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腔隙性梗死连续住院患者NOTCH3基因突变分析

    戴英霞;吴燕玲;张祥玲;梁思敏;傅俊峰;叶韶华;尤劲松;

    目的 研究腔隙性梗死住院患者NOTCH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纳入2020-10—2021-10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连续住院的腔隙性梗死患者33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NOTCH3基因突变分析,并比较基因突变阳性(CADASIL组)和阴性(非CADASIL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和影像表现等。结果 330例患者中57例携带NOTCH3基因突变,其中15例为致病性突变(均为c.1630C>T;p.Arg544Cys),总体致病突变率为4.5%(95%CI:2.6%~7.4%)。检测到33种NOTCH3基因突变,包括31种错义突变和2种剪接突变。18例患者存在导致半胱氨酸数量改变的错义突变,总发生率为5.5%(95%CI:3.3%~8.5%)。CADASIL组和非CADASIL组患者年龄、性别、痴呆家族史、血管危险因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梗死灶数量、前颞极白质病变、精神障碍、偏头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微出血、脑白质变性、认知障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隙性梗死患者NOTCH3基因致病性突变率与既往研究结果大致一致,但c.1630C>T突变发生率高于既往估计,在发现有更多的新突变位点前,选择性对突变“热点区域”检测更经济、高效。合并脑微出血、脑白质变性、认知障碍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NOTCH3基因筛查更有意义。

    2024年11期 v.27 1321-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阿加曲班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董立丽;郑文凤;解影;刘百巍;

    目的 探究阿加曲班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脑血流灌注、血清血管内皮因子(VEGF)、白介素-33(IL-3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2021-03—2024-03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给药组和单一给药组各46例。单一给药组予以尤瑞克林治疗,联合给药组在单一给药组基础上予以阿加曲班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30 d。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实验室指标(VEGF、IL-33、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联合给药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6.22±1.78)分,低于单一给药组的(10.23±2.59)分,Barthel指数为(77.85±13.19)分,高于单一给药组的(62.76±14.08)分(t=8.654、5.305,P<0.05)。联合给药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通过时间(MTT)和峰值时间(TTP)分别为(6.17±2.71)s和(32.13±9.23)s,均低于单一给药组(7.59±2.45)s和(36.21±9.36)s,局部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分别为(72.8±13.6)mL/100 mg和(9.85±3.43)mL/100 mg,均高于单一给药组(62.4±14.9)mL/100 mg和(8.03±2.25)mL/100 mg(t=2.636、2.105、3.496、3.009,P<0.05)。联合给药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VEGF(238.12±30.65)ng/L,高于单一给药组(185.86±32.12)ng/L,血清IL-33和hs-CRP分别为(57.67±15.94)ng/L和(6.02±1.12)mg/L,均低于单一给药组(76.02±19.12)ng/L和(11.67±3.04)mg/L(t=7.983、4.000、11.828,P<0.05)。结论 阿加曲班与尤瑞克林联合用药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积极改善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减轻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损伤。

    2024年11期 v.27 1327-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 不同肠内营养启动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袁洁;季翠玲;汤丽丽;张静;

    目的 探究不同肠内营养启动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01—2023-05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100例sTB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和延迟组各50例。早期组在发病后24 h内启动肠内营养干预,延迟组在发病后24~48 h内启动肠内营养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干预后(肠内营养干预14 d时)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水平及血浆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并收集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组干预后血清ALB、PA、TF水平均明显高于延迟组[ALB:(40.68±4.83)g/L比(39.29±5.02)g/L;PA:(265.86±23.74)mg/L比(246.48±27.65)mg/L;TF:(3.17±0.69)g/L比(3.04±0.46)g/L,P<0.05]。早期组干预后血浆IgA、IgG水平均明显高于延迟组[IgA:(2.73±0.75)g/L比(1.86±0.57)g/L;IgG:(10.76±3.12)g/L比(7.46±2.15)g/L,P<0.05]。2组患者IgM水平[(0.88±0.29)g/L比(0.78±0.26)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非吸入性肺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组(非吸入性肺炎:56.00%比78.00%;应激性溃疡:4.00%比16.00%,P<0.05)。结论 早期启动肠内营养比延迟启动可更显著的改善sTBI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并可减少非吸入性肺炎、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4年11期 v.27 1332-1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都小龙;常建永;孙锋磊;

    目的 前瞻性对照分析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8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间2022-01—2023-09。所有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与亚低温组43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亚低温治疗),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基本生命体征、血气指标、脑血流指标、神经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组rSO_2、CPP升高,亚低温组高于对照组[(86.24±3.87)mmHg比(79.64±3.48)mmHg,(69.24±4.25)比(62.34±4.31)],ICP均降低,亚低温组低于对照组[(26.18±2.25)mmHg比(31.28±2.28)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亚低温组体温明显降低[(36.37±0.27)℃比(34.15±0.31)℃,P<0.05],对照组体温无显著变化[(36.45±0.21)℃比(36.56±0.16)℃,P>0.05];2组患者SaO、PaO_2水平均明显升高,亚低温组高于对照组[(95.64±2.16)%比(92.31±2.13)%,(86.27±5.10)mmHg比(81.31±5.14)mmHg],PaCO_2均下降,亚低温组低于对照组(36.15±3.11)mmHg比(42.72±3.2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Qm、Vm均升高,亚低温组高于对照组[(15.63±4.38)mL/s比(11.49±3.61)mL/s,(42.67±5.18)cm/s比(38.56±4.26)cm/s],DR均降低,亚低温组低于于对照组[(263.36±22.57)k Pa/s比(295.27±26.64)k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GCS评分均升高,亚低温组高于对照组(9.24±1.18)分比(7.56±1.26)分,NIHSS评分降低,亚低温组低于对照组[(22.65±3.39)分比(25.63±3.53)分],6个月后GOS评分亚低温组高于对照组(4.25±0.24)分比(3.85±0.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6.67%比33.33%,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基础颅脑手术后联合亚低温辅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2024年11期 v.27 1337-1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改善颅脑创伤患者神经损伤及预后的效果

    邵婷;黄从刚;王远;罗志华;

    目的 基于磷酸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通路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创伤患者的效果,分析其对神经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06—2023-06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颅脑创伤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8例(常规治疗+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PI3K/Akt通路分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中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mRNA]、神经损伤因子、神经损伤程度[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升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7 d、14 d后PI3K、Akt、mTOR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降低(P<0.05),CSS、NIHSS评分降低,GCS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升高(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创伤患者的疗效确切,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并可改善患者预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通路有关。

    2024年11期 v.27 1342-1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联合血尿酸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的预测价值

    黄雪;何欣颖;罗晓桐;李莹;纪玉婷;宗东琦;于晶;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联合血尿酸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VD)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7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依据是否并发VD,分成VD组和无VD(nVD)组。比较2组人口学资料、临床相关资料和血清Lp-PLA2、血尿酸水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VD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Lp-PLA2、血尿酸以及二者联合对急性脑梗死并发VD的预测价值。结果 VD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总胆固醇(TC)、Lp-PLA2[(192.38±40.16)μg/L比(148.27±35.02)μg/L]、血尿酸[(349.27±56.94)μmol/L比(293.50±48.26)μmol/L]均明显高于nVD组(P<0.05)。年龄(OR=2.017)、高血压(OR=1.381)、血清Lp-PLA2(OR=1.379)、血尿酸(OR=1.67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Lp-PLA2、血尿酸预测急性脑梗死并发V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5、0.734,界值为176.52μg/L、328.40μmol/L。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46(95%CI:0.737~0.955),明显高于血尿酸单独预测(P<0.05)。结论 Lp-PLA2、血尿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VD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急性脑梗死并发VD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2024年11期 v.27 1347-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血尿酸/肌酐比值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张洪高;王锦星;周芯羽;

    目的 探讨血尿酸/肌酐(SUA/Cr)比值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rt-PA)溶栓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06—2023-06收治的203例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治疗患者(病例组)及1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根据rt-PA后3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将病例组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n=82)与正常组(n=121),收集对照组体检测定的SUA、Cr检查资料及病例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6 h、溶栓后1 d的血SUA、Cr检查资料,计算血SUA/Cr,分析血SUA/Cr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SUA/Cr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价值。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溶栓前血SUA/Cr升高(3.65±0.35比5.04±0.62,t=26.778,P<0.001);与溶栓前(5.04±0.62)相比,病例组溶栓后6 h(4.57±0.49)、溶栓后1 d(4.12±0.53)血SUA/Cr降低(F=173.949,P<0.001);溶栓后各时点,认知功能障碍组与正常组的血SUA/Cr均较溶栓前降低(5.35±0.56比4.82±0.58、4.85±0.44比4.37±0.43、4.42±0.47比3.91±0.47,t=6.443、7.613、7.685,均P<0.001),且认知功能障碍组溶栓前后各时点血SUA/Cr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CS)分析显示,溶栓后1 d血SUA/Cr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联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当血SUA/Cr>4.195时,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增加;ROC曲线显示,溶栓后1 d血SUA/Cr预测溶栓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95 CI:0.718~0.842),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SUA/Cr表达水平较高,但随着rt-PA溶栓治疗的展开可降低,患者溶栓后仍有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可能与血SUA/Cr表达上调有关,且血SUA/Cr表达对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4年11期 v.27 1352-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脑小血管病MRI特征性表现与认知障碍程度的关系

    孙清泉;宗欣;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MRI特征性表现与认知障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09—2023-09在广元市中心医院确诊的99例CSVD患者,按北京版蒙特利尔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认知正常组(n=52)与认知障碍组(n=47),2组患者均进行头颅MRI检查。对比观察2组患者MRI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相关性分析MRI特征性表现与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RI特征性表现对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 认知障碍组的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频次、血管源性腔隙灶发生率(40.43%比17.31%)及脑白质高信号(Fazekas)评分(2.93±0.96比1.66±0.54)均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脑微出血(CMBs)分级、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分级、半卵圆中心层面的EPVS分级均劣于认知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评分、无症状血管源性腔隙灶、CMBs分级、基底节区EPVS分级、半卵圆中心EPVS分级均是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3.180、4.297、2.680、3.056、3.093,95%CI:1.773~5.703、1.978~9.339、1.617~4.445、1.347~6.933、1.512~6.324)。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azekas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638,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无症状血管源性腔隙灶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21,P<0.05),CMBs分级、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的EPVS分级均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35、-0.458、-0.417,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azekas评分、无症状血管源性腔隙灶、CMBs分级、基底节区EPVS分级、半卵圆中心EPVS分级及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均对CSVD患者认知障碍有预测价值(P<0.05),其中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868,敏感度97.87%,特异度65.38%。结论CSVD患者头颅MRI下WMH、腔隙性梗死、CMBs、EPVS均是CSVD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与认知障碍程度呈明显相关性。Fazekas评分、无症状血管源性腔隙灶、CMBs分级、EPVS分级、EPVS分级可作为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指标。

    2024年11期 v.27 1358-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常规清醒脑电图与睡眠剥夺视频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吴倩倩;杨林丽;

    目的 探究癫痫患者应用常规清醒脑电图和睡眠剥夺睡眠视频脑电图(VEEG)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0-09—2023-09收治的98例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清醒脑电图和睡眠剥夺VEEG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癫痫阳性检出率,比较阳性、阴性患者(睡眠剥夺VEEG检查)的基本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诊断阳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常规清醒脑电图阳性检出率为52.04%(51/98),其中两侧中央、颞区尖波、尖慢波散发25例,两侧中央、颞区尖波、尖慢波散发26例。睡眠剥夺VEEG阳性检出率为83.67%(82/98),其中广泛高-极高波幅棘慢波暴发46例,36例睡眠期左侧颞区有尖慢波、尖波散发。与常规清醒脑电图相比,睡眠剥夺VEEG阳性检出率更高(P<0.05);阳性患者(睡眠剥夺VEEG检查)发作持续时间(42.21±2.69)长于阴性患者(38.25±2.56),阳性患者发作次数(26.23±2.39)多于阴性患者(21.05±2.36,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是影响诊断阳性率(睡眠剥夺VEEG)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与常规清醒脑电图相比,睡眠剥夺睡眠视频脑电图阳性检出率更高。发作持续次数、时间能够独立影响睡眠剥夺VEEG诊断阳性率。

    2024年11期 v.27 1364-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MRI诊断及影像学特点

    宋丽娜;王思博;于强;吕洋;李新然;

    目的 分析脑动静脉畸形(bAVM)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2020-06—2023-10收治的93例b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_1加权成像(T_1WI)、T_2加权成像(T_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动脉自旋标记(ASL)、弥散加权成像(DWI)。分析bAVM病变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比较患侧与对侧ASL序列的相对血流速度(rBF)、DWI序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bAVM类型包括额叶型20例(21.51%),颞叶型23例(24.73%),顶枕叶型17例(18.28%),侧脑室型11例(11.83%),深部核团型9例(9.68%),小脑型13例(13.98%)。bAVM分级包括Ⅰ级16例(17.20%),Ⅱ级30例(32.26%),Ⅲ级43例(46.24%),Ⅳ级3例(3.23%),Ⅴ级1例(1.08%)。bAVM畸形血管团直径为1.5~6.6(4.12±0.53)cm。T_1WI、T_2WI和FLAIR序列成像显示病灶区异常血管团影。ASL和DWI定量分析显示,患侧rBF值、ADC值均显著高于对侧(P<0.05)。结论 MRI多模态序列T_1WI、T_2WI、FLAIR、ASL、DWI可明确诊断bAVM,临床价值高。

    2024年11期 v.27 1368-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安贝贝;石丹丹;张汝梦;张美丽;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03—2024-01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3例,根据功能性口腔摄入量量表(FOIS)评测是否吞咽困难,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吞咽困难组和非吞咽困难组,出院时分为出院吞咽困难组和出院非吞咽困难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分别分析吞咽困难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出院时吞咽困难影响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 1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69.9±7.8)岁,99例入院时出现吞咽困难,年龄(OR=1.427,P=0.036)、额盖部受损(OR=9.894,P=0.008)、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OR=24.128,P=0.006)、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3.086,P=0.023)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的独立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OR=0.092,P=0.007)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的独立保护因素。61例患者出院时仍存在吞咽困难,年龄(OR=1.217,P=0.008)、额盖部受损(OR=9.098,P=0.046)、mRS评分(OR=21.442,P=0.001)、NIHSS评分(OR=5.806,P<0.001)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OR=0.453,P=0.036)、溶栓治疗(OR=0.042,P=0.038)是独立保护因素。mRS评分(AUC=0.905)、NIHSS评分(AUC=0.919)对吞咽困难的预测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年龄(AUC=0.770)、受教育年限(AUC=0.819)、额盖部受损(AUC=0.717)对吞咽困难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减少吞咽困难的发生,改善预后。

    2024年11期 v.27 1373-1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运动疗法联合振动训练介入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刘碧原;王景信;何鹤;王欣欣;吴孟娇;马秀娟;龚新靖;舒甜心;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不同时期介入运动疗法联合振动训练对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康复科2022-03—2022-08诊治的84例AIS患者,均采取常规运动疗法和振动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发病时间≤2周,对照组患者发病时间>2~12周,2组各42例,试验中2组各有2例脱落。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Fugl-Meyer(FMA)下肢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BI)、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10 d后观察组FMA评分[(23.1±6.18)分比(26.05±6.21)分]、BI评分[(65.63±19.32)分比(71.88±19.17)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3.07±0.82比3.35±1.07)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0 d后观察组FMA评分[(30.25±4.17)分比(28.07±5.52)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4.17±0.84比3.65±1.12)高于对照组(P<0.05),BI评分[(82.50±17.93)分比(77.51±19.54)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IS患者在发病2周内介入运动疗法联合振动训练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的恢复效果更好。

    2024年11期 v.27 1378-1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不同微创穿刺引流时间窗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贺建辉;武利伟;王伟林;宫辛;胡耀文;刘振杰;董海青;

    目的 比较不同微创穿刺引流时间窗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微创穿刺引流术的15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采集时间2020-01—2023-01,按不同时间窗将患者分为超早期组(于发病6 h内实施手术)、早期组(于发病6~24 h内实施手术)与延期组(于发病24 h后实施手术)各50例。比较3组患者手术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变化,并统计各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早期组术后3 d血肿残余量明显(7.84±1.94)mL少于超早期组(10.23±2.56)mL与延期组(12.30±2.22)mL,且住院时间(15.02±6.13)d也明显短于超早期组(18.38±5.41)d与延期组(20.57±5.88)d(P<0.05);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均降低,ADL评分均升高(P<0.05),早期组各评分改善情况最显著(P<0.05);超早期组、早期组、延期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4.00%、94.00%、70.00%,早期组明显高于超早期组与延期组(P<0.05),但超早期组与延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情况显示,早期组优于超早期组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疗效显著,但以发病6~24 h进行手术的效果更为理想,其不仅能加快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还可在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术后预后情况。

    2024年11期 v.27 1382-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多发性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TAT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蔡昌呈;陈星宇;何济民;向城卫;刘应刚;

    目的 探讨多发性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动态变化及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01—2021-08遂宁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84例多发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脑损伤程度分为轻型组(n=48)、中型组(n=64)、重型组(n=72),比较不同时间点TAT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TAT水平组内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伤后6 h内、第1天、第3天、第7天。3组不同时间点TAT水平组间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后,预后情况为恢复良好者24例,轻度残疾者52例,重度残疾者49例,植物生存者29例,死亡11例,不同程度患者的预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时间点TAT水平均为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不同时间点TAT变化与多发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损伤程度有关,不同时间点TAT水平可能作为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2024年11期 v.27 1387-1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曹子轩;王冬杰;祁晓花;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术后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01—2021-06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脑出血患者,均接受微创清除术治疗,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干预,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总体效果,采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的总体效果更优(91.2%比70.6%,P<0.05)。治疗前,对照组NIHSS评分(2.13±0.55)、Barthel指数评分(2.07±0.68)、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47.57±5.06),研究组NIHSS评分(2.12±0.61)、Barthel指数评分(2.10±0.5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47.84±3.21)。治疗后,对照组NIHSS评分(1.62±0.37)、Barthel指数评分(1.44±0.2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68.93±4.17),研究组NIHSS评分(1.03±0.18)、Barthel指数评分(0.92±0.17)、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78.62±5.04)。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14.7%比55.9%,P<0.05)。结论 对于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增强运动功能,大幅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24年11期 v.27 1391-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吡咯替尼对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王丹丹;亢春彦;陈建中;宋宁宁;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吡咯替尼联用对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03—2024-03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按其是否服用吡咯替尼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期、干预前后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ICAM-1水平、Karnofsky评分(KP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6.66%比40.00%),且生存期更长(PFS:7.98±1.83比5.11±1.51;MS:11.55±1.59比8.17±1.84;OS:14.52±2.19比11.64±3.29;P<0.05)。观察组患者KSP评分改善更明显(80.00%比53.33%,P<0.05)。观察组Hcy(654.97±175.64比835.64±216.45)和ICAM-1(11.64±7.29比17.64±8.1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RT结合吡咯替尼可提高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自理能力,延长生存期,且不会增加额外的治疗负担,安全性较高。

    2024年11期 v.27 1395-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高侧卧位通气对GCS评分≤8分急性脑出血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的影响

    许春阳;杨璨宇;赵珂;王运良;苗旺;王永乐;王志愿;李文;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早期高侧卧位通气对GCS评分≤8分患者发生SAP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07—2023-06于平顶山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神经重症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发病后7 d内是否出现卒中相关性肺炎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评估患者的慢性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病史及目前吸烟状况。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入院时GCS评分、入院后是否行高侧卧位通气,7 d内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记录相关实验室数据(入院时随机血糖、肌酐、尿素氮、尿酸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白蛋白等)。结果 共入组710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258例(36.3%)出现SAP。与对照组相比,SAP组患者的GCS评分相对较低[5.0(3.0,7.0)比14.0(10.0,15.0),P<0.05)]。SAP组患者入院时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非SAP组[1.07(0.70,1.70)比1.47(1.04,2.00),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的多变量分析显示GCS评分、入院时随机血糖、尿素氮、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手术治疗均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表明:GCS评分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95%CI:0.830~0.888,P<0.001),最佳截断值:8分,灵敏度:0.81,特异度:0.81。对GCS评分≤8分患者依据患者是否进行高侧卧位通气进行分组,发现高侧卧位通气组患者发生SAP风险明显下降(62.1%比77.3%,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SAP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GCS评分、入院时随机血糖、尿素氮、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手术治疗均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GCS评分对急性脑出血后SAP发生具有早期的预测价值,同时早期行高侧卧位通气可降低GCS评分≤8分患者SAP发生风险。

    2024年11期 v.27 1400-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病例报告

  • 以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为首发症状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并文献复习

    温兆孟;黄铭;刘文虎;马少波;史宇炜;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一种脱髓鞘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常由维生素B_(12)缺乏引起,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NOH)则是SCD的少见临床表现,是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多见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其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可避免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1例以NOH为首发症状的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而导致维生素B_(12)缺乏的53岁女性SCD患者,经系统性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因此,本病的诊疗要点在于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并帮助患者建立治愈信心,以此为神经科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建议。

    2024年11期 v.27 1406-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 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麻痹性痴呆1例报告

    钟玲;吴超;乔艳;林玲;毛福群;葛丽;吴雪瑞;魏大萍;

    目的 探讨以痴呆、精神行为异常起病的麻痹性痴呆(GPI)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报告1例以痴呆、精神障碍起病的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供临床诊疗参考。患者男,56岁,因认知功能下降,门诊完善认知测评、头颅MRI等检查,考虑阿尔茨海默病。结果 因患者认知障碍症状加重,合并精神行为异常,住院行血液及脑脊液梅毒相关抗体检测提示阳性,诊断为麻痹性痴呆。本病例发病年龄晚,合并脑萎缩,易与AD混淆,完善脑脊液Aβ_(1-42)减低,Aβ_(1-42)/Aβ_(1-40)减低。结论 门诊就诊的认知障碍患者需常规筛查梅毒血清抗体,Aβ_(1-42)可能与GPI存在密切关系。

    2024年11期 v.27 1410-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论著 护理园地

  • 康复期脑出血患者医疗风险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付华;张丽;赵翔;吕会力;刘慧;王丹丹;

    目的 了解康复期脑出血患者医疗风险感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脑出血患者疾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01—2023-06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或复查的19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病人风险感知问卷、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92例康复期脑出血患者医疗风险感知总分为(41.86±9.54)分。患者医疗风险感知总分与医师信任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632,P<0.01)。与面对的医学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与回避的医学应对方式及屈服的医学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1)。文化程度、年龄、疾病了解程度、医师信任程度及医学应对方式是康复期脑出血患者医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康复期脑出血患者医疗风险感知水平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可通过提高患者医师信任度,帮助患者做出积极的应对方式,形成适当的医疗风险感知。

    2024年11期 v.27 1414-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 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及生活质量研究

    曹峰;王红;吴佳乐;张燕红;章文斌;王晓;胡昕怡;

    目的 探讨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及照顾负担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后帕金森病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2022-01—2023-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85例原发性帕金森病行DBS患者及与患者密切接触时间3个月及以上、年龄≥18岁家庭成员,术前3 d利用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及照顾者基本信息,应用改良Hoehn-Yahr、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改良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Ⅰ、Ⅱ、Ⅲ部分、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MMSE、PDQ39、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神经精神科问卷(NPI)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疾病状态。术前24 h,应用照顾者负担量表(ZBI)、照顾相关生活质量(CarerQol)量表对照顾者进行调查,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进行照顾者负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照顾者负担影响因素及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结果 患者片段化睡眠达69.4%,PDQ39平均(47.31±20.15),自理能力部分需要帮助72.9%,精神行为除妄想外余9条均与照顾者负担呈正相关(P<0.05)。照顾者ZBI得分(46.99±18.97),其中无负担占8.2%,轻度占29.4%,中度占32.9%,重度占29.4%。CarerQol-7D得分6.92±3.20,CarerQol-VAS得分4.84±2.34,且ZBI与CarerQol-7D除成就感外其他6项及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照顾者普遍存在照顾负担,并影响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较多,其中苦恼程度、情绪状态、生活自理程度、照顾者与患者亲密关系是照顾者负担重要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医务人员需重视并予以措施,以减轻这类人群照顾负担,提高其及患者生活质量。

    2024年11期 v.27 1419-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 基于IMB技巧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响

    王丽军;王萧逸;杨瑞瑞;李逸;宋洋;富奇志;王艳艳;杜敢琴;

    目的 探讨在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干预期间采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IMB)技巧模型下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以洛阳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2022-02—2022-06接收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以2022-07—2022-11接收的80例患者为干预组,实施基于IMB技巧模型下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MMSE、MoCA评分)、自理能力(BI)、焦虑和抑郁情况(HAMA、HAMD评分)。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MoCA、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MMSE评分:22.18±4.25比27.12±4.72,t=5.349,P<0.05;MoCA评分:22.23±4.37比26.77±5.25,t=4.327,P<0.05),BI高于对照组(BI:56.49±5.17比64.52±6.28,t=5.892,P<0.05),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HAMA评分:7.51±2.42比5.23±1.63,t=8.532,P<0.05;HAMD评分:5.69±1.48比3.28±1.40,t=8.925,P<0.05)。结论 基于IMB技巧模型下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实现对PSCI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的提升,值得推广。

    2024年11期 v.27 1425-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 儿童脑瘫精细化管理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张鹃鹃;李少珂;鲍茹;李敬菲;白丽;

    目的 探讨精细化管理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1-10—2022-12共71例脑瘫患儿(A组)入住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及常规责任制整体护理,2023-02—2023-08入院的84例脑瘫患儿(B组)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康复治疗。2组患儿均在入院时和半年后进行运动发育指数(PDI)和智力发育指数(MDI)评分,以及家长满意度调查。比较2组患儿PDI和MDI评分及家长满意度。结果 入院时2组患儿PDI和M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t=0.1495、1.498,P>0.05),治疗半年后,2组患儿PDI和MDI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3.161、3.181,P<0.05)。B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2,P=0.034)。结论 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改善患儿远期预后。

    2024年11期 v.27 1430-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综述

  • 阿培林-13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何聪;陈保江;申一韦;杨添淞;张思琪;秦鸿宇;张淼;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和认知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A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涉及淀粉样斑块沉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炎症反应激活以及神经元凋亡等多个方面。阿培林(Apel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中的神经保护性肽。在Apelin家族中,Apelin-13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从Apelin-13与AD的相关信号通路出发,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预防和治疗AD,延缓病情恶化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2024年11期 v.27 1434-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 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徐佳琴;熊英琼;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高致残性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发病率逐年递增,临床治疗效果一般,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颇多,针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治疗新靶点,相关治疗药物也不断更新,对多发性硬化证的治疗和预后有极大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对近5 a来多发性硬化的机制研究与中西医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希望给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治疗及科研工作提供新思路。

    2024年11期 v.27 1439-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帕金森病患者妄想的研究进展

    王淑婵;张立秀;刘潭蓉;冯华丽;张宇;徐彩娟;林丹妮;

    妄想被视为帕金森病患者最严重的精神症状之一。妄想不仅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患者被安置在养老院或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甚至增加其病死率。本文介绍了帕金森病患者妄想的概述、类别、评估工具和影响因素,并详细探讨了妄想对帕金森病患者及其照顾者造成的影响及可能的治疗与干预措施,为预防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妄想的症状提供科学依据。未来研究应着重探索帕金森病患者妄想的影响因素,开发特异性评估工具,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更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

    2024年11期 v.27 1444-1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白介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叶叠威;石铸;

    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慢性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规范的脑梗死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仍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炎症反应作为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炎症反应如何参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以及探索减少缺血性卒中残余炎症风险以降低卒中复发方面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然而,这些炎症细胞因子是多效性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复杂,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在炎症细胞因子作为缺血性卒中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应用尚未达成共识。本综述总结了炎症细胞因子中白介素参与缺血性卒中过程中相关的研究,重点介绍IL-1、IL-6、IL-8、IL-10以及针对这些细胞因子作为缺血性卒中潜在治疗靶点的相关研究,并介绍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4年11期 v.27 1449-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