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情感障碍对癫患者认知障碍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陈湛愔;陈文荣;莫仕文;林海峰;陈逢俭;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和探讨不同抗癫药对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情感障碍对癫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收集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癫患者320例,正常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韦氏智能测定和情感测定,同时结合抗抑郁剂治疗,并应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研究,对比分析癫患者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的特征。结果386例癫患者中,认知水平低于正常者达76.94%。结果显示丙戊酸钠、妥泰、卡马西平单药服药组之间认知水平无差异,但药物联合应用认知功能损害严重。且患者职业、文化程度、病程、发作次数、用药选择以及是否存在脑部继发性疾病等对认知功能影响显著。伴随着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癫患者P300和N4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百忧解治疗后P300和N400潜伏期和波幅明显改善,且颞顶叶脑区的波幅明显升高。结论抗癫药可造成癫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单药应用较联合用药对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轻。抗抑郁治疗可改善癫患者的认知功能,认知事件相关电位也明显改善。

    2009年15期 v.1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脑梗死急性期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分型、预后的关系

    刘丹;刘国荣;张茂林;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探讨CRP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指导临床的诊治。方法选择48例急性初发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48h内、第7天、第14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分析它与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病程48h内增高最明显(P<0.05),并与梗死体积大小、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脑梗死组CRP增高幅度在OCSP各亚型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48h内的CRP水平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CRP参与了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在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脑梗死后CRP增高,早期检测其水平可预示脑梗死病灶大小、病情轻重、临床分型及预后。

    2009年15期 v.12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

    张少峰;王廷会;张同强;马剑华;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探讨MCP-1与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01~2008-06在我院住院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大血管病变组40例,非大血管病变组44例,设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CP-1水平,同时测定其他一些临床生化指标。结果2型糖尿病各组血清MCP-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非大血管病变组(Non-MVC)比较,大血管病变组血清MCP-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提示FPG和LDL-C是影响血清MCP-1水平的危险因素(β=0.412,P<0.01;β=0.332,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炎症的原因可能跟长期的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且由此影响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展。

    2009年15期 v.12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张为;周博峰;覃少东;周宏;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水平(IL-8)的变化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检测36例腔隙性脑梗死、36例脑梗死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s-CRP和IL-8含量。结果腔梗组和脑梗组hs-CRP含量分别为(10.42±0.68)、(18.45±1.28)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8±0.47)mg/L(P<0.01),CI组hs-CRP含量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腔梗组和脑梗组IL-8含量分别为(29.65±18.24)、(36.57±19.0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98±16.87)ng/ml(P<0.01),在脑梗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9ml)hs-CRP为(21.36±1.48)mg/L,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9ml)的(15.30±0.97)mg/L(P<0.01),2组IL-8含量分别为(38.1±19.87)、(33.45±18.67)ng/m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炎症过程参与了脑小血管病变;hs-CRP和IL-8水平与脑缺血程度以及脑的小血管病变范围密切相关。hs-CRP及IL-8是预测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化指标。

    2009年15期 v.1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影像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刘磊;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和应用CD20、CD79a、CD3、CD43、GFAP、Vimentin、CgA、Syn、Ki-67等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头颅CT和MRI检查肿瘤多侵及额叶与颞叶,病理组织学特征为B细胞占大多数,特点是弥漫一致的小圆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有围管现象。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临床影像表现没有特异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是诊断最可靠的依据。

    2009年15期 v.12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轻度亚低温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邓仁益;陈健;樊弘毅;

    目的总结轻度亚低温与常规物理降温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被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6例)及对照组(28例),在术后6个月进行ADL评分。结果治疗组死亡2例,植物生存1例。对照组死亡4例,植物生存1例,2组病死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率(Ⅰ、Ⅱ级)38.46%(10/26),对照组14.29%(4/28),2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轻度亚低温治疗不能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死率,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2009年15期 v.12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表达的影响

    姜炎;田志强;牛延良;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ar雌、雄性大鼠共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盐水对照组及依达拉奉用药组,对照组及用药组再进一步分为3h、6h、24h组,根据Koizumi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L-1β表达的变化。结果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脑组织IL-1β含量,假手术组几乎无表达,盐水组IL-1β表达3h开始升高,于6h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用药组IL-1β的含量较盐水组减少(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表达,起到脑保护作用。

    2009年15期 v.12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脑病康复治疗仪配合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丘鸿凯;王晓萍;廖华;方思伟;

    目的探讨脑病康复治疗仪配合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脑病康复治疗仪,30min/次,配合药物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qd,连续治疗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单用药物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到生理盐水250ml静滴,qd,连续治疗14d。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疗效、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病康复治疗仪是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2009年15期 v.12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MELAS综合征的MRI诊断

    王凤月;徐俊玲;李永丽;张继良;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MELAS综合征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MRI检查资料。结果11例患者MRI表现均显示多叶受累的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异常信号,病变不按血管支配区分布,且具有多变性,增强扫描少有强化,MRA无大血管狭窄。9例为双侧病变,2例为单侧;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枕叶受累9例,顶叶受累7例,颞叶受累6例,额叶受累2例;伴发脑深部灰质核团或脑干、小脑病变8例。结论MELAS综合征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对MELAS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价值,结合肌肉活检可明确该病的诊断。

    2009年15期 v.1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婴幼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袁彬;

    目的探讨婴幼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与脑电图关系。方法对42例婴幼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EEG)、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EG异常40例,异常率95.2%,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增多,有的出现样放电;脑脊液异常者,EEG均异常。治疗后EEG异常率大为减少(40.5%),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EG异常程度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平行关系。结论EEG改变与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与脑脊液异常具有一定相关性。EEG对协助婴幼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及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了解脑功能状况、跟踪随访、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2009年15期 v.12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多发性硬化症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分析

    何建明;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合并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提高对M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07-12收治的15例MS合并周围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除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表现外,都合并有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及体征,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外周神经病变。结论MS部分病例可以合并周围神经系统损害

    2009年15期 v.12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远外侧入路齿状突切除术

    尹先印;牛光明;陶胜忠;张鹏远;彭琳;苏芳忠;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齿状突引起疾病的新手术方法。方法本组病例经X线、CT、MRI、MRA检查确诊,采用远外侧入路的方法治疗,同时行齿状突切除和枕下减压并枕颈植骨融合术或枕颈内固定融合术。结果全组病例均获明显疗效,无病情加重或复发,均恢复工作和学习。结论远外侧入路能一次手术完成枕大孔区前后方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齿状突引起的疾病的具有确切疗效的手术方法。

    2009年15期 v.12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氟西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

    陈娟;李强;

    目的探讨氟西汀在帕金森病(PD)伴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60例帕金森伴抑郁患者分成氟西汀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进行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使用氟西汀治疗的患者在抑郁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氟西汀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抑郁症状。

    2009年15期 v.12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癫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心磷脂抗体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王幸;谢全社;曹亚芹;

    目的探讨癫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心磷脂抗体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5例癫患者及43例健康人群血清和脑脊液中抗心磷脂抗体水平。结果癫组血清和脑脊液中抗心磷脂抗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36.42、35.73,P<0.01)。结论癫发作时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增加,癫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

    2009年15期 v.12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

    王爱敏;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住院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9例,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二者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为97.5%,复方丹参组为79.5%,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来酸桂哌齐特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复方丹参,24h内有效率高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9年15期 v.1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急性视神经炎静脉激素冲击联合口服激素与单纯口服激素的疗效对比

    冀洪平;

    目的探讨急性视神经炎静脉激素冲击联合口服与单纯口服激素疗效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03-01~2006-02在我院诊断为急性视神经炎的住院患者25例(31眼),随机分为A、B2组,A组13例(16眼)采用静滴甲基强的松龙1000mg,1次/d,连用5d后改为泼尼松1mg/(kg.d)口服,正规减量治疗;B组12例(15眼)采用泼尼松1mg/(kg.d)早晨顿服,连续11d后减量应用。观察2组视力恢复时间及最终矫正视力和复发例数。结果治疗后A组视力恢复快,显效率高,复发率低,明显优于B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视神经炎静脉激素冲击联合口服疗效确切,可缩短视功能恢复时间,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2009年15期 v.12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研究生园地

  • 9例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分析

    赵燕;赵明;姚志华;杨树军;马杰;

    目的探讨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与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中枢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资料。光镜下肿瘤细胞呈现形态均一的小圆细胞,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小叶状,部分病例可见典型Homer-Wright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CD99、Syn、NSE、GFAP呈高表达状态。结果9例患者中2例因侵犯脑室造成脑积水,术后即出现死亡;5例患者仅采取单纯手术切除,患者均在半年内死亡;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复发,后应用放射治疗,存活时间10个月;1例发生在椎管内,术后1个月复发,加用化疗5周期,随访2年,至今存活。结论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具有一定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进展迅速,预后极差,采用手术、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能够延长生存期。

    2009年15期 v.12 34-3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通心络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吕昀;李学玲;李文战;郭建新;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建立MCAO大鼠模型,通心络灌胃后,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ZeaLonga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结果与脑缺血组相比,通心络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1),ZeaLonga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通心络可减小脑梗死体积,对脑梗死大鼠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2009年15期 v.12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研究

    王彦阔;孙丽萍;张敏;段海平;马俊保;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出院后随机分为对照组93例,治疗组93例,2组均应用拜阿司匹林100mg,1次/d,并且对于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均给予积极干预。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d。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作为研究终点,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2年复发率(12.4%)明显低于对照组(22.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2009年15期 v.1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脑梗死后抑郁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梁炜;张红云;张红梅;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6例脑梗死对照组及28例脑梗死后抑郁组患者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结果脑梗死后抑郁组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抑郁组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抑郁组。结论IL-2、IL-6和TNF-α可能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009年15期 v.12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郭志勇;刘丽娇;李立新;

    目的研究巴曲酶、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巴曲酶、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曲克芦丁,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于治疗前、治疗后3、7、21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治疗组Fib较稳定下降,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显效率66.7%,总有效率89.7%,较对照组46.2%、71.8%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2009年15期 v.12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吸烟、饮酒与中青年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张敏;孙丽萍;王彦阔;段海平;王志强;

    目的探讨吸烟、饮酒与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相关性及改进生活方式对中青年脑梗死的预防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96例年龄在30~50岁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选择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脑卒中家族史等作为危险因素,观察各因素在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中青年脑梗死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均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发中青年脑梗死的主要致病因素。

    2009年15期 v.12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脑梗死恢复期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臧卫周;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脑梗死恢复期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50例轻中度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40ml,bid,疗程14d。通过检测治疗前后屏气实验屏气指数的改变,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治疗结束后屏气指数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

    2009年15期 v.1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进展性脑梗死血凝、血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王瑞丽;阎华;

    目的观察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凝、血流变指标的变化,为预防脑梗死及早期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检测54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54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凝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P<0.05);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完全型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血流变异常。

    2009年15期 v.12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脑干梗死42例临床分析

    肖俊杰;范波胜;朱继人;

    2009年15期 v.1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65例疗效观察

    张付安;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127例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应用奥扎格雷钠,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奥扎格雷钠组治疗总有效率87.7%,对照组总有效率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

    2009年15期 v.12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用药与体验

  • 左乙拉西坦治疗各型癫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魏春风;黄希顺;赵红艳;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开普兰)治疗各型癫的疗效。方法用开放性试验的方法对100例癫患者进行了添加转单药以及首诊单药的开普兰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46.0%,控制率15.0%,对各型癫均有效。不良反应出现率17.0%。结论开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癫药物,对各型癫均有效。

    2009年15期 v.12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替米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万大国;周向东;张卫国;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06~2008-06我院住院的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依那普利和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替米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观察2组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病人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和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9年15期 v.1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王平;

    2009年15期 v.12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天智颗粒联合脑复康治疗血管性痴呆50例临床观察

    谢正凯;谢娜;

    目的评价天智颗粒与脑复康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天智颗粒5g/次,3次/d,口服;联合脑复康0.8g/次,3次/d,口服。对照组仅给同等剂量的脑复康治疗。疗程48d。结果48d后,实验组显效3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天智颗粒联合脑复康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肯定。

    2009年15期 v.12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思密达与654-2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疗效观察

    张文霞;张丽;

    目的观察思密达与654-2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疗效。方法将496例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257例)和对照组(239例)。对照组常规全身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思密达和654-2灌肠。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对照组为80.4%,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应用思密达与654-2灌肠可有效提高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

    2009年15期 v.1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枸杞多糖对烧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若刚;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对烧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对照组及枸杞多糖治疗组,在烧伤对照组和烧伤治疗组背部皮肤造成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模型,治疗组大鼠灌喂枸杞多糖。于5d后测定吞噬细胞功能及血浆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枸杞多糖治疗后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可以提高烧伤大鼠血清IgA的含量。结论烧伤后给予枸杞多糖治疗能够改善大鼠的免疫功能。

    2009年15期 v.12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川芎嗪与654-2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刘春艳;

    2009年15期 v.12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常宇翔;

    2009年15期 v.12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低分子肝素在肺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

    李明生;魏厚华;郑晓璐;李济福;史利亚;曹双印;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肺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低分子肝素组)与对照组(非低分子肝素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2组治疗前后意识、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意识恢复快,血气及血流变指标改善更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对肺性脑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价值。

    2009年15期 v.12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蒋伟丽;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I)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11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生后24h应用GMI20mg加入10%葡萄糖100ml静滴,1次/d,轻中度7~10d,重度14d;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病情相对稳定后应用胞二磷胆碱0.125g,1次/d。通过比较患儿临床症状恢复,特别临床神经的恢复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来判断药物疗效。结果神经节苷脂和胞二磷胆碱治疗新生儿HIE的疗效差异无明显性意义(P>0.05),均能在7~10d使神经症状恢复正常,在生后2周NBNA评分绝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早期应用GMI治疗新生儿HIE有良好疗效。

    2009年15期 v.12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炎疗效评价

    汤复喜;闫智伟;

    2009年15期 v.1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盐酸喹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96例临床疗效分析

    赵素萍;马超;于朋永;李东军;张秋月;

    目的探讨盐酸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盐酸喹硫平和利培酮口服,疗程6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盐酸喹硫平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11%、83.87%,利培酮组为45.39%、90.3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盐酸喹硫平组在震颤、肌张力增高、静坐不能、月经失调,泌乳及体质量增加方面明显少于利培酮组。结论盐酸喹硫平能够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症状,疗效与利培酮相当,具有安全性高、锥体外系反应少、无明显体质量增加趋势等特点,尤其更适合女性精神病患者使用。

    2009年15期 v.12 6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医疗技术

  • 颈动脉内膜剥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56例临床观察

    王兵;何远宏;崔文军;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56例162侧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人采取CEA治疗,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手术均获成功,CEA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为4.3%,脑卒中发生率为1.9%。结论CEA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主要方法。

    2009年15期 v.1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卒中偏瘫14例临床分析

    曾加礼;李军;宁华;舒宏伟;王小宇;李雪琳;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1.7岁,既往有脑出血9例,脑梗死5例,脑血管疾病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4年,伴肢体偏瘫14例,全部患者伤前可独步或扶拐行走。手术原因是摔倒致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例。结果术后2年1例患者死亡,其余复查随访平均时间2年6个月,总满意率为79.6%,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关节脱位2例,髋痛1例,假体松动1例。结论在完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发生股骨颈骨折后,患者可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偏瘫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且患肢肌力在4级以上时,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是可靠的治疗措施。

    2009年15期 v.12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下肢骨折外固定不当致腓总神经损伤临床分析

    李军;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解剖学的特点及病理生物学改变。方法对34例腓总神经卡压伤患者的诊治作一回顾性总结。结果夹板、石膏及牵引不当是致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肌腓骨上管处的解剖特点是其受损伤的解剖学基础。腓总神经损伤与受压的力量及时间密切相关。结论通过及时调整外固定,解除腓总神经压迫,避免造成腓总神经卡压伤。

    2009年15期 v.12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双锚钉缝线Kessller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25例临床分析

    张世安;

    目的探讨双锚钉缝线Kessller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对25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双锚钉缝线Kessller法缝合,Lindholm法双侧腓肠肌筋膜瓣加强修补,石膏固定2周后拄拐下地行走,6周后完全负重。结果根据AOFAS评分标准,平均分为(93.1±8.4)分(83~100分)。其中优19足(76%),良5足(20%),可1足(4%)。踝关节活动度:患足(55.8±7.3)度,健足(58.3±5.7)度,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切口表浅感染3足,跟腱再断裂0足。结论双锚钉缝线Kessller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疗效可靠,允许早期锻炼,并发症低。

    2009年15期 v.1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机械通气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40例临床分析

    马五林;

    2009年15期 v.12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效果分析

    代明安;冯树贵;秦玉瀚;李艳平;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对23例面神经炎患者行SGB治疗,疗程为2周,然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23例面神经炎患者经SGB治疗,痊愈17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结论SGB对急性面神经炎患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2009年15期 v.12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重型颅脑损伤致脑疝手术32例临床分析

    苏玉林;明素平;蒋小明;

    2009年15期 v.12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李慧梅;

    目的探讨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简称TH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对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可能因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价值,激素治疗敏感。

    2009年15期 v.12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诊治体验

  •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分析

    谭林琼;伍益;李智斌;冯正健;丁晓;黄戈;李建文;古机泳;董家军;彭逸龙;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以及手术疗效,加强认识,避免误诊。方法报告2004-02~2009-02应用显微外科手术确诊和治疗的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3例经额叶侧脑室入路,2例经胼胝体入路;病理确诊后均接受放射治疗。结果3例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年3个月~5年,1例患者视力为眼前30cm手动,其余病人均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显微手术全切肿瘤可完全治愈,无需放疗;但对复发病例或肿瘤残留及组织病理学有恶性改变者,预后较差,往往需要放疗或化疗。

    2009年15期 v.1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30例临床分析

    周国平;李丹;

    目的探讨引起自发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病例。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9.8%,发生时间多数在发病后24h以内(84.6%),早期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出血部位、肝肾功能、长期饮酒、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结论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导致病情加重与死亡的重要因素。

    2009年15期 v.1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25例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的治疗分析

    张旭;银公敬;刘文权;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术后不同性质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鞍区肿瘤手术后低钠血症按"快补-调整-诊断"的原则进行分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鉴别低钠血症的不同类型。结果术后产生一般性低钠血症4例,脑性盐耗综合征19例,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2例。本组低钠血症治愈24例。结论在鞍区肿瘤术后的低钠血症中,脑性盐耗综合征占大多数,应根据低钠轻重程度采取不同的补钠方法,必要时采取限水治疗。

    2009年15期 v.12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合并急性肺损伤34例诊治分析

    李磊;李红兵;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32例发病48h内入院的ALS患者,按入院7d内有无并发ALI分为2组:ALI组34例,非ALI组98例。观察2组胸部影像、神经功能缺损(如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是否卧床及咳嗽反射减弱)、鼻饲使用情况及入院1周和出院时的病死率。结果132例脑卒中并发ALI34例(发生率达25.8%);ALI为多因素作用所致,其中与鼻饲、卧床、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及肺感染程度等有关;ALI组与非ALI组的总病死率分别为52.9%和22.4%(P<0.01)。结论ALI是老年人急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临床要引起重视。

    2009年15期 v.12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玉方;侯红军;孟森;胡淑丽;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和发病时间、发生率、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26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检查,对血肿净增比例≥33%以上者,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脑出血继续出血发生率14.62%(38/260),且多发生在24h以内;继续出血与收缩压过高、出血部位、血肿形态有关;丘脑部位血肿易发生继续出血。结论对脑出血后病情加重的病人应及早复查头颅CT,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血肿扩大,降低病死率。

    2009年15期 v.12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66例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王永亮;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明确诊断的6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化验、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均明确诊断,治愈49例,治愈率74.24%(49/66),5例恶化死亡。结论早诊断、正规化疗、综合治疗是决定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关键因素。

    2009年15期 v.12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脑脊液的检测方法探讨

    李京红;张国俊;

    2009年15期 v.12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矿井下有害气体中毒救治探讨

    董文生;聂富祥;李伟;赵峰子;梁辉;娄季宇;王金兰;

    2009年15期 v.1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刘清连;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结束后第1d、第1、2周采用韦氏记忆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周末,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6周末有效率94.4%,不良反应少。结论无抽搐电休克对难治性抑郁症有疗效,不良反应少。

    2009年15期 v.12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重症脑卒中急性期并发上消化道出血73例临床分析

    刘琴;

    目的了解重症脑卒中急性期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10~2008-10128例重症脑卒中急性期并发7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后病死率明显升高。多数重症脑出血发生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早于重症脑梗死。结论重症脑卒中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差,积极预防及治疗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对改善重症脑卒中的预后尤为重要。

    2009年15期 v.12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Fisher Syndrome临床特点12例分析

    蓝瑞芳;赵伟佳;

    2009年15期 v.1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李志平;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S)的临床及脑脊液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IH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眩晕、耳鸣、复视、共济失调、颈项强直;脑脊液压力均低于70mmH2O,红细胞0~1700×106/L;白细胞0~200×106/L,以淋巴和单核细胞为主;蛋白0.37~2.4g/L。影像学检查:本组全部行头颅CT检查,正常6例,双额颞硬膜下积液2例,脑室变小、脑组织肿胀3例。3例头颅CT检查正常者行头颅MRI检查,1例弥漫性硬脑膜增厚。给予大量补液、对症、支持治疗,颅压≤35mmH2O者予以生理盐水鞘内注射,效果良好。结论正确了解SIHS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MRI特点,预后良好。

    2009年15期 v.12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131例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及个体化给药方案分析

    李灵红;

    2009年15期 v.12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偏头痛与癫关系的临床观察

    王振焕;王喜艳;张钦昌;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癫的关系。方法收集偏头痛患者及癫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脑电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偏头痛组患者及癫组患者经对照研究分析,相对危险度(RR)值均位于95%置信区间内。结论偏头痛与癫存在双向联系,偏头痛可能是癫的病因或危险因素,癫也可能引起偏头痛样发作。

    2009年15期 v.12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脑出血并发低钠血症40例临床分析

    刘明凤;

    2009年15期 v.12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肺癌脑转移50例临床分析

    周俊荣;

    2009年15期 v.12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无症状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体会

    甘泉水;韩斌;杜绍先;

    2009年15期 v.12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