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专家笔谈

论著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探讨

    徐雄鹰;管敏昌;蔡美琴;周蓉靖;白春峰;

    目的评价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脑出血(IC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B组160例采用常规疗法,A组159例在B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后第3d加用葛根素注射液0.4g+GS(或NS)100~250ml静滴,1次/d。结果入院后第14、28d头颅CT复查脑血肿体积及脑血肿加水肿带体积,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入院后第14、28d及3个月后CSS和ADL、BI分值评定,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延长2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但A组较B组下降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临床疗效评定经Ridit分析,不管是14d还是28d A组均要好于B组,随着葛根素治疗时间延长其临床疗效越加明显。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ICH患者可加快脑血肿吸收,减轻脑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和脑水肿。改善脑血肿周围组织的局部血流量、微循环和脑血流量。改善和恢复脑血肿周围脑组织缺血半影区的神经细胞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葛根素注射液又可防治脑心综合征,且安全性高。

    2007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阿魏酸钠对急性脑梗死ET-1和IL-8水平的影响

    李郭飞;王朝辉;黄德晖;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素(ET-1)和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评定。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6例(对照组)和阿魏酸钠组(阿魏酸钠+常规治疗)40例,疗程10d,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患者血清中ET-1和IL-8浓度的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及疗效评定。结果阿魏酸钠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ET-1和IL-8的浓度较对照组下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魏酸钠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阿魏酸钠治疗可以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患者康复,其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ET-1和IL-8的产生,阻止了白细胞向梗死区的浸润及保护内皮细胞有关。

    2007年06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Saitohin基因Q7R多态性与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

    陈煜森;赵斌;许志恩;山県英久;三木哲郎;

    目的探讨Saitohin基因(STH)Q7R多态性是否与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LOAD)相关。方法收集206例尸体检查的样本,其中包括100例LOAD和年龄匹配的对照组106例。STH基因Q7R的基因型是用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法来分析。结果STH基因Q7R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是QQ型113例(55%),QR型79例(38%)例,RR型14例(7%),LOAD组和对照组这些基因型频率及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STH基因Q7R多态性与LOAD无相关性。

    2007年06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王世芳;肖卫民;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男8例,女2例,平均(45±14.52)岁。无症状神经梅毒1例,脑血管梅毒4例,麻痹性痴呆4例,脊髓痨1例。血清和脑脊液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4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20~80×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7例脑脊液蛋白升高(0.81~1.56g/L)。3例脑血管梅毒MRI示多发性梗死,3例麻痹性痴呆MRI有脑萎缩表现。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检查、神经影像学和流行病学资料。

    2007年06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

    孙翠萍;马建军;李六一;李学;徐军;

    目的探讨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对43例脑桥梗死患者和37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电刺激诱发BR的检测,采用欧洲脑卒中评分(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life,ADL)量表对每位患者在BR检查当日和4周末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脑桥梗死组病灶侧R1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病灶侧R1的潜伏期较健侧也显著延长(P<0.001)。脑桥梗死组BR各波的异常率以R1最高,占81.4%,而R2和R2′的异常率分别为23.3%和25.6%。R1的异常率显著高于R2和R2′(P<0.001)。双侧脑桥梗死(双侧均有病灶,每侧病灶直径均>3mm),导致BR各波均未引出。一侧脑桥单个梗死灶,梗死灶直径>3mm,主要引起R1潜伏期延长;一侧脑桥单个梗死灶,梗死灶直径0.5~3mm,BR各波潜伏期均正常。R1波未引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重,ESS评分和ADL评分显著低于R1潜伏期延长组和R1潜伏期正常组(P<0.001);R1潜伏期正常组预后最好,4周末其ESS评分和ADL评分均较1周内显著提高(P<0.01和0.001);R1潜伏期延长组次之。结论脑桥梗死患者的BR异常以R1潜伏期延长为特征。脑桥的病灶主要引起R1异常,进一步提示R1的反射中枢位于脑桥。BR的异常类型可大致反映脑桥梗死病灶的范围,BR的R1异常可作为脑桥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评价的电生理指标之一。

    2007年06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唐宜耀;孙圣明;华淑芬;杨美华;左平;赵训中;郝淑华;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8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共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血脂水平、丙氨酸转换酶、肌酸激酶的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前共有79个斑块,治疗后54个斑块,斑块消失率32%,其余未消失的斑块面积均有明显缩小(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缩小(P<0.01),TC、TG、LDL-C明显下降(P<0.01),HDL-C升高(P<0.05),ALT、CK无变化(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检测出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辛伐他汀能稳定和消退粥样斑块,调脂疗效确切,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007年06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中老年男性脑卒中尿潴留早期干预的临床分析

    甄建壮;洪安辉;黄向东;郑美爱;陈勤佩;

    目的探讨早期给予抗前列腺药物,可否缩短中老年男性脑卒中尿潴留患者留置尿管时间,减少尿管依赖或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6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非那雄胺5mg,qd及特拉唑嗪1mg,qn。对照组单纯按脑卒中常规处理。统计比较2组尿管停留平均时间、尿管依赖、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尿管停留时间、尿管依赖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53±2.31)d、16.7%、26.7%,与对照组的(11.52±3.29)d、40.6%、56.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抗前列腺药物,可缩短中老年男性脑卒中尿潴留患者尿管停留时间、减少尿管依赖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2007年06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脑膜瘤全切除术后复发的组织病理学因素分析

    李宏伟;汪炳华;陈航;孔令非;史锡文;

    目的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脑膜瘤组织学分型及分级等因素的分析,了解它们与肿瘤复发间的关系。方法56例脑膜瘤标本分为复发组(n=30)、初发组(n=26),对全部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分级,统计学分析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复发组上皮型17例(56.67%),纤维型7例(23.33%),两型比较,P<0.05。复发组组织病理学分级Ⅱ级、Ⅲ级者比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1)。患者的年龄、性别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瘤复发在组织病理学分型上以上皮型居多,脑膜瘤组织学分级越高复发率越高。

    2007年06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显微手术切除加~(125)I粒子置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12例分析

    张铭;周波;杨士勇;刘万明;全中平;杨宜洲;钟宝;王少波;

    目的研究12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显微手术切除加125I粒子置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行开颅显微手术全切除,术中在瘤床植入125I粒子,每颗粒子活度0.3~0.4mCi,病灶周边剂量50~80Gy。随访6~18个月,观察肿瘤再次复发率和患者病死率。结果全组12例获得6~18个月的随访。12例中有2例复发病例,复发的时间分别是在治疗后9个月和15个月。有2例死亡病例,1例在术后15月复发放弃治疗后死亡,另1例在术后4月死于并发症,其余9例粒子聚集病灶无扩大化表现,CT增强也未见肿瘤复发。无1例发生急性放射性反应。有2例出现粒子游走,但无功能损害的表现。有4例粒子周围出现的水肿持续达4~7月,给以脱水治疗后好转。有2例病人术后肿瘤残腔出血,保守治疗好转。全组病人抗癫治疗,无癫病例发生。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加125I粒子置入,可提高复发性脑胶质瘤的疗效。

    2007年06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酸、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临床分析

    吴帆;刘宗芳;孙利强;

    目的探讨不同血脂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尿酸(U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及其了解UA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对IM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20例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合并血脂异常者56例,55例体检血压正常者,进行超声波检查,并行UA、血脂等检查。结果原发性高血压血脂正常组(NC组)与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组(HC组)IMT、UA、SBP及DB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C组IMT、UA、TC、LDL-C、TG又高于NC组(P<0.05),SBP及DBP 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之间年龄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NC组TC、LDL-C、TG、HDL-C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C组HDL-C明显低于NC组与健康对照组(P<0.05),NC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HDL-C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发现,IMT与UA、LDL-C、TC、SBP、DBP呈正相关(P<0.05)。结论IMT可早期反映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促进作用,血清UA水平有助于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的严重程度。

    2007年06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非洛地平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陈燕;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60例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随即分成2组,非洛地平组30例,用非洛地平2.5~5mg,苯那普利组30例,用苯那普利10~20mg,均1次/d,晨服,疗程24周,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变化。结果2组病人治疗后血压、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等指标均较用药前显著下降(P<0.01),而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长效钙离子拮抗剂非洛地平可减轻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疗效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同,且显著降低血压,不良反应小。

    2007年06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高血压脑出血60例手术治疗分析

    李培栋;王新军;马林;单峤;寿记新;刘泉;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04-09~2006-06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颅手术20例,存活13例(65%),恢复良好5例(38.5%),中、重残8例(61.5%),死亡7例(35%);小骨窗开颅术40例,存活35例(87.5%),恢复良好26例(74.3%),中、重残9例(25.7%),死亡5例(12.5%)。小骨窗开颅术后,病人的存活率和恢复情况均高于开颅手术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能及时针对病因清除血肿,消除占位,制止出血,降低颅内高压,稳定颅内环境,阻断脑继发性损害,使病损的脑组织得以修复,达到康复。手术治疗能明显地提高存活率,小骨窗开颅术要比开颅手术为优,既能提高存活率,又能大大提高存活质量,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及时、有效的手术方式。

    2007年06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MRI表现的对比分析

    白洁;程敬亮;张会霞;杜彦;任翠萍;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MRI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7例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MRI结果,比较儿童与成人的MRI表现。结果儿童病毒性脑炎常表现为对称性病灶,且更易累及丘脑、脑干,较少累及大脑半球。而成人病毒性脑炎更易累及大脑半球。结论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部位存在差异,MRI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2007年06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分析

    楚天骄;雷冬梅;王玉萍;郝志伟;党秋红;张欢;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分析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予以讨论。结果患者中术前未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术后2周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病理检查:肿瘤细胞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神经原特异性烯醇酶、嗜铬粒蛋白A和突触素。结论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凶险,活检容易漏诊。

    2007年06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复方丹参片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内VEGF表达的影响

    朱永林;杨伟琴;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丹参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内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治疗慢性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双侧大鼠颈总动脉结扎术(2VO)制备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术后每日给予复方丹参0.75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同等量蒸馏水,1次/d,共8周。用免疫组化法观察2VO大鼠脑内VEGF表达。结果药物组大鼠脑内VEGF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复方丹参片可显著增加2VO大鼠脑内VEGF的表达,提示复方丹参片可促进VEGF在大鼠脑内表达,促进慢性脑缺血的代偿修复。

    2007年06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观察

    胡新建;宫珍卿;刘维伟;刘维礼;王永久;刘坤;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3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治疗组,n=66,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维脑路通对照组,n=66,维脑路通600mg,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滴,1次/d。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和21d比较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和Barthel指数的差异。结果依达拉奉在治疗后时间段与对照组相比,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药物。

    2007年06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老年突发性耳聋的诊断价值

    王蕾;赵玉林;魏秀芬;李新蔚;单子丽;

    目的探讨脑干诱发电位在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1例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入院24h内及治疗18d后进行疗效评价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结果41例患者BAEP检测的异常率为100%,治疗有效率70.7%。治疗后BAEPⅠ、Ⅲ、Ⅴ波和峰间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好转,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有效组较无效组明显好转,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AEP是诊断突聋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客观指标。

    2007年06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抗凝血酶Ⅲ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

    韩玉霞;陈宝荣;高寒;曹蕴卿;冯天华;

    目的说明抗凝血酶Ⅲ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方法急性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人组同时用发色底物法进行抗凝血酶Ⅲ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均值为83.0%,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100.3%。统计结果显示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水平明显减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对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抗凝血酶Ⅲ检测,及早发现患者的高凝状态及时治疗,以避免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2007年06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成人心脏外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31例临床分析

    王海永;法宪恩;庄建;张瑞成;赵根尚;郭龙辉;

    目的提高对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并发精神障碍认识与防治。方法分析620例成人心脏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本组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5%(31/620),29例患者精神障碍治愈,2例死亡。结论长时间体外循环中脑血流灌注不足,微栓形成,术后并发心、肺、脑等脏器功能障碍及感染可能是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和出现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提高认识,及时有效地治疗躯体疾病及心理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2007年06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婴儿痉挛症血清NSE、S100B水平动态变化

    高超;陈国洪;周明锦;刘俊凌;吴丽;陈楠;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IS)患儿痉挛发作期间及发作控制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enolase,NSE)、S100B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30例IS患儿发作期间、发作控制48h内及1周后血清NSE、S100B浓度;30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儿设为对照。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IS发作期和发作控制48h内血清NSE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发作控制1周后水平(P<0.01)。S100B血清浓度在治疗前与发作控制48h内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也显著高于发作控制1周后(P<0.01)。观察组治疗前和发作控制48h内NSE、S100B血清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S发作控制1周后血清NSE、S100B浓度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S患儿痉挛发作期间和发作控制短期内NSE、S100B水平持续增加,可作为判断IS早期脑损伤的生化标记并可能影响IS患儿的远期预后。

    2007年06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吴赛芬;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特点。方法严密观察5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加强低温脑保护及恢复脑功能护理,加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护理,给予合理营养支持,预防各种并发症,并尽早给予康复锻炼。结果存活50例,存活率84.7%,死亡9例。结论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保证。

    2007年06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脑卒中患者精神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宋磊;

    目的探讨卒中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类型及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47例符合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脑血管病伴发精障碍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脑卒中精神障碍占同期脑卒中住院病人的51.1%(47/92)。精神障碍表现类型有分裂样精神病症状、兴奋躁狂症状、抑郁状态和血管性痴呆,以情感障碍多见。结论脑卒中精神障碍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应引起重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辅以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精神症状可明显改善、消失。

    2007年06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岳凯涛;王浩;郭淑平;

    目的熟练掌握高血压脑出血外科不同手术治疗方法,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01~2006-11采用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229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29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钻孔引流术组86例,置管引流时间3~7d,平均5d,首次血肿清除率30%~85%,经尿激酶血肿液化,7d内血肿清除占87.7%,术中中转微创小骨窗开颅者4例,本组存活79例,病死率为8.1%;微创小骨窗开颅组91例,术中中转骨瓣开颅者3例,术后7d清醒72例,嗜睡13例,昏迷8例,术后存活80例,死亡率12.2%;传统骨瓣开颅术组52例,术后7d清醒24例,嗜睡12例,昏迷16例,术后存活43例,死亡率17.3%。结论根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资料,为患者选择最佳的外科治疗术式。当患者术中病情变化时,可以中转术式,提高救治成功率。

    2007年06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兔颈总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

    冯桥显;杨玉焕;张艳杰;游潮;

    目的探讨兔颈总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弹力蛋白酶(elastase,EA)溶液动脉外膜直接滴注法制作兔颈总动脉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用量的EA溶液对动脉瘤形成的影响。结果浓度为5U/μ1,用量为10μ1的EA溶液诱导的动脉瘤较大(P<0.01)。结论EA溶液直接滴注制作兔颈总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好,病理上与人脑动脉瘤接近,适用于动脉瘤的研究。使用5 U/μ1的EA溶液10μ1为理想的浓度和用量。

    2007年06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万里新;吕晓东;辛雅萍;蔡政;李琮宇;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MM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血清BDNF和VEGF的浓度。结果患者血浆BDNF浓度为(4.19±0.36)ng/ml,与健康体检者(1.58±0.27)n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患者血浆VEGF浓度为(78.24±11.25)pg/ml,与健康体检者(29.36±1.34)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BDNF与VEGF水平间存在着相关性(r=0.367,P=0.018)。结论MM患者血清BDNF和VEGF显著增高,BDNF在体内可能具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效应,是继VEGF后又一促进血管增殖活性的细胞因子。

    2007年06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氯吡格雷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张普;梁雪;张佩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以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50mg,1次/d;治疗组于肠溶阿司匹林100mg,在1次/d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负荷量300mg,以后50mg,1次/d,2组随访时间均为1.5年,观察2组1.5年内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用药后1.5年内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0%,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6.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等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氯吡格雷能降低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7年06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孟范文;林峰;周秀梅;彭玉华;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48h内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2次/d,14d为一疗程;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6ml皮下注射,1次/12h,10d为一疗程。对照组60例,单纯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用法同治疗组。结果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尤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3.3%和68.3%,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7%和4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更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合早期应用。

    2007年06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双侧侧脑室并腰终池外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36例分析

    孙传顺;岳恒志;宋振声;张立功;王文献;石晶华;

    2007年06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甘油果糖注射液治疗颅内高压症的临床分析

    赵明;万予新;刘璐;

    目的探讨甘油果糖对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颅内高压组病人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4例应用甘油果糖(250m1,ivgtt q8h),对照组32例应用甘露醇(250mL,ivgtt q8h);根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判治疗效果。结果甘油果糖可明显缓解颅内高压引起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脑脊液压力且不良反应少。结论甘油果糖降颅压作用可靠且安全性高。

    2007年06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家长系统健康教育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

    张春慧;李秋芳;

    目的提高家长护理能力,更好地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方法随机选取2006-02~2007-03在神经康复科住院脑瘫患儿,分成系统健康教育组和非系统健康教育组(n=32)。采用示范、讲授、指导、问卷等方式,观察2组家长对脑瘫特点及护理知识知晓率,脑瘫患儿的康复情况。结果非系统健康教育组对脑瘫特点知晓率37.50%,护理知识知晓率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比较治疗结果(χ2=4.60,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家长进行系统健康教育,提高了家长护理能力,为远期康复目标实现奠定了基础。

    2007年06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对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餐后血压及心率变化特征的观察

    潘孟玲;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和冠心病(CD)患者进餐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特点。方法根据患者的诊断,将140例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DM)和冠心病组(CD),遵医嘱停服影响血压和心率药物7d以上,进标准定量饮食,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心率观察,分析进餐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的变化。结果CD组24h平均收缩压(24hABPS)和24h平均舒张压(24hABPD)均较DM增高(P<0.05,P<0.01);而DM组24h平均心率较CD组快(P<0.01);CD组餐后30~60min的SBP,DBP和心率较餐前对应时间点升高(P<0.01),餐后90min SBP,DBP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DM组餐后30~90min SBP,DBP和心率下降(P<0.01),餐后120min SBP,DBP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结论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冠心病患者餐后血压和心率有升高趋势;而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压和心率有下降趋势,且后者血压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较前者慢。

    2007年06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针刺疗法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卢跃鹏;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4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2组患儿的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有效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2007年06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依达拉奉与降纤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陈品;邓建中;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用组、降纤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作神经功能评分和凝血常规检测。结果联用组及降纤酶组治疗后Fbg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联用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明显优于降纤酶组(P<0.05)及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与降纤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

    2007年06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降纤酶与奥扎格钠雷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刘钦;

    目的观察降纤酶与奥扎格雷钠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及奥扎格雷钠治疗组56例和单用奥扎格雷钠对照组60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予降纤酶10BU、5BU、5BU隔日一次,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共3次,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qd×15d;对照组除不用降纤酶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PT、APTT、Fib指标检测、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Fib较稳定下降,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显效率67.9%,总有效率91.1%。较对照组41.7%、75%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降纤酶与奥扎格雷钠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2007年06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急性心脑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董丽华;董涛;

    目的探讨急性心脑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临床因素。方法分析比较26例急性心脑梗死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以及梗死相关动脉再灌注的成功率。结果急性心脑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主要原因是左室扩张。左室扩张组梗死相关动脉再灌注成功率占10(,而无左室扩张组梗死相关动脉再灌注成功率占56(,(P<0.05)。结论积极加强心脑梗死后的早期溶栓治疗,严密监测左室扩张的程度,慎用加重心脏负担的药物,对减少心脑梗死后左室重构、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极为重要。

    2007年06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脑梗死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分析

    黄红霞;陈素格;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方法将15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房颤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是重症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针对房颤患者必须进行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栓栓塞的发生。

    2007年06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依达拉奉联合棓丙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白伟利;王晓云;慕同禄;李建波;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组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治疗组为43.3%和76.7%,2组间治疗后14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棓丙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2007年06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6例临床观察

    靳明伟;张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静滴20ml/d;治疗组应用丹红注射液静滴30 ml/d,2组均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比积、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发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且安全、高效。

    2007年06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李军;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螺旋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格检查中的受检对象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82.4%;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17.6%。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影像学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2007年06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20例分析

    兰银花;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应用奥扎格雷钠针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bid,静滴;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U,q12h,10d一个疗程,同时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血栓通针15m1加入生理盐水250ml,qd,静滴,共10d,2组于用药前和治疗10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在治疗10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2007年06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舒血宁治疗伴高血脂症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李振英;

    目的观察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血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脑梗死伴高血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2组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疗程均为2周(14d)。比较治疗前后2组临床疗效和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68.6%,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及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不仅治疗脑梗死有显著疗效,还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血粘度,值得推广应用。

    2007年06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仝兰芝;

    目的观察疏血通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降纤、脑保护、活血、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6ml/d静滴,连用14d,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皮下注射q12h,连用7d。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对2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临床显效率(90.5%)明显优于对照组(40%)(P<0.01),治疗后观察组NDS(6.30±4.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DS(12.9±7.80)分,凝血四项均在正常范围。结论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2007年06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脑梗死的发病、预后与血糖血脂的关系

    李军民;戚艳丽;

    目的探讨60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的血糖、血脂与其梗死灶最大直径、神经功能损伤、临床疗效、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60例糖尿病并脑梗死与6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并脑梗死时多为主干支大灶性梗死,且神经功能损伤重,临床疗效差,并发症和病死率高。另外脑梗死面积、并发症和病死率均与血糖、血脂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糖、血脂水平升高可加重脑梗死损害,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对脑梗死治疗及预后是有益的。

    2007年06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灯盏花素与长春西汀合用治疗血栓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牛海帆;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与长春西汀合用治疗血栓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 2组。灯盏花素与长春西汀合用组(A组)(25例):用灯盏花素片2片/次,3次/d。加用长春西汀注射液4ml+生理盐水(NS)250ml静滴,1次/d,共14 d;复方丹参组(B)(25)例: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NS250ml,1次/d,共14 d;治疗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治疗前后经颅多谱勒(TCD)、血栓指标对比分析。结果14 d后,灯盏花素与长春西汀合用组基本治愈率64%,明显高于复方丹参组的36%(P<0.01);治疗后灯盏花素+长春西汀组TCD示脑供血有明显改善,血小板聚集度、纤维蛋白原均较前有明显降低(P<0.05);而复方丹参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灯盏花素与长春西汀合用可改善脑供血,降低血液粘度。

    2007年06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缺血性脑卒中睡眠呼吸特点及对血压的影响

    牛锁成;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及血压变化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在入院当天行睡眠呼吸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在入院24h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A)患者57(67.86%)例,OSAHA患者血压明显高于无睡眠呼吸暂停患者(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OSAHA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伴有OSAHA的患者血压高于无OSAHA患者,OSAHA发生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2007年06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强化康复治疗105例分析

    鲁明;袁振芝;鲁勇;彭大刚;栗辉;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的早期强化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5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病人应用Bobath技术进行早期强化康复锻炼,疗程6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BI)积分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康复组FMA和BI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强化康复治疗可促进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成为糖尿病性脑梗死早期治疗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06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观察

    白建军;

    2007年06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结节性硬化16例影像学诊断分析

    朱广远;李素英;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收集16例结节性硬化患者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回顾分析其脑部CT和MRI表现。结果13例CT检查10例表现为沿侧脑室壁分布的钙化结节,其中多发结节9例,单发结节1例,1例表现为室管膜下等密度结节,2例未见明确异常。11例MRI平扫均可显示室管膜下结节,其中多发10例,单发1例,T1WI结节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分别呈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所有结节大小介于2~14mm;MRI同时显示脑皮质及皮质下病变10例。7例MRI增强扫描可见室管膜下结节呈轻中度强化,脑实质内结节多不强化。结论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CT可敏感显示室管膜下结节的钙化,MRI则对CT不易显示的未钙化结节及脑实质内病变更有优势。

    2007年06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探讨

    张伟萍;郭俊红;

    2007年06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疏血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刘宪平;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比较2组疗效。结果疏血通、丁咯地尔组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0%)(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2007年06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唐慧玲;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方法选择72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70例,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病人分为银杏达莫治疗组和血塞通治疗组各40例,分别静滴14d,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2007年06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青年缺血性卒中62例临床分析

    王海;郭志松;蒋超;王金兰;

    2007年06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血塞通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分析

    张爱利;

    2007年06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郭秀凤;夏英凯;程娜;

    2007年06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中青年脑梗死86例临床分析

    张淑玲;李梅;姜秀云;

    2007年06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手术治疗脑梗死溶栓后脑出血15例体会

    余少正;

    目的探讨脑梗死溶栓后继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15例溶栓后脑出血病人,其中男10例,女5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12例,脑室外引流3例。结果15例手术病人全部存活,无意识障碍,偏瘫4例。结论溶栓后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并发症,经外科干预早期治疗会获得较好效果。

    2007年06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

    李薇;

    2007年06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病例报告

诊治体验

  • 脑脊液置换术和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80例临床观察

    朱春永;郭电渠;郭胜利;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和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内科常规治疗加脑脊液置换术和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对照组只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快。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和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2007年06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减重步行训练在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赵婷;康继玲;

    目的探讨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减重步行训练(PBWSTT)对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3个月内,偏瘫肢体分级Brunstrom分级≥Ⅱ级的稳定性卒中患者122例,随机分为PBWSTT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进行康复训练;PBWSTT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PBW-ST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独立功能评定量表(FIM),评定2组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对照组治疗前FAC、FMA和FIM评分分别为0.42±0.23,17.1±5.2和35.3±3.8。治疗后为2.5±1.3,23.6±7.3和67.9±9.2。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BWSTT组治疗前为0.36±0.13、16.7±6.2和35.1±3.4,治疗后为3.8±1.4、39.3±7.6和90.1±1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治疗后FAC,FMA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FI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能够独立步行者分别占44.1%、57.6%(P<0.05);PBWSTT组为34.9%、88.9%(P<0.01)。治疗后对照组与PBWST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在传统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更大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2007年06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消化道损害的临床观察

    高大汉;张小娥;张爱珍;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消化道损害的关系。方法对67例HIE新生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HIE患儿中重度窒息儿、早产儿、低体温儿合并消化道损害的发病率高。过早喂养可加重消化道损害。结论新生儿HIE合并消化道损害是缺氧、早产、低体温、喂养不当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2007年06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重症脑出血在ICU中的治疗分析

    朱凤军;王宝阳;朱焕敏;王春迎;王三明;

    2007年06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激素替代加抗抑郁剂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症的干预效应

    任利军;

    目的探讨雌激素替代疗法加抗抑郁剂治疗更年期精神障碍的效果。方法对88例更年期精神障碍患者分别给予雌激素替代疗法+氟哌噻吨或单纯雌激素替代治疗,在治疗前后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分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的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前后相比均有差异(P<0.01)。结论雌激素替代疗法联合氟哌噻吨治疗更年期精神障碍有效,且较单纯雌激素替代疗法好。

    2007年06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瞬目反射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价值

    张燕;康素玲;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常规神经电图(NCV)、肌电图(EMG)及瞬目反射(BR)检查结果。结果在发病早期(1周以内)BR就表现出明显异常,异常率100%,NCV、EMG异常率低。NCV、EMG在发病6~15d才表现明显异常。结论BR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有重要诊断意义。

    2007年06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首次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冯兰玲;

    目的对首次脑卒中后抑郁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并依据脑CT结果统计病变部位等相关信息。结果全组108例,有32例(30%)存在抑郁症状,HAMD评分为24.2±4.3。抑郁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脑卒中的类型及侧别无显著关联(P>0.05),但是否伴有失语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首次脑卒中后发生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伴有失语患者易于并发抑郁症。

    2007年06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重型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的救治体会

    张双领;

    2007年06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分析

    黄勤;金笑平;卓红英;王恩;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进行血小板活化检测,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CD62P(P选择素)表达。结果弥漫性病变及局灶性病变组的CD62P阳性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局灶性病变组的CD62P阳性率明显高于弥漫性病变组(P<0.05)。结论血小板大量活化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脑血管病变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病机制之一。

    2007年06期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105例急性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体会

    王剑鸿;

    2007年06期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

    孙顺成;

    2007年06期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李素芳;

    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时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05-08~2006-12因乙肝肝硬化出现的肝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乙酰谷酰胺治疗组(n=30)和门冬氨酸、鸟氨酸对照组(n=30),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分析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乙酰谷酰胺组显效7例(23.3%),有效12例(40.0%),无效8例(26.7%),死亡3例(10.0%),总有效率为63.30%;而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显效15例(50.0%),有效12例(40.0%),无效3例(10.0%),无死亡,总有效率为90.0%;2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另外,检测2组患者的肝功能,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

    2007年06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5例原因分析

    夏祥新;王刚;谢炎秋;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病例,对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前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发生率11.6%,再次行经侧脑室额角穿刺脑室-腹腔分流术无复发。结论穿刺部位及穿刺深度是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的重要原因。

    2007年06期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肢体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赵红霞;李静;孙耀霞;

    2007年06期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51例脑心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分析

    李海玲;李云霞;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51例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心电图的ST-T改变,心律改变,假性心梗样图形及心肌酶谱的改变。结论积极心电监护,控制心律失常,保护心脏功能对患者安全度过脑心综合征有较好的作用。

    2007年06期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10例脑干脑炎的临床分析

    卜淑芳;赵敏;丁玉芳;李娜;陈晨;

    目的探讨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脑干脑炎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病因进行探讨。结果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居多,多侵犯脑桥至延髓锥体交叉以上,可合并其他部位受累,脑脊液改变不明显,MRI可发现病灶。结论脑干脑炎的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有关,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2007年06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43例颅脑损伤并低血钠的临床分析

    赵晓霞;古军;谢忠星;武志刚;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出现低血Na的原因及对病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脑损伤并低血Na的病例。结果在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因大剂量使用脱水剂,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紊乱等引起低血Na,会加重脑水肿,使病情加重。结论治疗颅脑损伤,要严密监测电解质,若出现低血Na,及时发现并纠正,预后良好。

    2007年06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急性脑血管病致多脏器功能衰竭42例分析

    陈晓东;裴全森;

    2007年06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251份神经内科出院病案常见缺陷分析

    黄河湍;

    2007年06期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家庭干预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功能和发育商的影响

    李湘云;梁疆芳;

    目的观察家庭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运动功能和发育商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5~2006-05我院康复中心门诊体检确认运动功能和发育商落后的ZKS患儿84例,男44例,女40例,平均4个月10d,随机将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应用脑活素输注,功能训练及中药洗浴,干预组增加规范化家庭干预。结果干预组运动功能提高1个月龄以上,发育商提高10分以上有效率为92.9%,对照组运动功能提高1个月龄以上,发育商提高10分以上有效率为8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明显改善ZKS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发育商,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

    2007年06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60例分析

    赵学忠;单文柱;范波胜;

    2007年06期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28例分析

    王红岩;李军;

    2007年06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肺癌脑转移32例诊治体会

    邢东风;鲍庆华;弓永顺;燕勇;

    2007年06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平均动脉压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付国惠;

    目的研究平均动脉压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0例脑出血病人的平均动脉压进行监测,按四分位界数划分不同的范围,并与相应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相比较,得出结果。结果平均动脉压在前3个四分位数范围内的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相应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72%、65%、60%,这与第4个四分位数(MAP,145mmHg)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33%)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患者的意识状态与MAP有重要关系,意识不清者平均动脉压(139.4±4.5)mmHg,显著高于意识清楚者(130.6±19.5)mmHg。结论脑出血病人预后与平均动脉压有关。但影响平均动脉压的主要因素是高血压和年龄,其中年龄与其呈负相关,无论意识状态如何,平均动脉压越高(>144mmHg),其预后越差。

    2007年06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106例儿童韦氏智力测验异常结果分析

    宫宏宇;焦喜涛;焦寒梅;

    2007年06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医疗技术

  • 微创穿刺治疗重度脑室出血26例临床分析

    支盛;朱从刚;彭玉杭;尚加荣;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微创穿刺侧脑室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结果抢救成功21例,死亡5例,病死率19.2%,抢救成功病例无1例发生梗阻性脑积水。结论本方法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效果良好。

    2007年06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监护的探讨

    王小刘;毛彦丽;李安俭;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 Press,IC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监护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监护组患者入院或开颅手术后行ICP、CCP监护;对照组患者根据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未行ICP、CCP监护。结果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预后监护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连续性ICP、CPP监护,可及时发现颅内继发性病变,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预后。

    2007年06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时期的CT表现

    刘广红;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不同时期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不同时期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分析其CT表现。结果CT可清晰、直观地显示不同时期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均为高密度,CT值55~90Hu,多为肾形,其次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周边可见低密度水肿,占位明显。吸收期:高密度血肿向心性缩小至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缘模糊,水肿及占位逐渐减轻。囊变期:6例血肿愈合,30例残留囊腔,呈脑脊液样密度,无水肿及占位表现。结论CT可直接做出定位、定性、定量诊断,并能动态观察其演变过程,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使治疗方案的制订更为合理。

    2007年06期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意义

    武洪福;

    2007年06期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继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148例CT分型及临床分析

    楚长青;祝令武;周海峰;

    目的探讨继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的CT分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48例继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的CT资料及治疗结果,依据资料进行CT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CT分型:Ⅰ型52例:壳核或丘脑出血<25ml,破入一侧脑室或其他脑室,无铸型,环池无受压。Ⅱ型59例:壳核或丘脑出血>25ml,破入侧脑室或其他脑室,环池受压。Ⅲ型29例:壳核或丘脑出血,致侧脑室及全脑室系统血液铸型,环池积血或环池受压消失。Ⅳ型8例:脑桥及小脑出血,破入第Ⅲ-Ⅳ脑室并梗阻性脑积水。148例病人,早期病死率24.5%。结论CT分型对继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2007年06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录像脑电图在癫癎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鲁丽萍;

    目的探讨录像脑电图在癫癎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比较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录像脑电图的各自作用特点。结果常规脑电图普及率高但异常率低(<10%);动态脑电图异常率较高(70%~80%),但伪差多,易误诊;录像脑电图能同时记录病人的脑电图活动及发病时的活动情况。明显提高癫癎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可靠性。结论录像脑电图能为癫癎的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7年06期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FLAIR序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吴春;侯立维;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脑外伤患者同时行常规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FLAIR及CT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LAIR像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5例,未检出5例;T1WI检出12例,未检出48例;T2WI均未检出。结论FLAIR序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高于常规T1WI及T2WI。

    2007年06期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探讨

    张五中;常文海;殷建军;张俊杰;姬馨彤;杜顺利;

    目的总结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显微手术及预后。结果手术全切12例,大部分切除5例。随访6个月~9年,2例脊膜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充分术前准备、娴熟显微神经外科技能是高颈段椎管肿瘤手术成功的保证。

    2007年06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分析

    屈建平;

    目的探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SAH后CVS患者,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等量脑脊液置换及椎管内尿激酶注射治疗,并与设立的2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1组15例为大剂量脑脊液置换。对照2组15例为小剂量脑脊液置换。结果治疗组20例5~7d症状明显减轻至消失,均未出现CVS,对照1组15例中,5例1周症状减轻至消失,1例出现CVS。对照2组3例10d症状减轻至消失,无CVS发生,12例出现CVS。其中9例致残,3例死亡。结论大剂量生理盐水等量脑脊液置换对CVS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早期加用小剂量尿激酶椎管内注射,可明显提高疗效,同时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2007年06期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肺癌脑转移68例临床分析

    徐志巧;高岭;刘建民;王建华;张景伟;

    目的探讨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方法本研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单纯放疗组、单纯化疗组、放化结合组和单纯手术组治疗肺癌脑转移。结果近期疗效为单纯放疗组总有效率为54.8%,单纯化疗组总有效率为58.7%,放化结合组总有效率为76.1%。单纯手术组中4例完全切除,1例不完全切除。远期生存为全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1.7%、2.9%。其中单纯放疗组1、2年生存率为6.8%、3.4%。化疗组1、2年生存率为6.2%、0%,中位生存时间6.6个月。放化结合组1、2年生存率为27.7%、5.5%,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单纯手术组1、2年生存率为22%、0%,中位生存时间为5.5个月。结论放化疗结合并加强对症治疗是目前治疗肺癌脑转移的有效方法,应进一步研究探讨。

    2007年06期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脑电图检查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

    谭小红;谭军;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确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进行EEG检查,并对所有患儿进行1~3次EEG复查,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1)36例HIE患儿中EEG异常的35例,占97.2%;正常的1例,占3.8%。(2)临床预后均较好HIE轻度患儿EEG异常率95.2%,中、重度HIE患儿EEG异常率均为100%。(3)临床后遗症发生率:EEG轻度异常预后均较好,中度异常者为33.3%,重度异常为100%。结论脑电图检查能客观、直接的反映脑的功能状态及损害程度,对HIE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2007年06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非等量脑积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程巧玫;郭志松;

    2007年06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高血压颅内血肿穿刺术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52例分析

    刘健;

    2007年06期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彩色多谱勒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流分析

    张育红;张辉;

    2007年06期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经颅多普勒对典型偏头痛发作期的观测

    杨雪英;

    目的探讨典型偏头痛发作期的TCD所测颅内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对62例偏头痛发作期病人进行TCD检查。结果典型偏头痛发作期MC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大脑后动脉血流加速,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典型偏头痛发作期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管痉挛,血流增快。结论典型偏头痛存在广泛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异常。显示95%的患者大脑中、后动脉缩峰速加快,具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其中头痛侧大脑中动脉痉挛更多(60%)。但有5%的TCD正常,说明典型偏头痛发作机制并非完全由血管因素所致。

    2007年06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标准外伤大骨瓣51例治疗体会

    杨太恒;李相鹤;李广;

    目的探讨严重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1例严重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结果51例中,18例恢复良好,中残10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2例。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在严重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肿胀的治疗中疗效较显著,具有减压充分,脑疝易复位,暴露广泛易于处理多发病灶等优点。

    2007年06期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无抽搐电休克期间用药情况分析

    刘继;常继华;孙国朝;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方法对1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影响药物的选择、合并用药,但用量较治疗量小,氯氮平比氯丙嗪用量小。结论无抽搐电休治疗不影响药物的选择、合并用药,两者结合服用能更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007年06期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针灸不同穴位治疗周围性面瘫72例疗效观察

    王妍鑫;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把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各36例,治疗组常规取穴加水仓间和承仓间,对照组按常规取穴,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4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8%,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一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常规取穴加水仓间和承仓间与常规取穴疗效相当,但前者比后者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2007年06期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脑囊虫病不同分期的影像学表现

    轩昂;曹俊霞;

    目的探讨囊虫病的分型、分期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脑囊虫病患者的CT及MRI的特点。结果94例中脑实质型74例,脑室型8例,混合型11例,软脑膜炎型1例;处于活动期25例,退变死亡期29例,钙化期4例,混合期36例。各期CT与MRI表现均不同。结论不同脑囊虫病的病理学过程和影像学表现不同,它的分型、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2007年06期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针灸治疗卒中后尿失禁临床观察

    王束瑾;王银山;

    2007年06期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用药与体验

  • 16例婴幼儿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临床分析

    任麦青;

    目的探讨婴幼儿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婴幼儿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纯母乳喂养为婴幼儿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合并胃肠道感染及用抗生素是主要影响因素,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可减少或避免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结论对于纯母乳喂养的患儿应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避免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

    2007年06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盐酸丁咯地尔及氧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徐文俭;刘国锋;孙顺成;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及持续氧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61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抗凝、活血、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活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丁咯地尔及持续氧疗,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及腓神经的传导速度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病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改善血运有助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2007年06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致化学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邓建中;

    2007年06期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低分子肝素治疗早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夏晓霞;买彩霞;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早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80例早期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n=90)及对照组(n=90)。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治疗7d后,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4.4%,明显高于对照组61.1%,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早期TIA有效、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2007年06期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水合氯醛和苯巴比妥钠催眠起效时间的观察分析

    耿小红;菅彤彤;李雪梅;

    目的探讨小儿药物催眠的合适方法,为特殊检查做准备。方法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别观察并记录10%水合氯醛小剂量促留灌肠和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的催眠起效时间。结果10%水合氯醛小剂量保留灌肠起效时间早于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23min,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使用较方便。结论10%水合氯醛小剂量保留灌肠适用于门诊检查,尤其适用于非预约或外地病人,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适用于住院患者或预约检查者。

    2007年06期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王彦廷;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将92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丁咯地尔治疗)48例与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干+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44例,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基本痊愈与显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咯地尔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2007年06期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王芳;

    目的观察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2007年06期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乙酰谷酰胺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李海菊;张艳霞;刘苏芳;

    目的观察乙酰谷酰胺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35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9例,治疗组16例。2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年龄、患病程度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盐酸培他定500ml加利多卡因针100mg静滴,1次/d,疗程10d。治疗组加用乙酰谷酰胺针0.6g加5%GS 250ml缓慢静滴,1次/d,疗程10d。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症状是否消失。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乙酰谷酰胺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2007年06期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护理体验

误诊误治分析

用药与体验_诊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