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张捷;陈海亮;张俊;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SI)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对33例CWS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皮质型分水岭梗死(CWI)和内侧分水岭梗死(IWI)的临床资料及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情况。结果 (1)CWI与IWI融合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CWI:(3.20±1.14)分、IWI融合型:(3.30±1.06)分均大于部分型[(1.92±0.64)分,分别t=3.422,P=0.003;t=3.631,P=0.003];(2)CWI的平均发病年龄[(74.70±7.78)岁]高于IWI[(61.26±12.61)岁,t=3.107,P=0.004];(3)CWI的心房纤颤发生率(40%)高于IWI(4.3%,OR=14.667,95%CI 1.371~156.888,χ2=6.891,P=0.009);(4)IWI融合型的大脑中动脉明显狭窄或闭塞发生率[90%(9/10)]高于部分型(30.8%,OR=20.25,95%CI1.878~218.39,χ2=8.069,P=0.005)。结论 CWI患者的发病年龄大于IWI,CWI与融合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部分型严重。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CWSI的重要病理基础;CWI可能由栓塞机制引起,IWI比CWI(尤其是融合型)与血流动力学障碍之间有更密切的联系。

    2011年23期 v.1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依达拉奉对大鼠脑梗死溶栓治疗后MMP-9表达的影响

    孙立军;刘晨;李智文;卢金华;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大鼠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脑组织中MMP-9表达及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自体血栓栓塞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尿激酶溶栓治疗组(UK)、尿激酶+依达拉奉治疗组(UK+ED),12h后分别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比色法对SD大鼠脑组织中MMP-9表达水平和伊文思蓝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尿激酶溶栓治疗组相比,尿激酶+依达拉奉组SD大鼠缺血侧脑组织MMP-9表达水平和EB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下调MMP-9表达,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减轻溶栓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2011年23期 v.14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Hhcy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刘海艳;陶中海;魏秀娥;翟羽佳;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脑小血管病(SV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142例SVD患者根据认知功能分为痴呆组、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组、认知功能正常组,测定研究对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MMSE、画钟测验评分。结果 (1)Hcy水平痴呆组明显高于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组(P<0.05),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组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2)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Hcy水平升高是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3)Hhcy对MMSE总评分、定向功能、语言功能以及反应视空间功能、动作的计划性和执行功能画钟测验均有独立的危险性,其OR值分别为1.044、1.057、1.040、1.251。结论 Hcy水平升高是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总体认知功能、定向功能、语言功能以及视空间功能、动作的计划性和执行功能有独立影响作用。

    2011年23期 v.14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殷彦;聂亚雄;朱云龙;尹剑;

    目的研究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对局造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若干只SD雄性大鼠,参照Longa法略加修改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将神经功能评分为2分的18只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早期药物干预组、晚期药物干预组,每组6只。药物干预组分别于术后2h、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3d腹腔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80mg/(kg.d),各组未使用药物时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造模后第6天清晨再次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采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NSE和TNF-α含量。结果用药前3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SE含量和TNF-α含量比较,早期药物干预组、晚期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药物干预组与晚期药物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1年23期 v.14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颅脑损伤后同期行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体会

    金科;褚荣涛;

    目的探讨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缺损修补术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交通性脑积水治疗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缺损修补术的颅脑外伤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并发症、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手术在外伤后2~6个月内进行。全组病例颅骨塑性满意,术后无感染、分流管堵塞、过度分流等并发症。术后意识、精神症状、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脑膨出、脑积水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时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缺损修补术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2011年23期 v.14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临床分析

    高嵩涛;蔡启卿;姚伟涛;王家强;王闯建;王鑫;张鹏;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处理方法。方法将20例骶骨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分为2组:非手术组(A组)通过改变体位、局部加压、对症治疗等非手术方法处理;手术组(B组)通过再次清创缝合漏口加局部持续引流的手术方法处理。分别观察两种方法对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控制情况。结果两种治疗方法脑脊液漏停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创口愈合时间A组短于B组,B组病人有1例发生深部感染并发颅内感染。结论通过非手术方法能够较好的控制骶骨肿瘤术后脑脊液漏并发症的发生。

    2011年23期 v.14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熊新华;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20例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者组(A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B组),每组60例。对所入选患者测量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BI)、血流变、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计算腹围指数(IBM)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其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腹围指数、血压均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低于后者。结论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高黏血症、高血脂、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2011年23期 v.14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血清CagA Hp-IgG与青年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沈斌;李军;

    目的探讨血清CagA Hp-IgG含量与青年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青年脑梗死患者56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空腹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CagA Hp-IgG含量及实验组的血白细胞、hs-CRP、血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实验组血清CagA Hp-IgG阳性率62.5%(35/56),对照组阳性率28%(14/50),实验组血清CagA Hp-Ig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CagA Hp-IgG阳性患者hs-CRP、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血清CagA Hp-IgG阴性患者(P<0.01,P<0.05),而血白细胞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agA Hp-IgG含量与青年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可能是通过提高hs-CRP、血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机制实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1年23期 v.1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赵建民;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96例随机分成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用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6%)高于对照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7d、14d和21d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14d和21d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2011年23期 v.14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1例临床分析

    陈凤民;邢燕;高丽;

    目的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1例HS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均为急性起病,均有发热、抽搐及意识障碍。其中嗜睡1例,昏迷10例,脑神经损害6例,精神症状3例。神经症状出现最早时间为24h。血清及脑脊液检测HSV-IgM均为阳性,全部病例进行脑电图、头颅CT、MRI检查均显示异常。结论 HSE起病急,惊厥及意识障碍是本病的特征,HSV-IgM阳性是本病确诊的依据,CT、MRI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2011年23期 v.14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不同剂型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分析

    石宏;谢军平;相恒杰;

    目的探讨癫患儿使用不同剂型丙戊酸钠制剂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82例服用不同剂型丙戊酸钠患儿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分为丙戊酸钠缓释片组261例,丙戊酸钠口服片组223例,丙戊酸钠普通片剂组98例,对3组监测结果及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丙戊酸钠缓释片组血药浓度谷水平为(72.56±18.62)mg/L,口服液组为(50.23±21.88)mg/L,普通片剂组为(41.43±19.87)mg/L。缓释片组血药谷浓度最高,普通片剂组最低,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释片组与口服液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片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丙戊酸钠缓释剂血药谷浓度相对较高,且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2011年23期 v.14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路优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蒋喜巧;

    目的观察路优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路优泰300mg口服,3次/d,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爱丁堡斯堪地纳维亚神经功能缺失改良量表(NES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8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及NE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优泰治疗PSD疗效好,安全性高,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并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11年23期 v.14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临床分析

    陈大普;韩宏杰;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9-06~2010-06手术治疗的2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所有患者明确颈动脉狭窄70%~99%。术中放置转流管,常规应用补片修复成形,常规使用肝素抗凝。结果本组中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出现暂时性的声音嘶哑1例;颈部血肿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通畅;术前头晕、头胀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简单、较为安全的方法。术中精细操作,合理使用转流管、补片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11年23期 v.14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以反复基底节区脑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很可能脑淀粉样血管病临床分析

    吴川杰;连亚军;陈洁;郭娜娜;

    <正>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CA)是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脑内血管导致症状性脑血管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血管破裂而致反复和多灶的自发性颅内出血,部分患者伴有脑缺血和痴呆。CCA是造成血压正常的老年人自发性脑出血的重要原因[1]。CCA所引起的自发性颅内出血常见的部位是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

    2011年23期 v.1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 弹簧圈辅助Onyx 18胶栓塞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分析

    吴刚;李连;韦红恩;刘寿堂;朱达;赵黎明;刘诸敏;唐玺和;

    目的探讨应用Onyx 18胶结合弹簧圈栓塞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例自发性CCF患者应用Onyx 18胶结合弹簧圈栓塞的手术过程、随访结果,并讨论其疗效。结果 1例采用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海绵窦入路成功栓塞CCF,瘘口完全闭塞,出院时症状消失,完全治愈;另1例采用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海绵窦开口入路成功栓塞CCF,术后造影评估:瘘口次全闭塞,出院时症状改善,院外行颈总动脉按压,随访2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2例均随访6个月,未见症状复发。结论经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途径,较易到达海绵窦内,海绵窦内栓塞为闭塞CCF瘘口的理想部位,Onyx 18胶能在海绵窦中形成良好弥散,结合弹簧圈的应用有利于瘘口的闭塞,减少危险吻合的发生率。海绵窦内栓塞空间较大,需要材料较多,费用昂贵,海绵窦瘘口处栓塞并结合术后颈总动脉按压同样能治愈部分单纯CCF病人。

    2011年23期 v.14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伴血清甲状腺激素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马淑君;吴志杰;林莉冰;高镇松;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FT3、FT4及TSH)异常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游离三点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将65例结果异常者定为研究组,与对照组313例结果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中血清甲状腺激素异常率为20.77%。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住院次数、诊断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岁以下者血清TSH值明显低于40岁以上者(P<0.05),单纯型精神分裂症者TSH明显低于偏执型者(P<0.05)。结论女性、多次住院、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易出现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应加以关注。

    2011年23期 v.14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崔晓;李晓宾;董瑞国;张冠群;刘君;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均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β-七叶皂甙钠。在脑梗死后1d、5d、14d行MRI检查,计算并比较2组间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水肿吸收率(△V)、各序列的信号强度比(SIR)、信号强度比相对变化率(△SIR)、相对ADC(rADC)。结果脑梗死后14d,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后5d和14d,治疗组T1WI的S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T2WI、FLAIR序列的SI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脑梗死后5d,治疗组DWI序列的S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1WI、T2WI、FLAIR序列脑梗死后14d相对于5d的△S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梗死后5d,治疗组梗死区rAD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对缺血性脑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11年23期 v.14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诊治体验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血管内降温的疗效观察

    闫宫伦;

    目的对比血管内降温与体表降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降温疗效。方法 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降温组和体表降温组各28例,对比2组患者降温速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偏离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肌颤发生率等指标,2组患者颅内压、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血管内降温组中心温度降低迅速、并能维持目标温度(33℃~35℃),变异范围小;血管内降温组肌颤发生率与程度明显低于体表降温组,颅内压下降出现更早,并发症较少,预后优于体表降温组。结论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维持目标温度稳定、复温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效果较好。

    2011年23期 v.14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黄骥;欧阳娟;阳军;杨小华;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清CRP的含量,观察组按CRP结果<5mg/L、5~12mg/L、>12mg/L分为3组。对每位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HS)评分,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周分别进行评分,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组CRP阳性率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入院时和治疗后2周时NIHS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血清CRP升高是一个普遍的特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CRP水平与预后之间存在明确的联系,可将其用于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11年23期 v.14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急性脑血管病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

    蒋守洋;

    <正>急性脑血管疾病多数年老体弱,病情严重,抢救治疗时多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等,神经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发生率较高[1]。为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引起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

    2011年23期 v.14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叙事疗法对抑郁症的康复作用

    周志英;

    目的探讨叙事疗法对抑郁症康复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抑郁症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加用帕罗西汀联合叙事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4、8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测评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8周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各期HAMD和SDSS的测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抑郁症康复期应用叙事疗法,能有效改善其残留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其社会康复。

    2011年23期 v.14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纹状体内囊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郑艳宇;王妍;张新江;

    目的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SCI)的临床特点和与大脑中动脉局部病灶的关系。方法 5例发病在24h内入院的基底节区梗死患者,病灶直径>3cm,对其临床表现、发病72h内的头、颈部磁共振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5例梗死灶均局限在基底节区白质,无皮层受累,4例有早期运动进展;1例为病灶侧大脑中动脉夹层,3例病灶侧大脑中动脉主干中度以上狭窄。结论 SCI患者易发生早期运动进展,可能与病灶同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有关。

    2011年23期 v.14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更年期抑郁患者血清性激素与5-羟色胺测定结果分析

    高蕴秀;

    目的探讨女性更年期抑郁患者血清性激素、5-羟色胺水平,为临床激素替代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0例女性更年期抑郁患者及28例健康更年期妇女,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电化学检测仪测定血中5-羟色胺(5-HT)浓度。结果 2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雌二醇(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羟色胺(5-HT)平均值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更年期抑郁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负反馈性升高了卵泡刺激素,并致使5-羟色胺浓度降低。

    2011年23期 v.14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张晓虹;柳超萍;

    目的探讨TIA发作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100例TIA患者和91例对照者的血浆HCY浓度及相关传统危险因素。结果 TIA发作组血浆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浓度增高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1年23期 v.14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脑血管造影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刘超;任向阳;马聪敏;

    目的分析脑血管造影检查常见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06-05~2010-05收治的16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分析其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 16例患者经处理后,1例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余恢复良好。结论脑血管造影的常见并发症,以神经系统并发症最严重,导致残疾甚至死亡,需提高穿刺技术及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1年23期 v.14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韦宏;李莉;杨超;孙广利;刘飞;许明昭;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高血压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应用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EH-LVH)和高血压非左室肥厚组(EH-NLV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U-Ⅱ水平。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EH-LVH组血浆U-Ⅱ水平(4.8±1.5)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1.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H-NLVH组(1.8±1.6)μ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U-Ⅱ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r=0.518,P<0.01)。结论血浆U-Ⅱ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血浆U-Ⅱ可能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1年23期 v.14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康复治疗体会

    兰晓燕;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78例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9例在常规康复治疗下采用间歇导尿术,对照组39例在常规康复治疗下采用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7.4%,尿路感染率36.0%,对照组分别为23.1%、9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训练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重要的康复治疗意义。

    2011年23期 v.14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胸腰段脊椎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治探讨

    谢宗乾;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椎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09-07~2011-07我院诊治20例胸腰段脊椎脊髓损伤患者,给予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辅助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深部感染,未出现螺钉破出椎弓根、断钉、螺钉松动等严重情况。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2级不同程度的恢复。X线复查结果显示,骨折复位满意,cobb’s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都有很大程度地恢复。与术前cobb’s角相比(24.5°),术后明显减少(6.1°)(P<0.05)。与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相比(42.5%和76.2%),术后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明显提高(94.1%和97.2%)(P<0.05)。结论经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脊髓损伤,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2011年23期 v.14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紫外线照射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

    黄莹;

    <正>康复医学面临各种类型的瘫痪,年老体弱长期卧床与因疾病而制动的患者,均可导致皮肤受压而出现压疮。压疮经久不愈,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在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临床与康复治疗的进程和效果。怎样更有效地治疗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难题,也

    2011年23期 v.14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甲状腺手术致喉返神经损伤临床分析

    宋志刚;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所致喉返神经(RLN)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1年544例甲状腺手术资料,对甲状腺病变的位置及手术方法与RLN损伤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生不同程度一侧RLN损伤5例,损伤率为0.93%。结论甲状腺手术时RLN损伤与病变位置和手术方法明显相关,甲状腺手术时需在甲状腺固有包膜内进行,暴露喉返神经可降低损伤率。

    2011年23期 v.14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自发性小脑出血36例临床分析

    李爱红;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36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2例,好转20例,死亡4例。结论小脑出血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个体化治疗,降低病死率。

    2011年23期 v.14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老年低血糖性脑病26例临床分析

    王祖峰;娄勇;罗晓菊;

    <正>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昏迷、偏瘫、精神异常,酷似脑血管意外,极易误诊。现将我科2000-08~2010-09诊治的26例低血糖脑病报告如下。

    2011年23期 v.14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住院高血压患者58例临床分析

    蔡明;朱嗣恒;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的原因及并发症状。方法对我科2010-10~2011-07住院治疗的5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表现为血压波动较大、靶器官受损。结论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用药及终身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或防止并发症。

    2011年23期 v.14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急性醉酒后意识障碍60例病因分析

    杨玲;

    <正>我院急诊神经科2007-10~2010-05收治60例急性醉酒后意识障碍患者,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33~65岁,平均47.5岁。既往史:高血压史10例(16.7%),心脏病史4例(6.7%),余46例均健康(76.7%)。发病至入院平均

    2011年23期 v.14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

    王静;

    目的观察脑卒中构音障碍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脑卒中合并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康复组)和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组(对照组)各18例。康复组接受发音器官及颜面肌肉的康复训练,对不同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提倡家属参与全程康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治疗后康复组较对照组构音障碍与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音障碍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致残率低,生活质量高,生活自理能力强。

    2011年23期 v.14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用药体验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刘永生;李卫红;岳彩磊;董慧芳;靳建华;李斌;尹学习;王泽虎;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92例住院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银杏达莫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连用14d。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连用14d。14d后评定2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6%,对照组6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1年23期 v.14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在ICU治疗意识障碍的疗效分析

    谢朝阳;

    目的探讨醒脑静与纳洛酮在ICU治疗意识障碍的疗效。方法将ICU病房收治的224例各种原因导致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与醒脑静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纳洛酮治疗,对2组总有效率及GC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ICU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和纳洛酮联合用药治疗意识障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纳洛酮,值得临床应用。

    2011年23期 v.14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美卡素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PPARγ的影响

    冯涛;

    目的探讨美卡素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A组(正常组)、B组(假手术组)、C组(模型组)、D组(干预组)。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利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PARγ表达变化,采用Zea Longa 5分制标准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A、B组海马CA1区PPARγ均有表达,神经行为学评分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PARγ表达减少,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高,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相比PPARγ表达增多,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卡素可以增加急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PPARγ的表达,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具有脑保护作用。

    2011年23期 v.1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左旋多巴诱发运动并发症临床分析

    常娜;刘大建;高林;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诱发运动并发症的临床对策及疗效。方法对32例出现不同类型运动并发症的PD患者调整左旋多巴剂型、用法、用量,并联合DR激动剂治疗,治疗前后应用UPDR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UPDRS评分明显下降,有效率达80%。结论左旋多巴制剂联合DR激动剂能有效改善左旋多巴诱发运动并发症。

    2011年23期 v.14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安全性评价

    周燕;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安全性。方法 100例入选患者被随机分成Ⅰ组(10mg阿托伐他汀组)和Ⅱ组(40mg阿托伐他汀组)各50例,持续用药3个月,记录服药后不良反应。结果Ⅰ组腹胀2例,便秘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0%;Ⅱ组肝功能轻度异常1例,便秘1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0%;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011年23期 v.14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长春西汀注射液与脑蛋白水解物等的配伍禁忌

    赵继铃;冀建伟;张鑫;

    <正>长春西汀(Vinpocetine)是从夹竹桃科小蔓长春花中提取出的一种吲哚类生物碱,具有高脂溶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其药理作用主要有:(1)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系统,抑制脑磷酸二酯酶活性,舒张血管平滑肌,增加脑部血液供应,特别是脑灰质和病灶部位的血液供应;(2)改善脑代谢,增加脑部动静脉血含氧量,促进血红蛋白的氧释放,改

    2011年23期 v.1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医院西药房管理探索

    何勐;

    <正>医院西药房是医院药品集散重地,是药剂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对患者、关乎最终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平台,也是展示一个医院良好形象的窗口,因此药房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认知度和人们的就医选择,药房管理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药品的疗效,也关乎医院的经济

    2011年23期 v.14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胞二磷胆碱联合血栓通治疗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50例疗效观察

    翟文红;周彦峰;

    目的观察胞二磷胆碱联合血栓通对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01~2011-01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给予胞二磷胆碱0.5g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滴,1次/d;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1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2组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43/50),对照组总有效率68%(34/50),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未见皮疹、恶心、肢体麻木等不良反应。结论胞二磷胆碱联合血栓通较单纯应用胞二磷胆碱治疗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症状改善明显,有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2011年23期 v.14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医疗技术

  • 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张波;代艳;张建斌;张书仁;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影像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CTA影像结果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CTA模拟手术入路对动脉瘤夹闭术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我科2005—2010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48例,每位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行CTA扫描,根据CTA影像诊断结果及在CT工作台上的模拟手术入路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患者术中证实动脉瘤154个。所有患者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CTA定位诊断、形状及与周围关系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结论依据CTA检查结果即可进行动脉瘤手术,在CT工作台上模拟手术入路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011年23期 v.14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DSA分析

    周旭平;楚冰;邵国富;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和DSA表现。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以来收治的34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DSA表现。结果 (1)34例患者均表现为急性脑卒中,其中脑出血21例(61.8%),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8.8%),脑梗死10例(29.4%)。(2)所有患者均经DSA确诊,DSA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伴有颅底不同程度烟雾状异常增生的血管网;双侧病变25例,单侧病变9例;部分病例有侧支代偿;另有4例患者检出4枚动脉瘤。结论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以急性脑卒中为主,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出血,尤其是脑室出血,其次是脑梗死。DSA是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对发病年龄较轻的卒中患者应行DSA检查明确诊断。

    2011年23期 v.14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垂体腺瘤经鼻蝶显微手术切除24例临床分析

    牛国策;牛光明;娄金峰;周兴;刘海巍;

    <正>垂体腺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1/10万,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1],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发展和临床技术的不断积累,在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已成为首选手术方式[2]。现将我科2010-07~2011-09收治的24例垂体

    2011年23期 v.14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5例临床分析

    易振恒;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10~2010-10收治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血肿基本或全部清除时间l~7d,血肿清除率93%~100%,穿刺针留置时间2~7d。存活86例,死亡9例,病死率9.5%。对存活的86例患者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疗效,总有效率84.8%。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好,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2011年23期 v.14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秦福双;

    目的探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010-01~2011-01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89例,急性期进行常规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并进行随访,于发病1周后进行CT平扫。结果 18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急性期常规CT扫描检出80例有脑梗死病灶,检出率42.33%;脑CT灌注成像检出180例有脑梗死病灶,检出率95.24%。结论脑CT灌注成像检查可及早、准确检测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治疗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011年23期 v.14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急诊后颅窝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27例临床分析

    刘桂彪;黄河清;陈家康;文超勇;陆建吾;李学东;郑捷敏;薛建荣;

    <正>后颅窝手术后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5%~13.4%,为幕上开颅的3倍[1]。我科自1998-01~2010-03共行急诊后颅窝开颅手术157例,并发颅内感染27例(17.20%),与择期后颅窝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相比明显增高,现予以报告,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1临床资料

    2011年23期 v.14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硬膜外腔注射消炎镇痛液与臭氧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疗效观察

    曹保纲;张捷;王志勇;韩靠山;

    <正>腰椎间盘脱出症主要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完全破裂和髓核组织的脱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根或股神经根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腰椎间盘脱出症采取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手术治疗风险较大,患者不易接受。我院疼痛科2009-08~2011-06采用硬膜外腔注射消炎镇痛液与臭氧治疗36例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效果良好,现

    2011年23期 v.14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联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鲍颂杨;苏晓娇;

    目的探讨联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基础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认知和行为的联合干预。采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比较2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 116例患者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康复随访,在第1月和第3月时,BI、FMA均高于入组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在第1月和第3月时BI、FMA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联合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1年23期 v.14 8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癫手术治疗中皮层电极定位的应用

    宋宇;

    <正>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脑一过性功能障碍症候群的疾病,脑细胞的突然性异常放电导致癫患者出现发作性、反复性脑功能紊乱。自2006年,我们运用术中皮层电极定位技术,并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癫患者致灶术前精确定位[1],采用相应多种方式手术治疗,并对原发

    2011年23期 v.14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中医中药

  • 缪刺法与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分析

    楚海波;付俊丽;廉全荣;董华丽;赵高峰;

    <正>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符合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中风的诊断标准,并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未接受手术及

    2011年23期 v.14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卢春生;于凌燕;乔丽;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舒血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评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灸配合舒血宁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后遗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2011年23期 v.14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中西药加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

    李学军;

    <正>笔者采用中西药配合针灸疗法治疗眩晕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为门诊或住院病人,均以眩晕或头晕为主诉就诊,男30例,女48例;年龄26~79岁,平均62岁;高血压47例,低血压3例;颈椎CT或MRI提示颈椎病

    2011年23期 v.14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

    贺秋平;朱艳玲;

    <正>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急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是迅速进展而大多可恢复的运动性神经病,主要病变是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性脱髓鞘,致患者四肢对称性无力,严重者可累及肋间肌和膈肌致呼吸麻痹。2%~10%的患者可有明显伤残后遗症。因此,GBS患儿的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患儿恢

    2011年23期 v.1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综述与讲座

  • 脑出血神经保护的治疗进展

    王运良;曾志磊;娄季宇;

    <正>脑出血(ICH)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卒中类型,尽管医学技术和外科手术不断进展,ICH仍是致死性和难以治愈的疾病。目前的治疗选择仅限于支持性和康复治疗证实能改善ICH预后。此外,预防血肿扩大、血肿清除和维持最佳脑灌注压等措施在随机临床试验中尚未有确切证据证

    2011年23期 v.1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雌激素对缺血性脑损伤作用机制的新进展

    张芳芳;周俐红;周海燕;

    <正>近年来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雌激素(estrogen,E)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状态下神经细胞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现就雌二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11年23期 v.14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病例报告

  • 双侧面神经麻痹2例临床分析

    李明军;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一般在临床上多见为单侧面神经麻痹,而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则非常少见,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0.3%~2%[1]。年发病率约为五百万分之一。本文报道2

    2011年23期 v.14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口服大剂量碳酸锂中毒1例报告

    王岚;白亮;李承晏;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39岁,因神志不清2d于2010-08-22入院。患者既往有躁狂性精神障碍,无肝肾疾病,平时间断口服碳酸锂片0.5g/d,于入院前1周出现精神抑郁,有自杀倾向,头部CT未见异常,入院前2d口服碳酸锂80片(20g),出现表情淡漠,行走不稳,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口吐白沫,

    2011年23期 v.14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