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郑坤木;童绥君;马琪林;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者。动态监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天血中NSE、hsCRP的浓度,并对患者的临床结果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血中NSE、hsCRP的水平均升高,与常规治疗相比,NSE水平在第7天和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hsCRP水平在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NIHSS评分在第14和21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液hsCRP及NSE水平,抑制脑出血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2009年10期 v.1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单若莹;张艳华;朱艳玲;张国华;

    目的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h内的ACI患者66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2例)及安慰剂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2次/d,共14d,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用等量安慰剂替代依达拉奉,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和常规检查,以治疗第21天ESS增分率和第90天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21d后治疗组、对照组ESS增分率分别为(60.51±27.91)%、(35.41±23.3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0d后治疗组、对照组ADL增分率分别为(71.61±29.62)%、(43.99±40.6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ACI安全有效。

    2009年10期 v.12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小剂量氯胺酮联合氯诺昔康在颅脑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应用

    黄选刁;黄小玉;张永发;刘怀萍;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联合氯诺昔康对防治颅脑手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疗效及镇痛效应。方法将择期开颅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胺+丙泊酚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以吸入异氟烷、靶控输注丙泊酚、间断追加阿曲库胺和芬太尼维持。实验组患者于术毕前30min静滴氯诺昔康8mg,于缝皮前静滴氯胺酮250μg·kg-1;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记录静滴氯诺昔康时(T0)、缝皮时(T1)、手术结束时(T2)、呼吸恢复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T5)等时点的SBP、DBP和HR的变化,以及苏醒期的躁动评分、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主诉疼痛时间。结果SBP、DBP、HR与前一时点比较,实验组在T4时点升高(P<0.05),对照组在T1、T2、T4时点升高(P<0.05),2组比较,在T1、T2、T4时点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苏醒期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主诉疼痛时间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1)。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联合氯诺昔康在颅脑手术患者苏醒期镇痛效果好,不延长苏醒时间,能减少不良反应,维持较平稳的血液循环。

    2009年10期 v.1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乌司他丁对心肺转流心内直视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陈小莉;张宜林;刘利娜;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24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例。U组给予100万U乌司他丁于体外循环预充液中,C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术前及术后24h行神经功能(MMSE)评分,并于术前(T1)、CPB开始后30min(T2)、CPB结束后1h(T3)、术后6h(T4)及24h(T5)测定血清S-100β蛋白浓度。结果术前与术后24hMMSE评分差值U组低于C组(P<0.05)。C组T2~5血清S-100β浓度高于T1,U组T3~4高于T1,U组T3~5血清S-100β浓度升高幅度低于C组(P<0.05或P<0.01)。结论乌司他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PB后认知功能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2009年10期 v.12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肌电生物反馈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张文博;高彦彦;许小洋;王庭槐;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观察分析12例进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高血压前期患者与12例对照者血压值及HRV的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生物反馈组的收缩压下降趋势显著(P<0.05),且至少可以维持6个月,心率下降趋势较显著(P<0.05),SDNN和HF有明显升高的趋势(P<0.05),LF和LF/HF明显降低(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可以使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降低至理想范围,其机制可能主要与HF升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

    2009年10期 v.12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临床分析

    黄焕章;周丹;李洪;凌紫云;

    目的探讨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对策。方法本文对50例CI后LDVT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一般状况、临床特点以及静脉尿激酶溶栓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效果。结果CI病人并发LDVT患者中,65岁以上66%;下肢水肿伴疼痛为主要症状,瘫痪侧LDVT发生率82%,健侧LDVT发生率14%,双侧LDVT发生率4%,通过静脉尿激酶溶栓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4d内所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逐渐消失。结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CI患者发生LDVT的因素,预防卒中患者LDVT的发生是降低CI致残率及病死率的关键。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LDVT的一种理想工具,对发现及预防LDVT有重要意义。溶栓与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

    2009年10期 v.12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赵国祥;刘海玲;袁文林;朱冉旭;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对8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结果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常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特别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治疗,必要时及时应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

    2009年10期 v.12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138例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许德英;常永超;江涛;岳彩娟;

    目的对偏头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偏头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对138例偏头痛患者和120例健康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偏头痛患者呈高黏滞血症(P<0.01),红细胞聚集和刚性指数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红细胞变形和电泳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液黏度升高可能是偏头痛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治疗偏头痛的同时,应注意改善血液黏稠度,从而阻断恶性循环以减轻症状。

    2009年10期 v.1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cy、hs-CRP的研究

    白伟利;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与意义,以及二者与脑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对180例ACI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Hcy和hs-CRP水平测定。结果在治疗前ACI患者血清中,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二者治疗前、后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梗死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可反映ACI患者的脑梗死状态,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2009年10期 v.12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样手足徐动症52例临床分析

    黄圣明;黄希顺;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样手足徐动症(PKC)的临床特点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方法对52例PKC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52例患者发病年龄6~21岁,病程2个月~24年,79%为男性。临床表现为发作性一侧或双侧肢体、头面部、躯干不自主运动,诱发因素为突然运动、紧张、惊吓。持续时间一般为数秒。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对抗癫药物有良好反应。结论PKC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短暂的发作性局部或全身不随意运动,癫药治疗效果好。

    2009年10期 v.1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癫发作同步记录脑电图非典型癫样病理波发放的临床意义

    蔡慧敏;

    目的观察癫发作时棘、尖样波群以外有别于背景波的θ、δ波在癫诊断中的价值,正确认识癫发作同步记录脑电图未见到尖、棘样典型病理波发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01~2007-01我院收治的具有样发作患者203例的录像监测脑电图(video-EE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电图正常16例(7.5%),临床发作与典型癫样病理波同步发放者157例(77.3%),临床发作与非典型癫样病理波同步发放者30例(15.2%),发作间歇期有癫样波发放者56例,发作间歇期可见不典型癫样波发放者36例。结论正确识别棘、尖波群以外有别于背景波的癫样波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可提高癫的准确诊断率。

    2009年10期 v.12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高血压患者血压夜间谷值变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孙利强;张丽华;万大国;简立国;刘宗芳;李恩;李莉;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夜间谷值的变化。方法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计算出夜间谷值下降率,比较2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夜间谷值高于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夜间谷值增高可以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2009年10期 v.12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TIA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观察

    孙新帅;冯青俐;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52例TIA患者随机分成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发生率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比较,判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TIA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TIA再发率及脑梗死发生率统计显示,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联合组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随访6个月时,出血等不良反应3组无明显差异;12个月时,联合组出血风险增加(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TIA治疗和二级预防中效果确切,优于两种药物单用。短时期内联用出血风险未增加,而长期应用时,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2009年10期 v.1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整体护理模式在手术室应用的护理体会

    张如意;王秀荣;赵学忠;

    目的评价整体护理在手术室应用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整体护理运用于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及术后随访中,并探讨其效果。结果患者的焦虑、恐惧感明显降低,医患纠纷明显减少,医护合作好。结论整体护理模式在手术室实施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2009年10期 v.1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

    王玉玲;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点,更好地指导护理工作。方法将204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与同期住院的204例一般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与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比较,流浪精神病患者大多病史不详,合并躯体疾病较多,精神症状以行为紊乱为主,生活自理能力及合作性较差(P<0.0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比一般精神病患者护理和管理难度大,需在入院处置、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和病房管理等方面加强。

    2009年10期 v.12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诊治体验

综述与讲座

病例报告

经验交流

  • 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断离患儿的术后护理

    顿艳婷;张利珍;刘佳;

    2009年10期 v.12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护理

    张忠玲;何依珊;

    目的探讨预防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进行监测,每日平均血糖浓度>11.1mmol为A组,每日平均血糖浓度<11.1mmol为B组,比较2组间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皮下积液率为44%,B组发生皮下积液率为8.6%,2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后有效控制血糖血压,同时放置双根引流管并连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2009年10期 v.12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子宫全切术病人的健康教育路径

    田秋锐;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子宫全切术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我科2008-01~12住院行子宫全切术病人130例,分为观察组65,由责任护士利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教育;对照组65例,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具体内容由护士决定,临场发挥。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为健康教育提供了更有效的指导,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保证了教育制度贯穿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同时对于规范护理行为和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有临床意义。

    2009年10期 v.12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早期干预及家庭干预对早产儿的影响

    唐蕾;张璋;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及家庭干预对早产儿体格、智能、运动发育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58例)和对照组(n=44例),观察组按0~2岁早期干预大纲进行干预训练,并于出院后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按诊疗常规予常规治疗及护理,不实施干预,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不施加任何干预。每3~6个月随访1次,2组均随访至2岁,观察由专人定期行体格发育与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早期干预及家庭干预明显降低脑瘫发生率及早产儿发育落后,并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

    2009年10期 v.12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法乐四联症的围术期护理

    尚丽丽;徐桂梅;邱武英;

    目的探讨TOF围术期的护理和并发症,用合理的护理对策提高TOF围术期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我科203例法乐四联症患儿,做好术前护理,给予吸氧、输液、镇静及使用药物,预防缺氧发作,并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循环、呼吸监护,预防肺不张和肺部感染,防止低心排、出血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做好出院健康指导。结果通过总结并不断提高TOF围术期护理质量,治愈出院200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重视和加强TOF围术期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10期 v.12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小儿先天性房室通道的术后护理

    赵永红;薛海娜;王焕;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房室通道的术后监护要点。方法选择2002-11~2008-09我科收治的房室通道患儿23例,总结心功能监测,血压监测与控制,肺高压的预防,呼吸道管理与营养支持几个方面的监护方法。结果经过以上监护方法,积极治疗与护理,治愈出院21例,死亡2例。结论严密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及低心排,积极治疗,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是房室通道术后监护的关键因素。

    2009年10期 v.1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下肢外伤急诊手术的护理体会

    范荣娥;李晓霞;

    2009年10期 v.1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子痫前期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体会

    张利娟;王伟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01~2007-12我院收治子痫前期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健康分析,总结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本组17例除1例婴儿夭折外,其余均母婴健康出院。结论严密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是确保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前期患者母婴安全的关键。

    2009年10期 v.12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精神科护士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史晓慧;

    目的了解我院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干预方法。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院150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干预前后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干预前SCL-90量表测查,总分和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六项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5),干预后SCL-90量表测查,除躯体化、人际关系两因子外与中国常模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引起关注,给予心理干预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10期 v.12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急诊手术病人的焦虑分析与护理

    宋志明;王勇;张华;

    2009年10期 v.1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薛彩云;刘娟;

    目的探讨积极主动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05-12~2008-12收治的5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早期、量化活动及心理、饮食干预。结果56例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14%、5.34%、1.78%、3.57%,无死亡病例,与文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32~54d,平均36.8d,35例患肢功能恢复满意,16例患肢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主动护理干预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早期活动的依从性。

    2009年10期 v.12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护理

    杨建设;

    2009年10期 v.12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自控镇痛防治前列腺手术后膀胱痉挛效果观察

    张永梅;

    目的探讨静脉自控镇痛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膀胱痉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28例行前列腺手术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组(实验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对照组)。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分别于手术后定时进行随访,根据5个时间点计分,计算出每个小时患者术后镇痛的平均计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镇痛时间高于对照组,2组对膀胱痉挛的镇痛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膀胱痉挛的镇痛效果确实、可靠、安全。

    2009年10期 v.12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护患纠纷的防范对策

    孙红英;周加林;

    目的探讨护患纠纷的防范对策,杜绝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方法分析护患纠纷的原因。结果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结论针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特殊性,提出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转变护理服务理念,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护患沟通,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好护理工作,可以预防或杜绝护患纠纷的发生。

    2009年10期 v.1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吴学英;

    2009年10期 v.1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侯玉芹;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以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心理护理干预,防治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临床疗效确切,护理结果满意。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防治并发症,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

    2009年10期 v.12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包小妹;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方法对我科15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护理干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等方面的护理干预。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结论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干预,对病人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2009年10期 v.1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皮肤扩张器植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赵燕;

    2009年10期 v.12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丁一;

    2009年10期 v.12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利凡诺米非司酮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护理

    尹素君;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协助利凡诺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疗效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120例妊娠12~27周孕妇,100例经产妇,因各种原因主动要求终止妊娠,经腹羊膜腔注射利凡诺,同时口服米非司酮的观察。结果120例孕妇均引产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米非司酮协助利凡诺用于中期妊娠,效果好清宫率低,护理措施简单,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2009年10期 v.12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10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杜健;朱静涛;

    2009年10期 v.12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癫持续状态30例护理体会

    韩艳艳;王瑞利;

    2009年10期 v.1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王艳灵;

    2009年10期 v.12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护理管理

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