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组织中CD55、CD59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马西文;秦明照;赵焕英;常志文;张勇;宋爱丽;

    目的探讨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组织中CD55、CD5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实验动物分为2组:对照组(C57BL/6小鼠10只)和动脉粥样硬化(AS)组(ApoE基因敲除小10只)。普通饲料喂养8周。监测体质量、血脂,观察斑块病变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和Real-ti me PCR技术,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来观察CD55和CD59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S组体质量增加[(27.14±1.60)g vs(29.50±1.38)g,P<0.05],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2.52±0.16)mmol/Lvs(12.74±1.79)mmol/L,(0.28±0.03)mmol/Lvs(9.06±1.13)mmol/L,P均<0.01〕;小鼠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有增加趋势[(5.08±2.34)ug/mLvs(7.06±4.81)ug/mL,P>0.05];AS组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免疫荧光显示,AS组CD55和CD59表达增强。Real-ti me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S组CD55和CD59 mRNA相对表达量均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5±0.19 vs 4.20±0.45,1.21±0.21 vs 5.58±2.53,P均>0.05)。结论 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组织中CD55、CD59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2011年21期 v.1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与预后

    姚晓腾;荆国杰;谢乙团;李毅毅;陈佳;景英朝;曾春生;林才;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PC、D-dimer、FIB的变化及与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指标。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2组患者除低温相关干预措施不同外,其余治疗方案均相同。治疗时观察分析各患者BPC、D-dimer、FIB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FIB在伤后6 h内,D-dimer在伤后12 h内均出现异常增高,两者在亚低温治疗患者上升程度均较常温组低,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亚低温组无需血小板治疗者的疗效较需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好(P=0.000)。结论在颅脑损伤后6 h内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曾发BPC<50×109/L患者,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

    2011年21期 v.14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荆国杰;姚晓腾;祝刚;谢乙团;景英朝;马宝新;李毅毅;曾春生;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8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破裂组(150例)和未破裂组(34例)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首发症状多为头痛(82.0%)、头晕(81.3%),多见于40~60岁,男∶女为1∶1.2。以ACA最常见,AComA其次,ICA最低。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0.010)、吸烟(P=0.032)、嗜酒(P=0.038)、糖尿病(P=0.022)、瘤直径的大小(P=0.040)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好发于40~60岁,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为主。年龄、糖尿病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可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相反,糖尿病能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2011年21期 v.1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缺氧诱导因子-1α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意义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胡伟鑫;陈春美;石松生;杨卫忠;李绍熹;叶金练;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人脑胶质瘤标本表达特点及相关性,探讨HIF-1α和iNOS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6例人脑胶质瘤(低度恶性组42例,高度恶性组44例)和新鲜脑组织10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HIF-1α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NOS在对照组细胞中不表达,低度恶性组胞浆中呈阳性表达,而高度恶性组呈强阳性表达,2组之间表达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VEGF在正常脑组织组和胶质瘤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正常脑组织均弱阳性表达,低度恶性组均呈阳性表达,而高度恶性组均呈强阳性表达,HIF-1α和VEGF在3组之间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各种抗原表达相关性分析,HIF-1αi、NOS和VEGF在低度恶性组和高度恶性组中表达均具有相关性。结论 HIF-1αi、NOS和VEGF共同参与胶质瘤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三种基因表达强度均与胶质瘤细胞恶性度相关,恶性度越高,表达量越多;HIF-1αi、NOS和VEGF三者可能存在相互协调关系,共同促进胶质瘤生长增殖和转移过程。

    2011年21期 v.14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生长抑素受体1在皮质发育障碍大鼠海马的异常表达

    张建刚;宋延波;张毅;贺兴;冯飞;晏勇;

    目的通过研究生长抑素受体1(sstr-1)在皮质发育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区中的表达,探讨皮质发育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形态改变的发生机制及致癫机制。方法制作皮质发育障碍大鼠模型,选取P60 d仔鼠,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sstr-1在皮质发育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区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str-1在皮质发育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区水平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0.59±0.15 vs 1.02±0.14,P<0.052)。结论 sstr-1在皮质发育障碍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迁移紊乱及致癫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21期 v.14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焦作市脑梗死病人三高危险因素状况分析

    刚书成;张鹏;

    目的了解焦作市脑梗死病人发病年龄状况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三高)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依据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回顾我院自2008-01~2011-04在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646例,观察不同年龄段脑梗死发病情况,分析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结果脑梗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9岁,40~50岁发病数量明显增加,75.08%的脑梗死病人有"三高"危险因素,在各年龄段中,均有超过50%的脑梗死病人患有"三高",主要集中在40~79岁年龄段,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所占比例分别是56%、28%、16%。不足16%的病人对自己的"三高"知晓并能正规诊治。结论焦作市脑梗死病人仍以老年人为主,但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三高"尤其高血压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且成为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人们对"三高"的认识亟待提高。

    2011年21期 v.14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CX37基因I1297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及临床分型的关系探讨

    刘丹;王亚春;杨静;张广炜;杨玉蓉;张伟;王甫;崔丽丽;李秀娟;刘秀云;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37(connexins37,CX37)基因I1297D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组232例(根据诊断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组115例,脑栓塞组31例,腔隙性脑梗死组86例)和健康对照组235例CX37基因I1297D多态的分布。结果 CX37基因I1297D多态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中均以II基因型和I等位基因为主。基因型(II型I、D型、DD型)I、和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缺血性脑卒中组分别为46.56%、39.22%、14.22%、66.16%和33.84%,对照组分别为47.66%、43.40%、8.94%、69.36%和30.6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之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37基因I1297D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易感性无关。

    2011年21期 v.14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依达拉奉对慢性脑缺血大鼠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

    高秀千;杜业亮;李增芬;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NO含量及N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为临床上防治慢性脑缺血引发的疾病提供指导。方法 54只Wistar大鼠,分为NO含量组和NOS阳性神经元组,每组再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假手术组,利用结扎大鼠两侧颈总动脉制作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硝酸还原酶法测NO含量,NADPH-d组织化学方法染色NOS阳性神经元,光镜下观察。结果治疗组各时间点NO含量和NOS阳性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减少。结论依达拉奉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2011年21期 v.14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大剂量MTX联合化疗及放射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程传耀;杨霄鹏;胡宁;

    目的探讨大剂量MTX联合多药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枢神经系(CNS)侵犯的临床疗效。方法 1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CT、MRI及活检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枢神经系侵犯患者,选择大剂量MTX、甲基卞肼、VCR、DXM联合化疗,2周方案,共3次,每周同步行鞘内注射化疗。结束后行局部脑立体定位及全脑预防放疗。每3个月原方案巩固化疗1次。结果化疗1周期后,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消失,病灶缩小>75%。3周期后,临床症状恢复,血象及脑脊液检查正常,MRI示病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病情稳定。结论多种透入血脑屏障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尤其大剂量MTX,能显著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枢神经系侵犯的临床疗效。

    2011年21期 v.14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高压氧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

    张继振;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氟桂利嗪组、高压氧组和联合治疗组,对比分析各组间的有效率和1周治愈率。结果有效率:联合组(97.5%)高于高压氧组(82.5%)和氟桂利嗪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治愈率:联合组(60.0%)、高压氧组(52.5%)高于氟桂利嗪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氟桂利嗪是治疗偏头痛的理想方法。

    2011年21期 v.14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

    刘喜灿;王润青;赵松耀;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起病48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 PNA/d慢速静滴,连用2周。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MRS量表;检测肝肾功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反应蛋白,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NIHSS、ADL和MR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临床有效率达90%。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2011年21期 v.14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颅内压监护在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应用价值

    刘旭;廖洪民;匡涛;舒远琴;张直;李红梅;

    目的研究颅内压监护在新生儿监护病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新生儿监护病房共收治颅内压异常的患儿89例,进行颅内压监测,通过疾病类型、颅内压力大小和患儿死亡人数分析颅内压监测在NICU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89例患儿由于疾病类型的不同,颅内压不同,死亡人数也不同,且颅内压和死亡人数在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类型、颅内压、死亡三者之间呈两两正相关,P均<0.05。结论为减轻脑水肿,防止颅内压升高,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应及时而准确对NICU的新生儿进行颅内压监护以配合治疗。

    2011年21期 v.14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河南省护理本科生培养规模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春慧;张振香;李秋芳;张艳;申莉;路丽娜;伍东红;何琨;

    目的调查河南省护理本科培养规模能否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及培养规模的影响因素,为本省确定本科护理人才培养规模提供参考。方法自设问卷对河南12所护理本科院校,78家不同级别医院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未来几年本科毕业生供应不能满足医院需求,平均每年缺口在3000人以上;用人单位对本科生的需求在所有层次中由2011年的26.95%增长到2015年60.30%;影响护理本科培养规模的前三位因素:主管部门政策、用人单位需求和护士工作待遇。结论河南省护理本科培养规模和招生比例需在政策的宏观调控下逐步扩大。

    2011年21期 v.14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出血术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王翠香;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出血术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对34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组治疗护理,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应用主、被动疗法,针灸、高压氧疗方法,并于3~4周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肌力恢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FMA和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能有效促进脑出血术后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2011年21期 v.14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4周BPRS减分率与复发关系的探讨

    魏贤玉;朱霭;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复发与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减分率(简称减分率)快慢的关系。方法随机入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10例,住院治疗4周,按减分率>50%和<50%分成2组,随访2 a比较2组复发率。结果减分率>50%220例,2 a内67例复发;减分率<50%的90例中71例复发,显著高于前者。减分率快者155例中39例复发;减分率低者155例中99例复发,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复发率。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治疗,减分率越快复发越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快控制症状对预防复发甚为重要。

    2011年21期 v.14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探讨

    查德喜;

    目的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对181例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MESSS)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45.9%。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相关性,与额叶、丘脑、左侧大脑半球有关(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2011年21期 v.14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脑梗死后癫发作与TOAST分型的关系

    徐耀;许笑天;张桁忠;杨璞;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癫发作的类型、频率、发作时间与TOAST分型的关系,为脑梗死后癫发作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07-11~2010-12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后癫患者86例,并随访至少6个月,观察患者的癫发作类型、临床特点、头颅MRI或头颅CT结果,并进行TOAST分型。结果脑梗死后癫发作患者中LAA分型者最多,与其他CE、SAA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A分型者合并癫发作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后遗症期差异无统计意义。但CE型及SAA型急性期发作少,与恢复期后遗症期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发现癫复发者部分性发作明显多于全面性发作。复发患者中LAA最多,但SAA复发比例最高。结论脑梗死后癫发作最多见于梗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脑梗死后癫发作在LAA分型中最多见,治疗后癫复发以部分性发作最多见。SAA分型复发最多,需要长期使用抗癫药AEDS。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全身性发作类型的癫相对预后较好,但癫持续状态例外。

    2011年21期 v.14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胰岛素抵抗对大鼠脑海马区Aβ蛋白表达的影响及认知行为学的改变

    吕爱红;朱帅科;张晓曼;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大鼠脑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及认知行为学的改变。方法 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组(IR)。模型组给予高脂高糖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喂养;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2组大鼠认知行为的变化,免疫组织化法测定大鼠脑海马区Aβ40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IR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与NC组相比,Aβ40在IR组大鼠脑海马区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抵抗使认知功能受损和Aβ蛋白表达增加。

    2011年21期 v.14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嗜酒者互诫协会对酒精依赖患者的康复影响

    王伟;张撰荣;吴康;

    目的探讨嗜酒者互诫协会(简称AA)对酒精依赖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46例酒精依赖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康复期间参加AA小组(n=23),对照组未参加AA小组(n=23),12个月后比较2组病人复饮率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12个月后复饮率及PS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嗜酒者互诫协会对酒精依赖综合征患者康复有明显效果。

    2011年21期 v.14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结合网络平台的内科护理学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秦璐莹;李秋芳;汪晓凯;

    <正>基于前期内科护理学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成功,网站建设成形,在后期课程建设中,笔者所在课程组结合此课程网络平台,在深化内科护理学课程建设过程中,有了较深入的实践和思考。1课程网络平台上已形成多种有效资源课程网站上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是不断更新的,教学大纲在每学期都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教案及课件由

    2011年21期 v.14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法舒地尔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蒋瓅;黄金忠;陈应柱;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法舒地尔治疗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黏度仪检测血黏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甘油三酯、胆固醇。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黏度及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血液黏度及血脂高于单纯脑梗死组,法舒地尔治疗能够降低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黏度,同时对血脂也有作用。结论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生过程中,血黏度及血脂异常为重要发病因素,且糖尿病患者存在血黏度增高、血脂代谢异常,加重脑血管病的发生,法舒地尔在治疗急性脑梗死及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中能明显降低血黏度及血脂,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治疗作用。

    2011年21期 v.14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Hcy、hs-CRP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性临床分析

    陈玉珺;李红文;周勇;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n=52)和非进展组(n=56),分别检测其血清Hcy、hs-CRP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Hcy、hs-CRP水平对于进展性脑梗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2011年21期 v.14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脑梗死患者长程脑电图40例分析

    杨小艳;蒋盼;王静芬;汤建平;罗勇;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长程脑电图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4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长程脑电图监测和分析。结果 40例脑梗死患者长程脑电图阳性率35例,其中弥漫性慢波16例,局限性异常(样放电)19例。结论长程脑电图反映脑梗死患者出现脑功能损害和可能发生迟发型癫,通过长程脑电图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随访,可及时发现其病情变化,改善患者预后。

    2011年21期 v.14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颈动脉灌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TCD观察与临床意义

    孙丽;李硕彦;冯树贵;秦玉瀚;杨林涵;杨风彩;田梁佳;李艳华;陈颂;

    目的观察脑梗死应用颈动脉灌注治疗前后临床TCD监测的对比。方法对36例急性脑梗死应用20%甘露醇+纳洛酮颈动脉灌注术在治疗前后行TCD临床动态观察。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颈动脉灌注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TCD监测各参数明显改善,且脑部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流速、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改善明显。结论颈动脉灌注治疗急性脑梗死根据TCD检测的血流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给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了有力依据,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抑制病情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2011年21期 v.14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ABCD2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李明军;李谧;

    目的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和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81例TIA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方TIA患者7 d和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31例(38.2%)患者于30 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19例(23.4%)发生于7 d内。ABCD2评分≥4分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的发生危险性较高,应及时住院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2011年21期 v.14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营养干预在降低中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中的作用

    赵晓瑞;周清安;崔海霞;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在降低中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科中青年脑梗死高危因素患者60例,按照自愿原则,经患者知情同意,对其开展三阶段的营养宣教,干预前后复查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观察6周,并进行比较。结果营养干预前后对比,60例患者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人数及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危险因素降低。结论对中青年脑梗死高危因素患者进行系统的营养干预,是降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重要措施,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21期 v.14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诊治体验

  • 脑室出血并梗阻性脑积水治疗方法的选择及临床疗效分析

    陈小忠;

    目的评价脑室出血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临床效果的影响,使脑室出血并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更加个体化、更加合理。方法对不同患者采取保守、出血侧脑室外引流、出血对侧脑室外引流以及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出血后3个月临床疗效评估,其中正常或神经功能轻度丧失21例,功能中度丧失10例,功能重度丧失3例,持续昏迷3例,死亡5例。结论脑室出血并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综合分析,给予个体化治疗。

    2011年21期 v.14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分析

    赵少荣;张晓虹;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和皮质下白质缺血等引起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方法收集2006-05~2011-05就诊的179例各种脑血管病后3个月内患者,随机选取100例脑血管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认知功能进行MMSE、CDR评分,同时收集相同时期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而无脑血管病者96例。结果脑血管病组检出VCIND者39例,仅有危险因素而无卒中者检出VCIND 9例。结论脑血管病后3个月内VCIND发生率远大于仅有危险因素无卒中者,与报道的相一致。

    2011年21期 v.14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卒中相关性肺炎87例临床分析

    孙理信;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87例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设立对照组对比。结果 87例SAP患者中64例(73.6%)发生在卒中后1周内。SAP组与非SAP组患者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脑卒中部位、意识状态评分、鼻饲治疗史、胃黏膜保护剂及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1.7%)。结论 SAP的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意识水平低、鼻饲治疗、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SAP是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1年21期 v.14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引起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

    江晖;董春华;张园;

    目的探讨引起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06-06~2011-06我院诊治进展性脑梗死5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非进展性脑梗死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体温、血尿酸、空腹血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体温平均(38.22±0.45)℃,血尿酸水平(435.15±42.67)μmol/L,空腹血糖(8.89±1.34)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37.84±0.12)℃(、387.78±38.65)μmol/L、(6.98±1.42)mmol/L;观察组平均动脉压(96.78±10.23)mm Hg低于对照组的(117.52±12.16)mm Hg(P<0.05),是进展型脑梗死相关因素。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和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2011年21期 v.14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3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分析

    赵海涛;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通过头颅MRI、MRA、TCD、心电图、颈部多普勒超声、心脏超声等检查,分析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类型、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3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274例有不同程度血管狭窄,215例患者有梗死病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分别是眩晕、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构音或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结论头颅MRI、MRA是检查后循环缺血简便有效的方法,后循环缺血同前循环缺血一样,不容忽视。

    2011年21期 v.14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脑转移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

    赵虎;黄冬梅;王武亮;张庆;邓克红;

    目的探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脑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9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发生脑转移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转移发生率7.79%,39例患者经正规化疗后缓解率84.62%,发生脑转移时未曾化疗、曾行化疗和耐药患者的缓解率分别为80.95%、72.73%和0。结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脑转移预后极差,早期诊断与及时正规的化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011年21期 v.14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120例临床分析

    王声勇;张丽丽;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120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特点和救治体会。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伤后6个月GO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20例,痊愈102例。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轻度残疾8例,3例重残,7例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早期诊断,纠正休克,选择恰当的治疗顺序,重视围手术期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2011年21期 v.1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妊娠与产褥期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

    蔡丽红;

    <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国内发病率9.4%~10.4%,国外为7%~12%[1]。若不能及时诊治而发生脑血管疾病,常危及母儿生命。2006-01~2011-01我院共收治8例因妊娠、分娩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例均为农村及外来务工产妇,年龄

    2011年21期 v.14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1例疗效观察

    娄勇;裴景洲;霍传宗;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应用地塞米松、B族维生素、七叶皂甙钠及针灸理疗外,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汤剂(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全虫、僵蚕、制白附子、双勾、菊花、黄芪、防风)口服,连服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41例,总有效40例(97.56%);对照组40例,总有效34例(85.00%),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1年21期 v.14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用药与体验

  • 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HIE42例疗效观察

    耿松乔;吴晓娅;陆国云;

    目的探讨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1)联合高压氧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选择84例中重度HIE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使用胞二磷胆碱和脑活素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症、支持处理基础上应用GM1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患儿头颅CT检查、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及Geseell测定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头颅CT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疗程前后、28 d行NBNA评分,3个月及6个月行Geseell测定,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M1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减少HIE患儿脑部后遗症的发生。

    2011年21期 v.14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吡拉西坦注射液静滴对脑挫裂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朱青峰;王丽;王国芳;周志国;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对脑挫裂伤患者的降颅压作用及吡拉西坦对其GCS评分改善的临床观察。方法 2009-06~2010-12对我科收治除外视神经损伤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6~12分)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应用甘露醇和吡拉西坦,对照组单纯应用甘露醇,应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测2组患者颅内压情况,同时每日对患者进行GCS测评。结果 2组患者在首次应用甘露醇前和首次应用甘露醇后1 h测得颅内压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甘露醇应用后3 h颅内压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GCS评分1~4 d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7 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无创颅内压监测,吡拉西坦除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降颅压作用,和传统的降颅压药物甘露醇合用,可降低甘露醇的用量,减少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吡拉西坦和甘露醇联合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互补和协同作用,降低颅内压和促进脑挫裂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2011年21期 v.14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疗效观察

    成克忠;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6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维生素C针、维生素B6针、地芬尼多片等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管内径(D)变化情况,同时观察2组治疗有效率。结果 2组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状况均有改善;治疗后2组痊愈率和显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2011年21期 v.14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联合经络导平治疗婴幼儿听力损伤疗效分析

    胡恕香;李银兰;

    目的研究婴幼儿听力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2例有听力损伤的婴幼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84耳,对照组50例、85耳,2组均给予听力训练,6个月以上开始配予助听器。治疗组增加鼠神经生长因子听宫、风池、外关、耳门穴位注射,联合经络导平听宫穴位输气,并将治疗前后测得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作比较。结果 2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损伤越轻者疗效越佳。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联合经络导平可有效治疗婴幼儿听力损伤,可减轻或避免聋残儿的出现。

    2011年21期 v.14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谢先龙;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的变化。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每日静滴天麻素注射液加口服倍他司汀,对照组采用静滴丹参川芎嗪加口服倍他司汀,疗程10 d,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治愈率及经颅多普勒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经颅多普勒可作为观察指标。

    2011年21期 v.1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疗效比较

    王高;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文拉法辛缓释剂组各60例,疗程6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总体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较文拉法辛快,二者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均是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

    2011年21期 v.14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白蛋白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刘凤国;周静;

    目的分析白蛋白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7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4例,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输入白蛋白。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指标和影像学指标变化。结果经过14 d的治疗,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P<0.05),血肿体积显著减小(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蛋白对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血肿吸收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2011年21期 v.14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张琰;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促醒作用。方法将98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对照组48例仅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依手术指征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术、脱水降颅压治疗、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根据GC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GCS评分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可明显缩短苏醒时间,提高苏醒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011年21期 v.14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红光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观察

    杨灿;

    目的探讨红光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伐昔洛韦片0.3 g,2次/d,连续1周;泼尼松片10 mg,3次/d,连服5 d;维生素B1片,20 mg/次,3次/d;腺苷钴胺片0.5 mg,3次/d;阿昔洛韦膏外用,2次/d,连续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光照射,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6.7%,对照组59.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光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神痛疗效显著,为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2011年21期 v.14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50例临床观察

    朱继人;邱茜茜;范波胜;汤永新;

    <正>我科2009-01~2011-05应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脑卒中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31~80岁,平均55岁;均经脑CT或MRI检查证实,其中脑出血16例,脑梗死34例,均为发病后30 d内且无意识障碍、失语,并能配合完成各项评分判定的

    2011年21期 v.14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医疗技术

  • 早期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毛中臣;付志新;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60例重症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早期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监测指标:入院后第l天、第7天、第14天营养指标;2周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住院14 d,实验组营养指标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转铁蛋白(TRF)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及反流、腹泻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CU住院日、机械通气天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ICU住院日及机械通气天数,降低病死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2011年21期 v.14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跟踪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王兰芝;孙顺成;于玲玲;

    目的探讨跟踪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实施定期跟踪电话访问及上门家庭访视干预。2组患者在出院时及出院康复3个月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和出院康复3个月后生存质量综合测试。结果干预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跟踪康复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

    2011年21期 v.14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核心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康复的影响

    林松;冯晓东;刘承梅;张廷峰;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对脑卒中后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119例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2组,基础治疗均为常规PT、OT、理疗、艾灸等治疗。治疗组增加核心部位的功能性电刺激、肌力训练和电针,疗程30 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3、0 d分别评测Berg平衡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15 d和30 d后2组病人间的ADL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核心力量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2011年21期 v.14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及对预后的影响

    苏建;裘丽红;张保华;杨静;杨燃;曹华;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306例脑出血患者予以同样的内科治疗,分为2组:A组为早期康复治疗组,在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功能障碍停止进展48 h开始康复训练;B组为普通康复治疗组,在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障碍停止进展7 d且头颅CT提示脑出血处于吸收期开始康复训练。观察在康复过程中再次脑出血、心脏功能恶化、窒息、骨折发生率,评价康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和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结果 2组患者再出血、心功能恶化、窒息、骨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康复前、第7天和第14天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0天和3个月后Barthel指数比较,A组优于B组。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且能改善30 d后的Barthel指数。

    2011年21期 v.14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不同麻醉方法对高血压手术患者的影响

    杜建阳;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高血压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我院诊治的48例高血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均具有Ⅰ~Ⅱ期高血压。将患者随机分成单纯全麻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每组各24例。术中对桡动脉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指标进行连续监测,并记录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结果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与单纯全麻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相比,单纯全麻组插管及拔管时,SBP、MAP、HR明显升高(P<0.05);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插管及拔管时与麻醉前相比,SBP、MAP、HR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麻醉方法能够维持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011年21期 v.14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症分析

    魏灿;刘艳;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症产生及防治措施。方法所选48例病例均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及日产TOSHIBA充电式手枪电钻依据脑CT选择目标最大层面的中心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术后1个月内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肺部感染15例(31%),水电解质紊乱12例(25%),颅内积气6例(12%),消化道出血5例(10%),再次出血4例(8%),低颅压4例(8%),脑脊液漏3例(6%),颅内感染2例(4%)。结论有效防治术后并发症可提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

    2011年21期 v.14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经皮桡动脉穿刺及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对比分析

    丘鸿凯;贺雄军;刘亚杰;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行DSA住院患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0±8.0)岁;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股动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5±6.5)。比较2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2011年21期 v.14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脑室及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疗效探讨

    吴浩亮;

    目的探讨脑室及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病例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4例脑室出血铸型病例采用单侧或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及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脑脊液的治疗效果。结果死亡6例(42.9%),其余病例术后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定:Ⅰ级~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Ⅴ级3例。结论脑室及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是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的有效方法。

    2011年21期 v.14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亚低温治疗脑干出血临床观察

    李红亮;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脑干出血患者被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4、30、609、0 d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促进脑干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1年21期 v.14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29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影像学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马爱金;郝冬琳;吴波娜;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梗死部位的分布、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及可能的发病机制,为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9例TOBS患者易感因素、影像学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28例患者存在脑血管病易感因素,影像学提示29例患者共112个病灶,平均3.9个。TOBS发病机制主要为大动脉闭塞性-血流动力学机制(51.7%)及栓塞机制(44.8%),其他原因占3.4%。结论诊断TOBS主要依靠头颅MRI检查,DSA能够准确显示血管病变部位,两者联合有助于对卒中机制判断,且有利于对预后正确的判断。

    2011年21期 v.14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食管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与MRI表现

    刘金来;陈剑;高新芳;

    目的探讨食管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特征与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食管癌脑转移瘤患者,其原发灶均经纤维胃镜活检或(和)手术活检病理证实,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及MRI特征。结果 739例食管癌患者中9例发生脑转移,低分化鳞癌8例,腺癌1例,其中合并肺转移1例。单发脑转移5例(55.6%),多发4例(44.4%)。共计发现病灶36个,其中位于幕上25个,幕下11个。增强扫描,病灶主要呈特征性环形强化。结论食管癌脑转移的发病率1.2%;脑转移的发生与原发癌的恶性程度有关;同时合并肺转移的几率11%;MR影像学增强扫描多表现为环形强化病灶,结合临床病史、MR影像学易诊断。

    2011年21期 v.14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脉络膜乳头状瘤MRI表现

    杜秀明;

    目的探讨脉络膜乳头状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脉络膜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中,6例位于第四脑室,3例位于侧脑室,3例位于桥小脑角区,2例位于第三脑室,2例位于小脑蚓部。脉络膜乳头状瘤病变T1WI呈等、长或混杂长T1信号,T2为长或混杂长T2信号,病变呈颗粒状或桑葚状。黑水像上,位于脑室内病变呈高信号,脑室外病变呈等信号。8例患者行DWI弥散不受限。15例增强呈明显强化,1例呈环状强化。结论 3.0 MRI对脉络膜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很大。

    2011年21期 v.14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单孔双置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赵亚鹏;安西恩;周健;孙世龙;孟凡超;王业生;陶兴;

    目的介绍一种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取单孔双置管法(一根指向前方进行冲洗,另一根指向后方进行引流)对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进行手术处理。结果 50例病人血肿均彻底引流,回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单孔双置管法是处理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彻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2011年21期 v.14 9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