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森;戴振霞;黄晓哲;
目的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65例TIA患者作为治疗组,对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确保其能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按1∶1配对原则回顾性选择未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65例TIA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曲克芦丁片等常规治疗,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特性、血脂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调查比较6个月内2组患者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特性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0.8%)较对照组(35.4%)亦显著下降(P<0.05)。结论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能有效控制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进而改善TIA患者的长期预后。
2009年17期 v.1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王莉梅;谢媛媛;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多发性硬化症(MS)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Medline和中国期刊网的关于血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与MS的相关文献,并分别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分别有10篇、10篇、8篇文献进入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维生素B12、血叶酸与MS关系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S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而血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MS患者可能存在不伴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2009年17期 v.12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刘磊;
目的探讨脑膜瘤(meningioma)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对45例脑膜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分型及生物学行为分级,同时应用EMA、Vimentin、CD34、CK、S-100、GFAP、Ki-67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5例脑膜瘤中,年龄35~73岁,中位年龄57岁,脑膜瘤皮细胞型20例,纤维型11例,非典型性5例,其他类型9例,低危险性脑膜瘤中以皮细胞型为主,EMA呈阳性表达,Vimentin表达阴性或弱阳性,Ki-67<2%,高危险性脑膜瘤以非典型性为主,EMA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Vimentin表达阳性,Ki-67>5%。结论EMA是诊断脑膜瘤的重要指标,Vimentin和Ki-67是脑膜瘤危险程度的参考辅助指标。
2009年17期 v.12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辛维政;
目的比较相同剂量的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经腹子宫全切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子宫全切病人80例,随机双盲均分为2组。罗哌卡因组(R组):0.75%罗哌卡因2ml+10%葡萄糖1ml;布比卡因组(B组):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观察各组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和恢复时间、麻醉效果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结果R组比B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慢(P<0.05),维持时间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R组显著低于B组(P<0.05)。R组比B组活动更早(P<0.05)。血压下降发生率R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等剂量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经腹子宫全切手术可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效果,与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低血压发生率低,对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有利于病人的及早康复。
2009年17期 v.12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朱崇峰;曹亚芹;郭秋芬;苏怡凡;董皎;罗英媚;邱潇;柳慧;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和25例正常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TIMP-1水平。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轻型组和重型组血清和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因子-1及其二者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且重型组较轻型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TIMP-1水平及MMP-9/TIMP-1比例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2009年17期 v.1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方凯;张建军;吕祥兄;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方法2006-10~2008-10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部分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48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内动脉颈段闭塞28例,脑段闭塞20例。根据MRI分析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结果显著皮质下梗死20例(41.7%),边缘带梗死13例(27.1%),区域梗死8例(16.7%),弥散小梗死灶7例(14.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多为显著皮质下梗死和边缘带梗死。颈内动脉颈段闭塞组中边缘带梗死、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颈内动脉脑段闭塞组高(42.8%vs 5.0%,28.6%vs 0),脑段闭塞组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颈段闭塞组高(80.0%vs 14.3%)。
2009年17期 v.12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邓淼;富奇志;
目的探讨胰性脑病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胰腺炎合并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神经功能障碍明确病因14例,2例Wernicke脑病,2例低氧血症,3例低血糖,4例低钠血症,1例高渗性昏迷,1例脑梗死,1例脑出血。11例经排除其他明确病因,临床诊断为胰性脑病。结论对于急性胰腺炎合并神经功能障碍需尽量排查其他可明确原因方可慎重诊断胰性脑病,以提高救治率。
2009年17期 v.12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王虎;杨森;朱本亮;袁勇;陈保健;
目的评价蚓激酶与盐酸法舒地尔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蚓激酶与盐酸法舒地尔。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和3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蚓激酶与盐酸法舒地尔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2009年17期 v.12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王红梅;曹玉瑗;宋磊;
目的评价氯米帕明联合认知心理治疗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40例躯体化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病例均给予氯米帕明片治疗,疗程8周,治疗组同时联合心理认知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患者各系统症状发生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氯米帕明联合认知治疗躯体化障碍优于单用氯米帕明。
2009年17期 v.12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简立国;樊清波;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ELISA对94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34例为原发性高血压1级,29例原发性高血压2级,31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进行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组(P<0.05),而血清脂联素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各组血清中瘦素浓度与其血压水平均呈正相关:正常人组r=0.658,P<0.05;原发性高血压1级组r=0.684,P<0.05;原发性高血压2级组r=0.729,P<0.05;原发性高血压3级组r=0.663,P<0.05。脂联素浓度与血压水平均呈负相关:正常人组r=-0.598,P<0.05;原发性高血压1级组r=-0.671,P<0.05;原发性高血压2级组r=-0.753,P<0.05;原发性高血压3级组r=-0.776,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血清瘦素水平和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密切关系。
2009年17期 v.12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王瑞丽;黄丽娜;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关系。方法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测定112例CI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结果急性期CI血清的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恢复期CI(P均<0.01),恢复期CI血清hs-CRP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可作为急性CI病情发展变化重要指标之一,hs-CRP可能参与急性CI发生发展过程。
2009年17期 v.12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李玉方;侯红军;孟森;胡淑丽;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45岁以下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因、临床特点、CT表现及预后。结果青年高血压患者发病前均未进行有效的血压检测及控制,临床以突然发病,临床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偏瘫为主。CT表现主要为基底节区出血,死亡6例,病死率13.04%。结论加强对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进行血压定期监测是降低该病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2009年17期 v.12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高岩升;万传军;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选择、治疗时机、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分析3年来我院27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脑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中栓塞成功13例,死亡1例;后交通动脉瘤中栓塞成功9例,死亡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严格选择病例,恰当治疗时间,良好的手术技巧和护理方法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09年17期 v.12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罗韶辉;王玉凯;刘涛;谢坚;
目的研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并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支架治疗及溶栓+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颈动脉支架释放成功,术后症状恢复满意。结论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急性颈动脉血栓形成行动脉溶栓+支架治疗是可行的,但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2009年17期 v.12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杜福文;谭启文;梁振家;林晖;黄丽华;杜福亮;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干预缺血性卒中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损伤的情况。方法随机把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的慢性胃炎患者65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研究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100mg,1次/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 100mg,1次/d,连续随访3年,观察上消化道出血和胃炎症状活动情况,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胃炎症状活动的患者进行胃镜复查。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分别为3.4%和2.8%,胃炎症状活动发生率分别13.1%和15.8%,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病损程度基本相似。结论慢性胃炎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对胃黏膜损伤的风险性不增加,可以常规应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干预缺血性卒中。
2009年17期 v.12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胡明伟;时惠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围术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6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术后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治疗1个月比较意识变化,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设定有效标准:GCS得分增多,无SIRS、MODS。无效标准:GCS得分降低,有MODS或SIRS。结果治疗组有效17例,无效11例;对照组有效9例,无效19例。说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采取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有助于降低高代谢,降低感染率,增强免疫力,降低病死率。
2009年17期 v.12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栾琴;梁新生;杨振伟;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对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64例应用纳洛酮,对照组64例应用胞磷胆碱,疗程15d,治疗前后分别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2009年17期 v.12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苑司臣;赵海涛;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3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69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了解糖尿病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结果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多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且双侧病变者多见,非糖尿病组多表现为单侧上下肢的瘫痪。糖尿病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结论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病变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广,病情严重,所以控制好血糖是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的关键。
2009年17期 v.12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古可同;
目的评价血塞通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3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0例,对照组105例。2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显著进步率60%,对照组显著进步率37.1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塞通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注射液均能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但血塞通注射液疗效优于维脑路通注射液。
2009年17期 v.12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周红平;张文召;王欣昌;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治疗及有效地预防青年脑梗死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对4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行头颅CT、MRI、DSA、彩色多普勒及实验室检查,结合病史及复习有关资料。结果高血压12例(占26.7%),吸烟10例(占22.2%),糖尿病6例(占13.3%),酗酒7例(占15.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占LDL-L)升高者10例(占22.2%),家族史者5例(占11.1%)。结论高血压,吸烟饮酒,高胆固醇血症及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青年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只有对这些危险因素早期加予干预,才能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2009年17期 v.12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刘芳;
目的观察巴曲酶治疗进展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46例经脑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应用巴曲酶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临床基本痊愈30.4%,显著进步45.7%,无效6.5%,总显效率76.1%,总有效率为93.5%。结论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高,安全性好。
2009年17期 v.12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侯立维;李相文;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临床及治疗特点,为分水岭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62例经头颅CT或MIR证实的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病因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分水岭脑梗死最易受体循环低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脑灌注压降低是分水岭脑梗死发生的病理基础。结论分水岭梗死与脑灌注压降低有密切关系,应该重视其病因治疗。
2009年17期 v.12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李军;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进展性脑梗死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采用舒血宁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令人满意。
2009年17期 v.12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胡淑梅;王建华;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抗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9例给予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脑心通胶囊4粒,3次/d,共30d。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疗效明显。
2009年17期 v.12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况红艳;陈献亮;马利军;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呼衰合并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63例慢阻肺呼衰合并肺性脑病采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上机前、上机后4小时、撤机后24小时血气变化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结果采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结论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呼衰合并肺性脑病正成为一线治疗方法。
2009年17期 v.12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王凯;2009年17期 v.12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习平山;
目的报告一组继发于肘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对56例骨性关节炎合并尺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中所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9例肘管弓状韧带存在肥厚增生,占本组病例的87.5%;56例均发现尺神经沟骨性增生、骨赘形成及关节囊肥厚,卡压尺神经。48例术前进行肌电图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的尺神经损害。结论肘部的反复轻微创伤及慢性劳损可以导致肘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尺神经卡压磨损,多见于重体力劳动者。治疗可采用保守和积极手术的方法,如果出现手部功能的减退,应高度可疑有继发尺神经卡压的可能,一旦确诊,手术治疗要持积极的态度。
2009年17期 v.12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邹荣建;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01~2009-01收治的74例HIE的临床资料、临床分度、HIE与产伤、窒息、Apgar评分的关系。结果74例HIE轻度37例(50%)主要表现兴奋,中度30例(40.5%)主要表现为抑制,重度7例(9.5%)表现为昏迷。71.6%HIE于生后6h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结论HIE主要与产伤、窒息有关,及早控制抽搐、降低颅内压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2009年17期 v.12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石宁跃;秦晋辉;钱留宾;
目的探讨小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颈髓损伤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3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前路组18例,后路组13例。根据损伤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治疗后随访JOA评分,比较手术治疗前后2组JOA评分增加幅度。结果所有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前后路2组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小关节脱位后颈髓损伤,通过闭合复位减压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螺钉系统固定治疗在神经功能恢复、复位程度、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09年17期 v.12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邓倩;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5例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脑梗死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脑出血5例;应用氟哌啶醇治疗后症状消失32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是偏侧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氟哌啶醇治疗效果较好。
2009年17期 v.1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陈兴杰;王静;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表现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平顶山市2009-03~2009-04收治的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是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快,均有体温的异常,手、足皮疹、精神差、易惊,呼吸节律不齐,末梢循环不良,高血糖、高血压,血中白细胞升高,脑膜炎;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6例患儿临床治愈出院。结论早期识别及干预重症病例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2009年17期 v.12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梁炜;张红梅;张红云;
目的了解5-羟色胺(5-HT)在帕金森病(PD)伴发抑郁症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60例PD患者(伴发抑郁症状31例)和48例正常对照者的血小板5-HT含量。结果51.7%的PD患者伴发抑郁症状,PD组5-HT浓度较正常组显著下降,伴发抑郁组PD患者血小板5-HT浓度较未伴发抑郁组亦显著降低。结论本文研究结果支持5-HT代谢异常在PD患者中起重要作用的理论,纠正血小板5-HT浓度异常可能会促进PD患者神经功能康复。
2009年17期 v.1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张道广;
目的总结脑梗死后癫癎的临床特点,为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28例脑梗死后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果脑梗死是癫癎的直接原因,其发作与病灶部位有关,皮层病灶继发癫癎较多,发作形式以单纯部分发作和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为主。结论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一旦确诊应给予积极抗癫癎治疗。
2009年17期 v.12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崔建仕;2009年17期 v.12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刘彩霞;2009年17期 v.12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宋金森;2009年17期 v.12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李淑萍;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尿激酶治疗组(尿激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尿激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40万U),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快速静滴(30min内滴完),1次/d,连续7d。2组患者均住院治疗7~10 d,患者出院后半个月和3个月时随访观察其病情发展情况。结果UK组总有效率为97.22%,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出院后半个月时UK治疗组再次发作率(11.11%)明显低于常规组(3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时,UK组复发率为40.74%,常规组为4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显著、安全。
2009年17期 v.1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刘新叶;李勋;吴琳;程晓丹;郑茜;王瑾;
目的观察应用苯扎贝特对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方法选择2007-07~2008-12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中老年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60名,随机分为2组,在口服常规降压药的基础上,一组加服苯扎贝特,一组给予安慰剂,治疗8周后观察2组的血压、血脂、血糖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苯扎贝特组治疗后血糖、TG、TC、LDLC、IMT下降,HDLC升高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在低脂饮食控制下,血糖、TG、TC、LDLCI、MT水平也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2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明显下降,而苯扎贝特组舒张压下降水平较对照组亦有明显差异。结论苯扎贝特在有效降脂的同时,能够有效阻断甚至逆转颈动脉壁的早期异常,修复内皮功能,并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压、降糖等作用。
2009年17期 v.12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李红梅;
目的探讨葛根素加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方法选取12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葛根素加尼莫地平)64例,对照组(尼莫地平)62例。2组控制血糖的方法相同,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8mg静滴,1次/d。治疗组葛根素注射液4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尼莫地平注射液8 mg静滴,1次/d,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主观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葛根素加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总有效率81.3%,对照组总有效率51.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神经传导速度,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加尼莫地平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的药物。
2009年17期 v.12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张永珍;王军;李海峰;
目的对法舒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治疗组予法舒地尔3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予尼莫地平,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1次/d。疗程为14d。2组针对部分特殊病例高血糖、高血压等情况对症治疗。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显效率84.0%,好转率12.0%,总有效率达96.0%,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法舒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2009年17期 v.12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李彤;2009年17期 v.12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宋令瑄;2009年17期 v.1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李彦宏;敬广霞;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与络活喜联合应用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的左室结构的影响。方法76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卡托普利25mg,3次/d;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25mg,3次/d与络活喜5mg/d。平均12个月,观察用药后血压、左室结构的变化。结果用药后2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显著降低(P<0.01);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LYPWT)均变薄(P<0.01),左室重量指数(LYMI)明显减少(P<0.01)。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患者,长期应用卡托普利具有良好降压效果,同时还可逆转LVH,改善患者预后。
2009年17期 v.12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陈文玲;
目的研究静脉自控镇痛法在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镇痛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ASAⅠ~Ⅱ级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260例,年龄23~73岁,平均62.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20例)2组,2组平均年龄、体质量、身高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治疗;对照组术后使用传统单次肌注度冷丁的方法镇痛。采用疼痛及镇静评分法记录镇痛、镇静效果。结果观察组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控静脉镇痛效果较常规单次用药者均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疼痛阈值、避免血药浓度明显波动所带来的镇静过度和镇痛不全等弊端、维持生理功能稳定、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病人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并且应用方便。自控静脉镇痛技术是一种很好的镇痛方法。
2009年17期 v.12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刘亚玲;郑雯;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酯(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64例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GM1,20mg/次,1次/d,10~14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78.1%,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患儿神经症状恢复时间和NBNA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GMl治疗HIE疗效好,能促进临床症状缓解,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2009年17期 v.1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金歌;陈长英;刘延锦;
目的观察美皮康对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皮肤溃烂病人1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例)和对照组(8例),实验组采用碘伏和美皮康进行换药,对照组采用普通外科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30.0±3.0)d,(54.2±4.1)d,平均换药次数分别为(7.7±2.4)次,(27.5±5.7)次,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美皮康换药时多数病人疼痛较轻。结论采用美皮康有助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创面的愈合。
2009年17期 v.1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杨玉佩;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96例脑出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8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针30mg,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d,共14d,2周及4周时评定结果。结果治疗组与2周及4周治疗效果均大于对照组,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
2009年17期 v.12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牛冬梅;周晓;
目的观察消旋山莨菪碱联用维生素B1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2008年我院门诊的诊断神经性尿频患儿92例,只给予消旋山莨菪碱和维生素B1两种药物口服治疗。结果经2~7d,所有患儿均治愈。治愈率100%。结论消旋山莨菪碱联用维生素B1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疗效极佳。
2009年17期 v.12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水少锋;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PGLA生物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应用新型PGLA生物弹簧圈对46例脑动脉瘤患者,46个脑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首先使用适当的3D弹簧圈在瘤囊内构筑框架,之后继续填塞至瘤囊内无对比剂充盈为止。结果动脉瘤直径<6 mm 24个,6~15 mm 22个,46个动脉瘤共填塞126个PGLA生物弹簧圈。全部病例栓塞至瘤囊内无对比剂充盈,作为栓塞终点。结论PGLA生物弹簧圈为螺旋形铂金圈,其波浪形镍钛合金丝芯上缠绕PGLA微丝,微丝与血液接触的表面积最大化,微丝的网格效应造成血流阻滞,二者共同作用,加速血栓形成,促进动脉瘤愈合。
2009年17期 v.12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张耀东;宋晓慧;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内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分析85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资料。结果分离的致病菌株中,革兰氏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提示革兰氏阴性菌对亚安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余抗生素耐药严重。结论NICU内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应做好病原菌流行病学和耐药情况测定,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其他治疗。
2009年17期 v.12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王平;2009年17期 v.12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张孟荣;满勇;
目的用SCT和MRI评价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对18例多份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VD患者细胞移植前后的SCT和MRI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老年期VD的影像改变包括:脑梗死、脱髓鞘恢复差别有显著性(P<0.05),脑萎缩恢复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老年期VD能缓解大面积脑梗死、脱髓鞘情况,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脑萎缩不能缓解,但能延缓病情发展。
2009年17期 v.12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孙惠君;詹明;冯光强;
目的总结36例患者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2002-10~2008-08我科连续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纠治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36例,其中11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体循环收缩压(SPAP/SABP)≥0.75),年龄6个月~27岁,平均(9.5±1.2)岁,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1例,室间隔缺损呈双向分流结果。结果本组患者36例,死亡1例,病死率2.78%。体外循环时间:51~1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80min,自动复跳25例,占69.4%。复温后应用超滤,转中尿230~2480ml,各灌注指标正常范围,全部顺利脱机。结论掌握好适应证、手术时机、术中体外循环配合的管理水平;注重肺保护、心肌保护、降肺动脉压药物的应用、肾功能保护及术后处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疗效。
2009年17期 v.12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刘春岭;白宏英;李昕;刘海涛;郭耀强;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11例,对照组采用正规抗结核疗法,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疗法。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治愈率为88.46%,对照组治愈8例,治愈率72.72%,2组的临床疗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法对结核性脑膜炎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治愈率。
2009年17期 v.12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董俊兴;杨营军;
目的观察亚低温辅助治疗重症基底节区出血微创手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手术)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重症基底节区出血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的病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9例,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49%,对照组52.5%。治疗组病死率12.8%,对照组32.5%。2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辅助治疗重症基底节区出血微创手术患者可改善其预后。
2009年17期 v.12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宋振声;李来华;
目的观察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5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均采用改良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但去骨瓣时尽可能咬除蝶骨嵴及颞骨,使前中颅窝相通,以扩大颅底减压空间。结果按GOS评分,生存43例,其中恢复良好29例,中残9例,重残5例,死亡9例。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处理损伤灶方便,减压充分有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2009年17期 v.12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刘秋荣;
目的探讨全麻苏醒期气管插管拔除后呼吸抑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方法总结我院自2007-01~2008-12普外科2514例病例中发生呼吸抑制和呼吸骤停采取的监测和抢救措施。结果2514例病例中拔管后发生呼吸抑制,呼吸遗忘和呼吸骤停的共57例,占2.3%,其中2例发生在转运途中,53例发生在麻醉恢复室,2例发生在病房。结论呼吸抑制的原因多为麻醉药在体内的残留,术中应严格掌握镇疼药的用量,作用时间,给药速度,拔管指征,加强监测和护理是防止呼吸抑制的有效措施。
2009年17期 v.12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张银珠;卢宁;2009年17期 v.12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王昊天;马玉德;岳四海;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病例选择及手术方法。方法分析28例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复查DSA畸形血管团全切除25例(89.3%),大部分切除3例(10.7%)。无死亡病例。结论畸形团直径小于4cm,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不大于2支,无深静脉引流的病例是显微手术切除的最佳适应证,手术切除效果好。
2009年17期 v.12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李亚明;闫光辉;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颅内血肿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55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指导临床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55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结果的指导下44例正常或轻度增高者减少脱水剂用量,11例中重度增高者及时采取了加大脱水剂或再次手术等处理,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持续动态ICP监测在颅内血肿术后的临床处理上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2009年17期 v.12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