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雪红;包仕尧;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探讨帕金森的神经保护治疗。方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分组并予相应干预:未治疗组,GSH治疗组,L-dopa治疗组,GSH+L-dopa+Tetgroup治疗组,正常对照组。观察干预前后各组的旋转次数,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各组大鼠纹状体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结果(1)L-dopa治疗组、GSH+Tet治疗、GSH+L-dopa+Tet治疗组的旋转行为和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sp浓度在GSH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浓度在GSH+Tet治疗组和GSH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SH对PD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Tet可以增强GSH的神经保护作用,从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2010年07期 v.1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田飞;陈文荣;郑伟武;李永生;杨少锋;张增良;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09~2009-08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69例,行3D-CTA、DSA检查,研究比较CTA、DSA影像特点。结果69例患者,阴性3例,余66例患者共检出72个动脉瘤。3D-CTA与DS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DSA各有优势。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
2010年07期 v.1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朱利伟;高峰;方华;崔新征;杨鲲鹏;张清勇;
目的探讨蛋白4.1R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伴胸腺瘤患者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运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7例胸腺瘤MG与7例正常对照组胸腺组织中蛋白4.1R的表达。结果胸腺瘤MG组胸腺组织中蛋白4.1R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84±0.46,与对照组0.43±3.69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4.1R在胸腺瘤MG患者胸腺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异常,可能干扰胸腺细胞的信号传导,从而影响胸腺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参与了MG的发生。
2010年07期 v.13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黄月;张杰文;成巧梅;叶松岩;赵宁;
目的探讨肌电图引导下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疗效。方法在肌电图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治疗痉挛性斜颈42例,治疗前后的病情采用Tsui量表进行评分比较。结果症状基本缓解20例,占47.62%,明显缓解18例,占42.86%,部分缓解4例,占9.52%,无效0例,有效率90.48%。疗效平均持续约6月左右,最长达1~3年。复发者重复注射仍有效且剂量无增加,局部不良反应轻微短暂。结论肌电图引导下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方法,可重复注射。
2010年07期 v.1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周祥;原富强;袁国艳;岳双柱;史瑞峰;惠磊;周文科;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09-01我科收治36例开颅手术中出现脑膨出患者,对其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术中或术后复查头颅CT 29例,发现迟发性血肿11例,弥漫性脑肿胀13例,大面积脑梗死5例。疗效评定采用GOS标准,术后6个月进行评定,1分(死亡)17例,2分(植物生存)5例,3分(重残)5例,4分(中残)3例,5分(良好)6例,病死率47.22%。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主要是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和继发性血肿;去骨瓣减压及控制低血压是防治弥漫性脑肿胀的有效措施,寻找脑膨出原因并及时处理,可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2010年07期 v.13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吴泳;梁雁;黄丹丹;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奥拉西坦治疗、高压氧治疗、奥拉西坦和高压氧联合治疗。治疗前后均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积分法进行评价。结果3周后奥拉西坦治疗组总有效率82.0%,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高压氧治疗组,各组治疗前后MMSE积分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最高,MMSE积分变化最明显,同时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奥拉西坦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药物之一,高压氧治疗对血管性痴呆也有一定效果,两者联合使用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MSE评分,临床疗效确切、安全。
2010年07期 v.13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刘志强;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对神经外科病人颅内压的影响。方法13例颅内胶质瘤成年病人ASAⅠ~Ⅱ级,择期行开颅手术。在麻醉诱导时,静注咪达唑仑2 mg/kg。分别于注药前、后1、2、3、5、7、10、15和20 min,观察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灌注压(CPP),颅内压(ICP)的变化。颅内压监测采用腰蛛网膜下腔置管直接测压。结果静注咪达唑仑后SP,MAP,CPP显著降低(15.18±2.21)kPa降至(13.44±1.56)kPa,(11.33±2.14)kPa降至(9.54±1.70)kPa,(9.05±2.46)kPa降至(7.97±2.14)kPa。但随时间延长20 min内恢复至基础水平,DP、HR给药前后无明显变化,ICP给药后明显下降且在观察期内无回升趋势。结论咪达唑仑能降低病人的颅内压,适用于神经外科麻醉,对颅内压增高病人应适当调整用量。
2010年07期 v.13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李江雁;李青菊;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糖浓度培养雪旺细胞NGF及CGT基因表达变化,探讨不同血糖浓度对周围神经的影响。方法首先将所培养的雪旺细胞分成正常对照组、低糖组、高糖组,采用RT-PCR技术,分别于培养后24 h、48 h、72 h对各组的NGF及CGT基因表达进行测定。结果NGF基因表达于高糖及低糖培养是下调,低糖更明显。CGT基因表达于高糖及低糖培养是上调,高糖及低糖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通过对NGF及CGT基因表达进行测定提示高糖、低糖对周围神经均有损伤,低糖表现更为明显。
2010年07期 v.1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张卫国;
目的比较波依定、洛汀新、倍他乐克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3组治疗,运用偶测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疗效。结果以偶测血压观察3组的降压效果,3组降低清晨平均血压的作用均无显著差异。波依定组降低白昼平均和全天24 h平均血压的幅度大于洛汀新、倍他乐克组。波依定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1%,洛汀新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7.7%,倍他乐克组总降压有效率为82.3%。结论3组药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以波依定组起效较快,降低白昼及全天平均血压幅度优于洛汀新、倍他乐克组,但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010年07期 v.1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陈克强;肖礼花;钟建新;黄俊杰;赖穗翩;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实质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44例,随机分配到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入院后90 d分别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在入院30 d时进行2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最后进行2组资料统计。结果入院后30 d时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入院后90 d时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中1例出现一过性肌酐轻度增高。结论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具有良好研究前景,为下一步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结论。
2010年07期 v.13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谢正;金艳涛;王翌;王丹;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艾滋病人自尊以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尊量表(SES)筛查并评价艾滋病人的自尊,用社会支持量表评价其社会支持,使用团体心理干预方法结合个体辅导对低自尊艾滋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自尊分在心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客观支持分在心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治疗组自尊量表差值与客观支持分量表差值有较高相关性(r=0.78)。结论整合的心理干预方法可以提高艾滋病人自尊水平。
2010年07期 v.1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常庆龙;冯爱强;贾国丛;张彦武;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常规解剖显露喉返神经对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资料,术中常规解剖显露喉返神经,观察术后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92例患者术后无声音嘶哑,4例出现声音嘶哑,经过治疗,3个月后恢复。结论甲状腺手术中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是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2010年07期 v.13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孙华;齐连生;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心理精神障碍的效果。方法对6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心理精神障碍患者分别给予氟哌塞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雌激素替代疗法或单纯雌激素替代治疗,在治疗前后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的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相比均有差异(P<0.01)。结论氟哌噻吨联合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精神障碍有效,且较单纯雌激素替代疗法好。
2010年07期 v.13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杜贵胜;赵诚;丁增芹;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急性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栓塞治疗的29例急性期(72 h)病人,分析栓塞治疗的临床结果。结果填塞程度达95%以上22例,90%~95%7例。半年后有19例行DSA复查,其中19例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未显影,2例示动脉瘤颈部显影。结论在动脉瘤破裂的急性期栓塞治疗可收到相当好的治疗效果。
2010年07期 v.13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吴海滨;陈军;李爱民;颜士卫;陈覃;司宪平;施辉;王富元;江伟;刘希光;孙维晔;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方法10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内科组507例,外科组493例。按发病-治疗时间分为:超早期组(<7 h),早期组(7~24 h)和晚期组(>24 h)共3组,分别进行内、外科疗效比较和组间外科疗效比较。疗效判定指标为:近期疗效、远期疗效、病死率、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超早期组和早期组,手术疗效优于内科治疗;(2)超早期组和早期组,手术疗效无统计学差异;(3)超早期组术后颅内再出血风险高,早期组再出血率下降;(4)晚期组、外科组的呼吸、泌尿和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内科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早期(7~24 h),是最佳手术时机。
2010年07期 v.13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黄中杰;李峰;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2006-06~2009-06间的脑梗死病例共360例,随机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普通肝素治疗组,每组6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300 ml加红花注射液20 ml,1次/d静滴,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每晚1次口服。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 U脐周皮下注射,1次/12 h,10 d后继续用常规治疗。普通肝素钠治疗组第1天10000 U缓慢静滴,次日起以5000 U,缓慢静滴,1次/d,每24 h测APTT,据此调整滴速及药物用量,使APTT达到基础值的1.5~2.5倍(肝素化)后,改为5000 U,qod,维持7~10 d,随后继续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从治疗1周起无论是普通肝素组还是低分子肝素组均较常规治疗组有所改善,而到第2周后其差距明显变大。低分肝素治疗组及肝素治疗组均较常规治疗组有效率有较大提高,分别为85%、96.67%,P<0.05。而肝素治疗组效果更佳,2组肝素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廉价、高效特点,虽然出血风险稍有增加,但据其临床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2010年07期 v.13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马明娟;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加氯吡格雷组35例(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35例(对照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 HSS),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NI HSS,ADL评分在治疗后7 d、14 d、21 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能显著改善预后。
2010年07期 v.1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何霞;朱苹;吴芳;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136例,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Hcy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Hcy水平为(32.69±17.54)μ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7.15±4.97)μmol/L和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4.74±10.51)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Hcy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689,P<0.05)。结论高Hcy血症可能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血浆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2010年07期 v.1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齐照明;肖金城;梁彦林;2010年07期 v.13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景红蕊;2010年07期 v.13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李抒云;李杰;
目的观察针灸、中药为主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7例以针灸、中药为主,配合功能锻炼、健康护理指导;对照组32例采用针刺加功能锻炼,分别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6%、71.88%,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针灸、中药为主治疗脑梗死疗效可靠。
2010年07期 v.13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蓝瑞芳;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经常被并发的其他病灶所掩盖,瘫痪、精神智能障碍以及失用较多见。病灶以胼胝体膝部及体部多见,多并发其他部位梗死灶。胼胝体梗死诊断主要依靠MRI。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MRI是确诊的依据,预后好。
2010年07期 v.13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郭桂华;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其与脑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方法对210例ACI患者按脑梗死面积大小进行分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血清NSE水平测定。结果ACI患者各亚组间血清NSE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值=16.2,P<0.05),且与梗死灶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72,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NSE水平可反应ACI患者的脑梗死状态,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2010年07期 v.13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姚志厚;
目的评价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192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巴曲酶、依达拉奉,对照组给予基本治疗,均于治疗前与治疗后21 d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治疗组21 d后总有效率95.2%,明显优于对照组62.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有明显疗效,能明显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2010年07期 v.13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关志童;娄季宇;王金兰;
目的研究青年型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2~2009-12我院收治的118例青年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47.5%,糖尿病16.1%,高脂血症53.4%,心脏疾病和(或)合并房颤3.4%,吸烟43.2%,家族史15.3%,动脉炎5.9%,烟雾病3.4%。结论高脂血症、高血压、抽烟、糖尿病、家族史、心脏疾病和(或)合并房颤、动脉炎、烟雾病等作为青年型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2010年07期 v.13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常小满;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为促进病人身心康复提供依据。方法60例脑卒中住院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给予一般性心理指导。研究组实施为期4周的以健康教育、家庭治疗和音乐治疗等形式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作为临床康复效果的评定指标。结果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SCL-90测评总分分别为136.52±35.04、136.39±34.26;研究组和对照组GWB测评总分分别为60.5±11.7、61.4±11.3,各评定指标比较,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SCL-90测评总分分别为120.24±21.54、143.18±32.64;研究组和对照组GWB测评总分分别为88.9±17.7、59.6±11.4,各评定指标比较,研究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够矫治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信心和心理健康水平,对患者的身心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2010年07期 v.1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段立超;孔峰;2010年07期 v.13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梁延春;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关系,为早期防治肾脏损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40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DM)76例,高血压患者(EH)70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DM+EH)94例进行血压检测和UmAlb测定。结果DM组UmAlb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与PP显著正相关(P<0.05)。EH组UmAlb与SBP和P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DBP相关性则不显著(P>0.05);EH+DM组UmAlb与SBP、DBP、P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及0.05)。UmAlb与PP相关的显著性在EH+DM组中最大,r=0.313,P=0.002,3组患者中反映肾功能的其他指标则与SBP、DBP和PP无相关性。结论在上述3种病人中只有PP总与早期肾损害相关。故为防止DM和EH患者肾脏损害加重,降低PP尤为重要。
2010年07期 v.13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李凤芹;
目的分析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近10年的进展性卒中患者排除出血性卒中后的梗死性卒中进行回顾分析,对近期感染、血压、血糖、血管狭窄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65例进展性卒中患者(进展性卒中组),4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近期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65例患者中,50例患高血压,其中21例脉压差<30mmHg。与对照组相比,患高血压人数高于对照组(P<0.001)。脉压差<30 mmHg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3)患糖尿病人数39例,对照组12例,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4)24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有20例程度不同的颅内外血管狭窄;对照组有36例行经颅多普勒检查,6例狭窄,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表示颅内外血管狭窄易引起进展性卒中。结论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多与近期感染、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颅内外大血管狭窄与闭塞有关,故治疗进展性卒中的患者,应在积极的抗感染、抗凝、降血糖等治疗的同时,注意保证充足的脑灌注压,不必积极降压治疗。
2010年07期 v.13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刘冬芝;
目的观察早期智力干预对脑瘫患儿的影响。方法对92例3岁脑瘫患儿(干预组)予以早期智力干预及综合康复治疗,采用标准化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CDC)进行评定,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的32例患儿(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7%,9.3%,P<0.01);平均MDI值干预组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智力干预能改善脑瘫患儿的认知水平。
2010年07期 v.13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李今实;矫黎东;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情加重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1例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血管改变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临床表现运动功能缺损占28.6%,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占28.6%,眩晕、恶心和呕吐占71.4%,视觉障碍占14.3%,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或头晕而无其他神经系统主诉的占28.6%。基底动脉重度狭窄6例,单侧椎动脉闭塞6例,一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闭塞3例,一侧椎动脉重度狭窄3例,3例未做任何影像学检查。19例死亡,2例痊愈,均为溶栓病人。结论血管狭窄是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极其危险的因素,对于有后循环缺血症状和体征患者,要尽早做血管检查,及时干预治疗。介入溶栓治疗是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0年07期 v.13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张武松;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100例的出血时间、出血量、出血部位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人均用洛赛克治疗,并给予综合治疗。结果脑出血后48 h内并上消化道出血40例,死亡10例,自动出院10例;48 h~10 d出血50例,死亡4例,46例用洛赛克治疗3~5 d停止出血;10d后出血10例,经治疗3 d停止出血。结论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时间越早,量越大,预后越差,洛赛克止血效果好。
2010年07期 v.13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张杰;2010年07期 v.13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刘静炎;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病例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9-04~09我院诊治的35例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临床特点为发热、精神差、呕吐、易惊及四肢震颤,应早期治疗。结论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危重病例,应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阻断疾病的发展。
2010年07期 v.13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郭宏;赵永富;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异常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病情及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68例为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87%,其中轻度异常脑电图36例(46.1%),中度异常22例(28.2%),重度异常10例(12.8%)。结论脑电图作为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0年07期 v.13 5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杨建设;
目的总结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以及小剂量多虑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3例脑卒中患者用Hamil-ton抑郁量表于卒中后2、3、4周进行测试。结果69例患者急性期并发抑郁症,其发生率32.4%。结论心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高,早期使用抗抑郁药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2010年07期 v.13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陈敬;张素芳;2010年07期 v.13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宋红伟;张晓霞;李世学;
目的观察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行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腰穿成功后,沿硬膜外套管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约3 cm,每日行脑脊液置换,4~6 d脑脊液变清为止。结果56例行脑脊液置换后头痛迅速缓解,平均3.8 d,而对照组头痛缓解时间平均15.5 d(P<0.05)。结论应用腰穿留置导管行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是一种缓解头痛,防止脑血管痉挛,降低再发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方法,且未见脑疝及其他不良反应,并且避免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2010年07期 v.13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贺艳阳;崔丙周;张鹏远;
目的探讨选择性应用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患者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优点。方法16例老年脑出血患者应用钻孔引流术清除血肿,与同期17例老年患者常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治疗过程中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重症观察期及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钻孔引流组术后2周NIHSS评分、重症观察期及住院天数与开颅手术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适应证下,施行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在治疗老年患者脑出血方面较常规开颅手术有一定优势。
2010年07期 v.1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李恩耀;介小素;郭鑫;边红恩;娄元俊;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智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用穴位注射和功能训练,对照组单用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71.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肌张力及智力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能够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提高智力,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
2010年07期 v.13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陈国军;张燕柳;于永娜;许东梅;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亚低温组(治疗组)及常规组(对照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治疗。在不同时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0 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对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有效。
2010年07期 v.13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吴海滨;陈军;颜士卫;李爱民;陈覃;司宪平;施辉;王富元;江伟;刘希光;孙维晔;
目的探讨在成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棘突椎板切开复位术式特点、应用效果及术后椎管稳定性价值。方法经后正中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18例,术中分开椎旁肌,将相应病变节段包括棘突椎板整体切割取下。切除肿瘤后,将取下的棘突椎板整体原位回植,钛片-钛钉固定。结果18例病人肿瘤全切17例,全切率94.4%。所有病例术野显露满意,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均未加重,术后7~10 d摄X线片观察,棘突椎板恢复原位连续性,无1例移位。随访1~3年,复查MRI、X线片,回植的组织均无移位,全部骨性愈合。结论该术式能够显露充分,重建椎管结构,保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07期 v.13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蔡奇志;冼靖;梁伟强;叶知珞;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继发脑积水发生的原因与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颅脑外伤后继发脑积水的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等治疗。结果本组19例患者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侧脑室均有缩小,意识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患者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内积血,是引起创伤性脑积水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患者致残的重要因素。及时复查CT正确诊断并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术等治疗,是改善创伤性脑积水患者预后的关键。
2010年07期 v.13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柳再明;甄明;杨大明;寇林;杨凯;吴安文;2010年07期 v.13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白治军;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即使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并配合血肿腔内注射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清除颅内血肿。结果治疗103例,生存88例,病死率为14.6%。对存活患者随访半年,术后功能恢复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其中Ⅰ级20例,Ⅱ级33例,Ⅲ级22例,Ⅳ级11例,Ⅴ级2例。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存活率,适合在拥有CT的各级医院广泛推广使用。
2010年07期 v.13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徐永俊;
目的探讨Auchincloss手术中保留胸肌神经的方法。方法对36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Auchincloss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术中解剖出三条胸肌神经并加以保护,随访1~5年,无复发和转移,仍能从事和术前同样的劳动。结论Auchincloss手术虽然保留了胸大肌、胸小肌,也应注意保留肌肉神经,以免引起术后胸肌萎缩,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
2010年07期 v.13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岳四海;2010年07期 v.1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王冬;
目的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和总结2004-01~2009-10 58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喉返神经暂时性功能损伤1例(1.7%)。术后4周恢复正常。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术中小心显露喉返神经、精细手术操作,可有效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2010年07期 v.13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王勇;赵庆霞;张洁;韩雪;2010年07期 v.1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杨加青;党明;韩凯;宋学云;张三军;钱琪;张晓丽;郑献召;郜建卫;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静滴。治疗4周,于治疗前、4周后、3个月后分别用面神经功能临床简易评定量表评分,依据评分值变化评定疗效。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值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评分差异更明显(P<0.01);3个月后的优良率分别为对照组80%、治疗组96.7%,差异明显(P<0.01)。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抗自由基药物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面瘫患者的预后。
2010年07期 v.13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杨丽红;杨艳琴;李慧敏;唐志宏;
目的探索偏头痛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偏头痛患者128例随机均分为2组,即治疗组用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合剂)+醋氯芬酸钠片,对照组用醋氯芬酸钠片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对其抑郁和(或)焦虑情况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能显著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第4周P<0.05,第6周P<0.01),显著减轻头痛程度(第2周P<0.05,第4、6周均P<0.01),缩短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第2、4、6周均P<0.01),同时能显著减少HAMD(第2周P<0.05,第4、6周均P<0.01)及HAMA(第2、4、6周均P<0.01)。结论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偏头痛患者,除对症治疗外,合并应用黛力新疗效更佳。
2010年07期 v.13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朱廷彦;崔艳东;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3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14 d为一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和神经功能缺损均有非常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且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2010年07期 v.13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马玉霞;
目的观察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时随机分为2组,基础治疗组(常规组)30例,应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g,静滴,qd,同时应用10%氯化钾5 ml,25%硫酸镁注射液5 ml,三磷酸腺苷40 mg,辅酶A 100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静滴,qd,连用14 d为一个疗程,停药3 d,再进行第二疗程。治疗组(硫辛酸组)36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硫辛酸600 mg,加液体静滴,1次/d,疗程同基础治疗。评价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体有效率88.89%,无效率11.11%。常规组总体有效率56.66%,无效率33.33%。硫辛酸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2010年07期 v.13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时红波;
目的观察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2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64例,将甲钴胺500μ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60例,除不用甲钴胺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2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观察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改善肌电图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
2010年07期 v.13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张卉田;于健;
目的观察应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循环TIA的疗效。方法2组均常规给予控制病因药物,对照组用奥扎格雷钠针8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2次/d,胞二磷胆碱针0.75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 U,腹部脐周皮下注射,1次/12 h,7 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循环TIA有效且安全。
2010年07期 v.13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王清峰;
目的评价黛力新对卒中后抑郁症(PS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黛力新和马普替林治疗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显著。
2010年07期 v.13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李梅;尹帅领;卜淑芳;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将57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奥拉西坦800 mg/次,3次/d)30例和对照组(给予安慰剂)27例,治疗前、治疗后12、24周进行简易状态量表(MMSE)、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MSE及Barthel评分增高,NIHSS评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奥拉西坦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2010年07期 v.13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刘娟;贾兰梅;张华;2010年07期 v.13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亓令志;梁彦林;2010年07期 v.13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窦莹;2010年07期 v.13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刘英;赵红宁;2010年07期 v.13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