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丹丹;张华;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性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例吞咽功能评级5级及以下的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67例和研究组133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加用V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2个疗程后进行吞咽评级比较。结果研究组吞咽评级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单侧大脑卒中组疗效优于双侧大脑卒中组;缺血性脑卒中组疗效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可明显提高卒中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2010年03期 v.1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吴菁;李威;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脑桥梗死病灶的定位,结合脑桥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脑桥梗死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50例急性脑桥梗死均行头颅MRI检查,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按头颅MRI横轴位上的病灶位置,50例脑桥梗死病例中:腹内侧梗死占48%,腹外侧梗死占32%,被盖部梗死占12%,双侧梗死占8%。在临床表现特点上,腹内、外侧梗死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同时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双侧脑桥梗死则往往表现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肢体运动障碍。腹内、外侧梗死起病后30 d MRS评分值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双侧脑桥梗死MRS评分值较其余各组高。结论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侧,且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脑桥梗死预后总体较好,不同梗死部位范围影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2010年03期 v.13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 尹榕;杨金升;石向群;侯雪湄;张志强;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相关的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分析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的3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中2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其中2例发生在放疗后6年,1例发生在放疗后11年;DSA证实3例病人中颈部8根动脉狭窄(4根颈内动脉,2根椎动脉,2根锁骨下动脉),1处颈静脉狭窄及静脉窦闭塞。结论鼻咽癌放疗后易引起颈动脉狭窄,需要定期随访及早发现临床与亚临床的颈动脉狭窄,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听诊是筛查的重要检查手段。
2010年03期 v.13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孔令振;杨宇霞;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和依达拉奉静滴。2组均连续用药14 d。观察2组总有效率和意识障碍恢复时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个时间段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能显著缩短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010年03期 v.13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王春梅;刘美萍;刘志辉;杜晓光;樊富强;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I并高血压患者54例,ACI未合并高血压(单纯ACI)患者42例。均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头颅MRI及MRA检查。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LP(a)水平,比较不同脑动脉供应系统和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清LP(a)水平变化。结果(1)ACI组LP(a)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中ACI合并高血压组高于单纯ACI组(均P<0.01)。(2)不同梗死面积脑梗死患者组间LP(a)水平呈现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均P<0.05)。(3)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系统(70.6%)发生率最高,其LP(a)水平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发脑动脉狭窄患者LP(a)水平高于单只动脉狭窄患者(P<0.05)。结论LP(a)与高血压具有协同作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LP(a)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预测患者的梗死面积和颅内血管梗阻的严重情况。
2010年03期 v.13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徐彦立;王景超;张思森;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脑梗死IL-6和s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脑梗死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发病24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置于冰毯机和常温床上,使其肛温保持在(33±1)℃和(37±0.5)℃。2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1、37、d抽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sICAM水平。于入院后当天及第30天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亚低温组患者血清IL-6和sICAM-1水平在发病不同时间内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6和ICAM-1水平随时间递减;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30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亚低温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亚低温可降低脑梗死的IL-6和sICAM-1的表达,改善发病第30天的预后,推测亚低温降低IL-6和sICAM-1的表达为亚低温减轻脑缺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2010年03期 v.13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张峰;郭洪志;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54例VD患者除常规治疗外,用依达拉奉30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续14 d。在治疗前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与用常规治疗的52例VD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14 d后的MMSE积分值,ESS评分和BI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68%)和有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20%、61%)(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VD有显著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0年03期 v.1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郭小艳;耿曼英;魏秀芬;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01~2009-07诊断的60例BPPV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通过常规耳科检查和Dix-Hallpike诱发实验确诊,病程3个月~22年,Epley法治疗后2~4周复诊。结果Epley法治疗38例治愈,52例有效,8例无效。结论Epley法治疗BPPV效果良好,临床医生应了解和掌握。
2010年03期 v.13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张克巨;李莉;崔天祥;
目的探讨血清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中的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放射免疫法(RIA)测定50例健康者(对照组),85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AGEs及血浆AngⅡ含量。根据LVMI把高血压患者分为52例EH患者(EHN-LVH组)和33例EH合并LVH患者(EHLVH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AngⅡ、AGEs含量均增高,EHNLVH组P<0.05,EH-LVH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EH患者AGEs与AngⅡ呈正相关;LVMI值与AGEs、AngⅡ呈正相关。结论AGEs和AngⅡ与EH及EH-LVH的发生发展有关,且二者存在相互作用。
2010年03期 v.13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陈慧娟;朱颖;吴旭明;高琳;张建;
目的研究亚急性正己烷中毒所致周围神经病的转归。方法记录17例亚急性正己烷中毒所导致的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肌电图、治疗经过,并追踪观察1年预后。神经肌电检查包括四肢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功能,肌电图记录上下肢远端肌肉各1块。结果治疗1年后临床表现和体征均已恢复正常,神经肌电图的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15例患者完全正常,2例重症患者仍存在损害。结论亚急性正己烷中毒及早脱离环境、及早治疗,预后较好。
2010年03期 v.13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程立山;高朋杰;陈晶;宋亚彬;历国艳;宋宏杉;冯俊强;张立志;
目的探讨神经血管介入技术对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将46例血管性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2组,动脉组22例,行脑血管造影,将微导管超选择置于小脑前下动脉,给予尿激酶30万~50万U于20~30 min注完;静脉组采用常规静脉给予扩血管、降纤药物治疗,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疗效标准采用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颁布的疗效分级。结果动脉组痊愈1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静脉组痊愈4例,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8例。结论超选择局部动脉内给药可能是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
2010年03期 v.1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贾振魁;
目的探讨糖尿病和脑梗死后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将14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脑梗死后高血糖组(高血糖组)和对照组,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高血糖组的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与高血糖组合并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可引起血糖升高,高血糖又可进一步加重脑损伤,积极控制脑梗死患者的高血糖对阻断恶性循环有重要意义。
2010年03期 v.13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梁柯;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医患关系劣化的潜在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方法对具备所要求条件入围的31例患者,由高年资、高职称医生对患者及其亲属、友人等进行深入接触和交流,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和需要,同时发放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综合所得结果,分析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采取个体化的心理疏导和感情交流加药物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拒绝填写或回答Zung氏焦虑、抑郁量表中的内容,但根据深入接触结果,6例为性格障碍,其余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在亲情、病情、前途方面。全部患者经亲属、子女、友人和医务人员的感情关怀,配合药物治疗,1周后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医患关系恢复融洽。结论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可明显影响医患关系。早期识别和干预患者卒中后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和治疗患者的心理障碍,是保证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
2010年03期 v.1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王林梅;
目的提高对首发神经系统症状的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调查2000-01~2009-03我院确诊的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肺癌2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6例肺癌患者诊断前平均病程2.6个月,其中偏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8例(30.8%),头痛、眩晕3例(18.8%),进行性肌无力2例(7.7%),声嘶3例(18.8%),Homer综合征1例(3.8%)。结论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易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需提高警惕。
2010年03期 v.13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赵鹏;张希中;崔红凯;
目的分析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再通情况、临床症状的改变及预后。结果44例患者动脉溶栓治疗中36例开通良好,再通率为81.8%,其中34例临床症状症状消失或好转(77.3%)。术后30 d死亡1例(2.3%),死于脑出血;6个月随访39例,再梗死2例(4.5%),死亡1例(2.3%),死于大面积脑梗死。结论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0年03期 v.13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孙成铭;韩文玲;李国建;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确诊的A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滴,2次/d,共14 d,同时给予血塞通0.4 g静滴,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余均同治疗组。结果4周后,2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ACI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
2010年03期 v.1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吴砚秋;时耀宇;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hye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HBO+常规药物治疗组和单纯常规药物治疗组。2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4个疗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以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结果HBO+常规药物治疗2~4个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及BI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及P<0.01)。结论HBO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ADL能力。
2010年03期 v.1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任丁;吴云虎;王凯华;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7例,随机分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95例和对照组92例,2组均采用统一基础治疗,疗程为4周;对照组不使用EPO,治疗组加用EPO,EPO 3000 U/次,皮下注射,3次/周,疗程4周。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估。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对照组为90.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且安全。
2010年03期 v.13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丁钦慕;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和52例同年龄组健康体格检查人群进行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升高,而叶酸、维生素B12下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0年03期 v.13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屈新华;王玮;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诱发机制,影响因素,以便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分析2008-01~2008-12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6例并发肺部感染30例,分析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病情程度、意识状态、延髓性麻痹、是否合并基础病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高龄、病情重、昏迷者、存在延髓性麻痹及合并糖尿病、慢性肺病、心脏病及既往卒中史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合并肺部感染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者。结论控制肺部感染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成功率。
2010年03期 v.13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张九成;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头颅CT或MIR证实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CWI患者经治疗,基本痊愈42例,显效18例,进步13例,7例无效,其中1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CWI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多数预后良好。
2010年03期 v.1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张飞翔;李志峰;周仁辉;童仲驰;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8-01收治的18例经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存活17例,死亡1例。随访3~6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中残5例,重残3例。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时把握手术时机以及充分手术减压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2010年03期 v.13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锁建军;苏艳峰;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在丹参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15 d后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15 d后依达拉奉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比对照组下降明显,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抗自由基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2010年03期 v.13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张毛讲;康学民;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脉络宁20 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 ml静滴,1次/d,治疗14 d;对照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脉络宁20 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 ml静滴,1次/d,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84%,对照组有效率68.42%,2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0年03期 v.13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李改峰;韩怀彬;
目的总结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有轻微头外伤史,伤后3 h临床症状不明显,伤后6 h~2 d均出现明显肢体偏瘫,伤后早期(<6 h)头部CT平扫无脑梗死征象,而MRDWI序列斑点状高信号,伤后6 h~2 d均见基底节区及侧脑室体部后外侧CT低密度、MRIT1低、T2高信号的小梗死灶,脑水肿轻。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伤后临床症状轻微,病情进展相对迟缓,外侧豆文动脉易于发病,MRI及时检查可尽早确诊。
2010年03期 v.13 4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赵春水;付志新;马丽丽;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01~2008-12住院的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多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有的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等治疗效果良好。结论CVS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S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依据病因抗凝治疗为首选。
2010年03期 v.13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李晓玲;应少华;袁丽君;屈伟光;徐金霞;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总结分析58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儿以皮疹(100%)、发热(100%)、精神差(93.1%)、惊颤(86.21%)、嗜睡(84.48%)多见,年龄最小7月,最大4岁6月,其中1~3岁多见(68.97%)。重症病征出现时间为手足口病病程的2~3 d,以农村患儿多见(72.41%)。检出普通肠道病毒(PEV)51例,肠道病毒71型(EV71)27例,柯萨奇A组16型(CoxA16)3例。56例患儿痊愈出院,2例转省级医院治疗。结论早期发现危重征象,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良好。
2010年03期 v.13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应宗友;黄晓英;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以15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测查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结果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神经质维度分高于中国常模,内外向和精神质两维度分低于中国常模(P<0.05);症状自评量表中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常模(P<0.05);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神经质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呈正相关,内外向维度与敌对、偏执两因子呈正相关,精神质维度与偏执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急性期的心理状态特点为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正常人群,强迫、偏执心理状态与正常人群相当,情绪不稳定、内倾的人格特点可能为其人格基础。
2010年03期 v.13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王广晖;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意义。方法将发病24 h内入院治疗的112例脑梗死进行分组,分析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将其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梗死部位、脑彩超、颈部彩超结果与非进展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加重以24 h内最常见,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纤维蛋白增高梗死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针对可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其发生。
2010年03期 v.13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王大力;张江;李国荣;赵晓晶;张丽;高素玲;薛新宏;2010年03期 v.1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张义松;
目的提高对老年人恶性肿瘤致颅骨、硬脑膜转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单发结节型颅骨、硬脑膜转移瘤10例。结果肺癌转移瘤4例,甲状腺癌转移瘤2例,肾癌转移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乳腺癌转移瘤1例。结论单发结节型颅骨、硬脑膜转移瘤临床少见,容易误诊,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2010年03期 v.13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刘阿海;孙巧丽;范波胜;2010年03期 v.13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崔豫;
目的探讨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37例颈性眩晕超短波治疗。结果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总有效率为97.2%。结论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能使局部水肿、炎症吸收,缓解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的症状。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是比较有效的疗法之一。
2010年03期 v.13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赵涛;
目的研究改良腰椎穿刺术联合术前镇静进行手足口病患儿腰穿的临床应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腰穿痛苦。方法120例需做腰穿的手足口病患儿,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改良方法组60例采用一次性静脉穿刺头皮针或5ml注射器针头进行腰穿,术前给予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传统方法组60例采用常规方法操作。结果改良方法组一次性成功率达98.3%,传统方法组一次性成功率为8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方法组应用改良腰椎穿刺术联合术前镇静进行手足口病患儿腰穿检查,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患儿腰穿痛苦,操作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2010年03期 v.13 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聂郁林;刘泽;余少雄;尹勇;赵万;陈善成;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4例脑干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患者手术3例,但脑干出血均保守治疗,死亡37例。存活者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6例,Ⅳ级2例,V级1例,多遗留不同程度面瘫及肢体瘫痪表现。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本病的主要病因。脑干出血量≤1ml的患者预后较好,出血量≥3ml及或血肿最大直径≥2cm的基底被盖型患者预后差,脑干出血量>5ml时病死率为100%,血肿最大直径对预后影响更大。重视轻症患者的诊治,探索各种微创手术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2010年03期 v.13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李艳春;刘芳;曾秋明;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游离脂肪酸(FFA)、脂联素及胰岛素抵抗(IR)的水平,研究它们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意义及关系,以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检测血浆和血清的游离脂肪酸、脂联素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FA明显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脑梗死面积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抵抗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游离脂肪酸升高和脂联素降低,胰岛素抵抗的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针对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和脂联素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可能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
2010年03期 v.13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顾志强;李楠;
目的探讨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患者磁共振资料。结果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在磁共振上直接征象为与病灶同侧沿锥体束走行路径条状等T1或长T1长T2信号,T2Flair序列常呈高信号,间接征象为与脑损害同侧的脑干萎缩。结论磁共振可明确显示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不同于腔隙性脑梗死。
2010年03期 v.13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胡声斌;凌兴飞;乔俊;
目的总结颅骨成形术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方式的改进。方法根据不同的手术病人分别采用一期修补、二期修补,并在手术中分离颞肌及放置引流管来减少术后病人咀嚼痛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结果手术病人17例均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手术后病人恢复满意。结论根据不同病人采用不同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病人术后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2010年03期 v.13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牛兴荣;
目的总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有关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4例均有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少数表现为意识水平受损)大部分有精神症状锥体外系功能障碍,部分病例有锥体系功能障碍,脑电图均有异常,CT提示额、顶、枕叶皮质下白质、苍白球、豆状核密度降低。本组痊愈6例,好转16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意识障碍、锥体外系和锥体系功能障碍,一旦发生治疗较困难,致残率高。
2010年03期 v.13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蒯汉增;
目的对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作一对比分析。方法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和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特点:无痛型多见,症状、体征多样化,并发症多。泵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结论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2010年03期 v.13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常文广;刘会萍;高绚照;马连萍;李磊;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对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6例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2例基底动脉狭窄伴有斑块者,在狭窄血管的远端安置保护滤过伞,再行预扩张及支架植入;如果基底动脉残余狭窄>40%,则再行后扩张,最后回收保护滤过伞。结果6例手术操作顺利,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随访6~12个月,6例患者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残余狭窄均<50%,无症状脑梗死1例。结论PTAS是治疗基底动脉严重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0年03期 v.13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童仲驰;李志峰;谭彬;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输血量和维持有效循环的可能性。方法选择颅脑手术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术中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对术野出血进行收集、清洗并回输;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后等量输入胶体液,然后从大静脉中采血300~500ml置入含枸橼酸保护液的血袋中,待术中需要时回输。对比观察2组麻醉前、血液稀释后、开颅后及术毕MAP、HR、Hct及Hb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回输异体浓缩红细胞(2.5±1.5)U,对照组回输异体浓缩红细胞(8±2.5)U血,观察组输注异体红细胞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间各时段MAP、HR、Hct及Hb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颅脑手术中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术中失血,维持有效循环,减少异体血输入和输血并发症,尤其适合估计术中出血较多的大手术。
2010年03期 v.1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胡少勇;王少波;全中平;钟宝;周波;罗心凯;张铭;
目的探讨V-P分流术后腹腔端外引流术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对本科室收治的4例V-P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病人,采用腹腔端外引流术治疗,并分析其疗效及预后。结果2例经过1~2个月腹腔端外引流后,重新行V-P分流,无再感染征象;1例长期CSF培养阳性,仍行外引流术;1例病情恶化,肺部感染加重死亡。结论腹腔端外引流术是治疗V-P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2010年03期 v.13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王宏伟;田鹏;秦建武;蔺瑞卿;
目的总结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13年来三个不同阶段采用小骨窗、微创穿刺、微创穿刺加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等方法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阶段病死率为17.7%,第二阶段病死率为17.4%,第三阶段病死率为10%。结论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自发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
2010年03期 v.1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贾百全;范波胜;孙巧丽;2010年03期 v.13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刁新峰;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时机、手术技巧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80例颅骨缺损修补术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经验。结果头皮下积液10例,皮下感染1例,外形缺陷2例,术后癫2例。结论选择适宜的时机、术中精细操作、提高手术技巧,能有效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03期 v.13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王乃凤;2010年03期 v.13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蔡红莉;杨敏;邵良;符建;
目的观察甲钴胺(弥可保)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甲钴胺联合丹红注射液)50例,对照组(甲钴胺)50例(2组均严格控制血糖),疗程均为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对腓神经、正中神经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主观症状和体征有较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程度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
2010年03期 v.13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王宝亮;苏谨;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突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静滴巴曲酶连用3次为一个疗程,同时联合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煎剂,1剂/d,连用10 d;对照组静滴舒血宁、巴曲酶针剂等治疗,10 d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龙胆泻肝汤联合巴曲酶治疗突聋疗效确切,突显了中西医结合具有一定优势。
2010年03期 v.13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赵祥华;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依达拉奉组(治疗组)72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前后1月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结果4周时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出血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2010年03期 v.1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梅舜喜;沈立云;马鸿雁;杨华;巩红涛;
目的观察三联药物鞘内注射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疗效。方法对7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采用阿糖胞苷(Ara-C)、氨甲喋呤(MTX)、地塞米松(DXM)三种药物鞘内注射,防治CNSL。结果初诊时合并CNSL的3例患者,经3~5次鞘内注射三联药物,均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72例患者有34例死亡,死亡病例中无1例因CNSL死亡,38例长期存活患者,随访至今无1例发生CNSL。结论三联药物鞘内注射防治CNSL疗效显著。
2010年03期 v.13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王明光;吕显艳;2010年03期 v.13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