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光照对硝酸甘油诱发的慢性偏头痛小鼠行为学症状的影响

    蒲双双;令丽荷;丁杰;符庆刚;杨旭娟;

    目的探究光照对硝酸甘油诱导的慢性偏头痛小鼠模型行为症状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硝酸甘油诱导小鼠慢性偏头痛,观察每次给硝酸甘油后,在不同光源干预下小鼠的行为学症状。结果亮光、频闪光明显使造模后的小鼠焦虑程度加重,黑暗坏境使小鼠焦虑程度降低;随着小鼠急性偏头痛转向慢性的过程,表现焦虑程度的行为如挠头次数下降、活动度减少;慢性偏头痛引起小鼠体质量减轻。结论亮光和频闪光能加重小鼠的焦虑程度并诱导畏光行为如闭眼、缩进角落,黑暗坏境是偏头痛缓解因素;长期的慢性偏头痛会导致小鼠体质量下降,活动度下降。

    2020年02期 v.23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论著 临床诊治

  • 急性脑卒中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的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胡萍;崔妙玲;蒋云;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的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30d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分别收集其年龄、白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INR、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尿酸、尿素氮等12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比2组间各项危险因素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及对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年龄、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INR、血糖、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独立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与短期预后有关,是预测短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2020年02期 v.23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MTHFR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金刚;周芳;聂红霞;王阳;温江涛;彭艳艳;姜建东;庄爱霞;

    目的评价血浆半胱氨酸(Hcy)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LVD)的关系。方法共纳入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552例,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MTHFR C677T基因型、脑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造影,以评价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程度和数目积分(LVD积分)。结果纳入552例脑梗死患者中,MTHFR C677T基因型中CC基因型148例(26.8%),CT基因型293例(53.1%),TT基因型111例(20.1%),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χ~2=2.371,P>0.250);合并颅内动脉狭窄342例,无颅内动脉狭窄210例,颅内动脉狭窄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t=10.502,P=0.032),组间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χ~2=7.066,P=0.03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Hcy血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50,95%CI 1.123~3.021,P=0.034),MTHFR C677T的TT基因型并非为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5,95%CI 1.010~2.532,P=0.079);MTHFR C677T不同基因型组间血浆Hcy浓度有显著性差异(F=7.283,P <0.001),LVD积分无显著性差异(F=2.993,P=0.067),血浆Hcy浓度与颅内血管LVD积分呈正相关关系(r=0.365,P=0.009),高Hcy血症与颅内动脉LVD积分相关(OR1.531,95%CI 1.172~1.463,P=0.040)。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动脉LVD具有相关性,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相关性,但与颅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无相关性。

    2020年02期 v.23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 丹参多酚酸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徐晓玉;王朝刚;张晓曼;

    目的分析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112例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4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90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有效性评价指标;比较2组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及治疗后90d症状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情况做安全性分析。结果 2组基线NIHSS评分及基线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且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随访,治疗组基本实现功能独立(mRS≤2分)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90d随访,2组间症状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并能够促进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预后,有效性较高。

    2020年02期 v.23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患者抗栓治疗中的应用

    王晶晶;王超;刘敏;李鹏辉;谢颂扬;吴莉莉;

    目的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患者的抗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方法选择335例于2018-01—2019-06住院的未溶栓的确诊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和剂量分组:阿司匹林200mg治疗组、阿司匹林100mg治疗组、氯吡咯雷治疗组、替格瑞洛治疗组。采用比浊法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AA、ADP、Col、EPI诱导的MAR。结果治疗7d后,各治疗组MARADP、MARAA、MARCol、MAREPI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治疗组及替格瑞洛治疗组MARADP差值高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组MARAA差值均高于氯吡格雷治疗组及替格瑞洛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200mg治疗组MARAA差值高于阿司匹林100mg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咯雷、替格瑞洛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阿司匹林200mg比阿司匹林100mg剂量的抗血小板效果更佳。

    2020年02期 v.23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合并脑瘫患儿的磁共振征象与智能的相关性分析

    黄婷婷;张岚;王飞;邢威;吴云虎;王道清;

    目的分析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合并脑性瘫痪(CP)患儿的磁共振(MRI)征象与智能的相关性,探讨颅脑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临床决策及早期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2013-10—2019-07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PVL合并CP的患儿45例,所有患儿行颅脑MRI检查,并在检查前后1周内行Gesell智力评估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基线资料(磁共振检查时年龄、性别、胎龄、体质量)及MRI征象(脑白质损伤,白质体积减少,白质囊变,侧脑室扩张,侧脑壁不整,胼胝体变薄,灰质损伤),采用searpe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评估CP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磁共振征象与智能的相关性。结果45例CP患儿中均存在智能障碍。CP分型与智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r=0.580,P<0.05);GMFCS与智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r=0.597,P<0.05);磁共振征象中,侧脑室体部白质损伤(r=0.310,P<0.05),半卵圆中心白质体积减少(r=0.318,P<0.05),中央皮质损伤(r=0.294,P<0.05)这三个部位的异常与智力障碍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CP患儿的智能障碍程度不仅与CP分型及GMFCS正相关,而且也与损伤的解剖部位正相关,损伤越重,智力障碍越严重,基于以上征象有助于早期评估预后及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

    2020年02期 v.23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 后颅窝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多模态表现

    宋振强;张岚;

    目的总结后颅窝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MRI多模态表现,提高对后颅窝PCNSL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后颅窝PCNSL的MRI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包括MRI平扫和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结果 15例PCNSL多发病灶者5例,单发病灶者10例均位于幕下。后颅窝病灶位于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中脑、第四脑室、桥小脑角区等。T1WI上呈稍低或中等信号,T2WI上呈中等或稍高信号。所有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6个病灶呈现"尖角征"和"脐凹征"。后颅窝20个病灶中结节状强化12个,条纹状强化4个,斑片状强化3个,四脑室团块状不均匀强化1个。5例DWI呈均质高信号,2例DWI为不均匀高信号,3例DWI为中等信号;ADC呈低至等信号。后颅窝PCNSL的ADC值为(0.62±0.095)×10~(-3) mm~2/s,与对侧脑实质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例于MRS出现宽大耸立的Lip峰,2例Lip峰短小。结论后颅窝PCNSL的MRI多模态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对于不典型的后颅窝PCNSL术前诊断仍非常困难。

    2020年02期 v.23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 红外偏振光联合运动想象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王会会;李娅娜;曹岚;徐影;刘晓丽;李朔蕾;江山;

    目的观察红外偏振光联合运动想象应用于面神经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药物治疗和面部红外偏振光治疗,治疗组加用面部运动想象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进行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及瞬目反射测定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周后采用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评定,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3.3%和53.3%(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3.3%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2周后瞬目反射异常者分别为46.7%和50.0%(P<0.05)。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异常率为10%和16.7%(P<0.05)。结论对急性期面神经炎采用红外偏振光和运动想象的综合治疗相比于传统治疗,临床疗效更安全,有效。

    2020年02期 v.23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维生素D水平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神经损伤的关系

    李雪红;宋春兰;郭彩丽;单照茜;李利平;成怡冰;

    目的调查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进而探讨其与神经损伤的关系。方法抽取2016-05—2018-09在郑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45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者作为脑炎组,及同期单纯手足口病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神经损伤相关指标,包括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清S100蛋白以及神经系统损伤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炎组与对照组相比:维生素D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8,P<0.001);血清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清S100、血清NSE、呕吐、惊颤及肢体抖动、头痛、病理征(巴宾斯基征、颈强直、布鲁津斯基征、凯尔尼格征)、住院时间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维生素D营养状况下:C反应蛋白、血清S100、血清NSE、住院时间水平存在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血清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S100、血NSE、住院时间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3、-0.306、-0.342、-0.467、-0.631。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中,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下调,且均与血S100蛋白、血NSE水平呈现负相关。

    2020年02期 v.23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右美托嘧啶预处理对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脑氧代谢及血清NSE蛋白的影响

    肖旭洋;郭海明;董铁立;

    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预处理对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术中脑氧代谢及血清NSE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右美托嘧啶预处理组(D组),每组20例,C组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案,D组在C组基础上采用右美托嘧啶0.5μg/kg预处理,后以0.2~0.4μg·kg~(-1)·h~(-1)维持,记录麻醉后(T1)、切皮时(T2)、切肿瘤时(T3)、关颅时(T4)各组动脉、静脉血气、ELISA法检测NSE。结果 T4时SjvO_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嘧啶预处理有助于改善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术中脑氧合状况,降低NSE蛋白的表达,减轻术中脑损伤的发生。

    2020年02期 v.23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动眼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手术疗效观察

    李志刚;郎丽娟;荣军博;许丽敏;

    目的探讨动眼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收治动眼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患者17例,均为单眼重度上睑下垂,行改良额肌筋膜瓣悬吊术,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处理。结果本研究入组病例共17例17眼,术前检查所有患者提上睑肌肌力均小于1mm,平均0.6mm,额肌肌力8~12mm,平均9.1mm,睑缘角膜映光距离(MRD)值-4~-6mm,平均-5.2mm,Bell现象均为阴性或者可疑阳性。术后随访期末,手术效果优秀者1例(5.9%),MRD值2.4mm;良好者12例(70.6%),MRD值平均1.6mm;较差者4例(23.5%),MRD值平均0.9mm。所有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睑裂闭合不全,其中1例(5.9%)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经及时给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同时联合使用人工泪液和角膜上皮修复药物后逐步恢复正常。结论动眼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行改良额肌筋膜瓣悬吊术,尽量避免过矫,术后重视暴露性角膜炎的预防和及时处理,多数病例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2020年02期 v.23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呼吸肌训练对肺康复的临床观察

    赵涛;李树强;崔永刚;李飞翔;张婷;罗珣;吴睿;

    目的观察肺功能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2019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脑卒中并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行药物治疗加常规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呼吸肌功能训练,比较2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通气功能测定、肺部感染率。结果观察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通气功能测定、肺部感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加常规肢体的康复训练,联合呼吸肌功能的训练,对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通气功能测定、肺部感染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2020年02期 v.23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论著 护理园地

  • 间歇经口管饲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董小方;郭园丽;张琳;杨彩侠;郭丽娜;刘延锦;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间歇经口管饲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OVID、Embase和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万方和知网),检索时限为2010-01—2018-05,统计学软件采用5.3版RevMan。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1)间歇经口管饲法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n=679;RR=1.33;95%CI:1.23~1.44),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时,可降低吞咽功能评分(n=189;MD=-0.19;95%CI:-0.29~-0.08);(2)间歇经口管饲法可提高护士置管成功率(n=177;RR=1.56;95%CI:1.28~1.89);(3)间歇经口管饲法可提高患者血清前白蛋白(n=276;MD=1.74;95%CI:1.24~2.24)和血清白蛋白(n=276;MD=17.02;95%CI:8.93~25.10)。结论基于当前的证据,间歇经口管饲法能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改善营养指标。

    2020年02期 v.23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疾病认知及复发的影响

    刘东苗;李鑫;李殊;张含;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疾病认知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行健康教育)及对照组(传统健康教育),各50例。观察并比较2组疾病认知情况、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疾病认知优良率、护理总满意率(94%、96%)均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入院治疗施以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利于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出院后疾病复发风险明显降低,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2020年02期 v.23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团体怀旧疗法对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倩;胡书江;刘晓丽;

    目的探讨团体怀旧疗法对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1—2019-11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73例轻度AD患者,依据随机化原则法分为对照组(n=36)与观察组(n=37)。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团体怀旧疗法护理,比较2组认知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2组MMS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躯体、社会、心理、环境、综合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AD患者采用团体怀旧疗法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认知能力,并有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2020年02期 v.23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综合护理干预对开颅术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患者预后的影响

    刘梅红;刘辉;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开颅术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8-01—2019-06治疗的开颅术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患者78例,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恢复有效率、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有效率为82.05%,干预组为92.31%,干预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对于临床提供的体征监测、生活护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等护理质量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1)。对照组患者生理功能、活动度、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及家庭融入度等生存质量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较常规护理措施能更有效改善开颅术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患者的预后。

    2020年02期 v.23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应用观察

    刘孟花;

    目的对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5-01—2016-01收治的9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以及感染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情绪情感评分、领悟家庭支持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84.78%),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是预防和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和感染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推荐使用。

    2020年02期 v.23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吴海霞;

    目的探讨路径式康复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5-03―2016-07收治的8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疾病药物治疗与护理服务,观察组接受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观察比较2组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 2组干预前CSS评分结果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机体健康、心理情绪、家庭融入度、自我照顾能力等指标评分均较低,观察组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给予基础治疗措施的同时提供路径式早期康复计划,能够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且神经功能恢复较乐观。

    2020年02期 v.23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综述

  •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席尚媛;刘波;

    遗传性小血管病是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SVD)的一部分,已知会引起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和痴呆~([1])。约25%的缺血性卒中归因于小血管疾病。脑小血管病的识别依赖于正确的神经影像学。随着磁共振成像(MRI)可用性、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脑小血管病患者更容易被识别。脑小血管病在MRI上表现为局灶缺血性改变或腔隙性梗死,以及T2加权图像上白质(WM)高信号。散发性小血管病的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硬化。脑小血管病的其他原因包括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淀粉样变性,炎症和免疫介导的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体重指数、高空腹血糖和吸烟。目前散发性脑小血管病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以及抗血栓等二级预防治疗。据估计,单基因疾病约占所有卒中的5%。近年来,通过基因连锁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候选基因方法,发现了许多导致脑小血管病的遗传原因。本研究目的是提供关于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原因等相关信息。

    2020年02期 v.23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两种术式治疗颞叶癫痫的研究进展

    李亚飞;尹绍雅;

    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之一,具有产生癫痫发作的持久易患性和出现相应神经生物、认知、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后果的特性,约1/3的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其中颞叶癫痫最为常见。既往研究已经证实颞叶切除性手术可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常用术式可分为前颞叶切除术(ATL)和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SelAH)。本文围绕两种术式对颞叶癫痫发作控制的有效性及术后神经心理功能改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颞叶癫痫的切除性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2020年02期 v.23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