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动态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颅内压监护仪监测的临床意义

    柳再明;甄明;杨大明;寇林;杨凯;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如何控制血压。方法对与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同时对每例患者行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连续监测7 d,同时监测术后1、3、7、14 d行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值。结果开颅术对于血肿量>50 ml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6月后ADL分级)与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比较有显著差异;另外术后1 d3、d、7 d1、4 d的TCD参数结果分析,开颅术对于缓解颅内压力、改善脑血流优于钻孔引流组。对所有患者术后ICP、MAP监测能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结论对于血肿量>50 ml患者应选择开颅手术。对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应常规进行ICP、MAP监测。

    2010年11期 v.1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刘清阁;利玉欢;李飞;潘志信;何国雄;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各单一组分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454例,其中血栓性脑梗死(cerebral thrombosis,CT)244例,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LI)210例及对照组300例。分析各组MS的患病率,MS及其各单一组分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1)脑梗死组MS患病率50.22%(228/454),CT组及LI组分别为54.10%(132/244)、45.71%(96/2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33%(76/300)。(2)CT组除肥胖外,MS各单一组分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LI组仅高血压、高血糖、甘油三酯(TG)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类脑梗死的高血糖、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差异。(3)调整年龄、性别和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后,代谢综合征依然增加脑梗死患病的危险,按CDS标准对上述两类脑梗死的OR值分别为2.84(95%CI:1.85~5.62)、2.02(95%CI:1.32~4.13)。(4)两类脑梗死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均(HOMAIR)高于对照组,随着组成MS危险因素的增加,HOMAIR逐渐升高。结论 MS与脑梗死患病危险增加相关,这种关系独立于脑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MS及其各单一组分的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脑梗死所起作用有所差别。MS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2010年11期 v.13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简易脑立体定向微创液化软通道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葛庆波;方昭庚;罗巧云;王真真;刘志红;梁志强;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简单、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内科治疗组和微创治疗组,内科组采用传统的内科治疗,微创治疗组采用简易脑立体定向微创液化软通道技术。结果内科治疗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微创手术组。结论早期、超早期实施简易脑立体定向微创软通道手术,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2010年11期 v.13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脑出血并中枢性高热的表达及意义

    伍嘉坚;詹彩文;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6(IL-6)在脑出血(ICH)并发中枢性高热(CHF)患者的表达,以及冬眠治疗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用血清ELISA法检测32例ICH合并CHF患者治疗前TNF-α、IL-6水平,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绝对值及百分率;采用物理降温结合冬眠合剂疗法,待患者体温稳定后24h复查以上指标;同时检测10例健康人的TNF-α、IL-6及CRP作为参考值。结果健康人TNF-α及IL-6参考值分别为(314.4±74.1)及(67.8±14.7)pg/ml,CRP为(31.2±7.5)μg/ml,CHF患者高热时以上三项指标显著高于参考值(均P<0.05);高热时WBC、NE绝对值及百分率显著高于参考值(P<0.05);经降温及冬眠治疗,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且多数(84.3%)未再发CHF;治疗后TNF-α、IL-6及CRP水平显著下降(P<0.05);WBC、NE绝对值及百分率均相应明显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NF-α、IL-6及CRP两两呈正相关性。结论 TNF-α及IL-6在CHF的发病机制扮演重要角色,冬眠治疗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因子分泌、抑制出血灶局部及全身免疫反应而发挥治疗高热的作用。

    2010年11期 v.1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98例疗效观察

    高英;王国团;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19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8例,给予依达拉奉和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98例,单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ESS评分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2010年11期 v.1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脑卒中合并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探讨

    高长根;刘铖;

    目的了解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方法调取本院2008-01-12神经内科脑卒中高危患者病历共239份,分成对照组、预防用药组和治疗用药组。比较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回顾性分析合并感染患者治疗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并发感染例数分别为47例,12例(P<0.05),合并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以强效β内酰胺类联合氟喹诺酮为主。结论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高危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的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合并肺部感染的卒中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安全有效。

    2010年11期 v.13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血糖水平相关性研究

    刘杏瑜;梁卫权;肖志衡;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血糖水平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08-12~2009-12以来住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根据病情分为3组,分别测定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血糖水平。结果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在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血糖水平三个指标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且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血糖水平三者均出现增高趋势,且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情况下的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血糖水平均出现显著差异。结论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血糖水平三个指标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0年11期 v.13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吞咽障碍效果观察

    高翠莲;王彩静;李辉;王勤周;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伴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伴吞咽障碍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各38例。前者采用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60 d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康复治疗组的各项营养学指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并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吸人性肺炎发生率。结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并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10年11期 v.13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血管性痴呆的应用价值

    黄友卫;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分析。结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显示研究组Ⅲ、Ⅴ波潜伏期(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及(Ⅲ~Ⅴ)/(Ⅰ~Ⅲ)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客观的反映听觉系统和脑干功能状况,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疗及预后均有价值。

    2010年11期 v.13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家属负性心理情况调查分析

    郭亚;王胜利;

    目的了解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增进患者的社会支持,减少医患纠纷,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108例脑卒中患者家属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结果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常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还应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治疗,必要时可应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以增进脑卒中患者家属及社会支持,促进脑卒中患者早日康复。

    2010年11期 v.1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心室重塑的影响

    付向东;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我院2007-01~2009-06门诊或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86例应用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6个月观察Boston心衰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和客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Boston心衰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和客观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室短轴缩短分数、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独立于调脂之外,对血脂水平正常的心室重塑作用明显,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减轻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2010年11期 v.13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脑脊液Tau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水平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诊断的意义

    赵荷剑;李郭飞;郭亚;王朝辉;崔蓓;贺维亚;鲁广秀;刘森;刘大建;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损害(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脊液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的含量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MCI,30例AD和3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42的水平。结果 MCI组和AD组患者脑脊液中Tau蛋白浓度均高于正常组,Aβ1-42的浓度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和AD组患者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42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42的浓度对MCI和AD的诊断有应用价值,但不能用于MCI和AD鉴别诊断。

    2010年11期 v.1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硫酸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剂量评估

    耿爽;王运良;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SAH病人在发病早期静脉应用硫酸镁(24 mmol/d),连续使用至动脉瘤填塞后14 d,治疗前检查镁浓度,以后至少每2天检查1次,并与92例常规治疗的病人相比较,观察血清镁浓度能否达1.0~1.5 mmol/L的目标水平。结果 126例应用硫酸镁治疗的病人,平均镁浓度为(1.37±0.14)mmol/L,在整个治疗期间,有108例病人血清镁维持在目标水平,单次检测有2例病人血清镁浓度<1.0 mmol/L(0.79 mmol/L和0.82 mmol/L),1次或多次检测中,15例病人血镁浓度>2.0mmol/L。结论对大多数SAH病人来说,每天给予静脉补充24 mmol/L的硫酸镁,容易使血镁浓度维持在1.0~1.5 mmol/L,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0年11期 v.13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36例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临床分析

    叶原森;李成林;李龙;

    目的总结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01~2009-12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3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24例(66.7%),大部分切除8例(占22.2%),部分切除4例(占11.1%)。术后并发基底节脑出血死亡1例,并发视神经损伤致右眼视力下降1例,其余术前视力损害者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并发尿崩16例,多数1~2周内恢复;并发脑脊液鼻漏1例。结论经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手术,肿瘤全切除率高,视力视野改善明显,并发症很少。

    2010年11期 v.13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亚低温与自由基清除剂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杨春海;张会军;路文革;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08~2009-03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A组)21例,亚低温治疗组(B组)21例和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组(C组)21例,后将3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再将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后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后发现,C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且C组梗死面积缩小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2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幅度也明显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采用依达拉奉(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作用,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2010年11期 v.13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临床应用

    陈东辉;李春国;李军;叶沛;高友好;

    目的探讨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在神经外科颅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集2007-09~2009-09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73例,其中数字化三维塑形修补32例,传统手工塑形修补41例。比较分析两者在手术用时、钛钉用量、术后并发症、塑形工作量以及对术后外观的满意度等方面差异。结果数字化三维塑形颅骨修补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塑形用时及钛钉用量,与传统手工塑形比较明显缩短和减少,患者对数字化三维塑形的满意度达到100%,优于传统手工塑形组65%。结论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明显优于传统手工塑形颅骨修补,能最大程度恢复缺损外形,缩短麻醉及手术用时,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价值更广。

    2010年11期 v.1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拜阿司匹灵预处理对高血糖SD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ET-1的表达

    宋妮娜;高政;孙文芳;姜丽杰;

    目的采用高血糖条件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测量大鼠脑梗死体积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表达情况,探讨预防性应用拜阿司匹灵对高血糖条件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拜阿司匹灵组,2组按缺血90 min再灌注3 h、6 h1、2 h再分为3个亚组。2组均建立高血糖模型及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病理图像分析仪测量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T-1的表达情况。结果拜阿司匹灵组与对照组相同再灌注时间点相比较:梗死体积减小(P均<0.01);缺血区表达ET-1减少(P均<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拜阿司匹灵能减轻高血糖条件下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体积,使损伤脑区ET-1表达减少。

    2010年11期 v.1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七叶皂甙钠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TNF-α及Bcl-2表达的影响

    郑献召;娄季宇;郭宗艳;

    目的研究七叶皂甙钠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TNF-α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七叶皂甙钠治疗组,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24 h、72 h 2个时间点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TNF-α及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TNF-α及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治疗组,经七叶皂甙钠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Bcl-2的表达低于治疗组。结论七叶皂甙钠可以抑制脑出血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脑损伤程度。

    2010年11期 v.13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宋士萍;王秀;吕莹;

    目的评价首次发生糖尿病性脑梗死(DCI)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方法 DCI组52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NDCI)组60例,比较2组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梗死类型。结果 DCI组TG升高及HDL降低者较NDCI组显著(P<0.05)。梗死部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均以幕上病灶为主(P>0.05)。DCI组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LACI)(P<0.01)。结论 DCI具有血脂异常、梗死部位多位于皮层下及基底节区,易发生LACI等特点。

    2010年11期 v.13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脑血栓形成的脑电图诊断

    魏定远;李伟峰;苗海峰;袁伟杰;唐桂华;黎颖杰;张俏敏;

    目的分析脑电图在形成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使用ND-82B型8导脑电图机,对我院2008-02~2010-02收治的脑血栓形成125例患者进行脑电图分析。结果本组125例,脑电图正常36例(28.8%),异常89例(71.2%),且脑电图异常侧和临床病变侧均相一致。结论脑血栓形成时的脑电图异常虽有慢波波幅低、较局限、波形较规则、背景活动的异常程度轻等特点,但非特异性,而脑电图的动态观察还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最好方法。另外,进行性脑血栓时,脑电图改变比临床症状先出现,有利于对进行性脑血栓形成的早期发现。

    2010年11期 v.13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比较研究

    高心保;郭景鹏;王虎山;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EEF)支持的优点。方法将48例经临床和CT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早期分别给予肠内营养(EEF)与全肠外营养(TPN),在摄入同等热量、同等氮量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结果 EEF组24 h排除氮明显少于TPN组,氮平衡、肌酐指数(ICr)等营养指标优于TPN组。结论 EEF可维持胃肠道黏膜结构的完整性,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减轻伤后分解代谢,促进营养和意识状态的改善。

    2010年11期 v.13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杨玲;冀建伟;

    目的评估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GM1治疗,60 mg GM1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共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 HS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患者NI 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2组内及治疗后患者NI 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2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GM1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疗效,并且安全性好。

    2010年11期 v.13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李军民;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小剂量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疗程10天,两组均常规使用胞二磷胆碱、阿司匹林、尼莫地平、洛伐他汀及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基本治愈8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为6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疗法,具有易用、高效、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0年11期 v.13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95例高血压脑出血VEGF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邦林;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清VEGF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我科对2008-10~2009-12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95例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并进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并与健康体检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健康体检与高血压脑出血GCS评分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GCS评分轻型、中型、重型相比较P<0.05有显著的差异性。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VEGF表达平均水平的高低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有直接关系。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越重血清VEGF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者,提示血清中VEGF浓度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2010年11期 v.13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帕金森病的相关作用分析

    彭祥来;

    目的探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相关风险,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临床确诊帕金森病患者81例及对照组选择正常人群共95例,对入组人员进行分析探讨用药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病例组服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为28.4%,对照组32.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9,P>0.05);病例组服药时间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χ2=0.411,P>0.05);病例组服药剂量与对照组也无统计学差异(2χ=0.495,P>0.05);病例组连续服药比例为19.8%,间断服药为8.6%,对照组分别为24.3%和8.4%,2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χ2=0.508,P>0.05)。结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降低帕金森病患病率作用上并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其与帕金森疾病发病并没有明显相关性。

    2010年11期 v.13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糖尿病合并肘管综合征

    伍苏方;杨平生;何春艳;杨宏文;蒋健;蒋永昆;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损害及合并肘管综合征比率,探讨糖尿病与肘管综合征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对79例糖尿病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统计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及肘管综合征的比率。结果 79例患者中周围神经损害34例,符合肘管综合征诊断10例(12.6%),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伴肘管综合征6例,单纯肘管综合征4例,双侧损害3例。肘管综合征出现腕一小指和手背尺侧皮神经感觉神经电位波幅降低及肘下一肘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同上臂比较>10 m/s)7例,肘下—肘上运动电位波幅降低(>50%)伴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出现自发电位3例。结论糖尿病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和肘管综合征比率均较高,可能存在卡压机制。

    2010年11期 v.13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诊治体验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

    田金英;陈冰;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用14 d;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加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用14 d,2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ADL)。结果治疗组ESS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

    2010年11期 v.13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观察

    官威;李金英;姚静;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3 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0例。溶栓组给予rt-PA总量0.9 mg/kg,最大剂量90 mg,10%剂量,2 min一次性静脉注入,其余1 h静滴;24 h经头颅CT证实无出血者,用奥扎格雷钠80 mg,2次/d静滴,连续14 d;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钠80 mg,2次/d静滴,连续14 d;2组均辅以脑保护剂(银杏叶、血塞通、胞二磷胆碱等)。结果溶栓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96.6%,对照组有效率83.3%。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发病3 h内)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2010年11期 v.13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分析

    冯淑曼;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72 h内清晨空腹血糖水平,依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29例)和正常血糖组(51例),对比2组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高血糖组较正常血糖组预后差,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呈相关,血糖升高可加重脑组织损伤,使患者预后不良。血糖水平可作为临床医师预测脑梗死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病损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2010年11期 v.13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脑卒中急性期院内感染防治对策

    刘金顶;

    2010年11期 v.13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社区卫生服务站脑血管病临床诊治探讨

    郭咏梅;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防止其复发。方法对58例脑血管病患者性别、发病年龄、起病后就诊时间、复发次数及用药等综合措施、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血管病发病后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主要是在发病2~7 d(49.6%)。伴有高血压40例,其中住院后发现患有高血压12例,其余的高血压患者病史在10年以上,均未规律服用降压药,亦无血压监测记录。有冠心病27例,均伴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有糖尿病14例,其中来院后才发现糖尿病8例,有糖尿病史10年以上未规律服药及血糖监测。结论脑血管病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有明显增加趋势,尤其是61~80岁老年人应以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调血脂、抗血小板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有效进行一、二级预防措施是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重要环节。

    2010年11期 v.13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儿童抗癫药物高敏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王莉;宋春兰;

    2010年11期 v.13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神经源性肺水肿临床分析

    孙含蓄;冯丽霞;

    目的分析、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00例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结果 30例中14例治愈,12例因肺水肿呼吸衰竭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4例因再出血而死亡。结论 SAH所致的神经源性肺水肿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对SAH患者,应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早诊断、早救治,改善预后。

    2010年11期 v.13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齐照明;李淑敏;肖金城;

    2010年11期 v.13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1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梁燕;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186例经CT和MRI证实的脑卒中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卒中病灶的部位、病程、肢体肌力与非抑郁组对照比较。结果 (1)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5.2%;(2)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与卒中部位密切相关;(3)病程在3~6月时更易发生抑郁;(4)脑卒中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与肌体肌力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抑郁症状为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卒中部位、病程、肌体肌力显著相关。

    2010年11期 v.13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妊娠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机制及临床特征分析

    岳信念;

    目的总结妊娠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24例妊娠引起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引起坐骨神经痛给孕产妇带来较大痛苦,易误诊误治。结论妇产科医师应对妊娠引起坐骨神经痛有充分认识,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

    2010年11期 v.1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脑出血患者甘露醇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变化及意义

    李文武;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甘露醇治疗前后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白蛋白(UIAb)、尿IgG(UIgG)变化及其早期肾功能损害。方法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30例脑出血患者甘露醇治疗前后Uβ2-MG、UIAb、UIgG。结果甘露醇治疗前尿微量蛋白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尿微量蛋白变化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01)。结论甘露醇治疗后早期肾功能损害以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降低为主,从而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甘露醇的适应证、剂量以及血浆渗透压的监测;并在甘露醇使用的同时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及肾代谢的药物。

    2010年11期 v.13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263例小于胎龄儿对智力发育的影响

    李磊;董玉斌;郭秋芬;卫中华;曹亚芹;

    2010年11期 v.13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患者关系的临床分析

    王芳;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测定9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和79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对照组Hcy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cy(Hcy升高)组和非Hcy(Hcy正常)组。结果 Hcy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cy组(63.78%、42.3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脑卒中危险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呈正相关系。结论提示血清Hcy水平变化可为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其预后的判断提供新的依据。

    2010年11期 v.13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重症颅脑损伤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分析

    仝振亚;杨光社;

    2010年11期 v.13 6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孙静波;毛晓华;冯焕敏;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在2型糖尿病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肌电图仪对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 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82例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变。结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最敏感指标之一。

    2010年11期 v.13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医疗技术

  • N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分析

    范波胜;朱继人;孙巧丽;汤永新;王玉洲;

    目的研究N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脑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制作Wistar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A组:脑出血模型组;B组:细胞培养液移植组;C组:BMSCs移植组;D组:NGF基因修饰的BMSCs移植组,4组于移植后1、7、14、28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经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了解移植细胞在大鼠脑内的生存及分化情况。结果 C、D 2组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好于A、B组,并且D组改善又好于C组,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细胞生长良好,并且在血肿灶周围聚集融合,免疫荧光双标证实被移植细胞在脑内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结论 NGF基因修饰的BMSCs移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动物的运动功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10年11期 v.13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6例临床及MRI分析

    吴海香;杨清成;张向东;刘峥嵘;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磁共振表现及预后。方法通过临床及病理确诊的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P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以高颅压、癫发作和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脑脊液蛋白正常或增高,肿瘤单发或多发,好发于大脑半球及脑室周围、基底节、胼胝体和丘脑。结论 PCNSL临床表现复杂多样,PCNSL影像学有其特点,但均缺乏特异性。脑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手段。

    2010年11期 v.13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任建军;

    目的探讨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症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方法、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岀血2例,感染8例,分流管堵塞20例,皮下囊外露1例,分流管自肛门脱出1例。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本身及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有关,通过提高手术水平,注重治疗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11期 v.13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脑室穿刺及腰大池置管双向引流治疗铸型脑室出血15例体会

    赵振国;孙会欣;贾丽霞;

    目的探讨铸型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对15例铸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双侧脑室穿刺加腰大池置管双向引流液化冲洗。结果恢复良好9例,需人照顾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存活病人0.5~1年回访无脑积水发生。结论该方法安全可靠,可显著降低病死率,迅速清除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减少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

    2010年11期 v.1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药物性脑病27例临床分析

    王艳莉;陈金成;李宽;

    目的研究抗生素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药物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分析27例尿毒症患者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脑病的情况及其治疗方法。结果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可导致药物性脑病,并与其药代动力学存在差异有关,停药或充分透析后多能缓解。结论尿毒症患者应用抗生素需要根据药代动力学调整剂量,并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或游离血药浓度监测。并发脑病后要及时停药及透析治疗。

    2010年11期 v.13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用药与体验

  • 丁咯地尔治疗脑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赵秀秀;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均予同样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丁咯地尔注射液,对照组加用长春西汀注射液,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头晕缓解情况,使用经颅多普勒检测治疗前后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确切。结论治疗组总有效率、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2010年11期 v.13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赵东;付志新;张津华;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探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新方法。方法 11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6例予以氯吡格雷口服,B组67例口服氯吡格雷并静脉用尤瑞克林,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下降持续时间和14 d后的Bathel指数。结果 A组患者用药后神经功能下降持续时间平均为3.11 d,14 d后Bathel指数平均为63.77分;B组患者用药后神经功能下降持续时间平均为1.92 d,14 d后Bathel指数平均为75.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尤瑞克林可以缩短进展性脑梗死的病程,改善神经功能。

    2010年11期 v.13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长春西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何霞;王杰;朱苹;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2组的基础治疗为:糖尿病饮食、降糖药物及维生素B1100 mg,甲钴胺500μg肌内注射,1次/d,观察组加用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滴,1次/d。治疗4周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2010年11期 v.13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朱炯端;谭明芳;孙芳;

    目的评价氟西汀(百优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我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方案第2版修订本(1994)中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20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6周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1],采用副反应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实验组应用氟西汀20 mg qd,对照组应用多虑平25 mg tid,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比例分别92/102和68/102,治愈比例分别为62/102和38/102,2组HAMD量表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2组不良反应亦存在差异显著性。结论氟西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

    2010年11期 v.1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阿昔洛韦联合高压氧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体会

    房伟;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病脑)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 43例采用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30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分析,观察其疗效。结果高压氧治疗组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消失时间,意识清醒时间,肢体瘫痪恢复时间,脑电图好转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阿昔洛韦是治疗小儿病脑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2010年11期 v.13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脑脉泰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刘新生;崔亚平;张晓曼;赵幸娟;李艾帆;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对脑梗死病人总胆固醇(TC)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经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87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总胆固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有助于降低病人总胆固醇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2010年11期 v.13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奥拉西坦治疗脑性瘫痪合并癫临床分析

    孟庆萍;尚清;马彩云;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对脑瘫合并癫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2007年我院康复科住院脑性瘫痪患儿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锻炼和抗癫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均为10 mg/kg+100 ml 5%葡萄糖液静滴,1次/d,连续使用14 d)。观察2组患儿的抽搐发作情况、运动、语言、应物能力、认人能力的变化。结果用药后,奥拉西坦组运动、语言、应物能力、认人能力均有提高,其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拉西坦能显著改善脑瘫患者的脑功能,提高临床治疗脑瘫合并癫疗效,应用期间未发现癫加重及明显不良反应。

    2010年11期 v.13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疏血通治疗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李向平;王爱荣;

    2010年11期 v.13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综述与讲座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及危险因素

    尹晓燕;徐新献;

    2010年11期 v.13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降压药物的选择

    杨志雄;余冬平;杨仕光;魏林平;

    高血压疾病本身的原因及脑出血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出现,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并不尽理想,术后血压波动是众多不利因素中最常见最难控制的一种,有效控制术后血压情况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压控制的要求和药物的选择进行阐述。

    2010年11期 v.1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周围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

    杨渐;俞昌喜;

    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极为常见,修复困难,致残严重,是当今临床医疗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近年来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但药物治疗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有无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均需进行药物治疗。寻找既能促进损伤神经快速修复与生长又能保证其再生纤维功能的有效药物,一直是神经修复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现状以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0年11期 v.13 91-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病例报告

  • 偏侧舞蹈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并文献复习

    牛好敏;刘远洪;刘小双;刘乐喜;

    目的提高对以"偏侧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方法复习并总结15例以"偏侧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主要临床特征、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头颅核磁共振及CT。结果偏侧舞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临床特点为:(1)均以发作性粗大的肢体舞蹈样运动为特征,发作突然,缓解迅速;(2)多见中老年人;(3)分别存在一种或几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4)部分患者患肢对侧颈内动脉狭窄;(5)头颅CT检查多数正常;(6)给予抗血小板聚积、改善微循环,对症给予安定、氟哌啶醇等治疗,疗效好;(7)多数预后好,无复发。结论中老年患者出现发作性偏侧舞蹈,应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积极完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给予抗血小板聚积、改善微循环等治疗,防止形成脑梗死。

    2010年11期 v.13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例报告

    冯艳蓉;李丙江;

    2010年11期 v.13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李斯特菌脑脓肿1例

    张宗林;

    2010年11期 v.13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