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变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王一民;江正康;黄爱军;邵松玲;马树强;蔡汉周;练晓文;周经颖;黄醒忠;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及单纯四肢骨折患者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的变化,结合骨折愈合时间的改变,探讨内源性生长激素(GH)对骨折愈合的相关性及其影响,为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和外源性生长激素(rhGH)辅助治疗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2010-03—2012-03选择重度颅外伤(GCS评分5~8分)合并四肢骨折患者和单纯四肢骨折患者各22例,分别于创伤后1d、3d、7d、9d、14d测定血清GH水平。对2组各时间点GH水平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生长激素水平升高从第3天开始,7d达高峰,9d后开始下降,14d2组水平接近。而单纯四肢骨折各时间点GH水平基本与正常人指标一致。2组在3、7、9dGH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2周内GH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明显;与骨痂机化形成期时间一致。因此,对有手术指征的四肢骨折患者在脑部情况稳定后应尽早行骨折手术,依据GH升高时间,骨折手术应尽量在2周内进行。同时,我们推断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小剂量、短时间应用可能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2012年16期 v.15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颅底CT三维重建与颅底骨折外科治疗初步研究

    仪立志;陈委;庄文燕;纠智松;朱记超;刘政委;孔文龙;石小峰;

    目的探讨颅底CT三维重建与颅底骨折的外科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 26例颅底骨折患者应用Philips 16排或东芝AquilionONE320排螺旋CT机行颅底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根据结果指导外科临床治疗。结果颅底CT三维重建明显提高颅底骨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2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节约治疗费用,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结论通过颅底CT三维重建,可提高颅底骨折影像诊断的阳性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疗效,取得良好效果,并能有效判断预后,对外科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2012年16期 v.15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认知功能及记忆的影响

    赵海源;于荣焕;刘辉;耿海威;张宁;赵惠利;

    目的探讨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认知功能及记忆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45~59岁的中年OSAHS患者80例为OSAHS组,另入选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临床记忆量表对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及记忆进行评分,并比较2组间评分的差异。结果 (1)OSAHS组在MMSE量表中即刻记忆评分(2.88±0.36)、注意力和计算力评分(3.18±0.41)、短时记忆评分(1.82±0.34)和MMSE总量表评分评分(1.82±0.34)各项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SAHS组在临床记忆量表中指向记忆评分(11.91±5.14)、联想学习评分(13.52±4.18)、图像自由回忆评分(11.28±4.12)、无意义图形再认评分(15.27±5.06)、人像特点回忆评分(12.92±6.28)、总分(67.34±16.03)和记忆商评分(MQ)(76.32±12.53)各项等值量表分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年OSAHS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及记忆损害。

    2012年16期 v.1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分析

    徐卫旭;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观察组)和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组(对照组)各42例,2组术后均给予规范化综合治疗,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ADL评分、再出血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90%和30.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ADL评分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血肿复发率、病死率及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2年16期 v.15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临床观察

    樊瑞敏;娄季宇;

    目的观察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探讨其病灶分布特点及血管形态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例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行头MR(包括T1WI、T2WI、DWI、MRA)、TCD、BAEP检查。结果 3例患者均为后循环多灶性梗死,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小脑、脑桥,均有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双侧内听动脉均受累。结论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均符合多灶性后循环缺血的特点,血管形态异常是其重要病理基础和致病因素,预后差。

    2012年16期 v.15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牛晓波;缑元冲;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PD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PD治疗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运动功能进行对比。记录治疗组患者rTMS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及UPDRS评分显著降低;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TMS治疗PD后抑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2012年16期 v.15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大鼠脑干前庭核团向大脑前庭皮层的投射研究

    刘宏建;黄玮;孙卫国;方志慧;王广科;马崧;

    目的观察Wistar大鼠脑干前庭核团是否存在直接向大脑皮质的纤维投射。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脑干前庭内、外侧核团注射绿色荧光标记的顺行示踪剂刀豆凝集素,对照组脑干前庭内、外侧核团注射生理盐水。5d后处死大鼠,行大脑连续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细胞在大脑皮质的分布及形态。结果绿色荧光标记的神经元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的前肢感觉区、后肢感觉区和本体感觉区。结论 Wistar大鼠脑干前庭核团存在直接向大脑皮质的纤维投射,部分和本体感觉区相重叠。

    2012年16期 v.15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司霞;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30例,予以口服抗抑郁药物及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30例未进行抗抑郁治疗及心理疏导。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进行评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HAMD和NFDS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指数量表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促进其躯体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2012年16期 v.15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水囊压迫止血对脑出血术后颅内压的影响

    谭宗德;程新富;林爱龙;张志强;钱晟;刘宗霖;陈红庆;刘宁;

    目的观察脑出血术后血肿腔置水囊压迫止血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脑出血病人,清除颅内血肿后血肿腔置水囊压迫止血,同时行侧脑室钻孔脑室外引流,引流管外接三通后接颅内压监测仪,并于术中及术后3d连续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变化情况给予脱水治疗。于术后1d、3d行头部CT复查,了解脑水肿及再出血情况。结果术中颅内压正常14例,轻度增高1例;术后1d正常10例,轻度增高4例,中度增高1例;术后2d正常8例,轻度增高5例,中度增高2例;术后3d正常5例,轻度增高6例,中度增高3例,重度增高1例。结论颅内血肿术后水囊少量注水压迫血肿腔止血,对术后颅内压影响小,安全可靠。

    2012年16期 v.15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的疗效观察

    王媛;

    目的探讨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方法观察42例部分性癫患儿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后疗效、不同发作类型的有效率及发作频率的改变。结果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后,患儿月发作频率减少38.1%,简单部分性发作有效率68.4%,部分性发作转为全面性发作有效率66.7%,复杂部分性发作有效率72.7%,总有效率69.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拉莫三嗪添加治疗儿童部分性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

    2012年16期 v.15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颅内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回顾性分析

    石彦斌;张勇;

    目的分析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螺旋CT和磁共振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螺旋CT和磁共振影像表现,使用GE64排螺旋CT和GE 3.0T磁共振,所有病例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和磁共振SE序列T1WI和T2WI、DWI、MRS、FLAIR序列及对比增强T1WI扫描。结果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在螺旋CT和磁共振扫描时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增强后可见不规则斑片样强化,占位效应明显。MRS显示病灶Cho/NAA的比值5.5~6.3,Cho/Cr比值4.7~5.3。结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和磁共振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012年16期 v.15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认知障碍(CI)的相关因素,为其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229例T2DM患者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估,采集年龄、DM病程等临床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I的相关因素。结果 MOCA总分<26分者64例(CI组),MOCA总分≥26分者165例(非CI组)。CI组应用胰岛素增敏剂(INS)治疗,坚持运动锻炼的构成比低于非CI组,而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肾病(DN)的构成比以及DM病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于非CI组。多因素分析入选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是:DM病程(OR=1.335,95CI%:1.178-1.514),HbA1C(OR=2.373,95CI%:1.753-3.214),INS治疗(OR=0.242,95CI%:0.088-0.660),坚持运动锻炼(OR=0.308,95CI%:0.130-0.728)。结论DM病程,HbA1C是导致T2DM患者CI的危险因素,INS治疗和坚持运动锻炼是保护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IR)和体育锻炼是防治CI的重要措施。

    2012年16期 v.15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视频脑电图监测癫发作与假性发作共病22例临床分析

    夏建华;

    目的探讨合并假性发作的癫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视频脑电监测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癫患者的临床特点、脑电图表现,并对>17岁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本组患者女性发病率高,半数以上伴有焦虑或抑郁。22例患者均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临床发作,与原发作形式基本一致;患者均表示发作后觉肢体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或者头痛;均监测到发作期的脑电活动,且未见样放电。结论对病程较长、抗癫药长期控制不佳的癫患者,特别是中青年女性伴焦虑抑郁患者,应该考虑假性发作的可能,及早行视频脑电监测有利于明确诊断。

    2012年16期 v.1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低场MRI的DWI在脑脓肿和囊变坏死性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李晓红;孙林;郭俊涛;

    目的研究低场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脑脓肿和坏死囊变性脑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脑脓肿和21例坏死囊变性脑肿瘤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结果低场MRI中脑脓肿的脓液在DWI上为高信号,囊变坏死性脑肿瘤的坏死囊变部分在DWI上为低信号。结论尽管没有ADC值测定,低场MRI的DWI在鉴别脑脓肿和坏死、囊变性脑肿瘤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比常规MRI有更大的优越性。

    2012年16期 v.15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羟乙基淀粉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常景环;杨全玉;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药物及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5、7、14、28d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评定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卒中较单用尿激酶疗效更显著。

    2012年16期 v.15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张博;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做好SAH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2012年16期 v.15 2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不同剂量血必净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清除及预后

    何蕴;张津华;付志新;赵燕;赵春水;罗志刚;李江坤;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血必净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清除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予以常规治疗;B组60例,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2次/d,共21d;C组60例,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2次/d,共21d,观察比较经过治疗后7d、14d、21d的血浆乳酸、CRP、IL-6和TNFα的差异及2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的血浆乳酸、CRP、IL-6和TNFα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经过治疗7d、14d、21d后的各项指标均有下降,其中C组下降最多,B组次之,A组下降最少;住院期间病死率: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清除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改善预后,且大剂量效果更好。

    2012年16期 v.15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后循环梗死102例临床分析

    赵红领;高绚照;刘惠萍;马连萍;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后循环梗死219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2例)、中年组(105例)、老年组(102例)。对比分析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临床症状、体征、梗死部位、责任血管、并发症。结果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其后依次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为肢体共济失调,其后依次为肢体瘫痪、延髓性麻痹、脑神经麻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桥脑,次为小脑、中脑、延髓、枕叶、丘脑、颞叶内侧,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PCI责任血管发生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0.01);老年PCI肺炎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后循环梗死时责任血管更易硬化狭窄、闭塞,同时也更易并发肺炎,应针对性治疗、护理与康复措施。

    2012年16期 v.15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等速运动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周燕;

    目的探讨等速运动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等速运动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2组均接受30次训练,观察2组训练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试验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运动训练能够有效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延缓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减少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打下较好基础。

    2012年16期 v.15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早期应用尤瑞克林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郝彦超;何蕴;罗志刚;赵春水;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尤瑞克林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7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6例予以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治疗;B组38例在同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PNA静滴,1次/d,连用21d,观察2组发病后14d及30d的Bathel指数和30d内病死率。结果 A组发病后14dBathel指数低于B组(50.16±12.41vs 58.09±16.70,P<0.05),30d后Bathel指数也低于B组(58.66±13.82vs 66.65±18.76,P<0.05),而30d内病死率高于B组(36.11%vs 1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尤瑞克林可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2012年16期 v.1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华法林防治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疗效观察

    刘爱菊;

    <正>非瓣膜性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1],而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栓塞及周围动脉栓塞,占所有脑卒中原因的15%~20%,是正常窦性心律发生脑栓塞5倍,且神经功能严重障碍和病死率高于正常窦性心律患者。在对非瓣膜性房颤进行房颤抗栓治疗中华法林与肠溶阿司匹

    2012年16期 v.15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不同剂量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郭新宇;

    <正>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目前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本研究选用rt-PA两个剂量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2008-01-2011-01收治54例急性脑梗死

    2012年16期 v.15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枕叶脑梗死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和视野检查研究

    张敏;赵珂;刘恒方;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野检查在枕叶脑梗死病情轻重、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40例枕叶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2d内及20d后行VEP、视野检查,并与正常组对照。将VEP结果与视野检查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枕叶脑梗死组VEP、视野检查均出现不同形式的异常,且梗死面积越大,异常程度越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003,55.81;39.95,P<0.01);脑梗死患者的P100波幅及潜伏时与视野检查结果呈正相关(r=0.56,r=0.48,P<0.05)。结论 VEP和视野检查是枕叶脑梗死视觉损害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价的有效手段。

    2012年16期 v.15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脑梗死后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李利华;

    <正>我院呼吸科(含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2003-03—2012-05收治的老年人脑梗死后吸入性肺炎患者112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104例,女8例;年龄58~94岁,平均(82.46±4.20)岁,其中社区获得性肺感染6例,医院获得性

    2012年16期 v.15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小脑梗死46例临床分析

    贾志青;裴全森;胡淑梅;

    <正>小脑梗死因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致误诊或漏诊。近几年随着MRI在基层医院开展应用,小脑梗死诊断率明显提高。现将我科2010-01—2011-10收治的46例小脑梗死患者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38~78岁,其中<45岁5例,≥45~60岁11例,>60岁30例。

    2012年16期 v.15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27例临床分析

    程飞;

    <正>常合并严重脑水肿的大面积脑梗死,可导致颅中压升高,甚至脑疝形在,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病死率高达80%,其预后不良,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往往需要外科手术干预。2007-01—2010-12我科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2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2012年16期 v.15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出血性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张改芹;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机制、特点及预后。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愈19例,好转9例,无效5例,死亡3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或脑拴塞等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易发生脑梗死后出血,且出血后原有病情会进一步加重。应注意对脑梗死后存在出血高危因素患者复查颅脑CT,及时发现及诊治可改善患者预后。

    2012年16期 v.15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超急性脑梗死20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

    魏磊;冯照新;范波胜;娄季宇;

    <正>超急性脑梗死一般是指发病在6h内的脑梗死,我院自2011-01引进多层螺旋CT机对20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检查,现回顾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8~73岁,平均56岁。来我院接受螺旋CT扫描在发病后2

    2012年16期 v.15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吕亚林;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急性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的局部损害,属于一种老年性疾患。然而临床发现仍有不少青年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目前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尚无统一标准,应用较多的标准是将18~45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定义为青

    2012年16期 v.15 4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诊治体验

  • 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80例临床分析

    朱琼祥;林钊强;高海兰;黄春英;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1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综合疗法组(简称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综合疗法治疗,包括对患者自主功能训练、心理训练、生活方式及饮食训练、患者家属辅助功能训练等。结果 2组患者治疗24d后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4级(Brunnstrom分级),治疗组分别为80%和81.3%,对照组分别为52%和56%(P<0.05);ADL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3.8%和64.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评分。

    2012年16期 v.15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成人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探讨

    张豫庆;

    目的探讨成人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系统回顾32例成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采用规范化康复治疗(保守治疗)有效率84.2%,采用手术为主治疗的有效率53.8%。结论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式、方法多样,且疗效不一,应结合临床采用综合治疗,促进患肢功能康复。

    2012年16期 v.15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张慧萍;

    <正>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表现的头痛类型。以头痛及脑神经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及治疗主要依赖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排除其他疾病。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回顾性分析2006-05—

    2012年16期 v.15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高血压脑出血62例手术疗效分析

    林卫;陈卫红;

    <正>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患,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21%~48%[1],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存活者常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我院近3a来手术治疗高血压脑患者62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48例,女14例;年龄37~72岁,平

    2012年16期 v.15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石文芳;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06—2012-06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患者,给予相应抗癫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患者中,30例患者经过对原发病治疗,其癫症状得到有效控制;47例抗癫药物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3例患者由于原发疾病恶化而死亡。脑出血继发癫以早期发作多见,脑梗死继发癫以晚期发作多见。病灶位于皮层范围的脑血管病患者继发癫的发生率明显较高。早期继发癫以强直-阵挛发作型为主,而晚期继发癫以单纯部分发作型为主。结论了解脑血管病与继发癫之间的关系,对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2年16期 v.15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导乐陪伴分娩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段红云;

    目的探讨导乐陪伴分娩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0例进行导乐陪伴分娩,对照组90例进行传统分娩,比较2组产后精神状况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9%vs 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陪伴分娩有利于帮助初产妇建立良好的心理情绪,可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2012年16期 v.15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三阶梯治疗晚期癌痛的认知和用药分析

    谷慧峰;黄晓敏;艾红;

    <正>晚期癌症病人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体验。1986年WHO提出"三阶梯治疗原则",我国自90年代开始推行三阶梯止痛治疗[1],但癌痛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理想控制。为了解癌痛患者三阶梯止痛效果,合理应用止痛药,笔者就此进行调研,现报道如下。

    2012年16期 v.15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支原体肺炎并发脑炎患儿124例临床观察

    周丽;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与头孢他啶治疗支原体肺炎并发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a来收治的支原体肺炎并发脑炎患儿12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头孢他啶与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9%,对照组有效率79.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例出院时双下肢肌力3级,2例智力轻度低下,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头孢他啶治疗支原体肺炎并发脑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2年16期 v.15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50例临床分析

    席妹景;常秀红;马文静;王芳;张俊豪;

    <正>一氧化碳(CO)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中毒性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急性CO中毒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多数可以康复,但仍有3%~30%的患者在中毒症状缓解、意识恢复正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愈期"再次出现神经精神异

    2012年16期 v.15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能发育的影响

    张雪艳;牛冬梅;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HIE预后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09-01—2010-12新生儿病房收治的64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在1.5岁前给予动作语言、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早期干预,6个月前配合药物胞二磷胆碱、脑活素治疗;对照组出院后常规育儿,6个月前予以同样药物治疗;2组在7、12、18个月均进行智能测商。结果 7、12、18个月时干预组智能发育商DQ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中脑瘫、智力低下、癫痫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HIE患儿的智能发育,降低后遗症的发生。

    2012年16期 v.15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精神发育迟滞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分析

    孟庆萍;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2010年在郑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确诊精神发育迟滞(MR)患儿33例,年龄1~8岁;男性>女性。另设体检儿童30例为正常组。1.2检测方法轻度MR多用智力测验,重度以上MR采用智力测验与行为评定两种方法配合使用。1.2.1智力测验方法:①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Gessell

    2012年16期 v.15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魏少伟;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01—2011-12在我院外科进行治疗的60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A组(显微手术组)30例和B组(非显微手术组)30例,统计和观察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A组在肿瘤切除率、术后治愈情况、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B组(非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中,可以优先选用显微手术法,具有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的特点,并能减少周围结构性损伤,有效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012年16期 v.15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新生儿颅内血肿手术治疗体会

    司建伟;刘俊红;

    目的分析总结钻孔引流手术在治疗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疗效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02—2011-12收治的6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行微创手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61例患者中,存活58例(95.1%),死亡3例(4.9%);轻度脑萎缩16例(26.2%),经随访未发现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脑积水4例(6.6%)。结论钻孔引流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设备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对于新生儿自发颅内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2012年16期 v.15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急性酒精中毒并脑出血临床分析

    石红敏;姜建党;

    <正>急性酒精中毒指一次摄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精饮品后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其后的抑制状态。其临床表现随着血液中酒精浓度的增加而变得复杂多样,由于患者就诊时常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重者出现全身麻痹、昏迷,此时与合并脑出血昏迷的患者鉴别困难,易造成延迟就诊、漏诊,丧失最佳救治时机。我院2007-06-2012-02收治急性酒精中毒并发脑出血患者22例,现分析如下。

    2012年16期 v.15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脑心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

    杜华;关海森;范波胜;

    <正>急性脑卒中可造成心脏继发性损害,即脑心综合征,可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发生,可加重患者病情,甚至死亡,因此,应及早给予正确诊治。现将我院2007年以来收治的30例脑心综合征患者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2~76岁,平均54.5岁;均经脑CT和或MRI证实为脑血管

    2012年16期 v.15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用药与体验

  • 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研究

    杨海燕;韩景辉;

    目的观察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8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以西药降压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不再加用其他药物,治疗组加用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及中医临床症状变化。结果诊室血压,治疗组降低收缩压优于对照组(P<0.05),降低舒张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联合西药降压较单用西药降压药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有更好的降压疗效,并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012年16期 v.15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神经外科肿瘤手术的疗效观察

    曹军涛;王秀岩;侯春洁;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神经外科肿瘤手术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清醒的优缺点。方法 40例择期行开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I组采用芬太尼负荷量静注后间断静注给药方式,II组采用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诱导及维持给药方式,2组患者术中全部采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根据血压、心率、体动及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麻醉用量。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min(T1)、切皮(T2)、开颅骨(T3)、拔管后(T4)的SBP、DBP、HR,记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10min、20min、30min的OAA/S(警觉/镇静评分)值。结果术中2组患者的BIS值均明显降低,维持40~60范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MAP、HR较平稳,出现明显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Ⅱ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降低(P<0.05),拔管后即刻OAAS评分升高,拔管后烦躁及恶心呕吐数减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把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期短,术后麻醉并发症少,能够取代芬太尼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

    2012年16期 v.15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对比观察

    马婉嫕;刘蕊;

    目的对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他丁类降脂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TCD检查200例急诊TIA患者,对比用药前及用药6个月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2组患者用药6个月后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趋于正常,搏动指数明显下降(P<0.05),而2组之间对比指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分别联合他丁类降脂药在治疗TIA患者脑动脉硬化、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预防发作方面有同等的治疗意义。

    2012年16期 v.1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代谢影响

    马秀虎;

    <正>1对象和方法1.1对象研究对象为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0-01-2011-08住院患者,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入组前2周内未使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或停药清洗1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脑电图及X线均正常;排除酒及药物依

    2012年16期 v.15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低分子肝素钙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项广宇;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2次/d;观察组在给予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1%(41/46),对照组67.4%(31/4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总有效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效果肯定。

    2012年16期 v.15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贝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张毅;

    <正>本组通过钙离子拮抗剂与常规治疗对比,探究长效钙拮抗剂(贝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高血压判定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140 mmHg(18.6kPa),舒张压≤90mmHg(12kPa),即收缩压141~159mm-

    2012年16期 v.15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白雁明;李琳;胡淑丽;朱晓波;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神经功能障碍。频发TIA常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我科2011-11-2012-02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TIA 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11-

    2012年16期 v.15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丹田降脂丸治疗高血脂症疗效观察

    李薇;赵幸娟;陈轶杰;

    目的探讨丹田降脂丸对高血脂(TG、CHOL)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高血脂患者60例,给予丹田降脂丸10丸口服,2次/d。在用药前及持续用药一疗程后对其肝、肾功能和血脂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后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丹田降脂丸对胆固醇、甘油三酯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少。

    2012年16期 v.15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利多卡因足三里封闭治疗反射性膈肌痉挛20例临床观察

    孙海棠;

    <正>现代医学一般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呃逆,中枢性多由颅内病变引起,周围性多由精神紧张、饮食不当或感受风寒而诱发。周围性呃逆又称为反射性膈肌痉挛。临床上反射性膈肌痉挛较多见,治疗方法临床报道较多,疗效不一。我院近年来采用利多卡因足三里封闭治疗反射性膈肌痉挛2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2012年16期 v.15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医疗技术

  • 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缺血型烟雾病14例临床分析

    郭锁成;邢亚洲;

    <正>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主要是双侧颈内动脉远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表现为脑缺血或出血的临床症状。烟雾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2003-07—2012-01作者采用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缺血型烟雾病14例,现报告如下。

    2012年16期 v.15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分析

    郑建勇;

    目的观察并总结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搜集64例脑损害后出现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并总结。结果脑损害后发生的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临床表现为继发性对侧肢体无力,肢体远端症状较近端明显,CT表现为与病灶同侧的锥体束呈稍低密度影,MRI表现为与病灶同侧的锥体束呈等T1或长T1长T2信号,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早期呈高信号,后期呈等信号,晚期出现脑干同侧的局限性萎缩。结论脑损害累及锥体束可导致锥体束Wallerian变性,临床表现需与脑梗死所致肢体无力鉴别,影像表现有特征性。

    2012年16期 v.15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赵焕东;赵冬梅;鲁文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0-02—2011-10就诊的1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检查,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不同狭窄组,按照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与不稳定组,对130例患者进行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检查,分析检查结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患者的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越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相关性,且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其值逐年升高。

    2012年16期 v.15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单钻孔、不冲洗及闭式引流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

    徐义昌;许兴;张勇;赵昌平;钱进;徐英纳;陶振玉;

    目的探讨单钻孔、不冲洗及闭式引流的手术方法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04-2012-04我科应用单钻孔、不冲洗及闭式引流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8例,并对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后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耐受良好,术后恢复顺利,达到治愈,术后出现癫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最长随访3a,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单钻孔、不冲洗及闭式引流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化了手术流程,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同时也收到良好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2年16期 v.15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婴幼儿腹部手术的临床观察

    董继美;

    <正>氯胺酮因起效快、镇痛作用强,广泛应用于婴幼儿手术麻醉。但氯胺酮对腹膜等内脏牵拉的抑制效果较差且分泌物易增加[1]。骨骼肌张力增高,不能满足腹部手术要求。2006-01-2011-01作者采用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婴幼儿腹部手术62例,通过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

    2012年16期 v.15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慢性硬膜下血肿36例钻孔引流及并发症分析

    张永森;王玉峰;赵家鹏;杨卫泷;

    <正>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神经外科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老年患者多见[1]。本组通过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10-01—2011-08我院神经外科收治36

    2012年16期 v.1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综述与讲座

  • β-七叶皂甙钠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周玉宝;庞飞;

    <正>七叶皂甙是从七叶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娑罗子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植物药。注射用七叶皂甙钠产品中主要含七叶皂甙钠A、B、C和D,其中A、B为β型七叶皂甙钠,C、D为α型七叶皂甙钠。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注射用七叶皂甙钠是以七叶皂甙钠A和B即β-七叶皂甙钠为有效成分。七叶皂甙

    2012年16期 v.15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护理体验

  • 脑卒中单元内护理模式构建分析

    孙敏;

    目的构建卒中单元中最佳的护理模式和临床护理指南。方法 2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实验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于脑卒中后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及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2组患者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恢复程度更加明显。结论采用卒中单元护理,可最大限度减少脑卒中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恢复至最佳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2年16期 v.15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效果

    赵爱莉;

    <正>我科2010-03—2011-04对21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和康复训练指导,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取2010-03-2011-04我院收治的因脑血管病致肢体偏瘫、出院需要康复治疗的42例市区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53~78岁,平均67岁。脑血栓18例,脑梗死24

    2012年16期 v.15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血塞通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护理体会

    谢彩华;

    目的探讨血塞通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56例患者采用血塞通配合针刺治疗,结合自我按摩,强化以临床医学护理和自我保健护理相结合的全面护理方式,加强健康宣教以确保患者采取利于康复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治疗护理1个月后总结疗效。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痊愈率55.3%,治疗总有效率96.4%。结论血塞通配合针刺结合保健护理的治疗方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2012年16期 v.15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ICU患者心理变化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

    陈艳美;

    目的分析影响ICU患者心理变化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9-09-2011-09入住ICU的136例患者进行调查,记录ICU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分析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病情危重,环境陌生,创伤、疼痛、噪声等,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紧张恐惧、孤独抑郁、悲观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是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 ICU患者清醒后,及时捕捉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因势利导,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工作,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其思想压力,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其重要。

    2012年16期 v.15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精神科的意外事件及防范

    汪灵芝;刘伟民;

    目的通过分析精神科的意外事件及其产生原因,探讨如何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对我院2000-01—2010-12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发生的意外事件25例进行分析调查。结果 25例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最严重的意外事件是自杀、自伤5例(20%),其次是出走9例(36%),其他11例(44%)。结论加强安全护理管理,是防范意外事件发生的重要保证。

    2012年16期 v.15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脑血管病人肢体康复训练及护理

    张志琴;

    <正>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包括两部分,急性期康复治疗和恢复期的功能训练。一般来说,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后1周开始,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后2周以上进行功能训练。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无意识障碍,无进行性加重趋势者,第2天既可进行康复训练。

    2012年16期 v.15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

    邵聪文;

    <正>神经内科病房主要收治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具有急、危、重特点,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意外,对护理工作要求比较高。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基础护理量大,护理中不安全的隐患时常有可能发生[1]。认真查找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是做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关键。我

    2012年16期 v.15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化护理干预

    姜虹;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临床上起病急骤,多数患者发病时有明显诱因,如用力劳动、情绪激动、恐惧等,这些因素均能使血压突然升高而促使已有病变

    2012年16期 v.15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产后抑郁症诱因分析与护理体会

    周静;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产生的诱因及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10-02—2011-02收治产后抑郁症患者56例,分析诱因并进和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5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经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抑郁状态均消失或缓解。结论产后抑郁症对母婴的健康影响很大,分析产后抑郁的诱因,并针对诱发因素开展相应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2012年16期 v.15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

    潘苏娜;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01—2011-01收治12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4例,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7±191)岁。文化程度:小学36例,中学程度及大专以上28例;发病1~15h入院。对照组64例,男4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4.3±19.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5

    2012年16期 v.15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尹美珠;

    <正>2009-01—2012-02我科对25例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寻求预防性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50~72岁,平均

    2012年16期 v.15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蛛网膜下腔出血综合管理护理体会

    郝莉莉;郭锐;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通常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伴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昏迷、抽搐、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其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1],是一种起病危急、病死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神经介入

    2012年16期 v.15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压疮患者的心理护理

    周晖;陈明勋;梁占强;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疾病谱的转变,压疮日益成为医疗护理中的重大问题,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时,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日常护理工作也由原来单纯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整体护理,特别是对于长期不愈的压疮患者,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对伤口的愈合起重要作用。

    2012年16期 v.15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