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完全前额叶孤立术的手术技术及适应证初探

    尹绍雅;金卫蓬;李清云;冯梅;冯珂珂;邵翙;张雪青;王世民;

    目的额叶癫痫致痫灶切除术后有效率低于颞叶癫痫,对于术后无效或复发病例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探讨采用完全额叶孤立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尸头进行前额叶相关术中显微解剖研究,指出前额叶切开的解剖标志,并对1例致痫灶切除术后无效的额叶癫痫患者施行额叶孤立术,为保证前额叶彻底孤立,在额叶切开的同时离断前连合和胼胝体前部。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虽然病侧脑电图仍偶有类尖波发放,但临床发作完全停止。结论前额叶孤立术是治疗额叶癫痫的有效方法,手术的关键是将目标区域即前额叶与脑的其他区域完全离断,切开前连合和胼胝体前部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

    2016年09期 v.1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李敬华;王素莉;沈继春;

    目的研究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从其骨髓腔中分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37℃、5%CO2培养至传代4次。采用Transwell法进行细胞迁移实验,分为空白组、VEGF组、Netrin-1组及Netrin-1加VEGF组,培养12h后显微镜观察并计算每孔细胞数目,培养1周后测定管腔周长、管腔数目及分支点数目。将转染Netrin-1重组子后的MSCs细胞悬液、未转染的MSCs细胞悬液接种于大鼠腹部皮下,以Matrigel胶作为空白对照组,移植10d、20d、30d后取出胶栓,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表达水平。结果在细胞迁移及小管形成实验中,VEGF组与Netrin-1组细胞迁移数量、小管形成中的管腔周长、管腔数目及分支点数目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加Netrin-1组与VEGF组或Netrin-1组比较,细胞迁移数升高,管腔周长变长,管腔数目和分支点数目均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内血管生成实验中,移植转染Netrin-1重组子的MSCs与移植普通MSCs相比,MSCs/Netrin-1组的VEGF蛋白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etrin-1和VEGF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相当,两者结合更能促进血管生成。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

    2016年09期 v.19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重度颈动脉狭窄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状态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王小永;于翔;

    目的分析重度颈动脉狭窄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I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眼动脉(OA)开放等侧支循环情况、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和发病6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2周时,单纯ACOA开放、单纯POCA开放和多支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4.328、4.226、6.133,P<0.05),其中,多支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NIHSS评分最低,其次为单纯ACOA开放或单纯POCA开放的患者,而单纯OA开放或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237~5.636,P<0.05);发病6个月时,单纯ACOA开放、单纯POCA开放和多支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3.244、3.057、3.675,P<0.05),其中,多支侧支循环开放、单纯ACOA开放或单纯POCA开放的患者mR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OA开放或无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q=2.987~3.732,P<0.05)。结论多重侧支循环或颅内主要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显著降低IS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改善患者近期预后,利于康复。

    2016年09期 v.19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杨青云;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10—2014-10我院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鼠神经神经因子,2组均治疗24个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IL-6、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74.2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MMSE、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MSE、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多奈哌齐能够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用药安全可靠,其作用可能与显著抑制患者炎性因子的表达有关。

    2016年09期 v.19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去骨瓣减压术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李永生;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08—2014-08我院收治的100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效果、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56%,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有所改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18%)较对照组(62%)减少,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去骨瓣减压术可以有效清除动脉瘤、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开颅手术患者,进而有效改善了治疗效果。

    2016年09期 v.19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CTA和MRA在闭塞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陈国栋;周旭洋;

    目的对比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闭塞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02—2015-01收治的100例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200条受检血管)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50例(100条受检血管),观察组接受MRA检查,对照组接受CTA检查,对2组患者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检出情况、检出率及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在100例患者共200条受检血管中,观察组MRA检查血管轻度狭窄或正常45.00%,中度狭窄37.00%,重度狭窄18.00%;对照组CTA检查血管轻度狭窄或正常46.00%,中度狭窄35.00%,重度狭窄19.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0例患者中,MRA对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为100.00%,准确率为94.00%。对照组中CTA对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为100.00%,准确率为94.00%。2组检出率和准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与MRA闭塞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各有优势,临床可联合应用以提高其检出率和确诊率。

    2016年09期 v.19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磁共振3D-SPACE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

    么旺;滕翀;

    目的探讨MR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于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3D-SPACE序列成像并多平面重建,分析患侧组与健侧组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结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侧组39侧神经,31例(31/39)表现为神经受压或移位;健侧39侧神经,25例(25/39)表现为神经血管关系阴性;健侧组与患侧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阳性率及三叉神经受压推移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PAC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决策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2016年09期 v.1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效果与机制对比

    赵锡武;刘鑫;荣辉;于兴胜;刘通;杨长生;赵廷宝;

    目的比较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及实验效果。方法选择40只Wistar成年大鼠做脊髓半横切模型,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注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磷酸盐缓冲液注射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对比4组大鼠移植后的运动功能和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结果神经干细胞注射组各个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且2组BBB评分明显高于磷酸盐缓冲液注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第8周,MRI显示空洞明显缩小,信号强度正常,能看到完整的脊髓,脊髓切片中能看到被标记的NSCs及BMSCs。结论脊髓损伤大鼠通过静脉注射NSCs和BMSCs均能改善运动功能,但NSCs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2016年09期 v.19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IL-6TNF-a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预警分级的可行性分析

    黄文辉;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预警分级的可行性,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09—2015-03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高血压伴脑出血者纳入A组(45例),单纯高血压者纳入B组(4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发病后第1天、3天、7天、15天血清IL?6及TNF-a水平,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统计分析IL-6、TNF-a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分级预测价值。结果发病后1d、3dA组IL-6、TNF-a水平较B组显著升高(P<0.05),第7天、15天2组IL-6、TNF-a水平均下降(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L-6、TNF-a浓度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分级均具有显著预测价值,且其预测价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L-6、TNF-a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预警分级指标,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2016年09期 v.19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张惠阳;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使用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独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格拉斯哥(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CSS)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3.1%,88.5%,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4.0%,48.0%(P<0.05)。术后7d与14d观察组GCS评分为6.77±1.80与9.38±2.92,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4.62±1.74与4.55±2.85(P<0.05)。术后7d、14d、21d观察组患者CSS评分分别为28.3±6.1、20.1±6.9与13.5±6.1,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34.8±5.7、30.9±6.5与27.5±7.8(P<0.05)。结论使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HICH具有明显的疗效,同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6年09期 v.19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奥拉西坦联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

    司友锋;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2-10—2014-10我院诊治的16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及训练)和观察组(奥拉西坦联合认知训练),每组各80例,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MoCA、BI指数分值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MoCA、BI指数分值均明显增高(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联合认知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水平,并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2016年09期 v.19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瑞舒伐他汀联合荷丹片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

    李碧峰;李文勇;梁小宝;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荷丹片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38例,加用荷丹片口服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改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有肌肉痛、肝功能异常、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荷丹片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2016年09期 v.19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表达

    李东升;王文霞;杨红旗;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2014-06—2015-11在本院就诊的16例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另选取16例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清和脑脊液作对照,采用HMGB1抗体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HMGB1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血清中HMGB1的表达量(0.42±0.1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5±0.05)(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中HMGB1的表达量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MMSE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2=0.48,P<0.001)。但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HMGB1的表达量(0.18±0.17)与正常对照组(0.14±0.07)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HMGB1在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有可能对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6年09期 v.19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对偏瘫病人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张涛军;刘向哲;

    目的观察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在偏瘫病人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PT、OT、理疗、针灸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易Fugl-Meyer下肢运动积分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对各组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Fugl-Meyer及MW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改善步行功能。

    2016年09期 v.19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双椎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MMP-9 TIMP-1水平变化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韩丽丽;陈玲;

    目的评价双椎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组织抑制剂1(TIMP-1)水平变化及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97例双椎动脉狭窄患者为观察组(n=97),根据DSA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19)和未狭窄组(n=78),另选择同时期DSA检查正常者50例为对照组(n=50),观察组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d测定MMP-9和TIMP-1。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MMP-9、MMP-9/TIMP-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MP-1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3d较术前MMP-9、TIMP-1均较大幅度上升(P<0.05);相比于未狭窄组,再狭窄组随访期间的MMP-9、MMP-9/TIMP-1较术前均有较大幅度提升(P<0.05),但TIMP-1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MP-9和TIMP-1呈正比例关系,MMP-9升高对行支架置入术的双椎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行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观察指标。

    2016年09期 v.19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对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移动能力的影响

    姜璧珺;虞文魁;陈瑶;胡先进;

    目的探讨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对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等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治疗4周。结果 2组患者TUG和FTSS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等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移动能力。

    2016年09期 v.19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头颈CTA中的应用价值

    李立;钱伟军;刘芳;杨成森;赵文;刘军旗;房玉英;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头颈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行头颈CT血管成像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低剂量组采用50mL对比剂+20mL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70mL对比剂,应用双盲实验法进行研究,CT头颈血管成像结果由2名经验放射科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评价。结果颈动脉、颅内动脉显示情况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X~2=1.475、1.837,P>0.05),静脉显示情况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X~2=11.439,P<0.01);低剂量组横断位图、VR图和MIP图均能清晰显示血管;2组患者的脑动脉分支评分、脑静脉评分和动静脉最大强化差比较无明显差异(t=0.384、-1.221和-1.228,P>0.05);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分叉和左颈总动脉分叉的CT值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t=17.172、13.546和13.415,P<0.01);右大脑中动脉、左大脑中动脉的CT值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t=1.843和1.926,P>0.05)。结论在CT头颈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可获得良好的CTA图像,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6年09期 v.19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潘美靖;陈少川;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Hcy等血清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2—2015-07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治疗组43例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对照A组36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B组39例采用丁苯酞治疗,治疗前、治疗7d、15d时采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定,测定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水平,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A、B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B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7d、15d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7d时,3组患者间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5d时,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A、B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7d、15d的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7d时,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A、B组(P<0.01),治疗15d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A、B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7d、15d血清Hcy、Hs-CRP、TNF?α和IL-1水平差异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7d时,研究组血清Hcy、HsCRP、TNF?α和IL-1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A、B组(P<0.01),15d时研究组血清Hcy、Hs-CRP、TNF?α和IL-1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能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程度,改善血清学指标,效果显著。

    2016年09期 v.19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丁同斌;刘畅;张丽华;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05—2015-08就诊于我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83例,行超声测定IMT及24h电监测,根据IMT测定结果分成IMT正常组(n=120)和IMT增厚组(n=163),比较2组间HRV时域分析指标—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正常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夜间SDNN、SDANN、RMSSD与IMT的相关性。结果IMT增厚组SDNN、SDANN、RMSSD显著低于IMT正常组[分别为(107.9±13.9)vs(130.5±14.7)ms,(95.6±12.9)vs(115.0±18.7)ms,(27.9±8.2)vs(37.2±9.6)ms,均P<0.01];SDNN、SDANN、RMSSD与IMT均呈负相关(r=-0.403、-0.309、-0.315,均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有关。

    2016年09期 v.19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脑白质疏松患者病情和抑郁的关系研究

    丛伟;朱连英;

    目的探究脑白质疏松患者病情和抑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01—2014-01神经内科收治的125例脑白质疏松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伴头痛头晕症状的1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均进行脑白质病变分级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检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抑郁发生率,进一步分析脑白质疏松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的关系。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和教育背景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抑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性别、吸烟状况及其他疾病患病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教育背景,高血压及脑白质疏松为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P<0.01);性别、吸烟、糖尿病及冠心病与抑郁发生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病情越严重,则抑郁发生率随之升高(P<0.05);且各级抑郁平均评分按照脑白质疏松分级逐级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和抑郁评分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白质疏松患者的病情与抑郁发生率之间具有显著关系。

    2016年09期 v.19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姜黄素对AD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GSK-3β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

    冀书娟;康康;李浩;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凋亡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及其磷酸化影响。方法将20只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AD模型组、AD模型+姜黄素组,每组10只,AD模型+姜黄素组腹腔注射剂量为400mg/(kg·d)姜黄素,1次/d,连续14d。取12只正常小鼠作对照组。采用扫描电镜检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检测GSK-3β、酪氨酸磷酸化GSK-3β(pTyr-GSK-3β)和丝氨酸磷酸化GSK-3β(pSer-GSK-3β)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神经元出现染色质边集、线粒体肿胀、细胞器减少;pTyr-GSK-3β和pSer-GSK-3β的表达明显增加(t=5.112,P=0.005;t=5.619,P=0.006)。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海马神经元染色质呈弥散分布、线粒体嵴清晰可见、细胞器排列紧密,pTyr-GSK-3β表达明显降低(t=-7.985,P=0.001),pSer-GSK-3β表达明显提高(t=9.105,P=0.001)。结论 GSK-3β可能参与AD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姜黄素通过减少pTyr-GSK-3β、增加pSer-GSK-3β的表达抑制GSK-3β活性来减少AD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2016年09期 v.19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hs-CRP NO TNF-α及NSE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测价值

    解建国;王娟娟;

    目的观察和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TBM)、隐球菌性脑膜炎(CM)、化脓性脑膜炎(PM)和病毒性脑膜炎(VM)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病例组,并根据病情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选取50例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对其脑脊液(CSF)中的hs-CRP、NO、TNF?α、NSE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PM患者CSF中的hs-CRP水平最高,其次为TBM患者和CM患者;TBM患者和PM患者CSF中的TNF?α水平最高,其次为CM和VM患者;VM患者CSF中的NSE水平最高,其次为TBM、CM和PM患者;PM患者CSF中的NO水平最高,其次为TBM、CM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736~3.927,P<0.05);重症组患者CSF中的hs-CRP、TNF?α、NSE、NO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症组(t=2.764~3.6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与患者CSF中的TNF?α水平(OR=1.705)、NSE水平(OR=2.366)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CSF中的hs-CRP、TNF?α、NO、NSE水平可作为病因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而且TNF?α、NSE水平可用来辅助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2016年09期 v.19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髋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手术方案及疗效

    周敏;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手术方案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髋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5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坐骨神经探查术,选择Kocher-Langenbeck(KL)切口,方法为神经松懈术和神经吻合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坐骨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胫神经[(41.28±2.50)mm/s]和腓总神经[(36.79±2.62)mm/s]的传导速度较手术前的胫神经[(35.07±2.09)mm/s]和腓总神经[(30.31±2.32)mm/s]均明显改善(P<0.01)。手术后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患肢垂足畸形和坐骨神经疼痛等并发症5例(10.00%)。结论手术入路KL对治疗髋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中效果良好,能够尽早恢复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尽快解除坐骨神经造成的压迫,从而使坐骨神经得到很好的恢复。

    2016年09期 v.19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探讨

    韦玲利;邱创臻;池绍龙;罗锦浩;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01—2014-11我院接诊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饮水试验评估结果、吞咽障碍评分、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吞咽障碍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016年09期 v.19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中药抗瘫健脑胶囊治疗重度脑卒中脑外伤吞咽困难200例回顾性分析

    易幼儒;

    <正>本文对2006—2015年门诊收治的200例脑卒中、脑外伤重度吞咽困难患者服抗瘫健脑中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1)脑卒中脑外伤经抢救生命指征稳定后重度吞咽困难;(2)全部经脑CT或MRI确诊病名;(3)连续服抗瘫健脑中药;(4)资料中去除失去远期随访资料的病例。1.2临床资料本组200例患者,男141例,女59例,年龄

    2016年09期 v.1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姜进;李定安;于奇晋;王衡;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心内科住院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112例高血压患者。依据患者头颅MRI检查结果,定义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CIS)为研究组,单纯性高血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和高血压病程的差异,分析24h 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与CIS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62.25±11.67)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41±13.29)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BMI、高血压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hSSD、dSSD、nSS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hDSD、dDSD、nDSD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高血压患者发生CIS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尤其是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与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发生呈正相关,其变异性越大,CIS发生率越高。

    2016年09期 v.19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47例脑室铸型颅内压动态监护分析

    董辉;马云富;任增玺;杨波;张云鹤;諶婧;李东鹏;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动态监测技术对脑室出血铸型患者救治的指导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护仪和简易脑室外引流管测压装置,对47例脑室铸型患者进行ICP动态监测观察ICP与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和预后关系,分析其对脑室外引流及其他降颅压治疗的指导作用。依据术后颅内压监测分为3组,A组15~20mmHg(n=12);B组21~40mmHg(n=8);C组>40mmHg(n=27)。结果 ICP>35mmHg,且持续不降,病死率高;脑室外引流对持续ICP增高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ICP值与患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无创颅内压动态监测技术监测能有效缓解颅内压监测盲区,适时给予脑室外引流使得有效及时给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无创ICP动态监护安全有效、可控性强,是临床医师对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病情变化作出判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2016年09期 v.19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高翔;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1—2014-12我院神经外科科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结果观察组GOS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SS评分和再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脑屏障指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有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血脑屏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09期 v.19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醒脑静注射液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刘灿;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10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50例,分别给予常规急救治疗与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纳入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设为C组,对3组治疗前后的血清NSE水平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A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A、B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B组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清NSE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癫痫持续状态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血清NSE水平的降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2016年09期 v.1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李亚楠;吴庆建;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3例为脑出血组,选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人4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静脉采血,行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参数检查。结果出血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分别为(6.35±1.36)mPa·s、(13.85±1.18)mPa·s、(1.79±0.44)mPa·s、(3.42±1.07)g/L、(46.63±3.28)%、0.85±0.04,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PLT、PDW分别为(131.26±33.01)×109/L、(15.59±1.68)fL,均较对照组低,MPV为(9.30±0.61)fL,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高血压脑出血密切相关。

    2016年09期 v.19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胸腺五肽治疗糖尿病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效果观察

    李建辉;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在治疗糖尿病合并结核性胸膜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05收治的60例糖尿病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降血糖、静脉注射异烟肼600mg/d、口服利福平450mg/d、口服吡嗪酰胺1 500mg/d、口服乙胺丁醇750mg/d、肌内注射链霉素750mg/d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3mg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注射,1次/d。对照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1)治疗组好转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症状(发热、胸痛、胸水)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五肽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糖水平,有效促进胸水吸收率,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2016年09期 v.19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Enterprise支架及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对比

    王颍超;侯国欣;韩文豪;刘磊;张博;

    目的比较Enterprise支架与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98例共103枚颅内宽颈动脉瘤,其中Enterprise组52枚,Solitaire组51枚,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 Enterprise组和Solitaire组并发症及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terprise支架和Solitaire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均良好。

    2016年09期 v.19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亚低温疗法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韦世友;黄骥;余爱军;肖淑烽;

    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疗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动态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14d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d、14d血清IL-1β、IL-6、IL-8、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在急性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促进炎症消退。

    2016年09期 v.19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居家脑卒中患者家庭支持干预对居家诊疗认可度的探讨

    孙瑞灿;王强;韩新生;张芒芒;

    目的探讨居家脑卒中患者家庭支持干预与居家诊疗认可度。方法将420例居家脑卒中患者按社区随机分为干预组(n=218)和对照组(n=202)。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居家处理诊治过程,干预组患者及家庭成员以医疗延伸服务及社区居家医疗的方式实施健康促进教育,建立家庭支持环境,干预健康管理过程。结果通过2组患者问卷调查对居家诊疗认可度进行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居家患者家庭支持状况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居家诊疗感受。

    2016年09期 v.19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盐酸多奈哌齐与奥氮平治疗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疗效观察

    刘娜;杨靖;马闯胜;

    目的观察盐酸多奈哌齐与奥氮平治疗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BPSD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多奈哌齐组与奥氮平组,每组43例,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生活质量,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盐酸多奈哌齐组BEHAVE-AD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反应及头晕、嗜睡、视物模糊、体质量增加等方面均优于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与奥氮平相比,治疗BPSD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好。

    2016年09期 v.19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纤支镜联合氨溴索肺泡灌洗对脑梗死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任钰鑫;王文涛;祁绍艳;刘小军;

    目的探讨纤支镜联合氨溴索肺泡灌洗对脑梗死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3-09—2015-11来我院就诊的79例脑梗死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主要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主要进行纤支镜联合氨溴索肺泡灌洗治疗,治疗前对2组患者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气分析指标、血浆内脂素、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临床肺部感染(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评分、NIHSS评分等进行检查,对比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与指标。结果在治疗3d后,2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浆内脂素水平等明显上升,治疗7d后开始下降,经比较,观察组在治疗7~14d后明显要比对照组显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7d后,2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及氧合指数等逐渐升高,血乳酸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明显要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d后的CPIS、NIHSS评分下降百分比显著比对照组高,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使用纤支镜联合氨溴索肺泡灌洗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2016年09期 v.19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右美托咪定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艾永凯;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2—2014-02于我院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50例,按入院顺序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在手术结束前30min,观察组微量泵注入右美托咪定0.4μg/kg。对照组注入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比较2组静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10min后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异常情况,苏醒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静注右美托咪定10min后的Ramsay镇静评分为(2.7±0.6)分,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25.5±12.4)min、(30.4±5.6)min,显著好于对照组(t=5.269、4.735、4.381,P<0.05)。观察组切口缝合时、术后1h、术后2h的脑氧摄取率及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样差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058,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是功能外科手术麻醉的较佳选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美好的前景,值得大力推广。

    2016年09期 v.19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70例颅内出血MRI影像回顾性分析

    卢振如;吕亮;黄显龙;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颅内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11—2015-12我院70例颅内出血患者MRI影像。结果 70例颅内出血患者中超急性期0例,急性期5例,亚急性早期13例,亚急性中期8例,亚急性晚期14例,慢性期30例;脑血管意外形成颅内出血25例,外伤致颅内出血12例,脑血管畸形致颅内出血6例,脑肿瘤卒中致颅内出血7例;慢性期颅内出血(病灶已囊变)中14例行DTI检查发现皮质脊髓束损伤变性。结论MR检查对颅内出血病灶演变进程的评价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为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期提供可靠证据;MR常规平扫联合DWI、SWI及增强检查有利于进一步分析颅内出血灶的成因;DTI检查有助于了解颅内出血致皮质脊髓束变形损伤情况并评估患者预后运动功能。

    2016年09期 v.19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NSE的动态分析

    耿慧;孙伟;李素敏;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NSE(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在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分别用化学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8h、72h、7d、14d的血浆D-二聚体和NSE水平,并检测发病72h后梗死灶的最大直径(用头颅CT)和各个时期的NIHSS评分。另外选45例经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在入院的当天血浆中D-二聚体和NSE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NSE的水平逐渐上升,于7d后有明显下降,在14d后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二聚体水平7d前各时点逐渐显著升高,14d后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d内NIHSS分值和梗死灶最大直径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量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NSE的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早诊断、病情轻重辨别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2016年09期 v.1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依达拉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氧自由基清除效果的影响

    董文生;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氧自由基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12—2015-0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46例。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应用依达拉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ADL评分、Barthel指数、ESS评分、NIHSS评分的变化,同时观察氧化应激与氧自由基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Barthel指数、E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氧自由基指标OH、NO、PLO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氧化应激指标SOD、AOPP及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脑部神经功能,同时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患者预后。

    2016年09期 v.19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脑梗死的近远期疗效对比

    崔维;王龙安;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3-10—2015-10收住我院的脑梗死患者144例,入院后经检查均显示合并高脂血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70)与对照组(n=7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研究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总胆固醇(TC)等血液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近期疗效相当,但瑞舒伐他汀远期疗效更佳。

    2016年09期 v.19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调查

    王欣;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方法选取2012-01—2015-01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接受DSA患者120例。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DSA相关知识调查,满分10分。调查患者对DSA相关知识得分及知识获取途径。结果年龄<60岁知识评分(8.12±1.21)分,≥60岁(3.23±1.83)分。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24±2.33)分,高中以下(3.14±1.65)分。职业非农民(7.34±2.12)分,农民(4.25±3.24)分。年龄在60岁以下知识知晓评分明显高于60岁及以上,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明显高于高中以下,职业非农民明显高于农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中知晓途径为医护人员指导98例(81.67%),检查须知77例(64.17%),科普手册52例(43.33%),宣传广告栏41例(34.17%),院外了解(电视、网络、书籍等)42例(35.00%)。结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职业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有所差异,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及时地进行知识普及对提高知识知晓率至关重要。

    2016年09期 v.19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诊治研究

  •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时机的选择

    刘卫霞;贾秀贤;

    目的分析不同介入时机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确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我院2012-08—2014-08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患者于脑梗死后1~2周给予康复治疗,B组则于脑梗死后2~4周给予康复治疗,C组患者并于脑梗死后4周给予康复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的变化情况,记录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运动及平衡功能、神经缺损功能及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上升至(72.02±11.37)分、(12.40±2.02)分、(76.21±7.3)分,明显高于A、C组(P<0.05),且B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评分降低至(13.39±8.21)分,明显低于A、C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方案,脑梗死2~4周后给予偏瘫肢体综合康复训练指导,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优化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2016年09期 v.19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张小军;郭艳;朱祈锋;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09-06—2015-06在本院消化内科、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2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肝硬化患者和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各126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资料。结果单纯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患者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除腹水外,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Na+)、血氨(AM)、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在2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患者与预后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Na+异常、血清TBIL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HE分期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血AM异常、ALB异常、SCr异常、PT异常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血氨、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是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异常、血清总胆红素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分期是影响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预后的危险因素。

    2016年09期 v.19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子和认知功能分析

    毛旭东;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微出血后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1—2012-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MRI鉴定分为CMB组和非CMBD组(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考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之间的认知功能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考察CMB分级与认知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MB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白质疏松改变程度、腔隙性梗死灶数和高脂血症(P<0.05);与对照组比较,CMB组注意力、抽象思维降低、执行能力和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4,P<0.05;t=2.348,P<0.05;t=6.864,P<0.01;t=13.985,P<0.01);CMB分级与注意力、抽象思维、执行能力、总分呈负相关(r=-0.348,P<0.01;r=-0.344,P<0.01;r=-0.896,P<0.01;r=-0.889,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白质疏松改变程度、腔隙性梗死灶数和高脂血症,患者注意力、抽象思维降低,执行能力等受到影响。

    2016年09期 v.19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健康体检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邢玉荣;海姣;贾文瑞;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0-01—2015-05在我院体检中心定期体检的年龄在25~75岁的人群的体检资料,共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的375例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375例病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OR)值分别为1.507、3.347、1.941、1.582、5.454、4.983、7.519。结论 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2016年09期 v.19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恽魁芳;束长东;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以我院6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发肺部感染42例为观察组,未发生肺部感染26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及时采取对症治疗。结果观察组痰培养阳性率71.4%,革兰氏阴性菌占86.7%,对照组痰培养阳性率0,观察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出血量和意识障碍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总要有效率76.2%,病死率4.8%,治疗后肺部感染症状评分明显好于治疗前(P<0.05)。结论革兰氏阴性菌是急性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出血量和意识障碍是其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2016年09期 v.19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分布特征和自主神经失衡的关系

    高楠;刘露;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RA)分布特征和自主神经活性的内在关系。方法选取2012-01—2014-06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均于12h内完成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根据梗死动脉相关分组及心率、血压情况,对自主神经活性进行评估,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RA)分布特征和自主神经失衡之间的关系。结果再灌注心律失常(RA)总发生率50.85%(60例),分布特征:右冠状动脉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动脉开通时间<4h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87.29%(103例),>8h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2.71%(1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降支组RA患者交感神经活性过高增多,右冠状动脉组迷走神经活性过高增多,和同组非RA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右冠状动脉组明显高于其他组,开通时间越短,RA发生率越高,自主神经失衡与分布特征有关。

    2016年09期 v.1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的影响因素研究

    雷曼丽;张莉红;郑浩;刘迪;

    目的探讨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影响因素,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1159例轻度颅脑外伤患者,均随访1个月,对其中病情恢复不理想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采用Logostic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上,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影响因素有年龄(≥60岁)、一过性意识丧失史、中线移位(≥0.5cm)、脑挫裂伤、GCS评分((≥12分))、神经功能缺失、高血压、抗凝药物使用史(P均<0.05),而和性别、应用镇静药物无关(P>0.05);Logostic多因素上,年龄、中线移位、脑挫裂伤、抗凝药物使用史是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和年龄、中线移位、脑挫裂伤、抗凝药物使用史有关,在临床上要注意防范。

    2016年09期 v.19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甘露醇对脑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刘勇;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甘露醇影响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流变化进行观察。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急性期)42例,将颈内动脉的颅外段(EICA)和大脑中动脉(MCA)作为靶血管,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来观察患者应用甘露醇前后脑血流的变化。结果 A组应用甘露醇30min后EICA和MCA的Vd、Vs、Vm、PI和应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应用甘露醇30min后MCA的Vd、Vs、Vm、PI和应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应用甘露醇30min后EICA的Vd和应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s、Vm、PI和应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对脑损伤较轻的患者来说能够改善脑灌注,对脑损伤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不能调节脑血流作用。

    2016年09期 v.19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小儿中枢神经感染中的意义

    李阳;

    目的本文主要是分析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小儿中枢神经感染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近3a我院小儿神经内科就诊的60例小儿颅内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进行脑脊液细胞学的检查即采用细胞玻片离心法进行检查。结果本次研究中18例患者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细胞学检查均为阳性,阳性率100%,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反应,8例结核性脑膜炎,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87.5%(7例),主要是混合细胞反应,2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检查阳性率为96%(24例),主要是淋巴细胞反应,9例淋巴瘤患者中6例在脑脊液检查中存在淋巴瘤细胞,阳性率为66.7%。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小儿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率很高,因此对于小儿神经内科诊断小儿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并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还能提示细胞反应类型,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因此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和治疗小儿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09期 v.19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吉晓天;周少珑;王景;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CVR)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2012-03—2014-03收治的MCA缺血患者中选取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42例未出现临床症状患者为无症状组,42例出现典型症状患者为有症状组,对其资料与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CVR改变原因。结论有症状组患者BHI及IMT同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中具有饮酒、吸烟史,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压史患者同对照比较,明显较多(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及IMT与CVR改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VR改变可提示症状性MCA缺血,而吸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及IMT与CVR改变具密切相关性。

    2016年09期 v.19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与糖代谢关系研究

    刘保茹;黄丽娜;富奇志;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血糖的改变,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2012-02—2015-01在我院神经内科与急诊科就诊的一氧化碳中毒后第30~40天患者43例,其中23例为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为DEACMP组,一氧化碳中毒后未发生迟发型脑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并收集上述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后第30~40天空腹或糖负荷后2h血糖水平,对DEACMP组与对照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结果 DEACMP组23例,对照组20例中,DEACMP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47.8%,对照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15.0%,DEACMP组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ACMP患者存在糖代谢紊乱,提示DEACMP患者可能存在糖代谢障碍。

    2016年09期 v.19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癌症患者并发颅内出血的急诊处理方法与分析

    李乐;

    目的研究癌症患者并发颅内出血的急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2-08—2014-08诊治的127例颅内出血患者,根据病情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86例单纯患有颅内出血,观察组41例在癌症(急性白血病)疾病的基础上出现颅内出血,观察2组患者的处理方法及临床特点。结果本文所选的颅内出血患者,40例死亡,仅1例存活下来,为M3合并DIC的患者。7例为高白细胞血症,4例为严重血小板减少,4例为高白细胞血症合并血小板减少,15例为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9例为DIC,2例为其他。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白细胞增高同时合并DIC是导致患者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在疾病的终末期血小板降低、合并感染也是引起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同时出现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主要为:进行性、多灶性、凶险性;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控制,将白细胞数量有效降低,预防性进行常规鞘内注射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2016年09期 v.19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2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神经肌电图分析

    司金超;崔文杰;白宏英;

    目的对26例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神经肌电图进行分析,探讨神经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确诊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北京宣武医院2013-09—2014-03收治的26例MND患者,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进行测定,观察所测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以及所捡肌肉的运动单位电位波形、波幅、相位、时限和轻重收缩时的募集电位。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全部出现巨大电位,其中以大鱼际肌检出率为最高。肌肉处于静息时,出现正锐波和纤颤电位最多的肌肉是胸锁乳突肌(21例,占总数的80.7%),其次是脊旁肌(18例,占总数的69.2%)。26例患者所检肌肉均出现程度不同的运动单位电位时程增宽、波幅增高的情况。重收缩时,8例呈单纯相,占总数的30.7%,13例呈混合相,占总数的50%;插入电位延长者24例,占总数的92.3%。神经电图结果显示,11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例患者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5例患者出现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但受检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全部基本正常。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能显著提高MND的确诊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2016年09期 v.19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原发性脑干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陈云;

    <正>本文统计2010-01—2014-1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该类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分析2010-01—2014-12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均经头部CT或核磁共振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脑干出血,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所制定标准,均无脑卒中及其他严重疾病

    2016年09期 v.19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脑梗死患者血清AST CK CK-MB LDH及Fbg水平与TOAST分型的关系

    江贤智;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AST、CK、CK-MB、LDH及Fbg水平与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分析2012-01—2014-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5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LAA组、CE组、SAO组患者AST、CK、CK-MB、LDH水平均明显比OC组、UE组高(P<0.05);5组患者补体C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AA组、CE组、SAO组Fbg水平均明显比OC组、UE组高(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AST、CK、CK-MB、LDH及Fbg水平与TOAST分型关系密切。

    2016年09期 v.19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54例ALT增高精神病患者总胆汁酸的测定分析

    常军玲;王建刚;

    目的对ALT(谷丙转氨酶)增高的精神病患者服用药物治疗后的总胆汁酸(TBA)变化进行测定。方法选取漯河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科收治的住院病例5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总胆汁酸进行测定,并选取同期54例肝病患者与5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54例ALT增高的精神病患者TBA水平为(5.91±2.08)umol/L,与肝病组(59.35±26.57)u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35,P<0.05);与健康对照组(5.18±2.59)u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5,P>0.05);肝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11,P<0.05)。54例ALT增高的精神病患者中7例患者TBA轻度增高,增高幅度为(8.67±3.45)umol/L,异常率为12.9%(7/54),健康对照组中无TBA增高患者,异常率0,肝病组TBA全部增高,异常率100.0%(54/54)。结论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对人体所导致的肝损害主要通过转氨酶活性增高来体现,若治疗不及时,患者会发展成药物性肝炎,而血清总胆汁酸在精神病治疗药物的安全监测中敏感性虽然低于转氨酶,但其水平高低为判定肝细胞损害程度及患者肝功能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

    2016年09期 v.19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探讨急性脑卒中血糖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吴金辉;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糖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5-06我院收治的12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63例)和血糖升高组(63例),对比2组患者血糖变化及患者预后状况。结果血糖升高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要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状况存在紧密关联,临床需加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检测,及时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患者预后。

    2016年09期 v.19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烧伤患者并发神经精神表现100例临床分析

    齐磊;牛希华;田社民;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伴发神经精神表现引起的原因,以便及时确定原因和疾病,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法收集我院烧伤伴发神经精神表现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现病史、既往病史、体征、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并认真进行分析,必要时多学科会诊,最后确定诊断。结果 100例烧伤合并神经精神表现的最后诊断: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重症肺炎20例,AECOPD并发肺性脑病16例,肺梗死3例,共39例;心脑血管病次之:心力衰竭5例,休克3例,脑梗死25例,共33例;其他低渗性脑病等28例。结论烧伤患者伴发神经精神表现时必须认真了解病史,尤其既往病史,认真检查,认真观察病情变化,作必要的辅助检查,认真进行分析,有时多学科会诊亦很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达到好的愈后。

    2016年09期 v.19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医疗技术

  • 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腰穿放脑脊液有效监测颅内压并降低颅内压的应用体会

    何勋;刘西坤;孟秀娜;刘聪林;刘芳;

    目的探讨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腰穿放脑脊液对颅内压的降低作用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06—2014-12收治的重度脑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予微创引流术联合腰穿放脑脊液治疗及单纯微创引流术,于术后3d、5d、7d监测患者颅内压水平,术后记录脑室通畅时间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后第3、5、7天颅内压明显较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于术后14d颅内压均恢复至正常水平。(2)观察组脑室通畅时间和脑脊液恢复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病死率及脑积水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引流术联合腰穿放脑脊液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对于患者病情恢复及降低病死率具有良好效果。

    2016年09期 v.19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比较

    高飞;饶克成;廖磊;

    目的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 62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观察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肿吸收时间、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09期 v.19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

    董凤龙;

    目的探究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1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三叉神经痛(单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所有患者T1-VIBE和T2-SPC两个序列的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检查,分析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显示的三叉神经血管压迫和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并分析磁共振三叉神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5例患者三叉神经的血管压迫与临床症状有密切关系,且均为单侧临床症状,31例患者的MRI图像显示有听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且35例患者中,对于无症状侧29例患者未见听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三叉神经痛患者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出两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情况,对临床具有较佳的指导作用,可以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2016年09期 v.19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意义

    魏旭英;

    目的探究TCD对于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狭窄症状的诊断效果,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01-01—2013-12-31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均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中的一种或两种。对患者分别采用TCD与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脑部血管狭窄的诊断,记录诊断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共检查脑部血管724根,其中TCD检查出102根脑部血管狭窄,DSA检查出72根脑部血管狭窄,且合并有高血压与糖尿病两种疾病的患者脑部血管狭窄情况更加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于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诱发的脑部血管狭窄诊断效果显著,敏感度高,准确性好,且无痛苦,检查费用低可反复检查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当引起医学卫生工作者的关注。

    2016年09期 v.19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

    欧阳一彬;莫业和;胡德献;冯基高;徐鹏翔;冯昌奋;范旭东;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选取2013-06—2015-06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2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早期动脉瘤夹闭的基础上,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评价和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半年后脑积水发生率(32.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液流速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MCA流速(95.10±20.12)cm/s明显低于对照组(116.87±29.99)cm/s,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使患者的神经及意识得到更快恢复,在防治脑积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2016年09期 v.19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不同麻醉方法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分析

    杨玉涛;纪红;刘颖;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进行子宫切除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甲组(静脉复合麻醉40例)、乙组(硬膜外麻醉+静脉复合麻醉40例),所有患者均为ASAⅠ~Ⅱ级。分别在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的20min、(T2)、切皮后的1min(T3)、子宫牵拉时(T4)、手术结束时(T5)心率变异性(HRV)变化。结果在麻醉前2组各指标间比较(P>0.05);在麻醉后有以下变化:(1)MAP与T1比较,乙组患者在T4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患者在T2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时间点比较(P>0.05);(2)HRV与T1比较,乙组患者LF/HF比值在T4时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LF在T5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LF/HF、HF、LF差异均不明显(P>0.05);甲组患者在各时间点(T1除外)时LF/HF、HF、LF均有下降(P<0.05),LF/HF在T5时升高(P<0.05),HF、LF仍低于T1(P<0.01);(3)HR与T1比较,乙组差异不明显(P>0.05),甲组在T2时下降(P<0.05),T5时升高(P<0.05)。结论使用单纯的静脉复合麻醉和使用硬膜外麻醉+静脉复合麻醉均能抑制HRV,静脉复合麻醉对LF、HF的抑制较强,交感/迷走神经的张力偏向副交感神经优势方向转移,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但硬膜外麻醉+静脉复合麻醉对HRV的影响相对较小,交感/迷走神经的张力偏向交感神经优势方向转移。

    2016年09期 v.19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

    赵敏;段枫;雷霞;姚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10—2014-1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早期患者38例,并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19例。试验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检查方法,对照组采用CT检查。对比2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异常率及检测结果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ACA血流速度60.46cm/s、异常率89.4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5cm/s、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CA血流速度(37.81)cm/s明显低于对照组(54.49)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测结果未显示出脑部组织的缺血性病变,而试验组的TCD异常则以血管狭窄病变为主。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临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及时有效观察出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性较高,对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可在临床中予以推广应用。

    2016年09期 v.19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肋间臂神经的保留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翟媛媛;柴丽君;陈建中;

    目的研究肋间臂神经保留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3—2015-04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对照组77例,2组患者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术中切断肋间臂神经,观察组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淋巴结清扫总数,随访记录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患者并发症及上臂感觉异常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例数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上臂感觉异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患者术后上臂感觉异常明显改善,且不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16年09期 v.19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李金辉;

    目的观察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2—2015-06收治的15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采用传统骨瓣开颅术的患者为对照组,84例行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的患者为观察组,对比2组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等;术后30d采用以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再出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11,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也更短,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观察组GOS评分、S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观察组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骨瓣开颅术,值得临床开展。

    2016年09期 v.19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两种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比较

    吕霞;

    目的评价两种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D1组)、右美托咪定0.2μg·kg~(-1)·h~(-1)(D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D1组和D2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min静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7μg/kg,随后分别以0.5μg·kg~(-1)·h~(-1)和0.2μg·kg~(-1)·h~(-1)维持至硬膜关闭完全,C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入室(T_0)、气管插管时(T_1)、手术开始时(T_2)、钻颅骨时(T_3)、手术结束时(T_4)、拔管时(T_5)、拔管后5min(T_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1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与T0比较波动范围小,与D2组、C组比较血流动力学较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和D2组比较,D1组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期恶心呕吐、呛咳及躁动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前静注右美托咪定0.7μg/kg,继之以0.5μg·kg~(-1)·h~(-1)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抑制插管和拔管时的应激反应且不影响拔管时间,减少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降低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016年09期 v.19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甲状腺再次手术喉返神经显露及损伤处理

    夏云展;解寒冰;李琼;孙德利;

    目的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时喉返神经的保护及损伤后治疗方法。方法对86例甲状腺疾病需行再次手术:单侧腺叶或全甲状腺切除的患者,术中均进行喉返神经探查解剖。术中出现2例因肿瘤或者淋巴结侵犯给予松解喉返神经或者切断神经,3例患者喉返神经分支受到损伤,损伤均在术中给予修复。结果 5例喉返神经损伤患者中3例患者声音在术后3月内回复,1例患者在术后6月内恢复,1例患者在术后9月后恢复。结论甲状腺再次切除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可以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一旦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应及时施行喉返神经修复术,能有效恢复患者的发音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6年09期 v.19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用药与体验

  • 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RP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池卫明;林力;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06—2013-06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9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9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2、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尿激肽原酶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和血液微循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脑神经的修复,降低炎症反应,从而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

    2016年09期 v.19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神经节苷脂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张岚;刘梓新;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03—2014-12收治的95例进展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巴曲酶注射液,观察组联合GM1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NFDS)评分。结果 (1)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61.70%)(P<0.05);(2)凝血功能: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时间(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缺损(NFDS)评分: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NF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巴曲酶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2016年09期 v.19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氯胺酮对脑肿瘤麻醉术后痛觉缓解的临床研究

    刘北涛;崔云静;王宇飞;周本健;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脑肿瘤麻醉术后痛觉缓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08—2014-10在我院进行脑肿瘤开颅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单纯组100例,单纯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联合组100例,在单纯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缝皮时给予氯胺酮镇痛处理,对2组患者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Ramsa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联合组术后氯胺酮平均使用量、术后使用氯胺酮镇痛比例、术后不良反应均显著优越于单纯组(P<0.05);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0.05)。联合组患者苏醒后15min,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纯组(P<0.05)。联合组患者苏醒后30min、60min、120min疼痛视觉模拟评分(Ramsay评分)均明显优越单纯组(P<0.05),对比2组30min、60min、120min的Ramsay评分、15minVAS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肿瘤开颅手术患者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应用氯胺酮,对麻醉后痛觉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可明显降低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总量,减少镇痛药物使用比例,安全性较高,适宜脑肿瘤患者手术麻醉时应用。

    2016年09期 v.19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

    权弋;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神经发育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及Gesell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评定,判断综合疗效。结果 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及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6年09期 v.19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活血化瘀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作用

    李荣;赵幸娟;侯巧红;

    目的探讨中药疗法在脑卒中急性期的作用。方法收集2009-01—2012-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88例患者按系统随机分为治疗组(194例)和对照组(194例),治疗组按照急性卒中治疗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加活血化淤治疗,对照组按指南常规治疗,观察2周。分别对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血化淤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急性期疗效。

    2016年09期 v.19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天智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

    闻公灵;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部神经内科治疗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8g/次,3次/d。实验组给予天智颗粒,1袋/5g/次,3次/d,30d为1个疗程,治疗周期为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痴呆疗效、认知能力及行为能力。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和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认知能力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行为能力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智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痴呆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2016年09期 v.19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闫浩林;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与血栓通(冻干)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04—2014-04收治的68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2组患者根据病情和临床表现给予维持血压稳定、调脂,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并给予血栓通(冻干)300 mg+0.9%Nacl250mL静滴,1次/d。治疗组同时给予天麻素注射液0.6g+0.9%Nacl250mL静滴,1次/d。2组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14d)。观察2组患者眩晕治疗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82.35%),有效4例(11.76%),无效1例(2.94%),总有效率97.05%。对照组显效20例(58.82%),有效9例(26.47%),无效5例(14.70%),总有效率85.29%,且2组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与血栓通(冻干)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明显缓解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平衡障碍等症状和体征,且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血栓通治疗组,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6年09期 v.19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尤瑞克林治疗老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曹华;张保华;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60岁以上老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2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钠等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对老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临床疗效可靠,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可广泛应用。

    2016年09期 v.19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引起神经功能缺失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

    黄俊红;叶党华;孟玉丽;桂志勇;谭占国;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引起神经功能缺失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06—2014-01收治的16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组,每组80例。A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奥拉西坦注射液,观察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为评价标准。结果 4周治疗后,观察组NIHSS明显下降,MMSE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明显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奥拉西坦注射液对颅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患者疗效显著;且无明显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2016年09期 v.19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贾英岚;王秀玲;裴理辉;陈倩;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3—2015-03在我院就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行依达拉奉注射治疗,试验组行丹红与依达拉奉联合注射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系统缺损评分情况和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试验组的NIHSS评分(4.67±1.22)分和CSS评分(26.67±8.83)分优于对照组的NIHSS评分(5.27±1.86)分和CSS评分(5.27±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4.44%)优于对照组(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丹红与依达拉奉联合注射治疗脑梗死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损伤程度,提高机体恢复的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2016年09期 v.19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王桂芳;

    目的初步分析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脑出血患者探索出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对2012-05—2015-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7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病例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常规治疗组48例给予临床常规的吸氧、镇痛和止血方法进行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49例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患者的血肿体积明显缩小,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尼莫地平治疗组患者的神经缺损评分情况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结论神经内科临床上采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该方法能促进患者血肿吸收,缓解脑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6年09期 v.19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孙东东;陈慧杰;

    <正>急性脑梗死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神经内科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而治疗上,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化方案。我们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与单用奥扎格雷钠两种方案,分别治疗急性脑梗死各30例,并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选用我院病人共60例,按照1995年全国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并排除合并有

    2016年09期 v.19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护理体验

  • 德巴金在胶质瘤术后癫痫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护理体会

    董丽妍;陈辰;

    目的评价德巴金在预防脑胶质瘤术后癫痫发作中的应用价值,并介绍我科室在应用德巴金预防癫痫中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科室2011-01—2012-01住院且术前无癫痫发作史的脑胶质瘤患者病历资料163份,其中术后常规应用德巴金患者101份,术后未常规应用德巴金者62份。观察术后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癫痫发作及记录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结果德巴金组患者癫痫发生率为5.9%(6/101),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7.8±0.23)d;对照组术后癫痫发生率为30.6%(19/62),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1.5±0.50)d。2组在术后癫痫发生率与平均住院天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结论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常规应用德巴金可以减少癫痫发生率,缩短术后平均住院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016年09期 v.19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75例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靳春霞;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1-2015-06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75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饮食和排便的护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3例(4.00%)出现口腔溃疡,2例(2.67%)出现压疮,68例(90.67%)患者临床治愈好转出院;2例并发急性脑出血后转入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死亡,1例好转出院;2例(2.67%)死于心律失常;1例(1.33%)死于脑干衰竭,1例(1.33%)死于脑疝,1例(1.33%)死于肺炎。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提供除基础护理外,更加专业、优质、全面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院外生活质量,并促进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016年09期 v.19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李莉;

    <正>胃癌在目前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中病死率、发病率均位居前列。由于胃癌早期患者缺乏某些特异性症状及患者的防范意识薄弱,加上我国的防癌体系仍然不健全,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进入了胃癌的进展期。虽然胃癌根治术和术后化疗都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及降低复发率,但由于胃大部分被切除,消化道经过重建会导致化疗药物的毒性及食物通道的改变,这些都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延长患者的生

    2016年09期 v.19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整体护理干预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李素芳;

    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6—2015-06甲状腺头颈科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护理,同时给予观察组患者整体护理干预,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于入院后及手术后进行焦虑程度评分与比较。结果入院1d2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术后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利于疾病康复。

    2016年09期 v.19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综合性护理措施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

    姜艳丽;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以丰富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5-01—2015-06在我院行妇科手术的患者126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使用综合性护理措施予以护理。护理后,统计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及心理状况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手术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显著提高了护理满意率,且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术后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2016年09期 v.19 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观察

    孙耀霞;周艳伟;常田田;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1-06—2012-07收治的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成A组与B组,各31例,A组给予常规护理,B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A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48.39%,B组总有效率为93.55%,B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1.3±4.0)d明显比A组(43.2±10.5)d短,且B组发生后遗症的几率明显较A组小,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2016年09期 v.19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互动式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赵爱花;

    目的探讨互动式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5-09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接受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互动式护理,收集并分析观察前后2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在HAMD评分方面低于对照组,在Barthel指数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动式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效果,能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2016年09期 v.19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洗胃中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陈新利;

    <正>2014-01—2014-12我院急诊科对服毒后拒绝洗胃的患者在洗胃前和洗胃中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服毒者的心理障碍,从而使其较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洗胃,为抢救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将心理疏导的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85例服毒患者中男25例,女60例,年龄13~81岁。口服氯氰菊酯农药48例,有机磷农药11例,除草剂8

    2016年09期 v.19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综述与讲座

  • 糖尿病视神经病变

    张文博;聂红平;

    <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以累及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等。在眼部糖尿病可累及视神经,引起糖尿病视神经病变(diabetic optic neuropathy,DON)。目前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已成为主要的致盲眼病,我们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然而对DON则报道不多,少有研究。本文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关于糖尿

    2016年09期 v.19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急性脑梗死与血浆B型钠尿肽

    马科;王文敏;

    随着急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体液代谢学及神经定位学、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明血BNP除参与急性脑梗死的病因、病理生理及肢体功能康复等外,也参与了不同部位的记忆、语言、执行、情绪等前、后循环皮质下认知过程。文章根据近年来血BNP与脑梗死的粥样硬化病因、大脑前、后循环不同分布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障碍[1-2],结合头MRI/CT技术、电解质测定、神经功能缺损测评(NIHSS评分)、认知量化测评(MMSE评分)等对急性脑梗死与血BNP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6年09期 v.19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吴钢;

    目的脑卒中的致残率、病死率极高,绝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均伴有躯体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新型电生理技术,近年来被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在恢复脑卒中失语、改善记忆功能、减轻半侧空间忽略方面显示出积极作用,且治疗安全性有保障。本文综述了rTMS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全面阐述了rTMS改善认知功能的生物学机制、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以及rTMS改善认知功能和安全性。

    2016年09期 v.19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神经干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

    张敏杰;王晓梅;

    神经干细胞广泛分布在哺乳动物胚胎脑内,在成人的脑内室管膜下区、胼骶体下区等均有分布。其具有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特点,在合适条件下会转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等,可发挥神经修复作用。而一旦神经干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发生改变,或增殖、分化等基因突变,则会引起神经干细胞的衰亡。造成神经干细胞无法发挥正常的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故抑制神经干细胞衰老在临床上有重要价值。

    2016年09期 v.19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