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_科研之窗

  • 动态血压相关脑白质损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

    赵曼丽;郭鹏;兰希福;赵玉璇;

    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动态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的影响,明确脑白质早期损害特点并探讨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例为高血压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9例为对照组,将脑白质部位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24hSBP、dSBP、nSB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24hSBP-CV、dSBP-CV、24hSBP-谷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非杓型血压节律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达38.45%。2组侧脑室前脚、后脚、半卵圆中心FA、M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侧脑室体部、额叶皮层下白质区域ROI区的DTI参数比较,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下白质的FA值、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对脑白质早期损害的部位主要在侧脑室前脚、后脚及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部及额叶皮层下白质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血压水平的升高及血压变异均是导致脑白质早期损伤的因素。

    2018年03期 v.21 23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0K]
  • U87胶质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

    汪柳旭;朱凤军;廖建湘;段婧;陈乾;宋建明;

    目的建立U87胶质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温度变化情况。方法将U87胶质瘤细胞接种到Balb/c裸鼠右侧背部靠右后肢皮下处,建立10只雌性裸鼠皮下移植瘤胶质瘤模型。测量肿瘤的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观察神经胶质瘤的生长,监测肿瘤温度的变化情况。接种第36天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观察肿瘤标本的病理性特征和GFAP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胶质瘤裸鼠模型建立成功。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符合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GFAP阳性表达。在成瘤初期,肿瘤温度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到接种第15天,肿瘤温度上升至最高,在肿瘤生长后期,肿瘤温度随着时间增加而降低。接种第36天裸鼠肿瘤温度与接种第6天裸鼠肿瘤温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建立U87胶质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在胶质瘤治疗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2018年03期 v.21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 阿托伐他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MP-2 occludin mRNA的影响

    杨会杰;张娟;夏昱;孙环;孟祥光;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IgG、MMP-2、occludin mRNA的动态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术后1、3、7d为观察时间点。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mg/(kg·d)灌胃,其余2组在相应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各组大鼠IgG、MMP-2、occludin mRNA在各时间点的动态变化,评估血脑屏障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IgG、MMP-2,RT-PCR检测occludin mRNA。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在各时间点IgG、MMP-2增加,而occludin mRNA表达减少,均在第3天达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在各时间点IgG、MMP-2降低,而occludin mRNA表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在第3天最严重;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MMP-2活性,提高occludin mRNA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起到脑保护作用。

    2018年03期 v.21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论著_临床诊治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石炎川;蔡若蔚;陈跃鸿;王凌星;杨妙雄;郭婷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出血、死亡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58例在4.5h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静脉rt-pA溶栓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196例患者按0.9mg·kg-1(最大量不超过90mg)静脉给予rt-PA,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NIHSS评分、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颅内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4.5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显著临床疗效,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

    2018年03期 v.21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柯俊吉;王建平;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01—2017-03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9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104例)和预后不良组(65例)。比较2组入院时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RDW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RDW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糖尿病占比率、高脂血症占比率、入院RDW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9)分vs 3(2,6)分;44.6%(29/65)vs 28.8%(30/104);43.1%(28/65)vs 26.0%(27/104);14.2%(13.5%,15.6%)vs 13.5%(12.7%,14.7%),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值1.790,95%CI 1.388~2.309,P<0.001)及入院时RDW水平(OR值1.629,95%CI 1.052~2.521,P<0.05)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ROC曲线显示,入院RDW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界值13.65%,敏感度70.8%,特异度60.6%。结论入院时RDW水平升高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8年03期 v.21 25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老年痴呆的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王新华;刘恒方;张敏;

    目的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老年痴呆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施以肌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共治疗8周,以相关量表和方法评估患者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均出现显著提升(P<0.05);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1、IL-6、CRP、TNF-α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有可能通过对部分有害细胞因子的抑制,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缓解痴呆症状。

    2018年03期 v.21 258-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房颤脑栓塞临床研究

    张肖;张保朝;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房颤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2017-09就诊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发病4.5h内的43例房颤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15例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比较2组入院到穿刺时间、穿刺到获得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90d良好预后率、取栓次数、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2组入院到穿刺时间、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到再通时间、NIHSS评分变化、90d良好预后率、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房颤脑栓塞患者,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与单纯机械取栓相比,两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相近,但前者的血管再通时间更短,短期效果及90d预后优于后者。

    2018年03期 v.21 26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 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兰俊;肖芸丽;王艳莉;张海静;李国臣;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时间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的6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静脉溶栓过程中给予TCD持续监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h进行NIHSS评分;以TCD-TIBI分级评估溶栓后24h血管再通情况。溶栓后90d时进行mR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溶栓24h后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46);溶栓后24h治疗组血管再通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3,P=0.005);溶栓后24h2组均未见症状性颅内出血(Z=0.00,P=1.00),溶栓后90d治疗组mRS平均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4,P=0.016)。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8年03期 v.21 26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视频脑电图检测对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

    刘芬;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检测对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05—2016-05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20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视频脑电图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电图监测,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癫样放电检出率与预后评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癫样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各项预后评估数据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采用视频脑电图检测,能够监测到临床癫痫发作时的同步脑电图变化,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2018年03期 v.21 270-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分析及脑电图特点

    黄明珠;陈丽真;陈圣根;车春晖;黄华品;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影像、脑脊液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2015—2017年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9例。结果 9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4.3岁,抗LGIl抗体阳性1例,抗GABA阳性2例,NMDA受体抗体阳性4例,抗Yo抗体阳性1例,抗PNMA2(Ma2/Ta)抗体阳性1例;3例检出肿瘤。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3例,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4例,所有病例中出现癫痫发作8例(88.9%),出现精神异常6例(66.7%),出现不自主运动3例(33.3%),出现认知下降7例(77.7%)。MRI检查无特异性表现7例(77.7%),2例异常。脑脊液压力、细胞、蛋白正常5例,异常4例(44.44%);脑电图异常9例(100%),其中2例(22.2%)存在σ刷。8例行丙种球蛋白冲击,1例回当地医院治疗,66.7%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功能损害、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要警惕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可能,以免误漏诊,脑电图尤其视频脑电图在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追踪随访评估疗效其中脑电图是一个重要评估方式。

    2018年03期 v.21 273-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9K]
  •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曹志勇;李新玲;沈海林;宋坚;丁莉;黄怀宇;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银杏二萜内酯葡胺(diterpene ginkgolides meglumine injection,DGMI)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05—2017-05入住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7例和对照组113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DGMI。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状况,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14d后NIHSS评分及BI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4d后NIHSS评分、B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4d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4d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发挥重要作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能通过上调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2018年03期 v.21 279-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李贯清;杨瑞;靳瑜;张斌;马孝天;胡中文;庄爱霞;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Hcy)与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ND诊断标准分为END组23例和非END组75例,分析血浆Hcy水平与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示,2组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t=2.352,P=0.027)、空腹血糖(t=2.877,P=0.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5(χ2=14.111,P<0.001)、CT早期征象(χ2=10.867,P=0.001)、Hcy水平>15 mmol/L(χ2=6.178,P=0.013)、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χ2=7.634,P=0.00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NIHSS评分>15[优势比(odds ratio,OR)=6.7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83~17.391,P=0.001]、CT早期征象(OR=4.365,95%CI=1.292~12.523,P=0.019)、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OR=2.443,95%CI=1.244~6.394,P=0.030)、空腹血糖>6.1 mmol/L(OR=1.574,95%CI=1.081~6.087,P=0.043)、Hcy>15mmol/L(OR=3.542,95%CI=1.295~9.461,P=0.023)是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

    2018年03期 v.21 283-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中度与重度老年痴呆临床分析

    李立新;詹合琴;孙利民;郭丽娟;李红艳;

    目的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中度、重度痴呆的疗效。方法抽选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08—2016-08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03例,观察组53例(23例中度痴呆,30例重度痴呆),应用安理申、脑复康片口服,鼠神经生长因子20μg静脉注射;对照组50例(24例中度痴呆,26例重度痴呆),应用常规药物及康复锻炼。治疗1个月与3个月后评估MMSE、CDR、ADL评分。结果观察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好转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老年痴呆,可短期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轻痴呆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水平,药用安全性良好。

    2018年03期 v.21 287-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孙秀云;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5-03—2016-09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在标准脑梗死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1次/d。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血脂、hs-CRP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采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时,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NIHSS评分均较前减少,观察组减少程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血脂、hs-CRP水平,具有稳定及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40mg阿托伐他汀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有较好的安全性。

    2018年03期 v.21 290-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包琼;窦寿坦;李雪梅;张志超;陈娇;赵倩倩;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80例,并根据ABCD2评分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80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共18例(22.5%),低、中、高危组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6.9%、27.3%、38.9%,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7.1%、4.3%(P<0.05)。ABCD2评分≥4分的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54.2%,高于无斑块组(11.1%)(P<0.05)。结论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03期 v.21 294-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高频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在预测颅内压增高中的应用价值

    邱敬涛;甄艳华;卢学峰;高新选;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在预测颅内压(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10—2016-12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需要进行腰椎穿刺的患者127例,根据脑脊液压力的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颅内压增高组和颅内压正常组,比较2组患者的ONSD。结果颅内压增高组和颅内压正常组的ON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ONSD≥5.07mm为诊断ICP增高的最佳阈值,灵敏度为86.5%(45/52)、特异度为86.7%(65/75),阳性预测值为81.8%(45/55),阴性预测值为90.3%(65/72)。结论高频超声测量ONSD对预测ICP增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8年03期 v.21 297-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动脉血PaCO2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

    秦至臻;周锡炜;冯晓双;程磊;赵水强;王建祯;

    目的探讨PaCO2对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方法回顾武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01—2016-12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及同时期不伴有脑血管病人51例,血气分析仪器均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利用t检验对动脉血PaCO2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血PaCO2较正常人水平高(P<0.05),同时此类患者术后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动脉血PaCO2对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均有参考价值。

    2018年03期 v.21 30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与脑白质疏松症相关性分析

    丛林;姜海涛;苑新;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与脑白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5-01-01—2017-10-31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4h就诊的3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4例,338例患者年龄(67.6±8.1)岁,其中男222例(65.7%),女116例(34.3%)。卒中相关性肺炎46例,发生率13.6%,脑白质疏松295例,发生率86.4%。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根据改良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定义为卒中后第2天到第7天的下呼吸道感染。脑白质疏松(LA)使用Fazekas量表分别对脑室周围和皮质下区进行评分,轻度LA(0~2分)或严重LA(3~6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完成随访,死亡4例。338例患者中SAP 46例(14%),无SAP与有SAP 2组患者在年龄、基线NIHSS评分、心房纤颤、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重度LA和糖尿病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房颤、基线NIHSS、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A2DS2评分(5~10)及重度L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本研究中,重度LA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8年03期 v.21 304-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卡左双多巴控释片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临床观察

    杨怀芹;陆刚;刘阿楠;李华丽;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伴发抑郁症的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90例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与运动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上予以安慰剂,治疗组则予以卡左双多巴控释片,观察2组抑郁状态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组用药后4周、8周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DQ-39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随访末治疗组PDQ-39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左双多巴控释片短期内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状态、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轻微,还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18年03期 v.21 310-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IL-17与NF-κB p65的表达

    任鑫;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中IL-17和NF-κB p65表达水平,探讨IL-17/NF-κB信号通路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将赤壁市人民医院2014-03—2015-09收治的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依照手术取材时间不同分为4组(<6h组,6~24h组,>24~72h组,>72h组),6例远离血肿病灶区的脑组织作对照组;检测IL-17mRNA及NF-κB p65核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与<6h组IL-17mRNA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三实验组IL-17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72h组血肿周围组织中IL-17 mRNA水平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肿周围组织中NF-κB p6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72h组血肿周围组织中NF-κB p65水平最高(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通过上调IL-17及NF-κB p65的表达加重炎性反应,诱发细胞损伤,造成病情恶化。

    2018年03期 v.21 314-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 钻孔外引流治疗儿童创伤性单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临床观察

    陈大普;韩宏杰;

    目的探讨儿童创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经钻孔外引流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北大医疗集团平顶山中心医院2007-06—2016-06收治的儿童创伤性后颅窝单侧硬膜外血肿患者,均行钻孔外引流术,术中吸除大部分血肿,放置引流管,引流48~72h。结果本组20例儿童患者,15例血肿消除90%以上,5例血肿消除80%以上,手术时间40~50min,术后儿童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无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20例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1d。结论钻孔引流治疗儿童创伤性后颅窝单侧硬膜外血肿是一种有效、快速、安全、创伤性非常小的手术方法。

    2018年03期 v.21 318-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论著_护理园地

  • 神经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张玉琴;赵静;郭利洁;孟艳艳;毛冰佳;韩林俐;闫东明;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问卷对242例神经外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病人进行调查。结果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64.62±18.40)分,心理弹性得分(62.86±15.60)分,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1~0.681。结论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

    2018年03期 v.21 3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护理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冯敏;彭秀丽;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方法。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5-06—2017-06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及康复锻炼。依据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观察2组疗效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及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效防止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2018年03期 v.21 325-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病例报告

  • 多系统萎缩合并睡眠呼吸障碍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1例报道

    王颖颖;刘柳;王舒阳;贾传宇;李芳芳;王雅利;张静;蒋超;

    <正>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成年起病、进展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不良的帕金森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及锥体束征等临床特征。由于起病时累及3个系统的先后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可出现尿失禁、体位性低血压、运动迟缓、行走不稳等症状,还可能出现精神情感障碍[1],但合并特殊类型睡眠障碍患者少见。随着病程进展,最

    2018年03期 v.21 328-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综述

  • 即刻早期基因Arc/Arg3.1的表达及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杨承源;杨惠林;许丽珍;朱奕潼;

    Arc/Arg3.1基因为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s,IEGs)的一种,是可以直接作为效应因子的细胞结构元件,其在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若Arc/Arg3.1蛋白表达受阻则会损坏LTP的维持,继而损坏长期记忆的巩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体内Arc/Arg3.1表达水平异常增高,且Arc/Arg3.1自身表达易被附近的A低聚物和斑块打乱,这种改变可干扰体内神经网络的集成。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改变如何影响AD的神经生理。本文将对Arc/Arg3.1基因的调控、Arc/Arg3.1蛋白的表达以及在现有AD模型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2018年03期 v.21 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肉毒毒素抗癫痫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智;连亚军;武守义;

    <正>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 toxin,BoNT)是一种由厌氧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蛋白[1],可阻碍周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弛缓性麻痹、腺体分泌减少等,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美容等行业[2]。根据抗原学分类,BoNT可分为8类,依次命名为BoNT/A-H,并可依据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区分亚型[3],如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

    2018年03期 v.21 336-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婴儿痉挛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谢麒麟;曹洁;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s)是婴儿期最为常见的难治性癫痫综合征之一。ISs病因多种多样,近年来,随着基因组二代测序、染色体检测等方法的广泛应用,不断有新的致病基因及染色体异常被发现,本文就其遗传学方面的进展作综述。

    2018年03期 v.21 34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妊娠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侯晓丹;刘晓加;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脱髓鞘性疾病,一般认为是体液免疫性疾病。血液循环中针对水通道蛋白4的自身抗体(AQP4-IgG)是其重要的生物标记物。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的变化对体液免疫产生较大影响,成为该病的好发人群。因此,对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妊娠期间及妊娠前后的一段时期应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就妊娠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相互影响与可能机制,以及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妊娠时机的选择和妊娠期间药物的选择作一综述。

    2018年03期 v.21 34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