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奥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谢穗峰;钟远惠;喻俊;刘峥荣;蔡丽莉;

    目的初步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奥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确诊标准的住院女患者45例。在奥氮平治疗的基础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n=22)和对照组(n=23),并在0、4、8和12周末进行体质量、体重指数(body max index,BMI)、血糖和胰岛素抵抗进行盲法测定和评估。结果最终37例(82.2%)完成了本研究,干预组18例,对照组19例。治疗8周末,干预组胰岛素抵抗变化值均低于对照组(0.29±0.62vs 1.03±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干预组体质量、BMI和胰岛素抵抗变化值低于对照组(1.87±2.81vs 5.14±3.67、0.53±0.56vs 1.92±1.03和0.22±0.66vs 1.49±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轻奥氮平所致的代谢综合征,疗效佳、安全性好,但向临床推广应用需进一步探讨。

    2017年09期 v.2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二甲双胍治疗氯氮平所致体质量增加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喻俊;洪二郎;蔡丽莉;郭轶;

    目的初步探讨二甲双胍对治疗氯氮平所致体质量增加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67例住院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氯氮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33)和对照组(氯氮平联合安慰剂,n=34),并在0和8周末进行体质量、体重指数(body max index,BMI)、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进行盲法测定和评估,并采用意向性分析。结果治疗8周末,干预组的体质量和BMI低于对照组(62.7±5.9vs 65.9±5.2和24.1±1.2vs 24.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除阴性症状外(7.3±0.8vs 7.7±1.1),干预组在PANSS总分(31.2±2.1vs 33.32±2.7)、阳性症状(7.2±0.6vs 7.5±0.8)和一般精神病理得分(16.7±1.1vs 18.2±1.7)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5例(1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轻氯氮平所致的体质量增加,疗效佳、安全性好,但临床推广应用需进一步探讨。

    2017年09期 v.20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刘湘敏;李光宁;陈伟英;利伟江;刘文锋;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将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伴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45例)、不伴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41例)和对照组(36例),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MoCA)对患者的命名、注意、视空间/执行功能、持续注意、语言、计算、抽象、定向力、延迟回忆进行评分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伴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在命名、注意、视空间/执行功能、持续注意、语言、计算、抽象、定向力、延迟回忆等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不伴2型糖尿病MCI组比较,伴2型糖尿病MCI组在总分、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持续注意、延迟回忆等评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2型糖尿病的MCI患者在命名、注意、视空间/执行功能、持续注意、语言、计算、抽象、定向力、延迟回忆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总体认知功能损害较不伴2型糖尿病者严重,尤其在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持续注意及记忆方面。

    2017年09期 v.20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首次造影阴性1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分析

    朱青峰;王国芳;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9-01—2015-12收治的首次DSA呈阴性,二次造影发现动脉瘤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胼周动脉瘤2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动脉瘤的大小及瘤颈情况:直径2~3mm动脉瘤7例(窄颈5例),4~5mm动脉瘤6例(窄颈5例)。结论微小或窄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次造影可能存在假阴性,及时复查DSA并给予适宜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2017年09期 v.20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外周血单核细胞自体吞噬相关基因表达与高血压颈动脉IMT的关系

    孙继红;万大国;张娟;孙慎杰;李贵琦;宋恒良;张卫国;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自体吞噬相关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9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IMT增厚组46例,用RT-PCR方法检测2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MT增厚组自噬基因Beclin-1、LC3 ⅡmRNA(2.19±0.84)、(2.49±0.94)较对照组(1.00±0.37)、(1.02±0.44)表达升高(P<0.01),相应蛋白IMT增厚组Beclin-1(1.80±0.67)、LC3-Ⅱ/LC3-Ⅰ(1.90±0.68)表达较对照组Beclin-1(1.07±0.32)、LC3-Ⅱ/LC3-Ⅰ(0.91±0.23)表达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颈动脉IMT增厚患者外周血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颈动脉IMT增厚的进展。

    2017年09期 v.20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不同TOAST亚型脑卒中患者动脉硬化负担分级比较

    孔维霞;杨青;李蔚;周英;刘会苗;王敏;

    目的按照TOAST分型标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学分型,并评价各类型患者的动脉硬化负担分级。方法选取2014-01—2016-05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并根据动脉硬化负担分级对各亚型卒中患者进行分级评价,比较各亚型卒中患者的动脉硬化负担分级。结果 TOAST分型结果:心源性栓塞型(CE)24例(15.38%),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54例(34.62%),小动脉闭塞型(SAO)28例(17.59%),其他明确病因型(ODC)20例(12.82%)及不明原因型(UND)30例(19.23%);动脉硬化负担分级结果:心源性栓塞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小动脉闭塞型患者的动脉硬化负担分级程度高于其他明确病因型与不明原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患者的病因均与血管性因素有关,通过动脉硬化负担分级有利于血管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诊断。

    2017年09期 v.2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人脑挫裂伤早期HMGB1的表达变化特征

    刘雷震;贾利云;姚安会;李经纶;刘伟;王本瀚;

    目的探讨人脑挫裂伤早期HMGB1表达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人脑挫裂伤后不同时间点挫裂伤组织的标本(正常组、6h、12h、24h、72h),4%多聚甲醛固定,冰冻切片,然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统计分析各时间点HMGB1的表达情况;同时将HMGB1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进行共标,观察人脑挫裂伤后早期神经元损伤过程中从核内向胞浆内转移的情况。结果正常人脑组织的HMGB1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与正常组相比较,人脑挫裂伤组在伤后HMGB1阳性细胞数于12h开始下降(P<0.05),并持续至72h;而HMGB1从核内转移至胞浆内的数目从6h即开始增加(P<0.05),随时间增加HMGB1也随之大量转移到胞浆中,在人脑挫裂伤后24h达到高峰(P<0.05)。人脑挫裂伤后早期,HMGB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中(P>0.05),脑挫裂伤后神经元的数目逐渐减少(P<0.05),而HMGB1从神经元核内转移至胞浆的比例在6h明显增加(P<0.05),于24~72h达到高峰(P<0.05)。结论人脑挫裂伤后早期神经元死亡或凋亡数目明显增加,HMGB1阳性细胞数也在损伤后减少;而HMGB1神经元从核内转移至胞浆的比例升高;HMGB1可能参与了脑挫裂伤后神经元的死亡或凋亡。

    2017年09期 v.20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8K]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CRP水平的影响

    张玲;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者的临床效果及对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11—2016-11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针对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安慰剂治疗的48例为对照组,依达拉奉治疗的48例为观察组,对比2组CRP、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不良反应及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和NGF水平改善效果均比对照组优(P<0.05);2组总不良反应率(4.17%vs 8.33%)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10±1.02)分和(52.50±10.45)分均优于比对照组(4.76±1.66)分和(44.20±9.20)分(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者行依达拉奉治疗可优化CRP和NGF水平,不良反应少,且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2017年09期 v.20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

    李富强;王伟;冯涛;尹晓刚;邓倩;刘荣志;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参多酚酸组(Salvianolate组)。HE染色法观察大脑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分光光度计发法线粒体丙二醛含量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红染,未见梗死灶;丹参多酚酸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脑梗死面积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组线粒体丙二醛含量下降(P<0.05)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线粒体ATP酶活性有关。

    2017年09期 v.2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 后颅窝术后颅内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朱琳;杨兴菊;亓爱红;刘振瑞;潘强;宋纯玉;刁兴涛;刘聪聪;

    目的介绍后颅窝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特点及相关治疗及护理体会,为后期治疗、护理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7我院4例后颅窝术后并发的颅内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及护理经验。结果后颅窝术后颅内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护理后全部痊愈,治愈率100%。结论后颅窝术后容易并发颅内感染,预防、护理是关键。一旦发生颅内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应早期采取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基础上,脑脊液细菌分离培养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静滴、鞘内注射敏感抗生素,并给予激素、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同时强调医务人员手卫生、感染患者隔离、加强微生物检测、彻底环境消毒、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力度等能提高治愈率。

    2017年09期 v.20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阿立哌唑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研究

    李婉婉;罗强;和宁辛;赵琼丹;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80例儿童抽动障碍随机分为盐酸硫必利组、阿立哌唑组、阿立哌唑联合心理治疗组各60例,以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8周为评估时点,采用《耶鲁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估。结果3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3组YGTS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显著低对照组(P<0.05)。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能降低YGTSS评分,降低不良反应,联合心理疗法效果更佳。

    2017年09期 v.20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盖楠楠;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5年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0例及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同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对受检者血清VEGF水平进行检验。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清VEGF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0.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重度与轻中度神经损伤患者血清VEG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神经损伤范围与血清VEGF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相比健康人群与单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明显升高,VEGF水平能够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但无法有效标识神经受损区域及程度。

    2017年09期 v.20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妊娠合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处理对策

    白琳;张潇;路文革;代允义;许晓峰;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02—2015-12我院产科分娩的62例妊娠合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症状性癫痫21例,隐源性癫痫36例,特发性癫痫5例;孕前停药5例,坚持规律服药42例,其中单药治疗24例,多药治疗18例,未坚持服药15例;妊娠期癫痫发作增加17例(27.4%),发作减少19例(30.7%),发作无变化26例(41.9%);自然分娩33例(53.2%),剖宫产29例(46.8%);新生儿窒息3例,低体质量儿4例,新生儿畸形1例。结论癫痫患者孕前进行咨询及评估,规范化抗癫痫药物治疗,妊娠期增加产检次数,多学科合作管理,可以降低母儿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2017年09期 v.2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评定

    王芳;倪家骧;

    目的探讨脊髓电刺激疗法(SC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中选取符合要求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20例,硬膜外腔SCS治疗)、B组(18例,传统药物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生命质量评分(QOL)分析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2组VAS值、ODI指数、QOL评分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评分的降低具有时间依赖性。A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VAS值、QOL评分、ODI指数较B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脊髓电刺激疗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 线粒体Miro1蛋白对无镁致痫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英;连亚军;谢南昌;高延伦;金迪;

    目的探讨线粒体Miro1蛋白在体外颞叶癫痫模型中氧化应激方面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24h内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通过无镁细胞外液诱导体外癫痫模型。培养至14d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无镁诱导组(AE)、无镁诱导+rAd转染组(AE+rAdv)、无镁诱导+rAd-Miro1转染组(AE+rAd-Miro1),CON组及AE组分别用正常细胞外液和无镁细胞外液作用3h后,更换为正常维持液,腺病毒转染组于无镁诱导48h前转染腺病毒,各组分别于造模后24h终止细胞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Miro1、ND6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ND6表达,比色法测定MDA、GSH的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AE组Miro1表达升高,ND6表达降低,MDA表达升高,GSH表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E组比较,AE+rAdv组Miro1表达升高,ND6表达降低,MDA表达升高,GSH表达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E组比较,AE+rAd-Miro1组Miro1、ND6表达升高,MDA表达降低,GSH表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蛋白Miro1对无镁致痫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提高ND6、GSH蛋白表达,降低MDA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09期 v.2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右美托咪定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脑功能的影响

    杨鹏举;袁峰;夏莉;孙凯;杨现会;李静;董铁立;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观察术前(T0)、气管插管后3min(T1)、转流前即刻(T2)、停机后即刻(T3)、手术结束时(T4)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结果与T0比较,B组血清E、NE浓度在T1~T4时升高(P<0.05),B组血清S-100β、NSE浓度在T3~T4时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E、NE浓度在T1~T4时升高(P<0.05),B组血清S-100β、NSE浓度在T3~T4时升高(P<0.05)。结论 Dex可以降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S-100β和NSE浓度,抑制E和NE释放,其脑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应激反应有关。

    2017年09期 v.20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诊治研究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崔晓华;

    目的探讨PICC置管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对策。方法对17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统计在PICC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从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两方面总结造成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17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PICC置管期间共4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23.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性疾病、机体免疫功能等患者自身因素及穿刺技术、置管时间、是否有专人维护、是否及时冲管、导管维护是否有延迟等医源性因素是导致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导致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合并基础性疾病、免疫力较差及置管期间护理工作不到位。做好相关并发症的对症治疗,提高PICC置管期间的护理干预质量,以提高临床疗效。

    2017年09期 v.20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王涛;

    目的分析院前急诊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6-12收治的2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0例未行院前急救,发病后由家属送至急诊科后予以院内急救者为对照组,另120例接受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T1、T2、T3、T5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死亡14例(11.67%),观察组死亡2例(1.67%),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 4,P=0.028 1<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116/120)高于对照组(86.67%,104/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 3,P=0.047 5<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12/120)低于对照组(25.00%,3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5 3,P=0.030 6<0.05)。结论院前急救可缩短高血压脑出血急救时间,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2017年09期 v.20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李卫华;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7—2016-07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数量、斑块回声强度、斑块部位及形态、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实验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硬斑,对照组其次为硬斑、软斑。实验组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硬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需对脑梗死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发现颈动脉的狭窄及斑块,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017年09期 v.20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高血压并慢性肾脏病与新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杨宏;张燕;胡晓舟;安旭斌;张军豹;

    目的分析高血压并慢性肾脏病与新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08—2016-02高血压并慢性肾脏病患者83例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未合并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81例为对照组,均行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红蛋白(Hb)检测及脉搏波传导速度测量、心脑血管钙化测定。比较2组生化指标水平及脉搏波传导速度,比较2组新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结果 2组血清HD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BG、TG、TC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血清Hb、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脉搏波传导速度(15.27±2.09)m/s高于对照组(9.31±1.3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96,P=0.000);研究组心脑血管钙化发生率46.99%(39/83)、急性冠心病发生率16.87%(14/83)、急性脑卒中发生率31.33%(26/83)高于对照组[11.11%(9/81)、3.70%(3/81)、8.64%(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并慢性肾脏疾病可明显加快脉搏波传导速度,提高血管钙化发生率,进而增加发生新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患者血清FBG、Hb、LDL-C、TG、TC水平与新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2017年09期 v.20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王毅敏;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07—2016-04诊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原则实施分组,治疗组(n=39)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n=39)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变化。结果 (1)研究组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的71.8%(P<0.05);(2)治疗前2组ADL评分、FMA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FMA评分远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并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关系研究

    张永森;吕林亚;马鹏;张鹏;杨卫泷;王玉峰;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关系及与多发腔隙性梗死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34例腔隙性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梗死灶数量情况分为2组,其中单发腔隙性梗死(SLI)组130例和多发腔隙性梗死(MLI)组104例,对比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肥胖情况等临床资料,并对2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结果,同时对MLI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MLI组较SLI组肥胖比例、血脂异常比例、卒中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提示,肥胖、血脂异常、卒中史、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是MLI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可引起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发生,防治多发腔隙性梗死应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2017年09期 v.20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探讨SEP、NCS、SSR、F波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

    王彦;吴毓敏;

    目的探讨SEP、NCS、SSR、F波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01—2015-12我院门诊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并选取8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根据是否患病分为糖尿病组(n=80)和对照组(n=80)。分别对入选患者进行联合电生理检查,包括运动NCS、腓总神经、胫后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感觉检查,及上下肢SEP、SSR检查、胫后神经和正中神经F波检查。结果糖尿病组NCS检查总异常率为74.6%,其中感觉神经异常比例较运动神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电生理检查F波总异常率为57.2%,其中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正常者的F波异常率相对降低为50.6%。在糖尿病组中,其SEP近端周围神经电位总异常率为70.1%,而在上肢正中神经感觉传导结果为正常范围的患者中,其锁骨上电位并不存在明显异常;在下肢胫后神经感觉传导结果为正常范围内的患者中,其臀点电位异常率为62.6%。糖尿病组SSR总异常率为80.1%,在四肢NCS正常者中,其SSR异常率高达71.8%。糖尿病组应用SEP、NCS、SSR、F波联合检测的总异常率高达90.8%,均显著高于使用单项电生理检查时的异常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NCS检查是其诊断的一种基本手段,将其与SEP、SSR、F波进行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早期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09期 v.20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

    张峰菊;王晓雪;刘欣欣;

    目的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2—2016-03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67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4例选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3例仅选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PSQ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为(7.32±0.47)分,HAMA评分为(5.59±0.34)分,对照组HAMD评分为(11.22±1.79)分,HAMA评分为(8.49±1.23)分,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SQI评分方面,观察组PSQ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研究

    张舸;朱晓临;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03—2016-04我院收治的脑梗死42例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时间点2组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各个时间段的IL-6水平较高(P<0.05),IL-6水平在1周时间段达到巅峰;相比研究组,对照组各个时间段TNF?α水平相对较低(P<0.05),在发病3d后TNF?α水平达到顶峰,然后呈递减趋势;不同时间段,研究组与对照组IL-10水平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周后,IL-10水平达到巅峰,然后呈递减趋势。结论脑梗死患者IL-10、TNF?α和IL-6水平在血清中相对较高,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可为今后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2017年09期 v.20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塑形钛网在颅骨修补中的临床应用

    马旭东;孙郑春;曹新亮;周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个体化塑形钛网在颅骨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2014年收治的颅骨缺损病人143例,分成2组,手工塑形组68例,计算机塑形组75例。以手术时间、钛钉使用数量、外观满意度及手术并发症率四个指标对两种塑形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均以平均数计算,手工塑形组手术时间、钛钉使用量、外观满意率、手术并发症率分别为198.3min、14.7枚、87.4%、10.3%;计算机塑形组分别为134.4min、8.8枚、98.6%、1.3%。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塑形技术使颅骨修补简单快捷,节约手术时间及费用,并发症少,外观满意。

    2017年09期 v.20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闫宏;钱刚;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6-09我院收治的124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与对照组(传统盲探法肌间沟神经阻滞)。对比2组麻醉成功率、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成功率为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4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及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肢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能获得较传统盲探法肌间沟神经阻滞更为显著的效果,可缩短神经阻滞完成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且能促使麻醉维持时间延长。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还可提升麻醉成功率,减少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2017年09期 v.20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

    吴正波;

    目的研究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仅进行吞咽康复训练,研究组实施sEMGBF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方案,比较2组拔管率、拔管时间、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吞咽障碍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吞咽障碍恢复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73.68%(P<0.05);2组治疗8周后拔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89%,低于对照组47.37%(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sEMGBF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方案,能缩短拔除鼻饲管时间,有效提高吞咽功能,获得良好恢复效果,同时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2017年09期 v.20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杜诗霖;

    目的研究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CT脑灌注和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成像,与对侧健区进行比较,重建血管造影图像,治疗后行CT复查。结果 CT平扫发现同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比例为76.47%;CT脑灌注显示血流量降低;病变区的脑容量同对侧健区的脑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低于对侧健区;对比峰值时间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病变区均高于对侧健区(P<0.05);血管造影显示患者均存在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现象。结论对急性脑梗死采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可以准确显示病变区的血管情况,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2017年09期 v.20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 脑瘫语言障碍患儿小组语言训练的效果观察

    贾志英;

    目的观察小组语言训练对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10—2015-10收治的92例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小组语言训练方式,对照组采用一对一语言训练方式,通过Gesell测量表对2组患儿的构音障碍及言语发育对比分析,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与对照组的91.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小组语言训练的方式对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进行训练,能够提高患儿的语言发育,与一对一语言训练效果相近,在操作上更为简单便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乳腺增生病患者焦虑 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

    陈琛;刘平贤;王征;高金亮;郭满;李鹍鹏;李伟汉;张浩;

    目的观察乳腺增生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0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02例患者中,焦虑(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0分)12例(11.8%),抑郁(抑郁自评量表评分≥53分)12例(11.8%);同时出现焦虑、抑郁情绪4例(3.9%)。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精神病史是影响乳腺增生患者抑郁情绪的重要危险因素,乳腺疼痛程度、工作是影响乳腺增生患者焦虑情绪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疼痛程度是影响乳腺增生患者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而工作为保护因素。

    2017年09期 v.20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15例儿童桥本脑病临床分析

    宋丽芳;陈国洪;王莉;马燕丽;刘凯;

    目的探讨儿童桥本脑病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6-07我院神经内科桥本脑病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特点及预后。结果反复性共济失调、抽搐、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减退为主。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明显升高,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头颅MRI 6例正常,5例小脑损害,4例颞叶损伤,激素治疗有效,随访6~12个月,6例痊愈,3例复发,3例症状缓解伴智力、语言功能低下,2例症状加重,1例失访。结论桥本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一种,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反应良好,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降低致残率尤其重要。建议血清TPO-Ab作为儿童桥本脑病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2017年09期 v.20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 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同步的疗效观察

    刘京;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收治的81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性放疗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3a生存期的存活率及不良发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53.66%高于对照组3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16-06观察组生存率48.78%高于对照组25.00%(P<0.05);2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发应总发生率14.63%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P<0.05)。结论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不良反应较少,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减退的危险因素分析

    马俊保;孙丽萍;姬要可;万东升;

    目的分析引起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减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帕金森评分量表系统评估患者运动、非运动症状,并通过非运动症状问卷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一般资料并对量表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D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与发生嗅觉减退无明显联系(P>0.05),吸烟史及高质量睡眠是保护因素,淡漠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PD伴嗅觉减退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其中吸烟及高质量睡眠是出现嗅觉减退的保护因素,淡漠可能是危险因素。

    2017年09期 v.2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早期保护性气管插管对脑干梗死并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 肺部感染及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

    刘伟;常娜;张朝钢;吴超;

    目的探讨发病早期脑干梗死并吞咽困难患者进行保护性气管插管对吞咽功能、肺部感染及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收集2015-03—2016-03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例脑干梗死患者,均有吞咽困难,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或鼻气管的方式治疗,治疗结束后全部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比较2组吞咽障困难程度改善情况,并进行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统计肺部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9.2%,观察组总有效率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5例(52.1%)出现肺部感染,远远高于观察组的11例(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IHS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发病早期的脑干梗死并吞咽困难患者进行保护性气管插管,疗效显著,吞咽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且肺部感染的几率明显下降,神经功能有效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传导性耳聋合并鼓室段面神经畸形患者的听力重建

    张连生;

    目的探讨听力重建技术在传导性耳聋合并鼓室段面神经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01—2015-010耳鼻喉科收治的18例传导性耳聋合并鼓室段面神经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胚胎解剖学和外科技术角度分析患者鼓室段面神经走形位置状态、砧镫骨、前庭窗畸形状态、听骨链重建方式,为临床治疗总结经验。结果根据术中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置入TORP组7例)、B组(置入PORP 3例)、C组(置入Piston组4例)、D组(于鼓阶起始处置入TORP组4例);A组2例外耳道均正常,镫骨上结构出现异常,底板活动度相对较差,面神经覆盖部分前庭窗,置入TORP术后患者听力恢复良好;B组均为先天性小耳畸形,多伴随外耳道闭锁,镫骨上结构正常完整,面神经覆盖底板,低垂挤压镫骨上结构,置入PORP术后复查2组听力均有所提升;C组多存在砧骨、镫骨上结构异常,前庭窗骨性闭锁,面神经骨质缺损,置入Piston术后患者听力均有所提升;D组镫骨呈块状结构,底板均为闭合骨质,面神经骨质缺损,覆盖前庭窗,于鼓阶起始处置入TORP术后1例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另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传导性耳聋合并鼓室段面神经畸形患者的听力重建技术应用效果突出,临床实践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听力重建技术。

    2017年09期 v.20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王俊岭;

    目的分析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4-01—2015-02 19例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同期20例重度妊高征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年龄、学历、地区、产前检查、孕周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尿蛋白含量(+++)及以上的患者,(+++)、(++++)水肿程度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水肿、尿蛋白等因素是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死率较高,早期预防及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妊高征患者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2017年09期 v.20 87-8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医疗技术

  •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

    徐秀成;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05—2016-01诊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抽签方式进行分组,治疗组(n=38)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n=38)采取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胫腓骨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胫腓骨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是94.7%,并发症发生率5.3%,平均骨折愈合时间(91.1±13.9)d;对照组胫腓骨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76.3%,并发症发生率18.4%,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30.4±14.6)d;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胫腓骨关节功能康复效果,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并加速其骨折的愈合进程,可作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患者的理想手术方式。

    2017年09期 v.2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高频超声技术在桡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张玉玲;

    目的分析桡神经损伤的高频超声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探讨高频超声在桡神经损伤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肱骨骨折后并发桡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测,依据高频超声结果类型,给予其中28例行桡神经松解或桡神经修复手术治疗,8例进行保守治疗。结果按照神经巢状结构,神经瘤及外部组织压迫神经三方面,将神经损伤分为4型:Ⅰ型5例,Ⅱ型8例,Ⅲa型13例,Ⅲb型6例,Ⅳ型4例。31例恢复良好,5例未完全恢复者,给予功能重建术,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肱骨骨折后出现桡神经损伤患者,高频超声检测可给予提供神经损伤部位,程度及类型,且能提供损伤神经周边组织情况,且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率高,有利于早期做出诊断,为正确治疗提供依据。

    2017年09期 v.20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64排CTA及CTP对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诊断价值

    魏青;魏忠荣;张瑞;戴晓蓉;

    目的采用64排CTA及CTP对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MCA狭窄的患者行头颅CTA及CTP检查,分析MCA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并对脑梗死区域rCBF、rCBV、MTT三个血流灌注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63例中重度狭窄32例(50.8%),闭塞23例(36.5%),侧支循环建立17例(26.9%),63例患侧MCA梗死区与健侧比较,rCBF、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头颅CTP及CTA联合检查,可获得MCA梗死区域及半暗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时诊断MCA的狭窄及闭塞程度,评估大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急性MCA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较大意义。

    2017年09期 v.20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早期微创手术与保守治疗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比较

    庞红立;魏立平;李文波;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手术与保守治疗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5-12收治的60例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微创手术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肿消除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轻度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重度功能障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消除时间(3.78±0.85)d、住院时间(14.89±2.35)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创手术治疗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程度,降低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2017年09期 v.20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C5残留神经根联合副神经移位修复上臂丛神经损伤的效果

    李伟;刘建惠;王爱国;

    目的分析颈5(C5)残留神经根联合副神经移位修复上臂丛神经损伤,重建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2-09—2015-08对6例上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C5残留神经根与上干前股或肌皮神经神经直接吻合或神经移植桥接吻合,重建肘关节屈曲功能。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重建肩关节外展功能。结果术后6例病人随访12~48个月,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时,5例肘关节屈曲肌力达3级或以上,1例肘关节屈曲肌力2级。4例主动屈肘>90°,2例为60°~80°。5例冈上肌肌力达4级,1例肌力达3级,肩关节外展40°~70°。结论 C5残留神经根联合副神经移位修复上臂丛神经损伤,重建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功能的效果确切、满意。

    2017年09期 v.20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于脑动脉硬化及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杨仁光;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于脑动脉硬化及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脑梗死组、脑动脉硬化症组和对照组各70例患者,通过颈部血管彩超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记录3组患者的IMT、斑块大小、形态、血管狭窄程度、Vs、Vd、PI、RI、S/D及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脑动脉硬化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程度25%~50%及>75%的患者多于对照组和脑动脉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硬化症患者早期监测上述相关指标,尽早进行药物治疗等干预手段,可降低脑动脉硬化症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对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2017年09期 v.20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用药与体验

  • 多奈哌齐对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李锐;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10—2016-03DEACMP认知障碍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高压氧、激素、预防脑水肿、清除自由基、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康复训练等治疗,疗程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口服多奈哌齐5mg,1次/d,疗程6周。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明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对比,2组治疗后90d进行安全性评定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后MoCA、MM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6周,观察组的MoCA、MMSE平均值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随治疗时间延长,评分同步提高,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90d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能显著改善DEACMP的认知障碍,联用多奈哌齐治疗DEACMP认知障碍,能够获得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其治疗作用需加大样本量、多中心及扩大多奈哌齐治疗时问进一步研究探讨。

    2017年09期 v.20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陈铁虎;

    目的探讨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对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英国脑库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96例,并随机分成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及左旋多巴组各48例,分别进行3个月药物治疗后,通过睡眠量表(PD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用ESS评分评价2组睡眠质量。结果与左旋多巴组比较,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治疗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PDSS量表在PDSS-1、3、4、5、6、8、10、11、13、15项目上得分明显增高(P<0.05);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组患者较左旋多巴组能明显降低PSQI及ESS评分(P<0.05);同时,多导睡眠图监测实验显示患者卧床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明显升高、觉醒次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左旋多巴比较,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在改善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状况方面有更好的优势。

    2017年09期 v.20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红花黄色素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李红霞;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0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行基础治疗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2周、6周日常生活能力(ADL)及NIHSS评分、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及2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脂联素(APN)、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1)治疗后,实验组血清CRP、IL-6、IL-10均低于对照组,APN、NGF、NSE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周、6周实验组NIHSS、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与尤瑞克林更加有助于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徐维尧;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10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D组单纯采用丁苯酞进行治疗,D+Y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用药不良反应;给药前后患者NIHSS评分、改良BI指数、肢体功能FMA评分、生存质量SF-36评分的差异;给药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D+Y组治疗总有效率较D组更高(P<0.05);2组用药不良反应均较轻微(P>0.05);给药前2组NIHSS评分、改良BI指数、肢体功能FMA评分、生存质量SF-36评分相似(P>0.05);给药后D+Y组相较于D组NIHSS评分、改良BI指数、肢体功能FMA评分、生存质量SF-36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给药前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相似(P>0.05);给药后D+Y组相较于D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提高其肢体活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行为,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不同联合用药方案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效果对比

    孙蕊;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08—2016-08本院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依达拉奉+奥扎格雷)与对照组(依达拉奉+丹参注射液)。对比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41/42)、78.6%(3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2/42)、7.1%(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实施奥扎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能获得较好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联合检测血清多项指标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

    姚爱梅;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1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根据病原菌不同,分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51例(细菌组)和病毒性脑炎(脑膜炎)62例(病毒组),检测血清PCT、CRP及LDH指标阳性率,并对单一和联合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细菌组PCT(42例,82.35%)、CRP(40例,78.43%)及LDH(39例,76.47%)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及LDH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最高,灵敏度92.16%,特异度83.87%,约登指数0.790 6,阳性预测值82.46%,阴性预测值92.86%。结论血清PCT、CRP及LDH在儿童化脓性脑炎中的阳性率较高,且联合检测三种指标对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7年09期 v.20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脱髓鞘型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研究

    刘鹏;

    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脱髓鞘型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04—2016-06收治的68例小儿脱髓鞘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2组均给予维生素B_(12)、B_1、胞二磷胆碱及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Hughes肢体功能评分、SF-36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32/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26/3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5);2组治疗后Hughes肢体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ughes肢体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语言、活动能力、情绪、个性、精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4/34),对照组为5.88%(2/34),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3,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改善患者肌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

    张艳梅;马宾;

    目的分析酒石酸唑吡坦片在急性脑卒中后失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07—2016-08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失眠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45%,观察组9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酒石酸唑吡坦片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09期 v.20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尤瑞克林辅助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的疗效分析

    崔自慧;

    目的探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采用尤瑞克林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药理作用。方法选取2015-11—2016-03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进行辅助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和神经性精神缺损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干梗死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治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7年09期 v.2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及酚妥拉明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

    崔艳华;

    目的分析酚妥拉明、硝苯地平和硫酸镁联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研究组采用施酚妥拉明、硝苯地平和硫酸镁联合治疗。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临床效果分别为72.09%与9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出血和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宫缩乏力等母婴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平均动脉压与血尿氮素、血尿氮素与尿酸等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予以酚妥拉明、硝苯地平和硫酸镁联合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能使患者的并发症有效降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17年09期 v.20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中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肖霞;

    目的观察对中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予以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轻度血管性痴呆86例患者,按照双盲法分2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分别为69.77%和9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HDS和MMSE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轻度血管痴呆患者予以盐酸多奈哌齐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加快提升并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病症。

    2017年09期 v.20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浆纤维蛋白含量的影响

    姜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6—2016-06在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40)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n=4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10μg/次,1次/d,比较2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平均血小板体积、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PV浓度和FIB含量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55.00%)明显高于对照组(2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可有效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浆蛋白含量,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2017年09期 v.20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尤瑞克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常秀红;席妹景;王芳;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尤瑞克林静滴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临床疗效,NIHSS评分及检测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等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水平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能改善脑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疗效。

    2017年09期 v.20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护理体验

  •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张红;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06—2016-06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6例均进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93.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7.7%)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护理满意率。

    2017年09期 v.20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评价

    任磊;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脑瘫患者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01—2016-02在我院接受救治的67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结合患儿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33例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4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评估2组患儿治疗效果,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评估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使用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估患儿生理运动功能的差异,同时使用生活质量量表(PedsQL)评估患儿护理前后生存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1%较对照组的75.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运动功能及整体生存质量,对提升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09期 v.20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中枢系统病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探讨

    段思荻;赵聪;袁媛;顾翔焜;郭毅;

    目的探讨中枢系统病变艾滋病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05—2016-03收治的艾滋病合并中枢系统病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全面的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艾滋病护理,比较2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使用WHO艾滋病生存质量量表(WHOQOL-HIV)评价患者出院时生存质量情况;使用自制问卷开展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观察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WHOQOL-HIV各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3%,远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优质护理有助于中枢系统病变艾滋病患者的全面恢复,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2017年09期 v.20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原发性面肌痉挛行面神经毁损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王红;

    目的观察原发性面肌痉挛行面神经毁损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03—2016-12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均行面神经毁损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80.65%,观察组为95.16%,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痉挛停止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面肌痉挛行面神经毁损术治疗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术后痉挛停止时间和住院时间,且还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促进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2017年09期 v.20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护理干预对老年神经衰弱患者失眠的影响

    李远;魏志华;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老年神经衰弱患者睡眠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2收治的136例老年神经衰弱导致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为小组干预指导,每次3~5名患者,每次≥1h,每周干预时间为2次,持续时间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无睡眠障碍率,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睡眠障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睡眠障碍率,PSQ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神经衰弱患者的睡眠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09期 v.20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综述与讲座

  • 瘦素对神经退行性病变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余诚;张平;

    瘦素,主要在脂肪组织内合成,其分子量16KD,瘦素能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可控制摄食、增加能量消耗、调节炎症反应、调节神经内分泌等功能。瘦素可通过调节神经分泌及高级神经功能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017年09期 v.20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病例报道

  • 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2例肺癌病例报告

    王梦迪;李静;田文艳;李晓芳;闫奕;杨娇;

    目的探讨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肺癌的发病机制、误诊原因、检查方法及防范措施,增加对其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文1例因头痛、呕吐入院,腰穿脑脊液压力>350mmH_2O,蛋白1.17g/L,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25(CA125):56.2U/mL,糖类抗原153(CA153):64.7U/mL,胸部CT示左肺上叶结节性病灶伴周围渗出。转院至北京协和医院,PET-CT示左肺上叶团块,考虑恶性病变,累及邻近斜裂胸膜,不除外双肺内转移。左肺门及纵膈多发高代谢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右侧第2前肋、T_(12)椎体骨转移。左侧肩胛骨局部代谢增高,不除外转移。右肺下叶局限性肺气肿,前列腺增生伴钙化。颈、胸、腹部和盆腔其余部位未见明确代谢异常增高病灶。左肺占位穿刺病理(病理号:1199169)示:肺侵袭性腺癌,检查ALK(-),EGFR L861Q突变(+),3个月后随访病人已死亡;1例因头痛、抽搐入院,腰穿脑脊液压力>350mmH_2O,蛋白0.72g/L,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26.65ng/mL,癌胚抗原(CEA)1 817.16ng/mL,糖类抗原153(CA153)75.10U/mL,糖类抗原199(CA199)1 240.50U/mL,PET-CT示左肺上叶舌段结节,代谢增高,考虑肺癌可能性大,全身多处骨代谢增高,考虑多发性骨转移,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颅内压增高患者,尤其高龄病人应考虑肿瘤可能,及时行相关检查,以减少误诊漏诊。

    2017年09期 v.20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