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致远;李亚娟;马聪敏;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将87例患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67例,其中脑梗死组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检测所有受试对象血浆Hcy水平并记录患者的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分析血浆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与血浆Hcy水平在最低四分位人群相比,处于较高四分位者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比值比(OR)为5·278(95%CI为1·203~23·158,P<0·05);处于最高四分位者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比值比(OR)为7·917(95%CI为1·473~42·538);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相比,Hhcy患者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OR值为4·325(95%CI为1·156~16·174,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脑梗死组与TIA组血浆Hcy水平相比较无差异(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Hcy进入模型。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可能是与传统危险因素无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有必要制订出适合于中国人的Hhcy的诊断标准。
2007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周俊山;蒋英硕;邱晓东;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心内其他手术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种类、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4例CABG合并心内其他手术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按有无脑部症状分成2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结果CABG联合其他心内手术后早期并发脑损伤的总发生率18·2%(39/214),其中表现精神异常14例(6·54%),表现为脑梗死3例(1·40%),TIA15例(7·01%),癫5例(2·34%),短暂性全面遗忘症2例(0·93%)。统计分析发现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心肌血流阻断时间与脑损伤发生率有相关性,且并发脑损伤组患者临床观察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体外循环时间、心肌血流阻断时间是CABG合并其他心内手术后早期并发脑损伤的相关独立的危险因素。
2007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王铮;崔宝华;曹群;乔智;
目的比较正常人和不同程度青光眼患者GDx参数的不同,评价GDx检测RNFL各参数的敏感性、特异性,确定GDx参数早期诊断青光眼的能力和最有价值指标。方法应用GDx-VCC分别对40例(80只眼)正常人、80例(130只眼)早期青光眼和70例(90只眼)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的RNFL进行检测。分别比较其RNFL参数的不同。绘制GDx参数ROC曲线,确定对早期青光眼诊断最有意义的GDx参数。结果早期青光眼RNFL较正常人明显变薄,中晚期青光眼RNFL较早期青光眼明显变薄,各参数均有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P<0·001)。所有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均>0·7,具有良好地区分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的能力。NFI和I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区分能力更强。结论GDx-VCC可为临床上提供定量检测RNFL厚度的参数,并有良好地区分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的能力,有助于临床上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2007年03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韩雪;尚清;马彩云;孔峰;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4706例脑瘫患儿产前母体因素、产时及新生期危险因素。同时选择等量在我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儿童保健的正常同龄儿童作为对照。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分布及百分构成比进行描述;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1:1匹配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行1:1匹配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60·4%有产前母体因素,24·5%为出生时异常因素,14·5%的患儿曾有新生儿期异常因素,0·3%有遗传因素,0·3%无明显原因。结论产前母体因素是造成脑瘫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产时及某些新生儿期因素的重要原因,应加强孕期保健,重视孕期孕母相关的环境、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降低脑瘫儿的发病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2007年03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孔峰;逯成音;成春莲;程少博;
目的探讨彩色经颅多普勒(TCD)、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CT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各自的作用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001~2006年采用TCD、EEG、BAEP、CT检查的资料数据完整的40例小儿脑性瘫痪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TCD阳性率为72·5%、EEG为75·0%、BAEP为80·0%、CT为57·5%。TCD、EEG、BAEP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TCD、EEG、CT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BAEP阳性率与CT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结论TCD、EEG、BAEP、CT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各自均有一定的价值,对脑性瘫痪的诊断如采用多种检查,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综合分析意义更大。
2007年03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宋磊;藤军放;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以及氟西汀早期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的干预作用及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01~2005-04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仅给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氟西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1周后加用氟西汀口服4周。对2组病人均在病程的1周及5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SSS)进行评定。结果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38·24%,治疗后氟西汀治疗组HAMD抑郁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患者SSS,ADL分值均有好转,在好转程度上,氟西汀治疗较常规治疗明显(P<0·05)。结论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早期应用氟西汀治疗可减轻PSD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2007年03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王慧晓;徐永康;谢国海;张剑平;沈益金;赵玉祥;陆州;张建宇;金建祥;
目的分析水凝胶弹簧圈及复杂形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致密程度。方法水凝胶弹簧圈及复杂形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6例,首先用复杂形弹簧圈成篮,然后用水凝胶弹簧圈进行篮内填塞,最后再用裸圈进行瘤体及瘤颈的致密填塞。结果13个动脉瘤获得致密填塞,3个动脉瘤有瘤颈残留。栓塞密度38%~90%(平均63%)。随访时间2个月~6个月,未发生破裂出血或脑缺血事件。结论水凝胶弹簧圈及复杂形弹簧圈栓塞作为新一代弹簧圈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长期确切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的经验累及和随访。
2007年03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钟天安;李丽娟;许亦群;贾军;仪立志;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对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及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5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GCS评分9~12分32例,6~8分33例,3~5分30例。全部病例在入院后立即进行ECG检查,异常者定期复查。并于入院后当天、第2、4、7、10d进行血清CPK检测结果95例病人中伤后有55例心电图异常,并且所有病例都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且升高程度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颅脑损伤可导致心肌损害的发生,且心肌损害的程度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
2007年03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张剑平;徐永康;赵玉祥;沈益金;柳中悦;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经侧裂入路微侵袭治疗基底节血肿的效果。方法对53例基底节血肿的病人采取侧裂投影直切口,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清除血肿。结果术后10h意识状况:42例神志清楚,7例较术前好转,4例无改善;24内复查CT,残余血肿量与术前比较。血肿清除80%以上有40例,50~80%者有9例,50%以下和超过原血肿量共3例,术后72h复查CT,脑水肿引起的占位效应与传统手术相比非常轻微;死亡7例,死亡率达13·21%;术后3~6个月随访,按ADL分级进行测评:Ⅰ级4例(7·55%);Ⅱ级11例(20·75%);Ⅲ级22例(41·51%);Ⅳ级7例(13·21%);Ⅴ级2例(3·77%)。结论超早期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有视野好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创伤小、对脑组织损伤轻微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术后脑水肿轻微,病人恢复快,明显提高预后。
2007年03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饶宜光;褚晓凡;郭毅;古坤意;马可夫;付学军;李刚;黄莲婵;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对易卒中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73例易卒中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静滴,连续3~5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内及72h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4·29%和91·43%,均高于常规组15·79%和47·37%(P<0·01);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易卒中型TIA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2007年03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姚太俊;代广辉;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颅脑损伤患者80名,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认知功能的变化,认知功能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T)、日常生活能力(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神经心理学检查法,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认知功能障碍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2007年03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黄玉莹;李少清;李郭飞;赵秀红;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帕罗西汀干预急性卒中后抑郁、焦虑的效果。方法对282名脑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其中卒中后抑郁合并焦虑的90名随机分为干预和非干预2组,干预组接受帕罗西汀治疗;随机抽取非抑郁、焦虑患者45名为对照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评定帕罗西汀的疗效和预后。结果急性脑卒中后抑郁合并焦虑发生率(68.18%),非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6周末SSS和BI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SSS和BI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组与非干预组HAMD、HAMA、SSS、B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抑郁、焦虑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帕罗西汀可有效干预卒中后抑郁、焦虑,改善预后。
2007年03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何燕霞;李冰;宋改芳;
目的探讨乳胶凝集比浊法与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Y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相关性比较,及其含量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与速率散射比浊法同时测定hsCRP,正常对照组与急性脑血管病组共59例标本。结果乳胶凝集比浊法与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54·24%、47·46%,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血管病组中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乳胶凝集比浊法与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敏感性一致;hsCRP测定对急性脑血管病有明确的意义。
2007年03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朱红秋;汪润;陈出新;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HPP)在南方城市农民工中的发病情况、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住院患者的发病时间、诱发因素、临床症状、发病区域、工作环境、饮用水源、用药及进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共确诊HPP患者138例,城市农民工119例,占86·23%。城市农民工中每年6~9月发病75例,占63·02%。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高温、潮湿的夏季。发病区域集中在农民工工作的施工区以及与施工区相关的工棚生活区内。施工区发病21例,占17·65%;生活区发病87例,占73·11%;其他区域发病11例,占9·24%;88例是在潮湿或(和)高温的条件下发病,占73·95%;工作期间大量饮用碳水化合物饮料者27例,占22·69%;19例患者在发病前的数天因咳嗽而大量饮用含糖止咳剂。119例患者平均补钾总量(26·46±9·34)g,全部患者通过足量补钾治疗均取得明显效果,症状消失、血清钾及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高温、潮湿的工作环境,过度疲劳、饱餐、高糖、受凉是HPP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及时、足量与足够浓度的补钾治疗是治疗HPP的有效措施。
2007年03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秦历杰;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1·0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45min内滴完,2次/d,共10d。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0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0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3±5·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1±6·9)分(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50·1%和8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3%和71·2%(P<0·05)。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2007年03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王琪影;刘林嶓;代淑媛;
目的根据面神经的解剖特点探讨面中下部除皱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方法对16例行面中下部除皱患者,采用合适的分离平面及范围,且在术中对面神经进行主动保护。结果2例出现一过性面瘫后逐渐恢复,其余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了解面神经各分支的分布及走行,同时在术中进行主动保护,这是除皱手术成功的基础。
2007年03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姚文山;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的疗效,进一步探讨尼莫地平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36例,与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有效率94·4%,对照组46·7%(P<0·05),尼莫地平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提示尼莫地平早期使用对减少和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梗死均又明显的疗效。
2007年03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王蕾;陈琼;范超平;
目的观察甲氧氯普胺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实验组102例,口服甲氧氯普胺10mg/次,3次/d;对照组97例,口服维生素B6,20mg/次,3次/d,均连服15d。疗效评定,分别于服药后第15d、第30d各1次。结果甲氧氯普胺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维生素B6组(P<0·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甲氧氯普胺对偏头痛有肯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安全。
2007年03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李东晓;卢海燕;李惟国;
目的观察降纤酶、刺五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否优于降纤酶及其安全性。方法9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2例)用刺五加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静脉滴注,1次/d;降纤酶10U、5U、5U各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分别于入院第1、3、5d静滴,滴注时间为1~1·5h。对照组(41例)应用降纤酶,用法同治疗组降纤酶。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改变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2·3%、69·2%;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3·0%、48·8%,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情况。结论降纤酶、刺五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其改善血液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降纤酶,且安全、实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是显著的。
2007年03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于兰;陈彬川;帖红艳;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2例35眼儿童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病例,总结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儿童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致伤原因以车祸多见;视力损伤严重,0.1以下者29眼(82·9%),其中无光感者18眼;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7眼(48.6%),伤后7d内治疗者疗效优于7d以上者。结论儿童外伤性视神经损伤预后较差;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对头部外伤患儿应尽早进行眼科相关检查。
2007年03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张铭;刘万明;全中平;钟宝;王少波;周波;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3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形成原因及易发条件,比较各种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迟发性血肿、手术处理不当、急性脑肿胀等是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手术处理、缓慢的降低颅内压、控制性低血压、过度换气等是防治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有效措施。结论应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
2007年03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李静;阮雁捷;董铁立;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术后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停用麻醉药前30min静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5mg/kg和加生理盐水5ml。在围拔管期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呼唤睁眼时间、躁动呛咳发生情况以及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围拔管期观察组的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躁动和呛咳发生例数少,清醒度镇痛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神经外科围拔管期可减轻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同时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并维持满意的镇静度。
2007年03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赵文洲;张贵斌;黄本有;余绍祖;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脑脊液和血浆中的纤溶活性增高。
2007年03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骆杭丽;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3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运用拜阿司匹林口服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ADL)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作为自由基清除剂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可靠。
2007年03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钟建新;陈克强;赖穗翩;黄俊杰;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对照组)和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治疗组)。分别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后14d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2组治疗后第7d、第14d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或P<0·01),但联合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4d后临床疗效评价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5·7%)较对照组(67·6%)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14d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2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型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2007年03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李树;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复发因素。方法回顾1995~2005年作者手术治疗38例CSDH患者,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后复发4例,复发率为10·02%,复发的患者平均年龄64岁。其中因术后颅内大量积气复发1例,高密度复发1例,等密度到混杂密度复发2例。结论患者的年龄?凝血机制异常、血肿的密度?术后积气和引流量的多少影响CDSH患者的预后。
2007年03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蔡文仙;牛峰海;单继平;王瑜;舒志荣;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对癫癎患儿血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影响。方法观察22例癫癎患儿,男12例,女10例,年龄1·5~11岁,均丙戊酸钠单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测定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浓度。结果血淀粉酶浓度治疗前为(61·14±12·96)IU/L,治疗后为(69·09±9·22)IU/L,二者相比较,t=2·24,P=0·036。血脂肪酶浓度治疗前为(62·50±11·88)IU/L,治疗后为(71·14±14·59)IU/L,二者相比较t=2·46,P=0·023。结论丙戊酸钠可升高癫癎患儿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浓度。
2007年03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杨丽红;张强;乔鹏;苑帅;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动态心电图(DCG)及心功能改变的特点。方法对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ACVD的93例患者,发病72h内记录DCG,1月内进行无创性心功能检测。结果93例中84例(90·32%)出现心电图异常,且与ACVD的性质无关,而与病变部位有关,丘脑部位病变组显著高于脑叶病变组(P<0·05);93例中39例(41·94%)心功能低下,与ACVD的性质无关。结论DCG及心功能检测对ACVD有重要临床意义。
2007年03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张帆;刘光辉;许刚;刘庆华;孙道法;
目的探讨颞叶脑损伤术后精神障碍的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颞叶脑损伤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10例表现为兴奋、躁狂性发作,8例表现为抑郁、痴呆,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饮食、睡眠障碍,其中1例伴有性功能障碍。结论行为、饮食、睡眠障碍是颞叶脑损伤术后精神障碍的常见表现形式,青壮年以兴奋、躁狂发作为主;老年则以抑郁、痴呆为常见。药物治疗可较好地控制症状发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患者可获治愈。
2007年03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王芳;
目的探讨乐果所致迟发性神经毒性的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方法建立乐果诱导的迟发性神经毒性的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坐骨神经、脊髓及大脑叶皮质中的蛋白表达。结果实验4周时,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坐骨神经、腰骶膨大、大脑额叶皮质中的NGF、GDNF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乐果诱导的迟发性神经病表现为大脑、脊髓和坐骨神经中NGF、GDNF蛋白表达降低,在OPIDP早期给予NGF、GDNF治疗有其必要性的效性。
2007年03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曹坤利;李宏叶;张领;张凤英;李慧霞;申东延;
目的探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将微导管送入阻塞部位,给尿激酶75万U,0·9%氯化钠50ml,用微量泵以100ml/h的速度推注,注药前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结果11例血管通率,67%,4周疗效基本痊愈:82%,显著进步:18%,显效率:100%。结论超早期溶栓能恢复血流灌注,可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避免脑细胞的坏死,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2007年03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王克江;李平;李峰;娄季宇;
目的总结外伤性脑梗死的CT特征,探讨其发生机制,揭示其对疾病预后的判定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引起的脑梗死多发于儿童,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内囊区,预后较好;重症外伤引起的脑梗死好发于成人,发病部位多见于颅内血肿同侧,且大脑后动脉支配区域最为多见,预后较差。结论CT扫描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2007年03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翟宏江;谭守文;胡文霞;方波;
目的总结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对2001-03~2006-03我科收治脑出血行微创手术者进行统计,了解手术本身所致并发症的种类,分析其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及总结防治措施。结果微创手术并发症并不少见(可达21·6%),轻者如头皮血肿、颅内少量积气等,无须作特殊处理,重者如再出血、颅内感染等可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有的需紧急转脑外科手术。结论微创治疗脑出血会出现多种手术相关并发症,应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尽量避免发生,如出现做到正确施治。
2007年03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霍光;刘红艳;
目的通过腰穿术后病人平卧方法舒适度的临床观察比较,从而探讨选择术后最佳的平卧方法。方法观察并记录2001-02~2006-09的1070例门诊腰穿术后病人,2种平卧方法(即去枕仰卧位和低枕卧位)的舒适度。结果随机分2组2种平卧方法临床观察,低枕卧位明显优于去枕仰卧位。结论腰穿术后低枕卧位方法的选择对病人术后的尽快恢复,有较好的帮助。
2007年03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韩镇奇;林伟峰;欧阳林;
目的探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01~2006-05采用小骨窗开颅加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的7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病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术式能使脑内及脑室内血肿清除迅速,脑室引流时间短,颅内感染率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不高。结论小骨窗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双侧脑室外引流并脑室内早期足量注入尿激酶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简廉高效方法。
2007年03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单子丽;李新蔚;
目的找寻治疗耳鸣的新途径。方法小功率激光血管内照射。结果小功率激光血管内照射组较常规治疗耳鸣效果显著。结论激光血管内照射是治疗耳鸣的一种有效方法。
2007年03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朱蕴光;范聚友;刘玉珍;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对34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和40例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血管性痴呆组MMSE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MMSE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以及短时记忆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P<0·01),语言复述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图形描述能力较对照组明显衰退(P<0·05),而物体命名和阅读理解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DL量表检测表明VaD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明显衰退。结论血管性痴呆病人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的障碍,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能力的障碍。
2007年03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彭子娟;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和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关系,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重症脑卒中患者257例,按尿素氮(BUN)、肌酐(Cr)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的血清钾(K+)、钠(Na+)、Cr、BUN、血浆晶体渗透压值,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2组K+、Na+、Cr、BUN、血浆晶体渗透压值有明显差异,Cr与血浆晶体渗透压值呈正相关。结论水电解质紊乱与急性肾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治疗中应注意防治。
2007年03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王伟平;顾小林;卢国跃;寿丽;
目的作出正常成人各脑区脑电百分比功率,左右同源脑区脑电活动对称性情况,拟把这些指标作为正常标准,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对70名正常成人脑电活动进行定量研究,作出16个电极位置上的α、β、θ、δ四个频段的百分比功率,各频段总百分比功率,两侧各百分比功率及(δ+θ)/(α+β)比值的均数与标准差,并对所有检查者8对脑区δ、θ的功率值的左/右的商数进行对数转换,然后再统计出均数与标准差。结果正常成人各频段百分比功率分布上,均以α为最高,其次为β、θ、δ;而α以枕区为最高,β以中颞区为最高,δ与θ以前额为最高,枕部为最低;各位点各频段左右两侧百分比功率差异均较小(全部符合P>0·05),δ、θ活动两侧对称性好;优势频段的百分比功率离散度均较少,其他各频段离散度亦不大。结论正常成人脑电百分比功率指标稳定,δ、θ活动两侧对称性良好,可作为判断异常的良好标准。
2007年03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徐元;金颖;凌云翱;李根华;
目的评价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进展型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72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进展型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巴曲酶组,2组均采用巴曲酶注射液(10BU、5BU、5BU)静滴,隔日1次,共3次。联合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2次/d,共14d。2组病人分别在治疗前后定期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临床显效率(63.16%)明显优于巴曲酶组(39.47%)(P<0·01);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进展型卒中安全有效。
2007年03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李世泽;白宏英;史振军;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和脑脊液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6例病原学检查确诊的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CM的治疗进行总结。结果CM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颅内占位等。治疗以抗真菌和降颅压为主。病死率30·8%。结论CM的临床和脑脊液特点与结脑、病脑及颅内占位有一定的差别,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误诊率,提高治愈率。抗真菌和降颅压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多途径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愈率。
2007年03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王淑媛;李新华;
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对32例首发神经症状的肺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以脑部转移引起的头痛、呕吐、偏瘫、失语、肢体抽搐及精神异常等为首发症状者最多,26/32例,其次为肿瘤直接或间接压迫其周围的神经引起声音嘶哑、肩部及上肢疼痛无力等,6/32例。结论首发神经症状的肺癌易误诊,因此,对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常规治疗体征缓解迅速或癫样发作、肢体疼痛无力、声音嘶哑者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应高度怀疑转移癌,尤其是肺癌。头颅、胸部、脊柱、四肢CT、X线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2007年03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闫斌;郭月叶;郭雅聪;郝静;张凯;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盐酸法舒地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腹壁皮下注射,1次/12h;盐酸法舒地尔静滴,30mg/次,1次/8h,均连用10d。对照组: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300mg/d,用7d,后改为100mg/d,用3d;脑复康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连用10d;脉络宁针20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连用1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0·97%。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是治疗TIA的一种积极有效、安全方法。
2007年03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徐慧;王璟;
目的分析影响脑出血预后因素。方法对10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及辅助检查等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影响生命的相关因素包括:意识状态、发热、颅内出血部位、是否破入脑室及白细胞增高。结论幕下出血、发病后意识障碍、体温≥37·5℃、白细胞增高者预后不佳。
2007年03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王玉萍;路浩;徐岷;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采用中勤世帝R80-A锥板式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对9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缺血性脑组卒中患者的全血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进行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变,改善血液的粘稠度,预防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2007年03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孔东华;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临床特点、易发因素及诊疗过程中注意问题,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38例DTICH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手术30例,保守治疗8例;死亡3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重残2例,中残2例,恢复良好30例,病死率为7.9%。结论脑外伤后特别是伴脑挫裂伤、SAH、颅骨骨折及早期大剂量使用强力脱水剂者易发生DTICH。对此类患者应动态密切观察,及时作出诊断、治疗。DTICH多出现于颅脑损伤后72h内或清除其他颅内血肿后。
2007年03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谭建民;黄细富;侯树勇;冯书珍;白奕斌;蒋勇;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组及对照组,将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按FMA运动功能评价,2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经治疗6个月后2组有显著性差异。2组GOS评定,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2007年03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孙乐羽;王建平;尹帅领;李昕;卢艳秋;
目的观察高血糖条件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情况。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导产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饲养6周左右,经测定血糖>16·7mmol/L确定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以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梗死体积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6h、12h、24h、48h时程bFGF的表达情况,比较糖尿病大鼠及正常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bFGF的表达的差异。结果(1)相同时间点糖尿病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正常血糖组。(2)正常血糖组大鼠及糖尿病组大鼠脑缺血后bFGF的表达均增加,糖尿病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bFGF的表达均低于正常血糖组(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bFGF表达增强,提示bFGF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糖尿病加重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bFGF的表达不足。
2007年03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李文涛;张博爱;刘艳茹;贾延劼;史惠青;
目的探讨慢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STAT-1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方法观察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STAT-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STAT-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正常和假手术大鼠脑内有少量表达;缺血30d组,STAT-1蛋白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皮层及海马,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1可能参与慢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死亡的诱导。
2007年03期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樊哲铭;索爱琴;许予明;赵建华;
目的观察Caspase-3蛋白在体外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预处理(OGD)后表达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培养至10~12d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n=6);B组,单纯预处理组(n=6);C组,预处理缺血组(n=6);D组,致死缺血组(n=6)。观察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Caspase-3蛋白在不同时期的表达。结果缺血预处理后出现TUNEL阳性细胞;Caspase-3表达在A组、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Caspase-3表达较A、B和C组有显著增高(P<0·01)。缺血预处理后TUNEL阳性细胞和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r=0·44,P<0·01)。结论预处理能够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Caspase-3的表达,抗神经细胞凋亡。
2007年03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卢艳秋;娄季宇;白宏英;孙乐羽;程倚萌;
目的了解托吡酯(topiramat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托吡酯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模型,托吡酯100mg/kg灌胃,qd×3,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HSP-70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HSP-70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h即出现凋亡细胞,并逐渐增加,2d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托吡酯干预后,凋亡神经细胞减少,其中再灌注12~4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HSP-70的表达于2h逐渐增加,24h达高峰,72h后逐渐降低。托吡酯干预后,再灌注12h~72hHSP-70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HSP-70及神经细胞凋亡均参与了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托吡酯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
2007年03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翟锴华;卢宏;腾军放;王兴萍;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海马CA1区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探讨NF-κB和COX-2的损伤作用。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G)13只和模型组(VD)15只,取海马CA1区为观察部位,HE染色观察锥体细胞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NF-κBp65、COX-2的表达。结果与SOG相比,VD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损伤、丧失明显,NF-κBp65、COX-2蛋白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D大鼠海马CA1区NF-κBp65、COX-2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学习记忆障碍的原因之一。
2007年03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郭志松;娄季宇;李平;王金兰;杨霄鹏;蒋超;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亚基NR1和GluR2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NR1和GluR2在给药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变化。结果NR1和GluR2在病灶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给药组NR1在病灶周围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反应强度减弱,而GluR2则表达增强。结论拉莫三嗪明显降低NR1在病灶周围的阳性表达,而增强GluR2的表达从而发挥对受损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2007年03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蒋超;娄季宇;王金兰;杨霄鹏;郭志松;许国林;
目的观察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STAT3、Bcl-2、Caspase-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CNTF治疗组,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壳核建立脑出血模型,CNTF治疗组于术后经尾静脉注射CNTF。分别于术后12h、24h、3d、5d4个时间点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STAT3、Bcl-2、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CNTF治疗组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STAT3、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Caspase-3的表达水平比模型组低。结论CNTF对脑出血后损伤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通过上调STAT3的表达,使Bcl-2的表达升高,从而减少出血灶周围细胞的凋亡。
2007年03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李治晓;宋来君;孙红卫;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脑膜瘤手术根治标本进行E-cadherin和uPA测定。结果E-cadherin在10例正常脑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而在60例脑膜瘤中表达阳性率为69.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Ⅲ级脑膜瘤与Ⅰ级脑膜瘤相比,E-cadheri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正常脑组织中uPA均呈阴性表达,60例脑膜瘤中uPA在Ⅱ、Ⅲ级脑膜瘤中的表达强度高于在Ⅰ级脑膜瘤中的表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低表达和uPA高表达与脑膜瘤侵袭性关系密切(P<0·05)。脑膜瘤E-cadherin和uPA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uPA可能在脑膜瘤的恶性进展中发挥某种作用;E-cadherin和uPA表达均是反映脑膜瘤的侵袭性重要指标,它们可能相互影响和共同调节脑膜瘤的侵袭性生长。
2007年03期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程倚萌;娄季宇;王金兰;杨霄鹏;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Bax蛋白在海马表达的变化。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应用TUNEL法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结果缺血再灌注2h后海马神经元Bcl-2、Bax蛋白开始表达,Bcl-2蛋白12h达高峰,Bax蛋白12h~24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再灌注2h后海马凋亡细胞开始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不断增加。Bcl-2/Bax的比率在再灌注开始时升高,再灌注12h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结论凋亡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形式之一,Bcl-2/Bax的改变与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的神经元存亡有关,缺血再灌注可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
2007年03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王涛;牛光明;唐强;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标记物CD105在人脑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分别以CD34、CD105为指标检测28例人脑垂体瘤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及两者的特异性。结果CD34、CD105在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强度即MVD分别为(36·21±19·96)、(17·61±15·51),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强度MVD为(48·59±16·53)、(21·92±14·83)。2者的表达强度均与肿瘤的侵袭性无关(t=0·184,P>0·05,及t=0·632,P>0·05)。CD105无论在非侵袭性垂体瘤或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强度均明显低于CD34(t=1·63,P<0·05及t=4·92,P<0·01)。结论MVD与垂体瘤的侵袭性无关。作为一种新生血管内皮标记物,CD105较泛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是一种更好的MVD计数指标。
2007年03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寿记新;马林;宋来君;王新军;单峤;李培栋;刘泉;吴建珩;
目的探查外科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86例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行后颅窝减压术21例,后颅窝减压脊髓空洞切开引流18例,后颅窝减压并小脑扁桃体切除47例,其中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并脊髓中央管口假膜切开3例。结果所有病例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72例病例术后脊髓空洞消失或明显缩小。结论手术使延颈髓充分减压,可有效缓解症状,而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并充分松解四脑室后正中出口处,更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或消灭脊髓空洞。
2007年03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李军;娄季宇;张磊;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ΚB蛋白和细胞凋亡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NF—ΚB蛋白表达,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研究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雌激素组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表达明显减弱(P<0.01);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结论雌激素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表达,减少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2007年03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刘艳茹;张博爱;李文涛;马兴荣;贾延劼;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的影响,探讨天麻钩藤饮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动脉永久性结扎制备脑缺血模型,于术后次日开始给予天麻钩藤饮〔5g/(kg·d)〕灌胃,分别于2周及4周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行为学的改变,免疫组化观察VEGF及FLK-1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的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好转,4周较2周更为明显。2周模型组VEGF、FLK-1主要在神经元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4周表达下降;治疗组VEGF、FLK-1在神经元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多,4周仍高表达。结论该研究提示,天麻钩藤饮可能通过促进VEGF和特异性受体FLK-1的表达,启动神经元保护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行为学表现。
2007年03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沈瑞乐;王兴荣;吴艳芝;郭铁;滕军放;卢宏;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脑缺血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表达特征及丁基苯酞(dl-butyphthalide,NBP)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6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对照组(假手术+溶剂);B组:单纯缺血组(手术+溶剂);C组:缺血低剂量治疗组(手术+低剂量NBP+溶剂);D组:缺血高剂量治疗组(手术+高剂量NBP+溶剂)。对照组除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外,其他的处理同模型组。C组和D组造模2月后分别按60mg/kg、120mg/kg给予丁基苯酞每日灌胃,丁基苯酞用花生油稀释至2ml,A组和B组每日给予花生油2ml,各组皆连续灌胃一个月,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在光镜下观察各组皮层和海马chat的表达。结果B组皮质和海马chat表达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C组、D组和B组相比chat表达增多,D组和C组相比chat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脑缺血后大鼠皮层和海马chat表达减少,丁基苯酞通过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chat表达增多。
2007年03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赵亚鹏;宋来君;孙红卫;王艳敏;
目的观察枕下减压和枕颈融合术中使用自体颅骨植骨的融合状况,为临床上采用枕骨行植骨融合的可靠性及其达到骨性融合所需时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兔枕下减压模型,取额顶骨移植于枕骨与第二颈椎棘突基底部间,分别于术后8周、10周、12周拍摄枕颈部正、侧位DR片,并于术后12周手术切开行大体观察。结果10只术兔在12周内,1只植骨块被吸收,1只发生感染植骨块脱出,余8只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达80(。结论采用单纯的颅骨行植骨术能在12周内达到骨性融合,从而为临床上单纯采用枕骨行植骨融合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7年03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唐强;牛光明;王涛;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PTTG、bFGF的表达。结果各级别肿瘤中均不同程度发现PTTG、bFGF阳性表达,二者表达强度有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的趋势(rS分别为0·8757、0·7557,P<0·01),PTTG、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520,P<0·01)。结论PTTG-bFGF通路存在于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在胶质瘤的发生及恶性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2007年03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汤秀敏;王冰;
目的评价非那根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入选139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69例。2组病人治疗前一般情况、年龄、程度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盐酸培他啶500ml加利多卡因针100mg静滴,1次/d,疗程1周。治疗组给予盐酸培他啶500ml加非那根针50mg静滴,1次/d,疗程1周。1周后观察症状是否消失。结果非那根组疗效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组。结论非那根治疗眩晕症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7年03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朱艳玲;吴珊;曾晶;
目的观察高压氧辅助治疗内听动脉缺血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内听动脉缺血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35例内听动脉缺血患者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均用药物治疗,高压氧组配合高压氧治疗。结果高压氧辅助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恢复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高压氧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治疗内听动脉缺血,疗效显著。
2007年03期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朱韶峰;
目的探讨极化液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缺血性脑保护的机制。方法观察46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极化液治疗的疗效,并与对照组32例比较。结果极化液治疗组有效率84·8%,高于对照组(71·9%),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极化液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尤其是血糖偏高患者有益。
2007年03期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王景超;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噻氯匹定(抵克立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噻氯匹定0.25g与对照组(阿司匹林0·1g)随机分为2组,比较2组在近2年内的复发率。结果噻氯匹定组复发率为19.51%,对照组为38.09%,治疗组在应用1年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噻氯匹定预防急性脑梗死复发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优于阿司匹林组。
2007年03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李亚明;徐蔚;2007年03期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