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帕金森病患者PINK1 LRRK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赵辉;董丽果;牟英峰;陈玉民;杨新新;丁新生;

    目的探讨PINK1基因rs45530340位点及LRRK2基因rs149194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晚发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2例晚发散发性PD患者和1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入组者均来自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包含多态位点的目的基因片段,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AGE)检测PCR产物。对PCR产物分别用DNA限制性内切酶NlalV和SmlI进行酶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硝酸银染色检测酶切产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分析基因型,计算所有研究对象两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1)PINK1基因rs4553034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晚发散发性PD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基因型:χ2=1.572,P=0.456;等位基因:χ2=1.318,P=0.251)。(2)LRRK2基因rs1491942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晚发散发性PD组与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χ2=6.802,P=0.033;等位基因C:χ2=7.448,P=0.006,OR=1.571,95%CI=1.135~2.176)。结论 (1)PINK1基因rs45530340多态位点可能不是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晚发散发性PD患者的危险因素。(2)LRRK2基因rs1491942多态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是淮海地区汉族人群晚发散发性PD患者的危险因素。

    2013年24期 v.16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低剂量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张鹏;高志强;孙高慧;戴瑛;高俊凤;贾鹏;

    目的比较低剂量尿激酶(UK)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分为rt-PA(0.9mg/kg)静脉溶栓组23例,低剂量UK(50万~70万IU)静脉溶栓组19例,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24h、10d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治疗前与治疗后10d的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2组溶栓后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1)rt-PA组及UK组治疗后24h、10d的NIHSS及Barthel评分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2组间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24h、10d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t-P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7%,UK组为78.9%,rt-PA组总有效率较UK组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3h组总有效率92.3%,UK3~6h组总有效率50.0%,rt-PA治疗组总有效率与UK3~6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溶栓后rt-PA组脑出血2例,均为非症状性,UK组无脑出血,2组均无其他系统出血并发症。结论低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3h内急性脑梗死与rt-PA相比同样有效,且安全性更好。

    2013年24期 v.1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MRS及DWI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张雪峰;高洁;王亮;刘超;欧阳雪晖;郭靖;郭世欣;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磁共振波谱(1H-MRS)在诊断脑胶质瘤及评价其分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0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DWI及MRS检查,通过测定脑肿瘤实质部分、对照正常侧的ADC值及比值(rADC)、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水平及其比值,结合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1H-磁共振波谱(1H-MRS)在诊断脑胶质瘤及其分级中的作用。结果 (1)高级别组患者ADC值与rADC值均显著低于低级别组,相关分析发现ADC值与rADC值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2)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患者NAA/Cho、NAA/Cr显著降低,Cho/Cr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NAA/Cho、NAA/Cr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Cho/Cr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结论通过检测rADC值、NAA/Cho、NAA/Cr、Cho/Cr的变化,可以评价低级别及高级别的脑胶质瘤,为术前分级提供重要的指导。

    2013年24期 v.16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中央沟下点直接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司文;江坤;王文杰;吴瑞岳;李庆龙;牛国盛;

    目的探讨中央沟下点直接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5例,出血量50~100mL,平均59mL。均行直接经中央沟下点分离外侧裂行血肿清除术。结果血肿淸除率>90%19例,70%~90%6例。无再出血及并发脑梗死。随访3~6个月,恢复良好(ADLⅠ级、Ⅱ级)10例(40.0%),中残(Ⅲ级)12例(48.0%),重残(Ⅳ级)2例(8.0%),植物生存(Ⅴ级)1例(4.0%)。无死亡病例。结论中央沟下点直接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副损伤轻、并发症少、预后好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2013年24期 v.16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半椎板切除显微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分析

    李斌;谭卫;冯屹;黄斌;刘开生;杨磊;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显微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06—2012-12收治的32例半椎板切除显微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的30例全椎板切除术患者作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 2组肿瘤完全切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总改善率、脊柱稳定性上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半椎板切除显微术治疗椎管内肿瘤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2013年24期 v.16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前列地尔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刘前君;李文强;徐光燕;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的影响。方法将2007-06-2012-07在我院就诊的80例IS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前列地尔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前列地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加用20μg前列地尔静滴治疗,持续14d。比较2组临床疗效、BDNF和MMP-9的变化。结果前列地尔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和80.0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则明显增高(P<0.05),经治疗2组BDNF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MMP-9则明显下降(P<0.05),前列地尔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有效改善IS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血浆BDNF水平及降低MMP-9含量可能是其治疗IS的可能作用机制。

    2013年24期 v.16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亚低温联合丁苯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潘登;谭军;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丁苯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MCAO模型,梗死2h后再灌注,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丁苯肽组及亚低温联合丁苯肽组(联合组),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病理变化及大脑缺血面积并比较。结果 (1)丁苯肽组与联合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且联合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丁苯肽组(P<0.01)。(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丁苯肽组与联合组SO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P<0.01),且联合组与丁苯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模型组、丁苯肽组及联合组病理学检查均较假手术组差,但联合组好于丁苯肽组好于模型组(P<0.01)。(4)模型组、丁苯肽组及联合组脑缺血面积较假手术组增大,而联合组<丁苯肽组<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丁苯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2013年24期 v.16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听阈正常的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意义

    张继华;马彩云;尚清;吴丽;王家勤;李靖捷;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听阈正常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00例听阈正常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BAEP的变化规律;按年龄分组比较两个年龄段之间各波的延长时间。结果 (1)BAEP正常10例,异常90例,BAEP表现为Ⅰ、Ⅴ波潜伏期(PL)延长,Ⅲ~Ⅴ、Ⅰ~Ⅴ波峰间期(IPL)延长;(2)随着年龄增长,Ⅴ波PL与Ⅲ~Ⅴ波IPL延长时间越长。结论Ⅰ波、Ⅴ波延长对早期诊断听阈正常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具有一定的意义,说明即使听阈正常也可能存在听觉传导通路异常,且随着年龄增加,脑干上段受损越严重。

    2013年24期 v.16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补阳还五汤对脑卒中患者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龚道凯;张学敏;

    目的观察和评价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脑卒中对患者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辅助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和记录。结果 2组血清TC、TG、HDL-C、LDL-C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颈动脉IMT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动脉R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对纠正脑卒中患者的脂代谢异常有积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可作为脑卒中辅助治疗手段予以推广应用。

    2013年24期 v.16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60例临床分析

    徐圣君;赵晓平;

    目的对老年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了解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资料,对患者基本情况、合并基础性疾病、临床治疗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老年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71岁、病程>3周、临床存在意识障碍、出血性脑卒中、有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行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等均为老年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各因素内部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是老年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综合患者基本情况、合并基础性疾病、临床治疗等情况有效防治,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2013年24期 v.16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80例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浓度特点的临床研究

    尚进;肖峰;高健;杜静;

    目的探讨血尿酸浓度与脑梗死之间的联系,为临床中治疗脑梗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1-12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8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2组患者的血尿酸。结果研究组血尿酸浓度(491.4±88.5)μmol/L,对照组为(397.5±57.4)μmol/L,研究组的血尿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2,P<0.05);研究组血尿酸升高率71.25%,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047,P<0.05)。大面积脑梗死血尿酸升高率为88.3%,腔隙性梗死血尿酸升高率为20.0%,大面积脑梗死血尿酸升高率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927,P<0.05)。康复、未愈和死亡患者出现血尿酸升高率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浓度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尿酸浓度,并且随着血尿酸的增高,患者预后越差,临床中依据血尿酸浓度能够指导脑梗死的治疗,从而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2013年24期 v.16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

    姚宏伟;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11-12我院脑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53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根据肿瘤大小、主体生长方向、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等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结果本组53例患者41例采取经翼点入路,7例经额下入路,5例经额下翼点联合入路。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30例(56.6%),SimpsonⅡ级切除17例(32.1%),SimpsonⅢ级切除6例(11.3%)。视力改善率64.2%(34/53)。术后恢复良好41例,优良率为77.4%,中度残疾6例(11.3%),重度残疾3例(5.7%),死亡3例(5.7%)。结论详细的术前准备和个体化的手术入路以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巧,充分囊内切除肿瘤,术中注意视神经及重要血管的保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2013年24期 v.16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1例临床分析

    兰俊;黄桂梅;高冉;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转归。方法对21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1例患者均有脑膜刺激症状,部分有脑实质损害表现,均经病原学确诊。17例留院治疗,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5-Fu)治疗12例,AmB(或脂质体)联合氟康唑(FCZ)治疗5例。除药物降颅压外,脑室外引流术5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随访观察治愈10例,死亡7例,治愈率58.8%。结论 CNM误诊率高,早期确诊,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好。对颅压显著增高者行脑室引流术能较快缓解症状、缩短疗程,改善预后。

    2013年24期 v.16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持续颅内压监护在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李毅毅;马宝新;刘克君;

    目的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护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02—2013-03本院诊治的64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护,比较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颅内压较高者的病死率、植物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颅内压较低患者,颅内压>60mmHg及41~60mmHg者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护在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作为了解患者预后及制定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

    2013年24期 v.16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

    廖断修;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黛力新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同时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8%(56/61)vs.70.5%(43/61),P<0.05]。治疗组治疗4周末HAMD评分、CSS评分、MoC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黛力新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且对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3年24期 v.16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陆成;黄进;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该疾病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变化影响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监测血压变化后,进行分组(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对比分析4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血生化指标以及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98例患者中,勺型组40例,非勺型组28例,超勺型组20例,反勺型组10例,4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患者入院时与3个月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与其余3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3个月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分别与入院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往往表现有血压昼夜节律出现异常现象,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等预后情况,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2013年24期 v.16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临床观察

    李春亮;李红姣;劳晓玲;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4例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出生后不同时段NBNA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血清MBP、S-100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出生后第7天2组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14、21天治疗组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MBP、S-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BP、S-1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临床效果显著。

    2013年24期 v.16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变化研究

    蔡乃青;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02—2013-05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体检的健康同龄人6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甲襞微循环与不同切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观察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甲襞微循环与不同切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3期患者高于1期与2期患者,2期患者则高于1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对较差,且分期越高者检测水平越差,因此可用于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2013年24期 v.16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脑出血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胡锦全;李贞艳;张跃亮;刘勇;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122例脑出血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出血后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率23.8%。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律失常、心电图ST-T改变、心肌酶谱改变及心功能不全。结论脑出血后脑心综合征发病率较高,定时检测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改变对早期识别与预防脑心综合征、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2013年24期 v.16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神经节苷脂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陈明双;杨旭;黄春兰;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06—2013-02于本院治疗的6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比较2组总有效率与治疗前后的Gesell量表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Gesell量表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

    2013年24期 v.16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叶大智;

    目的探讨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8—2013-01本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的神经传导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与4个疗程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神经传导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改善较为积极,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2013年24期 v.16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

    郭月萍;康钧;李立;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1-01—2013-02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胞磷胆碱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1个月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2周及1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及生活能力缺陷,疗效优于胞磷胆碱。

    2013年24期 v.16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奥氮平联合舒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江涛;江学锋;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舒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单独应用奥氮平治疗,观察组应用奥氮平联合舒必利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4%,对照组为69.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嗜睡及便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舒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2013年24期 v.16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文拉法辛联合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

    郑友玲;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氯丙嗪口服,观察组患者接受文拉法辛联合氯丙嗪口服,疗程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估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治疗后8周,观察组BPRS总分及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8周,2组SAN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SAN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拉法辛联合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可显著改善阴性症状,不良反应小。

    2013年24期 v.16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神经节苷脂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

    李森;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降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比较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和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7%(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2013年24期 v.16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血栓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范玉党;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6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并监测血糖、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均在发病6~72h内给药。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血栓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为71.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2013年24期 v.16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支架辅助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分析

    罗妙泉;李劲松;张敬泉;胡威;刘光普;

    目的探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辅助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1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中,10例采用平行式栓塞,5例采用顺序式。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并行弹簧圈栓塞,栓塞后造影复查见完全栓塞及大部分栓塞13例,部分栓塞2例,15例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DSA,均未见复发,部分栓塞的2例患者复查造影时残腔消失,未发生脑出血及脑梗死。结论通过支架辅助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采用平行式或还是顺序式均安全、有效,具有致密栓塞率高的特点,栓塞疗效满意。

    2013年24期 v.16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美多巴单用及联合二氢麦角隐亭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李普蕾;恽文伟;

    目的探讨兰美多巴单用及联合二氢麦角隐亭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美多巴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二氢麦角隐亭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81%,2组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多巴联合二氢麦角隐亭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疗效满意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3年24期 v.16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刺激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谢爱明;

    目的探讨刺激性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刺激性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出院时的Karnofsky预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激性护理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日苏醒,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2013年24期 v.16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银杏达莫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高血压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护理

    梁爱琴;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高血压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护理经验。方法选择130例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及常规降压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2组均同时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远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高血压性脑梗死在配合护理干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2013年24期 v.16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舍曲林治疗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王建;王俊;李运明;房妮妮;王庆松;

    目的探讨舍曲林对青年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治疗效果。方法青年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时采用Hamiliton抑郁量表(HAMD)、Spitzer生存质量指数量表(QLI)、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进行筛选评分,对符合抑郁状态诊断的4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同时给予舍曲林治疗,治疗8周后采用Hamiliton抑郁量表(HAMD)、Spitzer生存质量指数量表(QLI)、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2组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评分、健康感觉、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以及对前景的认识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抑郁情况与常规组比较明显改善(P<0.01)。结论舍曲林可明显改善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013年24期 v.16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杜雪平;李天慧;

    目的动态观察新生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探讨血清IGF-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病情的早期诊断、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01—2012-12收住的HIE患儿62例为观察组(HIE组),并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以同期正常健康新生儿18例为对照组(正常组),观察2组血清IGF-1水平变化。结果 HIE组急性期血清IGF-1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E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E组恢复期血清IGF-1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E组急性期轻度与中度、重度间IGF-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重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E组恢复期轻度与中度、重度间IGF-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重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IGF-1水平变化有助于临床对病情轻重的分度,对HIE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作用。

    2013年24期 v.16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前额叶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

    谭西英;郭志勇;王宇;刘丽娇;张会;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前额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的特点。方法以31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组,以30例脑卒中患者为病例对照组,以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3组在入组24h内采用多体素1 H-MRS检测双侧前额叶各生化代谢物的变化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研究组左右侧前额叶NAA/Cr值均低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左侧前额叶Cho/Cr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双侧前额叶NAA/Cr值与HAMD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均P<0.05),而双侧前额叶Cho/Cr值与HAMD评分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前额叶神经元代谢的异常可能是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2013年24期 v.16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

    陆海;郑晶;刘保华;周威;张列祥;

    目的分析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病死率及再出血情况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个月(21.39±4.29)、4个月(11.34±4.39)、病死率(6.98%)、再出血率(11.6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可有效解除血肿占位,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更好保护,且其术后病死率和再出血率均显著降低。

    2013年24期 v.16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失眠患者血浆5-HTNE及SOD的影响

    李延红;李香;陈文武;

    目的通过对失眠症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观察血浆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探讨SGB改善睡眠的机制。方法确诊的失眠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SGB组20例,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d,安定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10d,治疗前后2组患者均抽血检测血浆5-HT、NE、SOD的含量,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SGB组和安定组失眠治疗效果无差别,患者睡眠都得到明显改善;SGB组和安定组治疗前血浆中5-HT含量、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N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SGB组及安定组5-HT含量、SOD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NE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GB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睡眠,其治疗作用和安定相似,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血浆中5-HT含量、SOD活性,降低NE含量这一途径实现的。

    2013年24期 v.16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

    杨卓成;洪涛;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行全凭静脉麻醉术的小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药物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2组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后恢复指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切皮时、手术结束后与麻醉诱导前SBP、DB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诱导后SBP、DBP较麻醉诱导前差异显著,手术切皮时HR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治疗组患儿术后自主恢复呼吸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76%,对照组为23.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波动,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2013年24期 v.16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6例疗效分析

    张玉清;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1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6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1.0%)明显高于对照组(38.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2%)明显低于对照组(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优于常规开颅减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13年24期 v.16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26例临床分析

    穆春雷;王旭光;

    目的分析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03—2012-12收治的26例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单侧鼻蝶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26例患者实施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5例;术后残瘤出血再次手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3.85%;术中脑脊液漏3例,均取自体脂肪或肌肉和生物胶修补,术后无脑脊液漏,1例术后脑脊液漏术中未发现,再次鼻蝶窦修补痊愈;术后一过性尿崩5例,经口服弥凝后尿量正常;垂体功能低下2例,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熟悉手术局部解剖,熟练掌握手术技能,才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

    2013年24期 v.16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MRI和CT诊断比较及影响因素

    闫志海;李计成;戴如飞;李晓明;闫超;张尊国;蔡军;

    目的探讨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CDH)的磁共振(MRI)和计算机体层扫描(CT)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9-08—2013-08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患者共56例,其中双侧血肿23例;行MRI及CT检查比较其对复发血肿的诊断意义及复发血肿影响因素。结果 MRI及CT在复发血肿诊断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年龄、双侧血肿、脑萎缩及脑组织回弹速度、术后血肿残留量与术后再出血有相关性,而患者性别、口服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引流时间与术后再出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RI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复发诊断优于CT,高龄、双侧血肿、脑萎缩,脑组织回弹速度越慢、术后血肿残留量是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

    2013年24期 v.16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熊志云;艾文兵;

    目的分析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大骨瓣组61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钻孔引流组60例给予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死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大骨瓣组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80%)90.16%,明显高于钻孔引流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40,P<0.05);大骨瓣组病死率(1.64%)与钻孔引流组(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59,P>0.05);钻孔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8.33%(5/60),与大骨瓣组的11.48%(7/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43,P>0.05);钻孔引流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大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34~89mL)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血肿清除率高的优势,而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在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医师应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从而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2013年24期 v.16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重度脑出血患者急诊滞留时间与预后关系

    黄燕秋;

    目的分析重度脑出血患者急诊滞留时间(emergency department time,EDT)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03—2013-04急诊入院的脑出血(ICH)患者68例,统计其创伤后初治时间、发病、血肿大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年龄、血肿位置、大小以及GCS评分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度脑出血患者滞留时间长且病死率高。急诊滞留时间与病死率无明确关系,并不是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3年24期 v.16 71-7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诊治体验

  • 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冀战一;杨春华;谷红丽;

    目的探讨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一般药物治疗外同时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进行一般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MMSE、MOCA、LOTCA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MMSE、MOCA、LOTCA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2013年24期 v.16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高压氧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效果观察

    林军华;曹春华;金梅;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在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6-03—2011-03本院收治296例首次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8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1个疗程与2个疗程的NIHSS评分及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疗程与2个疗程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在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中的效果较好,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较高。

    2013年24期 v.16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幕上蛛网膜囊肿29例分析

    黄毅;黄纯真;赵冠焱;

    <正>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9例患者,男21例,女8例;年龄7~26岁。临床症状以规律性头痛为主,伴有癫疒间发作7例,认知能力下降5例,额叶精神症状1例,伴头围增大儿童1例。1.2辅助检查29例病人均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颞部13例,额颞部6例,颞枕部6例,额部3例,顶部1例。CT扫描囊肿密度与脑脊液密度相当,部分伴有病灶周围颅骨隆起和骨质变薄。MRI提示囊肿信号均为长T1、长T2,与脑脊液信号一致。边界清楚,无增强效应。1.3手术方法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术前贴头

    2013年24期 v.16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

    侯林;

    目的探讨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设为观察组;另选择本院2007-03-2009-11收治的30例应用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设立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术后GC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GCS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2013年24期 v.16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血清胆红素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王元伟;陈孝东;张高明;马小波;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组)患者和70例健康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VBI组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BI组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而直接胆红素水平可能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2013年24期 v.16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观察

    芮霄枫;鲍晓冬;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5-09以来共接诊神经性尿频患儿78例,其中39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消炎痛治疗,另39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医中药辨证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对2组患儿综合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痊愈12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对照组痊愈8例,好转1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3年24期 v.1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作用

    周剑;易彤波;许斌;葛兰;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09—2012-12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7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分离肋臂神经38例,未分离及切除38例。在保留离肋臂神经的患者中,34例上臂感觉无异常,4例出现感觉异常,但无局部肿瘤复发的情况,异常率为10.53%;而在离肋臂神经切除的患者中,10例患者术后上臂感觉无异常,28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异常率为73.68%。2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384,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治疗过程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患者的治疗无明显影响,且无其他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2013年24期 v.16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朱叶琳;

    目的分析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以68例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组),按照1:1匹配的方法随机选择科室同期收治的68例不合并压疮的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和病史资料。结果 2组患者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1)。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观察组糖尿病基础病史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意识状态差,昏迷和昏睡率高,且平均肌力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具有自身的临床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监测,以预防脑卒中患者压疮的发生。

    2013年24期 v.16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8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诊治体会

    任麦青;

    <正>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是儿科临床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是一组与发热有关的非颅内感染所致的惊厥,约占小儿人群的5%~6%,发病率为3~5%,多发生于0.5~5岁小儿,高峰年龄为9~18个月,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有2%~7%的患者转为癫疒间[1]。现将我院2006-05—2012-05收治的86例高热惊厥患儿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高热惊厥患儿,男54例,女32例,男女比例为1.7∶1;<3岁60例,3~6岁20例,7~12岁6例;其中<6个月3例;初次惊厥年龄>6岁1例;首次发生惊厥者62例,再发24例。惊厥发作时体温>38.5度者76例,惊厥发作于病程24h内者78例,惊厥持续时间<5min者80

    2013年24期 v.16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临床分析

    魏耀辉;崔剑;

    <正>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是指CO中毒患者经抢救在急性中毒症状恢复后经过数天或数周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1]。现将80例一氧化碳中毒反迟发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情况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4—2011-04收治的DEACMP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5~78岁,平均(46.3±2.1)岁。昏迷时间1h~14d,平均5.6d,昏迷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6例、24例、40例。假愈期1~50d,平均(15.6±3.1)d。临床症状:(1)轻度:表现为脑组织轻微损伤,计算力、记

    2013年24期 v.16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持续性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发性神经病转归的影响

    祝清秀;

    <正>多发性神经病(MN)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升高,MN发病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以往文献研究表示,这可能与肾功能衰竭恶化尿毒症有关[1]。对于尿毒症患者,临床治疗首选透析治疗,也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临床统计称,即使尿毒症患者能够及时进行透析,体内毒素被清除干净,而慢性肾功能衰竭所导致的多发性神经病的发病率并未降低,即透析对于多发性神经病的转归无治疗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慢性肾衰MN患者透析的疾病转归状况,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02—2013-02收治的慢性肾

    2013年24期 v.16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用药与体验

  • 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王春江;

    目的讨论分析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奥氮平对所有研究对象施行为期3周的治疗。应用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对患者评测,评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天时、第2天时、第3天时、第1周时、第2周时和第3周时的精神和生活能力状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周、第2周和第3周的BPRS、CGI、TES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不同时间段比较也具有明显差异(P<0.05)。痊愈34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8例,无效3例。同时治疗第3周后患者的各项生活项目状态均有很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对急性期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起效较为迅速,且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少,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2013年24期 v.16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

    侯环荣;尚佳;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与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12—2012-12在我院住院的肝性脑病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患者在口服乳果糖及支链氨基酸基础上,采取门冬氨酸鸟氨酸10g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2次/d;乙酰谷酰胺0.6g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对照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乙酰谷酰胺0.6g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2组均连续治疗7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清醒时间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总有效43例(89.6%),死亡2例(4.2%);对照组总有效25例(62.5%),无效15例中12例(30.0%)死亡。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降低,清醒时间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确切疗效,优于采取乙酰谷酰胺的单一疗法。

    2013年24期 v.16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吲哒帕胺联合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梁春海;张艳峰;高刺丽;

    <正>根据调查高血压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多见于心血管一类的疾病[1-2]。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有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而吲达帕胺和氢氯噻嗪多作为利尿药物使用,经常单独使用会出现血钾下降、尿酸升高的现象。培哚普利也有降压的效果,能够通过加快患者体内尿酸的排泄速度来达到降压的作用[3]。我院应用吲哒帕胺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对血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年龄55~85岁;男46例,女54例。详细记录每位患者来院时的血压值、血钾浓度、尿酸浓度、低密度脂蛋白浓度、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总胆

    2013年24期 v.16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王明;陈建明;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针联合吡拉西坦静滴。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颅内血肿大小变化。结果经过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血肿吸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能促进脑血肿吸收,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治疗早期脑出血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2013年24期 v.16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126例临床分析

    游燃;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影响。方法将252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6例,治疗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对照组采用阿普唑仑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33例,显著进步50例,进步33例,无效10例;对照组临床痊愈26例,显著进步44例,进步39例,无效17例,治疗组患者总体症状改善率为92.10%,显著高于对照组86.51%(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减少,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2013年24期 v.16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血栓通联合甲钴胺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童跃;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占糖尿病的67%[1],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达90%~100%,临床多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甚至肌肉萎缩,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因发病机制及病因不完全清楚,目前治疗缺乏特异性。2011-12—2013-10我们采用血栓通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3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DPN临床表现[2]:远端感觉障碍:肢体麻木,伴针刺样及烧灼样感觉异常,夜间加重,

    2013年24期 v.16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0例疗效分析

    马永杰;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科学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其所致的眩晕缓解慢,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脑梗死,留有不同程序的后遗症。我院于2012-01—2013-01应用长春西汀治疗VBI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01—2013-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VBI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照组70例,年龄45~82岁,平均63岁;男34例,女36例;病程1~10d。对照组70例,年龄42~83岁,平均61.5岁;男31例,女39例;病程1~15d。治疗组合并颈椎病11例,高血压史12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合并颈椎病9例,高血压史13例,糖尿病1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颈椎X线检查,排除脑出血或肿瘤病变、内分泌

    2013年24期 v.16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综述与讲座

  • 常见神经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赵尚清;孙会仙;

    <正>周围神经疾病指原发于周围神经系统功能或结构性损害的病症类型,主要表现为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发生的病理改变[1]。周围神经疾病病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营养代谢、机械损伤、血管炎、中毒、遗传、外伤、肿瘤、药物等,各类因素选择性造成周围神经不同部位损伤,进而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临床不良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生理健康[2]。遗传性、药物性、酒精性、糖尿病性、肿瘤性、免疫源性、化学毒物源性周围神经疾病均为常见类型,药物治疗是周围神经疾病临床治疗的常见和有效方法,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周围神经疾病,其用药和治疗机制也有所不同。

    2013年24期 v.16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护理体验

  •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及康复效果

    吴英报;李斌;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效果,以及患者认知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10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便秘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个月后语言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语言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2013年24期 v.16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与满意度的影响观察

    刘晓静;赵瑾;王树美;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对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与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治疗,同时开展优质护理模式,出院时进行效果评定与并发症统计。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率为76.47%,显著高于对照组55.88%,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有助于脑血管病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2013年24期 v.16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经验探讨

    罗利民;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心理压力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disease,CV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和谐[1]。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已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热点。在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对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治疗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就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的病因、特点及护理要点分析如下。1病因及发病机制脑血管病,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

    2013年24期 v.16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杨永枝;彭秀丽;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风清窍通络方,同时配合个性化护理措施,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及精心护理,观察组总有效率(86.4%)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1);观察组CSS评分、ADL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S-100b蛋白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同时加强护理可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13年24期 v.16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垂体瘤36例经鼻蝶切除术手术配合与护理

    张会然;李素霞;

    目的总结垂体瘤经鼻蝶切除术手术配合及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8-06—2012-11我院收治的36例经鼻蝶切除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诊疗和护理资料,总结经鼻蝶切除手术中的配合要点及护理措施。结果 36例垂体瘤患者均顺利康复,手术成功率100.00%;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鼻漏,2例发生垂体功能低下,并发症发生率13.89%,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对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患者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围手术期的科学护理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伤和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

    2013年24期 v.16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小儿惊厥急诊健康教育探讨

    马向莉;赵红丽;

    目的探讨小儿惊厥急诊过程中健康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对我院2007-2011年急诊科接诊的97例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与对策。结果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意识得到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热性惊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治疗与护理的满意度较高。结论对小儿惊厥急诊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不仅使相关疾病知识在患儿及家属中间得到普及,而且促使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融洽了护患关系,对疗效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3年24期 v.16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脑卒中患者家庭病房鼻饲的方法及家庭护理

    周少睿;

    <正>脑卒中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而不能由口进食,鼻饲是供应患者营养和热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减少继发性损坏,促进患者康复和维持患者生命从而达到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主要方法之一。留置胃管是临床中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1]。我院家庭病房2000-1-2012-1对36例脑卒中留置胃管,现将方法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50~88岁,平均69岁。脑梗死25例,脑出血11例,脑出血呈植物人状态15例均为男性。1例患者胃管鼻饲15a1.2方法下胃管操作同在医院内。但对于有些病人由于

    2013年24期 v.16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成套啫喱垫在腰椎后路术中预防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应用

    王晓娟;马慧罗;孔祥越;

    <正>俯卧位是腰椎手术比较常用的一种体位,具有固定患者容易,暴露术野充分,方便手术操作等优点,但由于体位改变,患者发生生理变化,导致患者呼吸、循环系统障碍,神经系统损伤和皮肤压伤等并发症[1]。2011-03起我院采用成套高分子啫喱体位垫,配合腰椎后路手术,有效预防了摆放俯卧位带来的神经损伤等体位并发症,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介绍如下。

    2013年24期 v.16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改良流程管理在脑外患者术后转运至ICU的应用

    马慧罗;王晓娟;王湘萍;

    <正>病人入院后,医院有全程维护病人医疗安全的责任和义务[1],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手术中的安全治疗护理比较重视,而对手术病人在交接转运过程中的安全监护不重视,特别对脑外科急危重手术病人,由于病人本身疾病的复杂性,治疗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在交接转运过程中容易出现病情变化、治疗中断、管道脱落、意外伤害等,引发安全事故。我院2012-01—12将改良流程管理应用于78例脑外患者术后与ICU的交接转运中,保证了脑科疑难危重患者在转运及交接时的安全,无并发症及意外发生。现报告如下。

    2013年24期 v.16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脑血管病康复科常见护理隐患和防范措施

    陈利霞;

    <正>2008-01—2013-01我科对4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未发生与护理缺陷有关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患者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46~81岁,平均63岁。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疾病,曾住院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脑出血15例,脑梗死7例。入院时不同程度肢体偏瘫28例,语言障碍14例,肢体偏瘫伴语言障碍4例,吞咽困难2例。1.2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1.2.1机械性损伤:患者由于偏瘫及语言障碍,导致活动受限及无法诉求[1],持续保持被动体位,无法活动翻身,压疮发

    2013年24期 v.16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膀胱护理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

    王颖;王永瑞;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交通事故的增多,脊髓损伤(SCI)的患者日益增多。脊髓损伤[1]患者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易导致尿潴留、肾积水、感染、慢性肾衰竭、死亡等,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及压力。我科及康复科应用膀胱护理治疗50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我科及康复科2010-03—2013-03收治的50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碍、

    2013年24期 v.16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癫儿童静滴果糖二磷酸钠引起疼痛的护理

    张振香;王丽;冯周青;陈月燕;

    目的探讨联合50%酒精湿敷与局部按摩法对癫疒间儿童静滴果糖二磷酸钠时局部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将50例癫疒间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50%酒精的纱布湿敷加局部按摩试验组,每组25例,应用FLACC量表评估2组患儿的疼痛评分,并比较2组患儿心率变化。结果 2组疼痛评分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50%酒精湿敷加局部按摩法能显著改善癫疒间儿童静滴果糖二磷酸钠时的局部疼痛,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2013年24期 v.16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普秀霞;

    <正>偏侧面肌痉挛表面为单侧面部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抽搐,随着病程进展,抽搐逐渐加重,可出现面部萎缩,睑裂变小,甚至可扩散至颈阔约肌或额肌[1],严重影响工作及患者的身体健康。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术方法,它对组织创伤小,操作可控性强,术后恢复快,治愈率高,我院神经外科2010-02—2012-02对26例面肌痉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31%),女18例(69%);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病程2~11a,平均5a;其中左侧17例(65%),右侧9例(35%);术前均行CT、MRI头颅扫描,排除其他病变。1.2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健侧卧位,于患侧乳突后发际内

    2013年24期 v.1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