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急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中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 mRNA的表达变化

    张俊清;王伟;薛钢;孙智敏;

    目的观察大鼠脑组织中GABAARα1mRNA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的表达及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5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脑缺血2h再灌注6h、12h、24h、3d、7d组(手术组),及其相应的假手术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至上述规定时间点后取大脑组织,利用地高辛标记寡聚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与计算机分析系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ABAARα1mRNA分别在相应海马区及大脑皮质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情况,以及相应海马区及大脑皮质的病理变化。结果假手术组GABAARα1mRNA表达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变。而各手术组GABAARα1 mRNA表达在脑缺血2h再灌注24h开始下降,3d下降显著,7d恢复正常。结论GABAARα1 mRNA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时含量降低可能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

    2010年01期 v.1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胰岛素对缺氧/复氧神经元上的HMGB1、NF-κB表达的影响

    周艳丽;滕军放;娄季宇;

    目的探讨胰岛素(insulin,In)对缺氧/复氧诱导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培养7 d的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单纯采用缺氧/复氧(H/R),C组采用In预处理加H/R,各组在H/R后0、3、6、12、24h各时间点,以TUNEL比较各组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比较各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group protein box 1,HMGB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结果①B组凋亡神经元明显多于A组,C组显著少于B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B组HMGB1、NF-κB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C组HMGB1、NF-κB表达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In可使H/R后神经元HMGB1、NF-κB表达降低,抑制神经元凋亡,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2010年01期 v.13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眩晕宁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清SOD、MDA、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张清德;曲忠森;

    目的探讨眩晕宁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 sufficiency,VBI)患者血清SOD、MDA及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用比色法测定健康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血清MDA和SOD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测定血浆内皮素的变化,一氧化氮(NO)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MDA含量降低(P<0.05),一氧化氮(NO)降低(P<0.05),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P<0.01)。应用尼莫地平(ni modip-ine,NIM)治疗的对照组虽能够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和升高NO,但未见SOD、MDA的变化,眩晕宁治疗组能够回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及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降低内皮素(endothe-lin,ET)和升高NO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眩晕宁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浆内皮素和升高NO水平,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治疗作用。

    2010年01期 v.13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吴全理;汤华;邓峰;王光绿;李齐广;韩方华;姚业轩;罗大山;潘明远;陈琨;梁舜;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间窗钻孔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01~2009-01行钻孔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9例,超早期组32例,延期组27例进行近期(出院时)GOS评分;6个月后ADL分级评定。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2组病例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预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超早期组病例近期、远期病残率明显低于延期组。结论临床观察和随访表明,对于Ⅰ、Ⅱ、Ⅲ级和部分Ⅳ级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量<60ml)患者,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能保护脑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2010年01期 v.1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黄体酮对脑梗死大鼠脑部MMP-9、TIMP-1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郝玉金;王建平;刘春岭;李昕;蒋超;陈宁宁;

    目的观察黄体酮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MMP-9、TI MP-1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制作SD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pMCAO),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HBC溶剂治疗组和黄体酮治疗组。模型组、HBC溶剂治疗组和黄体酮治疗组,其中后3组设24h、48h、7d 3个时间点,每组每个时间点12只。应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脑组织MMP-9、TI MP-1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MMP-9、TI MP-1的表达及脑水含量在各个时间点与HBC溶剂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黄体酮治疗组脑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和HBC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体酮可能通过调节MMP-9/TI MP-1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缺血后脑水肿程度。

    2010年01期 v.13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经颅超声治疗联合静脉应用尿激酶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

    连立飞;李杜娟;黄丽娜;郎鸿志;

    目的评估经颅超声治疗联合静脉应用尿激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病6h内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随机分为800 kHz经颅超声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24 h内的早期症状改善和3个月时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24 h时症状明显改善(P<0.05);3个月后,治疗组预后好(P<0.05)。结论低频脉冲超声治疗联合静脉应用尿激酶明显改善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2010年01期 v.1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CXCR4和VEGF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理国富;张鹏远;牛光明;宋乐;陶胜忠;尹先印;苏芳忠;

    目的观测人脑星形细胞瘤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分级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运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43例星形细胞瘤和11例正常脑组织中CXCR4和VEGF的表达。结果CXCR4在正常脑组织、低恶度和高恶度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0.01、0.62±0.06和0.89±0.05,差异显著(P<0.01);VEGF在各组中的表达量亦有显著差异(P<0.01);CXCR4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2.1%、67.4%,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3,P=0.002)。结论星形细胞瘤中CXCR4和VEGF表达异常,且随病理分级增加表达增强,提示二者协同参与肿瘤的增值和侵袭行为;CXCR4可能通过刺激VEGF的分泌参与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

    2010年01期 v.1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黄体酮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内IL-6的表达

    陈宁宁;王建平;刘春岭;李昕;蒋超;郝玉金;

    目的观察黄体酮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内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为250~300g,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溶剂治疗组、黄体酮治疗组。分别于6h、24h、72h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白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并通过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梗死发生后,缺血半暗带内IL-6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经黄体酮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脑梗死体积较治疗前亦明显缩小(P<0.05)。结论黄体酮可以通过抑制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减轻梗死侧半球的脑损伤程度。

    2010年01期 v.1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预后对比分析

    陈建华;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手术资料,筛选出80例同期内科治疗病例(出血部位、出血量、入院时意识状况相匹配),对2组病例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病死率:立体定向手术组21.0%,内科治疗组为30.0%。(2)血肿消除时间:立体定向手术组血肿消除时间平均4.8d;内科治疗组为15.1d。(3)6个月随访结果:2组恢复良好、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能正常生活的病人,P<0.01;2组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对比,P<0.01;立体定向手术组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2组中度病残、生活能够自理病人对比,P>0.05,2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病死率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2010年01期 v.13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时间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李森;范爱琴;冯书现;景宏源;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01~2008-12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NS 250 ml+奥扎格雷针80 mg,1次/d静滴,NS250ml+复方丹参针20ml,1次/d静滴,NS 250ml(或5%GS 250ml)+胞磷胆碱针0.75g 1次/d静滴,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U,1次/12h,皮下注射,连用5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mg,入院后立即口服,继而1次/d口服,连用4周。观察入院时、进展停止时、发病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发病至症状达高峰时间。结果2组在发病至症状达峰时间、发病4周时NIHSS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应用阿托伐他汀安全,可改善预后。

    2010年01期 v.1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硫酸氢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黄丹丹;邓耀芳;黄汉宁;吴泳;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措施,从而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预后。方法将9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1次/d,连用10d,同时低分子肝素钠0.5ml腹部皮下注射,2次/d,连用10d,其他除不用肠溶阿司匹林外,余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45例,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血栓通250mg+NS 250ml静滴,1次/d,共10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均有明显控制病情发展作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使用简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2010年01期 v.13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吴凤英;胡静;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6例经头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病例组96例,斑块检出率为78.13%(75/96)。对照组为18.60%(8/43)(P<0.01);(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F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不稳定颈动脉硬化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LC,LDL,Fbg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的危险因素。

    2010年01期 v.1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0例分析

    夏彬;朱宁;赵伟丽;刘合玉;

    目的认识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治,并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0例DRD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0例患者,男3例,女7例,发病年龄4~28岁,平均12岁,首发症状均为肌张力障碍,下肢起病者8例,上肢起病2例,全部病人均有晨轻暮重的现象,给予美多巴62.5~125mg/d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DRD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持续疗效,早期治疗效果好,需与其他肌张力障碍相鉴别。

    2010年01期 v.13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奥卡西平治疗癫癎的临床研究

    黄圣明;王海珍;黄希顺;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OXC)治疗癫癎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294例患者,120例加用OXC治疗,174例单用OXC治疗。通过逐步加量的方法达到目标剂量。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86.05%,完全控制为39.8%;其中单药治疗组控制率45.98%,总有效率为89.08%,添加治疗组控制率为30.83%,总有效率为81.67%。单药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52%,添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2组比较,添加治疗组出现的反应相对多于单药治疗组。结论奥卡西平治疗癫癎有效、安全、稳定。

    2010年01期 v.13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许风雷;李翠萍;热依汗;王力;李建玲;范太根;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65例TIA患者33例,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为治疗组,32例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为对照组,均持续3个月。结果随访3个月,治疗组33例T1A发作在10d内完全控制无复发32例,有效率96.97%(32/33),无1例发展为脑梗死,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32例TIA发作完全控制18例,有效率56.25%(18/32),有11例发展为脑梗死。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安全有效,不易复发,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0年01期 v.13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相关性的探讨

    杨丽红;乔鹏;张强;苑小壮;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动态心电图的相关性。方法89例EH患者同步检测24h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血压变化与心电图的关系。结果(1)EH患者中有58例(65.2%)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DCG中有多种异常改变,心律失常78例(87.6%),ST段改变有43例(48.3%)。(3)DCG改变与ABPM血压改变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BPM与DCG同步检测有助于鉴别血压变化与心脏的关系。

    2010年01期 v.1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脏损伤关系探讨

    韦宏;乔鹏;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24h内行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谱检测。结果(1)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114例(76%)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心肌酶谱异常106例(70.6%)。(2)不同性质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部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4)发生意识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之间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引起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的异常改变,其与病变性质无关,而与病变部位和意识有关。

    2010年01期 v.13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老年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贺刚锐;王建平;白宏英;王金兰;刘春岭;

    目的研究老年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CAA)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新手段。方法对105例6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另选3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并对部分服用叶酸、维生素B12患者进行随访。结果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血Hcy平均水平为35.5μ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的16.86μmol/L和颈动脉轻度狭窄组的23.14μmol/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轻度狭窄组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Hcy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Hcy总体平均水平18.67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45μmol/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对HHcy患者进行干预是一种值得研究的脑梗死防治手段。

    2010年01期 v.1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及Nestin表达的影响

    刘海涛;白宏英;曾志磊;郭耀强;方李鸿;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凋亡及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治疗组(脑缺血/再灌注+重组人生长激素),每组18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缺血2h,分别在再灌注7d、14d、21d后处死,采用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顶叶皮质内7d、14d、21d的神经元凋亡和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干预后顶叶皮质在7d、14d、21d神经元凋亡数较大鼠对照组明显减少,Nestin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rhGH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缺血神经元细胞凋亡和上调Nestin的表达有关。

    2010年01期 v.1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模式探讨

    谢礼琼;李林平;王明霞;

    2010年01期 v.13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脑分水岭梗死42例临床分析

    赵春水;付志新;马丽丽;

    目的对42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CWI)的分析探讨。方法给予扩容,改善脑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活血化瘀。结果单侧分水岭梗死36例,双侧6例,皮层前型23例,皮层后型9例,皮层下型10例。结论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CWI是不可忽视的脑梗死类型,及时发现和治疗CW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0年01期 v.13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诊治体验

医疗技术

  • 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与置换疗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对比

    曹勇;孟阳;刘刚强;冯金勇;

    目的比较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与单纯脑脊液置换疗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抽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成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组22例与脑脊液置换疗法组20例,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头颅CT复查吸收状况、脑压恢复正常时间、脑积水、再出血和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治疗SAH的无效和病死率。结果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头颅CT示积血清除时间和颅高压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低于常规脑脊液引流组(P<0.001),治疗过程中发生脑积水、再次脑出血、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无效和死亡病例明显低于常规脑脊液引流组(P<0.001)。结论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较单纯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更为安全和有效。

    2010年01期 v.1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肺性脑病52例分析

    刘英;夏熙郑;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肺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52例COPD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入BIPAP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常规药物治疗,BIPAP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开始2h、24h 2组同期APACHE-Ⅱ评分及血气等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同期血气、神志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无创通气对COPD并肺性脑病患者有确切疗效。

    2010年01期 v.13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分析

    赵虎威;蒲晓莉;王贤德;刘哈平;高国栋;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肿瘤19例,颅咽管瘤5例,脑膜瘤11例,空蝶鞍2例,蛛网膜囊肿1例。结果全切肿瘤18例,大部分切除15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恢复良好34例,轻残2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是处理鞍区病变的极佳手术径路。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和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解剖结构,经翼点入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2010年01期 v.13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李光;李雪峰;吴进松;赵占升;张景龙;范波胜;

    2010年01期 v.13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用药与体验

  • 海通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

    余金喜;马先军;

    目的观察海通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MID患者随机分为2组:海通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海通口服。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简明精神状态(MMSE)评分进行评价,测定海通治疗前后血脂、血黏度。结果治疗组治疗4、6周后MMSE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6周后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P<0.05)。实验室检查显示PGMS能明显降低MID病人的血脂、血黏度。结论海通能快速改善轻、中度MID病人的认知功能。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2010年01期 v.13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30例分析

    胡浩;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EACM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高压氧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次,2次/d静滴,对照组给予高压氧等常规治疗,均治疗30d,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充足疗程的基础上选择依达拉奉配合高压氧治疗DEACMP可以收到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年01期 v.13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苯那普利、倍他乐克治疗老年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郭燕鸽;李明春;薛俊芳;徐鹏飞;

    目的探讨小剂量苯那普利、倍他乐克对治疗老年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1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停服其他降压药1周后,以初始剂量口服苯那普利5mg,qd,倍他乐克25mg,qd,根据降压疗效、心率、心律变化调整剂量,采用统计学配方法检验治疗前后血压、心脏彩超、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血压值由(188±28)/(112±20)mmHg降至(120±10)/(78±18)mmHg,心率由(96±8)次/min减为(68±7)次/min,复查心电图ST-T改变及房性、室性早搏、房颤等各种心律失常均有明显好转,心脏彩超复查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有明显改善,以上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在90%以上。结论两药合用,可减少用药剂量,增强降压疗效,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可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左室舒张功能,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

    2010年01期 v.13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小剂量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卒中后坠积性肺炎疗效观察

    李春梅;郭宏博;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雾化吸入对卒中患者坠积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01~2008-06发生坠积性肺炎的卒中患者86例,年龄55~8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于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肝素1000U/(kg.次),加入生理盐水20ml超声雾化吸入,1次/d,3d为1疗程,观察患者发热、咳嗽、气促及肺部体征在72h内消失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9.1%,对照组有效率为62.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肝素雾化吸入可促进卒中患者坠积性肺炎的恢复。

    2010年01期 v.13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苏玉欣;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使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使用丹参粉针4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14d为一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显著。

    2010年01期 v.13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综述与讲座

误诊误治分析

护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