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针刺对幼鼠HIBD脑组织发育及NGF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1)

    祁岩超;刘淑华;刘振寰;柴铁劬;唐纯志;

    目的探讨针刺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组织重量及NGF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85只7日龄清洁级SD大鼠,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共72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HIBD+针刺Ⅰ组,B组为HIBD+针刺Ⅱ组,C组为HIBD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D组,每组24只。选用幼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A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8d开始加针头部穴位,B组造模后第8d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针刺均为1次/d,A组连续针刺20d,B组连续针刺13d,假手术组干预措施与A组相同,至HIBD后第21d处死取材,测量各组脑组织重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区NGF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计算及NGF阳性表达的细胞数目。结果①动物模型的存活率、前肢触觉刺激试验和脑重量的变化结果,都是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1);②4组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NGF阳性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D<C<B<A(P<0.001)。结论电针对HIBD确有保护作用,机制与其增强脑内NGF生物活性有关。

    2008年12期 v.1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磁共振张量成像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价

    许祖梅;郭庆清;陈国章;李梅芳;林鹏星;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脑梗死病人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和白质纤维束受损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以三维立体弥散张量成像为基础的色彩图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价脑梗死区周边纤维束的情况,将纤维束分为受压移位、变细萎缩和破坏中断三类,并与临床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结果三维成像所见与病人预后关系密切。所有脑白质纤维束萎缩和中断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脑功能损伤,而脑白质受压移位的病人神经功能完全或近乎完全恢复。结论在脑梗死中,DTI能直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变化,对于评估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2008年12期 v.1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bFGF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SOD活力、MDA含量和Bax、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倩茗;黄俊杰;韦红巧;黄巨恩;杨林杰;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旁大脑皮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Bax、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脑内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脑出血模型建立成功的大鼠分为脑出血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组和bFGF治疗组,每组又分为1d、3d、7d三个时间点。bFGF治疗组按8μg/kg剂量肌内注射,1次/d,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血肿旁大脑皮质,采用RT-PCR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ax mRNA、Bcl-2 mRNA的表达,以及SOD活力、MDA含量。结果bFGF治疗组与NS对照组相比,血肿旁大脑皮质SOD活力增高(P<0.05),而MDA含量均下降(P<0.05)。bFGF组血肿旁大脑皮质Bax mRNA表达比NS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而Bcl-2 mRNA表达比NS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bFGF能提高大鼠脑出血后大脑皮质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提高Bcl-2 mRNA的表达,降低Bax mRNA的表达,从而对脑出血后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008年12期 v.1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与TNF-α关系的临床研究

    姜丽杰;高政;孙文芳;宋妮娜;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胰岛素抵抗(IR)在伴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机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44例伴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80例健康对照组中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NF-α、体重指数(BMI)等6个因素之间有无差异,并了解IR与TNF-α的相关性。结果伴CAS的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FPG、FINS、HOMA-IR、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IS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脑梗死组中,ISI与TNF-α呈显著负相关(r=-0.494,P<0.01)。结论在伴有CAS的急性脑梗死中同时存在IR及TNF-α升高,IR程度与TNF-α呈正相关。

    2008年12期 v.11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溶栓联合神经保护剂对大鼠脑梗死的保护作用

    卢金华;李智文;

    目的观察尿激酶(UK)溶栓联合依达拉奉(ED)治疗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区微血管基底膜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的影响,探讨溶栓联合神经保护剂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自体血栓栓子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尿激酶溶栓组(UK组),尿激酶+依达拉奉组(UK+ED组)。各组缺血24h后分别采用TTC染色、HE及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脑组织梗死情况、病理变化及微血管基底膜FN表达状况。结果手术后24h,假手术组未见脑梗死组织;UK与UK+ED组脑梗死体积均较NS组缩小(P均<0.01);UK+ED组又比UK组的梗死体积小(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N在缺血组的表达均减弱(P均<0.01),以UK组减弱最为明显,UK+ED组减弱最轻,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减轻脑缺血尿激酶溶栓后的基底膜损伤,减少脑梗死体积,从而加强溶栓治疗的脑保护作用。

    2008年12期 v.11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MGMT及Topo Ⅱα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魏新亭;秦晋辉;杜伟;冯文献;孙科;

    目的探讨MGMT及Topo Ⅱα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与肿瘤发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原发性胶质瘤多药耐药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及59例人脑胶质瘤标本MGMT和Topo Ⅱα表达。结果正常脑组织中MGMT和Topo Ⅱα均无表达。在胶质瘤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间MGMT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表达强度显著不同(P<0.05),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s=-0.431,P<0.05)。Topo Ⅱα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在不同病理分级肿瘤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达强度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s=-0.449,P<0.05)。MGMT和Topo Ⅱα表达强度呈明显正相关(rs=0.449,P<0.05)。结论MGMT及Topo Ⅱα的表达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及其病理分级可能有一定关系,且共同形成肿瘤耐药。检测原发胶质瘤细胞中MGMT与Topo Ⅱα的表达,有利于指导临床更加合理地选择化疗方案。

    2008年12期 v.11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超早期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内血肿

    张合林;展如才;齐再利;田爱民;戚建国;

    目的探讨超早期神经内镜手术结合腰穿置管引流在脑室内血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内镜组37例,应用神经内镜在发病6h内清除脑室内血肿,手术后行尿激酶脑室内注入结合腰穿置管持续引流;对照组33例,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常规注入尿激酶溶化血肿。结果术后第2d内镜组脑室内血肿残留量较引流组明显低(P<0.05),第7d、15d脑室内血肿完全清除率分别为67.6%、97.3%,均高于引流组的18.1%、69.7%(P<0.01,P<0.05)。术后3个月GOS评分,内镜组优10例,良17例,中3例,差4例,死亡3例,优良率73.0%,显著高于引流组的33.3%(P<0.05)。结论神经内镜可以迅速、有效地清除脑室内血肿,腰椎穿刺置管持续引流可以明显缩短血肿的吸收时间。

    2008年12期 v.11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早期启动言语记忆痕迹对脑卒中表达性和接受性失语患者疗效的影响

    屈宝华;王卫民;齐进兴;孙建奎;朱华伟;

    目的探讨早期启动言语记忆痕迹对脑卒中表达性和接受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卒中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语言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传统语言康复训练基础上,医护人员对每个患者的不同语言痕迹进行加强语言启动训练。结果60d内,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58%。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早期启动言语记忆痕迹在脑卒中失语患者康复训练中作用肯定,值得推广。

    2008年12期 v.11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老年脑疾病并发吸入性肺炎40例临床分析

    于建刚;汤群英;

    目的分析老年脑疾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老年脑疾病并发吸入性肺炎40例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隐匿起病30例,另10例有明显发热、咳嗽、气急等症状。其中治疗好转33例,死亡7例。结论老年脑疾病并发吸入性肺炎病情隐匿,病死率高,临床需重视,以免延误诊治。

    2008年12期 v.11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点分析

    倪伟光;赵辉;

    目的探讨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2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ET中男58例,女34例,发病年龄12~80岁,平均(50.2±17.3)岁,病程6个月~60年,平均(16.2±8.9)年。49例(53.3%)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主要表现为单症状的姿势性震颤,累及部位依次为手(92.4%)、头(25.0%)、咽喉部(21.7%)、下颏(15.2%)等。16.3%患者因震颤致日常生活困难。42例饮酒患者中,85.7%显示对酒精有反应性。6.5%患者并发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67.3%患者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有效。结论本组ET患者男多于女,临床表现为单症状姿势性震颤,部分病例可伴发PD,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大多有效。

    2008年12期 v.11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内皮功能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

    李东芳;薛国芳;连霞;李娟;赵萍;

    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药物干预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日本2000年修订的CCCI诊断标准选择研究对象90例,将其分为基础治疗组(A组)、养血清脑颗粒组(B组)、联合用药组(C组)各30例,同时选正常对照组(D组)27例,用药前后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组治疗前分别与D组比较,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NO、ET-1水平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C 2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EDD)在A、B、C 3组治疗前后无差异;治疗后B、C 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别与A组比较,除NEDD(P>0.05)外其他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CCI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异常,而养血清脑颗粒能够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改善EDD。

    2008年12期 v.11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综合性卒中单元治疗115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杨金锁;李建刚;茹则熙;张改霞;魏小利;

    目的探讨综合性卒中单元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2-06~2004-12入住我院神经科常规病房的56例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05-01~2007-07入住我院综合性卒中单元的59例脑出血患者为病例组,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中国卒中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的感染率及病死率也有明显差别。结论脑出血患者可从综合性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中取得更好疗效。

    2008年12期 v.11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立体定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癫

    吴光月;布庆侠;

    目的神经干细胞脑移植在治疗顽固性癫的作用效果。方法2组均行立体定向性杏仁核等靶点毁损后,移植组在此基础上并行神经干细胞移植,随访6~31个月。结果15例中对照组8例,满意率12.5%,总有效率62.5%;移植组7例,满意率42.9%,总有效率85.7%。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初步观察移植组优于非移植组,立体定向干细胞移植安全有效,是治疗难治性癫的有效方法。

    2008年12期 v.11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银杏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阴东亮;何延华;周叶英;刘蕴玲;

    目的观察金纳多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32例2型糖尿病病人合并脑梗死保持降糖药、饮食和运动不变,静滴金纳多70mg/d,疗程15d,治疗前后行胰岛素耐量试验,算葡萄糖利用常数(Kitt)值,测血黏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DImax)、聚集指数(ALmax)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用金纳多后Kitt值上升,DImax提高(P<0.01);OGTT、血黏度改善(P<0.05),而胰岛素无变化。结论金纳多可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胰岛素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红细胞膜弹性和血流状况而提高胰岛素活性。

    2008年12期 v.11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孙玉华;高林;贺维亚;

    目的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建立血管性痴呆(VaD)动物模型,观察EPO治疗对VaD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用14~15月龄Wistar大鼠,应用水迷宫进行空间定向学习训练,将达到学会标准者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VaD组、VaD+EPO腹部皮下注射治疗(EPO)组。2-VO制作VaD模型,应用水迷宫检测空间定向学习能力;行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VaD组、EPO组2-VO后8周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下降;VaD组2-VO术后8周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稀疏、肿胀,与VaD组相比,EPO组脑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学习记忆能力增强。结论2-VO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EPO治疗的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增强;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缺血损伤减轻可能是EPO改善Va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2008年12期 v.11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冰毒滥用者84例脑电图分析

    王婷;王秀菊;王年生;杨鹏;山茂青;

    目的探讨冰毒滥用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脑电图变化。方法对84例冰毒戒忌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按吸入时间和吸入剂量分析。结果84例冰毒滥用者中,正常23例(27.4%),轻度异常36例(42.9%),中度异常21例(25.0%),重度异常4例(4.8%),脑电图异常率为72.6%。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额部及中央区的慢波增多,且冰毒吸入时间>2年,吸入剂量>2 g/d的脑电图异常率都明显增高。结论冰毒滥用者存在客观的脑功能损害。冰毒吸入时间长、剂量大,对脑电活动的影响也越大。

    2008年12期 v.11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微创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苟章洋;漆建;唐文国;罗仁国;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随机分为小骨窗组及微创组。小骨窗组予以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微创组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间的疗效。结果微创组在血肿清除率、病死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能明显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008年12期 v.11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杨玉峰;张殿印;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4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其发作均有明显诱因,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癫,给予抗癫治疗无效。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3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分水岭脑梗死,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肢体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及误诊。

    2008年12期 v.11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丁基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自由基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王滨;毛旭强;

    目的探求丁基苯酞对VD患者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VD患者,另选健康老人120例,其中空白对照组60例,健康组6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丙乙醛(MDA)、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SOD、GSH-PX升高,MDA、LPO降低(P<0.05),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丁基苯酞软胶囊有抗MDA、LPO等自由基损伤和激活SOD、GSHPX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可明显降低TC、TG、LDLC,升高HDL,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

    2008年12期 v.11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咪达唑仑持续静脉维持治疗儿童癫持续状态疗效观察

    杨斌;徐广珍;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持续静脉维持治疗癫持续状态(SE)的疗效。方法38例SE患儿应用咪达唑仑持续静脉维持治疗,开始以0.1~0.2mg/kg静脉注射,随后以0.1~0.4mg/(kg.h)持续静脉维持,根据发作状态调整剂量大小。结果26例SE患儿应用咪达唑仑维持治疗后样发作停止。4例患儿症状部分缓解,6例患儿无效,2例患儿因基础疾病死亡。咪达唑仑应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应用咪达唑仑治疗SE有效安全。

    2008年12期 v.11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自主神经病变研究

    吕聪敏;赵晓娇;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自主神经病变关系。方法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长短分成2组:病程>10年组(Ⅰ组)27例,病程<10年组(Ⅱ组)23例;健康对照组(Ⅲ组)25例。测定每例HRV时域指标,3组对比分析。结果3组HRV降低发生率分别为62.96%、8.70%、0.00%,差异具有显著性;3组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rMSSD、PNN50 I组与III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II组与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是早期判定T2D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指标,T2DM患者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高,随病程延长,迷走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

    2008年12期 v.11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高危儿早期干预降低脑瘫发生率的研究

    卢跃鹏;王玉芳;韩聪慧;景晓婧;王晓丽;

    目的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高危儿120例分为早期干预组(60例)和常规组(60例)。干预组除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外,还进行综合的康复训练。常规组仅接受常规的育儿指导。结果1岁时脑性瘫痪发生率干预组为3.33%(2/60),常规组为16.67%(10/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儿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的发生率。

    2008年12期 v.11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瑞美隆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刘伟伟;

    目的采用随机方法评价瑞美隆对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9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2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及病情程度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多虑平片50mg,2次/d,疗程8周;治疗组给予瑞美隆片30mg,1次/d,疗程8周。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瑞美隆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2008年12期 v.11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α1受体阻滞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

    赵胜利;杨长永;

    目的探讨α1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选治疗未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例,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其服用特拉唑嗪(每晚睡前2mg)前后血压晨峰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服用特拉唑嗪治疗后,患者晨醒后半小时内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患者晨醒后半小时内血压与晨醒前最后一次血压的差值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α1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

    2008年12期 v.1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姬莉;刘夕珍;张宙;沙瑞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检测2005-02~2008-02所有入院病程<24h的34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出血性卒中153例,缺血性卒中187例)的空腹血糖水平。采用斯勘的纳维亚卒中评分(SSS)量表评价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卒中类型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出血性卒中组空腹血糖水平及SSS评分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血糖升高组SSS评分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越高,病情越重,其中出血性卒中更显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检测血糖有利于病情的判断。

    2008年12期 v.11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谈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吕晓兰;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及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根据临床特点分3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护理效果。结果通过临床分析及康复教育,35例患者均未发生意外事件,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发现做好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对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有重要作用。

    2008年12期 v.11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丁基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毛旭强;王滨;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病情相匹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和丁基苯酞治疗20d,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20d,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测定、听觉P300测试。结果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检查ADL量表测定、听觉P300测试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丁基苯酞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2008年12期 v.11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TCD、CTA、DSA检测对比研究

    李慧;张敏;王夏红;赵建民;

    目的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比较TCD、CTA、DSA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经DSA确诊的单双例72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回顾分析TCD、CTA的检查结果,比较其对大脑中动脉(MCA)M1段、M2段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TCD、CTA、DSA诊断MCA M1段、M2段狭窄的准确率分别为82.5%、96.5%、100%及26.7%、80.0%、100%。三者对MCA M1段狭窄的诊断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诊断M2段狭窄,TCD与CTA、DSA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TA与D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A、DSA均能准确显示MCA狭窄,TCD有局限性,均能为临床提供诊断价值。

    2008年12期 v.11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

    高国珍;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辅导及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用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和耐心面对每一位患者。结果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使其配合治疗及护理,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及时掌握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008年12期 v.11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IVIG治疗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赵晓玲;贾兰梅;

    目的观察免疫球蛋白对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予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脑脊液免疫系列、补体系列。结果16例痊愈,3例好转,2例无效。患者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补体经治疗后明显下降。结论IVIG治疗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可能与抑制了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2008年12期 v.11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48例结节性硬化患者皮损临床特点分析

    李卫红;范团起;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皮损的特点。方法收集48例结节性硬化患者皮损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血管纤维瘤的发生率为79.2%,分布于面中部者100%,其中2~10岁为高发年龄。叶状脱色斑发生率为66.7%,0~2岁为高发年龄。鲨鱼皮样斑发生率为54.2%,92.3%分布于腰骶、后背部位,2~10岁为高发年龄。甲周纤维瘤发生率为31.3%,分布于甲根,11~19岁为高发年龄。结论结节性硬化皮损发生率高而且复杂,多在幼年发病。

    2008年12期 v.11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硝苯地平对毒鼠强中毒患者脑电图影响的研究

    张体云;赵龙;马凤英;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对恢复期毒鼠强中毒患者的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将毒鼠强中毒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都使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病例在中毒1周后给予硝苯地平治疗。在使用硝苯地平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病例均作脑电图检查。结果使用硝苯地平治疗4周后,治疗组脑电图恢复快于对照组,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硝苯地平是治疗恢复期毒鼠强中毒患者的有效手段,可使其脑损害得到尽快修复,改善脑功能,使异常的脑电图尽早恢复正常或好转。

    2008年12期 v.11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凝血标志物及抗凝剂时间窗监测

    王润青;杨阳;刘威;汪桂青;王起;张彧青;冯雷;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凝血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试图找出抗凝剂应用的合适时间窗。方法对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之内)入院后即刻、溶栓治疗后0、2、4、6、8、24、48、72h周围静脉血中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动态观察,随机把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120例患者溶栓6h后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及对照组110例在溶栓后24h给于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皮下注射1次,2组均连用10d。结果2组溶栓及抗凝前后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颅内、皮下、黏膜、内脏出血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溶栓后6h可加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钙,且安全、可靠。

    2008年12期 v.11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张峰;谢仁红;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心理康复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98—2006年收入神经内科病房的108例患者随机设立对照组和心理治疗组,在入院时和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心理调查问卷评分(SCL-90)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通过统计学分析判定心理康复的效果。结果SDL-90各因子评分在治疗前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在治疗前2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重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迫切需要心理康复,心理康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2008年12期 v.11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护理体验

研究生园地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

    张鸿雁;王建平;张博爱;贾延劼;

    目的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研究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听力及脑干功能影响,及早产与足月黄疸患儿BAEP变化。方法29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血清胆红素(SB)水平分为5组,比较各组新生儿BAEP异常率。29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足月与早产分为2组,比较2组新生儿BAEP异常率。结果各组患儿BAEP异常率随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增高(P<0.01),早产儿BAEP异常率显著高于足月儿(P<0.01)。结论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越高,对BAEP影响越大,血清胆红素对早产儿影响更大。对新生儿进行BAEP检测,能及早发现听力及脑干功能异常,有利于早期干预。

    2008年12期 v.11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脑分水岭梗死40例临床分析

    温昌明;张保朝;

    2008年12期 v.11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田莹;张军利;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红花,治疗组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16.7%和28.3%,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40.0%和5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1和P=0.030);14d和30d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分别为43.3%和7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3和P=0.019)。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能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近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

    2008年12期 v.11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青年急性脑梗死血细胞参数的研究

    刘文静;张芳;

    目的研究血细胞参数的变化在青年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比较各血细胞参数在青年梗死组、老年梗死组及青年对照组之间的不同,分析其意义。结果青年脑梗死组与老年脑梗死组比较:血小板、白细胞青年脑梗死组显著高于老年脑梗死组,PDW、MPV、PCT及白细胞青年脑梗死组显著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结论与老年梗死组相同,血小板的活化、功能增强,及炎性细胞的增多在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2008年12期 v.11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脑梗死患者失语症早期康复的疗效观察

    崔志刚;尹帅领;卜淑芳;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语言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50例急性脑血管病汉语失语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25例患者分别于发病7d内和8~14d内进行28d的语言康复训练。另外25例患者不做语言康复训练为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前及28d后和3个月后分别用汉语失语检查法测查此50例患者的失语商,并进行自身和3组间比较。结果应用语言康复训练效果更好(P<0.01),康复训练越早越好(P<0.05)。结论语言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病汉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起重要作用,早期康复效果明显且稳定。

    2008年12期 v.11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林雪;

    2008年12期 v.11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诊治体验

  • 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继续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探讨

    郭文玲;常海;郭晖;

    目的研究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继续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分析65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资料,与非继续出血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收缩压高、凝血功能障碍、血肿形态不规则、丘脑出血、慢性肝肾病、长期酗酒,服阿司匹林、华法令,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者易于出现继续出血。结论合理控制血压、保肝,调节凝血机制,停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避免过早大量使用甘露醇,及时止血是预防脑出血继续出血的有效干预治疗。

    2008年12期 v.11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康复干预后的效果观察

    游丽君;刘涛;张杰磊;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100例新生儿窒息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0例。早期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行为神经评定量表(NB-NA)给予不同的康复干预措施。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测定行为神经评分。随访1年,采用Gesell初评方法测试患儿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言语能等4个能区的智能发展商。结果治疗后,早期康复组患儿的NBN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NBNA评分≥35分的例数多于常规治疗组(P<0.05)。1年后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言语能4个能区的智能发育商得分最高(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能提高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NBNA评分及1年后的智能发育商,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2008年12期 v.11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178例肢体瘫痪病人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徐珊玲;

    目的了解肢体瘫痪住院病人中发生院内感染与其他疾病住院病人有无明显的差异,以及肢体瘫痪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78例肢体瘫痪病人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78例肢体瘫痪病人,34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19.1%。>60岁的患者感染率最高,为62.25%;住院时间>30d的患者感染率最高,为42.8%;院内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总感染人数的35.2%;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都与院内感染有关,基础疾病引起的肢体瘫痪与院内感染无关。结论肢体瘫痪患者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的院内感染率,其发生与医院内某些危险因素有关,并严重影响肢体瘫痪患者的预后。

    2008年12期 v.11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辨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分析

    李国建;

    2008年12期 v.11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脑卒中急性意识障碍157例临床分析

    董国平;

    2008年12期 v.11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通过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

    张海茹;

    2008年12期 v.11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吉兰-巴雷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尹伟华;吴坚;周建忠;

    目的总结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确诊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对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全年均有发病。职业多为农民、退休工人或无业者、打工者。多有前驱感染史,平均1周后发病,表现四肢对称性无力,四肢远端感觉异常,腱反射下降,部分患者有脑神经受累。发病2周左右脑脊液检查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本院2003、2004年患者的治疗以单用GC治疗为主,近两年单用IVIG有增多的趋势。结论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的周围神经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经过相关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2008年12期 v.11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静脉输液反应100例分析

    秦瑞玲;董娟娟;

    2008年12期 v.11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再认识

    杜敏;何艳;

    目的通过文献复习提高临床医师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血生化检查、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结果。结果10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1例中因晕厥就诊,2例因卒中样发病就诊,7例因长期头晕就诊,10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1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2例提示右锁骨下动脉狭窄,7例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脑血管造影证实左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狭窄≥75%。结论目前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主要手段。

    2008年12期 v.11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心理疏导在MRI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体会

    黄海燕;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在MRI增强检查中的护理价值。方法对MRI增强检查病人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结果通过心理疏导,MRI增强检查病人能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检查顺利进行,达到比较满意的检查结果。结论有效的心理疏导能够减少MRI增强检查中的不良后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8年12期 v.11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儿童头痛120例脑电图及临床分析

    张瑾;康素玲;韩雪梅;杨彬;

    2008年12期 v.11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瞬目反射和神经电图在区别婴幼儿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张俊;李湘蕾;徐雅娜;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和神经电图在区别婴幼儿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瘫的意义。方法利用瞬目反射实验和神经电图对58例药物诱发睡眠的婴幼儿进行检测。结果17例患儿双侧R1均在正常范围内,双侧面神经潜伏期也在正常范围,其中5例脑部CT显示异常。30例患侧未引出BR诱发波形,11例患侧R1延长。35例未引出面神经NCV波,6例面神经潜伏期延长。结论瞬目反射和神经电图检查的应用在区分不能配合婴幼儿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2008年12期 v.11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

    詹悠;刘琼;王峰;

    目的研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及脑脊液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5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或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目眩、颈强直等表现,脑脊液压力均低于70mmH2O,3例患者CSF红细胞增多,4例患者CSF蛋白增高,25例患者中23例头颅CT检查正常,2例双侧脑室系统均匀性缩小,给予大量补液,支持、对症治疗,症状严重者予以鞘内激素注入治疗,症状均消失。结论正确了解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并鉴别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2008年12期 v.11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61例精神损伤司法鉴定案例分析

    李辉;陈孝芬;

    目的探讨精神损伤司法鉴定案例的特点。方法对61例精神损伤鉴定案例,自拟内容逐一统计。结果智能损害33例(54.1%),精神障碍34例(55.7%),癫3例(4.9%),符合伤残标准47例(77.0%)。受伤情况和精神伤残等级、精神障碍的发生、文化程度与智能状态均无对应关系。结论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和精神伤残的发生以及智能损害程度受多因素的影响。

    2008年12期 v.11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家庭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

    王洁;贺晓梅;刘红;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对小儿脑性瘫痪的重要性。方法采用心理治疗、PT、OT、ST等的治疗,正确肢体的摆放,正确的抱姿,患肢各关节的适当运动,家庭康复锻炼的早期介入。结果有效率93.10%,基本治愈率56.07%。从康复治疗的效果看,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锻炼效果越好,智力恢复越好,IQ>70者效果更明显,年龄越小效果越佳。结论心理治疗、PT、OT、ST等治疗,正确肢体的摆放,正确的抱姿,患肢各关节的适当运动,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最好方法。家庭康复锻炼的早期介入也起很重要作用。

    2008年12期 v.11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56例高血压急症治疗分析

    崔红玲;

    2008年12期 v.11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引导式教育在脑瘫中的应用

    许娟;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在脑瘫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患儿综合能力的提高分为好转(显著进步和进步)和无好转(病情无变化),对经过综合治疗46例脑瘫患儿进行指导分析。结果引导式教育是影响CP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积极早期给予引导式教育是治疗CP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2008年12期 v.11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74例眩晕症患者眩晕与平衡功能的半定量分析

    王乐平;毛晓华;任宏伟;

    目的探讨眩晕与平衡功能的半定量分析对眩晕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眩晕分级的级别与昂伯氏征的半定量分析的量级对我院神经内科74例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进行研究。结果平均眩晕的半定量分级与昂伯氏征的半定量的分级的比值大小与相关疾病可能存在相关性。结论眩晕与平衡比值有助于眩晕症的诊断。

    2008年12期 v.11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董春玉;丛海铭;迟晓妮;

    2008年12期 v.11 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医疗技术

  • 微创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对基底节区小量出血的疗效对比

    杜长存;韩亚洲;

    目的对基底节区小量出血(20~30ml)时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两种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病人被随机分入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简称微创组)或内科保守治疗组(简称内科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共148例病人入选,其中微创组80例,内科组68例。2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和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等无差别(P>0.05)。治疗后第14d时微创组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90d时,微创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和ALD评分明显优于内科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小量出血较内科治疗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减低住院费用。

    2008年12期 v.11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徐志勇;

    目的探讨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持续外引流组和传统组,每组各为64例,分别采用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与每天行腰椎穿刺术放脑脊液,对2组的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持续外引流组与传统治疗组在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颅内压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减少并发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较传统治疗方法疗效好。

    2008年12期 v.11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神经功能重建仪AM800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肢体瘫痪临床分析

    李志平;谢向东;姜稳妮;康孝理;

    2008年12期 v.11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吴克梅;韩忠顺;

    目的评价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或封闭治疗,分别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效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2008年12期 v.11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胶质瘤立体定向125Ⅰ内放疗临床研究

    孙来广;程振国;高俊红;王进忠;陈凤国;

    目的探讨和分析125Ⅰ内放疗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脑胶质瘤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125Ⅰ粒子植入胶质瘤,术后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术后随访6月~3年。结果所有脑胶质瘤患者均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125Ⅰ粒子植入胶质瘤,肿瘤消失8例(26.7%),体积明显缩小6例(20%),体积部分缩小8例(26.7%),无明显变化3例(10%),体积增大5例(16.7%)。结论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125Ⅰ粒子植入胶质瘤进行内放疗,可以显著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2008年12期 v.11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机械通气治疗脑干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

    刘勇;

    2008年12期 v.11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

    慕建成;侯艳军;

    目的探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对11例经临床证实的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1)11例T1WI序列均显示脑沟变浅,脑回粗大,脑室变窄;(2)全部病例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及胼胝体上显示斑点状、小片状异常信号,呈等或短T1、短T2信号,周围显示水肿带,边缘模糊;(3)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上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及胼胝体上显示更多的斑点状低信号周围显示水肿带;(4)7例显示小脑幕下疝。结论磁共振成像对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准确可靠,临床价值极高。

    2008年12期 v.11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234例临床观察

    吉玉书;魏志刚;周立群;刘振伦;

    2008年12期 v.11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游戏在脑瘫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李贞玉;

    目的探讨在脑性瘫痪康复训练中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将20例脑瘫患儿实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结果以游戏的方式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可激发脑瘫患儿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疗效。结论有利于脑瘫患儿把学到的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转移应用到生活中去。

    2008年12期 v.11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再出血的临床观察

    金红;宋红涛;武香丽;

    2008年12期 v.11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阻滞用于小儿普外科手术的观察

    谢义强;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阻滞与单纯氯胺酮用于小儿普外科手术的比较。方法对50例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分别使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和单纯氯胺酮麻醉,开展普外科手术。结果①麻醉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术中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P<0.001);③术后镇痛维持时间延长(P<0.001);④麻醉风险降低。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阻滞不仅能够满足小儿普外科手术的要求,减少氯胺酮的使用剂量,降低了全麻带来的危险与不良反应,延长了术后镇痛的时间。

    2008年12期 v.11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经颅多普勒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

    崔琳玲;赵绪幸;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美国EI公司CBS-900三维经颅多普勒诊断仪(TCD)对98例VBI患者进行检测。结果TCD检出结果异常80例,占81%,其中动脉痉挛10例;动脉硬化49例,其中合并狭窄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12例;颈肩部肌肉劳损9例。结论TCD对VBI的诊断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2008年12期 v.11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耳声发射仪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赵磊;王勤;时富枝;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情况以便早期干预治疗。方法采用耳声发射仪对1028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初筛有925例通过,103例未通过,1个月后复查85例通过,10例失访,8例仍没有通过,未通过的8例经ABR检查,5例确诊为听力障碍,3例为轻度阈值增高。结论对所有新生儿均应常规进行听力筛查,加强宣教,尽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008年12期 v.11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钻颅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9例疗效观察

    李化勇;夏英凯;

    2008年12期 v.11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用药与体验

  • 鞘内注射氨甲喋呤治疗多发性硬化16例分析

    侯立维;纪冬桦;李相文;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方法将1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鞘内注射氨甲喋呤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总有效率68%。结论鞘内注射氨甲喋呤治疗多发性硬化,不失为一个简单易行,廉价、快速的方法。

    2008年12期 v.11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

    刘华玲;安慧;王保功;

    目的观察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应用盐酸多奈哌齐片,尼麦角林胶囊;对照组应用吡拉西坦片,2组均在治疗3、6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疗效、MMSE、ADL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P<0.01),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多奈哌齐与尼麦角林联合应用能明显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记忆力、定向力、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是一种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的手段。

    2008年12期 v.11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突发性耳聋61例临床观察

    王林;李文涛;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1周内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36只患耳,予高压氧、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治疗组30例,36只患耳,在高压氧、盐酸丁咯地尔同时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2.8%,显效率19.4%,有效率13.9%,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治愈率50.0%,显效率16.7%,有效率13.9%,总有效率80.6%;2组比较,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有确切疗效。

    2008年12期 v.11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丙戊酸钠治疗82例小儿失神癫的疗效分析

    张文娟;高晶;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儿童失神癫病的疗效。方法82例患儿中,40例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后发作完全控制为29例,发作完全控制率95%,其余42例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全部患儿发作完全控制率97.6%。随访追踪40例遵嘱服药10月~7年,服药期间无发作。追踪35例停药后9月~10年,其中1例复发。结果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儿童失神发作能使大部分患儿发作完全控制,取得满意疗效,有20%儿童出现嗜睡,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烦躁等。若其中有发作不能完全控制者应加用氯硝西泮,二者联合用药可使患儿失神发作得到完全控制,且其起效快,价格低,疗效显著。结论不良反应轻而少,值得临床推广。

    2008年12期 v.11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综述与讲座

病例报告

误诊误治分析

  • 颅内转移灶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2例误诊分析

    金敏;

    目的探讨以颅内转移灶为首发症的肺癌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我院确诊的以颅内转移灶为首发肺癌16例。结果首诊时误诊12例,误诊率为75%。误诊为脑梗死3例,癫1例,颈椎病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原发性脑肿瘤2例,精神病1例。结论以颅内转移灶为首发的肺癌,常以神经精神症状发病,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综合分析,及时选做相关检查(脑CT、胸片或胸部CT、纤支镜等),可避免误诊,提高诊断正确率。

    2008年12期 v.11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以脑部症状为首发的某些内科病61例误诊分析

    许斌;

    目的探讨以脑部症状为首发的某些内科病的诊断,误诊原因。方法收集并分析61例以脑部症状首发的误诊病例临床资料。结果9种疾病分别被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4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癫各5例,颈椎病4例,周期性麻痹、精神病各2例,癔病、慢性肾炎各1例。结论以脑部症状首发的某些内科病的正确诊断,应提高认识,详细采集病史,及时选做相关检查。

    2008年12期 v.11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