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卒中后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叶海霞;李世林;

    目的调查卒中后患者抑郁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88例脑卒中后患者,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及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价脑卒中后患者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抑郁状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8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合并卒中后抑郁112例,发生率59.57%,其中轻度抑郁62例(55.36%),中度抑郁46例(41.07%);重度抑郁4例(3.57%)。卒中后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比较,在性别、年龄、经济收入、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文化程度、脑卒中性质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性别、年龄、经济收入、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利用度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有关。结论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卒中后患者的抑郁情绪对疾病康复和疗效的影响,从多维度进行干预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以促进其早日康复。

    2014年12期 v.1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冠脉介入术后股动脉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张燕;张英延;谢纯;

    目的分析冠脉介入术(PCI)后股动脉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干预对策。方法选取343例冠脉介入术后由股动脉拔鞘管所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37例患者发病情况和相关处理,分析术后股动脉拔鞘管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及相关干预对策。结果经及时抢救及护理,37例均痊愈。冠脉介入术后股动脉抜鞘管引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介入方式、年龄、性别、过度压迫止血、精神紧张、血容量不足、疼痛等。结论通过对37例冠脉介入术后股动脉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干预对策,针对病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以预防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4年12期 v.17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脑转移癌螺旋断层放疗剂量学特点和近期疗效分析

    路娜;王雅棣;姚波;陈点点;刘清智;

    目的探讨脑转移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therapy,HT)行全脑放疗联合同步推量技术的剂量学特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螺旋断层放疗的脑转移患者资料,给予全脑(PTVwb)40Gy/20F,同时局部转移灶(pGTV)加量至60Gy/20F,5次/周。分别对靶区的均匀性指数(HI)、不均匀性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UI)和正常器官受照的最大剂量及平均剂量进行评价,并采用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参照RECIST 1.0版实体瘤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Tomotherapy计划均有较好的靶区处方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均达到处方剂量要求。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放疗,局部控制率95%,1a生存率60%。放疗后KPS评分较放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急性不良反应为脑水肿、乏力、脱发、听力下降、记忆力轻度减退,1例患者出现Ⅲ~Ⅳ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结论螺旋断层放疗行全脑放疗联合同步推量技术临床可行,适用于脑转移癌放射治疗。

    2014年12期 v.17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的学习曲线研究

    郭孝龙;周江朝;程小兵;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经蝶大型垂体腺瘤手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3-06由同一手术组连续完成的80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的先后分为4组(A~D),每组20例,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 4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 4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依次递减,D组较前3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组中转显微手术率较A~C组显著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D组(0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在A组(4例)、B组(4例)及C组(3例)(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在60例可达到较较熟练稳定的程度。

    2014年12期 v.17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临床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钟彩英;吴翠平;李丽文;王凤;何向华;

    目的探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 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重型颅脑外伤护理;护理组给予综合优质护理,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脑侧裂池引流管的护理、基础护理、营养支持、冬眠疗法、功能锻炼及心理及辅助治疗等。患者出院后3个月,采用GOS分级判定标准判断康复情况。结果护理组病死率(14.63%)显著低于对照组(43.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8,P<0.05)。护理组恢复情况(62.9%)显著优于对照组(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P<0.05);2组中度致残率与重度致残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综合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并能提高患者的恢复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17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病情进展的关系

    张永祥;王霆;江宏杰;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之间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之间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组患者中出现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和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的比例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出现病情进展的比例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有助于了解病情进展情况。

    2014年12期 v.17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刁士元;

    目的探讨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应用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1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处共置入12枚Wingspan支架,观察手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狭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 10例患者支架置入顺利,一次性成功,支架定位准确;1例术中出现支架前移,未覆盖斑块,再置入Wingspan支架1枚。术后1例出现TIA发作,其余病例未出现相应供血区域新发缺血事件,无颅内出血并发症。随访12个月,发现2例出现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并发症低。

    2014年12期 v.17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重金属暴露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分析

    王洋;刘建祥;朱飞奇;

    目的分析韶关地区重金属暴露情况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01—2013-06韶关医学院附属医院及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本地帕金森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本地健康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全血锰、铁、铅、铜的含量。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一级亲属帕金森病史、接触有色金属与帕金森病发生密切相关(P<0.05)。性别、文化程度与与帕金森发病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一级亲属帕金森病史、接触有色金属是帕金森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全血锰、铁、铅、铜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消除混杂因素后显示全血锰、铁、铅、铜的含量与帕金森病发生相关(P<0.05)。结论锰、铁、铅、铜等重金属高暴露可能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

    2014年12期 v.17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PICC导管对减轻奥沙利铂神经毒副反应的效果分析

    邹家容;

    目的探讨PICC导管对减轻奥沙利铂化疗时神经毒不良反应的效果,为减轻患者化疗时痛苦和不良反应提供可靠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1-06—2013-12收治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常规对症治疗和以奥沙利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外周浅静脉穿刺给药,使用静脉留置针;实验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给药,确定所需长度,消毒穿刺点10cm×10cm范围,穿刺成功并插入所需长度后安装肝素帽,并用3M透明敷贴固定。结果对照组神经毒副反应的发生率(62.0%)显著高于实验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疼痛发生率(36.0%)显著高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导管输入奥沙利铂可减轻其神经毒副反应,降低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4年12期 v.17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硝普钠联合乌拉地尔治疗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的对照研究

    段慧;韩国辉;王秋娟;

    目的探讨乌拉地尔联合硝普钠治疗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4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硝普钠组49例与乌拉地尔组48例,分别持续静脉泵入硝普钠及乌拉地尔;硝普钠与乌拉地尔联合组49例,同时持续静脉泵入硝普钠及乌拉地尔。监测3组血压、心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3组均无不良反应,给药5min时硝普钠组及联合组血压明显降低(P<0.05),乌拉地尔组血压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后各组各时段与给药前相比血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硝普钠组治疗后心率较治疗前增快(P<0.05),乌拉地尔组及联合组治疗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应用硝普钠及乌拉地尔能够弥补单纯用硝普钠对心率的影响,并且较乌拉地尔降压快,能迅速控制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

    2014年12期 v.17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早期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的影响

    郑春秀;张淑清;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治疗(Early Invasive Strategy,EIS)对颅内动脉瘤破裂(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RI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09—2013-10接诊的RIA患者92例,按照发病时间到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EIS组和晚期介入治疗(LIS)组,每组各46例。EIS组在发病后72h内接受治疗,而LIS组在发病超过72h后接受治疗。比较2组术后栓塞情况、GOS预后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IS组完全栓塞38例(82.6%),大部分栓塞7例,部分栓塞1例,LIS组完全栓塞25例(54.3%),大部分栓塞12例,部分栓塞9例,EIS组栓塞效果明显优于LIS组;EIS组GOS≥4的患者39例(84.8%),LIS组GOS≥4的患者28例(60.9%),EIS组预后明显优于LIS组;EIS组并发症15例(32.6%),LIS组并发症3例(6.5%);2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IS对RIA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明显提升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12期 v.17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张国华;王玉凯;曾桄伦;杜朴;章成国;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系,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重要预测因子。方法对2010-03—2011-03在我院住院的154例糖尿病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根据其水平分为达标组(80例)与不达标组(74例),比较2组间6个月、1a及2a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结果达标组6个月、1a及2a的脑卒中复发率分别是5.1%(4例)、20.0%(16例)及27.5%(22例);不达标组复发率分别是13.5%(10例)、37.8%(28例)及51.4%(38例);不达标组的3个时点脑卒中复发率均高于达标组(P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复发与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有关,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低;从而提示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复发的重要预测因子,控制其水平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2014年12期 v.1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RP脂蛋白(a)水平的关系

    朱卫华;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对比各组血清CRP及脂蛋白(a)水平。结果 86例患者中稳定斑块26例(30.2%),不稳定斑块37例(43.0%),无颈动脉斑块23例(26.7%);不稳定斑块组CRP及脂蛋白(a)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1),稳定斑块组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血清CRP、脂蛋白(a)检测对于了解颈动脉斑块性质,急性脑梗死的预防以及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4年12期 v.17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血浆辅助治疗对颅脑损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

    肖华;

    目的探讨血浆辅助治疗对颅脑损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60例颅脑损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血浆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检测凝血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和髓鞘碱性蛋白(MB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并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MBP、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SE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降水平更明显(P<0.05);MBP水平于治疗后第3天开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开始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下降水平更明显(P<0.05)。凝血功能比较发现:治疗前2组患者凝血功能差异比较不明显(P>0.05),治疗后2组凝血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PT、APTT、TT、FIB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明显升高,但2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血浆辅助治疗可更好改善颅脑损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同时降低炎性反应的发生,但并未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4年12期 v.17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王洋;

    目的评价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研收治的100例重度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上下肢MFA评分以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提高重度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14年12期 v.17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创伤性颅内出血患者术中血压水平对术后脑功能恢复的影响

    吴寿和;郑海萍;谢柏年;姚世友;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术中血压控制水平对术后脑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我院2006-01—2012-06收治创伤性颅内出血患者185例,均采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术中收缩压(SBP)<90mmHg 63例,90~140mmHg 92例,>140mmHg 28例。分析上述不同术中血压水平对术后脑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Fugl-Meyer值、Barthel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分析。结果 (1)术中血压<90mmHg患者术后Fugl-Meyer值、Barthel指数分别为(50.21±14.62)、(47.56±10.11);术中血压90~140mmHg患者术后Fugl-Meyer值、Barthel指数分别为(67.24±18.27)、(64.11±11.38);术中血压为>140mmHg患者术后Fugl-Meyer值、Barthel指数分别为(47.12±11.29)、(44.27±9.38)。(2)术中血压90~140mmHg患者术后ADLⅠ级患者的比率最多,术中血压>140mmHg或<90mmHg ADLⅠ级患者的比率减小。结论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术中SBP为90~140mmHg时,术后脑功能恢复相对较好,患者预后较好,手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血压水平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严格控制血压平稳,以助于患者手术后顺利康复。

    2014年12期 v.17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黄忠文;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2-01—2013-12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PNAU加入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1次/d,2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9.0%,观察组为9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12期 v.17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CT三维重建在复杂性颅底骨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陈委;仪立志;庄文燕;纠智松;刘政委;孔文龙;黄凯雄;石小峰;

    目的探讨颅底CT三维重建在复杂性颅底骨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东芝Aquilion ONE320排螺旋CT机对15例复杂性颅底骨折患者行CT三维重建,根据影像结果指导外科治疗。结果颅底三维重建CT可直观显示颅底骨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中风险的预防,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结论颅底CT三维重建对复杂性颅底骨折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年12期 v.17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神经节苷脂钠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潘昆仑;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联合依达拉奉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01—2012-01收治的10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2),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GM1 10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2组均连续治疗14d。观察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脑水肿体积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脑水肿体积缩小,ADL评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GM1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较单一使用依达拉奉效果更明显,可有效减少脑水肿体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

    2014年12期 v.17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阿昔洛韦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郭泽丽;

    目的分析阿昔洛韦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08—2013-06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利巴韦林组)38例和观察组(阿昔洛韦组)38例,然后将2组中轻症与重症患儿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脑脊液NSE、PCT、IL-6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轻症与重症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的血清、脑脊液NSE、PCT、IL-6水平均低于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阿昔洛韦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均相对较佳,对于改善神经功能及控制炎症均有积极作用。

    2014年12期 v.17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下肢神经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肖正龙;胡声锁;

    目的探讨下肢神经松动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和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下肢神经松动术。观察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JOA评分。结果 2组VAS和JOA评分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实践过程中,下肢神经松动术治疗效果显著,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可靠选择。

    2014年12期 v.17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帕罗西汀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闫西茹;薛常虎;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合并抑郁障碍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盐酸帕罗西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2组分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程度,并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14年12期 v.17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杨旺明;叶泽兵;饶先伟;林德仿;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12—2013-08我科收治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亚低温与依达拉奉。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2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7d、14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7%(P<0.05);观察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疗效。

    2014年12期 v.17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刘威;吕娟;刘荣丽;李江涛;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01—2013-01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和斑块面积及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分别为(1.22±0.20)mm和(17.18±2.01)mm2,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50±0.21)mm和(24.93±2.10)mm2及对照组的(1.45±0.21)mm和(24.20±2.21)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水平为(5.36±0.63)mg/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0.82±1.11)mg/L和对照组的(10.13±1.08)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可有效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抑制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014年12期 v.17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王玉玲;

    目的观察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对本医院确诊为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30例患者进行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5、15、25个月的VAS与JOA评分。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逐渐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逐渐延长,VAS下降明显,术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术后JOA评分增高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优良率96.67%。结论神经根管治疗方式是基于娴熟掌握神经根部解剖特征行锥板有限开窗、对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植骨内固定可有效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4年12期 v.17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马宇行;

    目的探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0-01—2012-01收治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哌唑)治疗,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2组基线和治疗后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WCST各项评分均较基线时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4年12期 v.17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青年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代谢的影响

    李杰;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青年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对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青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与齐拉西酮组,分别接受利培酮及齐拉西酮治疗,疗程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对代谢的影响。结果治疗8周后,2组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锥体外系症状、体质量增加、月经改变及泌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P<0.05);齐拉西酮组治疗前后BMI及泌乳素无显著变化,利培酮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青年女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相当,但齐拉西酮对代谢影响小,更适合青年女性的治疗。

    2014年12期 v.17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传统用药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梁明;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传统用药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6—2013-03我院收治的100例(100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患者的LogMAR视力表评分明显比治疗前高,视野平均缺损值和P-VEP100潜伏期均值均明显比治疗前低,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7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传统用药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2014年12期 v.17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齐拉西酮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异常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陈斌;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18例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与齐拉西酮组,分别接受利培酮及齐拉西酮口服治疗,疗程3个月。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后3个月2组BEHAVE-AD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体质量增加、月经异常及泌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P<0.05);治疗后利培酮组空腹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胰岛素均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异常疗效相当,但齐拉西酮不良反应少,对糖脂代谢无明显影响。

    2014年12期 v.17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氟哌啶醇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张春玲;温夏;李岳朋;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氟哌啶醇联合氯氮平治疗,对照组单一采用氯氮平治疗,并通过BPRS、CGI量表评定疗效,总疗程16周。结果前4周2组疗效差异不显著,总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13例,对照组28例,且观察组震颤、月经紊乱、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啶醇合并氯氮平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且不良反应小,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2014年12期 v.17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朱春丽;彭一鹏;黄显雄;蔡治平;胡成伍;杨克俊;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报道我院确诊的3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国内外报道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19例(29.2%)早期被误诊,46例(70.7%)预后良好。经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1~3周后,59例(91%)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MRI复查病灶)可完全或大部分恢复至病前水平。结论 RPLS主要以急性、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皮质盲、精神行为异常、视觉改变、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等。采用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则可能随病情加重出现脑梗死或脑出血,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甚至死亡。

    2014年12期 v.17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82例疗效观察

    王永才;杨志鸣;尹忠民;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A组41例和B组41例,A组经半椎板切除手术治疗,B组经全椎板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稳定性比较,A组有效率100%,B组为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与全椎板切除术相比,半椎板切除术对脊髓的损伤较小,远期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12期 v.17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开颅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李树祥;崔杰;乔柏林;崔双友;杨庆志;王淑云;

    目的分析开颅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0例,试验组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对照组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死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NIHSS评分、手术时间、首次清除血肿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比较无差异。试验组再出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手术时间、不良反应、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考虑,钻孔引流手术疗效更为显著。

    2014年12期 v.17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术中皮层脑电监测对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的应用价值

    秦晋辉;

    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监测(EcoG)在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01—2012-09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33例,通过术前评估、术中皮层脑电监测结果比较和术中皮层脑电监测对手术的指导价值进行分析,以评价术中皮层脑电监测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患者病理分型结果为:海马硬化22例,脑肿瘤2例,海绵状脑血管瘤2例,脑脓肿2例,脑软化灶继发癫痫1例,脑皮质发育不良4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a,按照Engel分级法评定疗效,Ⅰ、Ⅱ、Ⅲ、Ⅳ级分别为19例、12例、1例和1例,治疗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6.97%(32/33)、90.91%(30/33)。术后并发症:对侧肢体肌力下降5例,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3例,感觉性失语1例。不良反应患者在术后2~4周恢复。结论术中皮层脑电监测与术前评估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致痫灶的定位准确率,指导癫痫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1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庞灵恩;管得宁;张扬;吴家勇;徐运;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生活质量影响性,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01收治的78例帕金森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相关量表研究。结果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病程、受教育时间、UPDRS-Ⅲ、UPDRS-Ⅱ、ADL、PDQL-39等(P<0.05)。而与患者Honhen-Yahr、ESS、HAMA、HAMD、FS-14无关(P>0.05)。所有患者中轻度认知障碍47例(60.3%),无认知障碍31例(39.7%)。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生活质量在UPDRS-Ⅱ、ADL、PDQL-39上和无认知功能障碍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均<0.05)。结论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和运动障碍和受教育时间明显相关,且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临床上对此要尽早识别、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4年12期 v.17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抗结核药物联合胸腺五肽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谢青;张亚楠;李艳静;常占平;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联合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对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其比值)的影响。方法 (1)6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观察组,60例正常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CD4+、CD8+及其比值。(2)对6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分成观察组1(抗结核药物+胸腺五肽治疗)30例和观察组2(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30例,观察治疗后2月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其比值)的变化。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D4+、CD4+/CD8+比值低于健康人群;经胸腺五肽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2个月后,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升高(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胸腺五肽可显著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2014年12期 v.17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128层螺旋CT对颅内血管狭窄成像与DSA的对照研究

    陈胜利;陈康宁;张书琼;周杰;邓榕;张杰;

    目的比较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诊断颅内血管病变方面的可靠性,为CTA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患者行CTA,发现颅内病变血管62根,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对CTA和DSA所掌握的颅内病变血管(62根)的狭窄程度进行分析,对两种方法所了解病变的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进行的血管成像均能够清楚地反映血管的病变情况,正常血管率、轻度狭窄率、中度狭窄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狭窄血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一代具有4D功能的128层螺旋CT能够较好的反映颅内血管的病变情况,临床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2014年12期 v.1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综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莫云;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脱水治疗、改善脑功能、肠溶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及活血化瘀的中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综合康复治疗。2组均以治疗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率70.00%,对照组为5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为76.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评分、FIM评分、Barthel指数、MMSE等指标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2014年12期 v.17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CTA)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诊断及指导价值

    冯会蓉;刘祥;陈玉华;李灵;范艳;

    目的对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病人采取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探究其病因以及该项操作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0例,均采用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判断患者的疾病原因,并在疾病的治疗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结果在对80例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后发现,动脉粥样硬化43例,动脉狭窄38例,动脉闭塞15例,先天性动脉结构异常7例,血管内膜变厚11例,而进一步病因确诊发现CTA检测具有很高的准确度。结论 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技术在后循环缺血的病因诊断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及时确定病因,降低因病因不明而造成的疾病恶化,治疗时可发挥指导作用。

    2014年12期 v.17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血小板相关参数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何青松;林青;马琪林;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膜糖蛋白。结果观察组患者MPV、PDW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LT、PC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检测血小板参数可辅助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值得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2014年12期 v.17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

    刘海鹏;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疑为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栓塞情况,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GOS评分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栓塞程度达100%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栓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GOS评分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18例,预后良好率58.8%,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少,对患者损伤小,利于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17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分析

    帖红艳;汪晓凯;李佳佳;张鑫;雷方;

    目的观察甲钴胺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对22例(41眼)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应用甲钴胺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观察患者视力、眼压、直接检眼镜、OCT(光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变化,比较治疗后第1个月、第6个月视力、眼压变化情况。结果视力检查治疗后第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434,P<0.05);治疗后第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808,P>0.05);眼压治疗后第1个月、第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102,P>0.05;t=1.72,P>0.05);闪光视网膜电流图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视网膜电流图b波振幅及潜伏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P<0.05;t=2.182,P<0.05),治疗后6个月视网膜电流图b波振幅及潜伏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05;t=1.182,P>0.05)。结论注射用血栓通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降低。

    2014年12期 v.17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PD-MCI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研究

    刘俊中;王天玉;魏孟丽;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对帕金森病伴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选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伴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具有颈内动脉支架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在支架植入前、植入后1个月、3个月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结果入选患者均成功植入颈内动脉支架,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残余血管狭窄<10%;术前1个月、术后1个月及3个月MMSE、MOCA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2014年12期 v.17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祁小龙;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03—2013-03接诊的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良好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59,P=0.0223)。实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脑梗死、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03,P=0.0497)。结论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的开颅夹闭术。

    2014年12期 v.17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脑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与核干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寿记新;管海博;程森;

    目的分析胶质瘤中NS表达的阳性率与IDHl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分析58例脑胶质瘤标本。应用PCR检测技术检测标本中IDHl基因多态性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基因测序显示原发胶质瘤中16例(55.17%)发生IDHl突变,复发胶质瘤中14例(48.28%)发生IDHl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蛋白的表达显示原发胶质瘤和复发胶质瘤标本中NS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成正相关关系(P<0.01)。伴IDHl突变的胶质瘤标本NS阳性表达率较IDHl野生型胶质瘤NS阳性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肿瘤中NS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原发肿瘤NS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DHl基因突变在原发性胶质瘤和复发性胶质瘤中均有较高的突变频率,且可加强胶质瘤细胞中NS的表达。胶质瘤中升高的核干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

    2014年12期 v.17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老年脑卒中患者联合脑卒中单元的应用分析

    杨革华;

    <正>脑卒中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1]。脑卒中幸存患者中,近75%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抢救成活率明显上升,但脑卒中致残率则未得到明显改善[3]。致残率居高不下,对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我国而言,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4]。我院采用联合脑卒中单元模式治疗脑卒中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4年12期 v.17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腰大池引流在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中的应用

    肖阳;张永明;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2-01—2008-07收治的49例硬膜下积液患者(A组),采用穿刺引流并加压包扎或钻孔引流治疗,2008-08—2013-04收治的37例硬膜下积液患者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B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B组治愈率(81.1%)较A组(28.6%)明显提高(P<0.05)。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主要方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17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袁小娜;娄季宇;王金兰;

    目的探讨脑梗死继发出血可能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梗死后继发出血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栓塞、高血压、溶栓及抗凝治疗与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关系明显;出血量越大,预后越差;出血部位在脑干的患者,病死率较高。结论对脑梗死后继发出血的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及时预防并干预,早期诊断,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减轻社会负担。

    2014年12期 v.17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苯扎贝特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脂血症及血糖的影响

    魏贤玉;朱蔼;杨永杰;朱相华;邱述领;闾金杰;沈青峰;孙东鹏;王成东;胡维;

    目的探讨苯扎贝特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脂血症治疗作用和对其血糖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苯扎贝分别特治疗精神分裂症与非精神分裂症伴高脂血症患者,比较观察2组血脂、血糖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糖比较有显著差异(TG、TC、LDL-C,P<0.01,HDLG<0.05,血糖<0.02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糖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阳性组TC、TG降低显著好于阴性组(P<0.05),2组除椎体外系反应外其他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苯扎贝特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脂血症有显著疗效,且安全,同时具有降低血糖、抵抗抗精神病药诱发或加重血脂异常作用。

    2014年12期 v.17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声明

  • 更正

    <正>我刊2014年17卷7期17-19页刊登纪涛大夫撰写的《垂体瘤质地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一文非基金项目而误排版为基金项目,特此说明。

    2014年12期 v.17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诊治体验

  • 64排头颈联合CTA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叶达林;杨萍;

    目的探讨64排计算机断层扫描动脉成像(CTA)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疑似脑血管患者进行64层头颈联合CTA检查,统计分析临床诊断率。结果所有患者CTA均清楚显示1~4级脑血管结构,均获取良好的平扫容积图像、动态CTA图像。86例中发现病变71例,包括动脉狭窄或闭塞18例(动脉硬化、大动脉炎),颅内动脉瘤3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例,动静脉畸形(AVM)7例;静脉窦血栓2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假阴性3例(2例AVM,1例微小动脉瘤),正常图像12例。结论 64层头颈联合CTA诊断脑血管病变具有无创、快捷、诊断率高等优点,利于临床随访。

    2014年12期 v.17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 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对动眼神经颅内段显示功能的评价

    杨靖;吴丽莉;黄立新;周军;朱越;

    目的联合应用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对动眼神经颅内段显示能力进行评价。方法 30例正常志愿者行颅脑MRI 3D-FIESTA及3D-TOF序列成像,常规FSE T2WI序列成像,应用AW4.4诊断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对动眼神经的颅内走行情况进行显示,比较MRI 3D-FIESTA及3D-TOF成像序列与常规FSE T2WI成像序列对动眼神经颅内段显示的差异。结果 30例正常志愿者中联合应用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动眼神经脑池段100%可清晰显示;海绵窦段:63.8%可以清晰显示,33.3%部分显示,3.4%未见确切显示。常规FSE T2WI序列可节段性显示部分动眼神经脑池段及海绵窦段,脑池段0%完全显示,43.3%部分显示,56.67%未见显示;海绵窦段:0%完全显示,36.67%部分显示,63.33%未见显示。结论联合MRI 3D-FIESTA序列及3D-TOF MRA序列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与邻近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对于动眼神经海绵窦段,3D-FIESTA序列及3D-TOF序列扫描动眼神经大部分可以显示,但是也有一部分显示欠清晰,少数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未能显示,因此联合应用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可见较好的显示动眼神经颅内走形情况,并提供动眼神经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且明显优于常规MRI FSE T2WI序列。

    2014年12期 v.17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脑桥梗死18例临床分析

    张爱娟;张爱元;王通;

    目的探讨MRI DWI序列在脑桥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RI DWI序列证实的新发脑桥梗死18例,行MRA或DSA脑血管检查。复习经典脑桥综合征特点、部位及受累血管,将不典型病变做综合征归属,评估梗死灶与后循环血管病变严重性的相关性。结果脑桥内侧综合征10例,基本为不典型Foville,为旁正中动脉闭塞;脑桥外侧梗死4例,为Millard-Gubler综合征,为短旋或长旋动脉闭塞;基底动脉尖1例,闭锁1例,迅速进展死亡2例。腔梗的血管检查,后循环大致正常,严重梗死,后循环差。结论目前典型脑桥综合征少见,但可做综合征归属,从而确定闭塞血管;病变大小与后循环严重程度相关。

    2014年12期 v.17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选择性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王浩;袁俊兴;刘培华;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在中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1]。我院从2009-06开展此项目至今,已完成选择性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94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选194例均为2009-06—2013-08在我科行选择性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脑血管病患者。男102

    2014年12期 v.17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AECOPD并肺性脑病的疗效分析

    刘勇;吕燕平;

    <正>肺性脑病是AECOPD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尽管NPPV目前已成为AECOPD患者常规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肺性脑病患者意识障碍,依从性及自主排痰能力差,NPPV治疗的难度明显增加。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NPPV治疗AECOPD并肺性脑病患者,可明显降低气管插管的使用率及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尚存争议。我院通过BiPAP鼻(面)罩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COPD导致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取得较好

    2014年12期 v.17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外伤并脑积水疗效观察

    徐斌权;刘民;奚少东;

    目的观察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外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3-06我院收治的脑外伤并发脑积水患者24例作为观察组,行早期颅骨修补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另选24例脑外伤并发脑积水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延期颅骨修补术。术前和术后1a分别进行GCS评分和GOS评分,同时评价术后出现的分流管移位堵塞、术后感染、脑脊液渗漏、硬膜下积液、脑部血肿等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1aGCS评分和GO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17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张晓峰;

    <正>高血压是常见老年神经内科疾病,高血压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且严重,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现对我院接受微创手术进行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同期采用开颅清除血肿患者进行临床对比,结果显示微创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1-12-2012-11采用微创手术治疗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3例,女53例;年

    2014年12期 v.17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刁新峰;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程度与术后疗效。方法总结12例岩斜区脑膜瘤的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处理和术后结果。结果全切6例(50.0%),次全切4例(33.3%),大部切除2例(16.7%)。术后吞咽功能障碍2例,面瘫1例,颅内感染1例,均经治疗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和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17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急性脑梗死患者尿酸变化的临床价值

    成云芳;

    <正>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虽然影像学的长足发展对脑血管病诊断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对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改变往往要在24h或更长时间之后才能出现,需要找到一种简便可行检测方法进行评价,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呈正相关[1]。本文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测定和分析,探讨尿酸在脑梗死病情检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2],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8-01—2013-05我院收治的134例

    2014年12期 v.17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溶栓致脑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韦玉鲁;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饮食结构的调整等,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且逐步有年轻化的趋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脑梗死患者高达150万人,病死率位居第1位,存活者中25%遗留不同程度劳动力丧失[1-2]。溶栓能早期复通血管、重建脑血流、挽救半暗带、缩小梗死面积[3],但也可致脑出血的发生而影响治疗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于2010-03—2013-02随机抽取我院56

    2014年12期 v.17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鼻内镜下中隔矫正与低温等离子消融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袁玉梅;黄瑞娟;谢亚平;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联合等离子消融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我科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联合等离子消融筛前神经手术治疗52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应用抗生素3~5d,滴鼻剂滴鼻2次/d,其后1个月内每周复诊1次,清理鼻内分泌物及脱落伪膜,鼻腔黏膜光滑红润后,1月复查1次,随诊1a。结果术后随访1a,显效52例,有效49例,总有效率94.2%,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出血、感染,鼻腔粘连,嗅觉减退,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筛前神经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疗效肯定、安全,易被患者接受。

    2014年12期 v.17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不同时机抗结核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功能受损的疗效观察

    徐振文;罗敏;洪澜;

    目的探讨不同抗结核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功能受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01—2011-01收治的脊柱结核伴神经功能受损患者3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所有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矫形、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手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3周,对照组>3周。比较2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19,P=0.5475)。结论临床针对脊柱结核伴神经功能受损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不同手术时机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014年12期 v.17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中重型脑损伤合并脑积水的手术治疗

    翟付强;银公敬;王开;

    <正>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中重型脑损伤致残率、致死率高,伤后继发脑积水的发生使治疗更加困难,严重影响预后。轻型脑损伤(Glasgow评分13~15分)因无明显肉眼可视脑损害,发生外伤性脑积水几率较低,中、重型脑损伤(Glasgow评分≤12分)因发生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或脑室出血,影响脑脊液吸收和循环,易形成脑积水。收集我院2008-

    2014年12期 v.17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陈伟;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失眠的人群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该病的原因较多,临床常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传统的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失眠症患者实施中医综合治疗,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01—2012-12收治的80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

    2014年12期 v.17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四川三州地区脑囊虫病临床特点分析

    龚玉来;伍雪英;

    目的探讨三州地区脑囊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09—2012-05收治的脑囊虫病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6例脑囊虫病患者中有食生肉史者占32.1%,内科保守治疗有效121例,无效14例;内外科联合治疗有效7例,余14例效果仍不理想。结论脑囊虫病是严重危害四川三州地区人群健康的疾病之一,其预后不好,临床表现复杂,且与饮食习惯有关,应重视预防。

    2014年12期 v.17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用药与体验

  •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林向;唐毅;叶云;

    目的观察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我院2012-12—2013-12收治的79例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美多巴125mg,3次/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溴隐亭1.25mg/d,至第2周末剂量增加至5.0mg/d,分3次口服,逐步加量,到第8周末达到22.5mg/d;观察组则给予普拉克索为0.25mg/d,至第2周末逐渐加量至1.0mg/d,分3次口服,至第8周末逐步增加至4.5mg/d。2组疗程均为12周。对2组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评分进行评定,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HAMD评分及UPDRS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2组HAMD评分及UPDRSⅢ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2014年12期 v.17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维生素B12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

    钟鸿;李壮丰;

    目的分析维生素B12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维生素B12与银杏达莫及单用、维生素B12治疗,共2周。结果 2组治疗前后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的比较,治疗组DPN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B12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可明显改善DPN。

    2014年12期 v.17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魏秀芹;

    <正>原发性高血压是老年患者高发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也是其他众多致死、致残并发症,甚至器质性病变的原发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负担[1]。本文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依那普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吲达帕胺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05—2013-11我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男19

    2014年12期 v.17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舒血宁联合声治疗对耳鸣的疗效观察

    吴国红;秦玉瀚;盛子静;

    目的探讨舒血宁联合声治疗对耳鸣的疗效。方法给予耳鸣患者(50例64耳)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入舒血宁20mL静滴,1次/d;腺苷钴胺注射液1.0mg肌内注射,1次/d;口服盐酸氟桂利嗪10mg,1次/d,复合维生素B片20mg,3次/d,并给予声治疗及心理疏通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4.4%,对照组为70.9%;观察组治愈率18.6%,对照组为1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联合声治疗对耳鸣疗效高于单独应用舒血宁等药物治疗。

    2014年12期 v.17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魏伦伦;李惠勉;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是我国中老年常见病及多发病,发病率随生活水平的提高逐年上升,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目前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1]。TIA常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展至脑梗死的前驱阶段,提示脑血管存在器质性病变,如及时治疗,可阻止或延缓病情发展[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08—2013-10收治的53例老年TIA患者,诊断参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2014年12期 v.17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

    赵燕;

    目的分析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8例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主要采用阿米替林治疗,观察组主要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79.4%(27/34),高于对照组的50.0%(17/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06%(16/34),与对照组的41.18%(14/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4年12期 v.17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卡马西平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董敏;

    <正>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25%~30%的患者会出现痛觉异常[1],并伴睡眠障碍和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疼痛的主要药物有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及阿片类药物,虽能不同程度缓解疼痛,但在改善躯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及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分别应用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及卡马西平三种抗惊厥药物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现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报道如下。

    2014年12期 v.17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普拉克索治疗不宁腿综合征伴抑郁的疗效分析

    周彤;贾延颉;

    <正>不宁腿综合征(RLS)是一种肢体异常感觉性神经系统疾病,典型特点是患者常感到腿部有不适感、蚁走感及紧缩感,因而有强烈活动下肢的欲望,多夜间为重,故患者主诉为运动障碍和以睡眠障碍为主的非运动障碍[1]。RLS虽然无器质性病变,但可使患者疲劳、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本文通过长期随访以验证普拉克索治疗RLS伴发抑郁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10-01—2012-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4年12期 v.17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罂粟碱防治脑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20例疗效观察

    孟凡学;

    目的探讨罂粟碱防治脑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颅脑CTA和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均行早期手术,术后于脑底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输注罂粟碱稀释液,并经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直至罂粟碱输注治疗结束。结果 20例中,持续输注罂粟碱8d者14例,10d者6例。全部患者均存活,术后均无脑血管痉挛发生,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底池持续输注罂粟碱可有效防治脑动脉瘤破裂术后发生CVS,且不良反应少。

    2014年12期 v.17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王柳青;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2013年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2组均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川芎嗪注射液,2组治疗前后均行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大脑动脉血流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偏头痛,能改善患者大脑血流速度,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2014年12期 v.17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张铁强;徐泉崧;赵万志;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04—2013-04收治的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尿激酶治疗,治疗组在尿激酶的基础上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总有效率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2.09%,治疗组94.0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24,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38,P<0.01)。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17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埃索美拉唑治疗重症脑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临床观察

    崔维;王龙安;李红艳;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治疗重症脑出血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重症脑出血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6例,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26例,给予雷尼替丁针治疗。治疗3d后评价2组止血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是重症脑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具有较好疗效。

    2014年12期 v.17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头痛宁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136例疗效观察

    师振霞;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头痛宁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136例,与对照组126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头痛宁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治愈率47.8%。有效率7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1%和61.9%,未见皮肤过敏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头痛宁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明显,无药物依赖,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17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误诊误治分析

  • 癫痫3例误诊分析

    张鉥缨;王辉兰;

    <正>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29岁。发作性右眼盲点7a。7a前患者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右眼盲点,为右眼外下方视野缺损,持续约1min后自行缓解。发作后对发作过程能回忆,感右眼干涉,伴顶枕部胀痛不适,持续约半小时恢复正常。发作时不伴意识障碍、黑蒙、瞪视、闪光、视物变形、眩晕、肢体抽搐及麻木无力,无精神异常,无恶心、呕吐、胸痛及大小便失禁。未引起重视。之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劳累、用眼过度及精神紧张时发作频繁,发作与月经周期无相关

    2014年12期 v.17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综述与讲座

  •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特点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胡耀凯;韩雄;袁丽品;

    <正>1病例资料先证者,男性,58岁,因"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1d"收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丧失,呼叫不应,伴肢体抽搐、双眼凝视、口吐白沫、舌咬伤,无大小便失禁,持续2min后缓解,间断性发作数次,急来我院就诊,急诊给予镇静等对症治疗后,以(1)癫痫,症状性;(2)多发性脑梗死;(3)高血压收入我科。发病后,患者神志浅昏迷,精神差,饮食差,大小便可,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2014年12期 v.17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 帕金森病便秘的研究进展

    赵芳芳;朱红灿;

    目的便秘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但临床往往不被重视。其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很大,约20%~80%。PD伴发便秘可能是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直接结果,同时受遗传及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此文就帕金森病便秘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问题做一简要综述。

    2014年12期 v.17 11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护理体验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干预

    况静波;李红霞;胡安碧;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入院的500例HIE新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方护理。在治疗后病情稳定后出院并定期上门调查随访,进行智能、体能、语言、症状改善、患病率等调查评估和统计分析。结果出生12个月后,观察组平均体质量(10.3±1.00)kg,平均身高(75.9±2.60)cm;观察组平均体质量为(9.9±0.90)kg,平均身高(70.9±2.60)cm,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恢复更快,体能增强,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显著减轻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脑损伤,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改善患儿预后,值得推广借鉴。

    2014年12期 v.17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心理护理联合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影响

    祝素敏;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联合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3-01收治的8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研究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并口服黛力新,2次/d,早晨、中午各服l片,连续服用6周。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组神经功能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CSS、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CSS、CSS评分降低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取黛力新治疗,并给予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014年12期 v.17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

    李莉;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09-06—2011-03收治的47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为对照组,选取我院2011-06—2013-03收治的49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组。2组均常规护理和对症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治疗第4周末,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1)研究组显效22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95.9%;对照组显效11例,无效14例,临床总有效率70.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待康复训练第4周末,研究组吞咽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62,P<0.05)。(3)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9%,对照组为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能改善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降低食物反流及误吸危险,临床效果满意。

    2014年12期 v.17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和营养支持护理体会

    王雪菲;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和营养支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01—2013-10收治的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4例,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B组34例单纯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治疗后7d、14d2组营养指标(IgG、NB、TLC、ALB、TP及WBC)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7d、14d各营养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A组治疗后各营养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电解质紊乱、肺部并发症显著低于B组,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行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配合科学的护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预后。

    2014年12期 v.17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

    李艳青;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要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我科2011-01—2013-01收治13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切口护理、气道湿化、吸痰、套管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35例患者因病情严重或错过救治最佳时机死亡或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均度过急性期,最终成功拔管。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及早行气管切开,并辅以有针对性的精心护理,可有效提高救治效果与护理质量,降低病死率。

    2014年12期 v.17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干预

    宋海霞;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03—2013-10收治的46例行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家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22例,对照组24例,2组家属均给予常规病情沟通及护理知识宣教,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2组家属均在宣教后次日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测评。对比2组家属的SAS评分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栓塞术后的预后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家属SAS评分45.82±3.25,对照组为53.83±5.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9.1%),对照组7例(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家属焦虑,有利于患者康复。

    2014年12期 v.17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15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赵海平;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重点与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5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及病情观察和护理,总结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要点。结果经过医护人员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15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完全治愈98例,52例好转出院。21例抢救治疗无效而死亡。结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可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患者致残、病死率。

    2014年12期 v.17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路伟春;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伴偏瘫、失语症状的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偏瘫、失语症状)10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早期护理干预,比较2组疗效。结果康复训练2个月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8.6%,观察组82.4%,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全面康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4年12期 v.17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护理探讨

    郜艳丽;

    <正>随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的脑卒中病人,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16%~60%[1]。其中单侧皮质脑干束呈一过性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和发音不清晰。进食困难导致的摄入不足,可致病人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其他营养成分缺乏,甚至出现低蛋白血症;呛咳易致药物和食物等误吸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不能经口进食会使病人产生心理恐惧

    2014年12期 v.17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付伟锋;李和平;

    <正>近年来康复护理[1]己成为国内外脑血管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大大降低压疮、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可以导致如饮水呛咳、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致死率,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及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社会负担。为了解康复护理对吞咽障碍的影响,我科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2014年12期 v.17 13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脑卒中相关肺炎的吞咽功能评估及护理措施

    周凌云;

    目的分析吞咽功能评估在预防脑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2例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措施,研究组110例根据吞咽功能的评估结果,对易发生误吸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住院1个月后,研究组的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吞咽功能评估在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脑卒中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2014年12期 v.17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人文护理模式在精神科开放病区应用的效果评价

    樊增华;王玉玲;胡雄;

    目的探讨人文护理模式在精神科开放病区应用的体会和效果评价。方法将我院精神科开放病区住院神经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为期8周的人文护理模式;对照组仅实施一般的整体化精神科常规护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作为评价工具,评价2组护理效果。结果入组时所有量表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8周后2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人文护理模式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护理投诉、护患纠纷,利于患者病情康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014年12期 v.17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早期机械通气急诊抢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护理

    马跃瑞;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抢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取2012-03—2013-09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45例,采用早期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并加强护理检测与气道管理,对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疗和精心护理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治得到显著改善,pH值、PaO2、SaO2、RR、HR、SBP、DBP等相关监测指标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抢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疗效显著,通过精心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2期 v.17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面神经炎患者的整体护理体会

    靳胜燕;王明明;李畅;

    目的总结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措施对面神经炎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6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措施。比较2组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1.4%,护理满意度100%。对照组治愈率71.7%,护理满意度9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整体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面神经炎患者的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

    2014年12期 v.17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儿童癫痫35例护理体会

    王伟玲;马丽敏;

    <正>我院儿科2011-05—2013-05收治35例癫痫患儿,经过综合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35例患儿均在我院儿科住院,根据临床表现、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检查,符合癫痫诊断标准[1]。其中,男19例,女16例;发病年龄1.5~14岁;大发作18例,失神发作7例,失张力发作5例,阵挛性发作4例,局灶性发作1例。2护理2.1发作期护理2.1.1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

    2014年12期 v.17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排便的护理干预

    杜彩霞;

    <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排便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见病症,诱因与便秘和错误的排便方式有直接关系。针对这一现象,我科从2010-03开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排便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2010-03—2013-03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63例,女13例;年龄43~82岁。对照组男58例,女18例;年龄45~85岁。对

    2014年12期 v.17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临床护理

    宋伟华;

    <正>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胃溃疡等,具有非常高的发生率[1]。我院2010-09—2012-09收治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11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09—2012-09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110例,男70例,女40例;平均年龄(55.6±2.3)岁。其中脑出血30例,脑梗死80例。诊断的依据为呕血试验及潜血试验阳性。

    2014年12期 v.17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舒适护理在脑膜瘤患者术中的应用

    刘雪平;

    <正>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近年来舒适护理被人们重视并逐渐融入到手术护理的全过程。2010年我院将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相结合用于患者的手术全过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患者的好评。现将舒适护理在脑膜瘤患者的术中应用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其最有效的

    2014年12期 v.17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张德银;

    <正>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时将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需及时处理。我院2008-03—2013-12共收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1 500例,其中术后出现精神障碍13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35~62岁,平均(46.6±6.3)岁。所有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大多于1~2d

    2014年12期 v.17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夹闭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白淑贞;

    <正>夹闭手术是临床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手段,研究显示,围术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患者术后良好康复,笔者对近2a我院80例接受夹闭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1-08—2013-08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夹闭手术治疗,男51例,女29例;年龄36~76岁,平均(50.23±4.27)岁;发病部位:后交通动脉瘤34

    2014年12期 v.17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声明

    <正>作者孟凤珠等的论文《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在神经科常见疾病中的病因诊断价值》一文刊登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17卷11期11~14页,作者单位应为"西安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神经内科病区",特此说明。

    2014年12期 v.1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