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治疗策略

    车彦军;夏智源;骆杰民;于建刚;刘艳;徐晓军;陈兴;齐心;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治疗策略。方法 34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根据动脉瘤不同特点和患者情况,急诊或早期选择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或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术进行个性化治疗。结果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12例,预后良好8例,预后良好率为66.7%,轻残2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1例,无死亡病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22例,预后良好16例,预后良好率为72.7%,轻残3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2组预后情况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循环破裂脑动脉瘤,根据不同情况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采取急诊或早期开颅显微夹闭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提高良好预后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

    2012年18期 v.15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影响因素调查

    冯春燕;严谨;张朝霞;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实施心理护理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通过对株洲市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一般情况、焦虑自评表及Hamilton抑郁量表的评估,对421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21例神经内科患者中,收回有效问卷386份,其中173例(44.8%)存在焦虑症状,207例(53.6%)存在抑郁症状。影响焦虑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人格特征内外倾及神经质、床位调整;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人格特征内外倾及神经质,家庭及社会支持。结论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医护人员应重视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2012年18期 v.15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杨静;裘丽红;蒋薇;苏建;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2例,其中262例CAS患者根据CAS程度分为内膜轻度增厚组118例(A组)和中重度增厚组(B组)144例,同时将CAS斑块患者分为低回声块组(C组)、混合及高回声斑块组(D组),同期住院无CAS患者为对照组80例,分析CAS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斑块类型与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年龄、性别、抽烟、饮酒、血脂、尿酸、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等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A组的糖尿病比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B组的年龄、糖尿病比率与对照组、A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D组的年龄较C组、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A组与B组的男性、高血压、抽烟、饮酒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B组的男性、高血压、抽烟、饮酒比率较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A组、B组三组比较冠心病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A组、B组三组比较血脂、尿酸、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C组、D组三组比较血脂、尿酸、Hcy、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抽烟、饮酒是CAS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给予合理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会趋于稳定。

    2012年18期 v.15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水平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响

    于甜甜;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合用阿司匹林治疗血脂水平正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6例血脂水平正常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2)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d,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第1天及6个月检测血脂水平、谷草转氨酶、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膜厚度,并观察2组6个月内TIA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的病例数。结果治疗6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明显升高,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有助于减少血脂水平正常的TIA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具有抗粥样硬化作用。

    2012年18期 v.15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盐酸美金刚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对比

    张洪涛;张淑玲;

    目的比较盐酸美金刚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AD患者随机分为2组:美金刚组36例给予盐酸美金刚片20mg/d,多奈哌齐组36例给予盐酸多奈哌齐10mg/d,2组疗程均为6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均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AD评定量表的认知次级量表(ADAS-cog)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精神行为及痴呆严重程度。结果经治疗3个月、6个月后,2组患者MMSE、ADAS-co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或P<0.01);治疗3个月、6个月后,2组患者MMSE、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美金刚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多奈哌齐组(χ2=4.5714,P>0.05)。结论盐酸美金刚与盐酸多奈哌齐均能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人格情感障碍,两药疗效无明显差异,且盐酸美金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12年18期 v.15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因素临床研究

    谭震;邓晓梅;

    目的探讨并总结诱发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自2009-02—2011-06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54例病人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我院收治的非进展性卒中52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脑卒中病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54例进展性脑卒中病人中存在高血压者38例,占70.5%,52例对照组中存在高血压26例,占50.4%,2组病例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高血糖36例,占65.9%;对照组患高血糖19例,占35.7%,2组病例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高胆固醇42例,而对照组为34例,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感染11例,占19.7%,对照组感染7例,占12.6%,2者感染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颈部血管狭窄27例,其中18例为颈动脉,9例为椎动脉,对照组动脉狭窄11例,其中8例为颈动脉,3例为椎动脉,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高血糖、近期感染以及动脉粥样狭窄是诱发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给予足够重视。

    2012年18期 v.15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梅海云;胡法富;常建军;李浩;方锋;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血脂、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CAS)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12一2011-10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78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观察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2012年18期 v.15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大剂量甲强龙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分析

    李国宾;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强龙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34例重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7例。2组常规治疗相同,给予维生素B1100mg,甲钴胺500μg,肌内注射,1次/d;并辅以局部理疗。对照组给予静滴甲强龙80mg,1次/d,7d后停用,实验组给予静滴甲强龙120mg,1次/d,7d后停用。静脉给药停止后,改为口服强的松30mg,每周减5mg,直至减完停药。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采用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分评价疗效。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治愈率分别为29.41%、52.94%,治疗后2个月分别为58.52%、94.12%。总有效率治疗1个月分别为52.94%、88.24%;治疗2个月为76.47%、1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甲强龙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治疗。

    2012年18期 v.15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

    王煜永;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11—2012-02收治的82例VB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均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观察2组的起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经2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7%,观察组起效时间为(3.7±1.5)d,对照组起效时间为(9.6±2.0)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显著,起效迅速、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2年18期 v.15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不同静脉麻醉药伍用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效果评价

    刘瑗;

    目的分析并评价采用不同静脉麻醉药伍用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初次怀孕妇女122例分成观察组(依托咪酯+芬太尼)与对照组(异丙酚+芬太尼)各61例实施静脉麻醉,比较2组的麻醉效果、宫口松弛度、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并对比分析术中2组孕妇的血压、呼吸、心率、术后呕吐、血氧饱和度以及苏醒时间等指数。结果观察组给药后呼吸频率稍减慢,血氧饱和度出现降低,未见血氧饱和度<90%者;对照组呼吸抑制作用明显,呼吸频率显著下降,44例患者血氧饱和度<90%,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给药后的心率、血流动力学、注射痛、呕吐以及肌颤人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均<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清醒时间均值为(10.0322±2.2432)min,长于对照组清醒时间均值(9.064±1.5725)min,但2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托咪酯具有确切的麻醉效果,对孕妇的呼吸及血压的影响轻微且无注射痛,而且对伴有呼吸系统或者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可能更加安全可靠。

    2012年18期 v.15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地奥心血康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杜爱玲;张三强;张帆;赵玲;

    目的观察地奥心血康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地奥心血康软胶囊口服,连续治疗1个月;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连用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及BI明显提高(P<0.01),而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及BI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红细胞比积及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全血黏度治疗后有所改善(P<0.01)。2组间治疗后各指标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奥心血康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途径。

    2012年18期 v.1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疏血通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研究

    田志强;刘玉府;牛延良;姜炎;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作为一种常常累及全身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的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常表现为对称性感觉减退、肢体疼痛、麻木等。据Paul等[1]报道约54%的l型糖尿病和45%的2型

    2012年18期 v.15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间歇口-胃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的应用

    龚淑梅;李国荣;曾西;

    目的探讨间歇口-胃管饲法在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同步实施吞咽康复训练,实验组在训练中实施间歇口-胃管饲法,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留置鼻胃管饲法。于训练前及训练30d后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同时比较2组患者对不同管饲法的接受程度。结果实验组吞咽功能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管饲法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口-胃管饲法是一种吞咽障碍患者依从性良好,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方法。

    2012年18期 v.15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王玉玲;刘志华;刘艳红;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于干预前和8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2组入组时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研究组BPRS总分及焦虑抑郁和缺乏活力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AQ评分研究组为(17.24±0.48),对照组为(9.56±0.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护理可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2012年18期 v.15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地佐辛在硬膜外麻醉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预防寒战的观察

    尚利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地佐辛在硬膜外麻醉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预防寒战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180例准备行硬膜外麻醉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A组、B组、C组。于硬膜外麻醉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注药前5min,A组静脉注射地佐辛5mg,B组静脉注射曲马多100mg,C组不用药。观察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寒战发生率、严重程度。结果 A组和B组寒战发生率均为3.3%,C组为30%,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嗜睡发生率高,B组恶心发生率较高。结论静脉注射地佐辛有助于预防在硬膜外麻醉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寒战的发生,且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2012年18期 v.15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梁顺今;李红梅;全红梅;

    <正>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而急性脑梗死即脑梗死急性期是神经内科急症,正确处理脑梗死急性期,缩小梗死灶面积,挽救病人的神经功能,从而尽量争取神经细胞存活,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2012年18期 v.15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36例延髓梗死临床分析

    赵红领;高绚照;刘惠萍;马连萍;

    <正>延髓梗死因其部位特殊,行头颅CT检查时,由于病变部位受到颅骨伪影干扰,显示的清晰度较差,因此临床上往往不能确诊。近年随着头颅MRI技术的发展和广泛普及,尤其是DWI、ADC的广泛应用,使大量延髓梗死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本文对36例延髓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临床分析。

    2012年18期 v.15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

    王少学;郭龄昌;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符合国家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除外禁忌证。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A组)、巴曲酶组(B组)和依达拉奉+巴曲酶联用组(C组)各25例。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疗程14d;B组巴曲酶,第1天生理盐水100mL+巴曲酶10BU静滴,第3天和第5天分别以生理盐水100mL+巴曲酶5BU静滴,半小时内滴完。共三次20BU。C组依达拉奉、巴曲酶,剂量及用法同A、B组。3周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按缺损分值的减少判定疗效。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观察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A、B、C 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0%和92%。各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B 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C组则明显优于A、B组(P<0.05)。病人顺应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2012年18期 v.15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彩超在脑梗死颈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田素英;李淑萍;孟改玲;

    <正>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脑梗死的主要致病因素[1],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类型、大小及形态,能够早期预防脑梗死的发生,笔者对脑梗死患者和未患脑梗死的患者的颈部动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012年18期 v.15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张宝珠;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2组用药治疗相同,给予溶栓治疗脑梗死,观察组开始时间在3h内,对照组开始时间在3~6h,所有患者在溶栓后24h、7d、14d给予头颅CT复查,观察2组患者病灶部位和范围,对比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有无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在溶栓前及用药后24h、7d、14d给予头颅CT复查后,CSS评分比较中,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在各时间段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8.33%,对照组病死率18.33%,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对脑梗死给予溶栓治疗尽可能在3h内进行,有利于临床治疗的预后效果,降低出血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8期 v.15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时间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刘爱菊;

    <正>阿托伐他汀主要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能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目而增加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因此该药物能够显著的降低血脂水平[1]。本文就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进展时间及神

    2012年18期 v.15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多梗死性痴呆60临床分析

    郭志松;代荣钦;刘卫清;

    <正>多梗死性痴呆(MID)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nski1974提出,是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类型,占39.4%。由于反复发生脑卒中,双侧半球大脑中动脉或后动脉多个分支供血区的皮质、白质、基底节区受累,导致智能及认知障碍综合征,也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2010-03—

    2012年18期 v.15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李漱;

    <正>现收集我院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高危因素,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65~93岁。其中65~75岁37例,76~93岁63例,病人发病均在1周内,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符合第4

    2012年18期 v.15 3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诊治体验

  • 小儿颅底横纹肌肉瘤临床分析

    孙勇;梁庆华;张佳栋;史锡文;

    <正>横纹肌肉瘤是好发于儿童的间胚叶软组织肿瘤,占小儿所有恶性肿瘤的5%[1],恶性程度较高。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偶见于成人,好发于头颈部、四肢、胃肠、泌尿生殖系统[2],而发生于颅底的较为罕见。现将我科2011-05—

    2012年18期 v.15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管理模式对脑梗死康复的临床观察

    李瑞;郝义彬;李进领;

    <正>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增多,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有明显上升趋势[2]。以往的护理模式显然已不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状况,我院创新医院护理模式,结合港澳护理高级研修的理论与实践,设计、实施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管理模式,在脑梗死康复护

    2012年18期 v.15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社区脑卒中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李进领;栾好忠;孙春霞;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脑卒中病死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存活的脑卒中患者离开医院后可能还会面临再次卒中发作(复发)的问题,且其病死率明显高于首发脑卒中[1]。研究表明,对于既往有脑卒中的患者积极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和病死率[2-3]。郑州市中心

    2012年18期 v.15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112例肝性脑病患者临床分析

    王世乾;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我院于2007—2011年共收治肝性脑病患者112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上消化道严重出血占42.0%(47/112),高蛋白饮食占35.7%(40/112),感染占33.9%(38/112),医源性原因如利尿、放腹水以及药物占29.5%(33/112),电解质紊乱占2.67%(3/112),肾功能不全占13.4%(15/112),便秘占10.7%(12/112);导致患者出现较高病死率的因素分别为:肾功能不全占66.7%,感染占42.1%,上消化道出血占34.0%,电解质紊乱占25.8%,医源性因素占24.2%,高蛋白饮食占15.0%;诱导因素与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重症肝病患者积极控制可能导致肝性脑病发生的原因可明显降低该疾病的发生,同时积极治疗诱因可明显降低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

    2012年18期 v.15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精神心理因素调查及抗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岳李;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发生的关系,并探讨常规药物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效果,为寻求治疗和预防功能性胃肠病的方法提供更多途径。方法对2008-07-2011-10在我院就诊,并最终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的206例患者进行问诊、问卷调查,部分进行SCL-90评分,进行心理因素调查并统计分析,并于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程度作一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在诊疗期间给予抗抑郁药物和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其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结论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存在直接关系,通过心理因素调查能预测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而且影响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抗抑郁药物和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理想选择。

    2012年18期 v.15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李正岚;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009-03—2012-03在我院收治的24例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年龄最小31岁,最大54岁,平均44.5岁,IB期8例,IIA期16例,临床症状主要为阴道出血,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检查,其中20例经免疫组化确诊,4例有淋巴结转移。16例患者中4例确诊后放弃治疗后死亡,余20例均接受综合治疗。结论 SCNCC恶性度高,易早期转移,预后差,病死率高。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目前尚没有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多采用手术、化疗和放疗治疗。

    2012年18期 v.15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络病理论在血管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刘海涛;郑文权;

    <正>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认知障碍,称为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此概念由Bowler等在1995年首次提出,后又经诸多学者不断补充和完善,使得VCI的概念更加具体和全面。目前,VCI的主要内涵可概括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

    2012年18期 v.15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52例临床分析

    陈杰;

    <正>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系统常见炎症之一,临床可有精神异常、癫发作、认知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颅内压增高等表现,部分精神行为异常患者易被误诊为其他以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脑病或功能性精神疾病而首次就诊于精神科,我院2001-03~2010-05收治以精

    2012年18期 v.15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皮肤交感反应对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张燕;李贺娟;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任何周围神经包括自主神经均可受累,并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主要损害远端小纤维即自主神经纤维。传统的电生理检测方法具有局限性,无法评价自主神经功能。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可反映交感神经节后C类无髓小纤维功能状

    2012年18期 v.15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显微镜下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疗效分析

    于林涛;

    <正>我院自2004—2009年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79例,共92条。术后经3~36个月随访,疗效满意。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9例患者,男62例,女17例,年龄15~

    2012年18期 v.15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颌面部创伤合并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早期诊治分析

    李新青;吴大铭;李继峰;

    目的研究颌面部损伤合并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颌面部损伤合并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经过,包括详尽的神经系统检查和颈部影像学检查,以及恰当的处理方法。结果 16例患者均为颜面受力,颈部未发现肿胀和创口,四肢痛觉过敏4例,麻木感2例,排尿困难2例,下肢肌力减低6例,腱反射亢进10例。12例手术治疗;8例颌面损伤与颈髓损伤同期手术治疗,8例因颌面损伤复杂,伤后7d左右待颈髓情况稳定后另行处理。随访10个月~24个月,伤后6个月患者躯体痛觉过敏、麻木感症状逐渐恢复。结论颌面部损伤合并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早期诊断关键是及早发现颈髓受损表现,进一步检查MRI来明确诊断。

    2012年18期 v.15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赵电伟;

    <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DEACMP)的发生不仅仅与一氧化碳中毒的具体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与治疗的及时与否有非常密切关系。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的假愈期在半月以上和不足半月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各34例,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并采用头颅CT和MRI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对组患者的病情症状特征和预后情况进行

    2012年18期 v.15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临床特点分析

    朱华伟;齐进兴;邓建中;

    <正>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可能发生在治疗中的任何时间,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当中,常为脑卒中后症状,本文对继发癫患者的检查结果、形成及特点进行汇总分析,整理我院480例脑血管病患者中继发癫患者32例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2012年18期 v.15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妊娠期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葛琳;

    <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疾病,国内发病率为9.4%~10.4%,国外为7%~12%[1]。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若子痫不能在妊娠未终止以前及时诊断和有效控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脑血管病,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2008-06—2012-06,妇产科共收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

    2012年18期 v.15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医疗技术

  • 三联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瑞平;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Sudeck综合征、Steinbrocker综合征等,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患侧肩疼痛,并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制[1],严重影响上肢和手功

    2012年18期 v.15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桥小脑角区肿瘤MRI诊断

    范东杰;赵庆;杨云广;罗峰;

    <正>桥小脑角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困难。本文通过对5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MRI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1材料和方法

    2012年18期 v.15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小儿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梅道启;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65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41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40例健康对照个体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 (1)细菌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健康对照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不全相等(P<0.05);细菌性脑膜炎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健康对照组(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病毒性脑膜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数据合并,以血清降钙素原水平≥0.5ng/L作为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cut-off值,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分别为100.0%、98.8%、98.5%、100.0%、99.3%。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有助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2年18期 v.15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腹腔镜经肛拖出直肠癌根治术中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

    张建成;吴刚;孙培春;翟保平;

    目的比较开腹及腹腔镜下直肠经肛外翻拖出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直肠经肛外翻拖出术式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elvic automatic nerve preservation,PANP)对男性患者性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6-05—2011-05收治的5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腹腔镜经肛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术,同期4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开腹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为对照组。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的性功能情况。结果术后局部复发率2组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6~12个月,勃起功能障碍总发生率(Ⅱ级+Ⅲ级)腹腔镜组为20.69%(12/58),开腹组为36.96%(17/46);射精功能障碍总发生率(Ⅱ级+Ⅲ级)腹腔镜组为29.31%(17/58),开腹组为41.30%(19/4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肛拖出直肠癌根治术的腹腔镜方法较开腹术式能更好地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改善患者术后性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2012年18期 v.1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腹腔镜骶前神经切除与曲普瑞林和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王东霞;郭历琛;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腹腔镜骶前神经切除术治疗辅以曲普瑞林或孕三烯酮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38例EMs患者均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随机分为曲普瑞林组(A组)和孕三烯酮组(B组),每组各19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周开始药物治疗,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A组:曲普瑞林3.75mg/次,肌内注射,28d一次,连续6次;B组:孕三烯酮2.5mg/次,口服,每周2次。结果所有患者痛经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A组(97.4%)有效率优于B组(89.5%)(P<0.05),A组(2.6%)停药1a复发率低于B组(10.5%)(P<0.05)。术后1a妊娠率A组(26.3%)和B组(21.1%)相似。A组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5%与60.5%,发生不良反应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EMs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应用曲普瑞林、孕三烯酮等药物巩固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

    2012年18期 v.15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颈前路激光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

    梁磊;李军;陈永明;

    <正>自1994年Hellinger首次将PLDD技术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以来,国内外有大量学者对这一微创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我院自2004-07使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凌云公司980型)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01例,122例获随访,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2012年18期 v.15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护胸肌、胸长、胸背神经的体会

    王素娇;

    <正>近年来,国内对I、II期乳腺癌患者采取的主要手术方式是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若在淋巴结清除时不注意对运动神经(胸肌、胸长、胸背神经)的保护,仍可导致患侧上臂功能障碍。2007-06—2012-06,我站对68例I、II期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术中

    2012年18期 v.15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断指再植术后患指神经以及血运功能的恢复

    李卫;赵燕;

    目的探讨断指患者再植术后患指神经恢复的观察与处理方法及临床效果,利于病人断指活动功能的恢复。方法对45例断指再植患者患指神经恢复的临床观察,实施正确的康复指导及患指训练。结果 44例再植指体的外形、感觉、运动以及工作能力均恢复良好,其中仅1例患者发生了血管危象。结论通过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患指神经恢复的临床观察,及时、正确、有效的术后康复指导,保证了患者再植指体活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2012年18期 v.15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用药与体验

  • 拉莫三嗪对新诊断成人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樊玉香;郭电渠;郝国;牛金霞;刘纯星;

    <正>随着健康定义的改变,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癫治疗及康复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发作的控制和症状的缓解,而是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全面改善或恢复。本研究采用两个量表调查拉莫三嗪(LTG)对新诊断成人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

    2012年18期 v.15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罗哌卡因注射液用于阴部神经麻醉对分娩镇痛效果分析

    张金燕;王雪芳;李晶;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注射液用于会阴侧切缝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分娩时行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产妇2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5例,对照组135例,2组均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后行会阴侧切缝合术,试验组用0.5%的罗哌卡因注射液20mL进行麻醉,对照组用1%的盐酸利多卡因20mL进行麻醉。对比缝合中及用药后6个不同时段疼痛强度、麻醉起效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缝合所用时间、新生儿Apgar's评分、低血压及产后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在不同时段的疼痛强度、麻醉起效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缝合所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Apgar's评分、产后出血、低血压及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无差异(P>0.05)。结论用罗哌卡因注射液进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具有强而持久的镇痛效果,可促进产程进展并有效减轻会阴侧切缝合术后的痛苦,对母婴安全,值得推广。

    2012年18期 v.1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

    李钢;

    <正>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起病急骤,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多且病死率高,因此临床治疗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致残率为目标[1]。本研究探讨醒脑静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01—2012-04收治的123例

    2012年18期 v.15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杨春伍;刘爱举;张卫兵;

    目的评价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7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4周疼痛程度,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4周VAS评分,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同时间其VAS比较无差异(P>0.05)。4周后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相当,但奥卡西平不良反应少。

    2012年18期 v.15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析

    李志强;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方法将2008-03—2010-04期间我科收治的14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72)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n=7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再接受为期1a的随访。现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治疗前2组患者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显著提高患儿的NBNA评分及疗效,且后遗症发生率更低。

    2012年18期 v.15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纳洛酮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40例分析

    庞长绪;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入选8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以抗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给氧浓度为25%~35%,氧流量为1~3L/min,鼻导管给氧法,解痉平喘、止咳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0.4mg/支),首剂负荷量0.8mg,加入5%葡萄糖20mL中静脉推注,连用3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H值、PaO2、PaC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疗效显著,能降低PaCO2,提高PaO2和pH值。缩短患者清醒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2012年18期 v.15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阿米替林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

    姚惠凤;

    <正>抑郁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精神疾病,复发率较高,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1]。临床治疗中,采用传统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新型5-HT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进行治疗,两种给药各有优势,为此我院将进一

    2012年18期 v.15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持续颅内压监测下纳洛酮对重症脑外伤患者临床分析

    刘宏伟;

    <正>目前认为内源性阿片肽参与了脑卒中水肿的发生发展,是加重其继发性神经系统损伤因素之一[1]。同时有效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是指导患者术后治疗的有效措施,本文探讨在持续监测颅内压的情况下,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治疗重症脑外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2年18期 v.15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丹红注射液对自然衰老大鼠心脏、大脑组织CAT及H2O2的影响

    刘灵芝;

    <正>丹红注射液是采用丹参、红花配制成的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有丹参酚酸、丹参酮等,具有活血化瘀和通脉舒络的作用,对心血管、脑血管、呼吸等系统均具有一定作用[1]。衰老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自然生理现象,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的器官功能逐渐减弱或消失的过程[2]。作者利用

    2012年18期 v.15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齐跃;

    <正>老年性的抑郁症属于一种原发性的抑郁障碍,主要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尤其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患有抑郁症的老年患者也随之增多,已经成为了影响老年人生活以及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中将以使用帕罗西汀治疗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

    2012年18期 v.15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

    高燕琴;高雪芹;

    <正>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以严重肝脏疾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及时合理的治疗对肝性脑病预后尤为重要[1]。研究显示:肝性脑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内啡肽和强啡肽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表明神经系统中β-内啡肽可能是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积聚与肝性脑病的[2-3]

    2012年18期 v.15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血塞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李通;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又称多发梗死性痴呆,VD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随着人群老龄化及脑血管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性痴呆己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痴呆类型[1-2]。本文应用血塞通粉剂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

    2012年18期 v.15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利他林合并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疗效分析

    马秀虎;邱亚峰;黄保太;

    目的探讨利他林合并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010-02—2012-02在南阳市精神病医院就诊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利他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他林合并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多动指数总分、行为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他林合并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用利他林。

    2012年18期 v.15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2例分析

    袁瑞亭;

    <正>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该病中年人高发,多伴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1]。本组选取我院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随机对照研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02—2011-02收治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例,男例,女例;年龄岁,平

    2012年18期 v.15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七叶皂苷钠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评价

    高建国;双丽;

    <正>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法多以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和防止脑疝等为主,无法解决二次出血和梗死现象,无法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我院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七叶皂苷注射液治疗,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资料选择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例,女

    2012年18期 v.15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654-2治疗早发型妊娠期高血压临床分析

    姚秀芝;

    <正>早发型妊娠期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是广大产科医师关注的重点,早期治疗可帮助患者改善自身条件,延缓疾病的进展,延长妊娠时间,最大限度降低围产儿病死率[1-2]。654-2具有抗M-胆碱能作用,能有效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使心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舒张血管作用强。有研究证明能降低子宫胎盘

    2012年18期 v.15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张燕平;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6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年龄、性别不限,无明显意识障碍,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无血液

    2012年18期 v.15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护理体验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

    王淑娟;

    <正>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突发重症,是老年人常见的急危症,是当今社会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其治疗已不再局限于内科保守治疗,越来越多的倾向于手术治疗[1]。通过对我院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基础护理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现将我院68例脑出血患者

    2012年18期 v.15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及护理观察

    张瑶;张艳芳;李娟;

    目的讨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及护理观察。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04—2011-10入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采用动脉内介入溶栓法进行治疗,同时给予严密的护理方法,后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机体体征溶栓半小时后显效,24h后基本恢复18例,显著好转11例,好转10例,无变化6例,均无加重表现;1个月后基本恢复21例,显著好转13例,好转6例,无变化5例,均无加重表现。治疗前脑CT有低密度改变者5例,1个月后CT复查显示低密度区缩小明显。结论动脉内介入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具有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的特点。

    2012年18期 v.15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自我管理模式护理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对照分析

    李国正;李艳;孙会;

    目的研究应用自我管理模式护理社区脑卒中患者,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二七区脑卒中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对照组62例。实验组采用自我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社区常规护理。使用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和SF-36量表进行干预前后的组间对照。结果通过护理干预,患者进食、修饰、穿衣等状况有显著改善(P<0.05),且复发率也显著降低(P<0.05);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生理功能、活力、精神健康等方面。结论采用自我管理模式护理社区脑卒中患者,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

    2012年18期 v.15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知信行理论模式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张捷;孙会;

    <正>知信行理论模式(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Model,KAP Model)是有关行为改变较成熟的理论模式,该理论将人们的行为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知识是形成信念与态度的基础,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是改变行为的动力[1]。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护理有利于

    2012年18期 v.15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秦彩霞;是明启;

    <正>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是华人脑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1],MCA供血区是脑内重要功能区,一旦发生梗死,致残率和病死率往往很高。以往MCA狭窄多通过内科药物治疗,但控制率低,多数患者最终会发生缺血性卒中。近几年来,人们开始用支架治疗MCA狭窄。现

    2012年18期 v.15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继发性脑损伤的整体护理体会

    朱玉玲;

    <正>继发性脑损伤大多由头部接触钝物体或间接暴力所致。由于症状和体征在受伤当时或在伤后过一段时间发生且进行性加剧,病情往往较重且需开颅探查术[1]。2010-06—2012-06,我们对48例继发性脑损伤患者行整体护理,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2012年18期 v.15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奥沙利铂治疗消化道肿瘤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护理体会

    周爱勤;

    <正>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癌药,临床上常与亚叶酸钙、氟尿嘧啶联合应用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不良反应除化疗药物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外,主要为可逆性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肢体末端感觉障碍或(和)感觉异常,伴或不伴痛性痉挛,通常遇冷会激发,发生

    2012年18期 v.15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体会

    尹美珠;

    <正>我科对2008-01—2011-05收治的80例老年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对策,有效提高生存质量,效果肯定,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60~73岁,平均64.2岁。均有高血压史3~15a。经头颅CT或MR影像学和检体诊断,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

    2012年18期 v.15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脊髓损伤后发生自主神经反射异常40例临床护理

    刘学静;

    <正>脊髓损伤后发生自主神经反射异常是以血压阵发性骤然升高为特征的T6脊髓或以上平面的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表现为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或自主神经反射不良(autonomic dysreflexia,AD)。自2010-01—2012-01我院收治102例SCI患者,40

    2012年18期 v.15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护理干预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杨文郁;

    <正>脑梗死属于内科常见病症,其危险性较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症较多,护理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情况。本次研究针对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对比常规护理,

    2012年18期 v.15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效果评价

    孟宏音;

    <正>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致使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药物治疗及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疗效也越来越显著。目前,患者的希望总是寄托在药物治疗上。对药物以外治疗

    2012年18期 v.15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在治疗儿童神经性尿频中的体会

    郝军红;

    <正>神经性尿频好发于3~12岁儿童,其发病机制多因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不够完善,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亦可因受外界不良刺激如恐吓、紧张、焦虑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膀胱神经功能障碍所致。2009-01-2011-01我科在应用谷维素、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20例神经性尿频患儿进行

    2012年18期 v.15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误诊误治分析

  • 18例吉兰-巴雷综合征误诊分析

    任会菊;乔洪潮;

    <正>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类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具体病因不明,临床症状以进行发展的对称性四肢软瘫为主要表现,其中一部分病人伴有脑神经损害、异常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典型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诊

    2012年18期 v.15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陈素英;刘刚;刘现忠;

    <正>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常见症状是上睑下垂、眼肌麻痹和复视。这些症状可单独或同时出现。而这些症状亦是某些颅内神经病变、肿瘤和肌源性病变的共有表现。如果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掌握不到位,则易造成误诊[1]。现将2010年我科收治的4例较典型的误诊病例报道如下。

    2012年18期 v.15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低钾血症误诊分析

    张文召;鲁夏冰;王杰;马金霞;

    <正>低钾血症出现的肌无力常由双下肢开始,渐延及双上肢,为双侧对称的四肢瘫痪,近端较重,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很少见到主要表现为偏瘫的低钾血症病例,因此容易误诊误治。现将1994-09—2012-03临床工作中所见的6例主要表现为偏瘫的低钾血症分析报告如下。

    2012年18期 v.15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喉罩在脑室-腹腔分流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

    樊占红;陈延宾;

    <正>喉罩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声门上通气道,具有容易放置、安全、有效、置入时无需喉镜暴露声门,对咽喉部刺激小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常规气道和困难气道麻醉[1]。2009-01—2012-01,我们在静脉麻醉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采用喉罩置入通气,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2012年18期 v.15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

    张红霞;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是脑卒中疾病中能在1h左右引起死亡的一种类型。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颅腔内容物增加,除迅速出现头痛、

    2012年18期 v.15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