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颅内动脉高密度征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陈伟;梅照军;曹侃;孙而艺;陆培松;李巧玉;陆新宇;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高密度征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01—2020-06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3例接收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CT平扫结果分为动脉高密度征组(n=41例)和无动脉高密度征组(n=52例),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2组术后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90 d良好预后率(MRS≤2分)和病死率。结果术后血管再通率动脉高密度征组87.8%(36/41),低于无动脉高密度征组的88.5%(46/52);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动脉高密度征组14.6%(6/41),低于无动脉高密度征组的15.4%(8/52);90 d良好预后率动脉高密度征组51.2%(21/41),低于无动脉高密度征组的55.8%(29/52);术后90 d病死率动脉高密度征组19.5%(8/41),高于无动脉高密度征组的15.4%(8/5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经机械取栓患者的预后与动脉高密度征无明显相关性。

    2021年17期 v.24 1473-1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周围神经病变与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促炎反应的关系研究

    辛雅萍;李天天;祝艺涵;张琦;

    目的探讨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促炎反应在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08—2020-11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58例(T2DM组),DPN患者58例(DPN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HC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脂肪因子CTRP1,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IL-6及炎症趋化因子MCP-1水平。结果 DNP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T2DM组,且DNP组CTRP1、TNF-α和MCP-1也显著高于T2DM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RP1、TNF-α和MCP-1与DNP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是DPN的独立影响因素。而CTRP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TRP1水平与TNF-α和MCP-1均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高表达的CTRP1可能通过促炎反应上调炎症因子TNF-α和炎症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诱导DPN的发生。

    2021年17期 v.24 1482-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首发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刘瑞华;周海涛;张鹏远;李艳;

    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4-01—2019-09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诊断为NMOS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其首发症状、病例特点和影像学表现等。结果 40例患者中以视神经炎为首发表现者占42.5%,以脊髓炎为首发表现者占42.5%,以最后区综合征为首发表现者占10.0%,以脑干综合征和大脑综合征为首发表现者各占2.5%;复发率82.5%(33/40),其中颅内病灶为首发的患者均有复发;首次发作误诊率为55%(22/40);头颅MRI中延髓受累最多(61.5%),其次是皮层和皮层下(23.1%);脊髓MRI中颈胸髓同时受累最多(51.6%),其次是仅颈髓受累(32.3%)和仅胸髓受累(12.9%),视神经MRI中可表现为视神经水肿增粗(46.7%)和萎缩变细(33.3%)。结论 NMOSD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各异,首发误诊、漏诊率高,复发率高,MRI有特征性表现,对不明原因的急性视神经炎、长节段脊髓炎,以及急性起病的大脑、脑干、间脑、最后区综合征患者,需尽早明确有无NMOSD可能。

    2021年17期 v.24 1489-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 血清hs-CRP ox-LDL水平在脑梗死中的表达及意义

    吴海燕;张平;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01—2019-12商丘市中心医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0例(观察组),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108例,小动脉闭塞型(SAO)82例,心源性栓塞型(CE)3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ox-LDL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E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LAA和SAO型患者(P<0.05);观察组LAA型患者血清ox-LDL水平、NIHSS评分明显高于SAO和CE型患者(P<0.05),血清hs-CRP、ox-LDL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98、0.404,P<0.05),hs-CRP与ox-LDL呈正相关(r=0.480,P<0.05)。结论不同分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ox-LDL表达有所差异,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2021年17期 v.24 1498-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刘俊杰;汪卫建;周彦汝;张岚;

    目的总结颅内恶性黑色素瘤(MM)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15例MM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患者中原发性颅内恶性黑色素瘤(PIMM)3例,继发性颅内恶性黑色素瘤(MIMM)12例。3例PIMM为颅内单发病灶,2例呈稍长T1混杂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混杂高信号。1例位于脑干的PIMM,呈不均匀T1WI高信号和T2WI低信号,DWI呈轻度弥散受限,增强后病变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并见"脑膜尾征"。12例MIMM中,11例为单发肿瘤,1例为分布在额、顶、颞叶的多发病灶。MIMM病灶信号表现多样,T1WI为低或高信号,T2WI多为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病灶周围轻至中度水肿。结论颅内恶性黑色素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黑色素瘤,典型的黑色素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非典型的黑色素瘤MRI表现多样,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2021年17期 v.24 1506-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Neuroform EZ支架用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

    周静;温昌明;李连冲;余洋;张保朝;杨银雪;

    目的观察Neuroform EZ支架用于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的效果及终点事件发生率。方法选取2017-06—2019-08南阳市中心医院96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存在MCA重度狭窄(70%~99%),并在全麻下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术后分别于3、6、9个月时住院复查DSA,12个月时门诊随访,检查患者颅内是否有支架内狭窄及手术血管相关的缺血性血管疾病情况。结果 96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支架完全覆盖靶病变,且残余狭窄<40%),血管狭窄率由(84.99±6.97)%降为(17.89±6.70)%。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2 d发生颅内出血,临床表现为头痛、烦躁及进行性意识障碍等,经积极治疗后仍于术后第3天死亡。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04%(1/96),次要事件的终点发生率为0。随访3~12个月,平均7.7个月。16例患者依从性差或拒绝复查脑血管造影,79例完成随访,随访率为83.15%。随访结束后,79例患者DSA随访,出现大脑中动脉支架内再次狭窄(DSA证实>50%的支架内狭窄)占5.06%(4/79),余94.93%(75/79)未发现大脑中动脉内M1段支架变形、塌陷、断裂、移位及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等情况,与手术血管相关的缺血性血管疾病均未发现。结论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的终点事件发生率较低,支架再狭窄率更低,效果更好,是治疗MCA重度狭窄的有效手段。

    2021年17期 v.24 1516-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Brunnstrom技术联合依达拉奉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

    郭敬志;刘旭辉;刘庆乐;

    目的探讨Brunnstrom技术联合依达拉奉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08—2019-08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接诊的80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Brunnstrom技术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血清学指标、肢体活动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Brunnstrom技术联合依达拉奉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清学指标,提高肢体康复功能,安全性良好。

    2021年17期 v.24 1523-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癫痫临床观察

    张景杰;蔡西国;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癫痫的患儿接受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对神经保护作用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01—2019-02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癫痫患儿,对照组43例,联合组44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联合组给予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的联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的76.7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6个月后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7.55±4.02)分、(13.65±3.2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0.19±4.27)分、(16.67±3.74)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癫痫给予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能够更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儿神经功能,提升整体治疗有效性。

    2021年17期 v.24 1531-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论著 护理园地

  • 程序化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临床观察

    付伟锋;王健;李和平;王留根;曾西;

    目的观察程序化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PSSP)对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PSSP患者185例,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93例,2组患者均接受二级预防药物并合理管控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采用常规神经促通技术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对日常生活注意问题,包括良姿体位摆放予以详细的指导和解答。观察组由运动治疗师予以指导、训练及宣教,具体有降低肌肉张力、关节活动度训练、软组织松动术、关节松动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类比法(VAS)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FMA-U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别为(1.21±1.12)分和(4.62±1.36)分,2组患者FMA-U评分分别为(32.45±5.25)分和(11.59±4.38)分。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FMA-U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和FMA-U评分提高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的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PSSP患者运动时的疼痛程度及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2021年17期 v.24 1538-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 延续护理对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填塞术后脑积水预后的影响

    王屹;王贺;宋科;侯晓丽;司晓娜;

    目的总结延续护理对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填塞术后脑积水预后的影响,从脑积水康复和并发症角度探索延续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20-06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填塞术后脑积水31例实施延续护理患者(延续组)的临床资料,同期33例未进行延续护理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脑积水恢复、复发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出院随访延续组GOS分级Ⅲ级2例,Ⅳ级6例,Ⅴ级23例;对照组GOS分级Ⅲ级5例,Ⅳ级10例,Ⅴ级18例,分流复发及并发症死亡2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组出现3例脑积水腹腔分流复发,对照组4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组分流并发症1例,对照组5例,其中2例死亡,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填塞术后脑积水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并及时发现脑积水复发和并发症。

    2021年17期 v.24 1546-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综述

  • 艾地苯醌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进展

    徐朝辉;陈瑛;肖倩;梁彪;陈珍;李国毅;程记伟;赵卿;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艾地苯醌是一种线粒体靶向药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改善线粒体功能。本文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的关系、艾地苯醌药理机制、艾地苯醌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深入探讨艾地苯醌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潜在的疾病修饰作用。

    2021年17期 v.24 1553-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