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颌内动脉栓塞术与鼻内镜下鼻腔电凝止血术治疗鼻出血合并脑梗死的随机对照研究

    吴锡芳;杨一兵;汤勇;蔡晶;

    目的探讨颌内动脉栓塞术与鼻内镜下鼻腔电凝止血术治疗鼻出血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01—2014-01间我院收治的鼻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采用颌内动脉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鼻腔电凝止血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复发率仅为6.25%,较对照组的31.25%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50%(P<0.05)。结论颌内动脉栓塞术治疗鼻出血合并脑梗死可快速有效止血,疗效优于鼻内镜下鼻腔电凝止血术,术后康复更快,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静脉溶栓治疗以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张春阳;张会岭;石秋艳;李艳玲;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08-01-01—2013-12-31以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56例为治疗组,选择同期未行溶栓治疗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 2组患者溶栓前ABCD2评分(6.12±3.49vs 5.78±4.13,P=0.23)、DWI阳性率(39.28%vs 36.67%,P=0.1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早期治疗有效率(51.78%vs 30.00%,P=0.001)、远期预后预后良好率(48.21%vs 33.33%,P=0.00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出血转化率方面(8.93%vs 6.67%,P=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2015年10期 v.18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与微钻孔血肿腔置管引流对比研究

    邹兴军;

    目的比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与微钻孔血肿腔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1-06—2013-06收治的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微钻孔血肿腔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手术过程和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51/60)与研究组83.33%(50/6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2,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清除血肿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0.81±0.44)h、(33.23±10.02)mL、(27.89±9.03)d;对照组手术时间、清除血肿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31±0.34)h、(35.89±9.81)mL、(30.12±8.99)d,2组比较除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7,1.35,P>0.05)。对照组术后再出血2例,颅内感染4例,电解质紊乱10例,呼吸道感染7例,消化道出血13例,与研究组的2、3、6、4、7例比较无明显差异(2χ=0.405,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预后好转率为83.33%(50/60),恢复率为66.67%(40/60),病死率为1.67%(1/60),与研究组的83.33%(50/60)、65.00%(39/60)、1.67%(1/60)比较无明显差异(2χ=0,0.037,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并发症、预后均无差异,但微钻孔血肿腔置管引流手术时间短,可以更好地抢救危及患者,是较佳的选择。

    2015年10期 v.18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难治性癫痫致病灶术前定位EEG联合fMRI检查的临床研究

    任建宇;雷治华;张本亮;

    目的探讨对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进行EEG联合fMRI检查确定癫痫致病灶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行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患者佩戴能在高场强MR室中使用的EEG高级电极帽,在MR扫描的同时采集EEG数据,记录棘波发生时间,并根据棘波的发放时间输入信号曲线,找出fMRI数据,求fMRI数据体与该曲线的相应关系,将相应程度高的区域(激活区)叠加在MRI的三维图像上,从而对癫痫致病灶进行定位。将该致病灶的位置、范围与手术中脑皮质电极及深部电极中显示的致痫灶进行比较。结果 13例(56.52%)EEG联合fMRI检查显示的癫痫致病灶与术中通过皮质电极及深部电极EEG所描记、确定的致病灶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另外10例(43.48%)EEG联合fMRI检查显示的癫痫致病灶与术中通过皮质电极及深部电极EEG所描记、确定的致病灶位置相同,但是范围明显大于术中所确定的致病灶范围;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15例(65.22%)癫痫未再发作,5例(14.29%)术后3周内出现癫痫发作1~4次,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得到控制,3例(13.04%)仍有发作,给予药物控制后仍无法控制,但发作频率为每月(3.1±1.4)次,较术前发作次数明显降低。结论对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进行EEG联合fMRI检查定位致病灶,其定位准确,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均较高且是无创性的。

    2015年10期 v.18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动态心电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席晓萍;孙春荣;李莉;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05—2014-05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传统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测定结果分为A组(自主神经损伤)62例和B组(自主神经正常)58例,采用动态心电图对心脏变时功能不全、心率变异(HRV)及心率震荡(HRT)等指标进行检查分析,评定该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A组与B组的平均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的最快心率明显低于B组,最慢心率明显高于B组,2组差值以A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的SDNN、SDANN、rMMSD等HRV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而HRT指标中的震荡斜率(TS)也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的震荡初始(TO)值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指标以及心率变异(HRV)、心率震荡(HRT)指标可准确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5年10期 v.18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在脑室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梁曦;汤树洪;蔡恒森;黄超;梁敏;

    目的探讨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应用辅助治疗脑室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4-07我院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无明显梗阻性脑积水,无其他严重的肝肾肺功能损害;对照组:脑室出血>60%,入院当天即行钻孔脑室外引流术,持续引流7d,7d后改为每日腰穿放脑脊液20mL。脑室出血<60%,入院第2天每日行腰穿放脑脊液20mL治疗;治疗组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接受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性引流脑室内积血治疗。比较2组患者积血清除时间、病死率、继发性脑积水发生情况,并统计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在平均积血清除时间、病死率及脑积水发生率较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辅助治疗脑室出血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的优势,同时可持续性引流血性脑脊液,引流量较大并可调节控制速度流量,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015年10期 v.18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团队技能训练模式在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刘小娟;樊淑洁;

    目的探讨团队技能训练模式在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3-06期间收治的精神障碍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仍使用原来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团队技能康复训练。应用日本生活技能训练协会制定的生活技能训练(SST)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并随访1a观察患者结局。结果 (1)2组患者训练前SST、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SST评分显著提高,BPRS评分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上述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2)训练开始后,研究组患者SST评分逐渐升高,训练5周后研究组SST总分显著高于训练前(P<0.05)。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后SST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1a,研究组病情稳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队技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能力,缓解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5年10期 v.18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特发性急性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预后的关系

    闫云岗;张晓锋;

    目的探讨特发性急性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1-09—2013-08选择在我院诊治的140例多发性硬化与60例特发性急性脊髓炎患者,均进行了流行病学、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测,同时给予对症干预,观察预后与生活质量状况。结果 2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神经功能状况(EDSS)评分与体重指数(BMI)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炎组的头颅MRI异常率、NMO-IgG抗体阳性率、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高于多发性硬化组,而血清尿酸含量低于多发性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炎组与多发性硬化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与97.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脊髓炎组的躯体、心理与社会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急性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在临床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比有明显差异,对预后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要积极给予对症干预。

    2015年10期 v.18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严补生;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3h内行急诊螺旋CT及MRI检查。以临床诊断为准,观察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病灶数量及部位诊断情况。比较CT与MRI对发病<24h、24~72h、>72h患者脑内病灶及径线<5mm、5~10mm和>10~15mm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1)脑梗死病灶分布于额叶6例,顶叶6例,颞叶6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8例,丘脑3例,脑干3例,小脑4例。40例患者中,CT共显示21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45处。MRI共显示38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79处。MRI对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对<24h、24~72h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72h病灶的检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中MRI对径线<5mm及5~10mm腔隙性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径线10~15mm病灶的检出中,MRI及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中,MRI较CT更具有优势。

    2015年10期 v.18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临床观察

    宋敏鹰;

    目的探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5例脑积水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Karnofsky评分分别为(12.08±1.49)min、(1.56±0.76)d、(9.6±1.6)d及(73.85±11.4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1.25±6.86)min、(2.81±0.98)d、(11.7±2.3)d及(62.70±9.11)(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评分为3级的几率为6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7%(P<0.05);观察组中评分为-1级的几率为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观察组患者远端梗阻的发生率为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6%(P<0.05)。结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一种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手术方法,其安全性好,疗效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2015年10期 v.18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观察

    肖瑞英;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09—2014-09我科收治的1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6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方案,研究组实施一般护理+健康教育方案。观察对比2组血糖控制情况、心理状况评分及生化指标、疾病认知掌握情况。结果研究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对患者血糖控制、疾病恢复十分有益,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80例临床分析

    李艳;艾宇航;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脑脊液常规检查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显著低于治疗前,葡萄糖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结论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可显著改善感染症状,对患者损伤小,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及对患者预后和并发症的影响

    程波;吴海;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及对预后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03—2014-03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分析手术疗效、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后第1天、第4天颅内压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4、7.62,P均<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3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35%(χ2=8.14,P<0.05);观察组者手术后预后良好率63.04%,明显高于对照组43.4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6,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明显,术后颅内压明显降低,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病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姜剩勇;邹宜芬;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10—2014-08我院就诊的15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研究组78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75.32%,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较低,ADL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LT、Fg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可改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李春林;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03—2014-03收治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抽样,择取7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性西医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疗法(包括针刺及服用中药正容汤等),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60%)明显高于对照组(64.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确切,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2015年10期 v.18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脑膜癌病患者脑脊液常规 生化检测的特点分析

    吕斌;石强;田成林;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改变特点,评价其对脑膜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及脑脊液检查资料,总结其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葡萄糖、蛋白和氯化物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异常者95.60%,主要表现为糖降低(73.03%),其中≤1.0 mmol/L者占14.61%;其次为颅内压升高(71.76%),最高可达400cmH2O,其中>300cmH2O者占18.82%;蛋白升高(70.79%),其中>1g/L者占39.33%;氯化物降低(52.81%),均未低于100mmol/L;WBC升高不明显,54例(6136%)患者WBC≤10×106/L,其余34例WBC升高的患者中,29例(85.29%)WBC≤100×106/L。结论脑膜癌病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异常率高,颅内压及蛋白不同程度显著升高,葡萄糖降低,白细胞升高和氯化物降低不明显是其主要特点。

    2015年10期 v.18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两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的比较性研究

    赵雪霞;宋静杰;路雅宁;

    目的探讨左右两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梗死部位分为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组152例和右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组130例,分别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左侧脑梗死组的发病率、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病死率高于右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脑梗死发病率高于右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于右侧,且病情重、病死率高,提示不同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

    2015年10期 v.18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间、次数等对后继脑梗死神经保护的研究

    常四鹏;牛敬忠;

    目的探究预先短暂性缺血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与脑梗死发作间隔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神经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自2010-02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21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存在预先TIA患者131例(61.50%)为脑梗死A组,预先发生TIA患者82例(38.50%)为脑梗死B组,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从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与脑梗死发作时间间隔三个方面分析2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情况。结果脑梗死A组Ⅰ级预后79例(60.31%),脑梗死B组Ⅰ级预后56例(68.2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梗死B组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在2~3次、发作时间<10min与脑梗死间隔≤1周时与脑梗死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前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会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其神经保护作用与短暂性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与脑梗死时间间隔具有一定关系。

    2015年10期 v.18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颅脑手术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

    王翠香;齐慧;李静;

    目的分析颅脑手术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便利抽取的200名家属进行调查。结果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96.72±10.36)分,计算条目平均分后发现,得分最高的是"不明确性",其次是"不可预测性"、"信息缺乏"和"复杂性"。家属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分量表和消极应对分量表的条目平均分分别为(1.62±0.48)分、(1.86±0.82)分、(1.25±0.51)分。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复杂性维度和信息缺乏维度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结论颅脑手术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应对方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

    2015年10期 v.18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以排尿性晕厥为首发的膀胱嗜铬细胞瘤9例临床分析

    李贺;

    目的提高对排尿性晕厥为表现的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认识和重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1993-03—2013-12收治的以排尿性晕厥为表现的9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排尿时感头痛、心悸、恶心3例,排尿时感头痛、心慌,肉眼血尿3例,排尿时感头痛、心悸、恶心3例,入院后完善医技检查(24h尿VMA阳性,膀胱B超占位等),经手术切除膀胱占位,病理证实膀胱嗜铬细胞瘤。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好发于中年,临床上极易被误诊,要加强对以排尿性晕厥为表现的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2015年10期 v.18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颈舒颗粒联合电脑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吕雪城;

    目的探讨颈舒颗粒联合电脑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0例给予颈舒颗粒联合电脑中频治疗,对照组50例单用颈舒颗粒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舒颗粒联合电脑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不易复发。

    2015年10期 v.18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司来吉兰联合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结肠TH及nNOS表达的影响

    毕树立;高海英;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联合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结肠中TH及n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司来吉兰联合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可能机制。方法 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均设4d及8d2个时间点。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联合治疗组每日灌胃1次司来吉兰0.5mg/kg及2次左旋多巴15mg/kg,直至试验时间点。对照组及模型组每只每日均连续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至试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TH及nNOS在对照组、模型组以及联合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成功后,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中的TH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通过司来吉兰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后,联合治疗组TH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d时较治疗4d时,TH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nNOS在模型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明显增多(P<0.05),且联合治疗组中nNOS表达较对照组增多(P<0.05),治疗8d时较治疗4d时,nNOS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帕金森病大鼠结肠组织中的TH表达降低,而nNOS表达增加。司来吉兰联合左旋多巴能缓解PD后TH的降低以及nNOS的升高,能有效缓解帕金森大鼠的肠道功能紊乱。

    2015年10期 v.1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29例分析

    余天垒;于耀宇;韩新巍;水少锋;李腾飞;李延良;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2010-04—2014-06 29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使用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评估术后即刻造影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SS)评分评估,判断手术近期疗效;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其安全性;术后180d通过门诊MRA随访了解病变血管再通情况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其中期疗效。结果 26例(89.66%)血管再通。术前NISS评分(16±8)分,出院时(1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例获得完整随访,术后180dmRS评分≤2分13例(56.52%)。结论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有较高的再通率和安全性,其中期随访显示较好疗效。

    2015年10期 v.18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功能损害

    李倩倩;朱红灿;白宏英;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认知和行为功能状态。方法收集2013-07—2014-06的ALS患者3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世界神经病学联盟1998年修订的E1Escorial的诊断标准,并行头颅MRI或CT检查除外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其他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收集与ALS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相匹配,无精神神经疾病病史且神经系统查体正常的健康对照组60例。采用的量表评分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动物言语流畅性测验(aVF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验(TMT)、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数字广度测验(DST)、数字符号转换测验(SDMT)、听觉词语记忆测验(AVMT)、画钟测验(CDT)、神经精神量表(NPI)。结果ALS组与对照组相比,aVFT、WSCT正确数、WSCT错误数、WSCT持续错误数、WSCT总分类数、DST顺背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的MMSE、WSCT非持续错误数、TMT-A耗时数、TMT-B耗时数、AVMT2、AVMT5、DST总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SDMT、CD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S患者存在认知和行为功能的损害,认知功能损害包括执行功能、记忆力、注意力的损害。

    2015年10期 v.18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老年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杨亚莉;李艳红;刘艳琼;刘志广;

    目的探讨老年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 716例老年高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专门的医学调查人员来收集患者的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糖尿病等。血压测定:采用汞柱式血压计进行血压的测定:测定之前休息5min,连续测定2次,取平均值。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脉压及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相关性。结果患者的年龄、脉压分布基本无显著性差异;血压多分布在1、2两级;收缩压控制不良的比例最高,占据了绝大部分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趋势;男性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吸烟与非吸烟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脉压范围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平均动脉压范围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增长、男性及糖尿病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相比于脉压更能够反映老年血压控制不良患者的血压情况,更符合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特点,与脑卒中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准确预测脑卒中的发病情况。

    2015年10期 v.18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臭氧自血疗法治疗轻型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李琳;张申;李进领;刘喜灿;卜淑芳;贾延劼;

    目的观察臭氧自血疗法治疗轻型急性期脑出血(新脑出血评分量表newICH≤1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06—2014-08我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46例轻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分为单纯神经内科综合治疗的对照组(n=23)与联合臭氧自血治疗的观察组(n=23)。2组急性期均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控制脑水肿,调控血压、防止继续出血,改善脑细胞代谢,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相应并发症;治疗组在急性期治疗48h后经头颅CT检查确认颅内血肿无明显扩大,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臭氧自血疗法,每周4次,8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程度、生活活动能力均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95.65%)比对照组(79.31%)更明显(P<0.05)。结论臭氧自血治疗有利于轻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肿缩小,脑水肿减轻,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2015年10期 v.18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载脂蛋白A5(ApoA5)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洪雁;周碧燕;李洁;梁智;张千;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载脂蛋白A5(ApoA5)-1131T/C和553G/T两位点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12—2013-12间我院医学影像科计算机体层扫描和磁共振确诊的脑梗死患者156例,分析其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IMT)与载脂蛋白A5(ApoA5)-1131T/C和553G/T两位点关系。结果在-1131T/C位点基因型中,CC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为(1.12±0.27)mm,TT+TC患者为(1.07±0.1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患者颈内动脉内膜为(1.04±0.15)mm,TT+TC患者为(0.92±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553G/T位点基因型中,GG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为(1.06±0.19)mm,TT+GT患者为(1.15±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患者颈内动脉内膜为(0.94±0.15)mm,TT+GT患者为(0.97±0.2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不同基因组的不同基因型患者进行相关血脂水平鉴定,发现-1131T/C位点基因型的两种不同基因型的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因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载脂蛋白A5(ApoA5)基因的常见单倍体配型不同的患者进行CCA IMT和ICA IMT的测量发现,4组基因型中ICA 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载脂蛋白A5(ApoA5)基因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关系相对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5年10期 v.18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老年脑卒中后肺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汤辉;秦俭;曹涛;王征;翟文亮;王长远;

    目的对导致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利于临床治疗。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住院期间未发生肺炎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发生肺炎的64例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组入院资料,并总结导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入院时性别及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意识障碍(NIHSS)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白蛋白、卧床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NIHSS评分>10分、高血压、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卧床时间>7d及机械通气时间>5d均为导致老年卒中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应注意对导致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避免卒中后肺炎的发生。

    2015年10期 v.1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产科应激事件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陈志敏;

    目的探讨产科应激事件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250例妊娠足月分娩产妇,将出现产科应激事件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随机分成A、B、C、D、E 5组,每组各50例,对应出现的产科应激事件分别为1种、2种、3种、4种、5种。选择同期50例无产科应激反应发生的产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各组患者神经内分泌水平及抑郁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抑郁量表(EPDS)评分、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差异随着应激事件种类的增加越发明显。结论产科应激事件会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患者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轴功能变得亢进,致使产妇的神经内分泌失调,是产妇产后出现抑郁症状的主要原因。

    2015年10期 v.18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评价

    陈建军;黄益洪;官少兵;方浩威;

    目的分析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01—2014-06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93例)和老年组(107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预后,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病情严重程度、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或狭窄、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2组的高血脂及阳性家族史无明显差异(P>0.05),中青年组吸烟、饮酒以及肥胖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2组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P>0.05),但中青年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在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防治方案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

    2015年10期 v.18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ONP)夹闭术后恢复因素分析

    徐翀;郭付有;马斯奇;岳永强;赵国强;林文阳;宋来君;

    目的明确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病人影响术后恢复的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01—2014-10由CTA或DSA明确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13例,10例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3例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术后5例(50%)表现为眶周疼痛,7例(70%)ONP完全消失(中位恢复时间58d)。动脉瘤夹闭术后ONP最先恢复的成分是副交感神经纤维(平均恢复时间4.4d),其中9例在术后恢复情况良好,1例预后较差。恢复率与出现麻痹症状持续时间无相关性,但麻痹症状的持续时间与术后恢复时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明确诊断后,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早期行开颅夹闭术,可以使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完全恢复。

    2015年10期 v.18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尼卡地平同步放化疗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黄颖;龚飒;于井子;

    目的探析脑胶质瘤术后采用尼卡地平同步放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方法入选我院2010-05—2014-05收治的84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1个月进行尼卡地平同步放化疗,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循证护理,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总结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3%(6/42)低于对照组54.8%(23/42),治疗后KPS评分(68.5±6.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1.9±6.6)分,护理满意度88.1%(37/42)显著高于对照组59.5%(25/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胶质瘤术后采用尼卡地平同步放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胃肠道不良反应、脱发、骨髓抑制及静脉炎,循证护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预防和解决不良反应,提高预后。

    2015年10期 v.18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鞍区常见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及MRI分析

    林文阳;宋来君;郭付有;马斯奇;

    目的分析鞍区常见占位性病变(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Rathkes囊肿)的临床表现及MRI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2013-02—2014-06经我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上述病变,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及磁共振表现。结果鞍区占位病变中,以垂体瘤最为常见,颅咽管瘤次之;临床表现可分为压迫刺激性症状、内分泌症状;实性病变在T1WI、T2WI上可成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有强化;而囊性病变信号多变,与所含囊液性质有关。结论鞍区病变是颅内常见的病变,根据患者的临床变现及MRI表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015年10期 v.18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间断区域非血循环技术在颅脑手术中出血控制作用的研究

    符宝敏;马进显;刘安丽;华春秀;吴红芳;宋春;

    目的寻找巨大AVM,颅底脑膜瘤,动脉瘤等术中可能有凶险出血的术中控制方法及视野清晰问题的解决方案。方法术侧颈动脉预置控制液囊,必要时短时阻断颈动脉,特殊需要时高压、低温液灌注,使同侧血管床暂时处在非血循环状态,快速进行止血操作(持续1~2min)。结果控制大出血确切有效;视野清晰,止血顺利;在失血量较大时,可快速补充血容量。结论颈动脉限时阻断与间断低温血代液灌注是术中大出血有效的应急措施,应用时机得当,兼顾肾功能的情况下是一项实用的新技术。

    2015年10期 v.18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成都地区脑卒中住院患者对卒中症状及急救知识的认知

    魏芳;易小萍;桂金艳;李芸;

    目的调查分析成都地区脑卒中住院患者对于卒中症状及急救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180例2012-12—2013-09在成都地区脑卒中住院患者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询问调查,调查前会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此调查的目的,并由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男性对于卒中症状的认识和急救意识均较女性强,年龄大的人群对于卒中的症状认识不够充分,且不能在出现卒中症状时及时拨打救助电话,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对于患者对卒中症状的认知和急救意识均有显著影响(P<0.05)。家庭收入高及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认知全面,且急救意识强。结论根据在此地区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卒中患者对于卒中症状了解不够全面和急救意识不强,还需要政府及社会加强普及,减少卒中发病率,出现卒中症状时可以及时救助,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2015年10期 v.18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血浆TXB2、6-Keto-PGF1α及其比值与高血压脑出血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陈麒声;李福雄;胡少杰;

    目的初步评价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后血浆TXB2、6-Keto-PGF1α及其比值动态变化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并观察1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外壳手术治疗后,24h内、1周时、2周时的血浆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其比值(T/6-K)的动态变化,采用COS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同时评价不同结局患者T/6-K比值情况。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4h时,血浆TXB2检查时即明显升高,1周时达最高值,2周时下降(P<0.05)。而血浆6-Keto-PGF1α水平在术后24h时明显降低,1周时最低,2周时再次回升(P<0.05)。此外,不同预后组间,随着GCS评分的减少,平均T/K值有所增加(P<0.05)。结论密切关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后TXB2、6-Keto-PGF1α及其比值动态变化,并对患者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的意义。

    2015年10期 v.1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PBL联合SBME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秦志平;李伟;申志扬;卢学峰;

    目的探索PBL联合SBME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级进入神经内科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60人,随机选择其中30人为实验组,采用PBL联合SBME的教学方法。另外30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LBL教学法。实习结束对2组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同时采用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不同教学方法的学习效果。结果理论考试成绩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操作及病例分析成绩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信心、提高自学能力方面,2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PBL联合SBME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神经内科的临床教学效果,提高实习生的临床实践及病例分析能力。

    2015年10期 v.18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诊治体验

  • 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徐文;汪晓蓉;陈敏;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采用Fugl-Meyer(FMA)运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在自我护理、心理健康、语言交流、肢体运动功能四个维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恢复。

    2015年10期 v.18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神经精神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王秀云;陈远秀;彭酒;廖庆华;

    目的分析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神经精神发育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80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其对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孕母甲状腺功能减退、治疗开始时间、血清FT3、FT4浓度和家长最高学历是影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精神神经发育的因素,将其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影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神经精神发育的相对独立因素依次为治疗开始时间、血清FT3浓度、血清FT4浓度、孕母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家长最高学历。结论应当开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产前检查,及早发现病症并开始治疗以改善患儿的神经精神发育。

    2015年10期 v.18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梁俊茹;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采用栓塞介入术后的复发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42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术患者术后3~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统计发现420例患者随访至第12个月,复发71例,复发率16.9%。单因素分析各项因素中性别、栓塞程度、肿瘤部位、瘤颈宽度、瘤颈长度、栓塞材料、栓塞方式的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分析不完全栓塞、宽颈动脉瘤、非生物圈、直接栓塞、大脑前动脉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是不完全栓塞、宽颈动脉瘤、非生物圈、直接栓塞、大脑前动脉。

    2015年10期 v.18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修复中NGF变化的意义分析

    张秉文;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变化对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修复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33例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研究组),32例单纯性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组),33例单纯性股骨干骨折患者(骨折组),检查各组患者治疗3d末、10d末、3周末、6周末血清中NGF含量变化,同时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骨折修复时间。结果 (1)各组患者随着病程加长NGF阳性细胞数均有一定程度增加。研究组与脑损伤组和骨折组相比,其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3组中骨折组NGF阳性细胞数增加得最少,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增加的最多。(2)骨折越严重,患者血清NGF阳性细胞数越高,且研究组较骨折组显著升高。(3)与单纯性骨折患者相比,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骨折痊愈时间显著缩短,研究组各时间段内痊愈人数均多于骨折组。14周内研究组骨折痊愈率为100%,骨折组为97.0%。结论 NGF可促进骨折的修复,有利于患者痊愈。

    2015年10期 v.18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脑创伤模型大鼠脑组织中SBDP145和SBDP120的水平测定

    黄锐;

    目的检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脑组织中SBDP140和SBDP120浓度,分析其在创伤急性期释放趋势。方法随机将7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10只,重型脑损伤组60只,于模型制作成功后处死小鼠,制备脑组织匀浆,所有标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分析方法进行检测SBDPS的浓度。结果 SBDP145和SBDP120浓度,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SBDP145在伤后6h就能够检测到明显变化,而SBDP120直到到伤后72h才有明显的升高。结论创伤性脑损伤脑组织中的SBDPS与脑损伤的严重性有关。

    2015年10期 v.18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微创手术在老年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中应用优势分析

    潘龙健;喻军华;黄前樟;

    目的分析微创手术在老年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中应用优势。方法选取2013-02—2014-04收治的100例老年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清除血肿所需时间(4.78±1.31)d,对照组为(7.38±2.2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6.00%),实验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具有明显优势,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15年10期 v.18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分析

    孙雪;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SCD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MRI检查等结果,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 SCD患者多伴发贫血,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降低,而血清Hcy含量升高;37例肌电图检查异常,以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主,同时伴发波幅降低,SEP、VEP、BAEP检查均存在异常,分别表现为P40潜伏期、P100潜伏期及Ⅲ~V波潜伏期延长;脊髓MRI检查异常者21例,多为中胸段损害。结论 SCD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脊髓后、侧索病变,可能累及周围神经及大脑白质;临床须联合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检测、电生理检查、MRI检查进行诊断,以提高其准确率。

    2015年10期 v.18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探讨轮状病毒感染与良性婴幼儿惊厥的相关性

    倪树芳;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与良性婴幼儿惊厥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轻度胃肠炎患儿50例,根据是否感染轮状病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室检查,比较轮状病毒感染与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相关性。结果 2组患儿的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惊厥发作期脑电图异常,大便常规明显差异。观察组惊厥发生率为36.4%,对照组为10.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与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加以重视。

    2015年10期 v.18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药学服务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

    胡滨青;李满;

    目的研究药学服务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2—03收治的腔隙性梗死住院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9例,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6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派驻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药师3名,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组织我院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专家对2组患者的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记录2组不合理用药情况,用χ2检验对比2组间不合理用药比例及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的不合理用药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181,P=0.023),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9.072,P=0.003)。结论优质的药学服务可以减少医务人员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改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5年10期 v.18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变化分析

    吕朴;黄一宁;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9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脑梗死(脑梗死组)和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各45例,并选择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活化状态,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和高血压组的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41、CD61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较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2p、CD63均出现显著上升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显著增强,临床对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0期 v.18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a及D-二聚体在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王晓蕊;黄彩云;苗昌荣;郝玉凤;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D-二聚体(D-dimer,D-D)在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自2012-06—2014-01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66例为A组,与同期治疗的单纯脑梗死患者60例为B组,根据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严重组A1、B1组;轻微组A2、B2组;测定患者发病72h后的hs-CRP、LP-a、D-D的水平。结果 A组的hs-CRP、LP-a、D-D的水平显著高于B组,A1组的hs-CRP、LP-a、D-D的水平显著高于A2组,B1高于B2组,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可以提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心源性脑血栓发病后,D-D水平最高,提示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病情较严重,神经功能损伤与D-D水平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2015年10期 v.18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

    刘勇;金平;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8-01—2013-06诊治的6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特点及脑血管造影对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选择的意义。结果 60例患者中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病变者37例(61.7%),最常见的血管病变部位为椎动脉起始处。常见的梗死部位依次为远段、中段及近段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1.7%、38.3%和20.0%。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为头晕、肢体无力、言语含糊及偏身感觉障碍、饮水呛咳等。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例重度狭窄患者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者随访1a未发生死亡及重度残疾病例,4例重度狭窄未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者有2例残废,2例重度残疾。结论脑血管造影对后循环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2015年10期 v.18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微创穿刺引流术配合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148例临床疗效研究

    吴再辉;田会宾;贾连海;张国;唐晓军;许斌;

    目的探讨临床有效治疗脑出血的可靠方法,并为相关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09-07—2013-06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和非尼莫地平组各148例,2组均实施微创穿刺引流术,尼莫地平组同时配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前后的神经功能水平和血肿情况。结果治疗后7d、14d和21d,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和血肿体积尼莫地平组显著优于非尼莫地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配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脑出血患者有较好临床效果。

    2015年10期 v.18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MRI与CT在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中的特点及应用

    李明通;

    目的探讨MRI与CT在临床上检查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特点及应用。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期的1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9例单发者,4例多发者,一共21个病灶。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而MR平扫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T与MRI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提高早期诊断的正确性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2015年10期 v.18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分析

    马金英;石强;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2012年脑血管畸形患者1 763例,其中确诊海绵状血管瘤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发生部位位于中脑及桥脑交界2例,桥脑9例,延髓2例,以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为表现形式起病者1例。结论发生在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相对较少,以桥脑部位更好发,延髓相对少见,极个别以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形式起病。

    2015年10期 v.18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杨丽芳;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08—2013-04我院接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神经解剖法和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等技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行定位和诊断。结果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显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患侧表观弥散系数为0.389±0.092,健侧的表观弥散系数为0.955±0.112,并呈高信号,而弥散系数的图像则显示为低信号。在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表现弥散系数与相对表现弥散系数均为下降,在慢性期则呈现出升高的趋势。结论 6h内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要显著优于传统的MRI技术。

    2015年10期 v.18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紫外线照射治疗急性药物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王洁;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治疗急性药物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2010—2013年共162例药物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74例,观察组采用紫外线照射方法,对照组采用硫酸镁加50%葡萄糖混合湿敷的治疗方法。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1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外线照射治疗急性药物性静脉炎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满意疗效。

    2015年10期 v.18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新型泡沫敷贴在脑卒中压疮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许广亮;贺晓;

    目的探讨新型泡沫贴对预防脑卒中压疮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的效果。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63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采取常规护理外,采用新型泡沫贴对压疮高危患者进行预防,观察压疮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12.23%,观察组为0.63%,效果满意。结论新型泡沫贴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压疮的发生。

    2015年10期 v.18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老年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汪桂青;赵松耀;秦晓明;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糖升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313例老年患者,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2a随访,失访12例,余患者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血糖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患者血糖水平直接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重视干预血糖水平可能对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2015年10期 v.18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听神经瘤瘤体大小对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连军胜;李玉杰;赵春红;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瘤体大小对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H-B)的影响。方法对2011-01—2013-12在面肌肌电图和耳蜗神经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18例大型听神经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听神经瘤瘤体直径分为<30mm组、30~39mm组、40~49mm组和≥50mm组,比较不同组别面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面神经功能总体优秀率为89.8%(106/118),其中在瘤体<30mm患者中,分别有3例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为H-BI和H-BⅡ,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到达100%。瘤体直径30~39 mm组、40~49 mm组和≥50 mm组患者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分别为96.7%、91.1%和80.5%。与瘤体直径30~39 mm的患者比较,瘤体直径≥50 mm的患者听力功能显著减弱(χ2=5.241,P=0.022)。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提示,随着听神经瘤瘤体直径的增大,患者远期听神经功能呈下降趋势(P=0.001)。结论听神经瘤瘤体大小与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5年10期 v.18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骨科PFNA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杨少平;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骨科PFNA手术的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实验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患者术前、阻滞后(5min、10min、20min、30min)、手术完成时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变化情况,麻醉起效与维持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术前及阻滞后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阻滞后5min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降低,心率无变化,对照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在阻滞以后5min、10min、20min、30min以及手术完成时明显低于实验组,实验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晚,但维持时间比对照组长,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可提供较为准确的穿刺位置,麻醉效果好,对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术后总不良反应率低,在老年骨科PFNA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5年10期 v.18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神经性休克患者进行血常规测定与采血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周珣;李浩;

    目的探讨神经性休克患者采血时间与血常规测定参数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自2010-10因其他疾病就诊或临床诊疗过程中诊断神经性休克患者30例,分别在休克时、苏醒1h、苏醒2h、苏醒3h等四个不同时间段对患者采血抗凝并进行血常规测定,分析这四个时间段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血细胞压积(HCT)等血常规参数与采血时间相关性。结果神经性休克患者休克时与苏醒1h、苏醒2h、苏醒3h血常规测定参数存在差异(均P<0.05),苏醒1h、苏醒2h、苏醒3h间相互比较在血常规测定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测定各项数据与采血时间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神经性休克患者采血时间与血常规测定数据不存在相关性,患者在苏醒后血常规参数之间不存在差异。

    2015年10期 v.18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分析

    徐瑱;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约占颈椎病的25%。该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退变机械性压迫因素或颈椎退变所致颈椎阶段性不稳定,致使锥动脉遭受压迫和刺激,使椎动脉狭窄、折曲或痉挛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偏头痛、眩晕、耳鸣、听力下降、视觉障碍、发音不清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发生突发性眩晕而猝倒,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2013-09—2014-09我们对26例椎动

    2015年10期 v.18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60例ICU产后抑郁的临床分析

    史春芝;郭清华;乔薇;王瑾;周冠华;

    目的对ICU病房产后抑郁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诱因及对策,以提高产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ICU病房产后抑郁患者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分析患者的抑郁情况,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并对重症孕产妇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心理干预,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60例中轻度抑郁10例,中度抑郁25例,重度抑郁25例,所有患者经有效的心理干预及部分药物治疗,抑郁状态均消失或得到缓解。结论产后抑郁症对母婴的健康影响很大,分析产后抑郁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采取有针对性地治疗和心理干预等措施,对产后抑郁症者的健康恢复有重要作用。

    2015年10期 v.18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分析

    赵珺;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方法设计调查表收集62例脑出血合并血肿扩大患者(血肿扩大组)的临床、病史和影像学等检查资料,同期按照年龄、性别1:1匹配纳入62例单纯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血肿扩大组患者具有饮酒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9.68%vs 38.71%,χ2=5.453 P=0.020),吸烟史、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扩大组和对照组入院时的收缩压分别为(183.12±18.42)mmHg和(171.09±17.1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43,P<0.001),血肿扩大组患者入院时舒张压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6.78±11.59vs 101.27±10.02 38.71,χ2=6.237,P<0.001)。在血肿的影像学比较中,发现2组间血肿部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407,P=0.041),而首次出血量无差别。结论血肿扩大的脑出血患者具有饮酒史发生率高和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高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也可能与血肿扩大有关。

    2015年10期 v.18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多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彭敬福;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01—2013-01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2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110例,女90例;高血压史3~15年,平均(8.8±1.2)年;年龄65~85岁,平均(70.2±1.3)岁;分为对照组166例,观察组34例,2组一般资料见表1。112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将血肿彻底清除,余88例未能完全清除。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先询问病史并行影像学检查,

    2015年10期 v.18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产后抑郁症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李莉;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因素及应用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产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产后抑郁患者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仅用盐酸氟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治疗效果,同时分析引起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的77.78%,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组HAMD评分改善更显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2015年10期 v.18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妊娠产褥期脑卒中12例临床分析

    马锦丽;

    目的探讨妊娠产褥期脑卒中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12例妊娠产褥期脑卒中患者,10例患者均转神经内科实施吸氧、降压、镇静、解痉、扩容、改善脑循环、利尿降颅压、抗凝及护脑等治疗,2例颅内出血患者转神经外科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存活出院,无母婴死亡病例。治愈7例,良好3例,中残1例,重残1例。全部患者出院后均获6~12个月随访,10例患者恢复良好,2例患者遗留有程度不等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脑卒中是妊娠、产褥期孕产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尽早进行影像学检查并严密动态监测其病情变化,一旦发现脑卒中先兆,及时请有关专业会诊处理,并适时采取相应的终止妊娠措施,对保障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0期 v.18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音乐疗法辅以心理疏导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影响

    赵宁;

    目的研究音乐疗法辅以心理疏导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但不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疗法辅以心理疏导,对照组不进行此项干预。结果干预5周后2组HAMD、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音乐疗法辅以心理疏导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神经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分析

    王保健;

    目的探讨神经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具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神经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采取积极的行为干预,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效率90.00%,对照组60.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的治疗措施加上必要行为干预,如加强病房护理,减少侵入操作等,对治疗神经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有显著效果。

    2015年10期 v.18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杨丽;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关的防范和干预措施,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自2011-06—2014-06来我疗养院就诊的入院时无肾功能异常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40例,治疗过程中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80例为观察组,无并发肾损伤160例为对照组,对2组病人的肾功能相关临床指标进行监测,观察治疗结果和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80例并发AKI患者病死率达22.5%,对照组病死率6.25%,经过对比,观察组病死率远远高于对照组。结论发现AKI的并发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三高"、脑部损伤与否均有关系。

    2015年10期 v.18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用药与体验

  • 恩必普软胶囊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炎性介质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柯国秀;王国军;王建生;金梅芳;张军;

    目的评价恩必普(NBP)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炎性介质及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共82例ACI患者治疗14d,随机分为NBP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NB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必普软胶囊,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BP组的MDA、hs-CRP、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而CAT活性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明显改善(P<0.01)。结论恩必普软胶囊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抗炎等机制治疗急性脑梗死。

    2015年10期 v.18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β-受体阻断剂比索洛尔早期应用于心肌梗死对心脏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分析

    陈波;王卫;

    目的考察β-受体阻断剂比索洛尔早期应用于心肌梗死对心脏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82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给予比索洛尔1.25~2.50mg/d,依据血压和心率状况调整至2.5~5.0mg/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运用24hHolter记录仪测定心功能时域参数和频域参数。并比较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CPK峰值、CPK高峰时间、CK-MB峰值、CK-MB高峰时间、住院期间心脏破裂率、梗死复发率。结果治疗1月后,研究组患者的SDNN、HF均显著升高(P<0.01),LF/HF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的LVEF分别为(59.1±7.8)%和(48.9±6.7)%;CPK峰值分别为112.0±53.9和75.9±44.0;CPK高峰时间分别为13.1±5.4和19.4±5.6;CK-MB峰值分别为2 608.6±1 682.0和2 009.1±987.2;CK-MB高峰时间分别为12.4±7.1和19.6±7.0;梗死复发率为6.6%和15.4%,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断剂比索洛尔早期应用于心肌梗死可提高迷走神经张力,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平衡性趋向于正常,并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心功能和症状,预防复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15年10期 v.18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神经节苷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王平;

    目的评价神经节苷脂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GM-1)100mg静滴,1次/d。连续治疗14d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GCS及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期间意识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清醒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时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早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改善预后。

    2015年10期 v.18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分析

    陈爱军;孟学兵;

    目的分析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01—2013-11我院诊治的6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激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IFN-γ和IL-10浓度以及血清IL-6的变化,同时对2组伤残等级的疗效以及临床疗效作出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IFN-γ浓度相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后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595,P<0.05);治疗后IL-10浓度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2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86,P<0.0001);2组治疗前后血清IL-6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伤残等级平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41,P<0.05);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4978,P<0.05)。结论激素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0期 v.18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阿替普酶与拜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鱼强;王铮;刘岐焕;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拜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03—2013-03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0例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照组90例采用拜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明显改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脑神经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0期 v.18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司巧梅;田源;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4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与观察组(6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吸氧、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且安全可行。

    2015年10期 v.18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银杏叶提取物(GBE)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周围水肿的临床观察

    王文涛;李颖庆;殷利明;钟德泉;赵展;徐伟光;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甘露醇、呋塞米常规脱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出血后48h起给予GBE20mL静滴,连续14d,治疗第3天、7天、14天行头颅CT检查,测量脑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并计算水肿指数。结果治疗组脑水肿体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水肿指数显著降低,同时脑血肿无增大。结论 GBE对减轻高血压脑出血周围水肿有治疗效果,且急性期使用安全。

    2015年10期 v.18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徐慧敏;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7—2014-07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49.15±5.16)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为(46.48±6.61)m/s,实验组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因子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病变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0期 v.18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阿立哌唑 利醅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睾酮的影响

    张丽霞;张琛;朱俊敬;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对睾酮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60例,利醅酮组60例,分别以阿立哌唑、利培酮治疗6个月。用药前及用药后1、3、6个月2组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检测睾酮水平。结果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利醅酮组睾酮比治疗前更高(P<0.05),对睾酮影响较大;阿立哌唑组睾酮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对睾酮影响小。结论应用利培酮患者易出现睾酮增高的现象,而阿立哌唑则几乎无这种现象及明显的不良反应,推荐使用。

    2015年10期 v.18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右佐匹克隆片结合耳穴贴压对绝经期女性失眠症的疗效

    褚春莉;姜晓琳;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右佐匹克隆片及耳穴贴压治疗绝经期女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绝经后出现失眠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B组给予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及耳穴贴压治疗,对比2组失眠症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在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SPIEGE评分)、匹斯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及睡眠状态问卷量表评分(S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2组三项睡眠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B组三项睡眠量表评分改善差值均明显优于A组(P<0.05);且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右佐匹克隆片及耳穴贴压可显著提高绝经期女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2015年10期 v.18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肖勇;黄瑞文;李强;杨慧;叶红球;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胞二磷胆碱进行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BNA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肌苷肽注射液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儿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李晶;

    目的观察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帕罗西汀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和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实验组显效率为73.68%,对照组为52.63%。实验组从第2周末起HAMD分、CSS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较单用帕罗西汀起效更快,疗效更好,不良反应低,且能更好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015年10期 v.18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张伟萍;李志梅;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单纯的奥扎格雷钠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对照组75.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更昔洛韦治疗8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林忠;李卫民;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用自2012-04—2013-02来我中心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86例(50%),给予更昔洛韦5mg/kg静滴,1次/d,对照组86例(50%),给予阿昔洛韦一次剂量5mg/kg静滴,3次/d,连续给药7d,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有效治愈率为70例(81.40%),实验组有效治愈率79例(91.8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5例(5.81%),实验组不良反应2例(2.32%),2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带状孢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

    2015年10期 v.18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七叶皂甙钠治疗颈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杨计策;刘德政;孔祥瑞;杨永敏;李艳涛;

    <正>无骨折脱位型颈部脊髓损伤是指X线检查无骨折和脱位,但却有明显的脊髓损伤临床症状[1]。杨进顺等[2]建议,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治疗。我院从2010-10以来收治的4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比较使

    2015年10期 v.18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护理体验

  • 心理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朱兰英;

    目的探究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应用于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对其护理满意度及病情预后的影响,并为精神科优质护理积累实践性经验。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1-01—2012-01收治的52例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3-01—2014-01收治的5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组。记录2组干预前后的NOSIE评分及干预后护理满意度,并做好对比。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8.0%,对照组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干预前NOSI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总积极因子得分及病情总估计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消极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行为护理干预能利于恢复期精神患者病情预后,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2015年10期 v.18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循证护理对癫痫患儿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欣;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癫痫患儿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03—2013-03收治的120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60例,观察组(循证护理)60例,比较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遵医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则较对照组出现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癫痫患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提高患儿的遵医行为,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患儿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朱晓宇;葛淑华;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03—2012-03收治的12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60例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外周白细胞恢复时间、脑脊液白细胞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系统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缩短临床重要实验室指标的恢复时间,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促进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中药活血通络方预防奥沙利铂化疗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的疗效及护理分析

    陈莉;牟方胜;刘道兰;李巧玲;

    目的探究采用中药活血通络方预防奥沙利铂化疗引起神经毒性反应的临床疗效,为化疗安全预防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选用自2009-02—2011-04来我院就诊的通过奥沙利铂治疗的胃癌、直肠癌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7例(46.84%),按常规护理措施进行预防,研究组42例(53.16%),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活血通络的方法,外用手、足浸泡,疗程均1周,2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评价,观察2组患者的口周、肢端感觉,评价神经毒性反应程度及Kamofsky(KPS)评分状况。结果对照组出现神经毒性反应30例(81.08%),研究组出现23例(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毒性程度分布、KPS评分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奥沙利铂化疗过程中,采用中药活血通络外用手、足浸泡可以降低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优质护理干预对小儿出血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乔红丽;

    目的探讨小儿出血性脑炎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4-02入我院就诊的40例小儿出血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临床治疗与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45.5%),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5.0%>60.0%),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出血性脑炎患者运用优质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治疗效果显著,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静脉留置针在肝性脑病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护理

    谢冬莲;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肝性脑病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1-09—2013-09我院救治的10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留置针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钢针治疗,2组均给予护理措施,对2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4.0%,研究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0%,对照组26.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应用于临床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可有效改善护理工作质量,提升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健康教育在脑动脉硬化及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意义

    陈莎莎;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脑动脉硬化及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03—2012-03在我院治疗的脑动脉硬化及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专科护理模式,观察组在专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比较2组患者从医行为、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等,评估健康教育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从医行为、患者满意度、疾病知识掌握、健康指导、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从医行为,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5年10期 v.18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人性化护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对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吴明慧;魏天华;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对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本科2014-01-10收治的70例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颌面外科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采用焦虑自测量表(SAS)、抑郁自测量表(SDS)于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测量评分,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焦虑抑郁评分的差异。结果出院时对照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干预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或解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0期 v.18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功能锻炼的临床护理

    王芳;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功能锻炼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6—2013-12 55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设为研究组,给予系统功能锻炼方法护理。选取同期55例常规功能锻炼护理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康复恢复率为80.0%,对照组康复恢复率为49.1%,研究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实施系统化的功能锻炼护理能够有效的促进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马红霞;何敏;

    <正>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运动量的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发生率不断升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为提高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行冠脉搭桥术(CABG);但常因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及并发其他系统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

    2015年10期 v.18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王玉红;刘卫华;王钰;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1—2014-10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评分。结果 2组干预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0期 v.18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李英丽;

    目的探讨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临床快捷护理路径),比较2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费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抢救费用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8%(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临床快捷护理路径效果确切,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5年10期 v.18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居家护理中应用延续性护理的效果

    夏建平;李霞;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中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4—2014-04我院治疗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出院前日常注意事项的教育和定期门诊复查,观察组出院后行科学的居家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对2组出院后半年及一年后进行日常生活测评,包括生活满意度及karnofsky测评。同时观察病人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karnofsky测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活满意度得分72分,观察组120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居家护理中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良好,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0期 v.18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神经内科患者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

    徐伟芹;赵晗;朱洁;

    目的针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失眠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方法采用李建明等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进行调查。结果 SRSS总分普遍高于全国平均分值,其中女性患者早醒现象比较严重,占调查对象的30%,新入院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占调查对象的63%,部分重症患者表现为时睡时醒,占调查对象的7%。结论通过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失眠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015年10期 v.18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家属参与式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心理状况的效果分析

    孙丽;张苇;

    目的评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家属参与式的护理干预方式,并验证其实施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68例,根据收治的不同组别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2例,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3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家属参与式护理干预。分别在2组患者化疗前、后进行心理状态评估。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心理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参与式的护理干预模式可缓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的负性情绪,帮助其保持较良好的心身状态。

    2015年10期 v.18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老年痴呆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杨钰;

    目的通过人性化护理干预解决老年痴呆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03收治的老年痴呆症患者120例,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干预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的人性化护理。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护理满意度较高。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解决老年痴呆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5年10期 v.18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误诊误治分析

  • 以头痛、晕厥、抽搐首发的嗜铬细胞瘤11例误诊讨论

    秦春节;

    目的了解不典型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误诊原因、预防误诊措施。方法复习1998-02—2012-02我院就诊或院外就诊被误诊的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铬细胞瘤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分别被误诊为高血压4例,颅内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各1例,癫痫、高血压并冠心病各2例。结论对不典型的嗜铬细胞瘤诊断,要提高认识和警惕性,详细询问病史,完善医技检查、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克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鉴别诊断。

    2015年10期 v.18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老年人带状疱疹13例临床误诊分析

    金敏;

    目的了解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预防误诊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9-05—2013-10我院收治的老年人带状疱疹46例,其中13例以疼痛为首发导致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首诊误诊率为28.26%,分别被误诊为颈椎病4例,冠心病3例,肋间神经痛2例,腰椎病坐骨神经痛2例,慢性胆囊炎、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各1例。确诊为带状疱疹后给予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神经营养剂(甲钴铵、维生素B12)、止痛剂(布洛芬)、局部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新癀片糊剂等,7~10d结痂,局部疼痛于7~15d消失,2例遗留神经痛3个月~1a。结论老年人带状疱疹常以疼痛发病,早期极易误诊,非专科医生应提高对带状疱疹的认识,详细采集病史,细心检查,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

    2015年10期 v.18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研究生园地

  •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王子德;刘勇;范月超;朱玉辐;焦云琦;刘光平;徐宇伦;侯宗刚;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疾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2例罕见的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均位于桥小脑角区,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肿瘤全切除后均未放疗,随访1a1例复发,1例未复发。结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好发于椎管内及桥小脑角区,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病理学为良性表现,但有易复发、转移等侵袭性行为,诊断需结合免疫组化;首选手术治疗,对术后肿瘤残留、复发及难以手术的病例,可考虑伽马刀治疗。

    2015年10期 v.18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