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护理体验

  • 椎基底动脉瘤保守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

    郭梦雅;徐莉;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瘤保守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椎基底动脉瘤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理护理方法。结果 15例均好转,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心理护理可使病人较早度过疾病带来的心理创伤,积极接受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

    2014年04期 v.1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护理干预联合纤支镜肺泡灌洗对脑卒中吸入性肺炎氧分压变化的影响

    王文玉;陈敦;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联合纤支镜肺泡灌洗对脑卒中吸入性肺炎氧分压变化的影响。方法 42例脑卒中吸入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4)和治疗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联合早期实行纤支镜肺泡灌洗,比较2组患者的2、6、12h及24hPaO2的动态变化。结果接受护理干预联合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上升趋势明显,组内各时间点2h、6h、12h及24hPa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7.162,P<0.001)。在各时间的比较上,自第2小时开始,治疗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F时间=26.493,P=0.002)。总体上早期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脑卒中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性,F交互=8.792,P=0.010。结论脑卒中吸入性肺炎患者早期实行护理干预联合纤支镜肺泡灌洗能改善吸入性肺炎患者的预后,是一项有效的抢救措施。

    2014年04期 v.17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袁向芳;

    <正>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指脑内小动脉、毛细血管破裂等原因所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多发生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的病人,在情绪激动及体力活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起病突然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是一种高死亡、高致残的疾病。笔者认为在脑出血救治过程中,护理至关重要,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2012-05—2013-06共收治脑出血患者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50~75岁。均经CT或MRI证实脑出血,

    2014年04期 v.17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散发型克朊蛋白病1例诊断与护理体会

    朱永霞;

    <正>朊蛋白病,又称可传播性海绵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是由朊蛋白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中枢神经慢性非炎症性致死性疾病,可见于人类及牛、羊、鹿等多种动物。在人类根据其发病机制主要分为散发性、遗传性、获得性朊蛋白病。散发性TSE主要包括散发型克朊蛋白病(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CJD),致死性失眠症(fatal insomnia,FI),sCJD是最早在人类中发现的TSE,约占85%~90%,是最常

    2014年04期 v.17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恶性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护理对策

    狄丽宏;

    <正>本文搜集我科23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化疗的Ⅱ~Ⅳ级患者,现将护理对策与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09-06—2012-12收治23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Ⅱ~Ⅳ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34~66岁;肿瘤位于额叶11例,颞叶9例,多发额叶及顶叶3例;术后病理活检:Ⅲ~Ⅳ级多形胶质母细胞瘤15例,Ⅱ~Ⅲ级星形细胞瘤8例;所有患者口服替莫唑胺胶囊

    2014年04期 v.17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专家笔谈

  • 脑小静脉疾病(连载1)

    李建章;

    <正>第一节1脑静脉梗死概述脑静脉梗死(血栓形成)是一种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多为脑内引流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或栓塞所致,长期以来,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脑动脉系梗死,而对脑静脉系梗死研究相对较少。其原因:(1)脑静脉系梗死发病率较低;(2)脑静脉系统解剖结构复杂、变异

    2014年04期 v.1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论著

  •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毅毅;荆国杰;姚晓腾;刘克君;马宝新;李王安;吕一帆;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以2007-10—2013-0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02例DA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原则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同时选择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FA差值,以及治疗后mRS评分,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后,常温组和亚低温组GCS值都有明显升高(P<0.05)。相比于常温组、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相比于健康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前后胼胝体的膝部、体部和压部的FA差值都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相比于常温组、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前后胼胝体的膝部、体部和压部的FA差值也有明显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影响预后指标mRS评分的因素有年龄、吸烟、初始GCS评分以及治疗方式。相比于常温治疗,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加以推广

    2014年04期 v.1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脑小血管病与前循环梗死颈动脉彩超改变的对比研究

    文秀雄;焦凤有;区秀红;梁国泉;刘晓燕;陈皆能;卢奕南;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改变。方法利用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脑小血管病、前循环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的颈动脉颅外段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脑小血管病组与前循环组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情况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小血管病与正常对照组除左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左侧颈动脉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改变类似于前循环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2014年04期 v.17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障碍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苗海锋;马荣;吴志强;石铸;李庆军;刘玉华;陈杭军;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均给予帕金森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帕罗西汀片20mg,每日晨起顿服,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抑郁药物,均持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1、4、8周后分别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The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统计左旋多巴每日服用总量,使用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cale,TESS)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UPDRS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8,P=0.0441),治疗4、8周后HAMD评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周:t=2.1746,P=0.0346;8周:t=2.3080,P=0.0254),治疗8周后每日服用左旋多巴总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06,P=0.0448),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TE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01,P=0.9128)。结论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疗效确切,可减少左旋多巴用量,安全性良好。

    2014年04期 v.17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α-硫辛酸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陈绍辉;李东航;赖汉齐;

    目的观察α-硫辛酸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住院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以常规治疗为主,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和疏血通静脉注射治疗。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4d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血液凝血指标、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上升,且血液凝血指标有所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α-硫辛酸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α-硫辛酸抗氧化保护脑细胞和疏血通抗凝改善血液凝血指标有关。

    2014年04期 v.17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田云玉;易继平;姚晓喜;刘小军;张奇山;邝志华;李海鹏;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入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60例和胞磷胆碱对照组60例,另选健康者6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血清hsCRP水平变化和14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健康组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通过抑制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4期 v.17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后循环卒中后认知功能临床特点分析

    宋平霞;刘合玉;朱宁;赵伟丽;王芳;

    目的对后循环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PCS)患者认知功能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3-01—2013-09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康复科后循环卒中患者34例和正常对照32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分别对其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与正常组相比,PCS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PCS组MoCA得分、MBI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C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语言、记忆及定向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卒中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语言、抽象思维、记忆能力方面。

    2014年04期 v.17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侯智;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08—2012-10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观察组58例采用三级康复训练措施,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1个月与3个月后,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均基本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个月后,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均出现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级康复训练措施通过循序渐进的护理措施指导脑卒中患者进行机体的康复联系,有利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2014年04期 v.17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观察

    方旭;陆生林;

    目的分析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03—2013-02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分别接受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和一般常规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腓总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和定量感觉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腓浅神经传导速度和腓肠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振动感觉阈值和热感觉阈值低于对照组,冷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2014年04期 v.17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曲同庆;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激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4,P=0.019<0.05)。观察组上下肢评分均较对照组出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肌力起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76±1.33)d、(22.01±2.97)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2014年04期 v.1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的疗效观察

    张均迈;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01—2012-12我院收治的9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住院号分为以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显微组和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血肿复发、清除率、住院时长、并发症、病死率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微组手术后住院时间(13.92±6.71)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87±10.2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并发症发生率10.87%,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在多方面均优于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4期 v.17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多神经联合阻滞治疗老年原发性头痛疗效分析

    姜迎海;夏令杰;王静;刘琳;

    目的观察多神经联合阻滞治疗老年原发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25例。A组(治疗组)先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再行枕神经阻滞与眶上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d,10次为一疗程。枕神经阻滞与眶上神经阻滞,1次/周,3次为一疗程。B组(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和盐酸氟西汀及氨酚曲马多片口服用药,连服3周。动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并对2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表示。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头痛频率、持续时间和头痛程度均有缓解,A组优于B组。A组治疗后优良率(88%)高于B组(60%)。结论多神经联合阻滞是治疗老年原发性头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4年04期 v.17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中西医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郑虹;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4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比较3组治疗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最高(92.0%),中医组次之(80.0%),西医组最低(64.4%);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直腿抬高试验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最好[(88±6)°],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头痛)及皮疹,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2014年04期 v.17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策略

    林江;李道明;高姗;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2-12吉兰-巴雷患者112例,5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该类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将2组可能影响医院感染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瘫痪卧床、急性期使用激素冲击治疗情况等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住院时间<15d、进行侵入性操作、瘫痪卧床,急性期使用激素冲击治疗均可能成为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应依据患者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4年04期 v.17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王荣刚;李帅;

    目的分析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0-01-2013-06本院收治的145例低血糖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脑损伤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对Apgar评分、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水平及是否伴有惊厥者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以Logistic分析上述因素。结果 145例低血糖新生儿中发生50例脑损伤,发生率为34.48%,其中低Apgar评分、低血糖持续时间>12h、血糖<1.1mmol/L及伴有惊厥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Apgar评分、低血糖持续时间≤12h、血糖≥1.1mmol/L及伴无惊厥患儿,Logistic分析显示其均为脑损伤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低Apgar评分、低血糖持续时间>12h、血糖<1.1mmol/L及伴有惊厥均是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高危因素,应给予针对性防控干预,以尽量降低脑损伤的发生。

    2014年04期 v.17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托特罗定与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

    李富林;黄栋强;黄锐;

    目的分析托特罗定与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其中试验组采用口服托特罗定联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托特罗定治疗,对比2组治疗情况及日排尿次数。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37.50%),试验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7.2±2.8)次]明显低于治疗前[(12.4±3.6)次]及对照组[(9.8±3.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特罗定单独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但该药联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2014年04期 v.17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詹珊珊;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年龄超过70岁、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合并有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小脑和脑干卒中、吞咽困难、昏迷、预防性使用抗菌素以及气管侵入性操作均同卒中相关性肺炎有关,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重视卒中相关性肺炎,并尽早采取合理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对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04期 v.17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血压与临床表现、脑水肿程度的关系

    卢希;沈雪莉;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血压与脑水肿程度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5例存在典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临床表现和MRI改变患者15例,分析血压高低与脑水肿的程度、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动脉血压的高低和脑水肿的分布呈中度相关性(Spearman's p test,r=0.409,P=0.004,P<0.05),但与临床症状的表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血压的高低可以预测病灶的大小及弥漫程度,这对早期治疗,提示预后有明显帮助。

    2014年04期 v.17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螺旋CT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作用

    师娟;

    目的探讨螺旋CT对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选择75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缺血性脑梗死43例,出血性脑梗死32例,于临床症状出现6h~20d内均经颅脑CT平扫,分析其CT图像特征。结果缺血性脑梗死发病部位,10例位于额顶叶,15例位于颞顶叶,8例位于基底节,6例位于小脑,4例为一侧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发病部位,6例位于额顶叶,11例位于颞顶叶,6例位于基底节,8例位于小脑,3例为一侧大面积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患者CT征象包括脑回征、浮云征及假肿瘤征;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表现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结论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具有不同的CT表现,正确的鉴别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2014年04期 v.17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及氟桂利嗪的治疗作用

    程志忠;肖展翅;

    目的探讨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及氟桂利嗪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82例儿童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影像学、脑电图及多普勒检查(TCD),分析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特点。给予患儿氟桂利嗪口服,疗程1个月,治疗结束后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82例儿童偏头痛患者男女比例为40∶42,头痛持续时间为1~63(6.59±1.38)h;其中有家族史者56例(68.3%);疼痛常见部位依次为:前额、双侧额颞部及单侧额颞部;恶心呕吐及畏光是最常见的伴随症状;TCD提示30例患儿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脑电图8例患儿散在局灶棘慢波;氟桂利嗪治疗有效率为89.0%,TCD提示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血流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儿童偏头痛男女发病比例接近,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氟桂利嗪治疗效果理想。

    2014年04期 v.17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与DWI及1HRS表现

    吴珂;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常规MRI与DWI及1HRS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男11例,女9例,年龄21~70岁,平均54岁,20例患者共检出27个病灶,表现如下:(1)常规MRI 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低、等、略高信号,边缘清晰,单发或多发;(2)增强扫描病灶呈团块状、结节状强化,可见"缺口征"、"尖角征"等特异性征象;(3)肿瘤实质区DWI呈均匀高信号;(4)肿瘤实质区1 H-MRS扫描Cho峰升高,NAA及Cr峰降低,并见Lip峰升高。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规MRI与DWI及1 H-MRS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2014年04期 v.17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陈炼;戴国栋;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诊治的60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入单纯放疗组与综合治疗组,单纯放疗组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综合治疗组患者在三维适形放疗基础上同时接受替莫唑胺化疗。比较2组近期疗效、3a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中位复发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综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6.7%和90.0%,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36.7%和66.7%(P<0.05);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3a生存率分别为46.7%和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及中位复发时间均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P<0.05);骨髓抑制及消化道症状是2组主要的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三维适形放疗基础上给予替莫唑胺治疗,可显著延长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2014年04期 v.17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有创动脉血压的关系

    孙利强;李晶;李恩;简立国;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与中心动脉压及外周桡动脉压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3-12,23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采用造影导管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及外周桡动脉内血压。冠状动脉造影前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LE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血清瘦素(LEP)水平与中心动脉压及外周桡动脉压的关系。结果血清LEP水平与中心动脉及外周桡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均呈正相关;而与中心动脉及外周桡动脉舒张压无相关性。结论血清LEP水平随中心动脉及外周桡动脉内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升高而升高,与中心动脉及外周桡动脉内舒张压无关。

    2014年04期 v.17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邓雪艳;匡莉;陈萍;

    目的分析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05—2012-05收治的接受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脑血管疾病患者220例,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了解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220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02例,脑动静脉畸形58例,烟雾病3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25例。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为96.1%,脑动静脉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3.1%,烟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颈动脉海绵窦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结论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能够较为直观地对颅内血管、血流以及颈部血管、血流进行观察,且具有无创性,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4期 v.17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路文革;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抑郁(PSD)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PSD患者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探讨4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PSD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观察不同梗死灶部位PSD的发生率。结果 4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138例发生PSD,PSD的发生率为28.63%。梗死灶位于额叶、颞叶者更为明显(P<0.05)。结论 PSD是脑梗死患者常见并发症,应早期诊断并尽早给予治疗。

    2014年04期 v.17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胜武;吴瑞;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月作为时间点,观察患者3个月内的疾病进展情况,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随访3个月,DWI正常者中10例发生脑卒中,发生率23.8%,而DWI异常者中8例发生脑卒中,发生率57.1%,2组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卒中组9例发病前有糖尿病史,13例有脑血管疾病史;而无脑卒中组发病前10例有糖尿病,16例有脑血管疾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史及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史是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DWI异常的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大。

    2014年04期 v.1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丁苯酞对脑缺血大鼠AQP9 mRNA表达的影响

    宁文婧;杜业亮;孙乐津;

    目的探讨丁苯酞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9,AQP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分别于6h、24h、48h、3d、5d、7d快速取脑后,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丁苯酞预处理脑缺血大鼠AQP9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6h~7d假手术组脑水含量无明显变化,生理盐水组和丁苯酞组脑含水量明显增加,术后48h到达高峰,且前者增加幅度高于后者(P<0.05)。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周围组织AQP9mRNA水平。假手术组几乎无变化。在生理盐水组和丁苯酞组中,造模后6h脑缺血周边AQP9mRNA表达开始逐渐上调,72h到达高峰,而后开始下调,至7d2组表达水平仍高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上调幅度略高于丁苯酞组;同时在术后各个时间点生理盐水组和丁苯酞组AQP9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AQP9mRNA水平与脑含水量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显著相关(r=0.798,P<0.05)。结论丁苯酞组中脑梗死周边组织脑含水量及AQP9mRNA水平均低于生理盐水组;以上结果说明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丁苯酞能有效地抑制AQP9mRNA表达,改善脑水肿。提示丁苯酞可能是通过抑制AQP9mRNA表达,改善脑水肿,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症状。

    2014年04期 v.17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分析

    温昌明;王新凯;张保朝;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33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情况,分析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症状以发作性眩晕最常见,共24例(73%);体征以双上肢脉搏、血压不一致最常见,共33例(100%),神经系统体征以Romberg征(+)最常见,共21例(63%);危险因素高血压最多见,共18例(54%);合并冠心病9例(27%);颈部血管超声、头颈联合MRA、CTA均是理想的首选检查手段;33例中15例(45%)为左锁骨下动脉病变,18例(55%)为右侧,6例仅行球囊扩张术,27例成功置入支架30枚,所有病例术后患侧前向血流均恢复,均无急性期并发症,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结论 SSS的临床特点为双上肢脉搏、血压不一致及非特异性的发作性后循环缺血的症状体征,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2014年04期 v.17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亚低温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吴达荣;陈世文;潘经锐;陶恩祥;

    目的亚低温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3、6、9h再灌注24h探讨亚低温的保护作用。常温组保持肛温37~38°C而后转移到25°C的房间24h。亚低温组保持肛温33°C而后转移到5°C的房间24h。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x、Bcl-2的阳性细胞数。结果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能明显上调Bcl-2和下调Bax(P<0.01)。结论亚低温能通过上调Bcl-2和下调Bax减少及延迟细胞凋亡,起到脑保护作用。

    2014年04期 v.1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观察

    刘保芹;

    目的探讨鼠神经因子对不同病变程度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CTS患者53例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27例,轻度11例,中度16例,给予保守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组26例,轻度14例,中度12例,在保守治疗基础上增加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疗程均为28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末梢潜伏时(M-lat)、示指到腕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以及腕到拇对掌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将以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鼠神经生长因子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较普通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鼠神经生长因子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治疗组(P<0.05);鼠神经生长因子组CTS患者的SCV、SNAP较普通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鼠神经生长因子组中度CTS患者的M-lat、CMAP较普通治疗组亦有明显改善(P<0.05),而轻度CTS组患者的Mlat、CMAP较普通治疗组无明显改善。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轻、中度CTS患者有效,治疗中度CTS患者疗效显著。

    2014年04期 v.17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变位试验联合手法复位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35例分析

    汤建芬;耿曼英;魏秀芬;张慧;

    目的总结分析变位试验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7—2013-06我院收治的135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变位试验(Roll试验及Dix-hallpike试验),判定受累半规管及侧别,若后半规管或前半规管受累者采用改良Epley管石复位法,水平半规管受累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治疗,并于l周后复查,如未痊愈需再次手法复位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手法复位1周后总治愈率为88.1%(119/135),其中单侧后半规管BPPV为90.7%(98/108),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为81.0%(17/21),单侧前半规管BPPV为50.0%(1/2),混合性半规管BPPV为75.0%(3/4)。观察随访3个月后总治愈率为96.3%(130/13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变位试验可判断BPPV的受累半规管及侧别,从而行改良Epley管石复位法或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可作为BPPV的首选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14年04期 v.17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髓母细胞瘤术后放疗联合化疗疗效分析

    高岭;徐志巧;田永巍;高鑫;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术后放疗联合化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03—2008-03收治的术后髓母细胞瘤12例,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进行全脑全脊髓放疗及瘤床或残余病灶三维适形推量放疗,剂量为50~54Gy。放疗后行全身化疗,方案为司莫司汀+卡铂+长春新碱。结果低危组3a生存率71.43%,5a生存率57.14%。高危组3a生存率60%,5a生存率40%。结论髓母细胞瘤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及瘤床或残余病灶三维适形推量放疗联合化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2014年04期 v.17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5F-Hunterhead导管在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

    叶子明;秦超;刘莹;邓晓;陈相任;林翠婷;王天保;胡新星;

    目的探讨5F-Hunterhead导管在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45例经头颈部CTA证实为Ⅲ型主动脉弓且右锁骨下动脉从头臂干后下发出患者,对4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致脑栓塞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手术成功率(85.39%)明显高于B组(44.71%)、C组(36.14%)及D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致脑栓塞发生率(1.12%)明显低于B组(14.12%),C组(12.05%)及D组(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成功患者,A组手术操作时间(10.20±1.64)min明显低于B组(16.97±1.52)min,C组(16.35±1.84)min及D组(17.32±1.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X线透视时间(5.50±1.40)min明显低于B(12.79±1.64)min,C组(12.58±1.92)min及D组(12.67±1.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Ⅲ型主动脉弓且右锁骨下动脉从头臂干后下发出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途径超选择性右椎动脉造影时,使用5F-Hunterhead导管安全、有效。

    2014年04期 v.17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诊治体验

  • 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陈王灵;冼文光;

    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确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3—2013-05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及海南省眼科医院收治的84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阳性体征等临床相关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84例患者中女65例(77.4%),50例(59.5%)首发症状为视神经炎症状,且病程>3个月患者视神经萎缩发生率高达96.0%;临床脊髓MRI、电生理及脑脊液检查均可见明显异常。结论视神经脊髓炎临床多好发于女性,多以视神经炎为临床首发症状,行脊髓MRI、电生理及脑脊液检查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

    2014年04期 v.17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心电图变化相关性分析

    吴兆华;

    目的为了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方法 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均在急性期做心电图(ECG)检查,并且测定血糖及血钾,对心电图改变发生机制及临床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14例ECG正常,34例不正常,异常率为70.8%。ECG正常者死亡2例(14.3%),ECG异常者死亡及恶化出院14例(41.2%)。2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源性ECG改变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直接关系,且与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ECG改变明显,复查无改善或恶化,同时伴血糖增高、血钾低者,预后更差,提示ECG改变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判定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

    2014年04期 v.17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D-D水平变化的临床分析

    余清超;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CRP、D-D水平的变化与疾病诊断、治疗之间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测定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2、7、14、21天CRP、D-D的水平,并将其与我院体检中心82例健康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入院第2、7、14天CRP分别为(12.48±3.98)mg/L、(18.52±4.32)mg/L、(15.42±4.12)mg/L,对照组CRP为(3.15±0.96)m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中、重度患者CRP分别为(9.89±0.98)mg/L、(20.41±1.62)mg/L、(31.74±1.74)mg/L,中、重度患者CRP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P<0.05),重度患者CRP明显高于中度患者(P<0.05);观察组轻度、中度、重度患者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D-D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程度及血栓情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14年04期 v.17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崔琳;张旭东;刘柳;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机体酸碱状态失衡对判断病情轻重程度、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i-STAT Abbott血气分析仪对4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急性期动态动脉血气监测。结果 40例患者血pH值正常9例,pH<7.35 5例,pH>7.45 20例。PaO2<8.0kPa 29例,PaCO2<4.6kPa 31例,PaCO2>6.0kPa 9例。结论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气指标测定,能早期发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情况,为改善患者通气及换气功能、纠正机体酸碱失衡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04期 v.17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针刺阳陵泉穴治疗痉挛瘫痪40例临床观察

    魏书航;

    目的观察针刺阳陵泉穴治疗痉挛瘫痪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痉挛瘫痪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治疗组针刺阳陵泉穴,对照组针刺足三里穴。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阳陵泉治疗痉挛瘫痪临床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4期 v.17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四肢瘫痪临床鉴别与处理

    杨光;李国臣;

    <正>1低血钾软病案郭某,男,23岁,农民。因再发四肢无力半天为主诉于2008-10-29T14∶00时入院。住院号为37811。患者曾于1a前某一天早晨起床时不能行走,于是到医院诊治,诊断为"低钾血症",给予口服及静脉补钾约3d后痊愈。本次住院前因咳嗽、咯痰,曾给予抗生素处理,昨夜10时许抬腿困难、跌倒,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急诊科查血钾3.27mmol/L。给予补钾后收入院。发病来,无发热,饮食、睡眠及二便可。

    2014年04期 v.17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急性小脑出血伴脑疝53例临床分析

    张宏兵;苏宝艳;王晓峰;李加龙;王军;张坤虎;

    目的总结急性小脑出血伴脑疝的治疗经验。方法急性小脑出血伴脑疝53例患者中25例采用紧急侧脑室前角置管及后颅窝开颅手术的联合治疗,28例采用常规后颅窝开颅手术。结果联合治疗25例患者,预后良好15例,中、重残各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16%)。常规后颅窝开颅的28例,预后良好8例,中、重残各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3例(46.43%)。2组病死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紧急侧脑室前角置管及后颅窝开颅手术联合治疗急性小脑出血伴脑疝患者能迅速缓解或解除脑疝危象,给进一步开颅手术提供了宝贵时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救治率。

    2014年04期 v.17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针刀治疗20例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韦存生;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痛的疗效,探讨枕大神经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40例临床上表现为枕大神经痛的40例患者分为针刀组和封闭组。针刀组20例,确定治疗点后,针刀方向与神经走向一致,采用针刀分离松懈术治疗;封闭组20例,用2%的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混合在第二颈椎棘突与乳头尖连线中点进行局部麻醉封闭注射。比较2组疼痛缓解时间及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刀组即刻缓解率为65%,封闭组为32%;针刀组治愈率、好转率分别为85%、15%;封闭组为40%、50%。针刀组止痛时间、治愈率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封闭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痛止痛效果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2014年04期 v.17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分析

    饶克成;高飞;李琳;

    <正>对我院2010-06—2013-06颅脑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06—2013-06共收治颅脑手术患者1 200例,其中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5~76岁。其中颅脑损伤4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34例,其中伴有脑脊液漏26例,多发面颅骨骨折21例;闭合性颅脑损伤12例);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4例,脑室-腹腔

    2014年04期 v.17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熊艾平;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08—2013-05收治的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脑内型17例(60.7%),脑外型11例(39.4%);CT平扫脑内型均匀增强9例,轻中度增强6例,不增强2例。脑外型明显增强6例,轻中度增强4例,不增强1例。MRI平扫脑内病灶轻中度增强16例,未见明显增强1例。脑外病灶均匀增强6例,未见明显增强5例。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和MRI检查有不同表现,均可用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但MRI表现更为明确,有助于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2014年04期 v.17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钟秀均;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穿刺在临床中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病例70例,在CT定位下,钻孔穿刺血肿并置管,尿激酶血肿腔内灌注,治疗后观察疗效及术后生存质量。结果 70例患者中,病死率8.57%(6/70),生存率91.43%(64/70)。复查头部CT,5d血肿清除率84.38%(54/64),出院时血肿全部吸收。对所有存活病例行术后随访:ADLⅠ级23例,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Ⅴ级4例。优良率78.13%(50/64)。结论微创软通道置入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并具有损伤小、见效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4期 v.17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枕叶下入路切除小脑幕脑膜瘤9例分析

    霍海波;

    目的探讨枕叶下入路切除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0-01—2013-10收治的9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均经枕叶下入路给予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8例肿瘤全切,1例部分切除。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枕叶下入路是切除小脑幕脑膜瘤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操作空间大,止血充分,切除肿瘤彻底,适合广大基层医院应用。

    2014年04期 v.17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3例临床观察

    施辉红;

    目的分析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科23例诊断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眼科检查,对比治疗前后各视野、视力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后视力改善有效率56.5%,视野改善有效率69.6%,视盘水肿减轻60.9%,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改善78.3%。结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早诊断、治疗对预后有显著影响,对视力、视野恢复、视盘水肿消减意义较大,故应当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可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高危人群预防性检查。

    2014年04期 v.17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用药与体验

  • 恩再适联合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刘惠双;侯卫东;任巧;周环宇;

    目的探讨恩再适(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川芎嗪粉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2组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静滴恩再适注射液6mL/次,同时予川芎嗪粉针120mg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用14d;对照组静注弥可保(甲钻铵针)500μg,1次/d;川芎嗪粉针120mg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用14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P<0.01)。结论恩再适联合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周围神经血流供应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4期 v.17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

    李纳新;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小剂量组静滴尿激酶5万U,1次/d;大剂量组静滴尿激酶15万U,1次/d,连续治疗3d后观察静脉溶栓效果和药物安全性。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83.02%,明显高于小剂量组的6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29,P<0.05);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62%)与大剂量组(16.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23,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大剂量(15万U)尿激酶溶栓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5万U),且不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采用大样本病例对给药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继续研究和探讨。

    2014年04期 v.17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奥扎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彭明强;夏成才;胡守玮;喻丽芝;王晓磊;

    <正>脑梗死占脑血管病的70%~75%,病死率为10%~15%,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复发率、致残率均高。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很多,但疗效各不相同。2011-04—2011-10我院应用奥扎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1];(2)入院时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3)脑CT排除脑出血,MRI检查明

    2014年04期 v.17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奥扎格雷钠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梁蕊;白宏英;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奥扎格雷钠,观察组加用奥扎格雷钠联合长春西汀,治疗14d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4d后,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助于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4期 v.17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翟景光;张宝亮;毕洁瑞;崔俊霞;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60例,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临床效果,观察要素包括体征改善、症状以及头颅CT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55例,有效率91.67%,对照组有效22例,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4期 v.17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阿米替林治疗伴抑郁及焦虑慢性紧张型头痛临床观察

    姜爱钟;童慧;

    目的观察阿米替林治疗伴或不伴抑郁和(或)焦虑状态慢性紧张型头痛(CTTH)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分为伴抑郁和(或)焦虑以及不伴抑郁和(或)焦虑2组,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抑郁、焦虑、头痛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头痛均有改善(P<0.05),伴抑郁和(或)焦虑组头痛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阿米替林治疗伴抑郁和(或)焦虑慢性紧张性头痛疗效优于不伴抑郁和(或)焦虑慢性紧张性头痛

    2014年04期 v.17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卡托普利 硝苯地平与阿替洛尔治疗高血压对比观察

    芮霄枫;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阿替洛尔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卡托普利治疗,B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C组采用阿替洛尔治疗,观察3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总有效率90.0%,B组总有效率87.5%,C组总有效率92.5%,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和阿替洛尔治疗高血压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而且三种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相近。

    2014年04期 v.17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加热甘油半月节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例临床分析

    主栋;周炳华;

    目的探讨半月节注射80℃无水甘油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采取坐位经皮穿刺半月节,予以80℃无水甘油注射治疗的2、3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观察患者术后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1例(91.7%),疼痛大部分缓解1例(8.3%);随访1a,疼痛完全缓解者9例(75%),大部分缓解2例(16.7%),部分缓解1例(8.3%)。结论应用80℃无水甘油半月节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4期 v.17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综述与讲座

  • MicroRNA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保玉莲;朱榆红;

    MicroRNA(miRNA)是一类结构短小、非编码、单链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3’非翻译区结合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不仅参与调控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而且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对miRNA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2014年04期 v.17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脑出血的治疗进展及急诊分诊原则

    丁杰;

    <正>脑出血是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急诊科医生对脑出血的诊治进展极为关注,因其关系到急诊科对脑出血患者如何进行分诊,使患者得到最合理、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脑出血的病因持续高血压导致的动脉和小动脉的病理生理改变一般认为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也较常见。其他的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

    2014年04期 v.17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急性脑梗死并发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杨辉;

    睡眠障碍是急性脑梗死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同时也会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糖尿病的病情,甚至增加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对于急性脑梗死并发睡眠障碍的预防与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达到这一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并发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十分重要。本文对急性脑梗死并发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作一简要综述,期望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采用积极的方法克服患者的睡眠障碍,引导患者的积极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2014年04期 v.17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帕金森病的兴奋性毒性与肝细胞生长因子

    崔晓梅;王运良;韩冰;李金凤;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随着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对该病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PD概述PD有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运动症状,主要是由大脑神经元多相退变引起,不仅在中脑黑质致密部,也发生在大脑的外纹状体。除了众所周知PD病人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和记忆损害也是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可能是由于外纹状体,包括海马部的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破坏引

    2014年04期 v.17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病例报告

  • 神经精神狼疮2例误诊分析

    梅露露;刘宁;周喆;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lupus erythematosus,NSPLE),发生率高达14%~75%[1],轻者仅表现为头痛、轻度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或性格改变,重者可以表现为癫痫脑血管病和昏迷等,是狼疮危象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实验室检查缺少特异性指标,给NSPLE的诊断带来困难。现报道我院近期2例NPSLE病例并复习相关

    2014年04期 v.17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长期服用掺有苯妥英钠的中成药胶囊致小脑脑干萎缩1例报告

    尚俊奎;张杰文;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25岁,未婚,职员,河南滑县瓦岗寨。以"发作性抽搐13a,行走不稳、双手精细动作不灵活1a"为主诉入院。13a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呼之不应,持续约3min后缓解,至当地县医院诊治,考虑"癫痫,给予服用"卡马西平0.2g,1次/d;苯妥英钠0.1g,2次/d",服用该药物3a。患者症状仍发作,平均1次/月。间断至多地

    2014年04期 v.1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