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杰;郭名伟;陈帅;林青;马琪林;
目的 研究SNCA(rs356221)、ITGA8(rs7077361)及LRRK2(rs149194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闽南地区汉族人群散发性帕金森病(Sporadic Parkinson’s Disease,SP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08-2013-12厦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临床资料完整、明确无血缘关系的SPD患者168例,健康对照组177例,运用SNaPshot技术对目标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各SNP数据。结果 (1)SPD组与对照组LRRK2基因rs149194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7),(CC+CG)与G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各亚组中,LOPD(晚发型散发性帕金森病)组/女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1)。(2)SNSA(rs356221)、ITGA(rs707736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LRRK2(rs149194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闽南地区汉族女性晚发型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相关,等位基因C可能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2)SNSA(rs356221)、ITGA(rs707736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中国闽南地区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无关。
2015年17期 v.18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邱戈;杨志明;胡帮洪;辛毅;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1-02—2013-04于我科诊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保守治疗组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组,每组45例。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出血量变化、临床疗效、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量表评分及细胞免疫学指标的改变,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和4周出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立体定向组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传统组总体有效率44.44%,明显低于立体定向组的77.78%(P<0.05)。立体定向组生活自理能力、CD3+和CD4+阳性细胞率改善明显程度均优于传统组(P<0.05);但CD8+阳性细胞百分率治疗前后并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高血压病程(β=0.761,P=0.032)、GCS评分(β=0.851,P=0.025)和体重指数(β=2.59,P=0.014)为传统组的独立高危影响因素;立体定向组的独立高危因素为GCS评分(β=0.799,P=0.010)和高血压病程(β=0.616,P=0.004)。结论 相比传统保守治疗,定向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2015年17期 v.18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梁晶晶;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09—2014-01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3例;其中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照组1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2给予常规家庭喂养,观察21d。观察并对比3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感染发生率、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残障程度(mRS评分)。结果 治疗后3组的各营养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2下降最明显,对照组1次之,观察组下降幅度最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病死率、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628、11.972、8.726,F=7.934,P值分别为=0.006、0.007、0.015,0.009),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RS评分0~1分、2~3分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分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0,P=0.019)。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能够明显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
2015年17期 v.18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夏银稳;徐晓鸿;陈家斌;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型缺血性脑卒中血压变异性。方法 选择2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类型随机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组91例,小动脉闭塞(SAD)组69例,心源性栓塞(CE)组9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对照组250例。通过24h动态血压仪监测各组24h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T组、SAD组、CE组患者的24h、白昼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平均收缩压以及血压变异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组比较,AT组、SAD组患者24h、白昼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平均收缩压以及血压变异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组、SAD组、CE组的血压昼夜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组、SAD组与CE组比较,血压昼夜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组与S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及小动脉闭塞型均较心源性栓塞型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强。
2015年17期 v.18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毕光辉;曲星华;崔素梅;
目的 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视频脑电图检测结果 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06-03-2014-03收治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41例,均采用视频脑电图检测技术检查,观察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对视频脑电图和CT及MRI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41例患者采用适当的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41例患者中使用视频脑电图检查的准确率为73.1%(30例),使用CT及MRI检查的准确率为36.6%(15例),2种方法 准确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显效30例(73.2%),有效8例(19.5%),无效3例(7.3%),总有效率为92.7%(38/41)。结论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应用视频脑电图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给予相应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2015年17期 v.18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吴过;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01-2014-01我院收治的100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4.0%,观察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30d、31~60d和>60d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0.0%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高压氧治疗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更加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7期 v.18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邓海;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浆NO、LPO、SOD水平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NO、LOP、SOD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Ⅰ波异常率、Ⅴ波异常率、Ⅰ~Ⅴ波异常率、BAEP总异常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具有明显的改善脑功能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7期 v.18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田园;邱敬涛;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的应用方法 及价值。方法 通过前囟门检查,偏转探头连续扫查,分别显示脑结构的冠状面、矢状面。结果 超声对部分新生儿颅内出血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越是靠近脑中线的出血超声优势越明显,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能作出明确诊断。结论 超声检查在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及随访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2015年17期 v.1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符黄德;邓元央;黄华东;罗起胜;罗琨祥;李传玉;黄海能;廖品琥;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01—2014-01我院神经外科实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是否散大、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出血量、手术时机、术后严重并发症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现年龄>60岁、术前瞳孔散大、出现破入脑室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术前GCS评分>7分、出血量<70mL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有无散大、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出血量是估计患者手术治疗近期预后有效指标,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建议行超早期手术。
2015年17期 v.18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肖骏;李德科;
目的 探讨丙泊酚-异氟醚复合全麻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03—2013-05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行丙泊酚-异氟醚复合全麻,对照组行咪达唑仑全麻。2组患者均在静吸麻醉下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2组围手术期的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平均动脉压、心率等主要临床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术后0.5h、1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4个临床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剂具有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平均动脉压、心率等临床指标的优点,麻醉效果更好,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2015年17期 v.18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黄月艳;潘红飞;李强;黄云峰;游金勇;黄肯;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小儿脑瘫(cerebral pasly,C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8例脑瘫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健康患儿为对照组,分别行BAEP检查,比较2组BAEP检查结果 。结果 98例CP患儿,BAEP异常79例,19例正常,异常率为80.61%。按照异常图形分类,周围性损害主要表现为I波PL延长30例(30.6%);中枢性68例(69.4%)。轻度异常54例(55.10%),中度异常17例(17.35%),重度异常8例(8.16%)。脑瘫组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瘫患者一般存在听路损害,主要为脑干中枢性损害,为患者进行BAEP测定能够掌握患者的听路损害类型,准确判断BAEP的异常波形,同时结合BAEP异常波型可确定病变部位,协助对小儿脑瘫的诊断,推测进而可能达到提高诊断率,降低致残率的目的。
2015年17期 v.18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李自保;黄显军;马领松;储照虎;
目的 探讨药Epley法复位无效的急性期重度周围性眩晕患者物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104例Epley法复位无效的重度周围性眩晕病人,遵照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药物综合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各5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及安慰剂,药物综合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及异丙嗪联合治疗。观察2组发病第1、3、7天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使用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ventory,DHI)评估躯体、情感和功能状况。结果 药物综合治疗组在第1、3、7天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综合治疗组DHI各项评分治疗7d后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对于Epley法复位无效的重度周围性眩晕急性期患者,倍他司汀、氟桂利嗪联合异丙嗪治疗可能更为有效。
2015年17期 v.18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贺卫权;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电反馈组和常规组,常规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电反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2组康复效果。结果 电反馈组各项评价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腓肠肌和胫骨前肌肌电积分值较常规组更优。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2015年17期 v.18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曾庆礼;覃川;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122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并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睡眠障碍5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晨醒过早、频繁觉醒、伴精神症状、入睡困难、过度睡眠、整夜不睡,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主要为失眠,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主要为过度睡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与非睡眠障碍脑卒中患者在性别、卒中部位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与非睡眠障碍脑卒中患者在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卒中性质以及NIHSS评分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出血性脑卒中以及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为诱发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2015年17期 v.18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王海鸥;
目的 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两种影像学方法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正确率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后期经诊断和随访均证实为颅内动脉瘤。80例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3D-CTA检查和MR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 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 80例经后期随访证实共颅内动脉瘤102个,其中3D-CTA的检出率97.06%,MRA的检出率83.33%。3D-CTA对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检出率均分别高于MRA,3D-CTA对脉络膜动脉瘤和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检出率(均为100.00%)明显高于MRA对脉络膜动脉瘤的检出率(0)和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检出率(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效果优于MRA,属于微创检查,较安全,对于微小动脉瘤、脉络膜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检出,3D-CTA具有明显的优势。
2015年17期 v.18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王艳莉;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01—2012-01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后48h内颅内血肿是否扩大分为2组,观察组33例为血肿扩大,对照组73例为血肿未扩大。结果 观察组就诊时间、脉压差、入院时NIHSS、血肿体积≥30mL、血肿形态不规则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观察组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差、NIHSS、血肿形态、胆固醇及血肿体积是影响老年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患者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血脂紊乱、脉压差及血肿形态体积。
2015年17期 v.18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高峰;吕秀红;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现阶段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颅脑损伤患者151例,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128)和不良组(n=23),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60岁、收缩压≤60mmHg、GCS评分≤8分、ISS评分≥25分、受伤时间≥4h、合并基础疾病、血糖≥10mmol/L是引起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现阶段颅脑损伤患者恢复良好约35.10%,而影响到患者预后的因素多样,包括患者的自身条件、颅脑损伤情况也包括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等,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5年17期 v.18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陶丽军;
目的 分析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取2009-2013年诊治的20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脑转移时有无脑转移症状、脑转移灶数目(单发或多发)、有无颅外转移、行为状态评分(PS评分)、治疗方法 对生存期有影响,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原发灶部位等因素对生存期无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行为状态评分(PS评分)、有无颅外转移、治疗方法 是影响肺癌脑转移预后的主要因素,PS评分0~1分、无颅外转移及化放疗结合的方法 有利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200例患者生存率分析结果 显示1、2、3a生存率分别为48.5%、22.3%和13.2%,中位生存期10个月,最短生存时间0.5个月,最长40个月。结论 对于PS评分0~1分、无颅外转移肺癌患者,应积极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对肺癌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2015年17期 v.18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唐菲;於建鹏;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脑卒中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免疫机制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03-2013-05我院诊治的120例脑卒中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通心络胶囊,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12h、治疗后24h后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细胞因子水平;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hs-CRP、IL-18、IL-6、IL-8及MMP-9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实验组血清细胞因子差值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改变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通心络胶囊能够治愈脑卒中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提高临床效果。
2015年17期 v.18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杨文秀;陈静;
目的 探讨文拉法辛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在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文拉法辛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MMSE评分、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抗抑郁治疗总有效率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2周、4周和8周后MMSE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5)。生活质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明显增高(P均<0.05),而生理功能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观察组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文拉法辛联合帕罗西汀是治疗帕金森病并发抑郁症的有效方案,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2015年17期 v.18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邓清华;
目的 探讨麻醉相关围手术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04—2014-04于我院外科收集的发生麻醉相关围手术期缺血性血管事件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全身麻醉患者77例,局部麻醉25例,椎管内麻醉40例。发生指端动脉闭塞3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28例,缺血性脑卒中82例,因缺血性血管事件死亡2例。对发生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12个,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年龄≥55岁、麻醉方式特别是全身麻醉、有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及缺血性卒中史可作为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麻醉相关围手术期要认真检查患者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从而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015年17期 v.18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徐武;何龙锦;张克忠;万琪;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39例,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9例患者均有夜间上床后双下肢不适感,活动、按摩、热敷后有好转。所有患者均无阳性体征,一系列辅助检查均阴性,诊断为原发性RLS。大多数患者普拉克索治疗有效。结论 诊断不宁腿综合征主要根据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周期性肢动(PLM)、多巴胺能药物有效等有助于原发性RLS的诊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是原发性RLS治疗的首选药物。
2015年17期 v.18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李梁蜜;方芳;曹文英;李承;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01—2014-05我院收治的AD患者48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2组血尿酸水平、MOCA及ADL评分。结果 观察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血尿酸水平及高血压均与AD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关(P<0.05);经Partial相关性分析显示,记忆力、注意力与血尿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D患者存在血尿酸水平降低现象,低血尿酸水平与A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
2015年17期 v.18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魏恒;张华;张化明;邹志鹏;夏军勇;马江红;
目的 比较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72例出血量10mL以上小脑出血患者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Barthel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出血量10~20mL的患者两种手术术后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钻孔引流术组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出血量在20mL以上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者术后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钻孔引流术者。结论 出血量10~20mL的小脑出血患者,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钻孔引流术手术时间短,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预后良好,是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治疗小脑出血的方法 。
2015年17期 v.18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苏林兴;
目的 分析冠心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患者临床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01—2014-选择06我院就诊的92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并发急性脑梗死132例。对冠心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肥胖、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和合并糖尿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凝血功能异常等均为冠心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凝血功能异常是冠心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肥胖、“三高”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凝血功能异常是冠心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干预,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2015年17期 v.18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吴宝水;黄淮;穆斌;贺婕;黄晓静;肖丽萍;
目的 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氧化应激指标及微量元素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3-01-2014-05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5例健康同龄人为对照组,检测及比较2组血清及脑脊液氧化应激指标及微量元素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类及严重程度者的检测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及脑脊液Ca、Mg及NO、GSH-Px均低于对照组,而Fe、Zn及SOD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严重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分类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氧化应激指标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较为明显,且检测结果 受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
2015年17期 v.18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何宗亮;唐菲;
目的 分析血糖水平变化在脑外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为判断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09-06-2011-06收治的213例脑外伤患者,按照脑损伤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组,比较3组患者血糖水平,分析患者预后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脑外伤程度、不同预后患者治疗各时期血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脑外伤组、预后良好组患者T2即见血糖水平降低,且已降至正常值,中、重度脑外伤、预后较差及死亡患者T3时开始出现血糖水平降低趋势,且未降至正常值;Spearman’s相关分析提示血糖增高程度与脑外伤程度呈高度正相关(r=0.74,P<0.01)。结论 脑外伤患者受伤后会出现明显的血糖升高反应,而血糖升高程度与患者的脑外伤程度呈正相关,在今后的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脑外伤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防止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2015年17期 v.18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董举峰;王军;马金福;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5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及治疗10d时颅内压力、疗效、住院时间、癫痫发生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亚低温组疗效较常温组好,亚低温治疗10d时颅内压力较同期常温组低[(109.18±30.11)mmH2O vs(147.89±24.81)mmH2O,P<0.05],亚低温组住院时间短于常温组[(25.94±4.47)d vs(19.41±3.89)d,P<0.05],2组病死率和癫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安全有效的重要辅助方法 ,能够通过缩短颅内高压病程促进患者恢复。
2015年17期 v.18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王道海;
目的 分析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以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及时给予手术治疗。监测组32例患者采用光纤传感颅内压监护仪动态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定时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并给予CT检查,如发现患者颅内压升高,及时采取降压措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监测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或0.01);预后良好发生率显著提高、重残发生率、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均显著降低(P<0.01或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反映病情,在患者病情恶化前给予正确的判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7期 v.18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姜亦伦;蔡冬梅;居敏昊;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2-10-2013-05收治的超急性脑出血患者(30例)及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分别行常规MRI(对照组)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观察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对诊断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及病变部位的形态分布、信号特征等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6h内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 与最终诊断结果 相符者58例,准确性达96.7%,与常规MRI检查准确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脑血管疾病的DWI图像中病变部位的形态分布、信号特征等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有很高诊断准确率,且在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7期 v.18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戴正行;蔡冬梅;居敏昊;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加权(DWI)技术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2-2013-12我院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MRI、磁共振加权(D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检查,比较不同序列病变部位的信号特征。结果 磁共振加权(DWI)序列检查对超急性脑梗死(15例)和急性脑梗死(18例)的检出率均为100%,对亚急性脑梗死(12例)检出率为91.7%,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超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为73.3%,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为100%,前两者检查序列均优于常规MRI序列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技术对于超急性期(6h内)和急性期(6~24h)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较FLAIR能更早地发现脑缺血的改变,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MRI技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015年17期 v.18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吴艳蓉;邓胜勇;梁耀波;蒲向阳;
目的 观察纳洛酮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10天采用神经评分法(NBNA)进行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出院后随访,统计2组间发育商差异。结果 观察组意识障碍消失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胃肠功能紊乱消失时间和循环不良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10天观察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6、12个月儿心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纳洛酮早期干预能有效促进HIE患儿恢复,减轻脑损伤程度,促进患儿智力和身体发育。
2015年17期 v.18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王丽;盛飞;李庭毅;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4例(65.0%)患者在外院及我院误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改变头位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及眼震;经Roll及Dixhallpike试验诊断为后半规管BPPV者113例,水平半规管BPPV者38例,混合型BPPV 9例;经Epley及Barbecue复位法1周治愈率达92.5%,3个月治愈率达88.8%。结论 手法复位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显著。
2015年17期 v.18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张正勇;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治疗中小骨窗开颅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2012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CSDH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安全性与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小骨窗开颅手术组相比双骨孔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7d血肿量与MG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生发生率与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老年CSDH能够取得良好疗效,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2015年17期 v.18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李凤芹;张晓飞;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血清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2011-06-2013-06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实验组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选用曲可芦丁注射剂治疗。以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降低评定治疗效果,并检测治疗后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实验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7d和14d后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减缓血栓形成,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2015年17期 v.18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鹿时刚;
目的 分析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脊髓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96例急性脊髓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2例,Ⅰ组单纯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Ⅱ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Ⅲ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比较3组临床效果。结果 Ⅲ组的总有效率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Ⅲ组肢体肌力恢复二级以上时间、括约肌功能恢复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显著短于Ⅰ组和Ⅱ组(P<0.05);Ⅲ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感觉功能评分均优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脊髓炎神经功能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建议临床推广。
2015年17期 v.18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张群谦;闫文学;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8)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n=48)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2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较治疗前,2组患者治疗中、治疗后2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ADL)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显著,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致残率具有积极价值,且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2015年17期 v.18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方梅青;
目的 探讨阅读疗法对焦虑症的辅助疗效。方法 将纳入标准入组的8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以阅读疗法,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焦虑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干预后较干预前均下降,观察组经6周药物治疗和阅读疗法后,精神性焦虑因子、躯体焦虑因子和总因子分别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更好疗效。结论 阅读疗法对焦虑症患者的辅助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能显著改善焦虑症患者的症状。
2015年17期 v.1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黄亚平;雷琳;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老年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30例我院诊断为脑卒中伴OSAHS的老年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30例脑卒中不伴OSAHS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组分为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A组)与不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B组)2组,于治疗后3月再次对2组患者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结果 功能模块中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角色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模块及特异模块中食欲降低、腹泻、呼吸困难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模块中观察组患者失眠、经济压力及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R评分(2.68±0.63)明显高于对照组(2.31±0.57),且MMSE评分(19.31±3.51)明显低于对照组(21.14±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A、B组患者CD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R评分及MMSE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OSAHS可增加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并降低其日常生活质量,因此需对OSAHS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进行检测及治疗,可提高该类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
2015年17期 v.18 6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农媛;肖海;冼莹;曾灏;梁妙玲;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DEACMP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变化的规律。方法 75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根据有无发生迟发性脑病分为DEACMP组和非DEACMP组,所有患者均行血清S100B蛋白检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10项临床资料,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DEACM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DEACMP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变化的规律。结果 DEACMP组平均年龄、中毒后意识障碍持续时间、恢复期精神刺激比例和首次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EACMP组,而高压氧治疗次数及24h内开始高压氧治疗率则明显低于非DEACM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毒后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高压氧治疗次数及首次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是影响急性CO中毒后发生迟发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监测显示DEACMP组急性CO中毒恢复期血清S100B蛋白下降缓慢且再度升高。结论 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高压氧治疗次数及首次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是发生DEACMP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CO中毒患者恢复期如血清S100B蛋白下降缓慢或再度出现升高则提示有发生DEACMP可能。
2015年17期 v.18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吴瑞岳;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血清与引流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01-2013-01收治的54例行钻孔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的CSDH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引流液NSE、VEGF及TNF-α水平。结果 脑损伤轻度患者38例,中度16例。脑损伤轻度患者的血清及引流液NSE、VEGF、TNF-α水平均低于中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未复发46例,复发8例。术后未复发患者的引流液NSE、VEGF及TNF-α水平均低于复发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血清NSE、VEGF及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恢复良好47例,轻度残疾7例。术后恢复良好患者的血清及引流液NSE、VEGF及TNF-α水平均低于轻度残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血清NSE、VEGF及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清NSE及引流液NSE、VEGF、TNF-α水平与CSDH患者脑损伤程度、术后是否复发及术后恢复情况有关。
2015年17期 v.18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刘融;陈令斌;张勇;程伟;王希佳;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肢体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03-2013-03收治的脑卒中发生四肢骨折患者476例,根据是否出现偏瘫分为偏瘫组和非偏瘫组;分析偏瘫组中死亡和存活的临床资料。结果 偏瘫组187例,偏瘫率为39.3%,非偏瘫组289例。其中偏瘫组ASA分级、术前并发症数量、活动和认知能力等对比非偏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存活率,非偏瘫组80.97%明显高于偏瘫组的75.40%。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比有差异的项目存在性别、年龄、并发症数量、ASA分级、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术前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等,2组数据对比P<0.05;其他的统计项目如麻醉方法 ,骨折肢体原发性高血压以及肝脏疾病等,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年龄在60岁以上,超过3个并发症,无活动能力,ASA分级在Ⅲ~Ⅳ级,具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脑卒中偏瘫骨折患者其术后的病死率相对较高,临床上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015年17期 v.18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马腾;
目的 研究高压氧(HBO)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LSC)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09-2013-09收治的ILSC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2组均给予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HBO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1周及8周后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评分评价脊髓功能,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2组治疗8周后ASIA运动评分及感觉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后ASIA运动评分及感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FIM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治疗ILSC可有效提高患者脊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显著。
2015年17期 v.18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齐海英;
目的 观察和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后循环缺血(P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PCI患者行TCD检查,并与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和颅脑CT检查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TCD检查诊断的狭窄或闭塞血管共计179条,DSA诊断的狭窄或闭塞血管为174条,两种方法 诊断结果 一致的血管有152条,TCD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为87.3%,特异度为96.9%,阳性预测值为84.9%,阴性预测值为97.5%;TCD与DSA检出的血管狭窄程度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8,P=0.930),而TCD与颅脑CT检出的血管狭窄程度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χ2=19.437,P<0.01),其中,TCD检出轻度狭窄血管的比例(χ2=5.071,P=0.024)、中度狭窄血管的比例(χ2=8.617,P=0.003)显著高于颅脑CT。结论 应用TCD检查诊断PCI患者的颅内血管狭窄情况,其结果 与DSA检查的结果 符合度较高,具有诊断效率较高、无创伤、费用低廉、可动态监测等优点,而且在PCI早期诊断方面的效果优于颅脑CT检查。
2015年17期 v.18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杨蓓;金朝林;张树桐;
目的 观察双源CT颈动脉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评价作用。方法 选择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3d内行颈部CTA检查及DSA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 (1)双源CT显示100处颈动脉狭窄,DSA显示95处颈动脉狭窄,一致性检查显示双源CT与DS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诊断情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54)。(2)大体积脑梗死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比例最高,中体积梗死颈动脉中度狭窄比例最高,小体积梗死颈动脉轻度狭窄比较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源CT显示颈动脉斑块以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比例最高,斑块类型以钙化斑块比例最高。结论 双源CT颈动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5年17期 v.18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张海军;黄利娜;刘关政;张圣旭;曹培超;郑光明;李革军;
目的 探讨影响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因素及行简便判断的方法 ,以便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14-01收治的286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从性别、入院年龄、GCS评分、入院时体温、血糖、中细粒细胞数、脑出血量、中线移位、环池受压、瞳孔变化、是否破入脑室、治疗方式等多因素评估对其预后的影响,进而预测患者预后。结果 患者年龄、GCS评分、入院血糖值、中细粒细胞数、脑出血量、中线移位、环池受压、瞳孔变化、破入脑室、治疗方式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与性别和入院时体温无显著影响。结论 经统计分析影响脑出血预后因素,并对其预后进行初步判断,指导合理的治疗手段。
2015年17期 v.18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黄胜;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灌注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特征,分析脑内病变与责任动脉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1)60例患者CT灌注图像均显示明显异常,与健侧比较,脑梗死病变区CBV、CBF均显著降低,MTT显著升高(P<0.05)。(2)60例患者中存在动脉狭窄共52例(86.7%),其中单发15例,多发37例,共显示狭窄180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最高,颈总动脉比例最低。(3)60例患者中共45例(75.0%)患者CT灌注成像病灶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相一致。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早期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脑内病变的存在,并可进行量化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可清晰显示责任血管,两者联合应用可优势互补,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2015年17期 v.18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徐联州;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0-02-2013-08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有脑卒中后抑郁症,可分为实验组(抑郁症组)58例,对照组(非抑郁症组)4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抑郁量表测定分析,运用单因素研究方法 去除与脑卒中后抑郁症不相关的研究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脑卒中后抑郁症相关因素,从而得到与脑卒中后抑郁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χ2检验和t检验,可得与PSD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幸福感、内向、手臂运动功能、脑部病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有5个变量被列入回归方程。其中,内向心理影响因素最大(b=3.21,P<0.05)。结论 目前临床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较多,它与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影响因素相关,极大降低人们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当提前做好预防,以防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
2015年17期 v.18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王桂玲;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鼻饲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60例脑卒中并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枸橼酸莫沙比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组采用多潘立酮联合枸橼酸莫沙比利治疗。结果 年龄>50岁的脑卒中后鼻饲患者并发胃食管反流的发病率为33.10%,而无意识患者并发率为57.69%;糖尿病并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最高为87.10%。治疗后2组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组患者的RDQ量表评分明显减少;而A组RDQ量表评分减少的幅度明显高于B组。A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结论 脑卒中后鼻饲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无意识及糖尿病患者。采用枸橼酸莫沙比利联合奥美拉唑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鼻饲并发胃食管反流的患者。
2015年17期 v.18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刘碧健;
目的 探讨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09-2011-09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术后所有患者膀胱顺应性、最大容量相较手术前有明显上升,术后充盈期患者末逼尿肌压较手术前有所降低,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后患者尿失禁评分为(7.7±2.4)分,显著低于手术前患者的尿失禁评价均分(18.2±1.1)分,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显著(t=14.698,P<0.05)。结论 在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中选用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效果较优,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2015年17期 v.18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罗彦辉;祁进亮;苑国强;杨利军;
目的 评价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2)单纯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观察组(n=43)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联合颞肌切除术;采用GOS评分评价2组患者预后。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周、1月的GC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GOS评分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和癫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再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5年17期 v.18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张昌伟;叶达林;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03-2014-03我院经DSA和CTA双重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比较DSA和CTA检查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结果 CTA准确诊断77个动脉瘤,漏诊4个(4.94%),检出率为95.06%;DSA确诊79个动脉瘤,漏诊2个(2.47%),检出率为97.53%,两种方法 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颈宽度、瘤顶指向及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快捷、安全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 ,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及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前的常规诊断方法 。
2015年17期 v.18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唐致军;
<正>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1-2]。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脊髓损伤后遗症,是指脊髓损伤后,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
2015年17期 v.18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张旭升;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1-02-2014-06收治100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发病3d后施以晚期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在发病3d内手术施行早期介入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半年对患者行DSA检查,观察组患者完全栓塞率为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中,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完全栓塞率高且并发症少,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7期 v.18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张峰;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从而更好的分析其感染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2-01-2014-0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2例。其中,31例并发肺部感染为观察组,31例无肺部感染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并探讨2组患者间的差异,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从而进一步分析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原因。结果 观察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误吸率高于对照组,脱水剂、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服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外伤后到医院就诊时间长于对照组,胸部损伤率高于对照组,肺部疾病史人数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与年龄、GCS评分、误吸、脱水剂持续使用时间、抗生素服用时间、糖皮质激素服用时间、伤后就诊时间、胸部损伤、肺部疾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肺部感染与年龄、GCS评分、误吸、脱水剂持续使用时间、抗生素服用时间、糖皮质激素服用时间、伤后就诊时间、胸部损伤、肺部疾病史均是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原因,根据相关原因制定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
2015年17期 v.18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鲍艳飞;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对老年患者颅脑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56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及舒芬太尼组(B组),分别在麻醉过程中应用芬太尼及舒芬太尼,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水平。结果 2组患者T1与T0比较MAP、HR、NE、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5与T0比较,A组MAP、HR、NE、E上升明显(P<0.05),而B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MAP、HR、NE、E均较B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颅脑手术患者采用舒芬太尼对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的稳定作用,有效抑制应激反应,其效果较芬太尼更佳。
2015年17期 v.18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曹东辉;刘春梅;吴晗;
<正>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上皮的肿瘤。在颅内肿瘤中,脑膜瘤仅次于神经上皮肿瘤而居第2位,占13%~20%。脑膜瘤的生物学特性多种多样,目前认为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1]。本文通过检测86例脑膜瘤组织中Ki-67与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分析Ki-67与Ecadherin的表达与脑膜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从而阐明Ki-
2015年17期 v.18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任法云;付克广;
目的 探讨头颅血管磁共振在区别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06-2014-06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50例为A组,血管性痴呆患者50例为B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使用磁共振技术扫描并计算3组的两侧海马体积、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并对数据整理和比较。结果 A组患者的海马体积明显小于B组和对照组(P<0.05),B组和对照组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A组的颞叶沟回间距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颅血管核磁诊断技术通过测量患者的左右两侧海马体积和颞叶沟回间距,对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15年17期 v.18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王献文;许长平;
<正>老年脑出血是多发危重疾病,常由高血压引起,最常见发生部位是基底节区[1],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对2008-03-2011-09我院73例行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3例脑出血患者均有高血压史,年龄33~78岁,入院时均行CT扫描,明确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左侧31例,右侧42例;破入脑室20例,无脑疝形成;出血量20~
2015年17期 v.18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陈爽;杨勇;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该病病程长,易反复,不易根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保守治疗多数效果良好,效果欠佳者多采用手术治疗。椎间盘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由于其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得到了广大医生及患者的认同。我科自2012-03-2013-11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采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2015年17期 v.18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金晓英;陈清华;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导尿管固定方法 对脑卒中相关感染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12-2013-12留置导尿管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腹部固定法,对照组采用大腿内侧固定法。比较留置导尿管7d内脑卒中相关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漏尿情况、病人舒适度、皮肤受引流管压痕及感染等不良症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90%患者感觉舒适、便于观察;对照组<75%患者感觉舒适,多数患者不便于观察。观察组相关尿路感染并发症较少,主要表现为皮肤压痕23例(28.8%),尿路感染2例(2.5%)。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皮肤压痕65例(81.3%)和导尿管变形28例(35.0%),尿路感染和引流不畅13例(16.3%)。2组各级疼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固定法可减少脑卒中相关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2015年17期 v.18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王晓东;刘丹丹;崔妙然;韩培培;陈笑;蒋秋玲;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压缩雾化吸入正确率的改善效果。方法 由品管圈小组成员调查住院患者中压缩雾化吸入方法 不正确的原因、频次并设计查检表,以把握现状,找出真因,设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加强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压缩雾化吸入方法 不正确率从活动前的16.39%下降至活动后的6.67%。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改善压缩雾化吸入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雾化吸入方法 的正确率。通过品管圈,充分发挥每位圈员的作用,给予圈员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圈员的成就感。
2015年17期 v.18 9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吴立华;
目的 探究奥拉西坦联合甘露醇对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效果,并给出系统评价。方法 选取60例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排序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甘露醇常规治疗,实验组采取奥拉西坦与甘露醇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肿、水肿变化以及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Bathel评分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脑血肿、脑水肿体积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实验组治疗后脑血肿、水肿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NIHSS评分比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的Bathel指数比治疗前显著提升,实验组治疗后的NIHSS、Bathel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70.0%,对照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对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效果显著,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7期 v.18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胡轶;
目的 探讨尼膜同分别联合复方丹参和右旋糖酐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神经科诊断为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尼膜同联合复方丹参与右旋糖酐组(A组),尼膜同联合复方丹参组(B组)、尼膜同联合右旋糖酐组(C组),治疗前后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检测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3组脑梗死病灶范围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A、B、C 3组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血小板凝集指数、血浆黏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3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其中A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血小板凝集指数、血浆黏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脑梗死病灶范围缩小情况明显好于B、C组,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膜同联合复方丹参与右旋糖酐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好于尼膜同与复方丹参或右旋糖酐的联用,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5年17期 v.18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张娟;郭黎;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同类型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照随机数字表将88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给予丙戊酸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丙戊酸钠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安全性。
2015年17期 v.18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龚小芳;李昊;
目的 对比分析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急诊脑外伤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06-2013-08我院收治的86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将2组患者麻醉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拔管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麻醉整体效果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动力学方面,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在HR、SBP、DBP、MAP等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插管、去骨瓣时及拔管时其血流动力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更加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苏醒时间上看,观察组的平均苏醒时间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同剂量的舒芬太尼比瑞芬太尼的效果更为明显,不仅可使患者术中动脉压和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方面更加稳定,且苏醒时间更短,麻醉镇静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2015年17期 v.18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赵抗山;王晓玲;
目的 评价艾地苯醌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地苯醌30mg口服,ti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1剂/d。2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72.5%)明显高于对照组(57.5%),P<0.05;2组治疗前各项言语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同期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心肝肾、凝血功能等异常。结论 艾地苯醌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7期 v.18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蔡平太;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与羟乙基淀粉针联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10-2013-10我院收治的8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与羟乙基淀粉针联合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NIHSS、ADL、NFDS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2.5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羟乙基淀粉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疗效更好,能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2015年17期 v.18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郭黎;张娟;
目的 观察使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05-2014-06收治的MG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激素甲泼尼龙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绝对评分与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小儿MG,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并显著降低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水平,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2015年17期 v.18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刘宏;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片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基础治疗和护理,同时每日口服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片,观察治疗第1周及第4周后的疗效及24h动态平均血压水平。结果 6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在第1周及第4周后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24h动态平均血压与治疗后24h动态平均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第1周24h动态平均血压与第4周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片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7期 v.18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贾建成;
目的 探讨纳洛酮联合天麻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06-2013-02于我院急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40例,其中对照组19例予以常规监护、脱水、降低颅高压等处理,观察组2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和天麻素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治愈率、Glasgow评分、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56%,对照组为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量减少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纳洛酮联合天麻素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确切,能更好改善患者意识等多项功能,减小血肿体积,提高生活质量。
2015年17期 v.18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姜稳妮;柴雪艳;常红;
<正>脑卒中患者因长期卧床,肌肉神经营养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多汗以及大小便失禁对皮肤的浸渍,易发生皮炎[1],粪失禁皮炎则常累及肛周及大腿后上侧皮肤[2],最初可表现为持续性的皮肤红斑,损害加重进一步发展为皮疹、水泡和部分皮层缺失,并伴疼痛或瘙痒的症状[3]。肛周皮炎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及病程,还增加发生压疮和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增加家属的护理时间及经济负担,长时间的肛周护理也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为尽
2015年17期 v.1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秦树巧;李雷申;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本研究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具体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选取我院2014-03-2014-09体检发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男48例,女32例;年龄55~70岁,平均(62.48±7.62)岁。纳入标准:(1)年龄55~70岁,无自
2015年17期 v.18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黎梅;何先惠;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脑栓塞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07-2014-07我科收治的脑栓塞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干预组,每组64例。运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定2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优质护理干预组SAS和SDS评分均较常规护理组明显降低,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6个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栓塞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2015年17期 v.18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曹苏玲;
目的 研究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2012-01-2014-04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期护理方法 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1)观察组神经功能NTF和NGF含量高于对照组,CSS评分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2)观察组PULSE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FIM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是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理想的护理方法 。
2015年17期 v.18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吴冬梅;吴春艳;
目的 观察临床综合护理对血播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90例血播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别给予普通常规护理(对照组)与综合护理(研究组),每组45例。以问卷调查方式观察护理前后2组患者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心情指数)以及自尊评价(SES),了解患者抑郁程度。此外,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护理前,2组SAS、SDS、SES评分大体一致,护理后,研究组SAS、SDS、SE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QOLI评分方面,研究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与总体生活质量因子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为100%,对照组为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血播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同此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7期 v.18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季捧先;
<正>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因结核菌在蛛网膜下腔大量繁殖导而致软脑膜、蛛网膜甚至脑血管及实质的病变。其主要症状为颅内高压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如典型的持续性头痛、喷射状呕吐等。结脑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极大影响患者的预后。在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理念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对60例结脑患者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影响结脑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为护理干预措施提供指导和依据。
2015年17期 v.18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戴恩秀;
目的 分析自我管理教育方案对脑卒中患者术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教育与术后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与教育基础上加用自我管理教育方案。比较2组患者遵医嘱用药情况以及饮食规范。结果 实验组患者遵照医嘱用药情况以及饮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脑卒中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方案对脑卒中患者术后提高疾病认识,自觉遵医嘱治疗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2015年17期 v.18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郑雨阳;
<正>气囊导尿管目前临床较为常用,具有易固定、避免反复插管给患者造成痛苦的优点,也有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1]。但气囊导尿管留置的操作及留置仍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并发症,部分患者甚至因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而发生不良情绪[2]。我们对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术后气囊导尿管留置患者实行强化护理干预,并与另60例实行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旨在寻求更为合理的护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2015年17期 v.18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陈晓辉;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汤配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05例,依据康复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5)。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1剂/d,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有效率,并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进行相关指标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50/55),明显高于对照组74.0%(3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改善或消除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患肢疼痛,改善患肢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
2015年17期 v.18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李妍;
目的 分析5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脑梗死患者不良情绪情况及给予相应心理护理对策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11—2014-11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脑梗死的住院患者50例,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前患者不良情绪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分别有30%、32%、32%、24%的患者评分>3分;相比护理前,在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后患者SCL-90得分降低,尤其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相比护理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甲亢合并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7期 v.18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谢惠敏;
<正>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65~88岁;轻度痴呆16例,中度痴呆30例,重度痴呆10例。1.2护理1.2.1日常生活的护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痴呆老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有些患者常因记忆力下降会忘记吃饭、洗脸、刷牙、更换衣服、梳头、洗脚、大小便等日常活动,要及时给予提醒、督促、帮助,由于患
2015年17期 v.18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王克;
<正>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给营养的摄入造成影响,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加重患者病情。肠内营养是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口腔或胃肠造瘘口等插入或肠道内,并经管内输注要素饮食或食物的一种方式,可为患者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是促进患者恢复的有效手段[1-2]。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50例肠内营养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并与另50例行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旨在为肠内营养患者寻求更为
2015年17期 v.18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杨喆;
目的 观察集中式护理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3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集中式护理干预;以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价2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2组护理3个月后的SF-36评价均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SF-36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相对于常规早期康复护理,集中式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更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保持患者良好的恢复趋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5年17期 v.18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郭慧明;何萍;
目的 探讨老年体外循环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方法 我院2012-06-2014-03收治的96例老年体外循环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为94.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9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显著效果。
2015年17期 v.18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郑改凡;
<正>脑卒中的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因程度不等的后遗症使患者产生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情绪[1],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效果。故对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自我调节,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对促进康复,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2]。2012-01—2014-12,我们对66例脑卒中患者针性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2015年17期 v.18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王红艳;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急救护理方法 。方法 将2010-01—2013-12收治的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综合急救护理措施,观察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17例(80.95%),死亡4例(19.05%);对照组抢救成功14例(66.67%),死亡7例(3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顺损伤患者实施综合急救措施,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15年17期 v.18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郑美琼;许珺;成巧梅;
<正>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导致病人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这种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人,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水平高、后果严重等特性。和其他临床科室相比,神经内科就诊患者病情复杂、病程长、治疗费用高,潜在风险较多,同时神经内科治疗方式复杂,如止血与抗凝、抗感染、神经细胞保护、呼吸与营养支持等,亦会增加护理风险发生几率。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及早识别患者
2015年17期 v.18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李敬菲;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07-2014-04入住我院25例脑瘫患儿,根据不同的病症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 ,观察其康复训练和护理的临床疗效。结果 25例脑瘫患儿经康复训练和护理临床干预后,显效15例(60%),有效7例(28%),无效3例(12%),总有效22例(88%)。结论 脑瘫患儿经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深入的护理治疗,有显著治疗效果。
2015年17期 v.18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邓娟;刘洁;
目的 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对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急诊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和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07—2014-06在我院急诊手术的64例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面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干预组,每组32例,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急诊手术围手术期的日常护理,全面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及并发症等全面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远期预后。结果 全面护理干预组术中出血量为(10.07±3.54)mL,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3.65±3.9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护理干预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常规护理组显著缩短。全面护理干预组痊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59.38%和21.88%,常规护理组分别为40.63%和15.63%,全面护理干预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围手术期的全面护理干预可以缩短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急诊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2015年17期 v.18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王娟;赵宁;李红云;鲁文静;
目的 探讨规范化舒适护理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围手术期给予规范化舒适护理。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满意率分别为95.2%和83.3%;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和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给予规范化的舒适护理,不仅能保证手术过程的安全、顺利,还能促进患者对治疗护理满意度的提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7期 v.18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胡兰芳;
<正>[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资料报道1],脑梗死存活患者中约80%的患者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状,其中偏瘫是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大量研究证实[2],早期对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本文为了探讨早期康复护理的有效性,对12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现总结如下。
2015年17期 v.18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孙新宇;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患者术后行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6例听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34例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对照组32例实施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护理满意度及住院天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听神经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促进其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15年17期 v.18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王焕枝;邵彩虹;时艳丽;王丽丽;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对比2组不同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及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护理干预前,2组生活质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2组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2015年17期 v.18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