同一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显著减少全麻用药量,有利于胃癌术后早期清醒与拔管;由于术后实施硬膜外镇痛,可提高呼吸效率,更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康复。

    2007年05期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84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

    杨玲玲;程静林;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和救治措施。方法对84例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麻醉方法和术中救治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结果84例病人均采用静脉全麻气管插管,麻醉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经术后治疗56例(66.67%)病人临床治愈出院,20例(23.81%)病人植物样生存,8例(9.52%)病人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1)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做好病情评估和术前准备。(2)以全麻气管插管为宜,并应选择对循环功能干扰小,能降低颅内压和脑氧代谢率的麻醉药物。(3)术中应严密监测,麻醉诱导要平稳,掌握适当的麻醉深度,尽量避免血压过度波动。(4)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治休克以及由其引起的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伤。(5)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颅内压增高和术后并发症。

    2007年05期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快速钻颅减压抢救脑疝期颅内血肿的临床观察

    王小刘;冯鸽;李安俭;唐毅彬;

    目的观察紧急钻颅减压在抢救特急性颅内血肿中的疗效。方法将急症证实为脑疝期颅内血肿随机分为钻颅减压组20例,行紧急钻颅减压后再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常规手术组20例,行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钻颅减压组有效降低颅内高压时间需15min,常规手术组需55min,钻颅减压组双侧瞳孔散大、病死率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良好率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P<0.005)。结论快速钻颅减压抢救脑疝期颅内血肿,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2007年05期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偏头痛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张红亚;张红梅;师天元;王夏红;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4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间歇期颈静脉血NO和ET-1含量,并以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偏头痛患者NO和ET-1在发作期的含量分别为(138.96±19.23)μmol/L、(136.13±8.05)ng/L,间歇期为(110.38±22.20)Umol/L,(108.23±9.25)ng/L;对照组NO和ET-1分别为(105.36±24.21)Umol/L,(93.52±8.89)ng/L。结论偏头痛患者颈静脉血NO、ET-1在发作期、间歇期含量明显不同,这种变化可能是偏头痛发作的一种因素。

    2007年05期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探讨

    陈霞丽;

    2007年05期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方式的选择

    宋乐;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0-01~2004-12手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8例(其中钻孔引流30例,开颅血肿清除38例)术后3个月、6个月头颅CT检查结果。结果术后3个月头颅CT检查,钻孔引流30例,血肿消失12例,血肿消失率40%;开颅血肿清除38例,血肿消失36例,血肿消失率95%;术后6个月头颅CT检查,钻孔引流30例,血肿消失18例,血肿消失率60%;开颅血肿清除38例,血肿消失37例,血肿消失率97%。结论开颅血肿清除的临床效果比钻孔引流的临床效果好,若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应尽量采用开颅血肿清除的方法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2007年05期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高氧液与疏血通联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影响

    赵娟;

    2007年05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

    孙传顺;岳恒志;宋振声;张立功;王文献;

    目的评价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额颞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6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58例,常规骨瓣开颅减压48例。结果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组58例中恢复良好29例,中残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常规骨瓣减压手术治疗48例中恢复良好14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4例。分析比较2组恢复良好率和病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是治疗以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并降低病死率。

    2007年05期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0例CT分析

    王新会;李素英;刘群胜;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特点。方法总结90例CT扫描HIE患儿,天龄1h~15d不等,其中15例进行了随访。结果额枕叶及脑室周围白质缺血灶最常见,严重者致整个大脑半球弥漫性水肿并可伴SDH、SAH、IVH、ICH等,但其突出的影像学特点为脑基底节、脑干及小脑很少受累。结论由于新生儿脑血管结构及功能不成熟,脑病缺氧很容易影响脑细胞正常功能。再者新生儿脑血流供应在各部很不平衡。血流最少的部分在旁矢状区,其次皮质下血流也较少,而脑灰质及脑干核结构较其他部位多5~10倍,从而形成HIE的特有CT表现。并注意与正常低密度影的鉴别。

    2007年05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观察

    鲁明;刘平;岳毅勇;袁敏;

    目的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方法采用FMU-5微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器收集细胞,迈格-姬氏法染色,光学油镜观片。结果80例乙脑病人脑脊液细胞学均有异常,各病期有不同的细胞学变化。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为乙脑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2007年05期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超短波治疗腰椎骨质增生临床疗效分析

    崔豫;

    目的探讨超短波对腰椎骨质增生的治疗效果。方法腰椎骨质增生超短波治疗。结果24例超短波治疗腰椎骨质增生总有效率为91.7%。结论超短波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代谢、缓解骨质增生受压部位的充血、水肿、炎症。

    2007年05期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小纸盒用于近掌指关节静脉穿刺固定的观察

    任梅香;

    2007年05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50岁以下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结果分析

    常振东;

    2007年05期 13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孙二平;岳凯涛;周伟;王颜伟;田艳龙;

    2007年05期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综述与讲座

护理体验

误诊误治

  •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误诊分析

    宋艳芳;

    目的探讨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PNET)的病理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11例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未能明确诊断(省会诊中心会诊后确诊),组织学检查该肿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点如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核圆,肿瘤细胞均表达CD99,并不同程度表达NSE、SYN、cgA。结论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是一种很少见的肿瘤,病理特点缺乏特异性,仅靠组织形态很难明确诊断,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与其他肿瘤区别。

    2007年05期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