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大鼠脑创伤模型中Leptin蛋白表达的时间依从性变化

    张婷;宋宇;魏志玄;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的脑组织中,Leptin蛋白表达的时间依从性变化,并探讨其与炎症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制作大鼠脑挫裂伤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完全随机化分组,把大鼠分为对照组、中型脑损伤组、重型脑损伤组。于模型制作成功后第1、3、5天处死大鼠,制备脑组织匀浆,采用ELSISA的方法对标本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及Leptin蛋白均进行检测。结果中型脑损伤组,脑损伤后第1天,脑组织中的IL-6、IL-1β、TNF-α和Leptin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第3、5天回归至对照组水平,IL-6、IL-1β、TNF-α和Leptin之间明显相关。重型脑损伤组,脑损伤后第1天,脑组织中的IL-6、IL-1β、TNF-α的浓度明显增高(P<0.05),第3天、5天回归至对照组水平,而Leptin在脑损伤后第1天明显降低,第5天升至对照组水平,和IL-6、IL-1β、TNF-α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 Leptin的表达水平与脑损伤的程度有关,在重型脑损伤的炎症反应早期Leptin蛋白的释放受到抑制。

    2018年04期 v.21 349-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类固醇生成因子1及细胞角蛋白8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吴会芳;王俊宽;常佳;顾斌;冯怡锟;杨婉菁;张岩;胡桂明;陈琛;任景丽;

    目的探讨类固醇生长因子1(SF1)和细胞角蛋白8(CK8)在垂体腺瘤分类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垂体腺瘤49例,检测SF1和CK8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分析二者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SF1在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90%,18/20)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垂体腺瘤(0);CK8在SF1阳性的垂体腺瘤中的高表达率(21%,5/24)明显低于SF1阴性的垂体腺瘤(92%,23/25)。结论 SF1对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有极高的诊断价值;CK8阴性或低表达是促性激素细胞腺瘤的分子特征之一,可以辅助用于垂体腺瘤的分类。

    2018年04期 v.21 353-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0K]
  • 硫辛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刘庆杰;王伟;白宏英;

    目的研究硫辛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54只雄性清洁SD大鼠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成3组:假手术组(18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18只)、脑缺血再灌注+硫辛酸治疗组(治疗组18只)。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2 h(MCAO),再灌注24 h。治疗组在再灌注同时经颈外静脉给予硫辛酸20 mg/kg,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TNF-α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TNF-α的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TNF-α的表达以及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硫辛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

    2018年04期 v.21 357-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论著 临床诊治

  • 中国人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断分析

    李杰;武文忠;任胜卫;范珂;雷祥;

    目的观察中国人视神经脊髓炎的起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09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包括性别、年龄、诱因、疾病特征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52例患者确诊为视神经脊髓炎,4例高度怀疑视神经脊髓炎;单次发病者24例,二次复发者14例,三次以上者18例;20例患者首发症状为眼部视神经炎,7例首发症状为四肢感觉或肌力异常,5例首发症状是呕吐或发热,剩余病例两者或三者同时出现。男女发病比例为11:45,年龄20~30岁者居多。具有眼部症状的患者中,双眼累及与单眼累及的比例为36:14;磁共振检查发现12例头颅异常改变,40例视神经异常改变,46例脊髓异常改变;实验室血清免疫指标异常者18例,NMO-Ig G阳性者16例;我院首诊患者中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35例,磁共振检查阳性26例。结论视神经脊髓炎多见于女性,高发年龄为20~30岁,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双眼视神经炎,同时伴有脊髓病理体征,随病程进展绝大部分可符合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视觉诱发电位较眼眶MRI具有更高敏感性,NMO-Ig G阳性对其诊断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2018年04期 v.21 36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头部运动区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观察

    王蕾;李燕梅;

    目的对比头部运动区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06—2017-06就诊于菏泽市立医院儿科6个月~6岁的痉挛性脑瘫患儿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治疗组,所有患儿接受运动及综合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头部运动区注射,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0 d。观察2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3个疗程后GMFM-88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个疗程后GMFM-88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6个月~3岁患儿评分与>3~6岁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改善6个月~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2018年04期 v.21 365-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魏恒;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手术技巧,并分析术后即刻疗效及短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华润武钢总医院2015-08—2017-02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病例26例,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 26例患者(31个动脉瘤,采用LVIS治疗26个宽颈动脉瘤),使用26枚LVIS支架,均顺利到位,成功率100%。术后即刻评价栓塞结果完全栓塞18个(69%),近全栓塞7个(27%),部分栓塞1例(4%),栓塞有效率96%。其中16例患者术中采用"压缩"技术。术中LVIS支架均完全打开。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且其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2018年04期 v.21 369-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 脑梗死后合并睡眠障碍者睡眠结构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韩丹;康宏;于静;

    目的应用睡眠参数监测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对脑卒中后睡眠参数、睡眠结构、情绪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指导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收集初次发病急性轻中度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60例,根据PSQI评分,分成合并睡眠障碍组和不合并睡眠障碍组,对这2组患者进行睡眠监测、生活质量评定、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比较2组睡眠参数、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了解睡眠障碍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合并睡眠障碍组与不合并睡眠障碍组睡眠潜伏期、S1、S3+S4、REM比例,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焦虑抑郁分值上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后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存在更明显的睡眠结构的变化,更显著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更差的生活质量,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有针对性的治疗有一定意义。

    2018年04期 v.21 373-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磁共振对脑内脱髓鞘假瘤诊断价值的研究

    李润涛;杨靖;

    目的应用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脑内脱髓鞘假瘤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脱髓鞘假瘤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比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对脱髓鞘假瘤的诊断准确性进行研究。结果将磁共振平扫序列的诊断结果与增强扫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研究,磁共振平扫序列诊断脱髓鞘假瘤的准确性55.6%(5/9),结合增强扫描诊断的准确性77.8%(7/9)。结论磁共振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可以比较准确的诊断大部分脱髓鞘假瘤,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特征,增强扫描可提供病灶的血供特点及情况,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对脱髓鞘假瘤疾病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很高,通过激素治疗患者预后较好,可以有效避免患者的手术损伤,对这类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2018年04期 v.21 37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易误诊的脑淀粉样血管病分析并文献复习

    王甜甜;王雪晶;丁雪冰;滕军放;

    目的根据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资料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3例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特点。结果 3例脑淀粉样血管病可以以复发性和(或)多发性脑叶出血、痴呆、认知和神经功能减退、暂时性局灶性神经症状发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早期难以诊断及鉴别诊断,行SWI检查显示皮质及皮质下多发点状微出血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显著。结论脑淀粉样血管病的早期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磁敏感成像(SWI)示皮质及皮质下多发点状微出血灶为主要诊断依据,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误诊和漏诊。

    2018年04期 v.21 38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 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震荡通气对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郭静;金娟;孙慧清;张耀东;康文清;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吸入(i NO)与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用在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中的效果及对其神经发育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03—2017-01于我院住院部收治的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150例纳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75)及对照组(n=75)。观察组给予HFOV联合i NO治疗,对照组由常频通气改为HFOV治疗。比较2组患儿疗效;测定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血气指标和神经发育情况;统计并比较2组患儿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至48 h,2组患儿Pa O2水平呈现逐渐升高趋势,Pa CO2水平呈现逐渐下降趋势(P<0.05或P<0.01),且2组间差异显著(P<0.01),但p H值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但2组间气漏、肺出血、严重颅内出血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儿出院后均经6个月随访,随访率100%,结果显示2组间患儿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一般状态、被动肌张力及原始反射评分2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对严重低氧血症患儿实施HFOV联合i NO治疗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和氧合状态,对其神经发育和预后效果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年04期 v.21 386-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头颈部CTA对比

    陈绍辉;陈耿春;杜耿忠;张和耀;赖汉齐;田卓斌;肖育斌;

    目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6-04—2018-0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普宁华侨医院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分成糖尿病组60例和非糖尿病组60例。观察2组疾病类型、相关生化指标及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主要为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2组血糖、血压、血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与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病变密切相关,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明显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严重,对于糖尿病性脑梗死的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018年04期 v.21 39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诊断基底动脉狭窄作用的研究

    杨娟;魏振玲;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诊断基底动脉狭窄的作用。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01—2016-12进行TCD检测发现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213例,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记录患者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平均流速(MFV)。同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基底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结果 TCD诊断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最佳血流动力学参数:轻度狭窄为120 cm/s≤PSV≤145 cm/s或60 cm/s≤MFV≤85 cm/s。中度狭窄为145 cm/s<PSV≤220 cm/s或85 cm/s<MFV≤130 cm/s。重度狭窄为PSV>220 cm/s或MFV>130 cm/s。结论 TCD评估基底动脉狭窄可选择MFV及PSV血流值评估基底动脉狭窄程度。

    2018年04期 v.21 396-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研究

    吴婵姬;黄仕雄;

    目的比较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与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CH)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纳入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收治的100例CI和100例CH患者,同时纳入100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对照者(CO组),测定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mer,DD)。结果 CI组PT、APTT、TT显著低于CO组(P<0.05),而Fib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CO组(P<0.05);此外,CH组PT、APTT、TT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CO组(P<0.05),而Fib显著低于CO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可用于临床对CI和CH的辅助鉴别诊断。

    2018年04期 v.21 399-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临床表现及分析

    周红;陈芸;王辰龙;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搜集民航总医院3 376例患者完善头颅血管影像学检查数据,统计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病例,并搜集头晕及脑干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完善头颅核磁平扫,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94例(2.8%)病人存在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以头晕为主诉入院39例(41.5%),合并急性脑干梗死20例(21.3%)。高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均参与疾病的形成(P<0.05)。结论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发生率约为2.8%,临床表现多为头晕,严重者出现脑干梗死。

    2018年04期 v.21 402-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 局部亚低温条件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保护机制

    王慧霞;赵建华;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条件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保护机制。方法搜集2015-02—2017-02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标准内科治疗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神经功能变化;评估2组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第5天2组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2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第14天实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3~14天2组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特征,能够有效保护机体神经细胞,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年04期 v.21 406-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H型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青华;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103例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Hcy水平检测,依据Hcy水平分为观察组53例(Hcy>15μmol/L),对照组50例(Hcy≤15μmol/L),比较2组性别、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形成率等。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MCP-1、ox-LDL、VE-cadherin水平及IMT均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斑块形成率60.38%(32/53),高于对照组40.00%(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s-CRP、MCP-1、ox-LDL、VE-cadherin及IMT、颈动脉斑块形成为诱发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与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高危因素,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呈正相关。

    2018年04期 v.21 410-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脑脊液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颅脑疾病的诊断价值

    刘静;

    目的探讨脑脊液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对颅脑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安阳市人民医院2015-06—2016-06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段的健康体检者78例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2组脑脊液PCT、CRP含量,分析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PCT、CRP水平与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CT(11.30±1.25)μg/L、CRP(8.90±0.38)mg/L,较对照组的PCT(3.09±0.65)μg/L、(1.20±0.20)mg/L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GCS评分方法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观察组轻度29例,中度32例,重度17例;PCT、CR含量提高,颅脑损伤程度更为严重,颅脑损伤脑脊液内PCT、CRP水平与发病程度具有正相关性(r>0,P<0.05);病毒性脑炎组、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脑出血组PCT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脑出血组CRP水平与其他3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脑膜炎组CRP水平与病毒性脑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与CRP对颅脑损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病情越严重,PCT、CRP水平越高,脑脊液PCT、CRP水平与颅脑疾病发病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但降钙素原在常见颅脑疾病中的脑脊液含量并无显著意义。

    2018年04期 v.21 414-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脑出血患者脑脊液IL-1βTNF-α和CRP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李敬;

    目的观察脑出血(CH)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2 h、24 h、48 h、96 h和4周脑脊液,采用ELISA法测定脑脊液IL-1β、TNF-α和CRP含量,以20例无器质性病变或免疫系统疾病的腰椎麻醉患者作对照。结果脑出血患者脑脊液IL-1β和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RP无明显变化;脑脊液IL-1β和TNF-α水平在急性脑出血发生后48 h达到高峰,后逐步下降,而CRP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脑出血后脑脊液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增高且于48 h达到高峰,可作为出血性脑损伤指导治疗和判断病程的检测指标。

    2018年04期 v.21 417-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观察

    张贇;卢仁凯;聂方华;郭志松;曾西;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n=73)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n=7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组均治疗14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估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并对2组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及ET-1与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2018年04期 v.21 420-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急性脑梗死患者B型脑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陈利红;张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3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其血BNP水平,分析血BNP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BNP水平越高;大面积脑梗死组血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1);而不同梗死部位血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能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相关。

    2018年04期 v.21 424-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侧前方微创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张华;王祥善;梅伟;

    目的探讨微创侧前方减压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神经损伤及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6-11侧前方微创减压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神经损伤及后凸畸形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45.3岁(36~58岁)。采用微创侧前方入路减压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后及随访时评价相关临床参数,通过填写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表(ODI)进行临床评价;局部后凸角、椎体高度及融合率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结果术后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率77.6%,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31.7±3.6)°改善至术后(15.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背部疼痛及下肢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ODI由术前(69.57±5.18)分改善至(21.11±3.37)分;VAS由术前(8.7±0.9)分改善至术后(2.4±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中无患者因矫形丢失和内固定失败而行返修手术。结论侧前方微创手术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胸腰椎功能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8年04期 v.21 427-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病例报告

  •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临床及影像学特点2例报道

    岳慧丽;付徐伟;常留军;李文战;

    目的探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分析本院近期收治的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发病特点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缓慢发病,进行性加重,走路不稳、反复跌倒、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眼球垂直性上下视运动障碍,头颅MRI示中脑萎缩,第三脑室扩大,轴位中脑呈"鼠耳征",矢状位中脑上端萎缩,呈"蜂鸟征"。结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需与帕金森病相鉴别,该病后期在头颅MRI有特征性改变,可提供诊断依据。

    2018年04期 v.21 43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论著 护理园地

  •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探索

    张鹃鹃;王立成;郑蔚;李少珂;李俊玲;杨展;白丽;李敬菲;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06—2016-06新入院治疗的脑瘫患儿151例,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康复治疗。同时回顾分析2012-05—2014-05入院治疗的脑瘫患儿119例(行常规护理治疗)。1 a后随访,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组143例,常规护理组94例。结果 2组患儿在入院时运动发育无明显区别(P>0.05);所有患儿康复护理1 a后,发育指数、精细动作、大动作等较入院时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制整体护理组的发育指数、精细动作、大动作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责任制整体护理能够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2018年04期 v.21 434-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授权教育对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陈晓娟;郑蔚;段好丽;

    目的探讨授权教育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3-07—2016-05在郑州某院的86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2组均给予放疗后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授权理论构建的护理干预,采用癌症自我效能感量表与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价2组患者自我效能程度与自我管理行为。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实施授权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

    2018年04期 v.21 437-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人文关怀在神经内科ICU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杨瑾;白亚娟;王军霞;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神经内科ICU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纳入的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重返ICU率和ICU后综合征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重返ICU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HADS、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的HAD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ICU转出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ICU后综合征。

    2018年04期 v.21 440-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音乐疗法在腰椎穿刺术后患儿的应用

    李彩霞;弓高云;

    目的分析音乐疗法在腰椎穿刺术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03—2016-01收治的进行腰椎穿刺的80例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音乐疗法。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镇静剂使用情况、检查配合及术后平卧时间。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2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静剂使用情况、检查配合、术后平卧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疗法能够提高行腰椎穿刺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年04期 v.21 44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综述

  •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孙婷婷;张佩兰;

    <正>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一种疾病。最近的一项全球性疾病负担调查结果显示,到2010年IS已成为全球负担最严重的疾病,全球范围每年因IS致死人数高达590万[1]。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2]。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发病时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成年人群发生的

    2018年04期 v.21 447-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早期预测研究进展

    冯彩芸;屈永才;

    CO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过"假愈期"后出现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目前尚无可靠的指标早期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本文就迟发性脑病的早期预测研究进展做一简单介绍,以方便临床医生早期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及时给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2018年04期 v.21 450-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易仁辉;杨少春;

    <正>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多见于颅底动脉环分叉处,IA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3.6%~6%[1]。小部分IA在形成后短时间内就破裂出血,而大部分在形成后经过一些愈合过程,早期可以不破裂,能无症状的稳定存在[2]。但当它发生破裂出现临床症状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可由IA破裂

    2018年04期 v.21 453-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帕金森病感觉障碍研究进展

    魏丹;刘金玲;薛龙星;滕军放;

    帕金森病(Parki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涉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丢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典型的运动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非运动症状种类繁多,包括睡眠障碍、神经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肠道症状和感觉障碍等。近年来,帕金森的非运动症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及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就帕金森病感觉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2018年04期 v.21 456-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MAPT基因突变所致额颞叶痴呆家系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贺爽;陈帅;夏明荣;任治侠;孙治坤;张杰文;

    目的报道1例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家系,分析该家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行基因诊断。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调查、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和动脉自旋标记核磁灌注成像(ASL-MRI)。对相关致病基因(MAPT、PSEN1、PSEN2、APP)进行直接测序筛查突变。结果先证者基因检测发现MAPT基因P301L位点致病突变。该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患者均表现为以行为变异型FTD(bvFTD),无帕金森病样表现。结构影像学检查见双侧额颞叶不对称萎缩,功能影像见额颞叶低代谢和低灌注。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结果支持bv-FTD诊断。家系内患者临床表型高度一致。结论我们报道1例MAPT P301L突变家系,神经影像和基因检测有助于家族史阳性痴呆患者的诊断。

    2018年04期 v.21 460-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