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蜡疗治疗脑卒中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疗效

    孔雪;汤智伟;李树香;田咏;李传侠;

    目的 分析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蜡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经皮神经电性刺激和蜡疗。训练4周后,采用疼痛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Fugl-Meyer(FMA-UE)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MBA)评分对2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7.7±1.4)分,治疗后为(2.5±1.3)分;实验组治疗前VAS评分(7.7±1.4)分,治疗后(1.9±1.2)分;对照组治疗前FMA-UE评分(25.5±7.5)分,治疗后(34.1±7.7)分;实验组治疗前VAS评分(24.9±6.3)分,治疗后(35.8±7.9)分;对照组治疗前MBA(36.6±4.6),治疗后(43.9±3.7)分;实验组治疗前MBA(38.1±6.2);治疗后(54.8±7.1);2组治疗后VAS评分、FMA-UE评分和MB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电刺激联合蜡疗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症状,增强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

    2022年08期 v.25 925-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血管内治疗对不同病变性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影响

    陈科春;吴秋义;周寅;张雯君;肖国栋;刘慧慧;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对不同病变性质导致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7-11—2021-11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31例)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50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81例,按照有无基底动脉狭窄(BAS)分BAS组和无BAS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资料,对比分析2组的预后结局。对BAS组进一步按血管成形术分亚组,比较预后。结果 共纳入BAS组患者56例,无BAS组患者25例,其女性比例更高(48.0%vs19.6%,P=0.009),BAS组的高血脂比例(25%vs 0,P=0.004)、吸烟比例(53.6%vs 24.0%,P=0.013)、入院低密度脂蛋白[2.96(2.60~3.59)vs 2.62(1.91~2.75),P=0.006]更高,BAS组患者pc-ASPECTS评分低于无BAS组患者[7(6~8)vs 8(7~8),P=0.01],采用血管内成形术BAS组更高(33.9%vs 8.0%,P=0.014)。2组的成功再灌注mTICI 2b~3、病变血管部位、穿刺-复流时间、rt-PA静脉溶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性别、年龄、吸烟、pc-ASPECTS、低密度脂蛋白、术后mTICI 2b~3比例等因素后,BAS组相比无BAS组,90 d良好预后m RS(0~2)更低(OR=0.20,95%CI:0.40~0.96,P=0.044),90 d有利预后mRS(0~3)、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内死亡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BAS组内有无血管成形术亚组比较,90 d良好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BAS和无BAS组的血管内治疗再通率、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合并BAS患者的90 d良好预后低于无BAS患者,而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两者无显著差异。BAS患者中是否行血管内成形术对预后无影响。

    2022年08期 v.25 929-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小脑后下动脉区域梗死患者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的解剖结构变异

    周前鹏;罗妮;张琳琳;拜承萍;胡惠莹;田晔;石云科;郑西宁;王育敏;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梗死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构(FPCA)及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01—2022-04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确诊为PICA区域梗死的患者。利用飞利浦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对头颈部CTA图像进行处理,根据头颈部CTA图像血管解剖情况分成模式Ⅰ(正常椎动脉合并正常大脑后动脉)、模式Ⅱ(单纯的FPCA组)、模式Ⅲ(单纯VAH组)、模式Ⅳ(FPCA合并VAH组),对不同血管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PICA区域梗死患者,男64例(61%),女41例(39%);年龄22~85岁;血管变异率81.9%,其中VAH结构发生率64.8%,FPCA结构发生率53.3%,血管模式分布结果从高到低分别为模式Ⅳ35例(33.3%),模式Ⅲ33例(31.4%),模式Ⅱ21例(20.0%),模式Ⅰ16例(15.3%)。将PICA区域梗死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血管模式进行比较,在PICA区域梗死侧中,血管变异的发生率为68.6%,其中VAH结构发生率为53.4%,FPCA结构发生率为34.3%;在PICA区域梗死患者的非梗死侧中,血管变异率为30.5%,其中VAH结构发生率为13.3%,FPCA结构发生率为20.9%,两者在总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ICA区域梗死常出现在VAH患者中,且易出现在VAH侧,当合并FPCA结构时可能增加PICA区域梗死的风险,临床实践中早期识别卒中及对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

    2022年08期 v.25 935-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颅内压监测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王炬;冯光;赵敬河;张明;韩冰莎;任志强;栗艳茹;杨帆;李娇;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01—2021-04收治的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的83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其中辅助使用颅内压监测43例,单纯使用3D打印技术40例。分析2组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效果(GOS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脑疝、二次开颅手术、颅内感染、肾功能损伤)。结果 颅内压监测联合3D打印组GOS分级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22例,Ⅴ级11例,其中恢复良好(Ⅳ级+Ⅴ级)33例,良好率76.7%。3D打印组GOS分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14例,Ⅳ级10例,Ⅴ级6例,其中恢复良好16例,良好率40.0%,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监测联合3D打印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3D打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是3D打印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辅助方式。

    2022年08期 v.25 941-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颅脑外伤促醒作用及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的影响

    闫峰;杨荣刚;沈江宜;

    目的 探索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颅脑外伤促醒作用及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南阳南石医院2021-01—2021-07收治的122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1例采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61例采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均治疗6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疗程的r CBV(3.56±0.67)mL/100 g、r CBF(43.57±5.22)mL/100 g、Vm(55.42±5.42)cm/s、Vp(68.42±4.51)m/s以及脑干血流灌注(8.88±1.44)mL/(min·100 g)、丘脑血流灌注(12.56±1.82)mL/(min·100 g)、皮层区域血流灌注(13.58±2.37)m L/(min·100 g)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疗程、3个疗程、6个疗程的疾病改善率分别为50.82%、73.77%、95.08%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3个疗程和6个疗程的GCS评分、MMSE评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能够提高脑血流量,改善认知功能。

    2022年08期 v.25 946-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 低频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成人原发性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周红;黄东明;黄澄;陈映萍;汪丽文;林俊良;李莹;

    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成人原发性帕金森病(PD)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抽签法将2019-01—2021-12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收治的90例成人原发性PD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施以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则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比较2组吞咽优良率、吞咽功能(VFS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SWAL-QOF评分)水平,对2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指标(舌骨向前、舌骨上移、喉向前以及喉上移最大幅度)进行观察比较,评估2组肺功能(FVC、FEV1)水平。结果 观察组吞咽功能的优良率为91.1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6%(P<0.05);治疗后2组VFSS、SWAL-QOF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VFSS、SWAL-QOF评分[(8.55±1.28分)、(184.37±27.6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7±0.97)分、(169.41±25.41)分](P<0.05);治疗后2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后观察组舌骨向前、舌骨上移、喉向前以及喉上移最大幅度依次为(11.18±1.67)mm、(16.87±2.53)mm、(18.72±2.80)mm、(28.44±4.26)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1.29)mm、(14.86±2.22)mm、(16.23±2.43)mm、(25.75±3.86)mm(P<0.05);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水平(2.96±0.44、2.82±0.42)与对照组(2.31±0.34、2.25±0.3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治疗PD吞咽障碍患者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同时也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

    2022年08期 v.25 953-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 惯性步态设备评估脑卒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中的步态参数

    贾胜男;王寒明;杨傲然;郄淑燕;谭建;

    目的 探讨惯性步态设备在评估脑卒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6MWT)中评估步态参数的可行性及其与Berg平衡量表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06—2021-08于北京康复医院进行康复的脑卒中患者30例,患者佩戴惯性步态设备并以自适应步速进行6MWT,评价指标包括步行距离、步态的时空及运动学参数等。受试前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进行平衡能力的评价。结果 所有脑卒中患者均佩戴惯性步态设备完成了6MWT,患者在6MWT中完成的第一圈(T1)与最后一圈(T2)之间步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968),患侧下肢支撑相时长百分比(66.58±3.69)%与单支撑相时长百分比(29.92±5.47)%均小于非患侧[(70.14±5.07)%、(33.2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1)。6MWT步行距离、步速及步长与Berg平衡量表之间呈高度相关(r=0.610~0.695,P=0.001)。结论 在6MWT中利用惯性步态设备能够提供关于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步态数据,可能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的一种有效补充。

    2022年08期 v.25 959-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 针刺联合卒中单元康复治疗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常娥;孙婧;江玉娟;王炯妹;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卒中单元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造影及表面肌电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02—2020-12在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行常规卒中单元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吞咽造影、表面肌电检查结果、生活质量、误吸性肺炎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57%,高于对照组的75.47%(P<0.05)。治疗后观察组进食清流质[(39.51±9.88)%vs(30.16±8.72)%]、浓流质[(42.05±9.38)%vs(34.86±8.33)%及糊状物[(42.18±12.08)%vs(36.35±11.37)%],咽腔收缩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波幅大于对照组[(528.17±102.74)μV vs(715.88±149.56)μV],治疗后观察组吞咽时程低于对照组[(1.38±0.36)s vs(1.02±0.27)s],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68.25±13.82)分vs(74.88±16.91)分,P<0.05]。观察组未出现误吸性肺炎,对照组出现4例(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1例(1.89%)晕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卒中单元康复可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改善吞咽造影、表面肌电检查结果,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22年08期 v.25 964-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 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临床分析

    陈巨罗;许静;王国防;王福星;王幼萌;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及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于2020-01—2021-12收治的15例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ICAS-LV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术后血流恢复、并发症及90 d临床转归。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为前循环,3例为后循环;2例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13例为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动脉-动脉栓塞;8例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卒中,且均为晚时间窗内;15例均予以取栓后支架植入,术后予以替罗非班静脉维持24 h。90 d随访显示,病情好转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11例,1例死亡,3例mRS评分>2分。结论 急性ICAS-LVO患者临床症状多为进展性卒中,且发病机制以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为主,急诊血管成形术治疗能使大部分患者获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2年08期 v.25 969-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 777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回顾性分析

    周平;邓燕;刘开军;李进榜;汤朝阳;王辉;

    目的 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总结不同责任血管处理经验。方法 收集2017-01—2020-1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外科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777例,根据责任血管分为2组,A组669例责任血管为微小血管,B组108例责任血管为椎动脉,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A组中577例患者MVD术后面肌痉挛即刻恢复正常,88例延迟恢复,4例无效,4例随访期间复发;术后57例面瘫,6例听力损伤,1例吞咽困难,1例术后脑脊液漏。B组中80例患者术后立即恢复缓解,25例患者延迟恢复,3例患者无效,2例患者随访期间复发;术后13例患者出现面瘫,4例吞咽困难,4例听力损伤。2组术中均无死亡。结论 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延迟治愈率及术后脑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其他微血管相关性面肌痉挛,但远期脑神经损伤发生率无差异。

    2022年08期 v.25 974-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 盐酸羟考酮在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的应用效果

    魏永川;崔一佳;李安超;

    目的 探究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在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的麻醉效果及脑保护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01—2022-01鹤煤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对照组麻醉维持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手术结束前15~2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预镇痛;研究组麻醉维持给予丙泊酚+盐酸羟考酮,手术结束前15~20 min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镇痛。比较2组麻醉效果、Ramsay镇静情况、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脑血流指标[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RO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β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中MAP及术后HR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麻醉5 min、30 min及60 min的Ramsay镇静情况评分分别为(3.88±1.21)分、(3.23±0.49)分、(3.44±0.6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59±1.42)分、(4.68±0.64)分、(5.00±0.49)分(P<0.05)。组间比较,T1、T2及T3时刻,研究组TNF-α、IL-6、S-100β、NSE、SjvO2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Da-jvO2、CERO2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的镇静及镇痛效果均较好,可降低脑组织应激及炎症反应,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2022年08期 v.25 978-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论著 护理园地

  • 心理弹性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和生活质量关系的中介效应

    张英;周卫萍;杨英;王竹敏;陈铭;

    目的 探讨心理弹性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和生活质量关系的中介效应。方法纳入2018-03—2022-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4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信息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汉化伤残接受度量表(AD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患者心理弹性、伤残接受度以及生活质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心理弹性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共发放415份问卷,有效回收402份,有效回收率为96.87%。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CD-RISC总分[(60.51±7.09)分]与ADS总分[(87.13±9.98)分]、SSQOL总分[(149.28±56.95)分]呈正相关(P<0.05),ADS总分与SSQOL总分呈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ADS总分对SSQOL总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0.507,P<0.05),加入CD-RISC总分后,ADS总分对SSQOL总分的效应较少(0.507变为0.486)。结论 心理弹性部分中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增强患者心理弹性、提高伤残接受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2年08期 v.25 985-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 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联合容积-黏度吞咽试验在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饮食中的应用

    余鹏;米元元;渠缘;方慧;王羡科;

    目的 探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联合容积-黏度吞咽试验(volume-viscosity swallowing test,V-VST)应用于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喂养管理的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法,选择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常规进行SSA筛查,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2)。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SSA筛查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联合容积-黏度吞咽试验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制定个体化喂养方案。结果 观察组留置胃管率45.24%低于对照组77.50%(P<0.05),胃管留置时间(7.730.65)d短于对照组(10.352.26)d(P<0.05),胃管拔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误吸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0%(P>0.05)。结论 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联合容积-黏度吞咽试验可以精准制定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的饮食方案,降低胃管留置时间,减少误吸发生率确保患者进食安全。

    2022年08期 v.25 990-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综述

  • 阿尔兹海默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进展

    汤韫钰;刘如恩;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的最常见病因,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AD的诊断需要重点关注临床表现,通过量表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价而得出结论。对于确诊AD的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认知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2022年08期 v.25 996-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 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的诊疗研究新进展

    高含;张黎明;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种综合征,其特征是不自觉的持续肌肉收缩,导致扭转运动和异常姿势。肌张力障碍可能存在于许多神经退行性、遗传性、毒性和代谢性疾病中,其中帕金森病和非典型帕金森病中最为常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诊疗手段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帕金森病肌强直的相关研究新进展。

    2022年08期 v.25 1001-1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 重金属失衡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李颖;张英莹;贺志会;凌丽;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病。在PD病例中,约90%的病例无法用遗传背景解释,因此,环境因素在PD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重金属在神经系统中发挥多种生理和病理作用,人体必需重金属元素失衡及有毒重金属元素过量积累会导致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α-突触核蛋白形成,从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本文对这些重金属如何影响大脑生理及病理过程,以及在进行重金属与PD的相关性研究时生物标志物的选择问题作一综述。

    2022年08期 v.25 1006-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 外泌体在癫痫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栗静;胡风云;刘毅;

    外泌体是不同类型细胞释放的一种细胞外囊泡,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RNA、蛋白质和脂质。大量研究表明,外泌体通过促进细胞间通信和调节细胞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在许多疾病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外泌体可能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如神经元发育异常、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精神障碍、卒中、脑损伤和脑肿瘤。由于外泌体再现了亲代细胞的特征,并有能力穿过血脑屏障,它们的内容物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和临床评估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就血清外泌体在癫痫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将来寻找癫痫理想诊断标志物及治疗干预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2022年08期 v.25 1012-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 进展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蒙科帆;李长清;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第二大死因,且脑卒中已成为国内的第一位致死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80%,据统计有大约1/3的患者会在发病1周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较其他卒中患者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这一类型卒中多归类为进展性脑卒中。进展性卒中是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提高早期认识对其预防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进展性卒中国内外无统一的临床共识或指南,故本文就其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行系统综述,旨在探讨进展性卒中科学的诊断标准、早期识别信号、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以期降低脑卒中的致死、致残率,改善患者远期神经功能。

    2022年08期 v.25 1017-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陈铭杨;王谨敏;

    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及高致残率的慢性发展性精神障碍。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精神压力,还有经济压力,给社会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对于抑郁症关键发病机制的解释仍不明确,研究认为,胃肠道的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联系,即“脑-肠”轴,这一理论已经成为抑郁症治疗的一个全新发展方向,故本文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借鉴及依据。

    2022年08期 v.25 1023-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 帕金森病相关日间过度嗜睡的研究进展

    郝梦蝶;张利杰;杨新玲;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PD的非运动症状越来越受到重视,日间过度嗜睡(EDS)就是其中之一,严重影响PD患者的情绪、工作、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PD中EDS在几十年前已被提出,但目前临床工作中容易被忽视。本文综述了PD相关EDS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相关性、临床评估、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上伴EDS帕金森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帮助。

    2022年08期 v.25 1030-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 脑卒中偏瘫肩痛评估的研究进展

    王雅明;项文平;牛翻燕;岳雅蓉;付琨燕;

    偏瘫肩痛(HSP)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偏瘫侧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疼痛可出现在肩部静止或被动活动时,对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HSP的病因复杂且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所以,临床采取有效的、可靠的、敏感的评估方法防治这些致病因素尤为重要,对患者的临床诊疗十分关键。目前关于HSP评估的研究繁杂众多,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偏瘫肩痛评估方法的研究,详细阐明临床如何评估HSP患者,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全面具体的指导。

    2022年08期 v.25 1035-1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 颅内动脉瘤介入围术期血栓的研究进展

    石光玉;任登鹏;

    颅内动脉瘤是先天遗传或后天获得性因素作用下,动脉壁内弹力层破坏导致颅内动脉壁向外病理性膨出形成的瘤样结构。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显微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随着介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为主流治疗方法,相较显微外科夹闭,适应范围广、创伤小、恢复迅速,但仍然存在围术期血栓的可能。本文就颅内动脉瘤介入围术期血栓形成机制、预防和无创监测做综述

    2022年08期 v.25 1041-1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贾小丹;曲娟;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约1/4的脑卒中由脑小血管病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危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但脑小血管病具有相似的影像学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不仅可以预测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影响脑卒中的治疗,亦与脑卒中复发、较差预后和较低生活质量明显相关。本文就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2022年08期 v.25 1047-1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抽吸取栓的研究进展

    谈世东;韦涛;王磊;李俊;陈宗胜;费世早;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严重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中AIS占脑卒中大多数,AIS呈现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因此AIS患者的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AIS治疗的关键是急性闭塞动脉的开通及挽救半暗带;血管内治疗是AIS早期救治最核心救治方法,主要以抽吸技术及机械支架取栓为主,目前血管内治疗的标准方案是以支架取栓为主的血栓切除术,而抽吸取栓也实现了良好的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具有快速再通及费用低等优点,直接血栓抽吸技术在AIS急诊取栓中与支架取栓并驾齐驱的主流开通技术,然而抽栓导管在管腔及通过性都还有限度,以及无法适应众多AIS患者的个体差异等缺点,目前抽吸装置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抽吸取栓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本文就抽吸取栓在AIS患者血管内治疗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年08期 v.25 1051-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