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巧钰;罗针;赵小燕;李昌泰;杨威;
目的 分析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10—2022-10华西医院收治的84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效果、相关血清学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OKM分级[(3.82±0.05)分]、术后6个月GOS评分[(4.23±0.45)分]、术后24 h GCS评分[(15.18±2.79)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7±0.08)分、(3.71±0.58)分、(12.36±2.54)分],住院时间[(17.21±3.87)d]短于对照组[(24.36±5.25)d],术后6个月血清Caspase-3[(157.38±45.15)μg/L]、MMP-9水平[(12.83±2.41)μg/L]及总并发症发生率(9.52%)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4.76±58.43)μg/L、(18.62±3.58)μg/L、2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血流导向装置能够显著提升栓塞效果,改善血清学指标和预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4年01期 v.27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周海涛;牛宇杰;刘德全;潘社红;任向阳;李玉林;王云龙;
目的 分析洛阳地区两个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静脉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两个家系先证者进行SCA1、2、3、6、7、12、17和DRPLA亚型的筛选。亚型初步确定后对目的片段进行Sanger测序,得到确认后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验证。结果 家系1和家系2先证者经检测均为SCA2亚型,致病等位基因CAG重复次数分别为44和38次,随后的家系验证结果显示家系1中检测到致病基因携带者3人,家系2中检测到致病基因携带者1人。先证者均以行走不稳为主要症状,部分成员伴言语不清、记忆力下降。结论 联合应用PCR和Sanger测序方法确诊了洛阳地区两个SCA2家系,家族性的行走不稳是其主要临床特点。
2024年01期 v.27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褚玉玄;王建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帕金森病(PD)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作用,分析PD相关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01—2022-1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PD患者120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根据患者有无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67例和认知正常组53例,均接受DTI检查,比较2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并分析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苍白球、脑桥的F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组尾状核头、黑质、丘脑的FA值与认知正常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2组苍白球、尾状核头、脑桥、黑质、丘脑的M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组受教育年限明显短于认知正常组(P<0.05),认知障碍组HAMD评分、HAMA评分、UPDRS-Ⅲ评分明显高于认知正常组高(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HAMA评分、高UPDRS-Ⅲ评分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年限长是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DTI技术的尾状核头、黑质、丘脑的FA可评估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焦虑、抑郁、受教育年限有关。
2024年01期 v.27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郑德泉;江华;韩玉惠;杨青平;吴义森;欧阳林;李清金;
目的 探究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皮发育调节基因-1(Del-1)、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01—2021-12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ACI患者(病例组)及10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面积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梗死最大直径>5 cm,n=14)、中面积梗死组(梗死最大直径3~5 cm,n=53)和小面积梗死组(梗死最大直径<3 cm,n=59);根据NIHSS评分分为重症组(NIHSS评分≥16分,n=13)、中症组(5分<NIHSS评分<15分,n=58)和轻症组(NIHSS评分≤5分,n=55);根据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n=81)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n=45)。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Del-1、IL-17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Del-1、IL-17水平预测老年ACI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吸烟史比例、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血清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De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血清Del-1水平比较,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血清IL-17水平比较,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P<0.05)。轻症组血清Del-1水平高于中症组、重症组(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IL-17水平比较,重症组>中症组>轻症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Del-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血清IL-17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Del-1、IL-17预测ACI患者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763、0.747(P<0.05)。结论 老年ACI患者血清Del-1水平较低,IL-17水平较高,二者与患者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老年ACI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2024年01期 v.2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叶俊伟;施丹娜;
目的探讨斯钙素抗体-1(STC1)、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轴突生长诱向因子-1(NETRIN-1)在中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 收集74例TBI患者及40名健康者的血清样本,使用q RT-PCR检测健康者与TBI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血清STC1、S100B、NETRIN-1表达水平。收集TBI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使用扩展版格拉斯哥结局量表(EGOS)评估患者预后,根据E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EGOS≥5分,n=40)及预后不良组(EGOS<5分,n=34)。分析TBI患者术后血清STC1、S100B、NETRIN-1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TC1、S100B、NETRIN-1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评估引起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 q RT-PCR分析显示,与健康者相比,TBI患者术前血清STC1、S100B水平升高,NETRIN-1水平降低,术后血清STC1、S100B水平降低,NETRIN-1水平升高(P<0.05)。TBI患者术后第1、3、5、7天血清STC1、S100B水平逐渐降低,NETRIN-1水平逐渐升高,术后第5天最显著(P<0.05)。与术后第5天预后良好组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STC1、S100B水平显著升高,NETRIN-1水平显著降低(P<0.0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第5天TBI患者血清STC1、S100B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比,NETRIN-1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反比(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术后第5天血清STC1、S100B、NETRIN-1水平对TBI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STC1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 STC1、S100B、NETRIN-1在TBI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异常,对TBI患者预后分析具有较高价值。
2024年01期 v.2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 常小娜;何文进;蔡炜琼;钟立清;丁庆社;代琳玉;郑美娴;邱广美;曹玉竹;卢睿;杨世泉;
目的 探究全脑CT灌注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06—2023-04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发病7 d内临床诊断继发性脑梗死状况分为脑梗死组(n=22)与非脑梗死组(n=48),对比2组全脑CT灌注参数,经ROC曲线分析全脑CT灌注参数联合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最佳阈值,对比全脑CT灌注参数、DWI及两项联合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性,并通过Kappa值分析其一致性。结果 脑梗死组CBF、CBV低于非脑梗死组,TTP、MTT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采用ROC分析获取CBF、CBV、TTP、MTT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AUC分别为0.670、0.854、0.681、0.754,联合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AUC为0.925。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全脑CT灌注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敏感度77.27%,特异性95.83%,Kappa值0.759;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敏感度81.82%,特异性97.92%,Kappa值0.828;两项联合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敏感度95.45%,特异性95.83%,Kappa值0.902,一致性较好。结论 全脑CT灌注及DWI诊断TIA继发脑梗死均具有一定价值,且两项联合诊断的准确性更好。
2024年01期 v.27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荆梅;顾欣欣;
目的分析颅脑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03—2023-05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8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GE Revolution CT颅脑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及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制作3种影像学检查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综合诊断确诊,8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阳性69例(86.25%),脑梗死阴性11例(13.75%)。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率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联合检查、GE Revolution CT颅脑灌注成像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 Revolution CT颅脑灌注成像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联合检查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9、0.7688、0.8682。结论 GE Revolution CT颅脑灌注成像与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及AUC水平。
2024年01期 v.27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 杨静;张玲;李秀岩;周欣彤;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高分辨MRI参数联合血清miR-27a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1-01—2022-12于大庆龙南医院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及抗血小板治疗的11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检查,测定并记录平均血流速度(MF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最大血流速度(PSV)及颈动脉狭窄率,采用高分辨MRI检查并记录患者的斑块偏心指数和斑块强化程度,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27a水平。患者出院后随访1 a,观察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 11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83例,预后不良者27例。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PSV、斑块强化程度和血清miR-27a水平与预后不良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颈动脉狭窄患者MFV和PSV与血清miR-27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FV、EDV、PSV、斑块偏心指数、斑块强化程度和血清miR-27a水平均与颈动脉狭窄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PSV、斑块强化程度和血清miR-27a水平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64(95%CI:0.662~0.866)、0.649(95%CI:0.519~0.779)和0.832(95%CI:0.748~0.916)。PSV、斑块强化程度联合血清miR-27a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预后的AUC为0.895(95%CI:0.830~0.960)。结论颈动脉超声、高分辨MRI参数联合血清miR-27a对颈动脉狭窄术后患者的预后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2024年01期 v.27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杨迪;刘彩梅;刘丹;
目的 探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05—2023-01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参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直径(CAD)、颈动脉血流速度(CAV)、颈动脉血流量(CAF)]、VVI参数[颈动脉纵向应变(LS)、纵向应变率(LSR)、径向应变(RS)、径向应变率(RSR)],采用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析观察组患者VVI参数与血压、血脂指标及常规超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MT、CAD分别为(1.23±0.25)mm、(6.53±0.72)mm,大于对照组的(0.79±0.15)mm、(6.01±0.65)mm(P<0.05),CAV为(29.72±4.85)cm/s,小于对照组的(33.46±5.28)cm/s(P<0.05)。观察组颈动脉LS、LSR绝对值及RS、RSR值分别为(18.23±2.35)%、(1.32±0.21)s~(-1)、(23.45±4.12)%、(1.87±0.34)s~(-1),小于对照组的(22.76±2.84)%、(1.57±0.26)s~(-1)、(28.78±4.63)%、(2.23±0.38)s~(-1)(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LS、LSR绝对值及RS、RSR值与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IMT、CAD均呈负相关(P<0.05),与CAV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VVI技术可定量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且其定量参数与血脂、血压指标及颈动脉常规超声参数有一定相关性。
2024年01期 v.27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孙雪;李伟;秦志平;喻红霞;崔智飞;
目的 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的特征及与不同梗死部位、面积等梗死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2—2021-03诊治的135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另选取同期因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的无症状中老年人11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超声造影参数,包括峰值强度比值(P)、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p)。将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分成不同亚组,分析不同亚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相关参数。结果 脑梗死患者P和AU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P和AUC值明显升高,Tp值明显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AUC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Tp值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不同梗死部位间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皮质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不同梗死面积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面积梗死组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水平明显异于无症状有斑块者,且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完全闭塞。
2024年01期 v.27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刘森;王婷;郭延勇;聂斐;刘琨;
目的 探讨颅脑结构性病变所致癫痫的伽玛刀(γ-刀)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及视频脑电图(VEEG)随访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戴庄医院伽玛刀治疗科和神经科2017-01—2021-06确诊的60例颅脑结构性病变所致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γ-刀治疗将其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γ-刀联合药物治疗组(γ-刀组),每组30例,进行随访观察,分析γ-刀治疗的效果及随访VEEG检测结果。结果 在1~2 a的随访期内,γ-刀组患者癫痫总改善率76.67%,对照组为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刀组EEG痫样放电检出率30.00%,对照组为66.67%;γ-刀组癫痫控制显效组EEG正常率为50%,明显高于有效组的11.11%及无效组的0,显效组EEG痫样波检出率(7.14%)明显低于有效组(22.22%)和无效组(85.71%)。γ-刀治疗后随访期内癫痫发作改善率分别为0.5~1 a 63.33%,>1~2 a 76.67%,>2~3 a 80.77%,3 a以上82.61%;VEEG痫样波检出率分别为0.5~1 a63.33%,>1~2 a 30.00%,>2~3 a 23.08%,3 a以上21.74%。术后并发放射性脑水肿3例(10.00%)。结论 γ-刀治疗颅内结构性病变所致的难治性癫痫效果明确,VEEG有助于γ-刀治疗方案的设计、评估治疗效果和指导治疗后用药。
2024年01期 v.27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 李辉;李万群;张璐;王欣丽;韩敬哲;
目的 分析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01—2022-12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感染组,进行m NGS检测及细菌培养,比较两者对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纳入同期颅内动脉瘤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患者63例为非感染组,收集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6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中mNGS检出病原微生物患者50例,检出率83.00%;细菌培养检出病原微生物患者36例,检出率60.00%,mNGS对病原微生物患者的检出率高于细菌培养(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手术时间≥4 h、术中出血量≥100 mL、动脉瘤破裂、脑脊液漏、置管时间≥7 d及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是颅内动脉瘤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指标Prob的灵敏度84.00%,特异度67.00%,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结论 mNGS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价值较高,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动脉瘤破裂、脑脊液漏、置管时间及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与颅内动脉瘤术后颅内感染有关,以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颅内感染的预测有指导作用。
2024年01期 v.27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李春鹏;龚洁芹;沈李奎;沈慧;
目的 分析以假性周围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首发症状为假性周围神经麻痹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均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假性周围神经麻痹,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均由头颅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50%的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多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血压,治疗上主要采取抗栓、降脂,预后良好。结论 临床上以假性周围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为罕见,极易误诊,对急性起病的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男性周围神经麻痹患者,仍需尽早行头颅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4年01期 v.27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林盛;
目的 分析头颅大动脉及穿支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09—2023-02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头颅大动脉及穿支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大动脉及穿支动脉重度狭窄(狭窄70%及以上)的50例患者为重度组,大动脉及穿支动脉轻中度狭窄(狭窄<70%)的50例患者为轻中度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头颅大动脉及穿支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率及TC、SVEP1、FPG、UA、Cys C水平均高于轻中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吸烟和SVEP1、FPG、Cys C水平是头颅大动脉及穿支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头颅大动脉及穿支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体重指数过高、吸烟和SVEP1、FPG、Cys C水平升高,应早期开展上述指标的监测,以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2024年01期 v.27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王岳斌;刘珍凤;李利香;吴晓青;苏维;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124、miR-12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01—2023-02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HIE患儿为HIE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44例,中度组27例,重度组21例,另选取同期31名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HIE患儿血清miR-124、miR-126表达与S100B、NSE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24、miR-126水平对新生儿HIE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IE组血清miR-124、miR-126表达降低,S100钙结合蛋白B (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升高(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miR-124、miR-126表达依次降低,S100B、NSE水平依次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IE患儿血清miR-124、miR-126表达与S100B、NSE水平呈负相关(rs=—0.757、—0.781、—0.800、—0.785,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24、miR-126表达单独和联合诊断新生儿HI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882、0.946。结论新生儿HIE血清miR-124、miR-126低表达,可能通过神经细胞损伤参与新生儿HIE过程,血清miR-124、miR-126表达联合诊断新生儿HIE的价值较高。
2024年01期 v.2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 陈鸿娟;阿依古丽·阿巴斯;张美;
目的 分析虚拟现实(VR)技术在儿童癫痫患者疼痛和焦虑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以2020-09—2022-09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9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8例,干预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VR干预。主要观察指标为面部疼痛量表修订版(FPS-R)、儿童焦虑相关障碍量表(SCARED)、儿童健康问卷(CHQ-PF50)评分、不良反应及VR干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及干预组干预后FPS-R评分(2.86±1.35比4.25±1.50,1.75±1.00比4.24±1.65)、SCARED评分≥25分占比(33.3%比50.6%,49.4%比14.0%)均低于干预前,CHQ-PF50评分(65.78±18.67比49.50±15.64,78.35±20.14比50.18±16.05)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组干预后FPS-R评分(1.75±1.00比42.86±1.35)低于对照组,SCARED评分≥25分占比(14.0%比33.3%)低于对照组,CHQ-PF50评分(78.35±20.14比65.78±18.67)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干预组患儿疲劳、晕动病、焦虑、恐惧、再入院及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的患儿对VR体验、VR干预对疼痛和焦虑的管理效果、VR干预的便利性及总体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结论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癫痫儿童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疼痛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在儿童癫痫的临床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4年01期 v.27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 张宁;腾飞;孙嫄;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运动功能与女性生育及绝经年龄、血脂等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05—2022-11徐州市中心医院92例女性PD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门诊体检的101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比较2组生殖因素及血脂水平。结果 研究组绝经年龄[(47.8±8.2)岁比(50.2±9.8)岁]、生育年龄[(31.6±4.1)岁比(34.9±6.5)岁]及TC [(4.6±1.0) mmol/L比(5.8±1.5) mmol/L]、TG[(1.3±0.2) mmol/L比(1.8±0.6) mmol/L]、HDL-C [(1.2±0.3) mmol/L比(1.5±0.4) mmol/L])、LDL-C水平[(3.1±0.5)mmol/L比(3.8±0.9)mmol/L]均低于对照组(P<0.05),认知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4.2±5.6)分比(28.9±1.6)分,P<0.05],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8.9±5.6)分比(12.5±1.6)分,P<0.05]。PD患者绝经年龄、生殖年龄及TC、TG、HDL-C、LDL-C水平均与认知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4.172、3.518、4.183、3.829、4.963、3.829,P<0.05),与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3.289、—4.172、—3.818、—4.210、—3.826、—4.162,P<0.05)。结论 PD的发生与生殖因素、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维持一定的血脂水平、保持雌激素水平稳定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预防PD的发生。
2024年01期 v.27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