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奥扎格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Bcl-2、Bax表达的影响

    朱海英;朱海燕;侯殿龙;肖淑萍;马英文;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Bcl-2、Bax表达的改变及奥扎格雷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和生理盐水组,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PECAM-1、Bcl-2、Bax在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组织PECAM-1、Bcl-2、Bax的表达明显增高(均P<0.01)。奥扎格雷钠组缺血12h、24h、36h表达PECAM-1较生理盐水组增高,缺血12h、24h表达Bcl-2较生理盐水组增高,缺血24h、36h表达Bax较生理盐水组增高,均P<0.01。结论脑组织表达的PECAM-1、Bcl-2、Bax分别参与了脑缺血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作用;奥扎格雷钠可促进PE-CAM-1和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

    2009年11期 v.1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奥扎格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Bcl-2、Bax表达的影响

    朱海英;朱海燕;侯殿龙;肖淑萍;马英文;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Bcl-2、Bax表达的改变及奥扎格雷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和生理盐水组,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PECAM-1、Bcl-2、Bax在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组织PECAM-1、Bcl-2、Bax的表达明显增高(均P<0.01)。奥扎格雷钠组缺血12h、24h、36h表达PECAM-1较生理盐水组增高,缺血12h、24h表达Bcl-2较生理盐水组增高,缺血24h、36h表达Bax较生理盐水组增高,均P<0.01。结论脑组织表达的PECAM-1、Bcl-2、Bax分别参与了脑缺血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作用;奥扎格雷钠可促进PE-CAM-1和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

    2009年11期 v.1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环氧化酶-2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罗飞;张涛;

    目的通过检测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人脑膜瘤、正常脑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人脑膜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人脑膜瘤、正常脑膜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侵袭性、瘤周水肿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47例脑膜瘤组织中,36例有COX-2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6.6%,正常脑膜无COX-2表达。COX-2的表达在患者的年龄(P=0.897)、性别(P=0.9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肿瘤病理分级(P=0.001)、侵袭性(P=0.022)、瘤周水肿(P=0.01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X-2在脑膜瘤中普遍表达,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侵袭性、瘤周水肿等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COX-2可能在人脑膜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09年11期 v.12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 环氧化酶-2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罗飞;张涛;

    目的通过检测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人脑膜瘤、正常脑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人脑膜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人脑膜瘤、正常脑膜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侵袭性、瘤周水肿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47例脑膜瘤组织中,36例有COX-2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6.6%,正常脑膜无COX-2表达。COX-2的表达在患者的年龄(P=0.897)、性别(P=0.9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肿瘤病理分级(P=0.001)、侵袭性(P=0.022)、瘤周水肿(P=0.01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X-2在脑膜瘤中普遍表达,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侵袭性、瘤周水肿等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COX-2可能在人脑膜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09年11期 v.12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刘国锋;徐文俭;郑建新;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7-01~2008-12在漯河医专二附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1例脑梗死患者,依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n=98)与非进展组(n=253),从非进展组中随机抽取9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体温、血压、白细胞、血糖等,同时调查年龄、性别、吸烟、酗酒、糖尿病史等其他危险因素并比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温、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血压降低、高血脂、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糖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进展性脑梗死的显著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血压降低、血脂、体温、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糖增高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进展性脑梗死与高血压史、血压降低、血脂、体温、白细胞数、C-反应蛋白增高和糖尿病有关,控制炎症、血糖、体温、血脂,避免盲目降压可以减少进展性脑梗死。

    2009年11期 v.12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刘国锋;徐文俭;郑建新;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7-01~2008-12在漯河医专二附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1例脑梗死患者,依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n=98)与非进展组(n=253),从非进展组中随机抽取9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体温、血压、白细胞、血糖等,同时调查年龄、性别、吸烟、酗酒、糖尿病史等其他危险因素并比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温、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血压降低、高血脂、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糖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进展性脑梗死的显著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血压降低、血脂、体温、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糖增高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进展性脑梗死与高血压史、血压降低、血脂、体温、白细胞数、C-反应蛋白增高和糖尿病有关,控制炎症、血糖、体温、血脂,避免盲目降压可以减少进展性脑梗死。

    2009年11期 v.12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河南省六所中专卫校教师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彦;王培席;张宏晨;张艳春;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专卫校教师疲劳现状,探索导致教师疲劳状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河南省6所中专卫校的434名专职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疲劳评定量表(FAI)》、《WHO-5生活质量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分别测定职业压力、疲劳程度、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等研究指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教师的总体疲劳发生率为40%;35~54岁年龄组的教师疲劳发生率最高,其次是55岁以上年龄组,且35岁以上的两个年龄组与35岁以下年龄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教师疲劳感高于女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疲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周学时、消极应对、工作压力等。结论教师的疲劳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应给予关注,减轻对教师的压力,学校应积极采取各种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健康水平。

    2009年11期 v.1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河南省六所中专卫校教师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彦;王培席;张宏晨;张艳春;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专卫校教师疲劳现状,探索导致教师疲劳状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河南省6所中专卫校的434名专职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疲劳评定量表(FAI)》、《WHO-5生活质量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分别测定职业压力、疲劳程度、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等研究指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教师的总体疲劳发生率为40%;35~54岁年龄组的教师疲劳发生率最高,其次是55岁以上年龄组,且35岁以上的两个年龄组与35岁以下年龄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教师疲劳感高于女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疲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周学时、消极应对、工作压力等。结论教师的疲劳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应给予关注,减轻对教师的压力,学校应积极采取各种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健康水平。

    2009年11期 v.1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张淑玲;张道培;付胜奇;孙世龙;

    目的观察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脑卒中相关性感染(SAI)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的病后24h内入院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以同期住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头晕患者(排除急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检测第1、2、4、6和14天的单核细胞计数,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单核细胞计数对SAI的预测价值。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单核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第2天单核细胞计数>0.41×109/L对SAI的发生有预测价值。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病后单核细胞计数动态变化。单核细胞计数升高增加感染的易感性,对SAI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持续升高的患者预后不佳。

    2009年11期 v.12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张淑玲;张道培;付胜奇;孙世龙;

    目的观察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脑卒中相关性感染(SAI)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的病后24h内入院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以同期住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头晕患者(排除急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检测第1、2、4、6和14天的单核细胞计数,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单核细胞计数对SAI的预测价值。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单核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第2天单核细胞计数>0.41×109/L对SAI的发生有预测价值。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病后单核细胞计数动态变化。单核细胞计数升高增加感染的易感性,对SAI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持续升高的患者预后不佳。

    2009年11期 v.12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硬化相关性分析

    李庆军;袁伟杰;肖卫民;马荣;唐桂华;莫锦有;陈影华;江雪琴;

    目的分析中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12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血脂、血糖、颈部血管彩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血脂紊乱、血糖异常、吸烟、男性等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常见病因(P<0.05),脑卒中后血脂达标检出率极低。结论高血压、血脂紊乱、血糖异常、吸烟和男性等因素是中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主要病因,脑卒中后血脂达标任务艰巨。

    2009年11期 v.12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硬化相关性分析

    李庆军;袁伟杰;肖卫民;马荣;唐桂华;莫锦有;陈影华;江雪琴;

    目的分析中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12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血脂、血糖、颈部血管彩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血脂紊乱、血糖异常、吸烟、男性等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常见病因(P<0.05),脑卒中后血脂达标检出率极低。结论高血压、血脂紊乱、血糖异常、吸烟和男性等因素是中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主要病因,脑卒中后血脂达标任务艰巨。

    2009年11期 v.12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潘燕;张保朝;

    目的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监测,探讨TIA患者临床转归与其血清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敏ELISA法检测对照组与TIA患者(A、B组)入院24h内血清hs-CRP水平,TIA组患者病后第7、15、30天血清hs-CRP水平,并行hs-CRP水平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和B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h和第7、15、30天A组和B组的血清hs-CRP水平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hs-CRP水平与脑梗死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分别为0.665、0.936,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了TIA的发生、发展,血清hs-CRP水平高的患者较水平低的患者进展为完全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大。

    2009年11期 v.1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潘燕;张保朝;

    目的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监测,探讨TIA患者临床转归与其血清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敏ELISA法检测对照组与TIA患者(A、B组)入院24h内血清hs-CRP水平,TIA组患者病后第7、15、30天血清hs-CRP水平,并行hs-CRP水平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和B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h和第7、15、30天A组和B组的血清hs-CRP水平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hs-CRP水平与脑梗死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分别为0.665、0.936,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了TIA的发生、发展,血清hs-CRP水平高的患者较水平低的患者进展为完全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大。

    2009年11期 v.1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脑卒中急性期血脂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

    朱瑞;周农;

    目的观察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脂与血清脂蛋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脑出血与14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ApoAⅠ/ApoB之间的异同。结果脑梗死组TG、TC、HDL-C、ApoAⅠ/ApoB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与脑梗死血脂代谢异常有显著差异。

    2009年11期 v.12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脑卒中急性期血脂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

    朱瑞;周农;

    目的观察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脂与血清脂蛋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脑出血与14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ApoAⅠ/ApoB之间的异同。结果脑梗死组TG、TC、HDL-C、ApoAⅠ/ApoB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与脑梗死血脂代谢异常有显著差异。

    2009年11期 v.12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席秀娥;张会强;尚好珍;

    目的探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结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3HRZE(S)/9HRE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采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然后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快于对照组,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和脑脊液压力下降的速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时2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未发现与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09年11期 v.12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席秀娥;张会强;尚好珍;

    目的探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结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3HRZE(S)/9HRE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采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然后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快于对照组,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和脑脊液压力下降的速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时2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未发现与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09年11期 v.12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关系

    司大妞;李莉;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及对照组之间的ACE2基因G8790A多态性,并推测ACE2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病关系。结果与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比较,男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在基因表型及基因频率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2基因G8790A多态性位点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未见相关,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男性患者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009年11期 v.12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关系

    司大妞;李莉;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及对照组之间的ACE2基因G8790A多态性,并推测ACE2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病关系。结果与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比较,男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在基因表型及基因频率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2基因G8790A多态性位点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未见相关,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男性患者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009年11期 v.12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经颅多普勒检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袁伟杰;李庆军;肖卫民;马荣;唐桂华;莫锦有;陈影华;江雪琴;

    目的分析中青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TCD特点。方法对75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CD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患者中,异常54例,异常率72.0%。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P<0.05)。结论TCD检测对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9年11期 v.1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经颅多普勒检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袁伟杰;李庆军;肖卫民;马荣;唐桂华;莫锦有;陈影华;江雪琴;

    目的分析中青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TCD特点。方法对75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CD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患者中,异常54例,异常率72.0%。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P<0.05)。结论TCD检测对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9年11期 v.1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关系

    李刚;禇晓凡;饶宜光;邹良玉;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低是否为脑出血继续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住院的227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价,其中46例为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传统脑出血继续出血危险因素后,与无继续出血的患者相比,有继续出血的患者发病到首次CT时间更短(3.5±1.9 vs 4.5±2.6,P=0.008),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更低(2.74±1.12 vs 3.10±0.82,P=0.048)。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独立相关。

    2009年11期 v.12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关系

    李刚;禇晓凡;饶宜光;邹良玉;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低是否为脑出血继续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住院的227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价,其中46例为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传统脑出血继续出血危险因素后,与无继续出血的患者相比,有继续出血的患者发病到首次CT时间更短(3.5±1.9 vs 4.5±2.6,P=0.008),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更低(2.74±1.12 vs 3.10±0.82,P=0.048)。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独立相关。

    2009年11期 v.12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CA1区HSP27及IL-1表达

    周海斌;

    目的探讨Aβ(β-淀粉样肽)诱AD大鼠模型中海马HSP27和IL-1的表达,研究信号转导及炎性机制在A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下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建立AD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观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及HSP27和IL-1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变性、缺失,胶质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HSP27和IL-1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多见(P<0.05);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海马组织HSP条带增宽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SP27在AD的炎症反应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11期 v.12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CA1区HSP27及IL-1表达

    周海斌;

    目的探讨Aβ(β-淀粉样肽)诱AD大鼠模型中海马HSP27和IL-1的表达,研究信号转导及炎性机制在A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下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建立AD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观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及HSP27和IL-1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变性、缺失,胶质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HSP27和IL-1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多见(P<0.05);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海马组织HSP条带增宽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SP27在AD的炎症反应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11期 v.12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利伟江;李光宁;胡庆锋;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给予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治疗,其他内科常规治疗相同。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和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后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2009年11期 v.12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利伟江;李光宁;胡庆锋;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给予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治疗,其他内科常规治疗相同。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和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后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2009年11期 v.12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不典型多发性硬化表现为临床孤立综合征53例临床分析

    卢帅;张顺风;张若萍;

    目的探讨不典型多发性硬化(MS)表现为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CI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87例不典型MS患者发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符合CIS的5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检查及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不典型MS患者表现为CIS占60.9%,首次发作后经激素冲击治疗可缓解者占96.2%。结论CIS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MRI及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早诊断,早期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可达到有效缓解。

    2009年11期 v.1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不典型多发性硬化表现为临床孤立综合征53例临床分析

    卢帅;张顺风;张若萍;

    目的探讨不典型多发性硬化(MS)表现为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CI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87例不典型MS患者发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符合CIS的5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检查及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不典型MS患者表现为CIS占60.9%,首次发作后经激素冲击治疗可缓解者占96.2%。结论CIS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MRI及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早诊断,早期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可达到有效缓解。

    2009年11期 v.1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对全前循环梗死的疗效观察

    刘春岭;白宏英;李昕;李楠;刘玉府;王建平;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对全前循环梗死(TACI)的疗效。方法收集TACI患者52例,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3 mg/kg持续静滴3d,然后改为4 mg连用7d。结果观察组的意识障碍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好转,有效率达92.31%,较对照组的80.77%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的显效率(65.28%)也较对照组(46.15%)明显提高。结论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对TACI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9年11期 v.12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对全前循环梗死的疗效观察

    刘春岭;白宏英;李昕;李楠;刘玉府;王建平;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对全前循环梗死(TACI)的疗效。方法收集TACI患者52例,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3 mg/kg持续静滴3d,然后改为4 mg连用7d。结果观察组的意识障碍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好转,有效率达92.31%,较对照组的80.77%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的显效率(65.28%)也较对照组(46.15%)明显提高。结论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对TACI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9年11期 v.12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郭志松;邵换璋;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三七总皂甙治疗组。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作脑出血模型,术后2h七叶皂甙钠组腹腔注射三七总皂甙(3.0 mg/kg),另2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用药(1次/d),在给药后12h、24h、3d和7d,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阳性细胞数以及凋亡的神经元明显增多(P<0.01)。结论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神经元的调亡有关。

    2009年11期 v.12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郭志松;邵换璋;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三七总皂甙治疗组。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作脑出血模型,术后2h七叶皂甙钠组腹腔注射三七总皂甙(3.0 mg/kg),另2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用药(1次/d),在给药后12h、24h、3d和7d,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阳性细胞数以及凋亡的神经元明显增多(P<0.01)。结论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神经元的调亡有关。

    2009年11期 v.12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SCT、MRI对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张孟荣;刘爱丽;

    目的研究SCT和MRI对CO中毒性脑病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有明确CO中毒病史患者SCT和MRI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SCT及MRI在确定急性CO中毒对脑损害程度、病变部位、病灶数目、病灶大小、病变出现时间上均有优势,脑实质病变,尤其小脑、脑干病灶的检出率MRI与CT对比差别有显著性(P<0.05),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SCT与MRI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CO中毒性脑病影像诊断应注重SCT和MRI的互补作用,急性期CO中毒性脑病首选SCT检查,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及与脑血管疾病的鉴别,高压氧疗后首选MRI检查,以精确判断病情的程度、并发症,有利于预后的评估、复查。

    2009年11期 v.1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SCT、MRI对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张孟荣;刘爱丽;

    目的研究SCT和MRI对CO中毒性脑病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有明确CO中毒病史患者SCT和MRI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SCT及MRI在确定急性CO中毒对脑损害程度、病变部位、病灶数目、病灶大小、病变出现时间上均有优势,脑实质病变,尤其小脑、脑干病灶的检出率MRI与CT对比差别有显著性(P<0.05),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SCT与MRI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CO中毒性脑病影像诊断应注重SCT和MRI的互补作用,急性期CO中毒性脑病首选SCT检查,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及与脑血管疾病的鉴别,高压氧疗后首选MRI检查,以精确判断病情的程度、并发症,有利于预后的评估、复查。

    2009年11期 v.1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刘家明;赵保钢;房业鹏;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4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后1年按GOS评价,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由于动脉闭塞、血管损伤、痉挛等因素所致,CT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其预后与原发伤的损伤程度、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年龄以及行减压术是否及时有关。

    2009年11期 v.12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刘家明;赵保钢;房业鹏;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4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后1年按GOS评价,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由于动脉闭塞、血管损伤、痉挛等因素所致,CT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其预后与原发伤的损伤程度、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年龄以及行减压术是否及时有关。

    2009年11期 v.12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研究生园地

  • 生物反馈治疗中的控制论和熵原理

    赵妍;王庭槐;

    生物反馈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但其内在的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原理并将其与控制论原理相结合,试图阐释人体生物反馈的内在稳态机制,提出利用减缓积熵的增加来调节生物体内部的相对有序稳定,是生物反馈治疗的重要内核,为生物反馈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009年11期 v.12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生物反馈治疗中的控制论和熵原理

    赵妍;王庭槐;

    生物反馈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但其内在的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原理并将其与控制论原理相结合,试图阐释人体生物反馈的内在稳态机制,提出利用减缓积熵的增加来调节生物体内部的相对有序稳定,是生物反馈治疗的重要内核,为生物反馈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009年11期 v.12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脑卒中后伴发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金红;宋红涛;宋天庆;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可行性。方法对230例脑卒中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并把HAMD17项版总分>20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帕罗西汀治疗4周,并分别于治疗后2、4周以HAMD减分率作为判断疗效指标,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脑卒中后PSD发病率为36.52%,2组HAMD评分4周后较2周后显著减少(P<0.01),但4周后2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周后较2周后有显著改善(P<0.05),但4周后有效率2组无明显差别。

    2009年11期 v.1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脑卒中后伴发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金红;宋红涛;宋天庆;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可行性。方法对230例脑卒中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并把HAMD17项版总分>20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帕罗西汀治疗4周,并分别于治疗后2、4周以HAMD减分率作为判断疗效指标,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脑卒中后PSD发病率为36.52%,2组HAMD评分4周后较2周后显著减少(P<0.01),但4周后2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周后较2周后有显著改善(P<0.05),但4周后有效率2组无明显差别。

    2009年11期 v.1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侯立维;李平;王志强;

    目的观察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治疗组加规范化的肢体运动康复疗法。结果3个月后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规范化的肢体运动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2009年11期 v.1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侯立维;李平;王志强;

    目的观察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治疗组加规范化的肢体运动康复疗法。结果3个月后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规范化的肢体运动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2009年11期 v.1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60例临床分析

    付享征;

    目的探讨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1.3%,其中发生在脑梗死恢复期占88.3%(20~38d),病灶在左侧大脑半球占60%,轻、中度抑郁占90%。结论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临床上常见,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应引起足够重视。

    2009年11期 v.12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60例临床分析

    付享征;

    目的探讨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1.3%,其中发生在脑梗死恢复期占88.3%(20~38d),病灶在左侧大脑半球占60%,轻、中度抑郁占90%。结论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临床上常见,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应引起足够重视。

    2009年11期 v.12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老年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刘玉春;

    2009年11期 v.1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老年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刘玉春;

    2009年11期 v.1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120例

    杨富强;

    2009年11期 v.12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120例

    杨富强;

    2009年11期 v.12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用药与体验

诊治体验

  • 脑外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诊疗探讨

    王留涛;丁宝献;

    目的探讨脑外伤病人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外伤后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的21例病人,通过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法。结果除1例死于外伤性脑梗死外,20例病人低血钠纠正。结论低血钠、高尿钠、低血容量及意识状态改变支持脑性盐耗综合征的诊断。补液和补钠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2009年11期 v.12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脑外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诊疗探讨

    王留涛;丁宝献;

    目的探讨脑外伤病人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外伤后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的21例病人,通过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法。结果除1例死于外伤性脑梗死外,20例病人低血钠纠正。结论低血钠、高尿钠、低血容量及意识状态改变支持脑性盐耗综合征的诊断。补液和补钠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2009年11期 v.12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

    朱青峰;刘建秦;

    目的了解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使脑动脉狭窄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利于疾病的康复。方法接受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接受脑血管造影无脑动脉狭窄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病人在全脑血管造影后第2天,发放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期间进行健康教育,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第5天再次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一次,结果与中国常摸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前测定结果分别与对照组和中国常模组比较,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值较高,与中国常模比较,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分数显著高于常模组。经过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后,大部分因子分值降低,但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仍高于常模组。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躯体化症状、强迫、人际关系、偏执、阳性项目数评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前后,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利于疾病恢复。

    2009年11期 v.1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

    朱青峰;刘建秦;

    目的了解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使脑动脉狭窄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利于疾病的康复。方法接受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接受脑血管造影无脑动脉狭窄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病人在全脑血管造影后第2天,发放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期间进行健康教育,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第5天再次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一次,结果与中国常摸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前测定结果分别与对照组和中国常模组比较,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值较高,与中国常模比较,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分数显著高于常模组。经过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后,大部分因子分值降低,但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仍高于常模组。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躯体化症状、强迫、人际关系、偏执、阳性项目数评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前后,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利于疾病恢复。

    2009年11期 v.1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社区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调查及对高血压危害认知情况分析

    彭万瑜;

    目的分析某社区高血压人群的危险因素,并了解社区人群对高血压危害的认知情况。方法在某社区人群中采用随机抽样共调查482例,男234例,女248例。结果共检出高血压患者107例,患病率为22.19%,高血压患病率与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食盐量及肥胖等不同因素均有显著性差异。调查人群对高血压危害性认知不足。结论高血压危险大,对重点人群应进行健康教育以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劝导戒烟、限酒、低盐、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指导药物治疗等,是社区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9年11期 v.1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社区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调查及对高血压危害认知情况分析

    彭万瑜;

    目的分析某社区高血压人群的危险因素,并了解社区人群对高血压危害的认知情况。方法在某社区人群中采用随机抽样共调查482例,男234例,女248例。结果共检出高血压患者107例,患病率为22.19%,高血压患病率与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食盐量及肥胖等不同因素均有显著性差异。调查人群对高血压危害性认知不足。结论高血压危险大,对重点人群应进行健康教育以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劝导戒烟、限酒、低盐、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指导药物治疗等,是社区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9年11期 v.1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高血压并发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血浆PAI-1水平变化

    刘明亮;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相关性及其影响。方法1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空腹血糖(FPG)和OGTT检查2h血糖(2HPG)试验结果分为3组: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异常(IGT)组和糖尿病(DM)组。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吸附法(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PAI-1抗原。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A)显示,NGT\IGT和DM 3组PAI-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AI-1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PG、2HPG作直线回归分析,能进入该方程的变量为年龄、SBP、DBP、2HPG。结论高血压患者伴发糖代谢异常及其严重程度与PAI-1升高正相关;年龄、SBP、DBP、2HPG为PAI-1独立影响因素。

    2009年11期 v.12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高血压并发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血浆PAI-1水平变化

    刘明亮;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相关性及其影响。方法1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空腹血糖(FPG)和OGTT检查2h血糖(2HPG)试验结果分为3组: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异常(IGT)组和糖尿病(DM)组。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吸附法(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PAI-1抗原。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A)显示,NGT\IGT和DM 3组PAI-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AI-1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PG、2HPG作直线回归分析,能进入该方程的变量为年龄、SBP、DBP、2HPG。结论高血压患者伴发糖代谢异常及其严重程度与PAI-1升高正相关;年龄、SBP、DBP、2HPG为PAI-1独立影响因素。

    2009年11期 v.12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成年人大量硬膜外血肿的诊治体会

    张卫兵;赵红武;胡容;

    2009年11期 v.1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成年人大量硬膜外血肿的诊治体会

    张卫兵;赵红武;胡容;

    2009年11期 v.1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王二旺;

    目的总结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63例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被控制35例,因原发病加重死亡1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2例。结论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是胃黏膜缺血,胃酸分泌增加,激素分泌增加。并可以通过抑酸药应用,从胃管内注凝血酶、云南白药、冰盐水,均能有效防止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2009年11期 v.12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王二旺;

    目的总结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63例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被控制35例,因原发病加重死亡1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2例。结论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是胃黏膜缺血,胃酸分泌增加,激素分泌增加。并可以通过抑酸药应用,从胃管内注凝血酶、云南白药、冰盐水,均能有效防止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2009年11期 v.12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血清蛋白的影响

    申凌娜;

    2009年11期 v.12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血清蛋白的影响

    申凌娜;

    2009年11期 v.12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医疗技术

  • 翼点入路低位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临床分析

    王平;

    目的介绍翼点入路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病人的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手术切口起始于颧弓上缘耳屏前1.5cm,沿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乳突部,与上项线相连接后继而呈弧形向前上方移行至顶结节处,然后旁开中线3.5cm向前至前额部发迹下;去除骨瓣咬除额颧突和蝶骨脊外1/3达颧弓上缘水平,广泛咬除颞骨鳞部至乳突部,向后靠近横窦。结果本组脑疝病人82例。左或右侧额颞顶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47例,其中伴有脑肿胀1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左或右侧额颞顶部广泛性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5例,其中伴脑内血肿16例,对侧额叶脑挫裂伤15例。中线结构移位6~20mm。GCS评分8~6分69例,5~3分13例。瞳孔变化:单侧瞳孔散大53例,双侧散大29例,其中呼吸浅表或不规则或停止6例。按格拉斯哥预后标准(GOS)评定:良好/中残:单瞳散大组53例,双瞳散大组29例;重残:单、双瞳散大组各2例;植物生存:单瞳散大组0例,双瞳散大组2例;死亡:单瞳散大组1例,双瞳散大组8例。结论本组病死率约为28%,明显低于文献报道。

    2009年11期 v.12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翼点入路低位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临床分析

    王平;

    目的介绍翼点入路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病人的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手术切口起始于颧弓上缘耳屏前1.5cm,沿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乳突部,与上项线相连接后继而呈弧形向前上方移行至顶结节处,然后旁开中线3.5cm向前至前额部发迹下;去除骨瓣咬除额颧突和蝶骨脊外1/3达颧弓上缘水平,广泛咬除颞骨鳞部至乳突部,向后靠近横窦。结果本组脑疝病人82例。左或右侧额颞顶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47例,其中伴有脑肿胀1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左或右侧额颞顶部广泛性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5例,其中伴脑内血肿16例,对侧额叶脑挫裂伤15例。中线结构移位6~20mm。GCS评分8~6分69例,5~3分13例。瞳孔变化:单侧瞳孔散大53例,双侧散大29例,其中呼吸浅表或不规则或停止6例。按格拉斯哥预后标准(GOS)评定:良好/中残:单瞳散大组53例,双瞳散大组29例;重残:单、双瞳散大组各2例;植物生存:单瞳散大组0例,双瞳散大组2例;死亡:单瞳散大组1例,双瞳散大组8例。结论本组病死率约为28%,明显低于文献报道。

    2009年11期 v.12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126例疗效分析

    景恒心;

    目的分析老年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CT定位,局麻下钻孔置管引流冲洗。结果123例痊愈出院,2例明显功能障碍继续治疗,1例死亡,原因为深昏迷、脑疝形成。结论探讨术后血肿复发、气颅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成因,预防和治疗血肿复发、气颅发生、硬膜下积液是治疗老年性硬膜下血肿,减低病死病残率的有效途径。

    2009年11期 v.12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126例疗效分析

    景恒心;

    目的分析老年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CT定位,局麻下钻孔置管引流冲洗。结果123例痊愈出院,2例明显功能障碍继续治疗,1例死亡,原因为深昏迷、脑疝形成。结论探讨术后血肿复发、气颅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成因,预防和治疗血肿复发、气颅发生、硬膜下积液是治疗老年性硬膜下血肿,减低病死病残率的有效途径。

    2009年11期 v.12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50例分析

    赵绍强;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150例患者均使用一次性血肿碎吸针及尿激酶将血肿液化经穿刺针腔排出颅外,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结果150例患者均行微创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创伤较小,操作简硬、安全、快捷,不受场地限制。

    2009年11期 v.1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50例分析

    赵绍强;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150例患者均使用一次性血肿碎吸针及尿激酶将血肿液化经穿刺针腔排出颅外,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结果150例患者均行微创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创伤较小,操作简硬、安全、快捷,不受场地限制。

    2009年11期 v.1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36例分析

    李洪普;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肺部感染的原因。方法分析3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引起肺部感染的原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20例,误吸9例,医源性因素5例,营养不足2例。结论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是引起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采取气管切开,加强营养支持,合理药物应用,是控制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2009年11期 v.1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36例分析

    李洪普;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肺部感染的原因。方法分析3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引起肺部感染的原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20例,误吸9例,医源性因素5例,营养不足2例。结论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是引起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采取气管切开,加强营养支持,合理药物应用,是控制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2009年11期 v.1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颞肌筋膜硬脑膜减张缝合在急性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救治中的应用

    张建军;李文梅;

    2009年11期 v.12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颞肌筋膜硬脑膜减张缝合在急性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救治中的应用

    张建军;李文梅;

    2009年11期 v.12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综述与讲座

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