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继华;马彩云;尚清;王家勤;李靖婕;吴值荣;刘冬芝;吕楠;
目的探讨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血精氨酸及免疫力等因素与其住院期间感染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03—2012-03在我院康复中心住院的100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临床症状、血生化及血串联质谱检测了解生化指标及精氨酸代谢情况,分析血精氨酸与免疫力的关系,分析血精氨酸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黏膜感染的关系。结果本研究100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中,血精氨酸低,IgA+C3降低,患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结论掌握血精氨酸代谢与免疫力的关系,有助于减少住院期间感染性疾病发生,缩短康复疗程,对改善患儿康复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2014年05期 v.1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冉亚娟;邱志茹;王少平;张怲谦;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对早期面神经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作用。方法对95例早期(发病7d内)诊断为面神经炎患者行BR、面神经传导检查,根据BR异常类型分组,随访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1)95例均出现BR的传出型异常,异常率100%;BR异常分为完全传导阻滞和不全传出型异常,本文分别为56例、39例,前者表现为患侧无反应,即无R1、R2及健侧cR2,后者表现为患侧R1缺如或波幅降低伴潜伏时延长,患侧R2及健侧cR2波幅降低伴潜伏时延长;面神经传导检查异常10例,异常率10.53%。(2)随访2组患者预后,行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早期面神经炎的诊断中,B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异常率明显高于面神经传导;BR完全传导阻滞组恢复时间长于不全传出异常组,根据BR异常类型可对早期面神经炎的预后进行初步评估。
2014年05期 v.17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徐武;路敬业;杨峰;郭民旺;周汝娟;何龙锦;
目的分析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结果 1例急性起病,以偏瘫、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且随着病情的好转病灶可缩小甚至消失。1例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意识水平的下降,头MRI示双侧弥漫分布的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2例患者病初均有头痛症状。结论早期头痛症状、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双侧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等临床和影像特点有助于静脉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2014年05期 v.17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 董文理;安宁;程金红;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0-01—2011-12来我院行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其中E组42例,P组34例。对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血糖浓度、皮质醇浓度以及唤醒、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差异;P组术中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在插管前、插管即刻、拔除气时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E组术中血糖增加,皮质醇降低(P<0.05);P组术中血糖增加,皮质醇也增加。组间比较显示,P组在插管前、插管即刻、拔除气管时刻在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与E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P组皮质醇在插管即刻、手术结束后停止用药时刻、拔除气管时刻、回到监护室前显著高于E组(P<0.05)。E组唤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高于P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麻醉效果安全可靠,虽然依托咪酯乳剂与丙泊酚均能满足患者手术要求,但应用依托咪酯乳剂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对脑动脉瘤患者更加安全,是一种较好的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静脉麻醉维持药物。
2014年05期 v.17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李晓鹤;
目的探讨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对20例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A组)、21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B组)及22例健康体检者(C组)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并对测试的工作特征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A组与B组患者各项目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成绩分别与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额叶功能评定量表评分、言语流畅性评分、斯特鲁普色词测验卡片A耗时数、斯特鲁普色词测验卡片B耗时数、斯特鲁普干扰量及积木测试评分等与B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斯特鲁普色词测验卡片A耗时数、斯特鲁普色词测验卡片B耗时数、斯特鲁普干扰量对A组诊断的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1、0.921及0.878。结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力及视空间能力的损害,执行功能的损害最严重。
2014年05期 v.17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鲁军体;汤祥军;张相华;黄宽明;张力;
目的探讨小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在人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脊髓损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小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比治疗前后2组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欧洲脑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针刺觉、触觉、运动检查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在ESS评分、ADL评分以及针刺觉、触觉、运动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升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恢复情况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并发症发生率上,2组无显著差异(26.00%vs22.00%),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使用mNGF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2014年05期 v.17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吕道志;陈安;玉丽建;覃毅;周进文;
目的探讨经口明视下神经干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06例为观察对象。经口明视下分离相应周围三叉神经干约1cm,并于神经干内注射阿霉素。术后及随访观察相应的临床表现,判断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97.2%(103/106)的患者治疗后1周内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2.8%(3/106)的患者症状未缓解。1a内6.6%(7/106)的患者出现复发情况。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a的VAS分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a的Hamilton评分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口明视下神经干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简单易行,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4年05期 v.17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金晓霞;苏爱梅;周鹏;
目的探讨糖尿病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与其周围神经病变(DPN)严重程度关系,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NPDR患者分为轻度NPDR组、中度NPDR组、重度NPDR组,并将80例无NPDR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对周围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定所有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比较不同程度NPDR与RNFL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程度DPN与RNFL的相关性。结果不同NPDR组间平均、上方、下方RNFL厚度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鼻侧、颞侧RNFL值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DPN上方、下方RNFL厚度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鼻侧、颞侧RNFL厚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NPDR、DPN与RNFL厚度均存在相关性,临床可根据DPN的程度评估患者的RNFL变化,推测NPDR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2014年05期 v.17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邱峰;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急性期进展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2—2013-02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3、7天进行NIHSS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符合脑梗死病情进展标准11例(18.33%),对照组28例(46.67%),观察组病情进展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873,P=0.013)。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67%、33.33%,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可延缓病情的进展。
2014年05期 v.17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张慧阁;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梗死(LI)患者血清Hcy、ApoA1、HDL-C水平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05—2013-05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LI患者作为为观察组,以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清Hcy、HDL-C和ApoA1水平测定,并分析三者之间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poA1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与ApoA1和HDL-C水平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15、-0.328,P均<0.05),ApoA1和HDL-C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309,P<0.05)。结论血清Hcy在老年LI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与血清HDL-C和ApoA1水平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其参与老年L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之一。
2014年05期 v.17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周长元;刘俊;侯秋林;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纳洛酮与甘露醇治疗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8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治疗组采用甘露醇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单用甘露醇治疗。对治疗后2组患者GCS、Fugl-Meyer、Barthel、COS评分进行比较,检测治疗前后患者体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后,治疗组GCS、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6,P<0.05)。治疗组hs-CRP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纳洛酮与甘露醇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5期 v.17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陈红斌;
目的分析家庭血压调控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01—2011-06在我院门诊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入住家庭病床科年龄>60岁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家庭血压调控和一般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血脂调控效果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a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高于对照组;2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血压调控可提高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2014年05期 v.17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范琳;孟明华;刘翠翠;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01—2013-06本院64例拟在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传统异感定位法行神经阻滞,观察30min后比较2组的穿刺次数、阻滞时间、起效时间、手术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穿刺次数分别为(1.2±0.7)次和(3.1±1.4)次,麻醉阻滞时间分别为(9.3±2.6)min和(11.7±3.2)min,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8±2.2)min和(13.3±2.7)min,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手术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效果观察组(96.88%)优于对照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6.25%)低于对照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完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优于传统异感定位法。
2014年05期 v.17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朱淑金;郭苏晋;杨晶;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对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H型高血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H型高血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为单纯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2组均给予脑梗死对症治疗,采用NIHSS、mRS、BI评价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Hcy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Hcy略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NISS、mR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90d后NISSH、mRS、BI评分显著优于观察组,观察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H型高血压的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加严重,预后不佳,高Hcy影响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4年05期 v.17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陈武松;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TIA患者85例2组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健康体检人群90例作为对照组,详细记录其相关信息。空腹抽取其静脉血检测Cys C水平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2组间差异。观察组行ABCD2评分评价危险程度,同时行CTA检查分析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Cys C(0.93±0.25)mg/L,CRP水平(5.87±2.4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3±0.15)mg/L、(2.72±1.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血清Cys C(1.03±0.24)mg/L,CRP水平(8.73±2.38)mg/L,明显高于中危组的(0.94±0.25)mg/L、(6.37±2.28)mg/L和低危组的(0.86±0.19)mg/L、(5.47±1.8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Cys C、CRP水平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患者血清Cys C(0.98±0.24)mg/L,CRP水平(8.67±2.54)mg/L,明显高于未狭窄组的(0.84±0.21)mg/L、(5.34±2.6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与CRP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r=0.028,P=0.343)。结论血清Cys C与TIA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可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及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5期 v.17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吕爱红;郁爱丽;程巧玫;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睡眠障碍的睡眠结构及临床特点,了解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ic,PSG)在该病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多导睡眠仪对15例PD患者及1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并通过多导睡眠图进行分析。结果 PD组与对照组对比睡眠总时间缩短58min,睡眠效率下降11%,睡眠潜伏期延长21min,睡眠中断次数增多9次,觉醒时间增加11%。PD组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特点为夜间总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及异态睡眠等。结论 PD组患者总体睡眠质量差,伴发睡眠障碍较对照组常见,通过PSG进行睡眠分析可了解PD患者的睡眠结构及特点,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2014年05期 v.17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杨蕊;
目的探讨不同形态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9-05—2013-03收治的45例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于入院后1~3d内进行头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测。探讨不同形态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点/链状梗死灶较点片状梗死灶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更为严重,不同形态梗死灶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相关性(r=0.385,P<0.05),但与梗死灶的分布与数目无关。结论不同形态分水岭区脑梗死发生机制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05期 v.17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贺斌;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03—2013-03本院收诊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68%,P<0.05。治疗4、12周后观察组疼痛程度、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总症状量化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能有效改善偏头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用氟桂利嗪。
2014年05期 v.17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李德生;周秀丽;王芳;曹辰杰;
目的调查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3-01收治的癫痫患者10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征集100例经过各项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R’SPM评分测试以及QOLIE-31评分测试,通过评分判断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记录并分析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缺陷占36%,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等水平患者占45%,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A、B、C、D、E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QOLIE-31评分(53.7±13.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患者认知能力平均评分较低,认知功能呈不同程度下降,生活质量下降,需引起临床重视。
2014年05期 v.17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王宫;
目的分析奥氮平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05—2013-05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40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70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奥氮平组)7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的CDR量表、GDS量表评估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周和8周的CDR量表、GDS量表评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2014年05期 v.17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张丽君;刘耿星;张丽娟;
目的通过监测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脑梗死79例,脑出血5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5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并随机选择161例无脑卒中发生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作对照组,对比2组夜间血压下降率、24h平均血压和脉压差。结果 (1)脑卒中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对照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卒中组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比对照组高,其中脑出血组的收缩压升高比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更明显,不同类型脑卒中的脉压差均比对照组大,其中脑出血组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h血压变化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建议临床常规应用动态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2014年05期 v.17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张平;张伟阳;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疏导需求程度。方法选取2012-04—2013-03于本院进行诊治的18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年龄段者的SCL-90量表评估结果及心理疏导需求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的SCL-90量表评分和心理疏导需求程度均较高,其中年龄<50岁者的SCL-90量表评分和心理疏导需求程度明显高于50~65岁及>65岁者,而50~65岁者则高于>65岁者(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疏导需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年龄越低心理状态越差,且疏导需求程度也越高,故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应分年龄段进行针对性干预。
2014年05期 v.17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曹刚;张力;涂汉军;邓春艳;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0-12—2012-12我院收治的17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单七叶皂苷钠治疗,实验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和自身恢复情况及脑水肿、出血情况。综合各指标判断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4.38%,高于对照组的76.40%。治疗后2组脑水肿均有所增大,但实验组增大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脑血肿均明显减小,实验组更显著。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比单用七叶皂苷钠,效果更佳,更值得在临床推广。
2014年05期 v.17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陈德鹏;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同时给予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对照组采用红花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估疗效,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改善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2014年05期 v.17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许亦群;仪立志;贾军;叶宇;刘政委;陈委;尹夕龙;石小峰;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6—2012-06我科收治的68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组(观察组)34例,常规手术组(对照组)34例,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2%(31/34)、61.8%(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流管腹腔端梗阻率和腹部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安全、有效,术后分流管阻塞及感染发生率低。
2014年05期 v.17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朱太卿;张莉峰;袁学谦;肖悠美;张存玲;王慧贞;王焕荣;王爱丽;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FN-γ和IL-10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浆IFN-γ和IL-10的水平。结果 (1)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浆IFN-γ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分别为(48.91±4.67)pg/mL、(38.36±5.34)pg/mL、(35.29±4.81)pg/mL。稳定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稳定粥样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分别为(15.83±1.97)pg/mL、(23.74±2.76)pg/mL、(25.91±1.58)pg/mL。稳定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浆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10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进展。
2014年05期 v.17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黄海东;
目的评价血压管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维护的作用。方法选取社区患高血压的12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血压管理组和血压非管理组,每组6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干预,血压管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压管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规范化管理率、规律服药率、血压控制良好率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血压管理干预6个月后,血压管理组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规律服药率、血压控制良好率显著升高(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DBP)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化管理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
2014年05期 v.1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郑重;桑林;周峰;马延山;
目的分析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特征及疗效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a,其中20例满意,12例显著,3例良好,10例较差,有效率77.8%,不良反应少。结论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多数病情较重。术前应用MRI、脑电图、颅内埋置电极方法准确定位癫痫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彻底清除癫痫灶、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2014年05期 v.17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王伟民;丁鹏;陆斌;孙瑜帆;蒋国梁;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收治的12例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的颅咽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术中行发际内双额冠状切口,右额开颅,分开纵裂,暴露鞍结节-胼胝体膝部区域,根据肿瘤位置经终板、视交叉-前交通动脉间隙及视交叉前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7例(58.3%),保留垂体柄12例(100%),视力改善9例(75%),未改善3例(2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多饮多尿、尿崩11例(91.7%),电解质紊乱10例(83.3%)。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是治疗颅咽管瘤的安全有效方法,随着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肿瘤全切率将不断提高,相关并发症不断降低。
2014年05期 v.17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丁娜;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并且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临床效果,治疗前和治疗4周、8周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抑郁程度。结果 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可减轻脑卒中后抑郁程度。
2014年05期 v.17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鲁新建;郭树林;杨鑫;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06—2013-04我院收治的90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天麻素、丁咯地尔、培他司叮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多卡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少。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症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5期 v.17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孙博;
目的探讨妊娠期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1例妊娠期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8、hs-CRP水平,并以20例同期正常孕产妇作为对照。结果妊娠期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8、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孕产妇(P<0.05)。两者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P<0.05)。结论妊娠期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8、hs-CRP处于高水平,可能与该病的疾病发展有关,可用于其临床评估。
2014年05期 v.17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张翔;
目的探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针对2011-06—2013-04我院收治的40例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患者,施行硬膜外血肿手术。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6例死亡,34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病情严重或植物状态生存者18例,致残较轻及恢复良好者16例。结论对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术前及术中观察,及时行的CT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处理,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
2014年05期 v.17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买轩;郭志刚;刘阳;张军伟;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临床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训练,观察组加入作业疗法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FMA)评价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2014年05期 v.17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周晓丹;施洪;
目的了解体检中心护士心理压力源、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采用整群问卷调查我院体检中心35名护士的常见心理压力源、危险因素,以及随机抽样调查2009-01—12共8 640人次危险因素防护前后的满意度,并统计危险因素防护前70 204人次,防护后72 852人次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投诉发生率。结果体检中心护士压力依次为检查考核、知识缺乏(2.757±0.823)分,客户投诉、差错事故(2.514±0.893)分,工作紧张、客户需求(2.385±0.944)分,社会地位、家庭观念(1.829±1.025)分,工作环境、人际关系(1.700±1.0165)分,(F=11.869,P=0.001)。对危险因素实施防护后护理满意度由防护前的90.72%上升至98.10%(P<0.05)。护理投诉率由防护前的0.57%降至防护后的0.13%,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防护前的0.36%降至防护后的0.04%(P<0.05)。结论体检中心护士的压力源主要来自检查考核、客户投诉、工作紧张等,护士的危险因素有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等,管理者以人为本,提供安全、宽松的环境,努力营造团结合作的轻松氛围,护士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护理质量,以减轻压力,防止危险因素。
2014年05期 v.17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杨锦;
目的探讨鸟巢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足月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鸟巢护理,比较2组新生儿的神经发育情况以及疼痛感知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新生儿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NBNA总分、NBNA附加分等神经发育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经受侵入性刺激1min、3min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体质量、身长增长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鸟巢护理能够显著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减少侵入性操作所致的疼痛感,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2014年05期 v.1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杨欢;张秀玲;王小平;周成;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7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3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采用TCD检测入院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时ACA、PCA、TICA等指标,计算RVACA、RVPCA,进行NIHSS评估。结果完全MCA型者49例,MCA皮质型者21例,病例组MCA、TICA血流流速明显慢于对照组(P<0.05),完全MCA型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于皮质型MCA(P<0.05);完全MCA型第3天、第7天、第14天与入院时PI、MCA及NIHSS升高(P<0.05),第7天、第14天与第3天比较PI及NIHSS下降、MCA升高(P<0.05),皮质型MCA第3天、第7天与入院时比较PI、NIHSS升高(P<0.05),第7天、第14天与入院时比较MCA升高(P<0.05),第14天与第3天比较PI及NIHSS下降、MCA升高(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MCA血流动力学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MCA血流速度减慢,完全MCA型表现更为明显,随着治疗血流动力学会逐渐改善,完全MCA型患者预后不及皮质型MCA。
2014年05期 v.17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徐金义;邱妍妍;
目的探讨运动后晕厥患者病变冠脉狭窄程度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48例冠脉造影有单支或多支病变且冠脉狭窄程度≥50%的运动后晕厥患者,回顾性统计冠脉造影前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结果,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8例患者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分为I组(非左主干病变组)43例,Ⅱ组(左主干病变组)5例,2组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冠状动脉病变数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组中单支18例,双支14例,三支11例;单支与双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的检出率高于单、双支,但单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运动试验对不同病变部位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患者按照狭窄程度不同分为3组,狭窄>75%的检出率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运动后晕厥患者预测冠脉病变数目及狭窄程度有指导意义,初步筛查冠心病,为冠脉造影术提供有意义的资料,同时探讨其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2014年05期 v.17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胡树坤;
目的探讨螺旋CT薄层扫描高分辨重建技术对诊断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对120例临床怀疑颅底骨折脑外伤患者,除进行常规颅脑CT扫描外,又针对其颅底进行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 120脑外伤患者颅底高分辨CT扫描发现颅底骨折91例276处,其中线样骨折99处,粉碎性骨折177处;而常规CT扫描仅发现颅底骨折65例163处,其中线样骨折62处,粉碎性骨折101处;薄层扫描对中颅窝、前颅窝极不易直径显示骨折的部位也可清晰显示,同时可清晰显示出筛窦、蝶窦及乳突气房内积液情况,常规CT扫描和薄层扫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CT检查时,增加颅底薄层高分辨扫描,能提高颅底骨折的检出率,减少漏诊。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014年05期 v.17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王焕荣;王爱丽;肖悠美;
<正>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极易引起误诊,现就因头痛收入我院神经内科,但结果证实为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病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冠脉造影等方面报告如下,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65岁,以"头痛、头晕半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前半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痛,以前额部明显,头痛程度中等,呈发作性,发作2次,持续时间10~20min,无心悸、胸闷及心前区不适。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入院体检:BP:140/80mmHg,心率80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和心包摩擦音。神经系统
2014年05期 v.17 6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高元杰;钟纯正;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入住我科的脑血病患者为实验组,随机选择正常患者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不同的脑血管病类型、病变部位和临床因素对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脑梗死对患者的数字背诵、图像自由记忆能力存在一定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的定向力、词意分辨、图像自由记忆和无意义图像再认存在一定的影响。脑出血对患者的记忆力、词意分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大脑半球病灶对患者的数字背诵、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像再认和人像特定联系回忆有一定影响。右大脑半球病灶对患者的语言能力、词意分辨和图像自由回忆有一定影响。双侧大脑半球病灶对患者的语言能力、词意分辨有一定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分析,有无高血压史、有无冠状动脉史和高血脂史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与认知正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上应及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2014年05期 v.17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吕旭华;胡建;
目的比较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收治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20例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进行诱导和维持麻醉,而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芬太尼进行诱导和维持麻醉,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苏醒情况。结果麻醉后,2组患者的CMRO2、CBF以及ICP等指标均出现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2组患者HR、MAP在诱导后均低于基线值(P<0.05),而在插管后1min与基线值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R在头架固定时、切皮时、切开硬脑膜时、关闭硬脑膜时均大于基线值,且均大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MAP在切皮时、切开硬脑膜时、关闭硬脑膜时、呼吸恢复后即刻、拔管后即刻均大于基线值,且均大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分别为(5.26±1.82)min、(14.16±2.23)min、(10.23±1.26)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Steward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舒芬太尼诱导麻醉和维持麻醉较芬太尼具有更佳的血流动力稳定效果,且患者术后苏醒更迅速,值得临床应用。
2014年05期 v.17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张向红;
目的探讨胃黏膜pH值监测对早期判断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比较分析胃黏膜pH值、APACHⅡ及GCS评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发症预测中的敏感性。结果在入院30min胃黏膜pH值,死亡组低于生存组(P<0.05),APACHⅡ评分死亡组高于生存组(P>0.05),GCS评分死亡组低于生存组(P>0.05);在入院24h的胃黏膜pH值死亡组低于生存组(P<0.01),APACHⅡ评分死亡组高于生存组(P<0.05),GCS评分死亡组低于生存组(P<0.05)。发生与未发生MODS组比较,入院30min胃黏膜pH值,发生MODS组低于未发生MODS组(P<0.05),APACHⅡ评分发生MODS组高于未发生MODS组(P>0.05),GCS评分发生MODS组低于未发生MODS组(P>0.05);入院24h发生与未发生MODS组比较,胃黏膜pH值发生MODS组低于未发生MODS组(P<0.01),APACHⅡ评分发生MODS组高于未发生MODS组(P<0.05),GCS评分发生MODS组低于未发生MODS组(P<0.05)。结论胃黏膜pH值监测做为一个间接测定局部组织氧和情况的指标对早期判断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2014年05期 v.17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汤兴华;姚永山;刘雄;章宜兰;陈平;波顺庆;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0、20d血清hs-CRP、NSE的变化,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入院当日患者血清hs-CRP、NSE含量均升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20d对照组hs-CRP、NSE含量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hs-CRP、NSE含量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2组NIHS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2组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O治疗能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及NSE含量,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14年05期 v.17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娄兴旺;梁玉巧;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分析及总结。方法对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对照组均采用以改善血管循环、抗凝类及抗血小板聚集、神经细胞活化剂等为主的西药治疗,并配合调整血压、降血糖、预防肺部感染、功能锻炼等治疗方式;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结果对照组痊愈20例,好转15例,无明显好转8例,治愈率及有效率为46.5%和81.4%;观察组中痊愈30例,好转10例,无明显好转3例,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69.8%和93.0%;2组患者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中药不良反应较小,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值得大力推广。
2014年05期 v.17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欧阳洁明;郭梁;杨海斌;刘晶红;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infantile conc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 BICE)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010-01—2012-12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科病房收治43例BICE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大便常规、大便轮状病毒检测、血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在10~12月多发(13例),腹泻为(3.60±3.08)次/d,呕吐为(3.86±3.00)次/d,在胃肠炎后1~3d后出现惊厥,持续(3.47±2.78)min内,惊厥发作1~3次,大便常规均未见脓液及白细胞,大便轮状病毒感染占本病的30%,低血钠对BICE的发生有影响作用。结论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秋冬季多发,病毒感染为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胃肠道症状较轻,惊厥多发生在胃肠炎病程的早期,持续时间短,低血钠对BICE发生有影响。
2014年05期 v.17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张玉清;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及效果。方法选取2009-10—2012-10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观察组),给予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以2003-01—2007-01我科采用常规肿瘤切除术治疗的3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观察组33例,Ⅰ级切除14例(42.4%),Ⅱ级切除10例(30.3%),Ⅲ级切除9例(27.3%);对照组30例,Ⅰ级切除8例(26.7%),Ⅱ级切除8例(26.7%),Ⅲ级切除14例(46.7%)。所有患者均随访1~2a,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能提高肿瘤的全切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肿瘤复发率。
2014年05期 v.17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隗世波;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原则,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颅内动脉瘤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治疗组和血管内治疗组各80例,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出院后,血管内治疗组术后恢复良好76例,功能障碍3例,死亡1例;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组恢复良好71例,功能障碍6例,死亡3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及血管内治疗,其中对于总体预后来说血管内治疗效果优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提高患者疗效,促进患者预后恢复。
2014年05期 v.17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张存玲;王焕荣;韩冰;
<正>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丙戊酸目前应用广泛,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丙戊酸可以引起体质量增加,丙戊酸引起的体质量增加是否与其剂量或血药浓度有关,为了准确研究其相关性,我们对既往未服用过任何AEDs、服药前体重指数小于25的新诊断的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进行了半年的前瞻性研究。1研究对象1.1入选标准(1)在我院癫痫门诊就诊并确诊为癫痫的患者。(2)年龄10~40岁。(3)既往未服用过AEDs。(4)排
2014年05期 v.17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王乃峰;
目的加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认识,提高对该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2001-01—2011-12经手术切除的脑肿瘤标本,将切除的标本采用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HE染色,并在光镜下行病理检查,同时,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设立阳性及阴性对照。结果光镜下检查显示为分化良好的组织学表现,肿瘤由大小相同的圆形细胞构成,核圆规则且居中,部分可见1~2小核仁,无核分裂相,呈菊花形团状排列,肿瘤细胞在部分范围密度较多,同时与无核的密度较稀疏的范围交替出现,瘤细胞聚集成片或巢状。全部标本NSE、Syn、NeuN均为阳性表达,6例标本肿瘤细胞中NF及GFAP呈阴性表达;2例标本中肿瘤细胞NF及GFAP同时呈阳性表达。8例患者中5例行肿瘤全切术,3例行次全切术,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分化较好的神经元肿瘤,通常在脑室内外的中枢神经细胞上发生,临床上首选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在术后继续放疗,预后较满意,在组织学形态上易与神经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及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等神经系统肿瘤混淆,而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该瘤的诊断意义重大。
2014年05期 v.17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黄英华;张金龙;
目的分析中医适宜技术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120例,予以中医牵引、推拿针灸等适宜技术进行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康复护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83例临床治愈,22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结论中医适宜技术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操作简便、医疗费用低廉、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2014年05期 v.17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吴辉;
目的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的脑电图改变。方法对39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检查脑电图并对其中35例患者进行长谷川痴呆量表检测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治疗后脑电图和痴呆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0.2%,且临床症状改善与脑电图改善相平行。结论脑电图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经高压氧治疗后该病情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05期 v.17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宋红伟;李晓丽;李世学;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在癫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已临床诊断为癫痫的60例住院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及动态脑电图检测。结果 60例中,行常规脑电图检测患者提示异常27例,异常率45%,痫样放电18例;同期行动态脑电检测的提示异常51例,异常率85%,痫样放电44例。结论动态脑电图检测明显优于常规脑电图,方便快捷且无创,有助于临床诊断,减少漏诊率。
2014年05期 v.17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王端勋;闫小磊;朱光;闫兴德;闫国富;候磊;
<正>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往往会留下比较严重的后遗症。自1999—2010年,对10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1例中均为胸9至腰2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男69例,女32例,年龄21~62岁。伤后就诊时间最短30min,最长1周,平均2d。致伤原因:高
2014年05期 v.17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刘菊;陈红旗;
目的加强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症状的认识和重视,减少误诊。方法对2008-06—2012-12收治的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14例甲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女13例,男1例;年龄48~76岁,平均(59.5±5.2)岁,其中记忆力、理解力减退6例,行动迟缓、反应迟钝3例,头晕5例伴耳鸣3例,吞咽、构音障碍2例,四肢无力懒动1例,抑郁2例,嗜睡1例,昏迷1例,误诊为脑梗死3例,痴呆4例,后循环缺血5例,抑郁2例,确诊甲减时间为1~13d,其中1例为桥本脑病。结论甲减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复杂,涉及多个系统,神经系统损害常见,临床上极易被误诊。因此,要加强对甲减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症状的认识,进行必要的甲状腺功能检查,是提高诊断减少误诊漏诊的关键。
2014年05期 v.17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程霞;
<正>老年脑卒中吸入性肺炎发病率高,发生吸入性肺炎后诊治困难是老年脑卒中后致死的原因之一。我院2009-06—2013-05共收治老年脑卒中后吸入性肺炎患者52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2例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65~84岁,平均72.6岁。52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其中脑梗死25例,脑出血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合并高血压40例,冠心病16例,慢阻肺20例,糖尿病6例,
2014年05期 v.17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李刚;程勇;陈斌;沈恒;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血肿量,并发症,住院时间等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中采用钻孔引流37例,采用小骨瓣开颅及包膜清除11例,保守治疗8例。结论按GOS评分评定治愈50例,好转4例,死亡2例。
2014年05期 v.17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朱庆华;赵要松;孙霞;许梦雅;
目的探讨脑卒中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和使用方法,为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学中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4名教师标准化病人通过理论培训、观看视频相结合的方法培训20名学生标准化病人用于康复护理学实训课教学并进行评价。结果 20名学生标准化病人均认为采用脑卒中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对康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增强团队的学习与合作能力;15名SSP表示如果有机会还愿意做模拟病人;快乐感对继续担任SSP的意愿有影响。结论培训教师标准化病人和学生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培训效率,可推广应用到护理教学中。
2014年05期 v.17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宋卓玲;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5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分为2组,基础护理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2组产妇产后30d末抑郁程度和产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心理护理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9.43%明显低于基础护理组25.00%,P<0.05;心理护理组与基础护理组比较,产后24h出血量少、产妇出血发生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以及子宫复旧快,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在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和提高母乳喂养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4年05期 v.17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杜桦;钟洁;刘柯;桑娜娜;
目的规范实施躯体约束护理流程在N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入住NCU实施躯体约束的354例患者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为2012-07—12的167例危重患者,责任护士按照自我主观评价躯体约束指征为患者采取躯体约束措施;观察组为2013-01—06的187例危重患者,责任护士按照科室制定的躯体约束流程为患者进行约束指征评分、签署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书、约束过程护理观察表等为患者采取适当的躯体约束措施。结果观察组约束部位异常(肢体末梢循环受阻、皮肤破损及淤青)、非计划性脱管、患者及家属对采用躯体约束护理措施的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制定并实施躯体约束护理流程能够有效地预防及降低因约束不当而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
2014年05期 v.17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方英;叶民;曹桂华;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与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09-10—2012-10就诊的1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与心理护理。分析2组护理前后患者肌力、上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继发性功能障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肌力、上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继发性功能障碍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与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5期 v.17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王春燕;时秋英;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期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2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患者出院后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6个月后运用Bartheli指数计分法对2组患者生活能力(ADL)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出院时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延续护理能明显提升脑出血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能力。
2014年05期 v.17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王文欢;
目的探讨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11我院收治的36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经过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畅通,重点是针对患儿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症状及时对症处理,重视患儿营养供给和恢复期护理等。结果 36例乙脑患儿,治愈30例,好转5例,转院1例。结论及时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使患儿早日康复,降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2014年05期 v.17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韩英;
目的观察和分析舒适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早期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01—2013-01收治的100例首次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舒适干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较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早期康复的临床效果显著,同时给予患者实施心理、生理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的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运用。
2014年05期 v.17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马江帆;张红珺;马兴乐;
目的观察主动静脉治疗在神经内科应用的效果,提高护士主动静脉治疗的意识。方法将2013-04-05收治的118例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静脉治疗组(普通组)和主动静脉治疗组(主动组),普通静脉治疗组采取以往普通的被动静脉治疗模式,而主动静脉治疗组采取主动静脉治疗模式,比较2组患者中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医生、护士三方的满意度。结果主动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低,而患者、医生、护士三方的满意度高。结论采取主动静脉治疗可减轻对患者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保证静脉治疗的顺利进行。
2014年05期 v.17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靳胜燕;李畅;王明明;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整体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将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观察组头痛持续时间为(7.1±0.9)d,对照组为(13.2±1.8)d,观察组甘露醇应用剂量为(109±32.8)g/d,对照组为(214.7±57.8)g/d,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医护水平,改善预后,提升对护理的满意度。
2014年05期 v.17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程沛;
<正>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心理,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肾衰竭也是造成脊髓损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对于神经源性膀胱需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的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术后康复训练及生活质量提高有着些至关重要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07—2013-07我科收治50例神经损
2014年05期 v.17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郭学娜;
<正>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占全身各部位损伤总数的20%左右,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占外伤第2位,而病死率却居首位[1]。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困难,护理复杂,病死率高,精心得当的临床护理措施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我科自2012-06—2013-03收治2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效果满意,现将体会分析如下。
2014年05期 v.17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董茜;
<正>听神经瘤为后颅凹较为常见的肿瘤,临床目前普遍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术后的合理有效护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研究显示[1],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本文对2010-04—2013-04在我院手术治疗的60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0-04—2013-04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护理)和
2014年05期 v.17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