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TLR4/miR-223/NLRP3信号通路的表达与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的关系

    张珂凡;常昕;肖智骏;席富强;

    目的 探究Toll样受体4(TLR4)/miR-22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的表达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30只3月龄SPF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PSD模型组和TLR4抑制剂组,各10只。PSD模型组和TLR4抑制剂组建立PSD模型,TLR4抑制剂组给予0.3 mg/kg的TAK-242溶液腹腔注射,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5次/周,连续4周。评定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和IL-10的表达水平,RT-PCR测定海马组织中TLR4/miR-223/NLRP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TLR4/miR-223/NLRP3信号轴蛋白的相对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PSD模型组和TLR4抑制剂组大鼠Longa评分以及血清IL-1β和IL-10的表达升高,糖水偏嗜比(SP)、移动情况(LA)显著降低(P<0.05);与PSD模型组相比,TLR4抑制剂组大鼠Longa评分以及血清IL-1β和IL-10的表达表达下降、LA和SP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PSD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TLR4 mRNA、miR-223和NLRP3 mRNA以及TLR4、NLRP3、IL-1β和IL-10蛋白的相对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PSD模型组相比,TLR4抑制剂组的TLR4 mRNA和NLRP3 mRNA以及TLR4、NLRP3、IL-1β和IL-10蛋白的相对表达显著降低,miR-223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TLR4/miR-223/NLRP3信号转导通路与PSD海马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通过调控TLR4/miR-223/NLRP3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成为临床防治PSD的新靶位和新思路。

    2024年02期 v.27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论著 临床诊治

  • 血清p-tau181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田章林;龙波;董语涵;魏有东;

    目的 探究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磷酸化tau181(p-tau181)浓度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认知损害、患者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07—2022-02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PD患者40例和同期健康对照(HC)3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tau181水平。入院或就诊时评估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和Hoehn-Yahr(H-Y)分期量表,以评估P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认知功能由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测评。6个月后随访患者UPDRS评分及H-Y分期,进一步评估血清p-tau181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与HC相比,PD患者血清p-tau181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0.28~2.63)ng/L比0.53(0.04~3.72)ng/L,P=0.55]。PD早期和晚期患者p-tau18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认知损害PD患者、认知正常PD患者与HC者p-tau18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p-tau181与病程(r=-0.14,P=0.37)、UPDRS评分(r=0.02,P=0.89)、MoCA评分(r=0.16,P=0.32)均无相关性。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佳组血清p-tau181水平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74)。结论 p-tau181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表达增加,与疾病严重程度、认知损害、功能预后无明确相关性。

    2024年02期 v.27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 CCCK-18 CTRP-3 miR-340-5p预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

    庞珊珊;姜莹;姜旭;

    目的 探讨CCCK-18、CTRP-3、miR-340-5p在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10—2021-10收治的80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清CCCK-18、CTRP-3、miR-340-5p水平,依据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5例)和预后不良组(25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CCCK-18、CTRP-3、miR-340-5p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CCCK-18、CTRP-3、miR-340-5p之间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CCCK-18、CTRP-3、miR-340-5p单独及三者联合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CCCK-18高于对照组,CTRP-3、miR-340-5p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CCCK-18低于预后不良组,CTRP-3、miR-340-5p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CCK-18、CTRP-3、miR-340-5p均是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CCCK-18与血清CTRP-3、miR-340-5p呈负相关(r=-0.385,r=-0.406,P<0.05),三者联合检测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值较高(P<0.05)。结论 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CCCK-18呈高表达,CTRP-3、miR-340-5p呈低表达,其对高血压脑出血病情判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2期 v.27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霍健;王礼东;王旭;范家权;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20 mL左右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实施常规保守治疗的53例分为对照组,实施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的53例分为观察组。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肢体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并记录2组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 d、3 d及10 d的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8.45±5.06)%、(80.73±5.29)%及(82.68±5.17)%,高于对照组的(32.16±4.12)%、(36.47±4.38)%、(42.67±4.78)%(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13.17±1.8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4±2.71)分(P<0.05),MMSE评分和FMA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8.67±1.24)分比(26.25±2.62)分,(77.03±10.13)分比(65.50±8.89)分](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76%,低于对照组的18.87%(P<0.05)。结论 相对于保守治疗,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20 mL左右脑出血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提升患者血脂清除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且能降低脑出血总并发症发生率。

    2024年02期 v.27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儿童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徐华;王前香;吴雪峰;王超;

    目的 探讨儿童颞叶癫痫的临床与MRI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02—2022-08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儿童颞叶癫痫患儿为实验组,另纳入同期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儿童的认知情况,同时记录实验组患儿临床表现。分析实验组患儿的MRI、CT及脑电图检查特征,运用ROC曲线分析MRI、CT及脑电图检查对于儿童颞叶癫痫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工作记忆能力得分明显降低[(68.51±14.37)分比(117.29±6.14)分],脑对信息的加工速度得分也明显降低[(63.98±15.22)分比(109.46±7.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颞叶癫痫以自主神经症状以及感觉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MRI和脑电图检出率分别为78.57%(44/56)和78.57%(44/56),CT检出率为44.64%(25/56),CT检查、脑电图及MRI诊断儿童颞叶癫痫AUC依次为0.637、0.758和0.852(均P<0.05)。结论 儿童颞叶癫痫的临床特征比较复杂,需要依据多种典型症状进行诊断,结合MRI检查特征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

    2024年02期 v.27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替罗非班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术中的应用

    傅懋林;王双虎;郑晓鸣;赵晴;金润女;吴美娜;阮志芳;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预处理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22-06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发原位血栓形成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检查诊断后72 h内行CAS,根据在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成形术前是否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预处理分为研究组(15例)及对照组(19例)。结果 研究组经替罗非班预处理后血栓消失6例(40.00%),血栓缩小5例(33.33%),无变化4例(26.67%)。研究组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5.33±12.46)%,对照组(17.37±11.95)%,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1例患者出现新发急性脑梗死,对照组8例。术后1周头颅MRI检查,研究组1例出现新发梗死灶,对照组8例。研究组出现临床事件及影像学新发梗死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近期手术并发症单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3个月后mRS评分(0.47±0.83)分,对照组为(1.68±1.20)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331,P=0.002)。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治疗时,进行替罗非班预处理后可有效降低血栓逃逸、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而且不额外增加出血、再灌注损伤、死亡等风险,并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远期预后,安全有效。

    2024年02期 v.27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多重吞咽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指标的影响

    刘学琼;黄能;杨倩;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多重吞咽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0-03—2022-04收治的15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采用多重吞咽刺激治疗,观察组77例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多重吞咽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吞咽功能、营养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40%,高于对照组的89.33%(P<0.05)。2组患者干预前视频荧光造影检查(VFG)及饮水试验(WST)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VFG评分比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6.77±1.25)分]高于对照组[(5.65±1.03)分](P<0.05),干预后2组WST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观察组[(1.81±0.44)分]低于对照组[(2.63±0.40)分](P<0.05)。干预前2组患者吞咽波幅及吞咽时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吞咽时程比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1.48±0.21)s]低于对照组[(1.65±0.26)s](P<0.05),干预后2组吞咽波幅比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0.40±0.11)mV]高于对照组[(0.35±0.09)mV](P<0.05)。干预前2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血清各营养指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35.59±7.12)g/L]、血红蛋白[(125.64±9.21)g/L]、血清总蛋白[(67.26±7.34)g/L]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32.67±6.94)g/L,血红蛋白(121.29±8.54)g/L,血清总蛋白(62.86±6.94)g/L](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多重吞咽刺激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提高患者营养指标水平。

    2024年02期 v.27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 FEES联合DSS对卒中后咽反射消失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

    张莉;孙洁;唐艳;高思宇;司徒功瑶;

    目的 评估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联合视频透视吞咽造影(DSS)在卒中后咽反射消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卒中后咽反射消失的住院患者90例,均进行FEES及DSS检查。结果 (1)FEES与DSS对不同稠度食物误吸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咽期FEES检查结果:咽期吞咽障碍40例,其中渗漏34例,误吸29例,梨状窝残留35例,会厌谷残留38例。咽期DSS检查结果:咽期吞咽障碍38例,其中渗漏34例,误吸27例,梨状窝残留31例,会厌谷残留35例。以FEES检查为金标准,DSS检查在渗漏、误吸、梨状隐窝残留及会厌谷残留方面的灵敏度分别为100.00%、93.10%、88.57%、92.11%,特异度高达100.00%。两种检查方法在评估咽期吞咽障碍上一致性较强,Kappa值为0.85。(3)FEES检查结果:咽部感觉障碍25例,咽肌收缩无力21例,Yale分级法3级及以上43例,咽部异常分泌10例。DSS检查结果:唇闭合障碍7例,咀嚼失用3例,口腔残留15例,舌骨上抬障碍15例,环咽肌开放障碍13例,食管蠕动异常2例。结论 FEES与DSS对误吸检出率基本一致、咽期吞咽障碍检出一致性较强,DSS评估包括从口腔期到咽期到食道期,而FEES能直接观察咽期、咽部感觉及咽肌收缩,在卒中后咽反射消失病变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两种检查方法联用既能相互佐证,又能相互补充。

    2024年02期 v.27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影响二元应对和负性情绪的路径分析

    蔡丽颖;陈莹;蔡丽坤;康颖;唐启群;王云龙;成杰;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对配偶双方的二元应对和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10—2021-08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92例脑卒中患者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使用二元应对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老年脑卒中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得分分别为(105.190±17.741)分、(91.180±14.727)分,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发生率为63.01%,焦虑、抑郁和心理弹性得分分别为(50.020±7.608)分、(46.120±9.702)分、(46.740±12.864)分。配偶双方二元应对、患者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01)。心理弹性在患者二元应对和负性情绪(焦虑、抑郁)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6.93%、19.60%。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夫妻双方二元应对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心理弹性在配偶双方二元应对与负性情绪之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医护人员可通过提高患者和配偶双方二元应对水平,增强心理弹性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2024年02期 v.27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的影响

    陶晓琳;李红;马将;史万英;赵青青;

    目的探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07—2023-07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2组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患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手力量、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结果 训练4周后,2组患者MEP、CMCT较训练前降低,观察组MEP[(14.57±1.25)ms]、CMCT[(8.29±1.03)ms]低于常规组[(15.86±1.32)ms、(8.96±1.06)ms](P<0.05);2组患者握力及MBI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观察组握力[(22.42±2.38)kg]、MBI评分[(62.78±6.33)分]高于常规组[(20.15±2.24)kg及(60.17±6.21)分](均P<0.05)。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能够改善运动皮层兴奋性,增强手力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024年02期 v.27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后视路病变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的特点分析

    袁超峰;王俊宽;马成霞;赵晓华;张凤妍;

    目的 分析白内障术后确诊为后视路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12—2023-01收治的35例白内障手术后因视力恢复欠佳而进一步诊断后视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白内障术前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术后视路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例确诊为后视路疾病,其中10例患者(83.33%)视力不稳定,10例(83.33%)伴发头痛,11例(91.67%)视野缺损,1例(8.33%)多尿;6例(50.00%)诊断为颅咽管肿瘤,4例(33.33%)诊断为神经胶质瘤,2例(16.67%)诊断为枕叶区脑梗死,1例(8.33%)诊断为枕叶区脑出血。患者集合反射、视野缺损和眼外神经症状的发生与后视路疾病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白内障患者出现视力与眼部体征不相符,同时伴有视野受损及眼部以外体征等临床表现时要考虑后视路疾病的可能。

    2024年02期 v.27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肽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余江云;王本孝;王俊珺;

    目的 分析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对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3(IL-23)、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01—2022-12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1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研究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均治疗10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外周血炎性因子[IL-23、MIP-1α水平]、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92%高于对照组的79.66%(P<0.05),NIHSS评分[(3.15±0.33)分]低于对照组[(4.70±1.08)分],ESS评分[(61.37±7.53)分]高于对照组[(54.54±6.87)分](P<0.05),外周血IL-23水平[(32.82±4.35)ng/L]及MIP-1α水平[(10.37±2.53)ng/L]均低于对照组[(45.36±5.14)ng/L,(18.54±3.87)ng/L](P<0.05),BI评分[(81.02±5.39)分]高于对照组[(65.83±5.57)分](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47%)与对照组(13.5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均未见有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丁苯酞软胶囊基础上给予ACI患者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可提升疗效,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机体炎性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2024年02期 v.27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口腔感觉训练对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康复效果

    马贵林;孙素真;王泽熙;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口腔感觉训练对重症病毒性脑炎(SV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康复效果、吞咽功能、神经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河北省儿童医院2021-01—2023-03收治的SV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腔感觉训练组和NMES联合组各54例。2组患者均进行抗病毒、降颅内压、去高热、控制惊厥、保护脑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口腔感觉训练组给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NMES联合组在口腔感觉训练基础上进行NMES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康复效果、吞咽功能[吞咽障碍调查量表(DDS)]、神经功能指标[血清脑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NSE)水平]、营养状况[主观的综合性营养评分量表(SGA)]、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结果 康复治疗4周后,NMES联合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口腔感觉训练组的72.22%(P<0.05);NMES联合组口腔期、咽期、食管期DDS评分、SGA评分、SWAL-QOL评分、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口腔感觉训练组,血清NSE水平低于口腔感觉训练组(P<0.05)。结论 NMES联合口腔感觉训练用于SV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康复治疗,可有效提升康复效果,进一步改善吞咽功能和神经功能,改善患儿的营养不良状况,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2024年02期 v.27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 DSA类CT成像技术引导弯针经不同途径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对比

    李达;郑姝文;朱文阳;孙娜;左小华;

    目的 探讨DSA类CT成像技术(Dyna CT)引导弯针经不同途径射频热凝(RFT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第2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01—2021-1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疼痛科收治的90例第2支T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5例。A组采用Dyna CT引导弯针经圆孔外口路径RFTC治疗,B组患者采用Dyna CT引导弯针经圆孔内口路径RFTC治疗。比较2组平均操作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不同时间点累计缓解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结果 A组操作时间(20.47±2.65)min,显著低于B组的(24.39±3.14)min;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8.89%,显著高于B组的71.11%(P<0.05)。术后1周、8周和12周,A组累计缓解率分别为62.22%、71.11%和77.78%,显著高于B组的40.00%、48.89%和57.78%(P<0.05)。术后1周、8周和12周,A组VAS评分分别为(5.69±0.95)分、(4.64±0.65)分和(3.13±0.48)分,高于B组的(5.01±1.03)分、(3.98±0.78)分和(2.45±0.86)分;PSQI评分分别为(15.02±2.34)分、(12.51±1.09)分和(9.87±0.75)分,高于B组的(12.45±2.58)分、(10.05±1.18)分和(7.33±0.89)分(P<0.05)。A组TN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率24.83%,高于B组的6.67%(P<0.05)。结论 与经圆孔外口穿刺入路比较,Dyna CT引导弯针经圆孔内口穿刺RFTC可有效提高TN疗效,减轻术后疼痛反应,降低远期复发率。

    2024年02期 v.27 200-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贾冰;赵晨;刘靖宇;

    目的 分析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07—2022-12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为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58例。2组患者均采取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加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52例)和预后不良组(mRS≥3,64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87.93%(51/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7%(4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侧支循环、血管再通情况、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就诊时间、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预后为因变量(1=预后良好组,2=预后不良组),以年龄、侧支循环、血管再通情况、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就诊时间、治疗方式为协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就诊时间、治疗方式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年龄、NIHSS评分、发病至就诊时间和治疗方式应被重视,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2024年02期 v.27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 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窦丽辉;刘俊英;窦静敏;贾亮;李鹏;张颜礼;李国峰;王贵玲;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01—2022-12邢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作业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精神状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功能独立性测量(FIM)]及血清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结果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5.13±1.14)分、5-HT水平(123.65±12.41)mg/L低于对照组(6.89±1.26)分、(128.76±13.37)mg/L(均P<0.05);MMSE评分(24.59±2.47)分、MoCA评分(23.17±1.19)分、MBI评分(74.65±7.81)分、FIM评分(95.46±9.92)分及BDNF(17.58±2.24)ng/L、NGF(12.95±1.43)n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23.04±2.31)分、(21.38±1.14)分、(71.32±7.48)分、(90.85±9.37)分、(15.12±2.06)ng/L、(11.07±1.35)ng/L(均P<0.05)。结论 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能够改善PSCI患者精神状况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调节血清因子含量。

    2024年02期 v.27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Chiari畸形Ⅰ型手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比拉力·巴拉江;阿依图尔荪·阿卜杜外力;买买提江·卡斯木;朱国华;麦麦提力·米吉提;更·党木仁加甫;汪永新;

    目的 探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Ⅰ型(CM-Ⅰ)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08—2023-01手术治疗的80例CM-Ⅰ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芝加哥预后评分(CCOS),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BMI、病程、术前脊髓空洞、术前神经功能缺损、扁桃体凸出程度、术式等因素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确定CM-Ⅰ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年龄(OR=0.015,95%CI:0.001~0.448,P=0.015)、病程(OR=0.020,95%CI:0.001~0.477,P=0.016)、术前脊髓空洞(OR=0.017,95%CI:0.000~0.916,P=0.045)及术式(OR=0.042,95%CI:0.002~0.984,P=0.049)是CM-Ⅰ手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M-Ⅰ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因素包括年龄、病程、术前脊髓空洞及术式。

    2024年02期 v.27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薛孟馨;张会;王彩娥;张翔宇;刘扬;杨鹿奎;王亚军;李桂芳;张雅君;薛孟周;郭平平;

    目的 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男性更好发,且年龄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cy水平增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2.715,P<0.001)。结论 血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02期 v.27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论著 护理园地

  • 青少年癫痫患者学业障碍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李京连;陆朋玮;李倩;仲丽芸;

    目的 了解青少年癫痫患者学业障碍的影响因素,为提升青少年癫痫患者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2022-10—2023-01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癫痫中心住院的10例青少年癫痫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根据访谈结果将青少年癫痫患者学业障碍因素分为三个类别,即个人归因、刺激归因、环境归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内在病耻感、疾病造成的学业中断、担忧疾病发作、疾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疾病造成的生理不适等。刺激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及同伴群体,环境归因主要涉及家庭支持不足,学校重视度不够。结论 医疗结构、学校、家庭均应重视青少年癫痫患者学业情况,针对性地给予科学、有效的干预,以为青少年癫痫患者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提升青少年教育质量。

    2024年02期 v.27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多学科合作吞咽模式干预对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误吸率的影响

    毛淼淼;段立晖;

    目的 探究多学科合作吞咽模式干预对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误吸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12—2022-10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多学科合作的吞咽模式干预的40例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组,另纳入同期接受常规护理的40例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为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质量、误吸率、肺炎发生率及胃管留置率。结果 干预6个月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干预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均较干预前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研究组除躯体功能维度外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误吸率22.50%,对照组为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误吸率5.00%,对照组为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肺炎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管留置率为5.00%,对照组为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合作的吞咽模式干预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功能障碍,降低误吸率、肺炎发生率以及胃管留置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24年02期 v.27 230-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综述

  • 老年帕金森病与不宁腿综合征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

    李成;梁燕;何冰怡;陈德智;

    老年帕金森(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与不宁腿综合征(RLS)的相关性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老年PD、RLS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RLS也是老年PD的一种临床并发症,二者均存在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异常,在病理学机制、临床症状学、生理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关联。RLS的临床症状及双下肢无自主活动欲望很可能对老年PD患者睡眠及精神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加重老年PD患者病情,目前尚无治疗RLS的特效药,了解其发病机理、临床发病率及与老年PD相关症状的关联性有助于为RLS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本综述围绕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探究老年PD与RLS的相关性。

    2024年02期 v.27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 短链脂肪酸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

    孙美莎;章放香;王斌;

    在过去的十年中,对于肠道微生物调节大脑功能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相关,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肠道微生物-大脑轴(肠-脑轴)。因此,肠道微生物可能成为多种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当前和新出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分泌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在大脑发育、认知能力和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CFAs是积极影响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病理过程的机制基础,其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自闭症谱系障碍、抑郁症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等若干疾病的发展相关。然而,目前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SCFAs在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生理中的作用机制,本文就肠道菌群代谢物SCFAs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肠道微生物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发展提供支持。

    2024年02期 v.27 24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 帕金森病患者姑息照护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

    孙新雨;尹安春;

    介绍国内外帕金森病患者姑息照护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总结目前帕金森病患者姑息照护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以期为建立适合帕金森病患者的专业化姑息照护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帕金森病的疾病特点、社会支持未得到满足、医护人员提供姑息照护服务能力不足、民众和医务工作者对姑息照护认知不足、现存姑息照护模式不完善、启动姑息照护时机尚无明确标准等是影响帕金森病患者姑息照护的因素,未来可从培养专业姑息照护医护人员、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加强姑息照护学业教育、做好姑息照护院外延伸、构建帕金森病姑息照护模型以及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姑息照护体系等方面做出干预措施,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步完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全周期护理。

    2024年02期 v.27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干预图应用于卒中患者健康促进的研究进展

    周王青;朱蓝玉;刘力硕;刘言;李佳;

    干预图(IM)是以理论和证据为基础的一种用于指导健康行为促进干预计划的六阶段理论框架(也是一种循证方法),目的是帮助健康促进计划规划者在干预发展过程(开发、实施、评价)中的每一步进行有效决策。本文主要综述干预图的概念框架及其在卒中患者健康促进计划中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不足与展望,以期为提高我国卒中患者健康促进方面的护理质量提供指导依据。

    2024年02期 v.27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 白介素-33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戴莉莉;周涛;哈斯也提·依不来音;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该疾病目前影响着全球5 000多万人,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1.52亿人。尽管其流行率高,但该病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此有必要寻找针对阿尔茨海默的新治疗靶点。白介素-33(IL-33)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炎症因子,在哺乳动物大脑的各种组织和细胞中高度表达。在阿尔茨海默病中,IL-33通过促进淀粉样斑块清除,减少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增强小胶质细胞的吞噬活性,并影响突触可塑性来发挥保护作用,本文就IL-33在AD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AD的治疗提供一些新思路。

    2024年02期 v.27 25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