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术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Solumbra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杜志刚;王宇;伊红丽;吴海燕;

    目的 探讨术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Solumbra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01—2022-0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42例。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阿加曲班)。2组患者均采用Solumbra机械取栓,对比2组患者NIHS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指数)、临床治疗效果、血管再通情况、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管外周阻力(R)、平均血流量(Qmean)和平均血流速度(Vmean)]、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脑特异性蛋白(S100B)、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结果 治疗7 d、治疗30 d后组内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R低于对照组(P<0.05),Qmean和Vmean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S100B和VILIP-1低于对照组(P<0.05),SDF-1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双重抗血小板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流动力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23年01期 v.2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二磷酸腺苷抑制率指导轻型脑卒中或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双联抗血小板方案

    王晓辉;崔小丽;王文秀;李志伟;胡军;陈红男;常莎;

    目的 探讨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指导轻型脑卒中或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调整双联抗血小板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01—2022-03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轻型脑卒中或高危TIA患者268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4 h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治疗3 d后检测ADP抑制率,根据ADP抑制率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不调整治疗方案,B组和C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原方案治疗或将氯吡格雷改为替格瑞洛。观察出院时间、治疗期间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和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以及随访3个月的再发脑卒中率。结果 A组119例患者中未调整治疗方案,B组79例患者中40例调整了治疗方案,C组70例患者中36例调整了治疗方案。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AADP、PRI、再发脑卒中率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住院时间、MAADP、PRI、再发脑卒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中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的住院时间、MAADP、PRI、再发脑卒中率均低于未调整治疗方案者(P<0.05)。B组和C组中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的住院时间、MAADP、PRI、再发脑卒中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事件。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P抑制率>70%的轻型脑卒中或高危TIA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方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ADP抑制率较低的患者更换治疗方案可获益。

    2023年01期 v.26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 血清BACE1水平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李强;陈以胜;贾睿超;魏孟广;张文彬;梁海乾;

    目的 探讨血清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表达水平变化与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武警特色医学中心2018-02—2020-11收治的98例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TB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2个亚组及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3个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ACE1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TBI患者血清BACE1、IL-12、IL-33水平、入院GCS评分之间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受伤第3天血清BACE1、入院GCS评分对TBI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轻、中度组受伤第1、3、5天血清BACE1、IL-12及IL-33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且重度组血清BACE1、IL-12及IL-33水平均随时间变化呈升高趋势(P<0.05)。受伤第3天重度组血清BACE1、IL-12、IL-33水平和入院GC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10、-0.431、-0.371,P<0.05),血清BACE1水平与IL-12、IL-33水平呈正相关(r=0.253、0.361,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GCS评分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受伤第3、5天血清BACE1、IL-12及IL-33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且预后不良组血清BACE1、IL-12及IL-33水平均随时间变化呈升高趋势(P<0.05),而预后良好组血清BACE1、IL-12及IL-33水平均随时间变化呈降低趋势(P<0.05)。ROC曲线显示,受伤第3天血清BACE1对预后预测的AUC为0.84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4.19%、86.57%;入院GCS评分对TBI预后预测的AUC为0.70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8.06%、74.63%;二者联合对预后预测的AUC为0.915,明显高于二者单独诊断(Z_(联合vs BACE1)=2.138,P=0.033;Z_(联合vs GCS)=3.482,P=0.001),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65%、89.55%。结论 TBI患者血清BACE1水平高表达,且随时间延长呈增高趋势,与脑损伤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受伤第3天血清BACE1水平与入院GCS评分联合对TBI患者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2023年01期 v.26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Solitaire AB型支架机械取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常小娜;钟立清;刘应;施张萍;李倩;丁志强;韦娜;杨世泉;

    目的 分析Solitaire AB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07—2022-06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Solitaire AB支架介入取栓治疗,随访观察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与神经保护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12%对76.47%,P<0.05),随访时的IGF-1、BDNF、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GFAP、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1.76%对1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itaire AB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和免疫功能,疗效更加理想,安全性高。

    2023年01期 v.26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

    黎庆;盛金平;蒋锐;杜飞舟;任静;张璐;刘烨;

    目的 探究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磁共振(MRI)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21-01—2022-01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治疗的VP患者93例及帕金森病(PD)患者67例,均给予MRI检查,分析患者MRI特征。比较VP组及PD组的黑质致密带宽度(WPCSN)、中脑直径及两者比值,分析其对VP、PD的鉴别价值,分析WPCSN值、中脑直径及WPCSN/中脑直径比值与VP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VP组小脑损伤、脑萎缩、脑叶损害、皮质下白质病变及基底节区病变检出率高于PD组(P<0.05);VP组WPCSN值及WPCSN/中脑直径比值大于PD组(P<0.05);2组中脑直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WPCSN值、WPCSN/中脑直径鉴别VP、PD的AUC大于中脑直径(P<0.05);VP组脑室旁白质信号、深部白质信号评分高于PD组(P<0.05);不同严重程度VP患者的WPCSN值、中脑直径及WPCSN/中脑直径比值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P患者的MRI特征与PD患者存在差异,且WPCSN及WPCSN/中脑直径比值对VP、PD具有鉴别价值。

    2023年01期 v.26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 63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治疗效果的短期电生理随访研究

    董梦琪;侯苗苗;李新毅;王军;

    目的 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神经电生理指标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3例SCD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电生理表现、影像学结果。结果 入院、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进行功能障碍评分(FDS),50岁以上患者的FDS评分高于50岁及以下患者;贫血患者在入院和第3个月随访时的FDS评分高于非贫血患者;第6个月随访时感觉神经异常组FDS评分高于正常组;入院和第3个月随访时,上肢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组FDS评分高于正常组。长病程(>3个月)SCD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异常率高于短病程(≤3个月),短病程患者的MRI异常率高于长病程。Hcy与入院FD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四肢SEP异常、年龄>50岁、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素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相关。感觉神经传导异常、长病程和年龄>50岁会影响SCD的短期预后。

    2023年01期 v.26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神经导航引导联合神经内镜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

    罗洪海;黄小山;曾海勇;陈建生;

    目的 分析神经导航引导联合神经内镜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01—2022-01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的100例垂体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50,神经导航引导联合神经内镜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手术)与对照组(n=50,神经内镜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治疗),均术后跟踪随访观察半年。比较2组患者手术有效性指标、内分泌激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率为98.00%,视力改善率为92.00%,均高于对照组的86.00%、78.00%;肿瘤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8.00%;治疗后内分泌激素hGH、ACTH、PR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SH水平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导航引导联合神经内镜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能够提高肿瘤全切与视力改善率,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肿瘤复发率,改善内分泌激素水平,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均更加显著。

    2023年01期 v.2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改良Kronlein定位神经内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王艳军;赵德彩;孙政;王家文;

    目的 观察改良Kronlein定位神经内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12—2022-08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神经内镜术治疗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32例采取改良Kronlein定位神经内镜术治疗,对照组44例采取常规神经内镜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残余血肿量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率、术后第1天及第7天复查颅脑CT残余血肿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及第7天GCS评分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Kronlein定位神经内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利于降低手术损伤,减少术后残余血肿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2023年01期 v.26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郝敏丽;丁奇;张慧娟;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例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比较2组术后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动脉瘤复发、术后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动脉瘤术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Raymond-Roy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弹簧圈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发生死亡、植物生存、重残、轻残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弹簧圈用量及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弹簧圈技术用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栓塞程度及密度,降低动脉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高,且能降低医疗费用。

    2023年01期 v.26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 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崔润红;姜雪;范驰;陈新意;吴丹丹;

    目的 探究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02—2021-12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及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持续干预30 d。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电生理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 治疗10 d、30 d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10 d、治疗30 d后外展、后伸、屈曲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10 d、治疗30 d后波幅大于对照组,皮质潜伏期、CMC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肌张力,改善神经缺损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作用机制在于改善电生理强度。

    2023年01期 v.26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 反复促通技术联合rTMS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刘泽晶;徐丰;吕英;王志勇;李红梅;杨茜姝;钱晓蕊;刘越;刘景隆;

    目的 探讨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恢复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2-01—0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r TMS治疗,观察组实施反复促通技术联合rTMS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水平以及步行功能量表(FAC)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改良Ashworth指数(MAS)分级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FMA、BBS、FAC、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10 m步行时间与Hcy、AC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肌肉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反复促通技术联合rTMS能有效促进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清Hcy、ACE水平,对提高患者步数以及步态恢复均有积极的作用。

    2023年01期 v.2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帕金森疼痛患者VAS评分炎症指标及JAK/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张立丰;马保新;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帕金森疼痛患者VAS评分、炎症指标及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影响。方法 参考电脑随机数字表法,按1∶1试验原则将2020-04—2022-05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80例帕金森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阻滞组各40例。药物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阻滞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比较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0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筛查问卷(NMSS)、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血疼痛物质[5-羟色胺(5-HT)、血清P物质(SP)、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_2(PGE_2)、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啡肽(β-EP)]、炎症指标[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IL-2受体(s IL-2R)、可溶性IL-6受体(sIL-6R)]、磷酸化JAK(p-JAK mRNA)、磷酸化STAT3(p-STAT3 mRNA)、不良反应。结果 阻滞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NMSS评分、PDQ-39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阻滞组治疗后5-HT、SP、NPY、PGE2、NE低于药物组,β-EP高于药物组(P<0.05);阻滞组治疗后IL-2、IL-6、IL-8、TNF-α、sIL-2R、sIL-6R低于药物组(P<0.05);阻滞组治疗后p-JAK mRNA、p-STAT3 mRNA低于药物组(P<0.05);阻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2/40)与药物组10.00%(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抑制疼痛因子合成,增加镇痛因子合成,缓解帕金森疼痛,改善非运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JAK/STAT3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2023年01期 v.26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体感诱发电位联合改良昏迷恢复量表对儿童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的预后评价

    刘华;谭亚琼;胡继红;何金华;段雅琴;潘英;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其联合指标对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51例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入康复中心时完成SEP检查和CRS-R评分,并动态追踪评估患儿意识水平变化,以病程满6个月、神志转清或死亡为评估止点。以患儿病程满6个月时意识恢复作为预后判断金标准,根据病程6个月内患儿意识恢复与否分为意识清醒组和意识未清醒组,分别分析SEP分级、CRS-R评分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评估SEP分级、CRS-R评分及其联合指标对意识障碍患儿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CRS-R评分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呈正相关(r=0.450,P<0.01),SEP分级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呈负相关(r=—0.340,P<0.05)。CRS-R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SEP分级的AUC为0.683,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AUC为0.809,且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AUC大于SEP分级单一指标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4,P<0.05)。结论 SEP分级和CRS-R评分均可作为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判断指标,且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预测价值高于单一SEP分级的预测价值。

    2023年01期 v.26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铁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

    李雄川;王筠;张彦军;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铁蛋白(SF)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01—2022-09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n=40)、中度组(n=32)和重度组(n=28)。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影响因素。Pearson检验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使用Netica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推理,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患者年龄、SBP、糖尿病人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尿酸(UA)、血肌酐(Scr)、同型半胱胺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c1)和SF明显增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5)。ApoB、UA、Scr、Hcy、SF是AICVD患者进展为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F与NIHSS评分、ApoB、UA、Scr、Hcy呈显著正相关(P<0.05);ApoB、UA、Scr、Hcy与NIH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贝叶斯网络模型显示,ApoB、SF、Scr与NIHSS评分有直接联系,UA、Hcy等中间节点可间接影响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结论SF与AIC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是AICVD患者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AIC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1期 v.26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偏头痛患者右心声学造影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崔智飞;孙雪;李伟;秦志平;喻红霞;

    目的 利用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探究有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卵圆孔未闭(PFO)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07—2021-07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明确诊断的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头痛类型将其分为先兆偏头痛组(n=50)和无先兆偏头痛组(n=68),并选取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右心声学造影评估有无PFO及房水平右向左分流(RLS)程度。此外,统计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头痛程度,分析其与有无PFO及RLS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先兆偏头痛组和无先兆偏头痛组患者治疗前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时间、头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5、1.490、1.235,P>0.05)。先兆偏头痛组PFO发生率及PFO-RLS分流程度均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先兆偏头痛组和对照组间PFO发生率和PFO-RLS分流程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χ~2=32.372、2.157、9.928、10.867,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PFO分流大小与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时间呈正相关(r=0.362、0.347,P<0.05),与头痛程度无相关性(r=0.198,P>0.05)。结论 先兆偏头痛患者PFO发生率较高,且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时间与RLS程度呈正相关。

    2023年01期 v.26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CD56抗原表达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中的意义

    倪福春;万鼎铭;

    目的 探讨CD56抗原表达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L)中的意义及髓外浸润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2018-12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连续接受全身化疗的AML患者CD56表达的临床特征,将CD56~+ AML患者的分类数据与CD56-AML患者的分类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86例患者中26.7%的患者表达CD56抗原,其表达与CD13~+、CD34~+、CD38~-和CD11b~+免疫表型显著相关。全身化疗后,11.6%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多集中发生在AML完全缓解(CR)后6~12个月,发生率达76.9%。CD56抗原阳性患者的3 a无病生存期(DFS)明显低于抗原阴性患者(21.7%对47.6%,P=0.04)。结论 CD56抗原表达是AM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重要危险因素。CD56抗原阳性患者DFS与OS短于阴性患者。

    2023年01期 v.26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论著 护理园地

  • 癫痫护理工作室的构建及应用

    李倩;李京连;

    目的 建立癫痫护理工作室,评价其实践效果。方法 设立癫痫护理工作室,选择符合资质的护士坐诊,构建癫痫专科护士引领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建立癫痫患者管理模式并实施,包括健康指导、全面评估、转诊、随访及延续性护理等。结果 护理工作室运行后,共接诊患者410例,患者咨询问题集中于用药管理、脑电监测、癫痫病灶切除术咨询3个方面,98%的患者认为与护士的沟通情况很满意,97.58%的患者认为本次就诊对疾病的管理有帮助,99.17%的患者对就诊非常满意。干预后癫痫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到提高。癫痫专科护理人才队伍得以扩大,科研产出得到提升。结论 基于护理工作室的运行模式有助于提高癫痫患者的疾病管理,提升专科护理质量,有利于癫痫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2023年01期 v.26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达标理论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体位管理的影响

    李旭静;高伟伟;刘学琴;李月华;赵俊可;汤丽丽;王花蕾;

    目的 探究达标理论的体位管理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良肢位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个病区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随机选取一个病区25例患者为对照组,另一个病区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应用达标理论的体位管理。对比2组患者良肢位的摆放率、合格率、自我效能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3周后第2天,观察组良肢位的摆放率97.3%,合格率93.2%,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0%、73.3%,P<0.05)。观察组体位管理后自我效能和护理满意度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自我效能和护理满意度各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达标理论的体位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良肢位摆放的质量,提高自我效能,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有积极意义。

    2023年01期 v.26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基于正念减压的情绪管理策略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关欣;赵媛媛;高雅;于志伟;赵诚;张凤贤;王子佳;王军;

    目的 探讨基于正念减压的情绪管理策略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采样方法,将拟行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正念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借助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指标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神健康各分项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且实验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各分项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正念减压的情绪管理策略可有效缓解围手术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2023年01期 v.26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集束化护理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宋利芳;李玉雪;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01—2021-12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26例。根据术后护理方法不同,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术后3周监测2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护理3周,集束化护理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峰值速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护理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3.17%vs 17.46%,P<0.05;34.92%vs 14.29%,χ~2=7.231,P=0.007)。集束化护理组患者的术后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6.83%vs 79.37%,χ~2=9.157,P=0.002)。结论 集束化护理虽然对脑出血患者外科手术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基本无影响,但可有效提升术后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峰值速度,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护理满意度,进一步稳定脑出血患者的病情,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2023年01期 v.26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综述

  • 神经丝蛋白轻链在癫痫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周慧;曾敏;陈静;李银萍;

    癫痫是常见的一种难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伴运动及其他感觉障碍的短暂性、反复性大脑功能紊乱,发病机制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神经递质信号、突触结构、离子通道、炎症基因表达、神经元死亡等。神经丝蛋白轻链(NfL)被认为是神经丝三联蛋白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轴突损伤评估的敏感标志物之一。在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中,识别患者轴突损伤情况,并对疾病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探讨癫痫发生机制,检测患者NfL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癫痫发生、发展的关系。

    2023年01期 v.26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 颈部动脉夹层研究进展

    张晓婧;邹永明;徐小林;

    颈部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内膜撕裂,出血进入内膜下间隙,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虽然颈部动脉夹层整体发病率不高,却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通过探究颈部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进一步精细化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管理。目前对于颈部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及诱因的探讨、各个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比较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是研究的热点,有助于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从而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2023年01期 v.26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代谢物环状甘氨酸-脯氨酸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陈玲艳;杨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加。神经营养因子一直是改善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在大脑的细胞增殖、分化、修复和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一种IGF-1的代谢物——环状甘氨酸-脯氨酸(cGP),当IGF-1功能不足时,其可增加IGF-1的生物利用率,从而使IGF-1发挥更有效的神经保护作用。c GP在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1期 v.26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崔璨;苏增锋;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疾病,主要特征为记忆力进行性减退、人格改变和认知障碍。现阶段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且国内外尚无根治或延缓AD治疗的理想药物,AD带来的社会、生活、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近年来国内外对于AD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与早期干预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就AD的流行分布情况、发病机制、相关影响因素、治疗进展与早期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AD的研究现状,为AD的早期防治及有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01期 v.26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 血压变异性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常璐;吴天娇;李梓浩;徐丹;尹昌浩;赵维纳;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引起的认知障碍是血管性痴呆最为常见的亚型。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BPV)可反映血压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程度,可能是SIVD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预测SIVD的进展及认知损害。本文就BPV在SIVD患者认知功能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予以综述,以期寻找一种能够预测SIVD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改变的监测指标,及早发现、诊断和干预,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SIVD患者的认知障碍。

    2023年01期 v.26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