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岩超;刘振寰;柴铁劬;唐纯志;
目的探讨针刺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脑神经元调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选用85只7 d龄清洁级SD大鼠,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 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 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2.5 h后将动物取出,存活者继续作行为测定,获成功模型72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HIBD+针刺Ⅰ组,B组为HIBD+针刺Ⅱ组,C组为HIBD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D组,每组24只。(2)选用幼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A组于造模后24 h开始针刺,前7 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B组造模后第8 d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针刺均为1次/d,A组连续针刺20 d,B组连续针刺13 d,假手术组干预措施与A组相同,至HIBD后第21天处死取材。采用TUNEL法测定针刺对HIBD大鼠额叶与海马区组织神经元凋亡,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计算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果 4组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左侧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A<B<C(P<0.05)。结论针刺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确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针刺抑制HIBD幼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2011年15期 v.1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祁岩超;刘振寰;柴铁劬;唐纯志;
目的探讨针刺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脑神经元调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选用85只7 d龄清洁级SD大鼠,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 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 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2.5 h后将动物取出,存活者继续作行为测定,获成功模型72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HIBD+针刺Ⅰ组,B组为HIBD+针刺Ⅱ组,C组为HIBD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D组,每组24只。(2)选用幼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A组于造模后24 h开始针刺,前7 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B组造模后第8 d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针刺均为1次/d,A组连续针刺20 d,B组连续针刺13 d,假手术组干预措施与A组相同,至HIBD后第21天处死取材。采用TUNEL法测定针刺对HIBD大鼠额叶与海马区组织神经元凋亡,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计算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果 4组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左侧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A<B<C(P<0.05)。结论针刺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确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针刺抑制HIBD幼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2011年15期 v.1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王运良;曾志磊;韩冰;尹红蕾;耿爽;张辉;刘亚军;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手术切除动脉瘤临时血管夹闭对大脑额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1例ACoA瘤破裂出血后96 h内进行早期手术的病人,所有病人手术前的Hunt-Hess评分1或2分,其中33例在切除动脉瘤时给予临时血管夹闭(A组),28例没有进行血管夹闭(B组);另选30例年龄相匹配的无神经或精神疾病的住院病人作为对照组(C组)。结果 A组病人临时血管夹闭的平均持续时间为(7.9±2.7)(6~15)min,临床或放射学检查无明显卒中,但长期随访发现有持续的认知功能缺损的表现,尤其是血管夹闭持续时间>9 min者。B组病人长期随访未发现额叶功能损害的表现。结论 ACoA瘤破裂出血后,手术切除动脉瘤进行临时血管夹闭对缺血性损害之前发生的认知改变有负性影响,强调外科医生在手术时应注意夹闭时间,以免造成永久性认知功能损害。
2011年15期 v.14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王运良;曾志磊;韩冰;尹红蕾;耿爽;张辉;刘亚军;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手术切除动脉瘤临时血管夹闭对大脑额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1例ACoA瘤破裂出血后96 h内进行早期手术的病人,所有病人手术前的Hunt-Hess评分1或2分,其中33例在切除动脉瘤时给予临时血管夹闭(A组),28例没有进行血管夹闭(B组);另选30例年龄相匹配的无神经或精神疾病的住院病人作为对照组(C组)。结果 A组病人临时血管夹闭的平均持续时间为(7.9±2.7)(6~15)min,临床或放射学检查无明显卒中,但长期随访发现有持续的认知功能缺损的表现,尤其是血管夹闭持续时间>9 min者。B组病人长期随访未发现额叶功能损害的表现。结论 ACoA瘤破裂出血后,手术切除动脉瘤进行临时血管夹闭对缺血性损害之前发生的认知改变有负性影响,强调外科医生在手术时应注意夹闭时间,以免造成永久性认知功能损害。
2011年15期 v.14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刘清萍;陈俊抛;吴宏;
目的探讨MRI所示的后循环梗死灶与DSA发现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3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每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头部MRI发现的梗死灶与DSA所见的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进行对照。结果 MRI示单发性梗死22例(其中脑干梗死10例,小脑梗死8例,丘脑梗死2例,枕叶梗死2例),多发性梗死8例。DSA发现大动脉狭窄19例[包括单纯椎动脉近段(V1)狭窄、椎动脉V1段狭窄伴颅内段狭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及锁骨下动脉狭窄],与之对应的MRI发现的梗死部位位于小脑下后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下前动脉(AICA)供血区、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及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以小脑下后动脉(PICA)供血区多见。分支动脉狭窄9例,与之对应的MRI发现的梗死部位位于PICA、AICA、SCA及PCA供血区。2例DSA椎基底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头部MRI见PICA和AICA供血区有多发性小梗死灶。结论后循环梗死的MRI表现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部位具有相关性。大动脉狭窄的病例中,椎动脉V1段狭窄最常见,其梗死部位多位于PICA供血区。通过MRI检查,早期明确后循环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可能推测导致梗死的病变血管。
2011年15期 v.1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刘清萍;陈俊抛;吴宏;
目的探讨MRI所示的后循环梗死灶与DSA发现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3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每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头部MRI发现的梗死灶与DSA所见的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进行对照。结果 MRI示单发性梗死22例(其中脑干梗死10例,小脑梗死8例,丘脑梗死2例,枕叶梗死2例),多发性梗死8例。DSA发现大动脉狭窄19例[包括单纯椎动脉近段(V1)狭窄、椎动脉V1段狭窄伴颅内段狭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及锁骨下动脉狭窄],与之对应的MRI发现的梗死部位位于小脑下后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下前动脉(AICA)供血区、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及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以小脑下后动脉(PICA)供血区多见。分支动脉狭窄9例,与之对应的MRI发现的梗死部位位于PICA、AICA、SCA及PCA供血区。2例DSA椎基底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头部MRI见PICA和AICA供血区有多发性小梗死灶。结论后循环梗死的MRI表现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部位具有相关性。大动脉狭窄的病例中,椎动脉V1段狭窄最常见,其梗死部位多位于PICA供血区。通过MRI检查,早期明确后循环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可能推测导致梗死的病变血管。
2011年15期 v.1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季玉陈;牛光明;张鹏远;娄金锋;周兴;常克亮;陶胜忠;苏芳忠;
目的探讨PTTG、MMP-2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研究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分析二者在表达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TG、MMP-2在正常脑组织及在不同病理级别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结果 PTTG、MMP-2在2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阳性率随病理级别的增高呈增高趋势,低度恶性组与恶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表达过程中存在正相关(r=0.504,P<0.05)。结论 PTTG和MMP-2在人脑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正相关性,PTTG可能通过MMP-2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011年15期 v.1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季玉陈;牛光明;张鹏远;娄金锋;周兴;常克亮;陶胜忠;苏芳忠;
目的探讨PTTG、MMP-2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研究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分析二者在表达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TG、MMP-2在正常脑组织及在不同病理级别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结果 PTTG、MMP-2在2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阳性率随病理级别的增高呈增高趋势,低度恶性组与恶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表达过程中存在正相关(r=0.504,P<0.05)。结论 PTTG和MMP-2在人脑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正相关性,PTTG可能通过MMP-2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011年15期 v.1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程序曲;赵富文;褚荣涛;黄炜;支文勇;孙成法;金科;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5-07~2011-03收治的颅骨缺损修补术并发症88例患者的诊治效果。结果 340例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88例,主要有头皮下感染7例,材料外露4例,癫8例,术后颅内血肿14例,头皮下积液1例,头皮坏死1例,材料塌陷1例,材料变形1例,左下腹壁皮下血肿2例,左下腹壁软组织骨化8例,除外形明显缺陷41例未处理外均治愈。结论自体骨瓣、普通钛网、数字化预塑钛网材料与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感染、癫、颅内血肿无明显相关性。坚持无菌操作、良好塑形、操作轻柔、固定确切、无张力缝合皮瓣、持续皮下负压引流等为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2011年15期 v.14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程序曲;赵富文;褚荣涛;黄炜;支文勇;孙成法;金科;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5-07~2011-03收治的颅骨缺损修补术并发症88例患者的诊治效果。结果 340例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88例,主要有头皮下感染7例,材料外露4例,癫8例,术后颅内血肿14例,头皮下积液1例,头皮坏死1例,材料塌陷1例,材料变形1例,左下腹壁皮下血肿2例,左下腹壁软组织骨化8例,除外形明显缺陷41例未处理外均治愈。结论自体骨瓣、普通钛网、数字化预塑钛网材料与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感染、癫、颅内血肿无明显相关性。坚持无菌操作、良好塑形、操作轻柔、固定确切、无张力缝合皮瓣、持续皮下负压引流等为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2011年15期 v.14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戚纪胜;李慎茂;朱凤水;张育德;富奇志;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均经及时的动脉溶栓再通,溶栓后加大抗血小板药物用量、延长抗凝治疗时间未再复发。结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不足可能是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血栓形成后及时的动脉溶栓,溶栓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2011年15期 v.14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戚纪胜;李慎茂;朱凤水;张育德;富奇志;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均经及时的动脉溶栓再通,溶栓后加大抗血小板药物用量、延长抗凝治疗时间未再复发。结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不足可能是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血栓形成后及时的动脉溶栓,溶栓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2011年15期 v.14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周海云;黄文起;姬卫东;徐辉;方岩;
目的探讨一类医源性老年期神经质性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6例以头部不适为主诉、伴有明显情绪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N量表24个项目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测评,给予为期4周的抗焦虑及心理治疗,在治疗开始前及用药1周末、2周末、4周末及6月末随访时分别进行Zung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SDS及S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患者对头部症状改善程度的自我描述评定疗效。结果 EPQ N量表24个项目测评粗分≥17分(神经质人格倾向)25例,8~17分(中间型)51例,二者所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32.89%及67.11%;MCMQ评分结果:面对(19.87±3.92)分,屈服(13.25±3.04)分,回避(7.63±2.37)分,面对及屈服分值均较高,回避分值较低;治疗开始前及用药1周末、2周末、4周末及6月末随访时SDS评分分别为:64.61±10.25、48.26±8.14、39.45±7.07、34.35±4.79、34.48±4.82,SAS评分分别为:58.36±9.64、48.03±8.01、40.54±6.31、31.30±4.22、32.17±4.35,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期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末与随访期末相比,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部症状4周内治疗效果评定:基本痊愈58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0例。结论本组患者情绪障碍等神经症症状的发生、发展虽与患者自身的人格特点、缺乏灵活的应对策略有关,但医源性因素却起着至关重要的"扳机"与"催化剂"作用,短期的抗焦虑及心理治疗效果良好。
2011年15期 v.1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周海云;黄文起;姬卫东;徐辉;方岩;
目的探讨一类医源性老年期神经质性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6例以头部不适为主诉、伴有明显情绪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N量表24个项目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测评,给予为期4周的抗焦虑及心理治疗,在治疗开始前及用药1周末、2周末、4周末及6月末随访时分别进行Zung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SDS及S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患者对头部症状改善程度的自我描述评定疗效。结果 EPQ N量表24个项目测评粗分≥17分(神经质人格倾向)25例,8~17分(中间型)51例,二者所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32.89%及67.11%;MCMQ评分结果:面对(19.87±3.92)分,屈服(13.25±3.04)分,回避(7.63±2.37)分,面对及屈服分值均较高,回避分值较低;治疗开始前及用药1周末、2周末、4周末及6月末随访时SDS评分分别为:64.61±10.25、48.26±8.14、39.45±7.07、34.35±4.79、34.48±4.82,SAS评分分别为:58.36±9.64、48.03±8.01、40.54±6.31、31.30±4.22、32.17±4.35,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期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末与随访期末相比,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部症状4周内治疗效果评定:基本痊愈58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0例。结论本组患者情绪障碍等神经症症状的发生、发展虽与患者自身的人格特点、缺乏灵活的应对策略有关,但医源性因素却起着至关重要的"扳机"与"催化剂"作用,短期的抗焦虑及心理治疗效果良好。
2011年15期 v.1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曾杨滨;
目的探讨脑卒中相关性感染(SAI)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762例经头颅CT/MRI证实且排除发病前感染征象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SAI发病率,分析SA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SAI与脑卒中预后关系。结果 SAI发生率18.2%(139/762),SAI发生与患者老年合并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侵袭性操作密切相关,SAI组改良Rankin氏评分预后不良例数及住院天数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无合并SAI组。结论 SAI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高免疫力,控制感染,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
2011年15期 v.1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曾杨滨;
目的探讨脑卒中相关性感染(SAI)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762例经头颅CT/MRI证实且排除发病前感染征象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SAI发病率,分析SA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SAI与脑卒中预后关系。结果 SAI发生率18.2%(139/762),SAI发生与患者老年合并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侵袭性操作密切相关,SAI组改良Rankin氏评分预后不良例数及住院天数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无合并SAI组。结论 SAI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高免疫力,控制感染,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
2011年15期 v.1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魏立平;许晓辉;李文波;张耀慧;任向阳;马聪敏;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9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尤瑞克林+巴曲酶)25例、巴曲酶组23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1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在治疗后14 d2、8 d NIHSS评分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14.68±6.19、9.78±6.32),巴曲酶组有所改善(16.45±5.83、14.62±5.75),对照组恢复最差(20.54±5.17、17.26±6.4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所有病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安全、有效。
2011年15期 v.14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魏立平;许晓辉;李文波;张耀慧;任向阳;马聪敏;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9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尤瑞克林+巴曲酶)25例、巴曲酶组23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1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在治疗后14 d2、8 d NIHSS评分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14.68±6.19、9.78±6.32),巴曲酶组有所改善(16.45±5.83、14.62±5.75),对照组恢复最差(20.54±5.17、17.26±6.4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所有病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安全、有效。
2011年15期 v.14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冯斌;蔡明;朱红玉;袁进国;韩树生;孙印臣;李志波;曹臧柱;刘福增;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指导实施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时机对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ICP监测组选择53例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患者入院后行ICP监测,根据ICP选择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手术时机;对照组选择75例既往3 a内CT诊断颅内多发脑挫裂伤,行有限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对出院后6~12个月随访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比2组出院后随访结果可以看出,ICP监测组的GOS评分、KPS评分及Barthel指数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行连续性ICP监测,可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选择单侧或双侧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有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预后。
2011年15期 v.14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冯斌;蔡明;朱红玉;袁进国;韩树生;孙印臣;李志波;曹臧柱;刘福增;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指导实施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时机对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ICP监测组选择53例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患者入院后行ICP监测,根据ICP选择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手术时机;对照组选择75例既往3 a内CT诊断颅内多发脑挫裂伤,行有限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对出院后6~12个月随访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比2组出院后随访结果可以看出,ICP监测组的GOS评分、KPS评分及Barthel指数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行连续性ICP监测,可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选择单侧或双侧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有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预后。
2011年15期 v.14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关春红;马致远;陈国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2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DM+ACI组),40例单纯T2DM(DM组)及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测定3组人群的hs-CRP、Lp(a)及其他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M+ACI组及DM组的血清hs-CRP、Lp(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M+ACI组血清Lp(a)显著高于DM组(P<0.05),2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hs-CRP、Lp(a)检测对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11年15期 v.14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关春红;马致远;陈国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2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DM+ACI组),40例单纯T2DM(DM组)及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测定3组人群的hs-CRP、Lp(a)及其他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M+ACI组及DM组的血清hs-CRP、Lp(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M+ACI组血清Lp(a)显著高于DM组(P<0.05),2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hs-CRP、Lp(a)检测对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11年15期 v.14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雷粤彬;刘保国;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出现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本组病例经神经外科专科综合治疗并随防半年以上,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 Scale,GOS)标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4例(13.3%),中度残疾10例(33.3%),重度残疾8例(26.7%),持续性植物状态2例(6.7%),死亡6例(20.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有多种,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可提高疗效。
2011年15期 v.14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雷粤彬;刘保国;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出现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本组病例经神经外科专科综合治疗并随防半年以上,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 Scale,GOS)标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4例(13.3%),中度残疾10例(33.3%),重度残疾8例(26.7%),持续性植物状态2例(6.7%),死亡6例(20.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有多种,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可提高疗效。
2011年15期 v.14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高娅;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葡萄糖(GLU)水平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用氧化酶法测定清晨空腹血清LDL-C、TG和GLU含量,比较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梗死组LDL-C、TG和GLU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1~80岁梗死组LDL-C和TG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40~70岁组GLU显著高于71~岁组。结论高TG、LDL-C和GLU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三者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若能及时控制血脂和血糖将有助于预防脑梗死或减轻病残程度。
2011年15期 v.14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高娅;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葡萄糖(GLU)水平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用氧化酶法测定清晨空腹血清LDL-C、TG和GLU含量,比较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梗死组LDL-C、TG和GLU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1~80岁梗死组LDL-C和TG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40~70岁组GLU显著高于71~岁组。结论高TG、LDL-C和GLU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三者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若能及时控制血脂和血糖将有助于预防脑梗死或减轻病残程度。
2011年15期 v.14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奚惠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5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类型;另取我院同期就诊并经颈部B超证实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42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发病后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差异及治疗后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轻型、中型和重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相对于较低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较高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与神经功能缺损分级密切相关(r=0.756,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发生、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2011年15期 v.14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奚惠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5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类型;另取我院同期就诊并经颈部B超证实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42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发病后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差异及治疗后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轻型、中型和重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相对于较低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较高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与神经功能缺损分级密切相关(r=0.756,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发生、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2011年15期 v.14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葛海洋;
目的探讨脑皮质下小血管病变与脑萎缩的相关性。方法通过10例临床确诊为脑萎缩的病人的调查,收集其临床基本资料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结果及图像,评判其脑皮质下小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颅脑MRI均发现显著的弥漫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和多发的脑腔隙性梗死灶(lacunarinfarcts,LI)。结论颅脑MRI提示,脑皮质下小血管病变与脑萎缩共存,提供了其与脑萎缩可能有关的临床依据。
2011年15期 v.14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葛海洋;
目的探讨脑皮质下小血管病变与脑萎缩的相关性。方法通过10例临床确诊为脑萎缩的病人的调查,收集其临床基本资料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结果及图像,评判其脑皮质下小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颅脑MRI均发现显著的弥漫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和多发的脑腔隙性梗死灶(lacunarinfarcts,LI)。结论颅脑MRI提示,脑皮质下小血管病变与脑萎缩共存,提供了其与脑萎缩可能有关的临床依据。
2011年15期 v.14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卢高峰;唐芙爱;
目的回顾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4-01~2011-01本院收治的5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该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2.6 a;临床表现以肝损害为主26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16例,二者兼有14例;角膜K-F环阳性42例,血铜蓝蛋白降低52例,头颅CT或MRI阳性31例。结论该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长。临床表现主要以肝损害为主或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或二者兼有,血铜蓝蛋白测定、K-F环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5期 v.14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卢高峰;唐芙爱;
目的回顾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4-01~2011-01本院收治的5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该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2.6 a;临床表现以肝损害为主26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16例,二者兼有14例;角膜K-F环阳性42例,血铜蓝蛋白降低52例,头颅CT或MRI阳性31例。结论该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长。临床表现主要以肝损害为主或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或二者兼有,血铜蓝蛋白测定、K-F环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5期 v.14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向莉;李书剑;胡亚梅;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即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组92例,对照组即单用帕罗西汀组88例,疗程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评分来评估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TESS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ESS不良反应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
2011年15期 v.14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向莉;李书剑;胡亚梅;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即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组92例,对照组即单用帕罗西汀组88例,疗程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评分来评估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TESS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ESS不良反应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
2011年15期 v.14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米彦芳;李志刚;魏秀芬;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视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对13例视神经炎合并鼻窦疾病患者采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11例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例视力无改善。视野检查8例中心暗点较术前缩小或消失,5例中心暗点无改变。全部病例术后鼻腔通气良好,各窦口引流通畅、无水肿、囊泡及异常分泌物,鼻窦术腔黏膜光滑。结论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视神经炎合并鼻窦疾病,具有较好疗效。
2011年15期 v.14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米彦芳;李志刚;魏秀芬;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视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对13例视神经炎合并鼻窦疾病患者采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11例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例视力无改善。视野检查8例中心暗点较术前缩小或消失,5例中心暗点无改变。全部病例术后鼻腔通气良好,各窦口引流通畅、无水肿、囊泡及异常分泌物,鼻窦术腔黏膜光滑。结论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视神经炎合并鼻窦疾病,具有较好疗效。
2011年15期 v.14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陈小妮;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护体会。方法对20例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通过机械通气肺水肿得到控制,意识清晰并恢复自主呼吸。呼吸机使用时间15 h~5 d。结论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及时实施人工机械通气,加强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措施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2011年15期 v.14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陈小妮;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护体会。方法对20例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通过机械通气肺水肿得到控制,意识清晰并恢复自主呼吸。呼吸机使用时间15 h~5 d。结论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及时实施人工机械通气,加强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措施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2011年15期 v.14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张东锋;张伟;
目的探讨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HS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强龙+抗病毒组治愈率66.67%,单一抗病毒组治愈率2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E患者以发热、抽搐、精神症状为主,大多数患者有脑脊液、脑电图(EEG)、头颅MRI的异常表现。结论 HSE的诊断应以临床症状结合脑脊液病毒学、EEG、头颅MRI检查综合判断。脑脊液、EEG、头颅MRI的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冲击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011年15期 v.1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张东锋;张伟;
目的探讨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HS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强龙+抗病毒组治愈率66.67%,单一抗病毒组治愈率2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E患者以发热、抽搐、精神症状为主,大多数患者有脑脊液、脑电图(EEG)、头颅MRI的异常表现。结论 HSE的诊断应以临床症状结合脑脊液病毒学、EEG、头颅MRI检查综合判断。脑脊液、EEG、头颅MRI的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冲击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011年15期 v.1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张东铭;钱镭;付艳芹;辛雅萍;张苏河;
目的探讨C肽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胰岛素组和磺脲类降糖药组,记录年龄、性别、BMI、病程等一般项目并测定空腹血糖、血浆C肽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用酶比色法测定红细胞膜ATP酶及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其与C肽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C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关系。结果 (1)2型糖尿病单纯胰岛素组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和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较磺脲类降糖药组为低(P<0.05);(2)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血浆C肽水平和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病程和年龄呈负相关;(3)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随血浆C肽浓度降低而逐渐升高。结论 C肽通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减轻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1年15期 v.1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张东铭;钱镭;付艳芹;辛雅萍;张苏河;
目的探讨C肽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胰岛素组和磺脲类降糖药组,记录年龄、性别、BMI、病程等一般项目并测定空腹血糖、血浆C肽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用酶比色法测定红细胞膜ATP酶及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其与C肽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C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关系。结果 (1)2型糖尿病单纯胰岛素组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和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较磺脲类降糖药组为低(P<0.05);(2)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血浆C肽水平和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病程和年龄呈负相关;(3)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随血浆C肽浓度降低而逐渐升高。结论 C肽通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减轻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1年15期 v.1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田志强;姜炎;刘玉府;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7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8例和照组37例。2组均给予帕罗西汀20 mg,1次/d,治疗组联合应用坦度螺酮10 mg口服,3次/,共4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2、4周末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明显,值得推荐应用。
2011年15期 v.1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田志强;姜炎;刘玉府;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7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8例和照组37例。2组均给予帕罗西汀20 mg,1次/d,治疗组联合应用坦度螺酮10 mg口服,3次/,共4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2、4周末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明显,值得推荐应用。
2011年15期 v.1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吴昌龙;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诊断及干预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10-12收治的5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50例中老年组脑梗死患者比较。结果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性别构成中男性比例高;危险因素中吸咽及精神压力多;临床症状初发为主、头痛明显、偏身感觉障碍多;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低;头颅CT或MRI等病变部位基底节区为主,梗死部位渗血的患者比率高;预后较好(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发生相对较少,预后较好,但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大,应该加强对青年脑梗死防治意识,筛查高危人群,及时干预危险因素。
2011年15期 v.14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吴昌龙;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诊断及干预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10-12收治的5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50例中老年组脑梗死患者比较。结果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性别构成中男性比例高;危险因素中吸咽及精神压力多;临床症状初发为主、头痛明显、偏身感觉障碍多;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低;头颅CT或MRI等病变部位基底节区为主,梗死部位渗血的患者比率高;预后较好(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发生相对较少,预后较好,但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大,应该加强对青年脑梗死防治意识,筛查高危人群,及时干预危险因素。
2011年15期 v.14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马玲玲;任波;
目的探讨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儿童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基本治愈40例,显著进步4例,无明显变化2例,恶化1例。随访中5例复发。结论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复杂多样,以感染、心脏病、颅脑外伤、烟雾病多见;梗死分布区域以前循环为主,早期的影像学检查及血管评价有助于诊治,大部分预后较好。
2011年15期 v.14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马玲玲;任波;
目的探讨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儿童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基本治愈40例,显著进步4例,无明显变化2例,恶化1例。随访中5例复发。结论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复杂多样,以感染、心脏病、颅脑外伤、烟雾病多见;梗死分布区域以前循环为主,早期的影像学检查及血管评价有助于诊治,大部分预后较好。
2011年15期 v.14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刘爱好;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7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静滴,2次/d,连用14 d;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2组均于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2.2%,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显效率41.7%,总有效率69.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好,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1年15期 v.1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刘爱好;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7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静滴,2次/d,连用14 d;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2组均于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2.2%,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显效率41.7%,总有效率69.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好,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1年15期 v.1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崔炎增;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奥扎格雷钠80 mg静滴,2次/d,1周后改为1次/d;脑栓通胶囊3次/d,3粒/次,连服14 d。对照组用复方丹参针20mL静滴,1次/d,14 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针联合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2011年15期 v.14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崔炎增;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奥扎格雷钠80 mg静滴,2次/d,1周后改为1次/d;脑栓通胶囊3次/d,3粒/次,连服14 d。对照组用复方丹参针20mL静滴,1次/d,14 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针联合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2011年15期 v.14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王希瑞;王焱平;张钦昌;
目的分析S100β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并观察其与脑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组36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符合入选条件患者在入院时及第7天各留取血液标本1次,采用ELLSA方法测定S100β,脑梗死体积用多田氏公式计算。结果血清S100β对急性脑梗死时特异度为96.7%,灵敏度为100%,血清S100β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691,P<0.01)。结论血清中S100β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性,可间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判断病情的指标。
2011年15期 v.14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王希瑞;王焱平;张钦昌;
目的分析S100β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并观察其与脑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组36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符合入选条件患者在入院时及第7天各留取血液标本1次,采用ELLSA方法测定S100β,脑梗死体积用多田氏公式计算。结果血清S100β对急性脑梗死时特异度为96.7%,灵敏度为100%,血清S100β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691,P<0.01)。结论血清中S100β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性,可间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判断病情的指标。
2011年15期 v.14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高建国;
<正>我院于2009-02~2011-02采用高压氧加神经节苷脂治疗60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能障碍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52~73岁;病程均<2周。入组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学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无高压氧治疗禁忌证;神志清楚或经治疗后意识转清;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有认知功能障碍。60例患者中多发性梗死26例,脑叶梗死24例,基底节脑梗死1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节苷脂组、高压氧
2011年15期 v.14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高建国;
<正>我院于2009-02~2011-02采用高压氧加神经节苷脂治疗60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能障碍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52~73岁;病程均<2周。入组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学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无高压氧治疗禁忌证;神志清楚或经治疗后意识转清;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有认知功能障碍。60例患者中多发性梗死26例,脑叶梗死24例,基底节脑梗死1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节苷脂组、高压氧
2011年15期 v.14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贾运良;宋大明;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1-02~2008-02收治的25例大面积脑梗死行大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根据GOS的评分标准,良好12例(48%),中残4例(16%),重残5例(20%),植物生存2例(8%),死亡2例(8%)。结论大骨瓣减压并颞肌敷术能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
2011年15期 v.14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贾运良;宋大明;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1-02~2008-02收治的25例大面积脑梗死行大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根据GOS的评分标准,良好12例(48%),中残4例(16%),重残5例(20%),植物生存2例(8%),死亡2例(8%)。结论大骨瓣减压并颞肌敷术能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
2011年15期 v.14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崔可飞;卢宏;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4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及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价各组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9.56%、56.82%、25.00%。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检出率在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5.63%、48.00%、20.00%,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部血管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彩超对于高危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2011年15期 v.14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崔可飞;卢宏;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4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及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价各组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9.56%、56.82%、25.00%。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检出率在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5.63%、48.00%、20.00%,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部血管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彩超对于高危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2011年15期 v.14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胡伟盛;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3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9例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102例),对照组仅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30 d时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果 2组治疗后均无基本痊愈患者,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8%,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肝肾功检查均正常。结论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常规药物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2011年15期 v.14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胡伟盛;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3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9例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102例),对照组仅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30 d时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果 2组治疗后均无基本痊愈患者,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8%,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肝肾功检查均正常。结论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常规药物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2011年15期 v.14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郭艳萍;魏瑞丽;李旭静;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8例发病在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测定血浆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巴曲酶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6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1年15期 v.14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郭艳萍;魏瑞丽;李旭静;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8例发病在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测定血浆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巴曲酶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6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1年15期 v.14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李志刚;米彦芳;曹木荣;
目的观察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分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采取分期手术治疗,一期手术超常量后徙患眼外直肌,缩短患眼内直肌;二期手术根据情况选择健眼外斜矫正术和(或)患眼上斜肌转位术。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发现,3例仅通过一期手术即可矫正斜视;5例一期手术后初期达到正位,6周后手术效果回退,二期手术后达到正位;11例一期手术后眼位部分改善,仍有欠矫,二期手术后6例恢复正位,5例仍有部分欠矫。结论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采取分期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即使一期手术仍有欠矫,接受二期手术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远期效果。
2011年15期 v.14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李志刚;米彦芳;曹木荣;
目的观察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分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采取分期手术治疗,一期手术超常量后徙患眼外直肌,缩短患眼内直肌;二期手术根据情况选择健眼外斜矫正术和(或)患眼上斜肌转位术。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发现,3例仅通过一期手术即可矫正斜视;5例一期手术后初期达到正位,6周后手术效果回退,二期手术后达到正位;11例一期手术后眼位部分改善,仍有欠矫,二期手术后6例恢复正位,5例仍有部分欠矫。结论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采取分期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即使一期手术仍有欠矫,接受二期手术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远期效果。
2011年15期 v.14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王德周;
目的总结分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特点。结果本组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等,本组病例经CT及MRI检查均发现延髓背外侧梗死病灶。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及定位定性价值较大,脑血管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2011年15期 v.14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王德周;
目的总结分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特点。结果本组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等,本组病例经CT及MRI检查均发现延髓背外侧梗死病灶。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及定位定性价值较大,脑血管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2011年15期 v.14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苗旺;王蕾;谈颂;宋波;王莉梅;卢甲盟;孙石磊;许予明;
<正>神经病学涉及的基础知识多,理论深奥,抽象立体思维强,教学难度大。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神经病学工作者进行了不断探索。本文结合神经病学的特点,大学生的特点,对形象化教学方法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其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授课者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神经病学的特点和目标临床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的临床分支,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
2011年15期 v.14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苗旺;王蕾;谈颂;宋波;王莉梅;卢甲盟;孙石磊;许予明;
<正>神经病学涉及的基础知识多,理论深奥,抽象立体思维强,教学难度大。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神经病学工作者进行了不断探索。本文结合神经病学的特点,大学生的特点,对形象化教学方法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其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授课者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神经病学的特点和目标临床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的临床分支,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
2011年15期 v.14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侯多凡;王东成;侯宽省;李格;
<正>我院2009—2010年收治重型脑挫裂伤患者45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4~7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4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2例。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拟定的分类标准:伤后昏迷>12 h或持续昏迷,GCS 3~8分。1.2临床表现双侧瞳孔散大5例;单侧瞳孔散大13例;双侧瞳孔等大,但光反应迟钝11例;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良好16例。四肢瘫痪10例,偏瘫19例,四肢肌力正常16例。1.3 CT扫描1个脑叶损伤7例,2个脑叶损伤30例,3个
2011年15期 v.14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侯多凡;王东成;侯宽省;李格;
<正>我院2009—2010年收治重型脑挫裂伤患者45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4~7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4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2例。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拟定的分类标准:伤后昏迷>12 h或持续昏迷,GCS 3~8分。1.2临床表现双侧瞳孔散大5例;单侧瞳孔散大13例;双侧瞳孔等大,但光反应迟钝11例;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良好16例。四肢瘫痪10例,偏瘫19例,四肢肌力正常16例。1.3 CT扫描1个脑叶损伤7例,2个脑叶损伤30例,3个
2011年15期 v.14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张文吉;王建生;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应用头孢菌素后并发脑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为临床尿毒症患者抗生素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尿毒症患者使用头孢类药物及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发病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神经、精神症状表现多样化,全部患者均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经颅脑CT检查无急性病变。所有患者经停药和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尿毒症患者在应用头孢菌素过程中容易出现以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为主的不良反应,故应该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调整,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识别并停药处理。
2011年15期 v.14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张文吉;王建生;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应用头孢菌素后并发脑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为临床尿毒症患者抗生素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尿毒症患者使用头孢类药物及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发病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神经、精神症状表现多样化,全部患者均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经颅脑CT检查无急性病变。所有患者经停药和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尿毒症患者在应用头孢菌素过程中容易出现以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为主的不良反应,故应该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调整,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识别并停药处理。
2011年15期 v.14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方莉;苗旺;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方法纳入经颈部血管彩超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和(或)混合斑患者60例(实验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受试者血清VEGF的含量。将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钙化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别测定VEGF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VEGF含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295±60)pg/mL,健康体检者为(137±37)pg/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较钙化性斑块组、多发性斑块组较单发性斑块组VEGF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VEGF明显升高,这可能和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2011年15期 v.1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方莉;苗旺;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方法纳入经颈部血管彩超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和(或)混合斑患者60例(实验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受试者血清VEGF的含量。将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钙化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别测定VEGF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VEGF含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295±60)pg/mL,健康体检者为(137±37)pg/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较钙化性斑块组、多发性斑块组较单发性斑块组VEGF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VEGF明显升高,这可能和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2011年15期 v.1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李静瑜;
目的探讨有无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子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诊疗的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79例,术中给予盆腔自主神经保护32例,未保护47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未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盆腔淋巴囊肿、尿路感染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术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1年15期 v.14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李静瑜;
目的探讨有无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子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诊疗的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79例,术中给予盆腔自主神经保护32例,未保护47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未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盆腔淋巴囊肿、尿路感染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术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1年15期 v.14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田庆海;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分期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01~2011-01我院收治2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40例,分期疗法组146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分期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91.05%,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6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过程中重视临床分期,对各期临床特点及特征进行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11年15期 v.14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田庆海;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分期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01~2011-01我院收治2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40例,分期疗法组146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分期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91.05%,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6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过程中重视临床分期,对各期临床特点及特征进行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11年15期 v.14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马亚平;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我院2008-03~2010-02住院治疗15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8例,2组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配合常规护理,研究组增加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末、第8周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心理干预前2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危机干预8周末HAMD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且对预防患者的自杀行为有显著影响。
2011年15期 v.1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马亚平;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我院2008-03~2010-02住院治疗15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8例,2组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配合常规护理,研究组增加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末、第8周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心理干预前2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危机干预8周末HAMD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且对预防患者的自杀行为有显著影响。
2011年15期 v.1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杨瑞生;
<正>巨大动静脉畸形(AVM)在临床观察中,血供形式多样,血流量较多,手术操作困难,若没有采取科学措施处理将导致诸多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伤害。现对2005-01~2010-10我院收治的57例巨大动静脉畸形患者回顾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7例均为2005-01~2010-10我院收治的巨大动静脉畸形患者,男39例,女18例;年龄9~63岁,平均(32.3±2.6)岁;病程1个月~30 a。癫19例(33.33%),出血16例(28.07%),头痛15例(26.32%),神经功能障碍4例(7.02%),左眼外突2例(3.51%),无任何
2011年15期 v.14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杨瑞生;
<正>巨大动静脉畸形(AVM)在临床观察中,血供形式多样,血流量较多,手术操作困难,若没有采取科学措施处理将导致诸多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伤害。现对2005-01~2010-10我院收治的57例巨大动静脉畸形患者回顾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7例均为2005-01~2010-10我院收治的巨大动静脉畸形患者,男39例,女18例;年龄9~63岁,平均(32.3±2.6)岁;病程1个月~30 a。癫19例(33.33%),出血16例(28.07%),头痛15例(26.32%),神经功能障碍4例(7.02%),左眼外突2例(3.51%),无任何
2011年15期 v.14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马云富;张洪涛;尹凯;邢贞;
<正>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手术后,脊髓因纤维瘢痕粘连而造成脊髓栓系,使得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或产生新的症状。本文就该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8例,女10例;年龄3~29岁,中位年龄13岁;脊髓脊膜膨出10例,脊髓纵裂2例,脊膜膨出2例,背部皮下窦道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6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8例;不同程度大小便失禁26例,神经源膀胱28例,一侧下肢活动障碍17例,双下肢活动障碍8例,下肢溃烂6例。随访3~24个月,大小便失禁者采用Kelly评分法及
2011年15期 v.14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马云富;张洪涛;尹凯;邢贞;
<正>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手术后,脊髓因纤维瘢痕粘连而造成脊髓栓系,使得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或产生新的症状。本文就该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8例,女10例;年龄3~29岁,中位年龄13岁;脊髓脊膜膨出10例,脊髓纵裂2例,脊膜膨出2例,背部皮下窦道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6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8例;不同程度大小便失禁26例,神经源膀胱28例,一侧下肢活动障碍17例,双下肢活动障碍8例,下肢溃烂6例。随访3~24个月,大小便失禁者采用Kelly评分法及
2011年15期 v.14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夏杰;王卉;张其梅;
目的分析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2010年收治的38例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有效率84.21%。结论癫患者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各种形式的精神障碍,应与其他相关精神疾病鉴别,及时、规范治疗有利于患者康复。
2011年15期 v.14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夏杰;王卉;张其梅;
目的分析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2010年收治的38例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有效率84.21%。结论癫患者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各种形式的精神障碍,应与其他相关精神疾病鉴别,及时、规范治疗有利于患者康复。
2011年15期 v.14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陈彬;陈红敏;王华敏;
目的总结儿童脑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对15例儿童脑炎患者进行序贯康复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经过综合康复治疗,11例患儿康复出院,具备同龄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例由于肢体功能障碍,1例因言语障碍仍在治疗中。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控制和减少儿童脑炎后遗症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15期 v.14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陈彬;陈红敏;王华敏;
目的总结儿童脑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对15例儿童脑炎患者进行序贯康复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经过综合康复治疗,11例患儿康复出院,具备同龄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例由于肢体功能障碍,1例因言语障碍仍在治疗中。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控制和减少儿童脑炎后遗症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15期 v.14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濮田;
<正>目前,高血压患病率已近18.8%,治疗控制率还不到6%。如何做好预见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社区保健工作的重点。2009-01~2010-06我们对社区医疗保健站108例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01~2010-06本社区医疗保健站治疗的108例高血压疾病患者,男57例,女51例;年龄40~75岁,平均56.7岁。按照WHO建议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90mm Hg即为高血压。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和对
2011年15期 v.14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濮田;
<正>目前,高血压患病率已近18.8%,治疗控制率还不到6%。如何做好预见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社区保健工作的重点。2009-01~2010-06我们对社区医疗保健站108例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01~2010-06本社区医疗保健站治疗的108例高血压疾病患者,男57例,女51例;年龄40~75岁,平均56.7岁。按照WHO建议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90mm Hg即为高血压。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和对
2011年15期 v.14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马俊梅;
<正>一氧化碳中毒是冬季多发病,国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占多种中毒性疾病的48.7%。我院2007-12~2010-06分别测定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老年组及青年组患者心肌酶,探讨心肌酶在老年组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期的变化,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12~2010-06收治的老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00例(老年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65~90岁,平均77.5岁,中毒就诊时间为1/2~12 h;轻度中毒30例,中度中毒50例,重度中毒20例。青年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2~50岁,平均31岁;轻度中毒10例,中度中毒28例,重度中毒12例。既往排除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24 h内采取静脉血,采血后1 h
2011年15期 v.14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马俊梅;
<正>一氧化碳中毒是冬季多发病,国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占多种中毒性疾病的48.7%。我院2007-12~2010-06分别测定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老年组及青年组患者心肌酶,探讨心肌酶在老年组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期的变化,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12~2010-06收治的老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00例(老年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65~90岁,平均77.5岁,中毒就诊时间为1/2~12 h;轻度中毒30例,中度中毒50例,重度中毒20例。青年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2~50岁,平均31岁;轻度中毒10例,中度中毒28例,重度中毒12例。既往排除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24 h内采取静脉血,采血后1 h
2011年15期 v.14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张鹏;张士亮;牛莉莉;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目前认为帕金森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即2-氨酸-4巯基丁酸,亦称高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细胞内由蛋氨酸脱甲基生成。1969年Muccully首次报道1例高Hcy血症的儿童因严重的动脉硬化而死亡。之后的研究表明血浆Hcy升高可以引起早期的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并与多种疾病相关系。我们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2011年15期 v.14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张鹏;张士亮;牛莉莉;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目前认为帕金森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即2-氨酸-4巯基丁酸,亦称高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细胞内由蛋氨酸脱甲基生成。1969年Muccully首次报道1例高Hcy血症的儿童因严重的动脉硬化而死亡。之后的研究表明血浆Hcy升高可以引起早期的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并与多种疾病相关系。我们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2011年15期 v.14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孙高洁;赵彦超;
<正>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病情轻微,但在内科治疗中往往不易治愈,且易反复发作,尤其是因精神因素而诱发者反复数周后数十周不愈。本文通过对32例因精神因素而致胃炎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0例,女22例,均有精神刺激史。其中夫妻间争吵诱发者8例,邻间者不和睦者10例,家庭成员间矛盾者11例,同志间关系紧张者3例,受辱骂、恐吓者2例。年龄(29±4)岁9例,(35±3)岁10例,(45±5)岁13例。用药史:32例就诊前均按慢性胃炎用药治疗而无效。1.2症状体征上腹部痛伴恶心欲呕32例,腹胀喜叹息32例,失眠焦虑30例,胃部烧灼感22例,上腹部压痛30例,便
2011年15期 v.14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孙高洁;赵彦超;
<正>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病情轻微,但在内科治疗中往往不易治愈,且易反复发作,尤其是因精神因素而诱发者反复数周后数十周不愈。本文通过对32例因精神因素而致胃炎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0例,女22例,均有精神刺激史。其中夫妻间争吵诱发者8例,邻间者不和睦者10例,家庭成员间矛盾者11例,同志间关系紧张者3例,受辱骂、恐吓者2例。年龄(29±4)岁9例,(35±3)岁10例,(45±5)岁13例。用药史:32例就诊前均按慢性胃炎用药治疗而无效。1.2症状体征上腹部痛伴恶心欲呕32例,腹胀喜叹息32例,失眠焦虑30例,胃部烧灼感22例,上腹部压痛30例,便
2011年15期 v.14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吴文波;梁战华;宋春莉;周丽娜;奚和明;
目的探讨痉挛性斜颈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功能变化。方法比较分析30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患者(颈部向右侧扭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Ⅰ/Ⅴ波高比及Ⅰ~Ⅲ、Ⅲ~Ⅴ波间期的差异。结果病例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的Ⅰ~Ⅲ、Ⅲ~Ⅴ波间期正常,斜颈同侧的Ⅰ~Ⅲ波间期较对侧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Ⅲ~Ⅴ波间期及Ⅰ/Ⅴ波高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颈部向右侧扭转时双侧比较Ⅰ~Ⅲ波间期、Ⅲ~Ⅴ波间期、Ⅰ/Ⅴ波高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Ⅰ~Ⅲ、Ⅲ~Ⅴ波间期正常提示脑干上部传导通路结构正常,斜颈扭转方向的同侧Ⅰ~Ⅲ波间期较对侧延长提示同侧的传导通路功能异常。
2011年15期 v.14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吴文波;梁战华;宋春莉;周丽娜;奚和明;
目的探讨痉挛性斜颈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功能变化。方法比较分析30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患者(颈部向右侧扭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Ⅰ/Ⅴ波高比及Ⅰ~Ⅲ、Ⅲ~Ⅴ波间期的差异。结果病例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的Ⅰ~Ⅲ、Ⅲ~Ⅴ波间期正常,斜颈同侧的Ⅰ~Ⅲ波间期较对侧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Ⅲ~Ⅴ波间期及Ⅰ/Ⅴ波高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颈部向右侧扭转时双侧比较Ⅰ~Ⅲ波间期、Ⅲ~Ⅴ波间期、Ⅰ/Ⅴ波高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Ⅰ~Ⅲ、Ⅲ~Ⅴ波间期正常提示脑干上部传导通路结构正常,斜颈扭转方向的同侧Ⅰ~Ⅲ波间期较对侧延长提示同侧的传导通路功能异常。
2011年15期 v.14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王庆德;梅伟;翟明玉;王春萍;
目的评价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侧块钉板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7-01~2010-10收治9例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31岁。术前患者均有显著脊髓损害表现,采用保留齿状突,大重量牵引下前路经口咽齿状突松解复位,后路侧块钉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13.4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位置好,无松动断裂;脊髓受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表现为肌力增加、病理征减弱或消失、呼吸困难、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消失;JOA评分术前平均8.3分,术后平均15.4分,改良率为72.4%;其中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88.9%。结论采取大重量牵引下经口咽齿状突松解,切除阻碍齿状突复位的挛缩或异常骨化组织,在寰枢椎前脱位反向牵引力作用下,齿状突向下向前运动直至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可维持寰枢关节复位,消除由于发育畸形引起的齿状突上移寰枢关节脱位的力量,达到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目的。
2011年15期 v.14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王庆德;梅伟;翟明玉;王春萍;
目的评价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侧块钉板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7-01~2010-10收治9例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31岁。术前患者均有显著脊髓损害表现,采用保留齿状突,大重量牵引下前路经口咽齿状突松解复位,后路侧块钉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13.4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位置好,无松动断裂;脊髓受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表现为肌力增加、病理征减弱或消失、呼吸困难、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消失;JOA评分术前平均8.3分,术后平均15.4分,改良率为72.4%;其中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88.9%。结论采取大重量牵引下经口咽齿状突松解,切除阻碍齿状突复位的挛缩或异常骨化组织,在寰枢椎前脱位反向牵引力作用下,齿状突向下向前运动直至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可维持寰枢关节复位,消除由于发育畸形引起的齿状突上移寰枢关节脱位的力量,达到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目的。
2011年15期 v.14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王国锋;程章林;史坤林;萧超优;李艳红;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有效方法。方法术中采用电凝电流烧灼肿瘤基底部及其周围1~2 cm黏膜达肌层。结果本组病例术前均经膀胱镜及活检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癌,23例患者术中21例未出现闭孔神经反射,2例反射轻微;手术时间15~50 min,出血量10~150 mL,无膀胱穿孔及大出血;术后病理报告21例为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因肿瘤小未能留取标本。随访6个月~3 a,4例复发,均再次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治疗。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采用电凝切除法可有效避免或减轻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是一种较实用的操作技术。
2011年15期 v.14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王国锋;程章林;史坤林;萧超优;李艳红;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有效方法。方法术中采用电凝电流烧灼肿瘤基底部及其周围1~2 cm黏膜达肌层。结果本组病例术前均经膀胱镜及活检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癌,23例患者术中21例未出现闭孔神经反射,2例反射轻微;手术时间15~50 min,出血量10~150 mL,无膀胱穿孔及大出血;术后病理报告21例为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因肿瘤小未能留取标本。随访6个月~3 a,4例复发,均再次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治疗。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采用电凝切除法可有效避免或减轻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是一种较实用的操作技术。
2011年15期 v.14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王学清;
目的探讨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作用。方法应用E-Tracking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分别对高血压组60例和正常健康组58例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E-Tracking检测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顺应性(AC),并对高血压患者组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Ep、β及IMT增高,AC降低(P<0.05),IMT则与Ep、β呈负相关。结论 E-Tracking技术是客观准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改变的一种新方法。
2011年15期 v.14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王学清;
目的探讨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作用。方法应用E-Tracking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分别对高血压组60例和正常健康组58例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E-Tracking检测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顺应性(AC),并对高血压患者组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Ep、β及IMT增高,AC降低(P<0.05),IMT则与Ep、β呈负相关。结论 E-Tracking技术是客观准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改变的一种新方法。
2011年15期 v.14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汤群英;于建刚;
目的探讨肌电图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2010年50例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的肌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0例糖尿病患者中出现MCV、SCV减慢者45例,其中41例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4例为腕管综合征。结论肌电图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有效检查方法。
2011年15期 v.14 9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汤群英;于建刚;
目的探讨肌电图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2010年50例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的肌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0例糖尿病患者中出现MCV、SCV减慢者45例,其中41例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4例为腕管综合征。结论肌电图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有效检查方法。
2011年15期 v.14 9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李秀针;
目的探讨YL-1型颅内血肿穿剌针微创治疗大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剌针微创抽吸引流颅内血肿治疗大量出血患者并与内科药物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死亡5例,病死率25%;药物治疗组死亡15例,病死率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存活病人中1个月后GOS评分6~8分3例,9~13分12例;保守组1个月后GOS评分:3~5分2例,6~8分3例,经统计学处理微创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微创治疗大量脑出血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2011年15期 v.14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李秀针;
目的探讨YL-1型颅内血肿穿剌针微创治疗大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剌针微创抽吸引流颅内血肿治疗大量出血患者并与内科药物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死亡5例,病死率25%;药物治疗组死亡15例,病死率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存活病人中1个月后GOS评分6~8分3例,9~13分12例;保守组1个月后GOS评分:3~5分2例,6~8分3例,经统计学处理微创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微创治疗大量脑出血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2011年15期 v.14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