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炎症机制

    杨晓炜;刘凤海;崔新宇;石文秀;王锦涛;姚立岩;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炎症机制。方法 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处理组,每组15只。预处理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灌胃,其余2组每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干预2周。末次灌胃24h模型组和预处理组均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插入线栓。再灌注后2 h、6 h、12 h、24 h、48 h、72 h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收集外周血,术后72 h处死大鼠,采集脑组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采用ELISA检测各时点血清及72 h脑中TNF-α、NF-■B的表达。RT-PCR检测脑中TRL4、NF-■B mRNA表达。结果神经评分及TTC结果显示,模型组神经评分及脑梗死体积最大,预处理组神经评分及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预处理组大鼠血清及脑TNF-α、NF-■B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TNF-α、NF-■B表达下降(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大鼠脑组织TRL4、NF-■B 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伤,减小梗死体积。其保护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NF-■B信号转导通路进而降低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有关。

    2020年15期 v.23 1289-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论著 临床诊治

  • 层黏连蛋白α2缺陷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与基因分析

    何展文;柏萍;李平甘;吴若豪;陈启慧;李宇;罗向阳;

    目的探讨层黏连蛋白α2缺陷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例层黏连蛋白α2缺陷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患儿男1例,女例2例,临床表现为出生后肌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1例能独走,2例能独坐。肌酸激酶(CK)中度升高(895~1 41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M-MB)轻度升高(34~94 U/L)。头颅MRI示大脑脑白质异常信号。2例患儿肌肉活检,1例Merosin部分表达减弱,局灶缺失,1例Merosin表达明显减弱或缺失。基因检测显示均检测出LAMA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是外显子无义突变(c.7147 C>T、c.7810C>T)、微缺失突变(c.6513_6515del)和内含子杂合突变(c.2451-6A>G、c.3556-13T>A)。结论层黏连蛋白α2缺陷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表现为出生后肌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和典型脑白质病变,肌肉活检及LAMA2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进行准确的遗传咨询。

    2020年15期 v.23 1295-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NLR PLR及Lp-PLA2对脑梗死诊断及病情预测的价值

    陈绍辉;王伟;郭锦卿;张和耀;蔡凯兵;王喜江;黄志鑫;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定中的价值。方法纳入172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脑梗死患者根据NIHSS评分分组,比较NLR、PLR和Lp-PLA2与梗死程度和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脑梗死早期诊断联合诊断公式并进行验证。结果从健康对照组到重度梗死组,3种标志物的血清学水平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检验显示3种标志物均与NIHSS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有基础疾病史(OR=1.018,95%CI:1.027~2.056,P=0.018)、Lp-PLA2(OR=2.843,95%CI:1.589~4.615,P=0.011)和PLR(OR=1.758,95%CI:1.048~3.783,P=0.043)是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值定义新的联合指标变量为X=1.045 lg(Lp-PLA2)+0.564 lg(PLR)+0.018A(A:有基础疾病时为1,否则为0)。联合指标的Kappa值、敏感度、特异性和诊断正确率分别为0.548、0.797、0.800和0.798,好于单一标志物的诊断效能。结论 NLR和Lp-PLA2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可以对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更好的效果。

    2020年15期 v.23 1301-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 脑梗死后遗症期头痛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东平;侯淑红;李杭凤;陈衍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遗症期头痛的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龙岩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先在急性期进行头痛结构式访谈,后在后遗症期(脑卒中后12个月)进行随访,根据《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诊断标准对头痛特征进行分类。对脑卒中前12个月的头痛史也进行同样的调查分类。结果在脑梗死后遗症期,共187例患者完成随访,95例(51%)有头痛主诉。在头痛患者中多数为偶发、轻度、压迫性头痛,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56例(59%)具有紧张型头痛特征;32例(34%)为与脑卒中前头痛特征类似的头痛复发;42例(44%)为不同于脑卒中前头痛特征的头痛发作;21例(22%)为没有脑卒中前头痛的新发头痛发作。只有3例患者在脑梗死急性期新发头痛,并以相同头痛特征持续到后遗症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前头痛[OR=5.4,95%CI(2.1~12.8),P<0.05]、女性[OR=3.6,95%CI(1.4~8.3),P<0.05]是脑梗死后遗症期头痛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后遗症期,头痛在女性、脑卒中前有头痛史的患者中更常见,头痛特征常不同于脑卒中前头痛,只有极少数头痛在脑梗死急性期新发并持续到后遗症期。

    2020年15期 v.23 1307-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应用地西泮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徐震亚;郭铁;徐娜;李宏宾;冯敏;孙荣青;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静脉推注地西泮对脑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01—2019-12的住院患者中给予心肺复苏后转入外科ICU且存活超过72 h的患者16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制定的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基础心肺复苏及高级心肺复苏。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心肺复苏开始后,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前或同时推注10 mg地西泮,若复苏时间超过15 min,可再次推注10 mg地西泮。统计分析2组之间72 h GCS(E+M)评分,30 d或出院时可预计的GOS评分,复苏后72 h内有无癫痫、高热、肾损伤,24 h内的APACHEⅡ评分,复苏成功后乳酸值及6 h乳酸清除率,机械通气时间等有无差异。结果 2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无明显差异,72 h GCS评分、72 h内癫痫发生率、24 h内APACHEⅡ评分、6 h乳酸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 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地西泮应用是72 h GCS评分的保护因素。结论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使用地西泮,有利于改善患者72 h的GCS评分,可能具有脑功能保护作用,但对最终GOS评分无明显改善。

    2020年15期 v.23 1312-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对部分发作性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

    马新强;赵默;甄恩迪;武树超;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对部分发作性癫痫患儿脑电图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9-12南阳中心医院诊治的102例部分发作性癫痫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治疗(联合组,53例)和丙戊酸钠治疗(单药组,49例)。对比2组治疗3个月后脑电图改善情况、血清指标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患儿脑电图改善率为86.79%,明显高于单药组改善率69.39%(P<0.05)。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NSE、Hcy、NPY水平及各认知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患儿血清NSE、Hcy水平明显低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血清NPY水平及视空间、注意、语言、定向、MoCA总分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98%,单药组为1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治疗小儿部分发作性癫痫的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患儿血清NSE、Hcy水平,提高血清NPY水平,改善患儿认知功能。

    2020年15期 v.23 1318-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毛中臣;付志新;韩新生;张洪阳;张海军;李革军;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01―2019-04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及狭窄率,随访1 a后的脑部、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高于对照组,而颈动脉狭窄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2组随访1 a过程中的脑部、心血管、颅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6、12个月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增加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内径,减少颈动脉狭窄率,降低病死率和NIHSS评分。

    2020年15期 v.23 1323-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

    魏丽红;张燕;郑献召;贾杰;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4—2018-08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96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缺血半暗带(IP)相对弥散系数(rADC)、缺血低灌注区及缺血中心区面积,治疗后缺血半暗带存在比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89.13%),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缺血半暗带rADC值均为由内向外逐渐变大,且所选四点rADC值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2组4个点治疗后rADC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增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缺血低灌注面积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观察组减小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缺血中心区面积较治疗前明显扩大,而观察组扩大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存在缺血半暗带比率观察组(90.46%)显著高于对照组(60.47%)(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显著减少缺血半暗带,修复脑组织,拯救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生命。

    2020年15期 v.23 1328-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 舒芬太尼麻醉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王湘萍;陈祖涛;陈伟;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恢复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01—2020-01收治的16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分别接受舒芬太尼和芬太尼麻醉方法,对比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VAS评分以及MME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VAS评分及MMES术后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对气管插管时患者出现心血管反应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术后患者苏醒时间较快,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2020年15期 v.23 1334-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CD14mRNA与TLR4mRNA的表达及意义

    刘静静;李素萍;王青;

    目的探讨CD14mRNA、TLR4mRNA在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18-02—11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为实验组,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RT-PCR技术检测2组CD14mRNA、TLR4mRNA基因表达水平,同时探讨CD14mRNA、TLR4mRNA在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Y分期、运动并发症、服用受体激动剂、服用L-DOPA等相关性。结果实验组CD14mRNA、TLR4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探讨CD14mRNA、TLR4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程、运动并发症、服用药物等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患者病理H-Y分期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 CD14mRNA及TLR4mRNA在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固有免疫系统有可能参与了帕金森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对帕金森患者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2020年15期 v.23 1339-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论著 护理园地

  •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纵向调查

    王建丽;周毅娟;夏伶俐;王新艳;

    目的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调查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缺失的应对方式和创伤后成长心理变化的趋势,并探讨其相互关系,为循证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量表,对180例乳腺癌患者于手术后、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4个时间点进行追踪调查。结果第1次的调查资料收集完整共180份,第2次回收178份,第3次回收175份,第4次回收167份。本组患者应对方式总分在术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总分在4个时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成长评分在术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4个时段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面对得分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各分量得分正相关(r=0.241~0.410);回避得分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166~0.259);屈服得分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24~-0.486)。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回避与屈服的分值较高,应适度地给予干预,引导患者采用积极应对;乳腺癌术后创伤后成长不明显,积极面对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有正性促进作用。

    2020年15期 v.23 1344-1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综述

  • 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骆斌;眭明红;向云;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复杂,治疗繁多,临床上有时难以选择准确治法,从而影响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为了清晰地梳理偏瘫肩痛病因及治疗方法,通过检索PubMed、Springer、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发现偏瘫肩痛病因主要有早期肌力降低和后期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半脱位、肩部软组织炎症及损伤、不适当运动损伤、未进行良肢位摆放、神经源性疼痛及心理因素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注射、物理治疗、运动治疗、肌内效胶贴、矫形器、针灸等。通过总结,为临床治疗偏瘫肩痛提供部分思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2020年15期 v.23 1349-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研究进展

    李改;赵静;王华园;孙瑞华;张昊晗;时英英;张杰文;

    脑小血管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病理性变化的一组疾病的统称,绝大部分是散发的,少部分与遗传相关。CARASIL是一种罕见的非高血压性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其致病基因由10号染色体上HTRA1基因的双等位突变引起。CARASIL患者早期可出现脱发、反复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脊椎变形、腰痛等症状。头颅MRI常见的表现为双侧弥漫性白质高信号及分布于丘脑及基底节区的腔隙性梗灶。神经病理学检查可见脑小动脉粥样硬化伴内膜增厚、胶原纤维致密、血管平滑肌细胞丢失、中膜玻璃样变性,主要发生在小穿通动脉,无颗粒状嗜锇性物质(granular osmiophilic material,GOM)或淀粉样蛋白沉积。现就CARASIL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病理特征、遗传学特点、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2020年15期 v.23 1354-1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前循环动脉瘤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蔡崇明;杨少春;

    随着神经外科对的手术精确性要求不断提高,精细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显微解剖及入路的研究也有了更新的进展,手术入路也有了更多种的选择。前循环动脉瘤不仅具有位置较深、解剖位置复杂的特点,且存在穿支多、血管变异复杂因素,因此较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的手术难度较高。前循环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是高发部位之一,当前对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常用于处理位于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主要有经典的翼点入路、小创面的眶上外侧入路和锁孔入路,以及在此类基础手术入路上发展出来的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及联合手术入路。本文将对目前常用的前循环动脉瘤经颅手术入路种类和其特点进行综述。

    2020年15期 v.23 1359-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基于神经调控机制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促醒治疗新进展

    曹志刚;冯海霞;李亚斌;马中睿;李姣;王红霞;杨佳丽;陈宁;

    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指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损伤,是年轻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STBI已被认为是目前国际尚未解决的严重世界卫生疾病问题之一。而意识障碍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因此帮助STBI患者意识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STBI后意识障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基于神经调控机制的促醒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取得令人信服的询证支持。本文对STBI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0年15期 v.23 1364-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脑电监测技术在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杨玉婷;李英;周文胜;周芝文;

    脑梗死患者常因脑结构的受损而出现功能障碍,对此类患者的预后及脑功能的评估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脑电监测作为代表性的实时、无创电生理监测工具之一,对脑血流及脑代谢改变极其敏感,对于脑梗死患者脑功能评估、预后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脑电监测技术在脑梗死领域的相关研究,总结了脑梗死后的脑电图改变以及与脑梗死预后相关的特征性脑电图改变,并展望未来脑电监测技术在脑卒中领域的应用。

    2020年15期 v.23 1369-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李阳;图雅;王育民;

    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是儿童,尤其是36月龄以下婴幼儿最常见的颅脑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预防措施的普及、抗生素的革新,BM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病死率与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尤其在低收入的亚非拉国家有1/3~1/2的随访患儿留有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极大降低了儿童生存质量,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对于导致BM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目前较为认可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原菌、年龄小(1岁以内)、临床表现重(惊厥、意识障碍等)及炎症指标高,现介绍影响BM预后的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0年15期 v.23 1374-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