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玉玺;程哲;陈硕硕;巢青;束汉生;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型重建,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测量及统计,测得颈内动脉狭窄处的壁面剪切应力(WSS)、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相对滞留时间(RRT)并分析各项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区域的WSS、TAWSS、OSI、RRT分别为58.669 3(43.882 0,65.979 2)、18.695 8(14.973 8,25.534 6)、0.074 6(0.063 3,0.085 4)、0.092 3(0.082 2,0.109 6),正常侧WSS、TAWSS、OSI、RRT分别为15.215 3(9.039 7,25.117 2)、5.138 2(3.373 4,6.139 9)、0.122 7(0.099 7,0.151 2)、0.712 3(0.519 0,0.821 7)。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1.925 9±0.125 5、4.374 1±0.277 9,正常侧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0.992 6±0.074 7、6.190 7±0.260 9。狭窄区域的WSS、TAWSS明显增大,OSI和RRT相对较小,血流速度明显增大,同时伴随较小的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因素较正常侧发生明显变化,可通过CFD仿真模拟分析方法评估血流动力学因素变化程度,帮助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程度,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2024年05期 v.27 547-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雷彪;王晓峰;杨若琳;于蓬勃;李加龙;邵威;乔育;
目的 观察经皮耳甲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慢性意识障碍(pDo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宝鸡第三医院2020-06—2022-12收治的68例pDoC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促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taVNS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全身无反应性量表(FOUR)评分、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GCS单项评分(睁眼、言语和运动)及总分、CRS-R单项评分(听觉、视觉、运动、言语、交流和唤醒)及总分和FOUR单项评分(眼部、运动、脑干和呼吸)及总分均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GCS单项评分(睁眼和言语)及总分、CRS-R单项评分(听觉、视觉、言语、交流和唤醒)及总分和FOUR单项评分(眼部和脑干)及总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患者的GCS单项评分(运动)、CRS-R单项评分(运动)和FOUR单项评分(运动和呼吸)评分比较不明显(均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治疗组总有效率(79.41%)显著高于对照组(61.76%)(P<0.05)。结论 taVNS治疗pDoC有一定的疗效,可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且安全可靠。
2024年05期 v.27 552-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 季金璀;郭锋;赵秀豪;李一星;于建军;
目的 探讨单纯使用LVIS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采取单纯LVIS支架治疗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IA的特征及影像学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通过单纯放置LVIS支架共治疗48个IA。术后4~24个月接受脑血管造影复查,中位复查时间7个月。Raymond分级Ⅰ级的IA 31个,Ⅱ级4个,Ⅲ级13个,总体治愈率64.58%。单LVIS支架治疗30个IA,治愈率56.67%,双LVIS支架套叠治疗18个IA,治愈率77.78%。所有患者获得出院6个月时的门诊或电话随访,均未发生严重缺血或出血事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均为0~2分。结论 单纯放置LVIS支架治疗IA安全可行,但治愈率低于其辅助弹簧圈栓塞,不宜作为IA的首选治疗方案。对于术中无法填塞弹簧圈或术前不接受血流导向装置以及开颅夹闭术治疗的患者,双LVIS支架治疗可作为备选方案或术中补救措施。
2024年05期 v.27 557-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向文杰;梁勇;毛文;
目的探讨miR-25、白细胞介素18(IL-18)、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在脑梗死患者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54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对脑梗死组患者随访1 a,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血清miR-25、IL-18及s TLT-1表达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miR-25、IL-18、sTLT-1在预测患者复发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脑梗死组共46例患者出现复发,相较于未复发组,复发组miR-25[32.00(23.31,34.68)比11.89(7.67,19.39)]、IL-18[(44.75±12.38)ng/L比(23.36±10.49)ng/L]及sTLT-1[(484.61±83.90)ng/L比(325.72±99.17)ng/L]水平更高(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高血压史、miR-25≥11.89、IL-18≥23.36 ng/L、sTLT-1≥325.72 ng/L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当miR-25截断值为20.97、IL-18截断值为28.92 ng/L、sTLT-1截断值为388.03 ng/L时预测患者复发的AUC均>0.700。结论 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清miR-25、IL-18及sTLT-1水平显著上升,且miR-25、IL-18及sTLT-1水平在预测脑梗死患者复发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2024年05期 v.27 563-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陈思;杨霄鹏;陈帅;宋晶晶;奚志;白宏英;
目的 研究预测帕金森病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模型,为早期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0-01—2022-12收治的229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使用全球(营养)领导人发起的营养不良评定(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通过机器学学习的方法构建帕金森病患者营养不良筛查模型。结果 营养不良组患者Hoehn-Yahr分级3~4级患者数量较营养正常组患者数量高,营养不良组患者病程较营养正常组患者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so回归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帕金森病患者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显示:Hoehn-Yahr分级、病程、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是帕金森病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该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837(95%CI:0.787~0.88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7,显示较好的预测价值。决策曲线分析所示当概率值为2%~79.0%时,使用此模型,患者临床净获益率最高。结论 该列线图模型为有效筛查帕金森病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为尽早进行营养干预提供了依据。
2024年05期 v.27 568-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谷伟;孙梓旭;孙光宁;杨继雷;贾海莉;王燕;王宏;
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帕金森(PD)患者认知功能、脑血流动力学水平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2020-01—2022-12收治的92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给予左旋多巴片及改善肌张力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联合r TMS治疗;治疗前、疗程结束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多巴胺(DA)、5-羟色胺(5-HT)、C反应蛋白(CRP)水平,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采用蒙特利尔认知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评估量表(MMSE)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认知功能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MMSE、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疗程结束后Vp、Vm均高于治疗前,5-HT水平高于治疗前,CRP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程结束后MMSE、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6.28±5.28)比(23.21±4.88)分、(21.93±6.25)比(18.84±4.13)分],Vp、Vm均高于对照组[(73.15±5.63)比(69.35±4.36)cm/s、(41.69±5.27)比(35.09±2.43)cm/s],DA、5-HT水平高于对照组[(5.07±0.55)比(4.21±3.17)mmol/L、(20.24±5.70)比(15.69±3.49)μg/L],CRP水平低于对照组[(1.02±0.13)比(6.16±0.9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rTMS可改善PD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多巴胺、神经元递质分泌,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提高疗效。
2024年05期 v.27 573-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 吕淑娟;王海艳;李梦媛;周立新;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采用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联合治疗对其智力、认知水平及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于2022-01—2023-01收治的100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试验组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2组患儿疗效、智力、认知水平及脑电图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2组患儿治疗4个月后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操作智商(PIQ)、言语智商(VIQ)、总智商(FIQ)、言语理解因子智商、知觉组织因子智商及不分心/记忆因子智商分数及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4个月后θ、α、δ脑电频率均较治疗前稳定,试验组θ、α、δ脑电频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癫痫患儿采用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联合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智力及认知水平,控制痫性放电。
2024年05期 v.27 578-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边兴花;许鹏;
目的 讨论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01—2023-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治疗的60例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2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麻醉诱导,对照组麻醉维持给予0.1μg/L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试验组麻醉维持给予0.25μg/L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2组术后均观察1 d,比较2组术后补救镇痛率、苏醒、拔管时间,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2 h、术后1 d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脑氧代谢及围手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补救镇痛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手术结束时至术后1 d 2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逐渐降低,且试验组DBP、SBP、HR低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比较,术后12 h、1 d 2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升高,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手术结束时2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升高,试验组更低(P<0.05);术后12 h、1 d2组血清NSE水平逐渐降低,试验组更低(P<0.05);与手术结束时比较,术后12 h、1 d 2组血清NSE水平逐渐降低,试验组更低(P<0.05)。与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比较,术后12 h、1 d 2组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逐渐升高,试验组更低(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手术结束时、术后12 h、1 d 2组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血氧饱和度(SjvO2)升高,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脑氧摄取率(CERO2)降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围手术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0.1μg/L舒芬太尼比较,0.25μg/L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可改善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脑氧代谢,提高镇痛效果,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2024年05期 v.27 583-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 韩莹;吴磊;陈兴河;冯三平;王永恒;韩志光;赵锦程;李起超;赵建华;冯继;
目的 比较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与颞肌贴覆术对成年缺血性烟雾病(MMD)患者神经功能和脑血流的改善作用,以及对颞肌血运、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以2020-09—2022-12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9例MM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实施颞肌贴覆术20例为对照组,实施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19例为研究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的平均流速(Vm)和脉动指数(PI),CT影像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颞肌厚度,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7 d、3个月m R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 d(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3个时间点的m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7 d、3个月P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 d(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3个时间点的P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7 d、3个月Vm均明显高于术后1 d(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3个时间点的Vm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术后颞肌萎缩及咀嚼无力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30.0%比5.3%,45.0%比15.8%),颞肌厚度明显小于研究组(4.16±0.14比5.04±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烟雾病相比颞肌贴覆术,能够有效促进脑血流的恢复,改善缺血性烟雾病的脑血流状况,缓解缺血症状。而颞肌贴覆术,由于没有影响颞浅动脉对于颞肌的血运,因此术后出现颞肌萎缩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明显减低,临床上需要重视开颅过程中对颞浅动脉的保护,必要时予以重建。
2024年05期 v.27 589-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袁艺铭;宋彦;刚培;韩娟;李旭;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蛋白(pro-BDNF)及炎症因子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03—2023-03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CI组),随访3个月后依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将AC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另选取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整理ACI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检测ACI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pro-BDNF及炎症因子水平,收集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ACI患者血清pro-BDNF及炎症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ro-BDNF及炎症因子水平对ACI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135.68±15.93)μg/L、(3.43±0.82)μg/L、(6.35±0.98)μg/L、(106.34±12.38)μg/L]相比,ACI组患者血清pro-BDNF[(258.06±34.01)μg/L]、IL-6[(7.70±1.01)μg/L]、CRP[(9.83±1.39)μg/L]及TNF-α水平[(189.78±23.77)μg/L]均显著升高(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pro-BDNF、IL-6、CRP、TNF-α水平及mRS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ro-BDNF、IL-6、CRP、TNF-α水平均是导致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I患者血清pro-BDNF、IL-6、CRP、TNF-α与NIHSS评分均呈现正相关(P<0.001)。ROC曲线显示,pro-BDNF、IL-6、CRP、TNF-α和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794、0.883、0.845、0.984,联合应用预测ACI患者预后情况的临床价值优于pro-BDNF、IL-6、CRP、TNF-α单独预测(Z_(四者联合-pro-BDNF)=3.561、Z_(四者联合-IL-6)=3.547、Z_(四者联合-CRP)=2.848、Z_(四者联合-TNF-α)=2.840,P值分别为<0.001、<0.001、0.004、0.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pro-BDNF、IL-6、CRP及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且pro-BDNF、IL-6、CRP及TNF-α水平与ACI患者预后情况紧密相关,联合pro-BDNF、IL-6、CRP及TNF-α预测ACI患者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效能。
2024年05期 v.27 595-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李蔷;佟南;车凤凤;杨丽兰;李丹;
目的 探讨生物电刺激联合口肌训练治疗5~7岁痉挛型脑瘫吞咽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2020-01—2023-06收治的101例5~7岁痉挛型脑瘫吞咽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生物电刺激联合口肌训练)51例,对照组(口肌训练)50例,2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舌骨复合体移动度以及口运动功能。结果 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16%比78.00%,P<0.05);治疗后,联合组口腔期[(8.94±0.76)分]、咽期[(4.04±0.80)分]、食管期得分[(1.41±0.50)分]以及DDS总分[(14.39±2.01)分]均低于对照组[(10.82±0.80)分、(4.48±0.50)分、(2.02±0.80)分、(17.60±1.50)分](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舌骨上移[(15.10±2.11)mm]、前移[(10.51±1.07)mm],甲状软骨上移[(22.51±3.00)mm]、前移[(4.51±0.95)mm]范围均明显大于对照组[(13.22±1.84)mm、(9.10±1.47)mm、(21.10±1.85)mm、(3.52±1.03)mm](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下颌[(18.61±3.22)分]、唇[(16.51±1.47)分]以及舌运动得分[(15.84±1.10)分]均高于对照组[(16.50±2.84)分、(14.84±1.99)分、(14.10±0.84)分](P<0.05)。结论 生物电刺激联合口肌训练能有效改善5~7岁痉挛型脑瘫吞咽障碍患儿吞咽障碍水平、舌骨复合体移动度与口运动能力,且提高临床疗效。
2024年05期 v.27 600-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 马宁;白琳;刘厚洋;张广飞;刘艳;
目的 探讨新Bobath技术与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表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01—2023-02榆林市第一医院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实验组行新Bobath技术与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连续干预12周。观察2组上肢功能恢复优良率及干预前后上肢表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关节运动速度、上肢功能(FMA评分)、日常活动能力(MBI评分)、肌张力(MAS评分)。结果 实验组干预12周后上肢功能恢复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5)。干预4、12周后,实验组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低于对照组[(30.34±2.78)%比(34.12±3.03)%,(13.78±1.66)%比(15.03±1.93)%,(20.22±2.02)%比(26.61±2.45)%,(10.01±1.02)%比(12.89±1.33)%,P<0.05],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63.83±6.45) m/s比(59.91±6.38) m/s,(64.45±6.02) m/s比(61.08±6.42) m/s,(63.92±5.56) m/s比(61.01±5.19)m/s,(70.72±8.12)m/s比(66.13±7.46)m/s,(69.68±7.59)m/s比(65.41±6.33)m/s,(68.95±7.26)m/s比(64.78±7.05)m/s,P<0.05]。实验组干预4、12周后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运动速度高于对照组[(0.51±0.09)rad/s比(0.42±0.07)rad/s,(0.76±0.08)rad/s比(0.63±0.07)rad/s,(0.32±0.04)rad/s比(0.27±0.05)rad/s,(0.63±0.10)rad/s比(0.50±0.08)rad/s,(0.99±0.12)rad/s比(0.81±0.10)rad/s,(0.46±0.08)rad/s比(0.39±0.05)rad/s,P<0.05]。干预4、12周后实验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Bobath技术联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效果,增强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各关节运动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2024年05期 v.27 605-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李民;丰谢华;李爱;杨剑峰;杜文文;史荣芬;张超;
目的 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06—2022-12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常规运动指导治疗,试验组加用弹力带抗阻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肌力水平、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步态参数及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5%,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肌力评分低于对照组[(1.40±0.23)分比(1.98±0.63)分],Fugl Meyer运动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29.87±3.58)分比(24.15±3.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O2peak、AT及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20.42±1.71)m L/(min·kg)、(13.89±1.01)mL/(min·kg)、(140.56±23.78)m,均高于对照组的(18.46±1.23)m L/(min·kg)、(13.02±1.21)mL/(min·kg)、(116.58±29.61)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步长、步速、步频及单支撑相水平分别为(36.87±4.71)cm、(57.78±7.23)cm/s、(69.31±5.41)step/s、(31.05±3.01)%,均高于对照组的(31.52±3.67)cm、(52.84±6.09)cm/s、(63.05±6.08)step/s、(27.21±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评分分别为(78.61±5.61)分、(41.15±2.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7.59±6.13)分、(32.56±5.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弹力带抗阻训练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肌力水平、运动耐力水平。
2024年05期 v.27 611-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李叶子;余平;
目的 探讨踝泵训练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20-07—2022-09于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诊治的119例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40例、药物组40例及联合组39例,分别给予踝泵训练干预、低分子肝素钙干预及联合干预。分析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血液相关指标、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训练组(75.00%)及药物组(70.00%,P<0.05)。干预后,3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低于训练组与药物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高于训练组与药物组(P<0.05)。干预后3组患者患者肢体功能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各指标高于训练组与药物组(P<0.05)。干预后3组患者患者ADL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各指标高于训练组与药物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明显低于训练组(22.50%)及药物组(22.50%,P<0.05)。训练组与药物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踝泵训练联合低分子钙素钙在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能够显著减轻血液粘稠度,改善凝血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2024年05期 v.27 616-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 贾永林;张保华;朱丽娟;高营礼;高成恩;
目的 探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脑膜脑炎患者的诊断方法及脑脊液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例应用脑脊液二代测序诊断的VZV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行临床分析。结果 15例VZV脑膜脑炎患者中,11例表现为头痛,发热7例,合并皮肤带状疱疹8例,面神经麻痹1例,认知功能障碍4例,癫痫发作2例。脑脊液结果:白细胞数轻-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6例氯化物降低,5例乳酸增高。结论 VZV脑膜脑炎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头痛,合并发热、皮肤带状疱疹者较多。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是诊断VZV脑膜脑炎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中枢神经系统VZV主要表现为脑膜炎与脑膜脑炎,抗病毒治疗预后良好。
2024年05期 v.27 622-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