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MTHFR基因A1298C多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陈芳;封青川;郑红;宋波;贺颖;连建华;齐华;谈颂;许予明;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A1298C突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例组470例,对照组495例,利用TaqMan-MGB探针PCR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病例组A1298C突变的C等位基因频率为13.1%,对照组为11.2%,2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8,P=0.208,OR=1.192,95%CI0.907~1.568);病例组与对照组A1298C多态基因型频率AA、AC、CC分别为75.3%、23.2%、1.5%及78.2%、21.2%、0.6%,AC型(χ2=0.547,P=0.459,OR=1.121,95%CI0.828~1.520)、AC+CC型(χ2=1.108,P=0.292,OR=1.174,95%CI0.871~1.584)A1298C突变在2组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 MTHFR基因A1298C多态性的分布具有种群和地域差异,河南汉族人群A1298C突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无显著相关性。

    2010年18期 v.1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MTHFR基因A1298C多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陈芳;封青川;郑红;宋波;贺颖;连建华;齐华;谈颂;许予明;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A1298C突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例组470例,对照组495例,利用TaqMan-MGB探针PCR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病例组A1298C突变的C等位基因频率为13.1%,对照组为11.2%,2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8,P=0.208,OR=1.192,95%CI0.907~1.568);病例组与对照组A1298C多态基因型频率AA、AC、CC分别为75.3%、23.2%、1.5%及78.2%、21.2%、0.6%,AC型(χ2=0.547,P=0.459,OR=1.121,95%CI0.828~1.520)、AC+CC型(χ2=1.108,P=0.292,OR=1.174,95%CI0.871~1.584)A1298C突变在2组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 MTHFR基因A1298C多态性的分布具有种群和地域差异,河南汉族人群A1298C突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无显著相关性。

    2010年18期 v.1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与评价

    吴远华;朱广旗;胡蓉;仲秀艳;苏红梅;欧阳泠星;吴帮启;舒遵华;王强;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传统Zea Longa模型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进。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分别进行改良模型制作和传统模型制作,检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计算大鼠脑梗死体积。2组分别比较模型成功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模型稳定性。结果改良后的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为71.43%;神经功能缺失评分3~4级为65.00%;实验组脑梗死体积为(32.42±7.62)%。上述各指标与传统的ZeaLonga线栓法模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模型稳定性相近,实验组脑梗死体积为23.50%,对照组为16.30%。结论改良的大鼠MACO模型是一种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2010年18期 v.1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与评价

    吴远华;朱广旗;胡蓉;仲秀艳;苏红梅;欧阳泠星;吴帮启;舒遵华;王强;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传统Zea Longa模型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进。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分别进行改良模型制作和传统模型制作,检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计算大鼠脑梗死体积。2组分别比较模型成功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模型稳定性。结果改良后的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为71.43%;神经功能缺失评分3~4级为65.00%;实验组脑梗死体积为(32.42±7.62)%。上述各指标与传统的ZeaLonga线栓法模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模型稳定性相近,实验组脑梗死体积为23.50%,对照组为16.30%。结论改良的大鼠MACO模型是一种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2010年18期 v.1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及IL-8的影响

    张为;周博峰;胡才友;吕渊;甘文玉;

    目的通过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IL-8水平的影响及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对照组给予丹参粉针400mg溶于生理盐250mL静滴,1次/d。连用15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d和15d的血清hs-CRP及IL-8水平变化,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2组hs-CRP、IL-8水平在梗死后7d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治疗前血清hs-CRP及IL-8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及15d治疗组hs-CRP和IL-8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IL-8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缺损的神经功能。通过降低血清hs-CRP和IL-8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2010年18期 v.1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及IL-8的影响

    张为;周博峰;胡才友;吕渊;甘文玉;

    目的通过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IL-8水平的影响及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对照组给予丹参粉针400mg溶于生理盐250mL静滴,1次/d。连用15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d和15d的血清hs-CRP及IL-8水平变化,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2组hs-CRP、IL-8水平在梗死后7d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治疗前血清hs-CRP及IL-8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及15d治疗组hs-CRP和IL-8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IL-8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缺损的神经功能。通过降低血清hs-CRP和IL-8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2010年18期 v.1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观察

    张晓曼;

    目的观察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方法利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和治疗后90d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患者(治疗组)和常规治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7、14d,治疗组BI上升,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d,治疗组的致残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90d的残疾程度。

    2010年18期 v.1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观察

    张晓曼;

    目的观察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方法利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和治疗后90d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患者(治疗组)和常规治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7、14d,治疗组BI上升,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d,治疗组的致残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90d的残疾程度。

    2010年18期 v.1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2007-2009年某院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监测

    马雷;刘晔;

    目的分析2007-2009年我院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种类分布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化情况。方法细菌鉴定采用VITEK微生物分析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BIOMIC药敏测定仪,统计学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 2007-01~2009-12从临床送检的标本分离出细菌2491株,革兰阴性菌1461株(58.7%),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要分离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40%以下;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耐药率在30%以下,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高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低于3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3.2%~58.1%。结论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我院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2010年18期 v.13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2007-2009年某院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监测

    马雷;刘晔;

    目的分析2007-2009年我院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种类分布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化情况。方法细菌鉴定采用VITEK微生物分析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BIOMIC药敏测定仪,统计学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 2007-01~2009-12从临床送检的标本分离出细菌2491株,革兰阴性菌1461株(58.7%),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要分离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40%以下;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耐药率在30%以下,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高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低于3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3.2%~58.1%。结论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我院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2010年18期 v.13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脑动脉微栓子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贾志斌;张秀海;李靖;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系统微栓子(ME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46例,进行脑动脉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有脑动系统微栓子的病例进行监测。结果 (1)82例有颈动脉斑声,64例无颈动脉斑块;(2)有颈动脉斑块者MES阳性率(46.34)较无斑块者MES阳性率(21.88)高(P<0.05);(3)颈动脉不稳定斑块MES阳性率(80%)较稳定性斑块MES阳性率(26.92%)高(P<0.01);(4)MES与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内膜增厚及斑块的个数无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不稳定性是导致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的重要因素之一,应高度重视,稳定颈动脉斑块是防治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

    2010年18期 v.13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脑动脉微栓子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贾志斌;张秀海;李靖;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系统微栓子(ME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46例,进行脑动脉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有脑动系统微栓子的病例进行监测。结果 (1)82例有颈动脉斑声,64例无颈动脉斑块;(2)有颈动脉斑块者MES阳性率(46.34)较无斑块者MES阳性率(21.88)高(P<0.05);(3)颈动脉不稳定斑块MES阳性率(80%)较稳定性斑块MES阳性率(26.92%)高(P<0.01);(4)MES与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内膜增厚及斑块的个数无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不稳定性是导致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的重要因素之一,应高度重视,稳定颈动脉斑块是防治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

    2010年18期 v.13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应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风险

    林雪;

    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Johnston等对T1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12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观察其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标准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2010年18期 v.1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应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风险

    林雪;

    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Johnston等对T1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12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观察其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标准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2010年18期 v.1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抑肝散对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周劲光;杨霄鹏;

    目的观察抑肝散对血管性痴呆的核心症状(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的改善作用。方法以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分别造成不同类型的小鼠记忆障碍模型,用跳台法观察抑肝散对这些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作用。结果抑肝散明显对抗东莨菪碱、亚硝酸钠和30%乙醇等化学物质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对学习记忆的三个基本神经活动过程均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抑肝散对不同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2010年18期 v.1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抑肝散对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周劲光;杨霄鹏;

    目的观察抑肝散对血管性痴呆的核心症状(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的改善作用。方法以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分别造成不同类型的小鼠记忆障碍模型,用跳台法观察抑肝散对这些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作用。结果抑肝散明显对抗东莨菪碱、亚硝酸钠和30%乙醇等化学物质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对学习记忆的三个基本神经活动过程均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抑肝散对不同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2010年18期 v.1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

    魏伟民;张莉;钟建强;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通心络组和对照组,随访3个月,通过记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死亡评价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结果通心络组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ADL、mRS好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合西药应用通心络胶囊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的预后。

    2010年18期 v.13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

    魏伟民;张莉;钟建强;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通心络组和对照组,随访3个月,通过记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死亡评价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结果通心络组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ADL、mRS好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合西药应用通心络胶囊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的预后。

    2010年18期 v.13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和衰老研究

    苗旺;刘恒方;郭伟新;杨期东;鲍娟;罗红波;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和衰老的变化。方法诱导分化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基础疾病与其相同的对照组患者的内皮祖细胞,检测2组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集落、细胞计数和衰老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增强,集落和细胞计数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内皮祖细胞衰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时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但易于衰老的转归并未改变。

    2010年18期 v.13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和衰老研究

    苗旺;刘恒方;郭伟新;杨期东;鲍娟;罗红波;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和衰老的变化。方法诱导分化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基础疾病与其相同的对照组患者的内皮祖细胞,检测2组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集落、细胞计数和衰老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增强,集落和细胞计数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内皮祖细胞衰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时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但易于衰老的转归并未改变。

    2010年18期 v.13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原发性脑干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预后分析

    热依汗;高英;王力;许风雷;

    目的研究原发性脑干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CT或MRI检查诊断脑干出血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首次CT检查诊断脑干出血69例,余6例经MRI检查明确诊断。临床内科治疗治愈14例,好转32例,死亡29例。结论脑干出血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病死率与出血量密切相关,同时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是脑干出血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2010年18期 v.13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原发性脑干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预后分析

    热依汗;高英;王力;许风雷;

    目的研究原发性脑干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CT或MRI检查诊断脑干出血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首次CT检查诊断脑干出血69例,余6例经MRI检查明确诊断。临床内科治疗治愈14例,好转32例,死亡29例。结论脑干出血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病死率与出血量密切相关,同时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是脑干出血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2010年18期 v.13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脑脉泰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杨全玉;刘新生;崔亚平;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经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87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9例),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液流变学。

    2010年18期 v.13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脑脉泰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杨全玉;刘新生;崔亚平;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经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87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9例),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液流变学。

    2010年18期 v.13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中药联合胰岛素预防糖尿病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

    聂富祥;上官峰;王德智;牛小育;杨磊落;黄兴国;陈峰;

    目的研究中药对糖尿病并发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8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糖尿病假手术组(B组)、糖尿病去卵巢组(C组)和糖尿病去卵巢中药干预组(D组),造模成功12周后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结果 L5、L6椎体骨密度在各组的数值变化关系:A组>D组>B组>C组。其中,L5椎体骨密度D组与A、B、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6椎体骨密度D组与A、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的骨密度D组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中药结合胰岛素治疗可预防糖尿病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2010年18期 v.13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中药联合胰岛素预防糖尿病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

    聂富祥;上官峰;王德智;牛小育;杨磊落;黄兴国;陈峰;

    目的研究中药对糖尿病并发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8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糖尿病假手术组(B组)、糖尿病去卵巢组(C组)和糖尿病去卵巢中药干预组(D组),造模成功12周后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结果 L5、L6椎体骨密度在各组的数值变化关系:A组>D组>B组>C组。其中,L5椎体骨密度D组与A、B、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6椎体骨密度D组与A、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的骨密度D组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中药结合胰岛素治疗可预防糖尿病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2010年18期 v.13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李强;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和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的疗效变化。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川穹嗪和胞二磷胆碱静滴,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2次/d,7~14d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ESS评分、BI分别为(65.31±20.33)、(60.34±20.72)和(48.3±29.33)、(41.3±23.42)。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ESS评分、BI分别为(81.37±20.56)、(69.73±20.84)和(61.78±27.72)、(54.22±23.92),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更好地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2010年18期 v.13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李强;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和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的疗效变化。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川穹嗪和胞二磷胆碱静滴,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2次/d,7~14d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ESS评分、BI分别为(65.31±20.33)、(60.34±20.72)和(48.3±29.33)、(41.3±23.42)。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ESS评分、BI分别为(81.37±20.56)、(69.73±20.84)和(61.78±27.72)、(54.22±23.92),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更好地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2010年18期 v.13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电针对拟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的影响研究

    王威;唐伟;孙忠人;

    目的探讨电针对拟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东莨菪碱,胃饲三氯化铝(AlCl3)制备多因素损伤拟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在造模同时给予电针干预,穴位选择为百会、大椎、肾俞、足三里。应用跳台实验检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透射电镜测定突触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变化。结果跳台实验(潜伏期、错误次数)提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能够改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延长潜伏期和减少错误次数(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均减小(P<0.05);模型电针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均有所增大(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拟AD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机制可能为电针促进突触可塑性发挥的作用。

    2010年18期 v.1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电针对拟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的影响研究

    王威;唐伟;孙忠人;

    目的探讨电针对拟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东莨菪碱,胃饲三氯化铝(AlCl3)制备多因素损伤拟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在造模同时给予电针干预,穴位选择为百会、大椎、肾俞、足三里。应用跳台实验检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透射电镜测定突触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变化。结果跳台实验(潜伏期、错误次数)提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能够改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延长潜伏期和减少错误次数(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均减小(P<0.05);模型电针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均有所增大(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拟AD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机制可能为电针促进突触可塑性发挥的作用。

    2010年18期 v.1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眩晕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周丽萍;

    2010年18期 v.13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眩晕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周丽萍;

    2010年18期 v.13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肿瘤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齐宇;裴新红;李鑫;黄瑞霞;李爱敏;张明智;

    2010年18期 v.13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肿瘤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齐宇;裴新红;李鑫;黄瑞霞;李爱敏;张明智;

    2010年18期 v.13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探讨

    杨霄鹏;李秋芳;郑蔚;

    2010年18期 v.13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探讨

    杨霄鹏;李秋芳;郑蔚;

    2010年18期 v.13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变化及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闫吉霞;何平;张学军;

    目的通过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测定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与心脏左心室功能(LVF)的关系,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所致心脏损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发病48h内经临床和颅脑CT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并除外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选择性别和年龄相当的2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以上2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抽血检测血浆NT-proBNP,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急性脑梗死组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急性脑梗死组心脏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9±13vs54±12,P<0.01;3.10±1.49vs3.89±1.34,P=0.020)。(3)急性脑梗死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5±15vs66±10,P<0.01)。(4)急性脑梗死组E峰最大速度/A峰最大速度(E/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8±0.30vs1.46±0.21,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急性脑梗死可引起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可能主要与急性脑梗死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2010年18期 v.13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变化及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闫吉霞;何平;张学军;

    目的通过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测定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与心脏左心室功能(LVF)的关系,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所致心脏损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发病48h内经临床和颅脑CT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并除外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选择性别和年龄相当的2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以上2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抽血检测血浆NT-proBNP,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急性脑梗死组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急性脑梗死组心脏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9±13vs54±12,P<0.01;3.10±1.49vs3.89±1.34,P=0.020)。(3)急性脑梗死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5±15vs66±10,P<0.01)。(4)急性脑梗死组E峰最大速度/A峰最大速度(E/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8±0.30vs1.46±0.21,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急性脑梗死可引起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可能主要与急性脑梗死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2010年18期 v.13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牛金霞;

    2010年18期 v.13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牛金霞;

    2010年18期 v.13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降纤酶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糖尿病并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徐秋焕;明春梅;宋芳;陈涛;丘爽;

    目的观察降纤酶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并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3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配合静滴血塞通和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降纤酶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2.7%,总有效率89.3%;对照组显效率32.8%,总有效率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纤酶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糖尿病并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0年18期 v.13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降纤酶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糖尿病并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徐秋焕;明春梅;宋芳;陈涛;丘爽;

    目的观察降纤酶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并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3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配合静滴血塞通和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降纤酶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2.7%,总有效率89.3%;对照组显效率32.8%,总有效率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纤酶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糖尿病并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0年18期 v.13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阿魏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严明;钱建东;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应用阿魏酸钠治疗,对照组(44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14d,观察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显效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P<0.01)。结论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见效快、效果好,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

    2010年18期 v.13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阿魏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严明;钱建东;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应用阿魏酸钠治疗,对照组(44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14d,观察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显效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P<0.01)。结论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见效快、效果好,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

    2010年18期 v.13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参芎胶囊与血栓通合用治疗脑梗死150例疗效观察

    王群芳;

    2010年18期 v.13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参芎胶囊与血栓通合用治疗脑梗死150例疗效观察

    王群芳;

    2010年18期 v.13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诊治体验

医疗技术

  • 单发性脑转移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张瑾;

    2010年18期 v.1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单发性脑转移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张瑾;

    2010年18期 v.1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微创穿刺碎吸术结合开颅术抢救急性巨大硬膜外(下)血肿并脑疝

    宁锦龙;钟向球;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碎吸术结合开颅术抢救急性巨大硬膜外(下)血肿并脑疝,以期提高急性巨大硬膜外血肿(下)并脑疝抢救的成功率。方法 CT检查明确颅内情况后,定位并局部备皮、消毒,局麻下先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血肿腔后粉碎抽吸、引流不凝血及血凝块,再完善术前准备,全麻下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本组18例脑疝行血肿腔穿刺碎吸,一侧瞳孔散大4例缩小到正常,一侧瞳孔散大12例有所缩小,双侧瞳孔散大2例一侧瞳孔缩小,2例无效,再行开颅术后,2例由双侧脑疝缩至单侧脑疝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余16例瞳孔均缩至正常,均存活并恢复良好,存活率达88.8%。结论微创穿刺碎吸术结合开颅术抢救急性巨大硬膜外(下)血肿并脑疝成功率高。

    2010年18期 v.13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微创穿刺碎吸术结合开颅术抢救急性巨大硬膜外(下)血肿并脑疝

    宁锦龙;钟向球;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碎吸术结合开颅术抢救急性巨大硬膜外(下)血肿并脑疝,以期提高急性巨大硬膜外血肿(下)并脑疝抢救的成功率。方法 CT检查明确颅内情况后,定位并局部备皮、消毒,局麻下先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血肿腔后粉碎抽吸、引流不凝血及血凝块,再完善术前准备,全麻下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本组18例脑疝行血肿腔穿刺碎吸,一侧瞳孔散大4例缩小到正常,一侧瞳孔散大12例有所缩小,双侧瞳孔散大2例一侧瞳孔缩小,2例无效,再行开颅术后,2例由双侧脑疝缩至单侧脑疝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余16例瞳孔均缩至正常,均存活并恢复良好,存活率达88.8%。结论微创穿刺碎吸术结合开颅术抢救急性巨大硬膜外(下)血肿并脑疝成功率高。

    2010年18期 v.13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抽搐的疗效观察

    胡红旗;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8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MRI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术中确认责任血管,以Teflon棉分隔。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处(REZ),均为动脉血管压迫,其中小脑前下动脉15例(53.6%),小脑后下动脉8例(28.6%),椎动脉2例(7.1%),多支血管复合型压迫3例(10.7%)。术后20例症状立即完全缓解,8例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1例未完全缓解。主要合并症包括眩晕、耳鸣5例,听力下降或消失2例,面瘫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严重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对责任血管的判断和防止脑损伤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2010年18期 v.1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抽搐的疗效观察

    胡红旗;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8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MRI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术中确认责任血管,以Teflon棉分隔。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处(REZ),均为动脉血管压迫,其中小脑前下动脉15例(53.6%),小脑后下动脉8例(28.6%),椎动脉2例(7.1%),多支血管复合型压迫3例(10.7%)。术后20例症状立即完全缓解,8例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1例未完全缓解。主要合并症包括眩晕、耳鸣5例,听力下降或消失2例,面瘫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严重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对责任血管的判断和防止脑损伤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2010年18期 v.1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垂体瘤经蝶手术中脑脊液漏的防治

    梁庆华;史锡文;李永明;陈航;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防治的方法。方法回顾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6-03~2009-12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460例,分析术中手术操作、脑脊液漏及修补以及术后效果,结合文献对术中脑脊液漏的预防措施进行评估。结果术中脑脊液漏184例(40%),术后脑脊液漏31例(6.7%)。结论预防脑脊液鼻漏应贯彻于自打开鞍底至手术结束的始终,术前认真读片、术中小心操作、出现脑脊液漏后及时修补可以减少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2010年18期 v.13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垂体瘤经蝶手术中脑脊液漏的防治

    梁庆华;史锡文;李永明;陈航;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防治的方法。方法回顾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6-03~2009-12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460例,分析术中手术操作、脑脊液漏及修补以及术后效果,结合文献对术中脑脊液漏的预防措施进行评估。结果术中脑脊液漏184例(40%),术后脑脊液漏31例(6.7%)。结论预防脑脊液鼻漏应贯彻于自打开鞍底至手术结束的始终,术前认真读片、术中小心操作、出现脑脊液漏后及时修补可以减少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2010年18期 v.13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脑电图在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期对迟发性脑病预测及疗效评定中的应用

    刘建英;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中异常表现以及在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期对迟发性脑病预测及疗效评定中的应用。方法对54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EEG检查。结果 EEG的异常率为100%,主要表现为α波慢化或消失,弥漫性中高幅θ、δ波,以额或额颞部最明显,呈持续性或较长程出现,昏迷时间越长,EEG异常率越高,病情越重,其改变越明显,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结论 EEG对DEACMP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18期 v.13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脑电图在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期对迟发性脑病预测及疗效评定中的应用

    刘建英;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中异常表现以及在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期对迟发性脑病预测及疗效评定中的应用。方法对54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EEG检查。结果 EEG的异常率为100%,主要表现为α波慢化或消失,弥漫性中高幅θ、δ波,以额或额颞部最明显,呈持续性或较长程出现,昏迷时间越长,EEG异常率越高,病情越重,其改变越明显,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结论 EEG对DEACMP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18期 v.13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皮肤缺损

    李昊;李亚伟;刘拥军;闫德明;李同;武军龙;

    目的本文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组织缺损,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2006-06~2010-06车祸创伤造成的小腿下段、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以隐神经及相伴行的大隐静脉体表投影为轴线,依据受区部位、大小及旋转点的位置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结果皮瓣除一例面积20cm×15cm,过大,部分坏死外,余均全部成活。成活皮瓣面积最大为15cm×10cm。经8~24个月随诊,皮瓣质地优良,外观良好。结论依据皮神经的血管构筑与皮肤血管密切相关的特点,设计隐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不牺牲主要动脉,为足踝及小腿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

    2010年18期 v.13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皮肤缺损

    李昊;李亚伟;刘拥军;闫德明;李同;武军龙;

    目的本文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组织缺损,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2006-06~2010-06车祸创伤造成的小腿下段、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以隐神经及相伴行的大隐静脉体表投影为轴线,依据受区部位、大小及旋转点的位置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结果皮瓣除一例面积20cm×15cm,过大,部分坏死外,余均全部成活。成活皮瓣面积最大为15cm×10cm。经8~24个月随诊,皮瓣质地优良,外观良好。结论依据皮神经的血管构筑与皮肤血管密切相关的特点,设计隐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不牺牲主要动脉,为足踝及小腿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

    2010年18期 v.13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126例穴位封闭治疗婴幼儿腹泻的观察与分析

    孔素芳;

    目的比较穴位注射与西医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探讨治疗本病的最佳疗法。方法将本病患儿126例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采用、足三里等穴位注射山莨菪碱与维生素K1,对照组采用内科西药常规治疗。结果 3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有效率为75.4%。结论应用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婴幼儿腹泻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

    2010年18期 v.13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126例穴位封闭治疗婴幼儿腹泻的观察与分析

    孔素芳;

    目的比较穴位注射与西医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探讨治疗本病的最佳疗法。方法将本病患儿126例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采用、足三里等穴位注射山莨菪碱与维生素K1,对照组采用内科西药常规治疗。结果 3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有效率为75.4%。结论应用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婴幼儿腹泻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

    2010年18期 v.13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心电图短P-R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王利亚;李中建;

    2010年18期 v.1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心电图短P-R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王利亚;李中建;

    2010年18期 v.1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

    马湛;

    2010年18期 v.13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

    马湛;

    2010年18期 v.13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