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分析

    方晓霞;丁立;王云甫;陈俊;何国厚;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chronic Guillian-Barre syndrome,CG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7—2012-11我院收治的35例CG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21例,2组均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等常规药物,对照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递减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和丙种球蛋白联合疗法,治疗6周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0.48%,起效时间(5.14±1.15)d,平均住院时间(28.71±6.46)d;对照组有效8例,总有效率57.14%,起效时间(6.29±1.27)d,平均住院时间(35.07±7.5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与单用甲基强的松龙相比显效快,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糖皮质激素引起的感染等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3期 v.1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孙晓辉;罗唯师;王墨;林劲芝;张勇;

    目的通过3D-CTA和3D-DSA临床应用,探讨二种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1例因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CTA和3D-DSA检查,并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51例患者中,CTA检查发现52个动脉瘤,DSA发现53个动脉瘤,二种检查在准确性和灵敏性上无显著差异。53个动脉瘤全部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程度0级45个、1级8个。结论 3D-CTA检查无创、经济、快捷、简便,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首选检查方法;3D-DSA对重要穿支血管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显示优势,可作为可疑复杂性动脉瘤的对比筛查方法,并且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技术互相补充,完善脑动脉瘤的检查与治疗。

    2014年03期 v.17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血清IL-6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余增渊;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早产儿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科住院的60例高胆早产儿(按TSB 170~256μmol/L,257~342μmol/L,>342μmol/L分为轻、中、重3组)和22例非高胆早产儿,清晨留取静脉血4mL,取血清标本,测血清总胆红素,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6,血清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水平,并比较组间IL-6、S-100、TSB水平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轻、中、重高胆早产儿血清IL-6水平分别为(8.56±2.56)μg/L、(12.65±2.59)μg/L、(16.43±3.67)μg/L,较对照组(6.45±1.23)μg/L明显升高,轻、中、重高胆组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胆组S-100水平分别为(0.345±0.17)μg/L、(0.483±0.26)μg/L、(0.863±0.3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0.293±0.12)μg/L(P<0.01),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6水平与TSB、S-100均呈正相关(r=0.692、0.674,P<0.05)。结论 IL-6与高胆早产儿脑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高胆早产儿脑损伤轻重程度的生化指标之一。

    2014年03期 v.17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急性视神经炎的疗效及自身免疫抗体的影响

    陈萍;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急性视神经炎的治疗效果及对自身免疫抗体的影响。方法 82例急性视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强的松组(n=41)与对照组(n=41),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ANAs和AQP4-Ab。强的松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甲基强的松龙,将1 000mg甲基强的松龙溶于500mL 5%葡萄糖溶液中,1次/d,连用3~5d后停药改口服,60mg/次,1次/d,5d后逐渐减量口服至停药,总疗程20d。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含10mg地塞米松的5%葡萄糖溶液500mL,1次/d,5~7d后减少地塞米松到5mg/次,连用5d后停药改口服并逐渐减量。治疗前后均接受视力、裂隙灯、眼底、P-VEP、电脑视野检查。结果强的松组有效率(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65%,χ2=12.54,P<0.05);强的松组AQP4-Ab阳性率(9.76%)显著低于对照组(31.71%,χ2=6.01,P<0.05);强的松组ANAs阳性率(4.88%)显著低于对照组(21.95%,χ2=5.15,P<0.05);强的松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显著低于对照组(26.83%,χ2=7.41,P<0.05)。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可有效治疗急性视神经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

    2014年03期 v.17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利多卡因皮内阻滞联合辣椒碱软膏对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局部皮损P物质表达的影响

    林晓红;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利多卡因皮内阻滞与辣椒碱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局部皮损部位P物质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1),治疗组给予利多卡因皮内阻滞联合辣椒碱软膏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皮内注射利多卡因治疗。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电话随访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P<0.05)。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缓解平均时间(7.3±1.2)d,低于治疗组的(2.8±1.8)d,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皮损组织中P物质水平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35例3个月后均得到随访,复发1例,在原发处复发。对照组痊愈23例中4例复发,3例在原发部位复发,1例在新部位复发。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结论联合应用利多卡因皮内阻滞与辣椒碱软膏治疗可明显改善神经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起效时间短,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3期 v.17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临床分析

    李毅;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及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6—2012-12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46例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开颅术,比较2组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7%;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疗效优良率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5%,并发症发生率为8.7%,低于对照组的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可提高有效率及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3期 v.17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西安市城区1112岁超重肥胖儿童饮食行为及认知调查分析

    王伟;张月芳;杨丽芳;俱西驰;张欢;郭萌;

    目的了解西安市城区11~12岁超重肥胖小学生饮食行为及疾病认知状况,为制定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安市城区4所小学11~12岁共1 535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对筛选出的超重肥胖儿童及同龄正常儿童问卷调查并对相关内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11~12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9.22%;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66%、4.56%;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P<0.01)。每周≥4d不吃早餐的超重肥胖儿童人数显著多于健康儿童(P<0.01);每天喝奶量>500mL的超重肥胖儿童人数显著多于健康儿童(P<0.01);与正常组比较,超重肥胖儿童喜吃甜食(P<0.05),睡前加餐(P<0.01),不喜爱吃蔬菜和水果(P<0.05);超重肥胖组儿童和正常组儿童对于"肥胖症危害"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儿童对于"有效地控制体质量"的应答率高于超重肥胖组儿童。结论西安市城区11~12岁小学生超重肥胖率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与江南经济发达城乡之间。应积极纠正超重肥胖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加强疾病健康教育,使其了解肥胖症的危害及有效控制体质量的方法。

    2014年03期 v.17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社区治疗的效果分析

    张奕标;单蕾;何桂兰;孙强;范鸿;魏强国;

    目的观察社区治疗轻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0-08—11在我院神经外科门诊检查及初步治疗后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共512例,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按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头颅CT检查等项目分别登记、建立健康档案,行脑血循环剂、维生素及适当的心理治疗,分1周、15d、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总治愈率99.0%;1个月内愈合率达到94.1%;男性女性治愈率相似;出现颅脑损伤后遗症共4例,其中3例为女性,1例61岁男性患者,头部撞伤后未行头颅CT检查,伤后22d出现呕吐,转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年龄≤14岁组的总治愈率与15d内治愈率明显高于>55岁组;头皮损伤、颅骨骨折、颅内少量出血的患者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在医院检查初步治疗后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社区治疗也能达到很好效果,出现危象也能及时发现。

    2014年03期 v.17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

    唐文国;冯凌;李舜;唐小平;漆建;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8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再出血118例,发生率为13.7%。其中超早期手术后再出血率为23%,深部血肿再出血率为19%,形态不规则血肿术后再出血率为22%,小骨窗开颅处理形态不规则血肿其术后再出血率为30%,术后血压控制不佳的再出血率为27%。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患者手术时机、术后血压控制情况、血肿位置及形态和手术方式有密切关系。

    2014年03期 v.17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分析

    晏廷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1-06—2013-06我院110例动脉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5例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速效率23.64%,总有效率76.36%;观察组速效率45.45%,总有效率94.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BCD3评分的危险例数相近,而治疗后在TIA停止发作时间和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凝血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效果显著。

    2014年03期 v.17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院内脑卒中39例临床分析

    匡良洪;赵蓉;

    目的探讨非卒中住院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原因和机制,提高院内脑卒中的防范意识,降低院内脑卒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39例院内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卒中类型、入院诊断、可能发病诱因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析院内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结果发生院内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外伤、手术、血液透析等。结论院内脑卒中的发生与各种基础疾病和治疗因素有关,常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易引起医疗纠纷。提高院内脑卒中防范意识,对预防院内脑卒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

    2014年03期 v.17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

    余妍;杜杰;

    目的分析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术后再出血及病死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88%)、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2.32±11.9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周、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9.21±5.57、20.23±4.14、11.65±4.15)、再出血(10.94%)、死亡(6.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术后再出血及病死率,提高术后日常活动能力。

    2014年03期 v.17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软通道钻孔引流结合尿激酶治疗硬膜外血肿可行性分析

    金卫星;

    目的探讨软通道钻孔引流结合尿激酶治疗硬膜外血肿的可行性。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软通道钻孔引流方法,对照组则实施常规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总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格拉斯哥评分。结果观察组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发生再出血及引流管堵塞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2d,观察组格拉斯哥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血肿患者实施软通道钻孔引流术,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对患者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3期 v.17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甲亢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的昼夜周期改变临床观察

    金晓霞;苏爱梅;周鹏;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的昼夜周期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10-03—2012-05来我院诊治的38例甲亢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利用24h动态心电监测、24h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标频域指标分析甲亢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的昼夜周期改变情况。结果 2组实验者的心率变异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上升显著(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昼夜周期明显改变,主要为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高及心脏变时性较差。

    2014年03期 v.17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经蝶窦手术与经颅手术治疗垂体瘤临床分析

    田仁富;陈治标;

    目的研究经蝶窦手术与经颅手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给予经蝶窦切除手术的观察组和经颅切除手术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应激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血糖水平、HAMD评分、HAMA评分、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胰岛素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蝶窦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率,缓解应激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2014年03期 v.17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早期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金梅;曹春华;胡新国;林军华;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2008-06—2013-06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周采用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4周,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显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改善和运动功能恢复。

    2014年03期 v.17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乳腺病行乳腺神经血管离断术疗效分析

    王成云;王峰;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血管离断术治疗乳腺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01—2013-01我院收治的乳腺病患者82例,其中41例行乳腺神经血管离断术作为观察组,41例行单纯切除术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40/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30/41);观察组无乳房形态改变,对照组4例(9.8%)乳房形态改变,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A型血管分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神经离断术治疗乳腺病可有效消除患者的疼痛及肿块,并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术后乳房美容形态恢复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2014年03期 v.17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显微镜下持续导航在邻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王重韧;赵明;徐欣;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持续导航在邻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术中实时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脑功能区或邻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利用显微镜下持续导航实时定位肿瘤与功能区边界,结合DTI与MRI图像融合技术,采用等体积切除的方法切除肿瘤并确定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35例在显微镜持续导航下准确定位肿瘤边界,2例因漂移误差术后复查影像学表现与术中切除程度不符。肿瘤全切28例(75.6%),次全切除7例(18.9%),大部切除2例(5.4%),术后10例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6例1个月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显微镜下持续导航有助于术中实时明确肿瘤切除范围,配合等体积切除方法可在减少功能区损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程度。

    2014年03期 v.17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富马酸奎硫平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农玉贤;周龙川;陈秋明;

    目的探讨富马酸奎硫平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富马酸奎硫平片,对照组使用氟哌啶醇片,比较2组治疗期间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总分,阳性与阴性症状得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总分即高于治疗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PANSS量表得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嗜睡、静坐不能、震颤和口干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富马酸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能更快缓解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3期 v.17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陈南耀;蔡毅;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011-06—2013-06本院收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氧合血红蛋白(HbO2)、还原血红蛋白(Hb)、总血红蛋白(HbT)及氧饱和度(SaO2);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HbO2、SaO2、Hb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ugl-Meyer、ADL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增加大脑血红蛋白与氧饱和度,促进神经功能改善。

    2014年03期 v.17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急性颅脑外伤后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临床观察

    张均迈;

    目的对急性颅脑外伤后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临床观察。方法以2012—2013年在我院就诊的18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实验组)和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GOSⅠ级患者的TT、Fbg值与其余各级相比TT明显延长,而Fbg水平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D-D含量≥12.7mg/L患者均死亡,含量越高GOS评级越低;实验组患者TT、PT、Fbg和D-D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出受伤后迅速延长或升高的趋势(P<0.05),逐日下降,伤后7d与对照组水平接近;继发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D-D含量增多(P<0.01),PT明显缩短(P<0.05),Fbg降低(P<0.05),D-D含量增多(P<0.01),APTT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则出现PT明显延长(P<0.01),D-D含量增多(P<0.01),APTT缩短(P<0.05),Fbg升高(P<0.05)。结论凝血指标与D-D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程度、预后及并发症有一定关系。

    2014年03期 v.17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症状性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汤华;陈少军;李刚;周建;管玉华;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术与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症状性枕大池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3-01我科应用神经内镜术治疗症状性枕大池蛛网膜囊肿16例与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临床症状、囊肿体积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1a随访,内镜组预后明显好于分流组(P=0.039),2组术后囊肿体积变化无显著差异(P=0.977),但均较术前有明显差异(分流组P=0.000,内镜组P=0.011)。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缩小术后囊肿体积,但两种方式对囊肿体积的改变无区别,在症状缓解方面神经内镜更有优势。

    2014年03期 v.17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水平研究

    朱太卿;张莉峰;袁学谦;肖悠美;张存玲;王慧贞;王焕荣;王爱丽;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的水平,探讨Th17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36例)和正常对照组(36例)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利用ELISA法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浆IL-17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0.74±0.25)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1.78±0.39)Th17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12.32±1.54)pg/mL]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18.57±1.91)pg/mL]IL-17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h17的升高可能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程的发生和进展。

    2014年03期 v.17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姜启栋;张雪梅;周田;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测定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及预后预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2-0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ACI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入院后1d、7d和14d分别检测2组C反应蛋白(CRP),并在治疗前后对ACI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ACI组在各个时间点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CI组中轻、中、重型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导致CRP水平高于健康者,且CRP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RP过高会导致预后不良,应作为急性脑梗死重要诊疗指标。

    2014年03期 v.17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微创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刘勇;代丽;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微创引流术后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01—2012-12收治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设为实验组,实施微创血肿引流术;以同期入院并实施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2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各项量表指标评分显示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2014年03期 v.17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长时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蒙贵仕;

    目的观察长时程亚低温对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05—2012-07我院收治的1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长时程亚低温治疗组(观察组)和短时程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疗程7~14d,对照组疗程48h,将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64.7%,病死率17.6%;对照组恢复良好率38.1%,病死率35.7%;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64.7%,对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71.4%,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程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且并发症少。

    2014年03期 v.17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李玲;李玉民;李华斌;卢蕊;

    目的探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2例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应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观察其下肢静脉血栓形态、部位、回声及血流动力学特征等。结果 162例患者中检出89条患肢,检出率46.30%;经临床确诊的89条肢血栓,均经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确诊,影像诊断符合率100%。下肢深静脉混合型血栓形成占55.77%(116/208),明显高于中央型(14.90%,31/208)及周围型(29.33%,61/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声像显示,血栓部位的管径显著增宽,血管内壁规则、清晰,呈现均匀低回声,血栓部位血流充盈缺损;亚急性期:静脉管径粗细不均匀,回声较急性期增强,血栓可呈强回声、等回声等,血管充盈缺损;慢性期:血管管径趋于正常或变细,血栓区呈中等或较高回声,有机化再通者可见彩色血流。结论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好地对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位置、形态及局部血流情况进行声像学诊断,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2014年03期 v.17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原发性脑干大出血综合救治策略

    罗红伟;甘渭河;甘斌;翁羡吾;罗毅沣;黄业清;谢桥;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大出血综合救治方法、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60例脑干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综合治疗方法、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出血量5~10mL 25例,其中脑室外引流10例,死亡10例,病死率40%。出血量>10mL 28例,其中脑室外引流23例,小脑桥脑角入路开颅显微手术2例,第四脑室入路显微手术1例,死亡20例,病死71.4%。出血量≥20mL 7例,全部行脑室外引流,其中小脑桥脑角入路开颅显微手术2例,第四脑室入路显微手术1例,全部死亡,病死率100%。本组死亡37例,总病死率61.7%。结论采取综合救治措施,早期抢救和防控并发症及器官功能衰竭,结合外科手术,可挽救部分脑干大出血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出血量大小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2014年03期 v.17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新生儿神经管缺陷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琦;李俊华;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发生神经管缺陷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34例神经管缺陷患儿母亲与134例非患儿母亲,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孕产妇年龄(OR=2.879)、流产史(OR=1.493)、职业危险(OR=3.108)、流感(OR=2.297)和丈夫吸烟(OR=2.001)可能是神经管缺陷产生的危险因素,而孕早期叶酸(OR=0.240)是保护因素。结论孕产妇年龄、流产史、职业危险、流感和丈夫吸烟可增加神经管缺陷的风险。

    2014年03期 v.17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

    简国庆;

    目的探讨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2012-09在我院诊治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97例,其中行血管外显微手术46例为显微手术组,行血管内介入栓塞51例为介入栓塞组,分析2组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介入栓塞组恢复良好率82.36%,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的69.56%;介入栓塞组偏瘫率9.8%,显著低于显微手术组的19.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植物生存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脑积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均有良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并发症,临床应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单发性或多发性、临床分级水平和医生的操作经验等综合考虑,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014年03期 v.17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素的关系

    马利;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5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所有患者分为正常组、硬化组、斑块组以及狭窄组,并检测患者的白细胞(WBC)、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和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素的关系。结果各组DBP、FBs、TG以及TCH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年龄、WBC、Fib以及SBP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炎症标志物Fib和WBC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显著作用。结论炎症因素Fib和WBC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03期 v.17 64-6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观察

    田怡然;姜蔓萍;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1-06—2013-06收治的73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3例患者均采取去骨瓣减压、开颅清除血肿等手术治疗。术后1~4d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经去骨瓣减压术、抗血管痉挛、亚低温疗法及保守治疗措施后,患者出院前按GOS评分,其中恢复良好37例,中残16例,重残12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5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致残、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2014年03期 v.17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周莎莎;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拟诊为脑梗死患者120例,进行常规MR扫描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h内)、急性期(6~72h)、亚急性期(3~6d)3组,分别对各组梗死灶和健侧脑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进行测量和计算。结果与健侧相比,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的ADC值均明显降低,与亚急性期相比,超急性期和急性期rADC值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患者中均有较高敏感度,且梗死灶rADC值有时间依赖性。

    2014年03期 v.17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脑梗死35例临床分析

    朱早君;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COPD)为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会引起机体内血液流变学、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加之机体神经内分泌的改变与各种病原菌的反复感染均会损伤脑血管,使COPD患者易发作脑梗死[1],尤其是首发症状为意识障碍者,极易误诊为肺性脑病。本文对

    2014年03期 v.17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吴守方;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对照组溶栓治疗时间在3~6h内,治疗组在3h内,观察比较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溶栓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但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尽量在3h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

    2014年03期 v.17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诊治体验

  • 环指神经传导测定结果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徐士军;李智琳;杨建国;孙玉会;董晓柳;

    目的探讨环指神经传导测定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73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为实验组,46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检查值,环指尺神经感觉动作电位潜伏期、环指正中神经感觉动作电位潜伏期和环指正中/尺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差值。结果 2组患者的感觉传导和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的t值分别为5.349、14.598、13.253、6.431、11.290和10.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环指尺神经感觉动作电位潜伏期、环指正中神经感觉动作电位潜伏期和环指正中/尺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差值的t值分别为5.394、7.093和11.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指神经传导测定的各项指标对腕管综合征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做到早期诊断和预防,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2014年03期 v.17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面神经保护对策

    饶克成;李明;高飞;

    <正>听神经瘤作为颅内常见肿瘤,手术切除是肿瘤治疗的最有效方法。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技术及手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应用,全切肿瘤已不成问题,完整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是手术追求的最高要求。选取2010-06—2012-06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0例听神经瘤患者,采取经枕下乙状窦

    2014年03期 v.1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30例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与预后分析

    索军芳;

    <正>本文分析我院2011-10—2012-10收治的3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临床特点与预后,探讨如何提高诊治水平。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0例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重症标准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意识障碍;(2)频繁抽搐;(3)肢体活动障碍;(4)呼吸节律不齐。年龄6个月~13岁;男18例,女12例;入院时起病1~7d。入院前均有

    2014年03期 v.17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以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临床分析

    黄汝成;孔杰;

    <正>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是由于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甲状旁腺激素,进而导致钙磷代谢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疾病[1]。该病患病率为1/4000,以女性患者多见,男女比例1∶4[2]。根据国内文献报道,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误诊率为40.3%~100%[3]。绝大部分正常血钙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通过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可发现这些患者可能存

    2014年03期 v.17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病因及治疗探讨

    郭奕浩;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4a来收治的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3个月疾病复发情况。结果经对比发现,实验组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55.56%);实验组疾病复发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4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与心理治疗联合应用于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3期 v.17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非酮症糖尿病性癫痫16例分析

    刘新胜;

    <正>非酮症糖尿病性癫痫是指仅有单纯高血糖引起的抽搐发作[1],属于糖尿病神经系统的一种并发症,临床不多见,但国内已有文献报道[2-3]。发作前患者多未发现糖尿病,易引起误诊误治。现收集我院2003-06—2012-06收治的非酮症糖尿病性癫痫患者16例,将结果报告如下。

    2014年03期 v.17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肱骨骨折合并上肢神经损伤的疗法与效果分析

    张立平;张戈;陈军;王莹;马彩娟;李亚东;吕松;王崇硕;

    目的探讨肱骨骨折合并上肢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03—2010-02收治的80例患者按照其上肢神经损伤程度分为肱骨骨折合并上肢神经轻度损伤组(A组)40例,肱骨骨折合并上肢神经严重损伤组(B组)40例,并将A组随机分为A1、A2 2个亚组,B组随机分为B1、B2亚组,A1和B1组给予保守治疗,A2和B2给予早期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A1组和A2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0.0%、95.0%,B1组和B2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50.0%、70.0%;A1组和A2组优良率明显高于B1组和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间2亚组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2组疗效优于B1组。结论临床中对于肱骨骨折合并上肢神经损伤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和早期手术治疗均可行,对于损伤较轻的患者一般可给予保守治疗,而对于损伤较严重的可给予早期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014年03期 v.17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颅脑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林永聪;

    <正>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需在保证患者神经功能的条件下进行,但常常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手术困难较大[1]。因此,及时、正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指导临床准确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4年03期 v.17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显微手术治疗44例脑肿瘤临床分析

    隗世波;

    目的探讨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原则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4例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部分辅以放化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a,肿瘤全切除32例,其中26例症状消失,预后良好,6例症状缓解;次全切除8例,4例活检。结论脑肿瘤实施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显微外科手术创伤小、视野较佳,肿瘤全切除率较高,明显降低了致死率、致残率,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

    2014年03期 v.17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

    郝静;

    目的总结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BE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脑电图变化及治疗。结果本组BECTS患者20例(52.6%)在7~9岁发病,26例(68.4%)表现为部分性运动性发作,其中15例(57.7%)泛化为一侧肢体抽搐及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所有患者发作均与睡眠有关,35例(92.1%)为间断性非频繁发作。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发作间期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中央、中颞区的高波幅的尖波或棘波,呈负相或双相,多数集中在睡眠NREMⅠ、Ⅱ期。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无异常,抗癫痫药物疗效满意。结论 BECTS的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发作基本类型为部分性发作为主,脑电图有特征性表现,对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有青春期自发缓解倾向。

    2014年03期 v.17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治疗体会

    王端勋;朱光;闫小磊;闫兴德;闫国富;候磊;

    <正>我院自2001—2011年收治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病人84例,分别给予急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桡神经探查术,术后随访1~1.5a骨折愈合良好,神经恢复满意,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4例,男46例,女38例。其中伤后

    2014年03期 v.17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糖尿病低血糖误诊为急性脑梗死22例临床分析

    花振翔;范波;

    <正>现收集2008年以来我院神经内科、急诊科和内分泌科收治的最初被误诊为急性脑梗死的22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均为2008-01—2013-06我院神经内科、急诊科和内分泌科收治的患者,男14例,女8例;年

    2014年03期 v.17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用药与体验

  • 依达拉奉联合红景天治疗高原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患者疗效分析

    魏林节;董红让;叶东平;李在全;次欧;贾锋涛;冯国君;吕国志;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红景天治疗高原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01—2012-12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75例,分为红景天组(A组)、依达拉奉组(B组)、依达拉奉+红景天组(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口服红景天胶囊(2粒,3次/d),B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2次/d,30mg/次,静滴),C组口服红景天胶囊2粒,3次/d,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2次/d,30mg/次,静滴);15d后分别观察各组神经功能情况、水肿大小;采用ADL分级法评估6个月时良好恢复率。结果 C组15d神经功能、水肿大小与A、B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6个月后C组良好恢复率明显好于A、B组(P<0.05),血红蛋白浓度值A、C组较B组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红景天治疗高原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患者有明显疗效。

    2014年03期 v.17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氟伏沙明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分析

    马永杰;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抗抑郁药物氟伏沙明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以抗抑郁药物氟伏沙明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2组均连续观察6周,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和96%,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氟伏沙明治疗卒中后抑郁优于单药氟伏沙明。

    2014年03期 v.17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

    王丽;李庭毅;

    目的探讨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组(药物治疗组)和心理干预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手术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组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心理干预组。结论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对脑血管造影术产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

    2014年03期 v.17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乙哌立松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疗效观察

    尹帅领;王天玉;刘喜灿;张申;陈坤;

    <正>脑卒中后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关节周围肌张力平衡失调,呈持续痉挛状态,并伴肌肉疼痛,限制了患肢功能的锻炼,影响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的康复。我们采用乙哌立松对伴明显肌痉挛的脑卒中病人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2014年03期 v.17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利舒康胶囊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刘玉府;刘春岭;

    目的观察利舒康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同时应用利舒康胶囊1.0g/次,3次/d,连续治疗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分别用简易智力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MMSE)进行评分,以观察2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P<0.05)。结论利舒康胶囊可明显改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2014年03期 v.17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镇肝熄风汤加味治疗中风阴虚风动型疗效观察

    李录山;

    目的探讨镇肝熄风汤加味治疗中风阴虚风动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0-01—2012-12我院脑病科收治的阴虚风动型中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指导外,观察组加用镇肝熄风汤中医饮片口服治疗,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肝熄风汤在辅助治疗阴虚风动型中风具有独特的中医优势,可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中风后遗症,值得临床应用。

    2014年03期 v.17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医疗技术

  • 光纤型CO2激光在2例鞍区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拉增卓玛;徐建国;

    <正>激光技术自1961年由美国科学家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取得飞速发展,现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医学领域[1]。1966年,Rosomoff和Carroll[2]首次使用红宝石激光切除颅内肿瘤。1976-07Ascher等[3]首次使用CO2激光完整切除颅内肿瘤。近40年激光技术的发展,医用激光刀在实践中已充分体现了优越

    2014年03期 v.17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汤兴华;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06—2013-06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85例)和观察组(71例),对照组行常规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观察组行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观察2组GCS评分、并发症及预后等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GOS评分(3.98±1.57)明显高于对照组(2.54±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35.21%)、中残率(25.35%)明显高于对照组(24.71%、12.94%),而重残率(16.90%)、植物生存率(7.04%)及病死率(15.4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18%、11.76%、29.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31%)明显低于对照组(4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值得推广。

    2014年03期 v.17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家庭回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龚爱华;周翠云;

    目的探讨家庭回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常规进行出院指导,试验组增加家庭回访,提供家庭康复训练指导,2组均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ugl-Meyer(FMA)简式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出院时、1个月、3个月进行评定。结果家庭回访1个月、3个月时试验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针对性的家庭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能有效促进偏瘫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4年03期 v.17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二次开颅28例治疗体会

    牛大伟;

    <正>颅脑创伤患者在第一次开颅术后,部分患者根据病情近期需急诊做二次开颅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我院2007—2012年完成颅脑创伤开颅术350例,其中1周内二次开颅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二次开颅的病因、时机和手术方式等加以总结,报告如下。

    2014年03期 v.17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张林山;

    <正>基底节脑出血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等特征,选择正确的早期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我院53例基底区脑出血患者行微创穿刺引流术,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06例2010-01—2013-0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基底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平均年龄64.1岁;高血压史35

    2014年03期 v.17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生物反馈监控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苏金玉;

    <正>压力性尿失禁属于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指患者在无尿失禁的情况下,由于一些外在的因素导致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流出,且不伴膀胱的逼尿肌收缩。临床常给予物理疗法,常规的电针阴部神经刺激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准确判断针刺的深度[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给予生物反馈监控电针阴部神经刺激

    2014年03期 v.17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病例报告

  •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POEMS综合征1例报告

    刘保芹;

    <正>POEMS综合征是一种与浆细胞异常有关的多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血症和皮肤改变。1980年Bardwick取本病的五大临床特征的英文首字母,命名为POEMS综合征[1]。临床易误诊,现将2011年观察的1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POEMS综合征报告如下。

    2014年03期 v.17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护理体验

  • 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 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晓丽;张岩;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在长期反复的治疗过程中,患者身心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给正常治疗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1]。对此,需要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及治疗作用,

    2014年03期 v.17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急性脑卒中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王丽华;寇小娜;孟隽;

    <正>急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起病急,并发症多。其中肺部感染是急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率达40%~60%[6]。肺部感染为脑卒中急性期合并多脏器损伤的首发损伤器官,因此,积极预防肺部感染是降低急性脑卒中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2014年03期 v.17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妇科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与周围神经牵拉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邢伟;刘娜;

    <正>随着现代妇科手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已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我院应用腹腔镜完成的妇科手术比例越来越高。35%~63%的患者术后发生肩背部及肋间胀痛,被称为非切口疼痛,原因主要包括神经牵拉、术中腹膜内酸性环境、术后腹腔内残留气体等[1]。通过对我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长期观察和文献回顾,总结妇科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的原因和

    2014年03期 v.17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误区及健康教育

    王明霞;尚晓霞;史盼;

    <正>脑卒中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对脑卒中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误区,使其对脑卒中的治疗与康复产生理解偏差。现总结我科50例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心理误区并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报告如下。

    2014年03期 v.17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