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章;2006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娄季宇;王景涛;白宏英;杨霄鹏;李建章;
目的探讨GM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运用双肾双夹法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采用线栓法制备高血压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再灌注过程中鼠脑DNA损伤修复蛋白XRCC1、TUNEL法检测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3h至24 h在缺血区皮质XRCC1表达出现显著减低(P<0.05);再灌注24h缺血区皮质神经细胞发生凋亡,神经细胞XRCC1的表达强度与凋亡呈负相关。GM1治疗后缺血区皮质XRCC1的表达显著升高,凋亡显著减少(P<0.05)。结论GM1通过提高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XRCC1的表达,发挥了抗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2006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王建平;刘春岭;李昕;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实验对照组及雌二醇治疗组,后两组又进一步分为3h、6h、12h2、4h 4个时间点,每时间点8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雌二醇治疗组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少;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半暗带区Bcl-2的表达上调而Caspase-3的表达上调减弱。结论17-β雌二醇具有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升高及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减弱可能其是重要机制之一。
2006年0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李保华;毛利忠;王克义;雷志锴;牛国忠;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120例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等指标,并与6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结果①脑梗死组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均<0.01)。②脑梗死与HCY水平之间存在危险性的水平梯度,当HCY>15μmol/L时,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为正常人的5.909倍,而HCY≥20μmol/L时,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为正常人的10.545倍。③从各项监测指标的相对危险度来看,与脑梗死有关的因素分别为HCY、叶酸、维生素B12、甘油三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收缩压、舒张压。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发现HCY、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收缩压为脑梗死的独立致病因素。④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与血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性;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致病因素,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可能是血浆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降低。
2006年0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郑文新;2006年01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 孙建英;迟兆富;吴伟;刘学伍;
目的观察海人酸(KA)诱导的癫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及妥泰(TPM)的保护作用。方法用TPM干预。用KA诱导大鼠SE 2h,并于癫终止后3h制作脑切片,用光镜观察神经元的大体损伤,并用电镜进一步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结果KA组和TPM组大鼠均出现了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TPM组大鼠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KA诱导的SE可导致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妥泰对此具有保护作用。
2006年01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解旭东;冀凤云;汪明慧;刘建辉;王英;邵莹晖;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维生素D3与碳酸钙对老年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患者骨、钙代谢的影响。方法老年脑卒中患者共3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鲑鱼降钙素50IU,肌注,1次/周;α维生素D30.25μg,口服,1次/d;碳酸钙0.15g,口服,3次/d;另予抗血小板、神经营养药物、活血化瘀治疗等,疗程1年。对照组不予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其余治疗同治疗组,疗程1年。治疗前后测定血Ca、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尿轻脯氨酸(HOP)、尿Cr。结果两组治疗前各生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组的血ALP、BGP及尿HOP/Cr在1年后显著下降(P均<0.001),血Ca、PTH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均>0.05)。对照组脑卒中1年后血ALP、BGP、Ca、PTH及尿HOP/Cr明显升高(P<0.01~0.001)。两组治疗后各生化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结论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能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钙代谢异常。
2006年01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陈小华;庄志浩;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特发性眼睑、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应用A型肉毒毒素对按Cohen、Albert等分级为Ⅱ~Ⅳ级特发性眼睑、面肌痉挛的患者72例进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面部肌肉多点注射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分级进行对比。结果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特发性眼睑、面肌痉挛的短期有效率为97.2%,半年的复发率为58.3%,未见过敏反应及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结论A型肉毒毒素为治疗特发性眼睑、面肌痉挛首选药物,尽管其疗效半年左右,但仍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6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蒋辉华;包仕尧;金笑平;张志琳;
目的研究红细胞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向大鼠尾状核分别注入浓缩红细胞(PRBC)、溶解红细胞(LRBC)及不同浓度的大鼠血红蛋白(Hb),并比较鼠脑不同部位脑水肿形成的特点。结果红细胞对脑水肿的影响要在脑出血后第3d,其水肿的严重程度与Hb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红细胞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影响主要在脑出血后第3d,可能与红细胞溶解释放血红蛋白有关。
2006年01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陆琦;陈卫东;王凯华;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4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4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CINDM)和42例非脑梗死糖尿病(DMN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DMCI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率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与CINDM组和DMNCI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P<0.05,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内膜增厚及颈动脉狭窄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为糖尿病患者可能造成脑梗死提供早期预测。
2006年01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任力杰;李竞;韩漫夫;冯宏业;白润涛;陈婷;葛朝莉;
目的研究MRI诊断脑梗死FLAIR序列和常规SET2WI序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经常规MRI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FLAIR序列成像,并与SE序列T2加权像比较。结果SET2WI显示急性脑梗死病灶105个,FLAIR显示急性脑梗死病灶110个病灶,有2个脑干部位病灶仅为SET2WI显示,而SET2WI显示的腔隙性病灶经FLAIR序列显示其中有10个为低信号,考虑为血管周围间隙,7个为低信号伴周围高信号,考虑为陈旧性脑梗死灶,未予计算在内。结论急性脑梗死诊断中FLAIR序列成像与SET2WI序列互为补充,应作为常规序列使用。
2006年01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刘高飞;秦正良;陈心岭;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用中国卒中量表(GSS,1995)记分评定。结果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两者具有相关性,Hcy水平越高,GSS评分也越高,恢复期预后越差。结论急性脑梗死时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且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治疗的意义。
2006年01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许亦群;仪立志;钟天安;贾军;尹夕龙;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法。扩大翼点入路即在翼点入路基础上扩大暴露范围,包括额底、颞底及额颞顶较大范围。扩大翼点入路结合硬膜扩大缝合,有时采用浮动骨瓣等方法。结果康复良好20例(41.6%),中度残废9例(18.8%),重度残废7例(14.7%),植物生存4例(8.3%),死亡8例(16.7%),死亡原因为严重脑干损伤、休克、严重脑肿胀及呼吸、循环衰竭。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是比较理想的入路,可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2006年01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韩丽雅;陈卫东;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骨关节损害的临床表现。方法测定26例HLD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合文献分析临床表现及X变化。结果HLD患者BMD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显著。结论BMD测定是HLD患者骨关节损害较为敏感、方便、精确、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2006年01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王汛;邵蓓;倪佩琦;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表现与电生理的相关性,以期获得对腕管综合征较全面的认识。方法对10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0%的患者为女性,以中老年居多,优势手受累为主。典型表现为腕以下正中神经分布区域疼痛与感觉异常,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后加重,甩手活动后减轻。神经电生理检测:104例148只手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末端运动潜伏期和波幅、肘至腕的运动传导速度、腕部至中指的感觉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等5项指标检测异常率分别为83.1%、20.3%、6.1%、92.6%及53.4%。结论CTS的诊断除病史、神经系统体检外,电生理检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是诊断CTS的敏感指标。
2006年01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陈正挪;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β-七叶皂甙钠早期治疗脑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各32例。常规治疗组:静滴20%甘露醇125ml,2~3次/d,用3~5d;静滴三七总皂甙0.5g/d,用2周;静滴血活素20ml/d,用2周;肠溶阿司匹林75mg/d。联合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巴曲酶首剂10U,第3、5d各5U;β-七叶皂甙钠20 mg/d,用10d。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7d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检查。临床疗效按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联合治疗组治愈率为53.1%,显效治愈率(显效率+治愈率)为81.3%,总有效率为93.8%;常规治疗组治愈率为31.3%,显效治愈率为56.3%,总有效率为90.6%。联合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在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巴曲酶联合β-七叶皂甙钠早期治疗脑梗死能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未见有颅内出血及其它部位出血等不良反应。。
2006年01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孙红卫;保建基;付旭东;龙江;魏新亭;
目的探讨应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和博莱霉素的混合剂行脑胶质瘤术中肿瘤残腔局部缓释化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择大脑半球胶质瘤患者16例,随机分为A组8例,B组8例。两组均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后,A组取5mg博莱霉素,B组取10mg博莱霉素,与生物胶中催化剂溶液混合后喷洒在肿瘤残腔壁上。术后12~14d、1个月、2个月复查CT,以了解局部脑组织的反应。观察记录病人术后的临床表现。结果16例术后2~14d均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复查CT证实为肿瘤残腔周围脑水肿所致,且B组水肿范围较A组重。经脱水、激素治疗后缓解。6例术后随访已达1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脑胶质瘤手术中肿瘤残腔喷洒生物胶博莱霉素混合剂既可对残余肿瘤进行缓释化疗,又可起到残腔止血作用,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2006年01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贺燕;王昕;相守武;李霞;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卒中后抑郁合并焦虑的81名患者分别接受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29.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5.85%;治疗组I和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组I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卒中后抑郁/焦虑病人单用药物帕罗西汀或给予帕罗西汀合并心理干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帕罗西汀合并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2006年01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周新军;韩东华;闵志钧;徐明;倪熊;
目的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特点。方法26例高龄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2例在全麻下,其它在局麻下采取双侧钻单孔引流术。选定血肿最厚层面前中1/2到1/3处为钻孔点。结果漏诊一侧1例,其余术前诊断正确。25例术后痊愈,1例原有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结论仔细观察CT和选定合适的钻孔点是诊治的关键。
2006年01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邵良;黄怀宇;汪芳;刘文华;蔡小矜;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PS)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选取PS患者33例,稳定性脑梗死患者30例,分别测定血浆Hcy和叶酸浓度。结果PS组比稳定性脑梗死组的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叶酸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Hcy与进展性脑卒中关系密切。
2006年0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管朝红;黄向东;韩丽雅;陈卫东;
目的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方法检测Binswanger病的脑功能改变。方法对20例BD病患者2、0例非痴呆脑血管病患者2、0例老年健康人同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结果BAEP异常:BD病10例(50%),非痴呆脑血管病2例(10%),经统计学检查BD组BAEP与健康组、非痴呆脑血管病组有显著性差异,非痴呆脑血管病组与健康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AEP异常反应BD病患者有脑干功能受损和弥漫性脑功能障碍,并可作为BD病患者脑功能损害检查敏感指标,以及与非痴呆脑血管病患者鉴别诊断的一个辅助检查方法。
2006年01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冯雪华;孙华林;李德瑞;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各参数与其发生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98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45~65岁,其中单纯高血压病患者400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者39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各参数关系,探讨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脉压与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脑卒中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舒张压:脑卒中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舒张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2006年01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林坚;王怀瓯;林逢春;
目的研究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分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制造兔脑出血模型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及不同时点血浆NSE浓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实验组兔48h后脑组织水含量;62、4、48h血浆NSE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浆NSE浓度发生动态变化,在出血后24h达高峰。脑出血急性期NSE升高与脑损伤、脑水肿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NSE可作为脑损伤的监测指标。
2006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陈大庆;张志军;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变化及大剂量纳洛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计分3~8分)82例。随机分治疗组42例,除采用临床综合治疗外并应用大剂量纳洛酮;对照组仅采用临床综合治疗,监测颅内压及常规临床监护,观察病人预后。结果重症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增高明显,颅内压急剧升高与死亡率明显相关。纳洛酮治疗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较对照组好,并发症少。结论重症颅脑外伤颅内压水平与病人预后明显相关。大剂量纳洛酮能够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脑水肿、高颅压,进而改善脑组织缺氧,改善病人预后。
2006年01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姚芳;
目的探讨脑电图与老年人脑血管病的临床关系。方法对确诊的95例老年人脑血管病的临床及脑电图总结。结果脑电图正常24例(25.3%),异常71例(74.7%),其中轻度异常28例,占异常的39.4%;中度异常以上7例(9.9%),局限性异常者36例,占异常脑电图的50.7%。结论脑血管病的脑电图虽无特异性改变,但脑电图的动态观察对于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脑电图复查好转或正常,一般预后较好。而脑电图异常,临床症状好转或正常,说明受损脑部不具有重要性,但要定期复查。
2006年0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金笑平;黄米武;蒋辉华;陈秋月;柯绍发;周元林;王恩;张丹红;屈铁军;黄勤;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术后平卧时间30min、2h对头痛的影响。方法对794例具有腰椎穿刺术适应证而无禁忌证并排除有关因素的患者,随机分为30min组、2h组。分别观察术后头痛发生率。结果30min组头痛发生率为(8/460)1.74%,2h组为(7/334)2.10%,两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说明腰穿后卧床时间长短(30min~2h),对腰穿后头痛的发生率无影响,可缩短至30min,没有必要卧床2h,更没有必要卧床4~6h。
2006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方凯;朱风水;缪中荣;李慎茂;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急诊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主干或其较大主要分支闭塞17例,双侧椎动脉闭塞4例,一侧椎动脉闭塞,另一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严重狭窄5例,未见血管闭塞19例。符合动脉溶栓条件,实施接触性动脉溶栓的病人45例。结果45例病人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17例(65.4%),血管不成功再通9例(34.6%)。30例疗效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5例,溶栓后近期复发1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5例,病死率11%。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2006年0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伊宝祉;薛怀安;张远征;李春卿;
目的总结钻孔引流颅内血肿清除术的适应证与方法,以期望达到较好效果。方法选择CT提示混杂密度、高密度占位效应明显或部位较深的颅内血肿进行钻孔引流术,部分患者术后用尿激酶溶解冲洗,亚急性和慢性血肿不用尿激酶,生理盐水冲洗后直接做持续引流。恢复期辅以中医药治疗,加强疗效。结果189例患者无1例死亡,术后症状立即缓解156例,缓慢恢复33例,术后3d复查颅脑CT(除5例有不同程度的再出血外),占位效应解除,血肿基本引流干净。结论钻孔引流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使因血肿引起的颅内高压迅速得到缓解,对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及最大限度的保护其功能意义重大,起到了快速抢救和清除颅内血肿、挽救患者生命及功能的目的。
2006年01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江文宇;吕泽平;胡才友;郑陈光;刘文伟;
目的了解散发性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LOAD)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相关量表对经诊断的LOAD病人行为和精神症状作详细调查,并对各种行为和精神症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57.0%的LOAD病人有行为和精神症状,其中行为障碍出现率为42.2%,妄想为33.3%,焦虑为34.62%,抑郁为26.7%,幻觉为17.8%。行为和精神症状出现率与性别、教育程度、病前工作种类及痴呆程度无关。结论LOAD病人的行为和精神症状较为常见,对其细致的观察有利于尽早诊断,及时监护及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2006年01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曹毅;姚瑶;胡仲昊;
目的探讨全身强直-阵挛型癫持续状态的病因、诱发因素、治疗和愈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全身强直-阵挛型癫持续状态的临床资料。结果全身强直-阵挛型癫持续状态病因多样,大部分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临床治疗好转率为87.5%、死亡率为12.5%,16%遗留永久神经损害。结论全身强直-阵挛型癫持续状态应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
2006年01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吴菲菲;孙;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51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SAH多为高血压所致,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通过头颅CT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结论SAH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较为复杂。
2006年01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董伟;许科闻;周建波;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皮胃造瘘(PEG)家庭肠内营养对卒中后吞咽困难营养不良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致营养不良患者14例,予PEG家庭肠内营养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5d、30d分别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红蛋白、血淋巴细胞、血清白蛋白、血清钾,及行NHISS卒中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PEG家庭肠内营养对卒中后吞咽困难营养不良治疗后各营养指标较治疗前提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NHI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有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EG下家庭肠内营养对卒中后吞咽困难营养不良有治疗作用。
2006年01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娄晓辉;王朝晖;黄空;曾上飞;陈宁;蒋聚洪;郑侠;缪剑丹;余一骏;杨瑞疆;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60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病人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伤后10d内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依达拉奉组10d后格拉斯哥计分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2006年0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林运强;黄丹丹;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的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随机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3组,对照组用5%GS 250ml加血栓通注射液,维生素类和神经保护剂治疗;另两组则加用不同剂量的纳洛酮加入NS 250ml内静滴治疗,连用10d;大剂量组:加纳洛酮4.0~8.0mg/d;小剂量组:加纳洛酮1.2~2.0mg/d。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82.5%,小剂量组总有效率73.3%,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而且大剂量组显效率60.0%,明显高于小剂量组的39.3%。结论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好,使用时应及早、足量和持续用药。
2006年01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颜政;闻绍云;毛玲群;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患者血清肌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速率法测定36例HOPP患者的血清肌酶,并观察血清肌酶含量与临床的关系。结果HOPP患者各项肌酶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磷酸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分别为27例(75%)2、1例(58.3%)1、1例(30.6%),血钾越低肌酶升高越显著,且与临床病征明显相关。结论血清肌酶增高是HOPP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的指标。
2006年01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赵万里;吴翠苹;邹慧;邱其培;叶东彪;丁文学;裴心恒;
目的探讨环池在颅脑损伤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136例颅脑损伤患者CT的环池变化,分析预后及其临床意义。结果I型:环池无变化,20例中死亡1例;Ⅱ型:环池部分变窄,44例中死亡5例;Ⅲ型:环池部分闭塞,38例中死亡14例;IV型:环池完全闭塞,34例中死亡23例。结论环池变化对颅脑损伤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动态观察环池的变化利于准确施治及正确判断预后。
2006年01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赵爱云;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静脉应用纳洛酮,观察溶栓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继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前后有显著差异,溶栓前(24.50±5.10)分,溶栓后(5.05±3.15)分(P<0.01),而B组溶栓后神经功能改善不佳,溶栓前(23.80±4.10)分,溶栓后(18.65±6.15)分(P>0.05);A组继发颅内出血发生率7.69%,B组43.7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纳洛酮敏感的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继发颅内出血发生率低,因此静脉应用纳洛酮可作为筛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的方法。
2006年01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庄志军;王如密;张进朝;王守森;张锡增;李琦;
目的探讨清脑复神液并用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147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清脑复神液并用FNS治疗组(A组)、FNS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3组。3组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随访3~6月,A组治愈率66.0%,显效率26.0%,有效率92.0%;B组治愈率52.1%,显效率20.8%,有效率72.9%;C组治愈率38.8%,显效率14.3%,有效率53.1%。经统计学分析,A组疗效优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脑复神液并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能提高临床疗效。
2006年0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张利勇;杜立新;刘鹏;刘玉光;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病人的血皮质醇水平变化和颅脑损伤轻重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颅脑损伤病人外伤后测得的血皮质醇水平,按照GCS评分分成轻中型和重型颅脑损伤组,并对所有病人随访半年。结果重型组病人的血皮质醇水平比轻中型组病人明显升高(0.01<P<0.05)。随访结果表明,伤后急性期血皮质醇水平越高,病人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越高(P<0.01)。结论颅脑损伤病人血皮质醇水平与损伤轻重程度相关,与病人的预后相关。
2006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付旭东;宋来君;孙红卫;张智峰;张瑞锋;
目的观察岩下窦(IPS)的显微解剖学特征,防止术中及术后的出血等并发症。方法通过10例(20侧)经过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IPS行于颅底内面的岩下窦沟内,即由斜坡和颞骨岩部组成的岩斜裂内,形状不规则。IPS 60%的右侧大于左侧。IPS经颈静脉孔的岩部进入颈静脉孔,4侧经Ⅸ前方(占20%),14侧经Ⅸ与Ⅹ之间穿行(占70%),2侧位于Ⅹ与Ⅺ之间(占10%),16侧汇入颈静脉球,占80%;4侧汇入颈内静脉,占20%,未见同时汇入二者的。并且IPS接收多条属支。结论明确了IPS的解剖特点,为术中处理好IPS,顺利开展岩斜区及颈静脉孔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2006年01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金硕果;刘福友;陈卫垠;2006年01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宁秀芹;王晓冰;潘华;2006年0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张志杰;郑钧;周三权;章卫桥;潘新宇;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3例CT证实为颅脑外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病例在发现大面积脑梗死后均采用综合治疗,并随访半年,按GOS标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2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颅脑外伤术后可随时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致死、致残率高。对此,术后应及时复查CT,对大面积脑梗死应早期发现,充分减压,及早采用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2006年01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杨爱贤;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舒血宁治疗组与奥扎格雷钠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P<0.05),两组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2006年01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杨俊林;梁海丽;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尤尼舒预防再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2003-08~2004-09我院动脉溶栓后应用尤尼舒治疗24例为治疗组,24例为对照组,治疗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48~75岁。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6~77岁。治疗组采用动脉溶栓后2h尤尼舒0.4ml皮下注射,q12h,共7d。结果治疗组24例无再梗死发生,对照组有4例发生再梗死。结论脑动脉溶栓后尤尼舒可安全的预防再梗死,且不明显延长APTT,是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2006年01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王光胜;章鹏;刘爱举;杨同会;陈秀英;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东菱迪芙治疗早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A组采用东菱迪芙10BU/d,连续静滴3d;B组应用东菱迪芙隔日静滴,共3次,首次10BU,第2、3次用5BU;C组常规治疗。结果A、B组临床神经功能积分明显低于C组,而A组优于B组,二者能降低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粘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剂量东菱迪芙组疗效好于常规剂量组,且安全。
2006年01期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高文良;王传玲;2006年01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冯泽甫;范淑侠;杨怀芹;2006年01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郑春玲;李娜;赵红霞;2006年01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汤雪丽;余永平;
目的探讨藻酸双脂钠注射液防治脑梗死的机制。方法88例伴有高血脂症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胞二磷胆碱等,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藻酸双脂钠注射液1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连续14d。结果治疗组血清TG、TC、apoB100、LDL-C、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都有显著性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只有低切全血粘度和甘油三脂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藻酸双脂钠注射液可通过降低血脂、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2006年01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钟伟;王爱岳;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2次/d;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2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为65.6%;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显著(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
2006年01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李鑫;尹绍文;林晓波;金小兴;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经头脑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外伤性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区,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颅脑外伤产生脑组织相对移位,颅内血管被牵拉、移位、变形、扭曲造成血管内膜损伤与血管痉挛,形成血栓。
2006年01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宋建良;诸国嘉;孙新芳;金国良;2006年01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王向军;张强;
目的比较腔隙性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脂的差异及辛伐他汀对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0例腔隙性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差异,并观察脑梗组服用辛伐他汀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TC、LDL-C有显著差异(P<0.05),经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代谢异常是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辛伐他汀可以改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
2006年01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宋爱晶;于浩光;
目的探讨丹奥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丹奥治疗进展性脑梗死86例,并设对照组70例进行分析。结果丹奥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总有效率(93.02%)和总显效率(67.44%)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0%和45.71%)(P<0.05)。结论丹奥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具有良好效果。
2006年01期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虞峰;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结果74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示同侧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006年01期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孙丽;秦玉瀚;冯树贵;2006年01期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卢成内;敖益金;陈文广;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部动脉血管结构改变,评估该人群将来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00例患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和100例健康体检者颈部动脉内径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危组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48例,高于对照组14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硬化的程度及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9例,高于对照组12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动脉内径明显变小,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高危组人群颈部动脉内径明显变小且粥样硬化改变明显,有患缺血性脑卒中高风险性。
2006年01期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胡越平;2006年01期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张秀想;2006年01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董新平;李琳;2006年01期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王明霞;尚晓霞;刘燕;2006年01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马静梅;2006年01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王乐平;陈金关;2006年01期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蒋中凤;上官稳;2006年01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杨怀芹;冯泽甫;王旭光;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患者心电图特点。方法分析比较16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脑卒中部位及类型。结果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较脑缺血组高,分别为54.9%和31.8%,有显著性差异(P<0.01);近中线部位(丘脑+基底节+脑干)脑卒中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脑叶和其它部位患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72例脑心综合征患者临床治愈率为87.5%。结论掌握急性脑卒中病人心电图改变特点对临床观察、指导用药、病情转归等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006年01期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胡红旗;2006年01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余长青;2006年01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张伟萍;何于平;魏莉;2006年01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 张慧敏;
目的探讨早期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腰椎穿刺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随机抽取在我科保守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1)头痛缓解时间;(2)脑血管痉挛发生率;(3)再出血发生率;(4)肾功能损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缓解剧烈头痛、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另早期脑脊液持续引流明显减轻了颅内压,减少了脱水剂甘露醇的用量,降低对肾功能的损害。结论早期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克服了传统内科治疗的许多不足,且方法简单、安全、经济、可靠,对缓解剧烈头痛及预防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疗效。
2006年01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 钟洁静;孙新芳;杜筱蓓;
目的观察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对80例慢性失眠病人随机分舒乐安定治疗组(A组)和行为疗法治疗组(B组)。结果治疗15d后总有效率:A组75%,B组57.5%;治疗30d后总有效率:A组80%,B组77.5%;白日宿醉现象发生率:A组30%,B组10%。结论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病人治疗有效,白日宿醉现象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2006年01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陈静;杨丽娟;
目的了解抚触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期间病情稳定的新生儿50例,抚触组和对照组各25例。抚触组15min/次,10d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对照。结果有效率抚触组患儿睡眠时间为80%,可安慰性为92%,前臂弹回为84%,手握持为88%,而对照组分别为48%、40%、36%和40%。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抚触有利于神经系统发育及体格发育,该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应用。
2006年01期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蔡海燕;刘芳;2006年01期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张晓明;2006年01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祁岩超;刘振寰;2006年01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王永久;孙一辉;刘坤;2006年01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冯祖荫;2006年01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张江;王大力;2006年01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宋新光;2006年01期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黄菊明;
目的探讨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联合及单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价值。方法七叶皂甙钠15mg加入生理盐水40ml中静推,2次/d,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根据血肿大小2~4次/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七叶皂甙钠与甘油果糖联合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治愈率较高。
2006年01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 卢占锋;郭献亭;2006年01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 范超平;陈琼;李丹;王小妮;
目的观察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每晚服佐匹克隆7.5mg,对照组每晚服艾司唑仑2mg,均连服7d。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7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Q睡眠指数评分:试验组治疗前(26.8±2.9)分,治疗后(18.4±4.1)分;对照组治疗前(26.0±3.3)分,治疗后(19.9±5.3)分,治疗前后两组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2006年01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田龙;2006年01期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