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护理体验

论著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剂在脑膜瘤中的表达

    马军;戴锋;郑刚;柯尊金;唐国庆;杨军;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剂TIMP-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与脑膜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手术切除的70例不同组织学类型脑膜瘤标本中MMP-9及TIMP-1的蛋白表达。结果MMP-9和TIMP-1在良性脑膜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00%、52.50%;在恶性脑膜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7%、53.33%。MMP-9在恶性脑膜瘤和良性脑膜瘤的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IMP-1无差异。结论MMP-9与脑膜瘤的生物学特性相关,促进脑膜瘤的侵袭;MMP-9/TIMP-1的失衡与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相关。

    2008年1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c-fos表达的影响

    李开荣;李旺辉;萧洪文;杨朝鲜;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fos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2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 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 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c-fos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c-fos表达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降低c-fos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008年1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改良小儿腰椎穿刺术300例临床分析

    王惠萍;石世同;安昆;郑淑芳;刘红林;吴洁;杨青;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小儿腰椎穿刺术行腰椎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传统小儿腰椎穿刺方法进行改进:(1)以一次性无菌注射针为穿刺针;(2)镇静:<7岁及≥7岁评估难以配合者,使用安定镇静;(3)不做麻醉。将600例患儿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各300例,观察和比较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的临床效果、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配合情况。结果传统方法组总成功率79%(一次性成功率61.3%);改良方法组总成功率90.3%(一次性成功率8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传统方法组中头痛为6.5%,副损伤为14%,腰背痛为13.6%;改良方法组中头痛为2%,副损伤为5.7%,腰背痛为5.8%,2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儿腰椎穿刺术明显提高腰椎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减少患儿痛苦及紧张,配合程度高,操作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2008年11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李守社;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48h内的PCI患者9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生理盐水100ml,bid,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bid,连用14d;对照组仅用同剂量、同疗程的奥扎格雷钠。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心电图。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DS评分在治疗后1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周时差异更显著(P<0.01),而BI评分在治疗后1周和2周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3周时差异更显著(P<0.01)。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PCI患者疗效较好,安全性好。

    2008年1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林锦波;兰周华;张云凤;董广宇;林智敏;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分成2组。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35例。观察2组患者GCS评分的变化及伤后3个月GOS评分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意识好转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7d、14d后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依达拉奉组治疗后1个月清醒21例,而对照组12例,其清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恢复良好率(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31.43%)。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有助于缩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2008年1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微创清除血肿和重组水蛭素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实验研究

    魏秀娥;荣良群;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血肿和局部应用重组水蛭素对大鼠出血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脑出血组、微创组、水蛭素组、微创+水蛭素组,治疗时间点统一为出血后3h,以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方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应用干-湿重法观察脑水肿变化,HE染色观察水肿细胞形态。每组每时相点(12h、24h、48h、72h、7d)6只大鼠。结果脑出血组和各治疗组脑含水量与生理盐水组在12h、24h、48h比,P<0.05;7d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微创组与脑出血组组间比较,P>0.05;微创+水蛭素组与脑出血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脑出血后早期(<3h)分别予以微创清除血肿、局部应用水蛭素及二者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水肿,尤其微创与凝血酶抑制剂联合应用为脑出血治疗开辟新途径。

    2008年11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陈秀琼;阳初玉;徐薇;林卫;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抑郁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对78例脑梗死患者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检查后,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对照组,选用磁共振成像(MRI)进行病灶部位和范围的检测,评定患者的抑郁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42.3%;2组患者大脑半球左侧和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部和后部、皮层和皮层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抑郁与病灶部位有相关性,大脑半球前部、皮层损伤及大脑半球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损伤,更可能导致抑郁。

    2008年11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安理申对早期Alzheimer病患者血清BDNF浓度的影响

    刘迟;王运良;张玉镇;

    目的探讨碱酯酶(AChE)抑制剂安理申对早期Alzheimer病患者血浆BDNF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对41例早期AD患者和29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血清的BDNF浓度进行检测,AD患者在口服安理申前及口服安理申(10mg/d)治疗12个月后进行检测。结果AD患者治疗前BDNF的血清浓度为(18.6±3.3)ng/ml,低于将抗对照组的(24.1±5.6)ng/ml,治疗12个月后,AD患者血清BDNF浓度增加到(23.7±6.2)ng/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AD患者存在血清BD-NF持续降低,AChE抑制剂安理申能增加患者血清BDNF浓度,可能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2008年11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巴曲酶治疗早期脑梗死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王光胜;王元伟;杨同会;陈孝东;许春奇;

    目的观察巴曲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脑梗死病例采用巴曲酶10、5、5BU隔日静滴3次,用常规治疗组170例作对照,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床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巴曲酶可明显改善临床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黏度,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巴曲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2008年11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张国华;单若莹;张艳华;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M)及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1月内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与卒中类型、年龄及性别无关;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病变部位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抑郁发病率偏高,可能主要与内在因素、大脑功能及皮质下结构的损害有关。

    2008年11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重症肌无力病情与血清IL-6、TNF-α的关系

    张晓明;李新立;肖建军;夏强;文进;唐淑花;刘群才;

    目的观察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程度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早期血清中IL-6、TNF-α含量变化,探讨其对MG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放射免疫法测定Ⅰ型26例,Ⅱa型41例,Ⅱb型58例,Ⅲ型14例,Ⅳ型15例MG病人入院第2d血清中IL-6、TNF-α含量水平,另设30例健康人作对照。同时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1d进行绝对评分,观察IL-6、TNF-α不同含量水平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Ⅰ型血清中IL-6、TNF-α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a型明显升高(P<0.05);Ⅱa型与Ⅱb型组含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较Ⅲ型明显降低(P<0.01);Ⅲ型与Ⅳ型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IL-6、TNF-α含量越高,治疗效果越差(P<0.05,P<0.01)。结论MG病人早期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病情越严重含量越高;IL-6、TNF-α含量越高,治疗效果越差。

    2008年11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血清肌酶改变及意义

    朱颖;陈慧娟;李淑娟;于明;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PP)患者发作期肌酶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68例患者发作期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肌酶及血钾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其血清肌酶学改变与血钾降低程度和肌无力、肌肉酸痛等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患者各种血清肌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均<0.01),血清肌酶升高水平与血钾降低水平、肌力、伴发肌肉酸痛相关。结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血清肌酶升高是HOPP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的指标。

    2008年11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微创术配合神经因子腔内用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壳核出血分析

    刘文阁;李文军;朱文强;燕子安;那昕;

    目的研究应用微创术配合神经生长因子(NGF)腔内用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壳核出血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行超早期软通道技术-微创颅内血肿液化引流术,破入脑室者同时行侧脑室额角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术。治疗组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GF 2ml/d血肿腔内注射,4d后改为NGF 2ml/d,肌内注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2组疗程均为14d。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标准对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86例病人除1例出血破入脑室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余85例均存活,ADL133例,ADL227例,ADL322例,ADL43例,优良率(ADL1+2+3)95.4%,致残率(ADL4+5)4.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结论NGF能提高微创术后高血压壳核出血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血肿腔内用药效果更好。

    2008年11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的预测

    马巧玲;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脑电图改变及对溶栓效果的预测。方法采用SW-JH2000AR智能化脑电监护仪,对3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6h)患者溶栓治疗前中后同步行脑电图动态监测,按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脑电图反映溶栓过程中随溶栓剂用量增加有经时性变化之特征,静滴50万U尿激酶,慢波明显增多,频率变慢,定位更明确,追加静滴100万U后,慢波减少,频率增快。25例患者随EEG改变,肌力恢复显著,5例肌力恢复差者,复查头颅CT为大面积脑梗死,EEG表现慢波减少。结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脑电图的异常程度对选择溶栓治疗有指导意义;超早期溶栓治疗同步行脑电图动态监测对患者近期病情演变及预后可作出初步判断。

    2008年1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循证护理在预防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武玉玲;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预防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对2006-01~2008-02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21例颅咽管瘤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21例颅咽管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均得到良好控制。结论循证护理对预防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2008年1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脑卒中急性期并发抑郁症88例临床分析

    李薇;杨玉佩;秦玉瀚;黄志梅;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并发抑郁状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88例脑卒中急性期并发抑郁状态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并观察百优解治疗2、4周时的疗效。结果脑卒中急性期并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26.0%(132/507),其中多次卒中患者抑郁状态的发病率(46.9%)明显高于首次发病的患者(21.0%)(P<0.01)。病灶主要位于左半球的例数是右半球的2.95倍(65/22)。位于半球前部的例数是后部的1.90倍(57/30)。入组的88例,轻度抑郁68例(77.3%),中度抑郁14例(15.9%),重度抑郁6例(6.8%)。百优解结合心理治疗2周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4周时HAMD评分较2周时进一步下降(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状态发生率较高,多次卒中患者更加明显,病灶多位于左半球及半球的前部。积极抗抑郁治疗不但能使抑郁症状得到很大地改善,而且能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2008年11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nNOS及SS的影响

    孙玉华;卢宏;贺维亚;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及生长抑素(SS)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100只老龄大鼠随机分5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各组大鼠nNOS及SS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丁苯酞不同剂量治疗1个月后,nNOS阳性神经元表达减少(P<0.05),SS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5)。结论丁苯酞可抑制nNOS阳性神经元表达,增加SS阳性细胞的表达。

    2008年1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父母焦虑及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宋瑞芹;张蕊;宋光云;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儿父母的焦虑及应对方式情况,以更好地提供心理及行为方面的护理。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及Jalowice的应对压力量表对34例精神分裂症患儿父母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儿父母状态焦虑(SAI)均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不同文化程度父母SAI均分不同,其母亲SAI评分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在部分应对策略使用上,其父母之间有差别(P<0.05),另外,其父母SAI评分与情感的保守的应对方式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人员应注意评估精神分裂症患儿父母焦虑情绪的易发因素,对于更多地采取情感的应对方式的患儿父母也要加强评估和监测,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为这些患儿父母提供更好的身心整体护理及行为方式指导。

    2008年11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5.12”地震对癫病人发作频率影响的对比研究

    文世全;冯由军;苏牟潇;陈中伦;唐宇凤;段劲峰;

    目的回顾性调查地震对癫病人发作频率的影响。方法电话或门诊随访曾在我院就诊的和地震后来我院就诊的地震灾区癫病人,得到癫发作类型、地震前后发作频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例病人中23例地震后较地震前癫发作增加,地震前发作频率平均每人1.47次/月,地震后第1个月平均发作2.42次,两者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与癫发作频率增加之间有一定关系。

    2008年1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超短波、音频电对劳损所致腕管综合征早期的治疗作用

    杨涓;许志雄;

    目的探讨超短波、音频电对劳损所致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早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5例(19手)劳损所致CTS患者予超短波、音频电治疗,2疗程后观察患手的感觉、肌力改善程度及肌电图变化,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本组15例(19手)中,治愈11手,治愈率57.89%;显效5手,显效率26.32%;有效1手,有效率5.26%;无效2手,无效率10.53%。结论超短波、音频电治疗劳损所致CTS早期疗效显著。

    2008年11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再发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变化的临床意义

    徐慧;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2008年1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脑积水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

    逯成音;孔峰;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积水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本文采用日本光电MEN-9102型诱发电位仪对50例脑积水患儿进行BAEP分析。结果50例脑积水患儿中,BAEP正常28耳(28.0%),异常72耳(72.0%)。结论BA-EP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观反映脑积水患儿脑干神经损害的程度及听力损害情况,BAEP无创伤,不受镇静药物的影响,又能早期发现患儿听觉传导的异常,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帮助,以利于脑积水患儿的早期发现、干预、治疗、康复。

    2008年1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48例声带麻痹患者病因及治疗分析

    姚淋尹;耿曼英;魏秀芬;

    目的探讨声带麻痹的病因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8例声带麻痹病例,总结病因及有效治疗方法。结果肿瘤、手术、气管插管、感染是引起声带麻痹的常见原因,根据病因及症状,消除原发病,给予抗炎、激素、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是治疗声带麻痹的有效措施。结论尽早明确声带麻痹的病因,积极给予合理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2008年1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糖尿病与抑郁症相互关系探讨

    李克明;

    目的了解糖尿病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探讨糖尿病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04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评定,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体重指数≥25kg/m2、糖化血红蛋白≥8%,生活事件、慢性并发症增加密切相关。结论抑郁症对糖尿病人的进展及预后都有不良影响。

    2008年11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人脑星形细胞瘤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与GFAP表达的关系

    梁朝辉;焦保华;王建祯;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与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关系。方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5例正常脑组织和30例星形细胞瘤血脑屏障所发生的超微结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标本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血脑屏障破坏较低级破坏明显;随着星形细胞瘤级别的增高,GFAP表达下降越明显。结论高级别星形细胞瘤GFAP表达越弱,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越明显,为临床上化疗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2008年11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研究生园地

  • 新生儿窒息血清酶变化与脑损伤相关性及预后评估

    曹小彩;李天慧;朱阿瑾;张晓;

    目的观察血清酶活性在新生儿窒息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及预后。方法103例窒息新生儿(轻度69例,重度34例)和40例正常新生儿作对照,均在生后24~48h测定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酶(-αHBDH)、谷草转氨酶(AST);并于生后第2d做神经行为测定(NBNA),分析其与各个血清酶之间的相关性;100例窒息组患儿(3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均于生后4~7d做头颅CT检查;并于生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随访神经发育情况。结果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患儿血清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窒息程度越重,血清酶活性越高,NBNA评分越低);-αHBDH、LDH、CK、CK-MB、AST与NBNA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7、-0.853、-0.826、-0511、-0.585);临床分度与头颅CT密切相关;血清酶α-HBDH、LDH、CK对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α-羟丁酸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对早期评价脑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型)、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仅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不能判断其损伤程度及预后。

    2008年1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高血压及血脂代谢与勃起功能的关系

    王东伟;夏小明;陈剑;周智涓;

    目的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D)在我国人群中患病情况,确定高血压及血脂代谢与E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珠海市湾仔社区进行整群抽样,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对该地区成年男性进行评分,并检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结果ED的总患病率为56.0%。高血压患者中ED的患病率为69.72%。高血压、总胆固醇、TC/HDL均与ED的发生呈正相关性。结论ED患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血压、总胆固醇、TC/HDL等均为ED的危险因素。

    2008年11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ANGPTL4的研究进展

    崔宏;赵国强;

    2008年11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应用护理程序对脑梗死病人实施系统健康教育

    王莉;

    目的增强脑梗死病人战胜疾病信心,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法对4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并与未接受系统健康教育的45例脑梗死病人在有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平均住院日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应用护理程序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组病人有关脑梗死知识掌握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平均住院日缩短。结论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对脑梗死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战胜疾病信心,对防止和减少并发症发生起到有益的作用。

    2008年11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

    潘素琴;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浆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对59例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 mg,qn,口服。治疗前后查血脂、CRP并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患者治疗2周后,CRP由(10.84±3.4)mg/L降至(3.8±1.8)mg/L(P<0.05),TC由(5.76±1.04)mol/L降至(4.25±1.11)mol/L,TG由(1.96±0.96)mol/L降至(1.45±0.82)ml/L,LDL由(3.65±1.12)ml/L降至(1.80±0.86)ml/L(P<0.05)。治疗3个月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得到改善。结论辛伐他汀能够在降血脂的同时,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11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东菱迪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崔喜峰;

    目的评价东菱迪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d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东菱迪芙合用奥扎格雷钠组(治疗组)及单用奥扎格雷钠组(对照组),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PT、APTT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东菱迪芙合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无明显增加出血危险性,安全性好,故两者合用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用奥扎格雷钠组,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2008年1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血脂康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

    张丽丽;王声勇;

    2008年1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NSE的测定及意义

    白伟利;侯玉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100、NSE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放免法、ELISA法测定60例AC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NSE的含量。结果ACI患者治疗前血清S-100、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者治疗前、后比较有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S-100、NSE的变化可反映患者神经胶质细胞、脑神经细胞的损害情况和功能状态。

    2008年11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超声波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血浆内皮素变化的影响

    刘文静;黄黛;

    目的探讨超声波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方案及强度一致,超声组同时接受头部超声治疗。测定入院时、入院后14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及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3d、7d、14d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结果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减轻,超声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超声组ET含量低于对照组,且在治疗后各时间点上显著降低。结论在常规治疗脑梗死基础上加用超声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2008年11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通心络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杨春海;

    目的探讨通心络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3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3次/d,疗程为4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q12h,连用7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优于对照组7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与低分子肝素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2008年11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72例临床观察

    杨朴;张雪珍;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72例,观察2组的诊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诊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2008年11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高压氧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郭志强;

    目的探讨高压氧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40例,治疗组(高压氧+药物治疗组)60例。于入院时和入院治疗1个月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后2组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高压氧疗法不仅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有效降低复发的危险。

    2008年11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120例疗效观察

    李洁丹;吴天云;吕光华;

    2008年11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脑梗死治疗中病情加重20例临床分析

    王奎;

    2008年11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诊治体验

医疗技术

  • 肘管综合征的外科手术治疗

    田克;张立贵;王玉洲;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给以手术治疗,并对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随访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其中尺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优14例,良5例,差2例。结论肘管综合征应早期诊断,早期给以尺神经松解减压和前移手术,术后疗效满意。

    2008年11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血肿清除并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

    李庆堂;贾琳;

    目的总结76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行血肿清除并脑室外引流的疗效。方法本组病例采取后颅窝正中或旁正中开颅,咬除枕骨,剪开硬膜,清除小脑血肿,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结果76例中治愈58例(76.3%),好转14例(18.4%),死亡4例(6.9%)。结论小脑出血病情进展性加重,积极行血肿清除并行脑室外引流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008年11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6例临床分析

    张金芳;别建军;

    目的应用微创清除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治疗。根据头颅CT定位,避开大血管走行及重要功能区确定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电钻驱动下锥颅后进入血肿腔,血肿冲洗液反复等量冲洗。最后注入液化剂,2~4 h开放引流。结果治疗脑出血76例,出血量15~98ml,3d内意识清醒32例,1周内清醒21例,2周内清醒11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9例(病死率13.4%)。3例死于脑疝,3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衰竭,2例死于应激性溃疡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67例治愈好转,其中ADL 1级26例,ADL 2级32例,ADL 3级7例,ADL 4级2例。结论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快速清除血肿,有效减轻脑损伤,较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选择好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其临床效果良好。

    2008年11期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微创穿刺持续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

    马凌波;黄志强;林春光;任桂梅;

    2008年11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脑卒中患者鼻胃管置入方法探讨

    宁秀娟;张春平;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鼻胃管的置入方法,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随机选择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病人,观察组258例,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方法。对照组246例,采用冷冻胃管:温开水吞咽法、双枕垫头快速经鼻插胃管法、诱导吞咽反射经鼻插管法、侧卧拉舌经鼻插胃管法等。结果观察组成功率66.2%,对照组成功率为91.8%。结论根据脑卒中患者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改进鼻胃管置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鼻胃管一次置管成功率。

    2008年11期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61例婴儿痉挛症临床与脑电图观察

    袁斌;

    2008年11期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51例婴儿痉挛症临床与录像脑电图分析

    李承;王丽丽;

    目的通过51例婴儿痉挛症的临床与录像脑电图分析,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对癫发作类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Nicolet录像脑电图仪,按照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采用网帽固定,按时间常数0.3s,走纸速度3cm/s,常规单双导联描记。所记录的图像与脑电信号存储于计算机硬盘内,可在检查后随意调用回放分析。结果51例患儿脑电图均为重度异常,其中典型高度失律EEG及非典型高度失律EEG共40例(占总数的78.4%),其他形式的样放电11例(占总数的21.6%)。51例中同时伴有爆发抑制现象3例(占总数的5.9%)。结论VEEG监测可显著提高样放电的检出率,并有助于区别其他类型的癫发作。

    2008年11期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6例

    贾清海;肖博;王华英;

    2008年11期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的麻醉分析

    牛煜;罗高丰;徐新胜;

    2008年11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脑微创引流针引流在颅内血肿合并脑疝中的运用

    楼骏飞;

    目的分析脑微创引流针引流在抢救颅内血肿合并脑疝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36例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患者使用脑微创引流针引流治疗的资料,我们使用YL-1型穿刺针(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于常规开颅前在急诊室行血肿穿刺引流。结果本组27例通过脑微创引流针引流或加用尿激酶灌注达到去除颅内血肿的目的,引流后患者的症状均很快得到改善,其他9例后行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结论脑微创引流针引流在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急诊处理中有重要意义。

    2008年11期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立止血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再出血的疗效观察

    刘宪平;方锋;

    目的观察立止血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再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10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治疗患者,分为立止血治疗组(21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2组再出血率。结果立止血治疗组再出血率为7.1%明显低于对照组15%(P<0.05),且无并发血栓等不良反应。结论立止血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再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2008年11期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宋振声;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对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清除血肿。结果术后复查CT示血肿全部或大部(80%以上)清除,病人预后按GOS分级,恢复良好22例,占33.9%,中残21例,占25.6%,重残5例,占8.5%,死亡10例,占16.4%。结论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2008年11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CT定位下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颅内功能区病变6例

    钟宝;张铭;刘万明;周波;全中平;胡少勇;罗心凯;王少波;

    2008年11期 10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用药与体验

  • 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曹玉媛;王红梅;王志铭;

    目的探讨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米氮平开放治疗PSD 32例,疗程6周。以Hamilton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的病情严重程度(CGI-SI)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治疗1周即起效,6周治疗结束时有效率93.75%,显效率81.2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米氮平治疗PSD安全有效。

    2008年11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阿立哌唑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研究

    孟月兰;杨建章;李莹;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合并帕罗西汀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入组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用阿立哌唑合并帕罗西汀,对照组仅用帕罗西汀,2周末视病情可酌情帕罗西汀加量至40mg/d,采用HAMD评定疗效,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观察6周。结果2、4、6周末2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6周末HAMD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显进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χ2=4.34,P<0.05),2组组间4周末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6周末TESS评分2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χ2=4.44,(P<0.05)。结论阿立哌唑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缓解程度高,不良反应较少且轻。

    2008年11期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郭振宇;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疗程12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Barthel index(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在治疗12周末HAMD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死亡/残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且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2008年11期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七叶皂苷钠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刘培华;范良军;

    2008年11期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银杏叶制剂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

    吉小丽;管学能;刘伟彦;

    目的探讨银杏制剂对血管性痴呆疾病防治作用。方法试验分为对照组及银杏叶制剂治疗组,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分别进行MMSE评分及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6个月NIHSS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银杏制剂治疗组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1、3个月MMSE评分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6个月后MMSE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银杏叶制剂具有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

    2008年11期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丙戊酸钠和苯巴比妥对癫患儿尿β2-微球蛋白的影响

    辛美云;韩蕾;蔡文仙;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和苯巴比妥对癫患儿肾小管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癫患儿,分别予丙戊酸钠及苯巴比妥单药治疗6个月,测定服药前后尿β2-微球蛋白的变化。结果丙戊酸钠组治疗前尿β2-MG为(0.27±0.04)mg/L,治疗后为(0.31±0.06)mg/L,t=2.60,P<0.01。苯巴比妥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无显著性。结论丙戊酸钠对癫患儿肾小管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2008年11期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托吡酯单药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的临床和脑电图观察

    杨昭华;高欣义;丁红芳;王雷生;屈霞;

    目的观察托吡酯单药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BECTS)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脑电图动态变化。方法对37例BECTS应用托吡酯单药治疗,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并进行脑电图监测,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完全控制31例(83.8%),显效2例(5.4%),有效2例(5.4%),无效2例(5.4%),总有效率94.6%。(2)不良反应14例,发生率为37.8%,多为轻度不良反应且呈一过性。(3)脑电图:服药3个月后,正常6例(16.2%),好转17例(45.9%),无明显变化14例(37.8%)。服药12个月后,正常19例(51.4%),好转13例(35.1%),无明显变化5例(13.5%)。结论托吡酯单药治疗BECTS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脑电图好转快,可作为治疗BECTS的首选药物。

    2008年11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2例疗效观察

    邵道良;张艳鸿;

    目的观察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巴曲酶治疗42例TIA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巴曲酶组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巴曲酶是治疗TI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2008年11期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山莨菪碱注射液与氯丙嗪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比较及护理

    朱相格;沈倩;张红;李海红;

    2008年11期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纳洛酮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刘桂荣;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n=80)和吡拉西坦对照组(n=74)。治疗组用纳洛酮治疗2周,对照组用吡拉西坦治疗2周;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PL)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缺损评分治疗组治愈好转率96.25%,对照组治疗好转率64.8%,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吡拉西坦疗效好,能明显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8年11期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中西医结合

综述与讲座

误诊误治分析

  • 肝豆状核变性早期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黄丽;李洵桦;梁秀龄;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早期临床特点及误诊情况。方法对200例确诊WD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主要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2~46岁,平均(17±8.6)岁,主要见于青少年;以神经系统损害起病者平均发病年龄(21.5±8.2)岁,以肝脏损害起病者平均发病年龄(13.7±8.6)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震颤(42.5%);脑型患者最多122例(61%);来诊时病程2d~24年,平均24个月;误诊为肝炎30例(15%);有阳性家族史45例,均为同胞一代发病。结论临床上发现以下特点病人时应对其进行WD的筛查:①不明原因且治疗效果不好的肝脏疾病,特别是儿童患者;②不明原因的运动障碍患者,尤其是年龄<40岁的锥体外系症状患者;③青少年期出现不明原因的性格改变、精神症状或智力下降者;④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反复发作,而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者;⑤不明原因的肾小管性酸中毒及反复或持续性血尿、水肿等肾脏疾病者;⑥不明原因的关节痛,经抗风湿治疗无效者;⑦青少年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变黑;⑧有WD家族史的青少年,尤其是同胞一代有发病的青少年。

    2008年11期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颅内静脉窦血栓误诊分析

    汪桂青;王润青;李瑞刚;

    2008年11期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