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福德;马文龙;韩香凝;李嘉豪;江世良;商静;于嘉;程娅雯;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01—2022-06收治的64例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典型病例相关影像学资料,并对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64例患者中57例血管成功再通,7例患者开通失败,血管再通时间为(4.63±0.23)d,仅采取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患者21例,球扩支架植入18例,自膨式支架植入25例。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穿孔出血事件,2例患者术中出现动脉夹层,1例血栓逃逸并行机械取栓,2例术后出现谵妄症状,1例癫痫发作。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及缺血性脑卒中病例;64例患者中3例术后1 d复查CT显示左侧大脑半球肿胀,2例术后第3天复查CT显示梗死灶少量出血,2例术后3 d出现头部胀痛,1例患者术后第6天脑血管造影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均无死亡病例;64例患者术后3个月成功随访63例,术后6个月成功随访60例,术后12个月成功随访58例。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mRS、NIHSS评分逐渐升高,高于出院前基线数据(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效果显著,再通率高达89.06%,且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12.50%,同时患者术后远期残疾程度较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2024年12期 v.27 1453-1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陈蕊;徐江;田英慧;范丽丽;
目的 分析不同预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脂代谢情况及临床干预意义。方法 选取2020-08—2023-08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78例ACI患者,分析患者预后、血脂总体情况,进一步对比不同预后患者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新型血脂指标[TC/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LDL-C/HDL-C、TG/HDL-C、残余胆固醇(RC)],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与ACI预后的相关性,用四分位数法将LDL-C、non-HDL-C、TC/HDL-C、TC/HDL-C、RC分层,进一步分析各指标与ACI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再通情况、侧支循环情况(TC、RC除外)、功能预后患者TG、LDL-C、TC、HDL-C、non-HDL-C、TC/HDL-C、LDL-C/HDL-C、TG/HDL-C、R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DL-C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相关(P<0.05),其余传统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功能预后无关(P>0.05);LDL-C/HDL-C与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功能预后无关(P>0.05),non-HDL-C、TC/HDL-C、TG/HDL-C均与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功能预后相关(P<0.05),RC与神经功能缺损、功能预后相关(P<0.05);进一步分层多因素显示,LDL-C>3.12 mmol/L可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风险提高1.231倍(P<0.05),non-HDL-C、TC/HDL-C、TG/HDL-C、RC均会增加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不良、侧支循环不良及不良功能预后的风险(P<0.05)。结论 传统血脂指标LDL-C、新型血脂指标non-HDL-C、TC/HDL-C、TG/HDL-C、RC异常升高可增加患者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不良、侧支循环不良及不良功能预后发生风险,检测其水平变化可为ACI患者血脂干预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27 1459-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项良旭;李美英;凤兆海;徐竞;
目的 利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10—2023-06就诊于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并经颈动脉彩超确诊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14例,根据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65例和稳定斑块组49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检查结果,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年龄越大出现易损斑块的概率越大(OR=1.054,95%CI:1.002~1.10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越大出现易损斑块的概率越大(OR=1.052,95%CI:1.009~1.098),白蛋白值越高出现易损斑块的概率越小(OR=0.846,95%CI:0.754~0.948)。结论 年龄、NLR、FAR、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干预易损斑块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2024年12期 v.27 1465-1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 杨凡;崔东慧;张立铖;贺绚;梁雪原;马军;吕同帅;
目的 探究血清趋化素样因子1(CKLF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06—2023-12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50例AIS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治疗后患者状态分为出血转化组(41例)和非出血转化组(109例),另选取97例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AIS患者血清CKLF1和MMP-9水平以及二者与AASI的相关性,分析影响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因素,评估血清CKLF1、MMP-9表达及AASI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效能。结果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血清CKLF1、MMP-9表达水平和AASI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出血转化组血清CKLF1、MMP-9表达水平和AASI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血清CKLF1、MMP-9表达水平和AASI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年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NIHSS评分、CKLF1、MMP-9和AASI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CKLF1、MMP-9、AASI联合预测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_(联合-CKLF1)=3.917、Z_(联合-MMP-9)=2.942、Z_(联合-AASI)=4.102,P<0.05)。结论 血清CKLF1、MMP-9联合AASI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4年12期 v.27 1471-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徐松;李明超;
目的 探究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大血管闭塞(ICAS-O)患者血管内治疗(EVT术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48 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06—2023-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接受EVT的133例患者,62例术后替罗非班静脉泵入48 h(替罗非班48 h组),71例替罗非班静脉泵入24 h(替罗非班24 h组),分析2组90 d预后、脑内出血(ICH)、症状性脑内出血(sICH)及90 d时病死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90 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替罗非班24 h组比较,替罗非班48 h组90 d时具有更高的良好预后率(51.6%比32.4%,P=0.025),2组患者ICH、sICH、90 d时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泵入替罗非班48 h(OR=2.957,95%CI:1.377~6.353,P=0.004)与患者90 d良好预后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 急性ICAS-O患者EVT术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48 h较24 h可更显著改善患者90 d临床转归,且不会增加sICH风险。
2024年12期 v.27 1476-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凌燕;罗苑苑;林新锋;
目的 探讨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神经功能恶化(END)风险因素及与神经递质失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06—2023-06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治疗24 h内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END组(n=50)和非END组(n=150)。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神经递质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ND风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神经递质水平与END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神经递质水平对首发AIS患者溶栓治疗后END发生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 END组年龄≥60岁、糖尿病、房颤、MCA狭窄、颈动脉狭窄≥50%患者比例及入院时血糖、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均高于非EN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房颤、MCA狭窄、颈动脉狭窄≥50%以及入院时血糖、5-HT和DA水平高为影响AIS患者溶栓治疗后END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5-HT、DA水平与AIS患者溶栓治疗后END发生风险呈正相关(r=0.502、0.44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5-HT、DA预测AIS患者溶栓治疗后END发生的AUC分别为0.785、0.783,敏感度分别为81.7%、83.3%,特异度分别为65.0%、55.0%,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80.0%。结论 年龄≥60岁、房颤、MCA狭窄、颈动脉狭窄≥50%以及入院时血糖、5-HT和DA水平高为影响AIS患者溶栓治疗后END的危险因素,5-HT、DA水平与AIS患者溶栓治疗后END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指标,且联合预测的效能更好。
2024年12期 v.27 1481-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李泽新;王璐;庞永斌;
目的 探讨血清脑红蛋白(NGB)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01—2023-1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SAH患者231例,根据aSAH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70例)和非DCI组(16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GB水平和计算SII。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DCI的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NGB联合SII对aSAH患者DCI的预测价值。结果 231例aSAH患者住院期间DCI发生率为30.30%(70/231)。单因素分析显示,DCI组吸烟比例、高血压比例、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尼莫地平治疗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GB、SII高于非DCI组,血红蛋白低于非DC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改良Fisher分级增加、NGB升高、SII升高为a SAH患者D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NGB联合SII预测aSAH患者DCI的曲线下面积为0.918,大于血清NGB和SII单独预测的0.822、0.829(P<0.05)。结论 血清NGB和SII升高是aSAH患者DC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NGB联合SII对aSAH患者DCI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4年12期 v.27 1487-1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李婷婷;李国春;王忆;
目的 探讨血清磷酸化-tau181(p-tau181)、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脑啡肽原A(PENK-A水平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CIS)后并发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 将南京市中心医院2021-05—2023-02收治的144例CIS患者设为CIS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为健康组。根据出院3个月后VD发生情况将CIS组分为未并发VD组(n=103)及并发VD组(n=41)。ELISA法检测血清p-tau181、Aβ1-42、PENK-A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IS后并发VD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p-tau181、Aβ1-42、PENK-A对CIS后并发VD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CIS组血清p-tau181、Aβ1-42、PENK-A水平均显著上升(t=39.551、28.510、21.015,P<0.05);并发VD组血清p-tau181、Aβ1-42、PENK-A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并发VD组(t=10.236、7.721、9.603,P<0.05)。与未并发VD组相比,并发VD组年龄和NIHSS评分、大面积梗死及高血压占比均显著升高(t/χ~2=4.400、5.519、9.579、4.19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tau181(OR=1.527)、Aβ_(1-42)(OR=1.336)、PENK-A(OR=1.419)、年龄(OR=1.225)、NIHSS评分(OR=1.274)、大面积梗死(OR=2.652)均为CIS后并发VD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tau181、Aβ1-42、PENK-A预测CIS后并发VD的AUC分别为0.781、0.775、0.821,敏感度分别为70.73%、68.29%、65.85%;血清p-tau181、Aβ1-42、PENK-A联合预测CIS后并发VD的AUC(0.925)显著高于血清p-tau181(Z=3.108,P=0.002)、Aβ1-42(Z=3.096,P=0.002)、PENK-A(Z=3.193,P=0.001)分别单独预测的AUC。结论 CIS后并发VD患者血清p-tau181、Aβ1-42、PENK-A水平升高,三者联合对CIS后并发V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4年12期 v.27 1493-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杨凤秋;王丹;连溯;毛维丹;莫秋艳;刘雪玲;
目的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近10 a超声应用于脑卒中后肌痉挛领域的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研究热点。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筛选出199篇高水平、高质量的相关文献,并对发文量、关键词、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国内运用超声在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研究从2013年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热度呈波浪式增长的趋势,至今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窦祖林是发文量最高的作者。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但目前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尚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研究内容上,肌骨超声、脑卒中以及超声检查构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超声技术的应用方面,肌骨超声、超声检查、弹性成像受到研究者的青睐。除核心主题词外,肉毒毒素注射、康复训练以及临床研究等关键词也频繁出现,并形成活跃的研究聚类。结论 根据CiteSpace近10 a的结果显示,国内超声在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应用涵盖了不同超声方法评估、脑卒中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等多个层面。其中,肌骨超声成为超声技术研究的热门方向,未来该领域需进一步加强不同机构与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以促进研究的深入与全面发展。
2024年12期 v.27 1498-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 张宏;乔子梅;陈彭;朱江;柴玉梅;李扬;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溶栓后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2-07—2023-07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91例M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等,采用Lasso进行数据降维、变量筛选,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MIS溶栓后转归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列线图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基于列线图模型建立危险分层系统。结果 MIS患者发病3个月后转归不良发生率为32.08%。Lasso-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大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肠道菌群失调、糖尿病均是MIS溶栓后转归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MIS溶栓后转归不良的AUC为0.87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0%、79.00%。基于列线图模型个体预测得分将187例患者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发病3个月后转归不良率分别为14.04%、22.86%、60.00%。结论 MIS患者溶栓后转归的危险因素涉及肠道菌群失调、糖尿病、CX3CR1、CX3CL1等,据此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较好,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治。
2024年12期 v.27 1504-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刘玲;罗高权;刘琦;
目的 探究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变化规律及血小板活化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03—2022-03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69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后复发或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18例)和预后不良组(51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相加交互模型分析脑血流变化异常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对患者预后不良的交互作用,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血流变化异常、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价值,构建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结果 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NIHSS评分、脑血流变化异常、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均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定量和定性分析显示,脑血流变化异常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在患者预后不良风险中存在交互作用。ROC分析显示,脑血流变化异常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的协同作用对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大于单一指标。基于7项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C-index指数为0.81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P=0.378),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 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CRP、Hcy、NIHSS评分、脑血流变化异常、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均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血流变化异常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存在协同交互作用,二者同时发生增加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
2024年12期 v.27 1510-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梁晓倩;孙迎迎;杨朝阳;程言博;
目的 探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AIS)5年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01—2017-1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82例AIS患者,对患者进行为期5 a的随访,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53例)和未复发组(429例),比较2组患者MTHFR基因型分布,分析MTHFR基因型与AIS复发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NIHSS评分、D-二聚体(D-D)、Hcy等与未复发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77T基因型在复发组及未复发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t=0.552,P=0.834)。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C677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3.694、14.890,P=0.001、<0.001)。经过5 a随访,复发组中TT基因型占比最高,为43.79%。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NIHSS评分、D-D、Hcy、C677T位点均是影响AIS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THFR C677T位点多态性与AIS患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THFR C677T位点多态性与AIS患者的复发相关,TT基因型的AIS患者具有更差的生存率(P<0.05)。结论 MTHFR C677T位点多态性与AIS患者复发有关,TT基因型患者有更高的5年复发率及更低的5年生存率。
2024年12期 v.27 1517-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包丽岩;孔伟;郭清;
目的 采用多模态MRI评价胞磷胆碱联合卡左双多巴控释片治疗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01—2022-12鸡西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老年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5例。B组予以卡左双多巴控释片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胞磷胆碱治疗,均持续治疗12周。治疗前后接受多模态MRI检查,包括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1H-MRS)和扩散张量成像(DKI)3b序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及多模态MRI参数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模态MRI参数与MMSE、MoCA和UPDRS评分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A组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均高于B组,UPDRS评分低于B组(P<0.05),DKI-MK值、DKI-MD值、DTI-FA值、DTI-ADC值和MI/Cr值均低于B组,NAA/Cr值高于B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PD患者DKI-MK值、DTI-FA值、DTI-ADC值、MI/Cr值与MMSE评分、MoCA评分呈正相关,与UPDR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胞磷胆碱联合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可有效提高老年PD患者的临床疗效,多模态MRI检查可提供更为全面、准确和有效的客观影像学评估指标。
2024年12期 v.27 1522-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高贵昆;杨璨宇;刘站站;魏芳玲;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AICH)患者外周血微小RNA(miRNA)-124-3p、miR-27a-3p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03—2022-11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110例AICH患者为AICH组,另选取同期55名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AICH患者分为轻度组(37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9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33例)、预后良好组(77例)。采用qPCR检测外周血miR-124-3p、miR-27a-3p表达。AICH患者NIHSS评分与外周血miR-124-3p、miR-27a-3p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miR-124-3p、miR-27a-3p表达对AICH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AICH组外周血miR-124-3p、miR-27a-3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外周血miR-124-3p、miR-27a-3p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0.05)。AICH患者外周血miR-124-3p、miR-27a-3p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肿体积≥10.00 mL、NIHSS评分≥11.50分、去骨瓣减压术为AIC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miR-124-3p、miR-27a-3p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外周血miR-124-3p联合miR-27a-3p预测A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miR-124-3p、miR-27a-3p单独检测(P<0.05)。结论 AICH患者外周血miR-124-3p、miR-27a-3p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可能成为AICH患者预后不良的辅助预测指标。
2024年12期 v.27 1528-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吕晓倩;苏红青;李婉慧;杜佩环;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05—2022-05就诊的BECT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奥卡西平治疗)和B组(左乙拉西坦治疗),各100例,以治疗3、6及12个月为观测时间点,对比2组临床疗效、脑电图(EEG)放电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3周期间,A组与B组因控制欠佳改变治疗方案退出者各2例,其余患儿继续接受治疗。治疗3、6及12个月后,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95.92%及97.96%)均高于B组(分别为84.69%、85.71%及90.82%)(P<0.05),A组EEG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38.78%、39.80%及61.22%)均高于B组(分别为22.45%、25.51%及38.78%)(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及12个月后2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全智商(FIQ)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提升(P<0.05),2组VIQ、PIQ、FI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治疗儿童BECT的安全性均较高,两者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当。相比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治疗BECT改善发作频率和EEG放电情况的效果更优,可作为治疗BECT的首选药物。
2024年12期 v.27 1533-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 戴训刚;吴琼瑛;张博洋;王金桂;
目的 观察智能手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轻度脑梗死伴手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例2022-01—2023-01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诊治的轻度脑梗死伴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智能手康复训练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和对照组(48例,常规康复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评价组间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上肢功能测试评分(UEFT)、偏瘫手功能测试分级、手握力测试、Lindmark上肢感觉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评分、UEFT评分、偏瘫手功能测试分级、手握力测试、Lindmark各单项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UEFT评分、偏瘫手功能测试分级、手握力测试、Lindmark各单项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MA评分[(29.57±5.69)分比(22.59±5.02)分]、UEFT评分[(54.66±11.78)分比(41.49±10.59)分]、偏瘫手功能测试分级[(5.51±1.75)级比(3.75±0.73)级]、手握力测试[(18.54±4.52)kg比(14.02±3.56)kg]、Lindmark各单项评分[手指:(20.77±4.25)分比(16.89±2.56)分;腕关节:(8.44±1.98)分比(5.29±1.03)分;上肢:(20.73±3.96)分比(16.74±4.87)分]、改良Barthel指数[(56.78±8.72)分比(43.26±8.97)分]显著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手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轻度脑梗死伴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手及上肢功能,还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较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效果更为显著。
2024年12期 v.27 1538-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葛冰磊;杨凤;王新辉;胡仁平;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05—2023-08皖南医学院附属宣城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46例,统计所有ACI患者END的发生情况,分为END组和无END组。入院后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根据肾病膳食改良试验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Cr、BUN、eGFR等肾功能指标对ACI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结果 146例ACI患者中42例发生END,发生率28.77%(42/146)。END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SCr、BUN水平均高于无END组,eGFR水平低于无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以及SCr、BUN水平过高均是ACI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而e GFR水平过高则是ACI患者发生END的保护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SCr、BUN对ACI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较低,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8(95%CI:0.572~0.764)、0.660(95%CI:0.562~0.759),e GFR对ACI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0.691~0.872)。结论肾功能损伤可导致ACI患者发生END的风险增加,且eGFR对ACI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较高,可用于临床评估ACI患者发生END的风险。
2024年12期 v.27 1543-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 黄久浪;彭好;李琴;陈龙英;何云霞;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氧化应激反应、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及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8-03—2023-03遂宁市中心医院出生的114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计划分组,将使用常规综合性治疗的55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加用高压氧治疗的59例患儿纳入观察组。对比2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2组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NBNA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WBV)、红细胞比积(HCT)、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指数(PAI)]及脑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05%比50.91%,P<0.05)。2组MDA、PV、HCT、WBV、PAI和大脑中动脉P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SOD、NO和大脑中动脉Vm、Vs、Vd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DA、PV、HCT、WBV、PAI较对照组低,SOD、NO和大脑中动脉Vm、Vs、Vd均较对照组高(P<0.05)。各时间点2组患者NBNA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治疗后3、6、12个月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对HIE患儿氧化应激反应、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脑血流速度明显改善,NBNA评分显著提高,有利于改善新生儿神经行为功能。
2024年12期 v.27 1548-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王利军;牛延良;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治疗脑小血管病(CSVD)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113例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高信号的慢性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障碍的患者,分为HF-rTMS治疗组和对照组,HF-rTMS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10 Hz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分别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量表总分、各子项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后HF-rTMS治疗组MoCA评分22.14±2.56,高于对照组的20.65±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TMS治疗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计算、记忆3项评分分别为3.55±0.94、2.36±0.55、3.24±0.90,高于对照组的3.09±1.01、2.11±0.69、2.82±0.8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F-r TMS治疗组BI评分84.74±12.99,高于对照组的79.91±1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r TMS对慢性CSVD患者的认知障碍有一定疗效,能够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计算力及记忆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2024年12期 v.27 1553-1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 席光明;屈斐;陈召东;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动态磁共振成像(MRI)血管图侧支循环分级变化及对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3-12于商洛市中心医院同时进行动态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59例疑似AIS患者临床资料,将DSA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动态MRI血管图对AIS患者的诊断效能;以DSA临床分期结果为侧支循环分级评估依据,评估动态MRI血管图与DSA在侧支循环分级诊断中的准确性;以改良Rankin评分(mRS)为预后评估的依据,将AIS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两亚组,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动态MRI参数差异,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IS患者治疗后动态MRI参数与预后情况(m RS)的相关性。结果 DSA检查显示,159例疑似AIS患者中确诊AIS者139例,动态MRI血管图确诊142例。动态MRI血管图对AIS诊断的准确度为95.60%(152/159),敏感度为98.56%(137/139),特异度为75.00%(15/20)。137例确诊AIS患者中,动态MRI血管图评估侧支循环分级显示0级32例,1级33例,2级29例,3级30例,4级13例,诊断准确率为93.43%(128/137),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786)。治疗15 d后,预后良好组CBF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MTT、TTP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Pearsaon相关性分析,CBF与mRS评分呈负相关,MTT、TTP与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AIS患者中,动态MRI血管图对侧支循环分级变化及对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2024年12期 v.27 1557-1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张晨晨;杨青松;任凯旋;陈晓阳;肖洒洒;张莹;
目的 分析商丘市各种类型病毒的顺位、流行病学特征、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2-01—2024-02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诊断疑似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ICNS)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腰椎穿刺并完成脑脊液常规检查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 NGS)检查,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类病毒性ICNS的流行病学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性ICN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75例患者均完善脑脊液及mNGS检查,其中76例患者脑脊液中检出病原体,总检出率43.43%(76/175),最多见的是病毒57例,检出率32.57%(57/175),其中EB病毒(EBV)的检出率最高,为14.29%,其后依次为疱疹病毒1型(HSV-1)10.29%,巨细胞病毒(CMV)4.57%,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4%,细环病毒(TTV)2.86%,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1.14%,B族肠道病毒(EV-B)和人类pegivirus(HPgV-1)0.57%。在不同性别中,EBV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男性多见。HSV-1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35~65岁年龄段检出率最高。病毒性ICNS的预后研究中显示早期意识障碍、血CRP升高与病毒性ICNS患者预后不良有相关性(P<0.05),早期意识障碍是病毒性ICNS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病毒谱的顺位为EBV、HSV-1、CMV、VZV、TTV、HHV-7、EV-B、HPgV-1。不同病原在性别、年龄之间检出率有差异,EBV以男性多见,HSV-1在>35~65岁年龄段多见。意识障碍是病毒性ICNS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2024年12期 v.27 1562-1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宋庆云;吴文娟;刘小娟;郭莹;刘春玲;王友明;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与炎症反应及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DRP1)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05—2023-08邯郸市人民医院PSC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同期卒中后不伴认知功能障碍(PSNCI)患者100例作对照。收集并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DRP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脑卒中后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IL-6、CRP、FIB及DRP1预测PSCI的效能。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IL-6、CRP、FIB水平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DRP1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年龄≥70岁、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文盲、无体育锻炼及卒中后情绪障碍比重均大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2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文盲,IL-6、CRP、FIB水平升高及DRP1水平降低是脑卒中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IL-6、CRP、FIB及DRP1单独预测PSCI的AUC值分别为0.793(95%CI:0.724~0.861)、0.819(95%CI:0.745~0.893)、0.870(95%CI:0.816~0.924)及0.803(95%CI:0.733~0.873),诊断效能较好。四者联合预测PSCI的AUC值为0.975(95%CI:0.955~0.995),四者联合诊断预测PSCI的效能优于IL-6(Z=5.433,P<0.001)、CRP(Z=4.384,P<0.001)、FIB(Z=4.182,P<0.001)及DRP1(Z=5.050,P<0.001)单独诊断。结论IL-6、CRP、FIB及DRP1均与PSCI密切相关,是脑卒中后发生PSCI的独立影响因素,且能有效预测PSCI。
2024年12期 v.27 1567-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赵月飞;范英超;叶红莲;
目的 观察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DWI-ASPECT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建立及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01—2023-06丹东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AI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rLMC)分为侧支循环好组与侧支循环差组,比较2组DWI-ASPECTS评分与梗死区域情况,于介入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WI-ASPECTS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侧支循环好组DWI-ASPECTS评分高于侧支循环差组,NIHSS评分低于侧支循环差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 LMC评分与DWI-ASPECTS评分呈正相关(r=0.612),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29,P<0.05)。侧支循环差组患者梗死累及DWI-ASPECTS中I区、M1~M4的比例高于侧支循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IHSS评分及DWI-ASPECTS评分是AI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年龄预测AIS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63.50岁,NIHSS评分最佳截断值为11.50分,DWI-ASPECTS评分最佳截断值为7.50分,且DWI-ASPECTS评分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及特异性均高于年龄与NIHSS评分(P<0.05)。结论DWI-ASPECTS评分与AIS患者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同时DWI-ASPECTS评分、年龄及NIHSS评分为AI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DWI-ASPECTS评分对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作为AI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转归的主要预测指标。
2024年12期 v.27 1573-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