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PGC-1α基因缺失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小鼠神经毒性的影响

    孙治坤;马兴荣;陈帅;贺爽;张杰文;

    目的观察PGC-1α基因缺失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小鼠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PGC-1α基因敲除小鼠和C57BL16小鼠各12只,常规饲养3 d后按照随机化原则将两种基因型组小鼠分为对照组和Aβ注射组,每组6只。在脑立体定位仪指导下把凝聚态Aβ_(1-40)注射到不同基因组(正常基因和PGC-1α基因敲除)小鼠的双侧侧脑室中,然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内ChAT和AchE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 Aβ_(1-40)注射双侧侧脑室后,两种不同基因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同种基因型小鼠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内ChAT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AchE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SOD及GSH的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而MDA的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基因小鼠相比,PGC-1α基因敲除组小鼠侧脑室注射Aβ_(1-40)后较正常基因组小鼠的学习记忆水平明显下降(P<0.05),同时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内ChAT活性明显降低(P<0.05),AchE活性明显升高(P<0.05),SOD及GSH的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而MDA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 PGC-1α基因敲除可增强Aβ诱导的神经毒性作用。

    2020年23期 v.23 2025-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 胶原-壳聚糖支架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朱旭;于国渊;杨华堂;张宁;王喜旺;王晶;王如科;

    目的探讨胶原-壳聚糖支架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运动功能恢复作用,为组织工程学在临床治疗脊髓损伤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1)制备胶原与壳聚糖配比为3:1的凝胶复合材料,置于真空冻干机冷冻干燥得到多孔可降解的胶原-壳聚糖支架(scaffolds S);(2)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3组,暴露脊髓后未损伤脊髓为空白对照组(SHAM),采用挂线法离断脊髓后未放入支架为离断损伤组(SCI)和采用挂线法离断脊髓后植入胶原-壳聚糖支架为支架组(SCI+S);(3)术后每周采用双盲法通过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价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分别在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和术后2个月分别检测各组大鼠(n=5)双后肢运动电生理(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活动;(4)术后8周取材,石蜡切片观察HE染色;冰冻切片观察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免疫荧光染色情况。结果挂线法将缝合线穿过暴露的脊髓底部,提拉起脊髓后用手术剪刀离断,确保彻底离断脊髓组织。离断瞬间大鼠双下肢剧烈抽搐数次后各个关节松弛,无牵拉反射,提示造模成功。术后1个月和术后2个月,SCI+S组大鼠的MEP电生理活动、BBB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SCI组。HE染色结果发现SCI+S组损伤后形成的空洞明显少于SCI组大鼠;NF免疫荧光结果发现SCI+S组相对于SCI组更有利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修复。结论孔胶原-壳聚糖支架减轻脊髓损伤后空洞的形成并促进神经纤维及轴突再生及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支架。

    2020年23期 v.23 2032-2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

论著 临床诊治

  • 度洛西汀添加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唐毅;王冬;陈剑豪;郑伟;郑智楷;

    目的探索度洛西汀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subacute herpes zoster neuralg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3例病程1个月以上的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组(doloxitine group)及对照组(control Group),对照组口服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治疗,度洛西汀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度洛西汀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度洛西汀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普瑞巴林剂量无明显变化,而度洛西汀组加巴喷丁剂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3个月后,加巴喷丁的剂量无显着差异,而普瑞巴林的剂量则显著降低(P<0.05)。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2组无显著性差异;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可显著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生活质量,且临床安全性较好。

    2020年23期 v.23 2039-2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高分辨率磁共振诊断椎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王彦平;张保朝;闻公灵;刘义锋;汪宁;孙军;茹睿;温昌明;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诊断椎动脉夹层(VAD)中的临床特征,以及不同影像方法对VAD诊断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4-03—2019-11南阳市中心医院14例经HRMRI诊断的VAD患者,观察VAD在HRMRI中的临床特征,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造影术(CTA)等不同影像方法诊断VAD的差异。结果 14例患者中HRMRI发现16支VAD,影像表现为壁内血肿、双腔征、内膜瓣;颅外段VAD 8例,经CDU诊断7例,阳性率85.70%,表现为双腔型、壁内血肿型、瘤样扩张;颅内段VAD 6例,TCD检查表现为血流频谱呈高阻型改变;CTA诊断4例,阳性率28.57%,表现为双腔症、内膜瓣、血管腔呈偏心性狭窄或闭塞、动脉瘤。结论 HRMRI诊断VAD清晰易辨,对血管壁及壁内成分可清晰显示,已成为诊断VAD的重要手段。CDU可作为颅外段VAD首选的筛查手段;对TCD、CTA检查发现性质难定的血管异常患者,选择HRMRI检查,可提高VAD的诊断率。

    2020年23期 v.23 2044-2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 视频头脉冲TCD转颈试验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颈性眩晕的价值

    邵良;薛海丽;郭啸鸣;杨家伟;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和经颅多普勒试验在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为A组,22例颈性眩晕患者为B组,分别行vHIT和TCD转颈试验。结果 2组VOR慢相的增益值与代偿性扫视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VOR慢相的增益值较B组降低(P<0.05);A组代偿性扫视阳性率较B组升高(P<0.05);B组患者TCD转颈试验异常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性偏头痛组患者VOR慢相的增益值较颈性眩晕组降低,代偿性扫视阳性率较颈性眩晕组升高;前庭性偏头痛组TCD转颈试验异常率低于颈性眩晕组,视频头脉冲试验和经颅多普勒转颈试验可用于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颈性眩晕中导致的眩晕。

    2020年23期 v.23 2050-2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 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与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对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姚川;张晓;董艳鹏;

    目的探讨脑脊液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和腺苷脱氨酶(ADA)对化脓性脑膜炎(PM)与病毒性脑膜炎(V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04—2020-04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颅内感染患儿96例,其中VM 58例(VM组)和PM 38例(PM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疑似偏头痛患儿24例(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4 h内均采集脑脊液检测CK-BB、AD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脑脊液CK-BB、ADA对VM、PM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VM组和PM组的CK-BB[(4.32±0.76)U/L vs (17.85±3.27)U/L vs (12.63±4.50)U/L]、ADA[(0.45±0.25)U/L vs (0.49±0.28)U/L vs (2.71±1.56)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VM组CK-BB水平明显高于PM组和对照组,PM组AD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组ADA水平高于VM组、对照组(P<0.05),VM组和对照组A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K-BB、ADA诊断PM的最佳截值分别为9.17 U/L、1.45 U/L;CK-BB、ADA诊断PM的AUC[0.741(95%CI:0.656~0.815) vs 0.818(95%CI:0.740~0.881)]比较,CK-BB明显小于AD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BB诊断VM的最佳截值为12.06 U/L,AUC为0.834(95%CI:0.734~0.908)。结论颅内感染早期CK-BB≥12.06 U/L时对VM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DA≥1.45 U/L时对PM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2020年23期 v.23 2056-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降纤酶与阿加曲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凝血/纤溶系统及血清GFAP OPN的影响

    于洋;项广宇;李涛;钱哲;

    目的分析降纤酶结合阿加曲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凝血/纤溶系统及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3—2020-05许昌市中心医院AIS患者124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n=62)、对照组(n=6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降纤酶,研究组予以降纤酶及阿加曲班,均治疗1周。对比分析2组疗效与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_(max))、阻力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_(mean))]、凝血/纤溶系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活性(PLG)、纤维蛋白原(FIB)]、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GFAP、OPN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95.16%,高于对照组的79.03%(P<0.05);2组治疗1周后NIHSS评分与PI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BI评分与V_(max)、V_(mean)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周后PT、APTT、FIB与血清IL-6、TNF-α、hs-CRP、GFAP、OP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LG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纤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AIS患者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与凝血/纤溶系统,减轻炎症反应,下调GFAP、OPN表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2020年23期 v.23 2061-2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静止性脑梗死患者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晨;胡义芳;薄茂林;刘红;张琨;杨惠芳;李经纶;

    目的探讨静止性脑梗死(SCI)的认知损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韦氏智力量表,对经CT或MRI证实的143例SCI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评,并与临床性脑梗死(CCI)组176例及正常对照组129例进行比较。对SCI组内智能障碍者与非智能障碍者的梗死病灶情况(数量、侧别、部位)、人口学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慢性病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CI组23例存在智能障碍,其构成比与CCI组4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智能障碍者在病灶数量(多灶)、部位(颞叶/侧脑室旁/丘脑)、文化程度(小学以下)、既往基础病史(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与非智能障碍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止性脑梗死,其认知障碍的程度与症状性脑梗死等同。多发性脑梗死、颞叶梗死、侧脑室旁梗死、丘脑梗死、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糖尿病史、甲状腺功能减退史是SCI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2020年23期 v.23 2068-2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研究

    杜振峰;蔡琛;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在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11—2020-05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作业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整体认知功能,采用数字广度(DS)、数字警觉测试(DVT)、数字符号测试(SDMT)评估注意力,采用连线测试(TMT)评估执行能力,采用MBI和FIM评分法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和独立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MoCA、DS、DVT、SDMT、TMT、MBI及FI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DS、DVT、SDMT、MBI及FIM评分均有所上升,而TMT评分有所下降(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MoCA、DS、DVT、SDMT、MBI及FIM评分更高,TMT评分更低(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可改善注意力、执行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独立能力。

    2020年23期 v.23 2074-2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早期颅骨修补对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邵东传;赵楠;李进;吴钧;刘俊;普快荣;陈曦;杨洲;马钢;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01—2019-10收治的121例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颅骨修补的时机,将其分成早期组(术后≤3个月,50例)与晚期组(术后>3个月,71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同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结果早期组术后FIM评分、MMSE评分[120.0(115.0,124.2)分和27.0(24.5,29.0)分]较术前[114.0(90.0,116.5)分和23.0(15.8,25.3)分]均有所提高,同时晚期组术后FIM评分、MMSE评分[117.0(110.0,120.0)分和26.0(18.0,27.0)分]较术前[115.0(105.0,119.0)分和24.0(16.0,26.0)分]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早期组FIM评分、MMSE评分[120.0(115.0,124.2)分和27.0(24.5,29.0)分]较晚期组[117.0(110.0,120.0)分和26.0(18.0,27.0)分]提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无死亡和感染病例,早期组和晚期组硬膜外血肿和积液发生率[8%(4/50)和9.9%(7/71)],癫痫发生率[10%(5/50)和19.7%(14/71)],脑积水的发病率[4%(2/50),2.8%(2/71)],术后住院时间[(8(7,9)d和8(7,9)d]和术中失血量[300(300,400)mL和300(250,35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3个月)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且更有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2020年23期 v.23 2081-2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张雪玲;陈晓轶;郭建梅;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疗法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VE)患儿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2—2019-11就诊的重症VE患儿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2组均进行一般治疗,对照组采用纳洛酮及神经节苷脂治疗,试验组在该基础上使用MP冲击疗法。比较2组治疗效果、临床特征消失时间、血清指标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51%,高于对照组的73.58%(P<0.05);试验组各类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RP、PCT、TNF-α、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sVCAM-1)、神经烯醇化酶(NSE)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P冲击疗法治疗重症VE患儿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并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2020年23期 v.23 2086-2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HAT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

    郭耀强;白宏英;录海斌;刘海涛;司亚克;赵祚翔;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06—2020-06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HAT评分,以评分结果分组,比较各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25例发生出血转化,其中6例为脑实质内血肿,7例表现为症状性出血转化,不同分组间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2.650,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AT评分与溶栓后出血转化间有相关性(r=0.309,P<0.001)。结论对于时间窗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HAT评分越高,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就越高。

    2020年23期 v.23 2092-2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性眼球阵挛-肌阵挛综合征疗效分析

    石伟伟;张敏;刘方;刘恒方;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对复发性眼球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MS)的长期疗效。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临床诊断为OMS患儿的临床特征,分别使用抗病毒+小剂量激素、人血丙种球蛋白+激素冲击、利妥昔单抗治疗,采用NIHSS评分量表评价3种治疗方案效果,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患儿经抗病毒+小剂量激素治疗后,NIHSS评分均无改善,治疗效果不佳。患儿经过人血丙种球蛋白+激素冲击治疗后NIHSS评分有所改善,但治疗效果持续时间较短,复发频率较高,平均约23 d,需每月重复治疗。患儿给予利妥昔单抗4个疗程后,第一次用药期间发现患儿除有短暂发热、低血压外,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NIHSS评分改善显著,随访至今6个月未复发。结论对复发性眼球阵挛-肌阵挛综合征患儿,利妥昔单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0年23期 v.23 2097-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保乳切除术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马赫男;刘真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方式的不同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01—2017-06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28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保留乳房乳腺癌切除术(保乳手术组)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组(改良根治术组),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 a的生活质量及心理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乳腺癌生命质量测评表FACT-B(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breast)、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E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分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自尊心和心理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前保乳手术组和改良根治术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自尊、焦虑及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a保乳手术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自尊、焦虑及抑郁评分显著优于改良根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保乳切除术相较于改良根治术对乳腺癌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负面情绪有显著改善,并可明显提高患者自信心,在可选择的情况下保乳切除手术值得推广。

    2020年23期 v.23 2102-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论著 护理园地

  • 自我效能护理在偏头痛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王瑞涛;王喜东;田书亚;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护理在偏头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偏头痛患者8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开展自我效能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及偏头痛发作次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行为、躯体、情绪、角色、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偏头痛发作次数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实行自我效能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头痛发作频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0年23期 v.23 2107-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病例报告

  • 先天性肌强直一家系的临床与基因分析

    曹小丽;覃秋燕;黄文;

    目的分析一个疑似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及致病基因突变,为提高该病诊断能力提供方法。方法观察2019-01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先天性肌强直先证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提取研究对象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全外显子测序,确定可能的致病基因并结合家系分析和对照组检测结果,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先证者为24岁男性,其家族中父亲、姑姑及大姐均有类似表现,先证者及家族中患病者CLCN1基因14号外显子区域存在c1879A>C突变,健康家族成员及建康对照组则均未携带该突变,该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由苏氨酸突变为脯氨酸(p.T627P)。予小剂量美西律治疗,随访半年后症状有所改善。结论 CLCN1基因突变临床表型变异大,在该家系中发现的新突变c1879A>C为先天性肌强直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2020年23期 v.23 2112-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