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T2DM患者记忆相关脑区代谢状况的变化研究

    胡淑芳;程奎;杨丽;左湘川;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记忆相关脑区代谢状况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住院的以记忆进行性减退的2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70例)和单纯记忆力减退患者(对照组,70例)给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修订韦氏记忆量表中文版(RWMS-RC)等检测,比较2组患者的记忆减退情况;并对患者左侧海马、额叶及丘脑等行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采集分析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醇(mI)、肌酸复合物(Cr,Cr2)及谷氨酸复合物(Clx)的共振峰峰下面积进行比较,以了解相关脑区代谢状况的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MSE、MoCA评分,以及MoCA中瞬时记忆及短时记忆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1~0.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左侧海马Cr、mI峰下面积及左侧额叶Cr2峰下面积明显增大(P<0.05~0.01);左侧丘脑NAA、Cr2、Cho峰下面积明显降低(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不但能造成患者记忆功能减退,而且影响海马、额叶和丘脑等记忆相关脑区代谢状况。

    2014年18期 v.17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腰椎蛛网膜下腔联合侧脑室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临床分析

    王冰;胡世颉;李兵;胡学安;邹西峰;张磊;曹宝萍;费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应用腰椎蛛网膜下腔联合侧脑室持续引流并注射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合并颅内感染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行间断腰穿鞘内药物注射,观察组行侧脑室联合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相比对照组显著缩短,意识、颅内压、体温、脑脊液细胞计数、脑脊液WBC计数的恢复时间均相比对照组显著缩短。观察组临床预后结果较对照组更佳。结论腰椎蛛网膜下腔联合侧脑室持续引流并注射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能有效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提高预后效果,同时缩短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14年18期 v.17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普瑞巴林对CCI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p-JNK1表达的影响

    何斐;李焕丽;陈强;郭素香;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普瑞巴林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行为及背根神经节p-JNK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组)、CCI组(C组)和不同剂量普瑞巴林P1组、P2组、P3组。S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C组和P1、P2、P3组建立CCI模型,P1、P2、P3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至取材时点分别胃内灌注普瑞巴林7mg/kg、15mg/kg、30mg/kg,S组和C组灌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7、15天测定热痛阈PWL值,且在术后第3、7、15天测定热痛阈后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术侧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法测定背根神经节p-JNK的表达。结果与术前1d比较,C组、P1组术后1、3、7、15dPWL值和p-JNK的表达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比较,P1、P2、P3组PWL值和p-JNK在术后3、7、15d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P1组比较,P2、P3组术后1、3、7、15dPWL值和p-JNK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普瑞巴林对CCI模型大鼠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有镇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JNK的活化有关。

    2014年18期 v.17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刘金龙;张高健;揭家广;赵子森;孙浩;蒋友田;王如海;张燕辉;张至君;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8—2013-08在我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155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后26例患者再次出血,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26例患者再次出血,发生率为16.7%。单因素分析提示发病至手术时间、术后收缩压、术后舒张压、手术方式、凝血功能、术后躁动与术后再出血有关(P<0.05)。术后舒张压超过120mmHg、术后收缩压超过200mmHg、发病至手术时间低于6h、术前凝血功能异常、躁动是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而微创引流并不是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手术时机、术后血压控制、凝血功能等有关,与微创或开颅手术方式无关,注意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再出血发生率,改善预后。

    2014年18期 v.17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胶质瘤术后组织中LGR5D和ERCC1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判断价值

    火雷鸣;

    目的分析LGR5D和ERCC1在胶质瘤患者术后阳性表达情况,并评价LGR5D和ERCC1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观察组选择82例胶质瘤术后患者,对照组选择82例急性颅脑损伤并行内减压术切除脑组织(脑组织正常)患者。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GR5D和ERCC1阳性表达率,并统计不同肿瘤直径、Ki6、肿瘤分期患者的LGR5D和ERCC1表达阳性率,探讨LGR5D和ERCC1与术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LGR5D和ERCC1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直径>2cm、Ki67>25%、肿瘤分期Ⅲ~Ⅳ期患者的LGR5D和ERCC1阳性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2cm、Ki67≤25%、肿瘤分期Ⅰ~Ⅱ期患者(P<0.05)。胶质瘤患者的LGR5D和ERCC1表达具有协同作用,并与患者生存质量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LGR5D和ERCC1在胶质瘤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而且存在协同效应。通过分析LGR5D和ERCC1的表达,可以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判断预后,提升治疗效果。

    2014年18期 v.17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支撑喉镜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分析

    陈红;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手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06—2013-06在我院行支撑喉镜手术688例,对68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回顾性分析。比较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与未发生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情绪状况、声门暴露情况、血容量、麻醉情况,进而分析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是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与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无关(P>0.05),但情绪紧张、血容量过低、声门暴露困难、麻醉过浅会显著增加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几率(P<0.05)。结论迷走神经反射严重影响撑喉镜手术的进行,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预防其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2014年18期 v.17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肝外胆管癌神经及脉管浸润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李丽芳;赵志强;马文婷;

    目的分析肝外胆管癌患者脉管及神经转移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干预对策,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8-04—2013-06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诊治的肝外胆管癌87例。对脉管及神经浸润转移与无脉管及神经浸润转移2组患者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年龄及性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制定相关的干预对策。结果 2组患者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肿瘤大小及肿瘤浸润深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脉管及神经浸润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且神经及脉管浸润转移发生率较高者为肿瘤较大者。结论脉管及神经浸润转移患者中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大小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18期 v.17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

    赵伟;亓玲玲;

    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对策,以期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择2005-03—2012-03我院收治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54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组54例患者均获随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淋巴转移、远处转移以及肿瘤大小4个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淋巴转移进入Cox回归模型(P<0.05)。结论影响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淋巴转移、远处转移以及肿瘤大小,特别对于年龄60周岁以上以及淋巴转移是患者预后差的独立指标。

    2014年18期 v.17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 丁苯酞注射液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方建;李晓晖;李香;陈文武;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高敏CRP浓度,改善预后。

    2014年18期 v.17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

    方晖;陈新生;施正生;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1-12—2014-01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肿量、治疗效果,以及随访过程中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3d、7d血肿量分别低于常规组患者同时间点的血肿量;观察组有效率67.50%,常规组有效率37.50%,观察组效果明显更好;观察组病死率2.50%,明显低于常规组17.50%;观察组颅内感染、硬脑膜下积液、迟发性血肿、切口脑脊液漏、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发生率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度颅脑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8期 v.17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神经危重症患者发生胃潴留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

    孙丽霞;

    目的对我院神经内科病房收住的神经危重症发生胃潴留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干预对策。方法将我院近3a来在神经内科危重病房治疗的神经危重症并发生胃潴留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胃插管为患者供给营养,时间>1周,每隔6h将胃中的残留物抽取出来,根据胃中残留物的量是否超过200mL将患者分为胃潴留组23例和非胃潴留组4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对2组患者在入院时登记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年龄、性别、血清蛋白等指标无明显差异,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机械通气、低血钾、高血糖、感染、低蛋白血糖、镇静、亚低温、离子絮乱与神经危重症患者发生胃潴留的关系相关性不高,而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胃潴留的发生相关性较强,且分数越低,胃潴留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危重症患者胃潴留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且胃潴留的发生率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机械通气、亚低温和低血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为防止神经危重症患者出现胃潴留,在治疗和护理期间应处理好相关干预对策,尽可能使患者降低病痛,也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保障。

    2014年18期 v.17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大小与骨折线长度、类型及部位的关系

    李振;侯黎明;何彦雨;裴玉春;汪棋生;唐清明;

    目的通过观察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CT特点,探讨硬膜外血肿大小与骨折线长度、类型及部位的关系,为临床观察病情和手术止血提供依据。方法 2010-06—2013-05在我院神经外科连续入院的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收集包括人口学因素、临床表现、CT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数据。根据血肿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H组(>15mL)和L组(<15mL)。以冠状缝、人字缝、颞骨鳞状缝将脑颅分为额部、顶部、枕部、颞部4个区域,如血肿跨区域的则以主要部分分类。通过CT和(或CTA)测量骨折线长度和血肿量、出血部位。结果共纳入173例,其中H组患者95例(54.9%)。左侧H组比例明显低于L组(22%vs 27.7%,P<0.05),而右侧H组的比例高于L组(34.1%vs 19.7%,P<0.05)。与L组相比,H组中粉碎性骨折较常见(26%vs 10.4%,P<0.05),但线性骨折比例较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vs 34.7%,P<0.05)。线性骨折患者,H组的骨折线较L组偏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9)cm vs(3.2±1.5)cm,P<0.05)]。枕部线性骨折较粉碎性骨折常见(21.4%vs 1.7%,P<0.05)。结论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血肿量与骨折类型、骨折线长度存在一定关系。

    2014年18期 v.17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

    李绪香;

    目的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相关因素。结果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生率不断增高,焦虑、长期服药史、敏感性格、长期紧张状态、酗酒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科学的饮食指导和心理健康干预,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一定疗效。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针对独立危险因素采取对应干预对策,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2014年18期 v.1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疗效分析

    水少锋;李腾飞;郭栋;马骥;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4例经DSA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颅内静脉窦内球囊扩张成型及取栓手术,使静脉窦即时再通,术后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 2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血栓患者,微导管与微导丝配合,逆行进至上矢状窦中前1/3处,直径5mm球囊沿微导丝进至该处。充盈球囊,透视监视下回拉球囊,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30.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再发者。结论颅内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2014年18期 v.17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张国昌;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02—2012-1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0.6mg/kg)静脉溶栓A组(41例),大剂量(0.9mg/kg)B组(41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2组疗效,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各阶段2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但治疗效果与剂量大小关联性不显著,大剂量rt-PA会增加出血风险。

    2014年18期 v.17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神经节苷脂与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疗效分析

    赵国印;刘瑞花;

    目的分析神经节苷脂与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2011-09—2013-06收治的120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单双号平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高压氧、高流量吸氧、减轻脑水肿与脑细胞营养药物等基础支持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与依达拉奉。对比2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高压氧联合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18期 v.17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

    孙宇;袁从华;吴良发;王经发;王海伟;厉进辉;

    目的探讨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减压联合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01—2013-07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64例行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手术治疗,对照组50例行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结果 2组治疗后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轻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残率与病死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耐受麻醉,提倡尽早、积极手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GCS评分,改善患者预后,降低重残率与病死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2014年18期 v.17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行为的影响

    燕民;刘玉田;

    目的分析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HIE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观察脑CT变化,并采用神经评分(NBNA)进行评价,并对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5),主要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HIE,在神经行为和症状恢复方面具有较好作用,具有临床重要意义。

    2014年18期 v.17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张士森;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47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前列地尔治疗,连续治疗14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1.260,P=0.007),治疗后全血高切、低切、红细胞比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治疗效果,其可能通过改变血液流变学发挥作用。

    2014年18期 v.17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孔勇;晁燕;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2-06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围术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围术期应用乌拉地尔治疗。对比2组围术期血流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3d,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量与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阻力与临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围术期治疗中,脑血流量显著增大,脑血管阻力减小,对于患者术后的血压控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8期 v.17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龚亮;王继华;李秀;杨旭东;

    目的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测试年龄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2例MCI患者及3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MoCA测查。结果与对照组(27.36±1.38)相比,MCI组的MoCA总分(23.93±3.69)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I组在命名、语言及定向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MCI组在视空间与执行功能(HC 4.46±0.78,MCI 3.57±1.23)、注意(HC 5.95±0.22,MCI 5.61±0.73)、抽象思维(HC 1.61±0.54,MCI1.21±0.68)及延迟回忆(HC 3.54±0.88,MCI 1.97±1.20)方面,均较对照组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CI患者不仅在记忆上较正常人差,可能在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抽象思维方面存在损害。MoCA量表对MCI患者各认知方面可起到初筛作用。

    2014年18期 v.17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急性颅脑外伤后视神经病变23例临床诊治分析

    顾永涛;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后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2-08收治的23例急性颅脑外伤后视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12例,对照组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保守治疗,治疗组采用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急性颅脑外伤后视神经病变临床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8期 v.17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阿尔茨海默病照料者的负担及相关因素研究

    王智樱;徐群;陈刚;俞羚;

    目的探讨影响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照料者负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来自记忆障碍门诊的不同严重程度AD患者及其照料者各190例,收集人口学资料,用Zarit照料者负担问卷评估照料者负担;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精神科问卷(NPI)、临床痴呆严重度评定量表(CDR)评估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行为症状及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一系列相关分析。结果照料者负担Zarit评分6~47分,平均(21.73±8.02)分,Zarit分值与MMSE、ADL、NPI评分及病程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428、0.495、0.59及0.283(P<0.01)。女性Zarit值(24.28±8.44)分高于男性(19.91±7.2)分(t=3.83,P<0.01)。结论阿尔茨海默病照料者负担与患者认知损害的严重程度、病程、日常生活能力、是否合并精神行为异常及照料者性别有关。

    2014年18期 v.17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

    熊玉梅;秦艺玮;许芬芬;唐世玉;

    目的分析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消化系统NEN患者72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以及临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消化系统NEN多见于老年人群,发病部位多见于直肠,其次为胃部、贲门及食管等。临床TNM分期是直接影响临床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消化系统NEN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分期直接决定着临床预后,根治性手术以及合理的化疗方案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

    2014年18期 v.17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综合护理干预对ICU危重腹胀患者负性情绪及病情的影响

    张焕运;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ICU危重患者发生腹胀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危重患者并发腹胀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腹胀持续时间、肠鸣音次数、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ICU病房发生腹胀的危重患者中能够缩短腹胀持续时间,提高肠鸣音活跃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负性情绪,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2014年18期 v.17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硫辛酸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耳鸣患者的疗效分析

    陈亚宁;王晓英;姚合斌;

    目的探讨硫辛酸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10例接受腺苷钴胺、血栓通治疗,研究组1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硫辛酸注射液,评价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1.8%)明显高于对照组(30%),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硫辛酸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耳鸣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14年18期 v.17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急诊癔病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夏利;

    目的观察癔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护理干预对缓解症状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06—2011-12我院急诊接治的癔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护理组加强护理,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观察2组患者症状好转时间,住院率,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结果护理组症状好转平均时间(2.1±0.6)d,住院率28%,平均住院时间(3.1±0.2)d,患者和家属满意度(9.7±0.2)分;对照组症状好转平均时间为(4.3±1.1)d,住院率40.9%,平均住院时间(5.8±0.6)d,患者和家属满意度(8.1±0.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癔病发作与心理障碍、情绪紧张有很大关系,加强护理对加快患者症状的恢复,降低住院率,提高满意度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值得应用。

    2014年18期 v.17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复发率调查分析

    乔卫红;黄健;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及与病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随访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1a的临床资料,根据服药依从性将患者分为服药高依从性组和服药低依从性组,统计2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患者出现服药低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评分,分析服药依从性与病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收入低于3 000元、从事体力劳动、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及独居均为导致患者服药低依从性的危险因素(P<0.05);同时经相关性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评分与病情复发次数存在显著的正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多种因素均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服药低依从性,且与病情复发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应注意服药低依从性危险因素的控制。

    2014年18期 v.17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疗效观察

    冯连启;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氨磺必利组有效率93.3%,利培酮组有效率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末起,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各分值继续下降;2组间同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少、较轻,氨磺必利组主要表现为失眠、恶心、头晕、静坐不能等;利培酮组主要表现为恶心、嗜睡、EPS(肌强直、静坐不能、震颤)、直立性低血压、心电图异常等。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相当,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2014年18期 v.17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

    孟昭军;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近远期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6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入院时hs-CRP的水平分为2组,观察组hs-CRP≥5mg/L,对照组hs-CRP<5mg/L。结果共纳入观察组61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时hs-CRP、NIHSS评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t=6.452,P<0.05)。观察组急性期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2.95%vs 5.71%;χ2=8.179,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高hs-CRP及高NIHSS评分是导致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观察组出院后3a脑血管疾病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6.81%vs76 25.%;Log-rankχ2=5.854,P=0.016)。结论 hs-CRP可以辅助判断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近期及远期(3a)预后,是影响患者急性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18期 v.17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张树雄;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脑膜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 Sonata 1.5T型磁共振扫描仪对其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比较良性脑膜瘤、恶性脑膜瘤内不同部位及组间相应部位ADC值、FA值。结果Ⅰ级脑膜瘤患者中脑膜上皮细胞型10例,纤维型7例,沙粒体型2例,过渡型3例,微囊型1例,化生型1例,血管瘤型1例;良性脑膜瘤瘤周水肿ADC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白质,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其中瘤周白质FA值与肿瘤实质FA值比较和瘤周白质FA值与瘤周水肿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与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及瘤周白质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用于诊断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在区别脑膜瘤的具体部位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8期 v.17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危险作用分析

    骆高明;吴境;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关系。方法以57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脑梗死组33例,脑出血组24例,并以52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IgG抗体(CagA-Hp-IgG)阳性率,并以CagA-Hp-IgG检测结果将脑卒中分为CagA-Hp-IgG阳性组及CagA-Hp-IgG阴性组,比较2组C反应蛋白(C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探讨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对照组CagA-Hp-IgG阳性率34.6%,脑梗死组阳性率60.6%,脑出血组阳性率66.7%,CagA-Hp-IgG阳性率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CagA-Hp-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CagA-Hp-IgG阳性组CRP、IMT及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均高于CagA-Hp-Ig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通过细胞毒素的释放及对机体的促炎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

    2014年18期 v.17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与TNF-a的临床研究

    辛雅萍;张东铭;付艳芹;王崇贤;张苏河;

    目的检测健康老年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及冠心病老年患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其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n=42);B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n=30);C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n=32);D组:单纯冠心病组(n=31);定义A组、D组为非糖尿病组;B组、C组为糖尿病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CTRP1及TNF-α的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清CTRP1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CTRP1水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性。结论 CTRP1与2型糖尿病有关;且与其炎症状态有关。

    2014年18期 v.17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脑脊液中WT1基因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检测中的意义

    吕晓东;韩利杰;辛雅萍;王献伟;宋云峰;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WT1基因高表达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53例白血病患者的脑脊液中WT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随访其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的关系。结果 13例患者脑脊液WT1基因高表达。随访过程中,根据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其中3例分别在303d、402d和460d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发,另40例WT1基因低表达患者在随访期未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侵犯。结论脑脊液中WT1基因高表达提示患者远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细胞的侵犯,是一种敏感的检测方法。

    2014年18期 v.17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牙痛诱发脑出血67例分析

    陈宏涛;赵继红;

    目的探讨牙痛对脑出血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13-01在我院急诊科诊治的67例牙痛诱发脑出血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及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分为4个年龄组(40~49、50~59和60~69、70岁以上),采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分析牙痛对脑出血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1)牙痛程度与脑出血发病率呈明显正相关。(2)具有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者的脑出血发病率与牙痛程度有叠加作用。(3)50~69岁相关病例的发病人数最高。结论除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综合征等基础因素外,牙痛作为一种诱因,可明显增加脑出血发病率。

    2014年18期 v.17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超选择性颈内动脉灌注ACNU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马永刚;王云彦;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颈内动脉灌注ACNU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05—2013-04收治的120例颅内恶性肿瘤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灌注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超选择性颈内动脉灌注ACNU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3.33%,观察组总有效率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性颈内动脉灌注ACNU在治疗颅内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18期 v.17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微创双管置入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

    魏小年;权天龙;

    目的分析微创双管置入联合尿激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1-02—2013-08我院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使用单纯脑室引流治疗,实验组使用微创双管置入联合尿激酶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血块消退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期间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微创双管置入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且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2014年18期 v.17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不同时间段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患者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

    邱传军;张跃林;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段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患者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10—2013-04本院收治的89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手术时机分为A组(≤3d手术组)44例和B组(>3d手术组)45例,比较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脊髓损伤水平评分及治疗前后的血清、脑脊液MBP、NSE水平。结果 A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脊髓损伤水平评分均好于B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清、脑脊液MBP、NSE水平变化幅度均大于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伤后3d内进行手术治疗更有助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患者神经损伤的恢复,因此,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有脊髓损伤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2014年18期 v.17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Binswanger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巴庆华;

    目的探讨Binswanger病(BD)患者血脂的变化情况。方法分别测定73例BD患者和64例健康志愿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的浓度,用T检验分析血脂水平与BD的关系。结果 BD组TG、T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poA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间LDL-C、HDL-C、Apo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组患者TG、TC及ApoB水平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HDL-C、ApoA1异常检出率高于BD组。结论 BD患者血浆TG、TC、ApoA1水平差异显著,可能为BD发病的危险因素。

    2014年18期 v.17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双侧脑室外持续引流加脑室内药物灌洗治疗重症脑室炎临床分析

    刘从国;程浩;徐昌林;孙拯;王涛;

    目的探讨双侧脑室外持续引流加脑室内药物灌洗治疗重症脑室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8-02—2011-12收治重症脑室炎患者32例,采取双侧脑室外持续引流加脑室内药物灌洗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30例病情控制,有效率93.8%,死亡2例(6.2%)。结论重症脑室炎患者采取双侧脑室外持续引流加脑室内药物灌洗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4年18期 v.17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迟发型癫痫效果观察

    刘娟;朱厚伟;

    目的探究脑梗死后迟发型癫痫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0-03—2013-03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后迟发型癫痫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研究组给予丙戊酸钠联合中药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治疗及认知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生活质量及认知状况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水平及认知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提高脑梗死后迟发型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认知水平,临床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2014年18期 v.17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综合评价

    李知莲;吴慧芳;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多发性硬化症患者46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各23例,注射组使用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冲击组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2组临床疗效、EDSS评分、治疗总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注射组治疗总费用平均为(6 890.98±1 321.11)元,住院时间平均为(10.6±2.4)d;冲击组治疗总费用平均为(1 2440.20±2 124.13)元,住院时间平均为(20.3±2.1)d;治疗5d时注射组EDSS评分减少明显多于冲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安全有效。

    2014年18期 v.17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诊治体验

  • 脑出血后二次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邓耀芳;黄丹丹;黄国敏;黄汉宁;邱观养;崔明志;

    目的分析引发脑出血后二次脑出血的原因。方法将126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是否出现二次脑出血分组,对照组为脑出血后未出现二次脑出血患者84例,观察组为脑出血后出现二次脑出血患者42例,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引发二次脑出血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引发脑出血的因素可能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医院感染、电解质紊乱、既往脑出血史及侵袭性操作;二元Logistic分析表明二次脑出血与高血压医院感染、电解质紊乱及既往脑出血病史有关,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的二次ICH风险比OR=3.830,95%CI1.457~10.067;感染与非感染患者的二次ICH风险比OR=5.596,95%CI1.545~20.263;电解质紊乱与未出现电解质紊乱患者二次ICH风险比OR=4.525,95%CI1.774~11.540;既往脑出血病史与未合并脑出血病史的二次ICH风险比OR=2.197,95%CI0.852~5.666。结论二次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电解质紊乱、医院感染、既往脑出血病史及高血压。

    2014年18期 v.17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血清尿酸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病情进程中的变化及相关性

    王晓莉;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病情进程中的变化及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标。方法选取急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34例为观察组和18例恢复期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2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用ELLSA法(血清尿酸试剂盒)检测血清UA值,并进行NBNA评分。结果HIE患儿急性期血清UA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但在恢复期明显下落,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BNA评分明显下降(P<0.05);HIE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UA与NBNA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HIE患儿血清UA水平及NBNA评分与病情进程密切相关,随着临床分度的加重,血清UA水平逐渐升高,但NBNA评分却逐渐越低。患儿的血清UA水平及NBNA评分结合可为临床HIE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儿预后。

    2014年18期 v.17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急性颅脑损伤中CT与MRI诊断价值比较

    沈远望;

    目的探讨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8例,在入院后行颅脑CT与MRI影像学检查。结果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行MRI与颅脑CT诊断的一致性较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中,CT扫描检出率较高;脑深部挫伤与脑叶挫裂伤诊断中,MRI准确性较好。MRI病灶检出率相比CT明显提高(P<0.05)。结论 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准确性相比颅脑CT显著提高,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14年18期 v.17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核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陈红梅;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1年我院收治的腔隙性梗死老年患者100例,均在CT颅脑扫描后行MRI检查,对病灶分布特点及两种方式的检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MRI病灶共检出为964个,病灶分布主要为豆状核(50.31%),其次为放射冠(28.63%)、丘脑(10.89%),CT共检出病灶179个。CT漏检病灶以直径<10mm为主。结论腔隙性梗死病灶以多发居多,容易在CT影像学检查中忽略,尤其是直径<10mm的病灶,在临床诊断中以核磁共振为主,应结合临床表现与病理诊断谨慎判断,避免延误病情。

    2014年18期 v.17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脑电图检查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杨艳娥;杨梅;

    目的分析脑电图检查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07—2013-08我院收治的儿童病毒性脑炎患儿9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34例,中度42例,重度28例,所有患儿均采用脑电图检查,观察患儿的脑电图检查结果,分析不同脑电图异常患儿的预后。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均伴有脑电图的检查异常,不同严重程度的患儿脑电图检查有明显的差异。有脑电图重度异常的患儿出现后遗症率高,痊愈时间长,与轻度异常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脑电图检查可明确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严重程度,并判断患儿预后,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

    2014年18期 v.17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引流的疗效分析

    王春茹;陈念;王立平;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腰大池引流减少延迟缺血性神经病变(DIND)的发生和改善早期临床症状的疗效。方法 210例a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对照组10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腰大池引流。观察指标:脑脊液血红蛋白每日清除率及第7天总清除率、头痛缓解时间、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发症及治疗效果评价等。结果治疗组DIND、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脊液蛋白清除率、基本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头痛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AH后腰大池引流能够减少DIND的发生并能改善早期临床症状。

    2014年18期 v.17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40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疗效分析

    马海花;

    目的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加强血压管理,分析血压管理后患者的疗效。方法 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管理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血压管理目标:SBP 120~160mmHg。观察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死亡情况。结果 4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收缩压(SBP)为120mmHg≤SBP≤159mmHg时疗效最好,高于或低于此范围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升高。影响疗效的主要血压因素为血压的连续性变化率。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降压应及时、合理、个体化。

    2014年18期 v.17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急诊早期病因诊断对中青年昏迷患者的影响

    郑友峰;王聪;

    目的探讨急诊早期病因诊断对治疗中青年昏迷的影响。方法对2012-06—2013-06于我院急诊救治的148例中青年昏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急诊早期病因、诊断及其治疗措施。结果在所有昏迷的患者中,外源性中毒为中青年昏迷患者主要病因。好转142例(95.95%),死亡6例(4.05%)。结论对于中青年昏迷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诊断,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2014年18期 v.17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

    李琴芝;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根据依从性评判标准对22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降压药物治疗情况评价,分析依从性好与差2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知识、对医疗水平信任程度、高血压病程、药物不良反应、服药种类等差异。结果 220患者中口服降压药物依从性好120例(51.82%),依从性差100例(48.18%);依从性差组缺少高血压知识、对医疗水平不信任、存在降压药物不良反应、服药种类高于依从性好组(P<0.05),是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论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差,影响因素复杂,通过全方位规范系统化宣教,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完善降压药物种类,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争取患者家庭参与加强老年高血压患者指导,尽可能降低用药方案复杂性以提高依从性。

    2014年18期 v.17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效果分析

    曾凯斌;胡优威;谭益云;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术与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后路减压术;观察组:采用前路减压术。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术前2组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以上指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后路减压术来说,前路减压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脊髓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内固定力学,明显缓解患者脊髓压迫,总体疗效较好。

    2014年18期 v.17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临床效果

    付中华;赵宏伟;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2—2013-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溃疡斑块大小和数量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超声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治疗后37例存在溃疡斑块,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发生率为30.8%。与治疗前相比,溃疡斑块在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布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清除斑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8期 v.17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定量分析

    万碧箫;陈新晖;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定量评价SWI序列较常规MRI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7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磁共振影像,对T1WI、T2WI、DWI及SWI序列在病灶检出数目、病灶面积方面进行测量。结果 T1WI检出病灶共31个,T2WI检出病灶35个,DWI检出病灶46个,SWI检出病灶106个。单个病灶最大面积:T1WI平均(0.80±0.38)cm2,T2WI平均(0.96±0.43)cm2,DWI平均(1.14±0.56)cm2,SWI平均(1.43±0.61)cm2。结果显示:SWI较T1WI、T2WI、DWI序列病灶检出数目多。在病灶面积显示方面,SWI序列明显优于T1WI、T2WI、DWI序列,且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SWI序列在检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灶范围和数目方面明显优于T1WI、T2WI、DWI序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2014年18期 v.17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 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对胎儿全前脑畸形与神经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

    梁香红;

    目的探讨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在胎儿全前脑畸形与神经发育异常诊断当中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03—2014-03产检的22 118例胎儿及孕妇临床资料,通过二维超声对胎儿颅脑结构异常现象进行诊断,同时对胎儿的颅脑以及面部造实时三维图像,随后将超声诊断结果与产后尸检结果进行结合分析。结果对22 118例孕周15~40周的胎儿进行超声诊断得出结果,引产后尸检能够证实的全前脑畸形6例,其中4例为无叶全前脑,2例为半叶全前脑,均与引产前的超声诊断结果吻合,二维及实施三维超声检查对本组胎儿的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在产科胎儿全前脑畸形的临床诊断当中,二维超声以及实时三维超声进行联合诊断结果准确,有效提前发现胎儿在母体当中的异常状态,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014年18期 v.17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

    郭晖;邵春香;郭文玲;成红学;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6—2012-09收治40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TOBS常见的症状有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肢体运动障碍等。其病因主要为栓塞、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梗死灶为多发,以丘脑、中脑多见。结论TOBS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其病死率、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断方面MR优于CT,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014年18期 v.17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调查分析

    王丽萍;

    目的通过对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分析,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经验。方法选取本院6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跟踪性监测,归类感染部位、特点及发生率。结果总感染率为12.5%,其中脑梗死患者感染发生率41.3%,脑出血患者感染发生率为36.0%,其他脑部炎症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2.7%;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感染32.0%,下呼吸道感染28.0%,泌尿系统感染17.3%,皮肤感染12.0%,消化系统感染8.0%,口腔感染2.7%。结论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伴有侵袭性操作且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其感染率相对较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监控,预防感染,降低院内感染率。

    2014年18期 v.17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配合细节探讨

    张丽萍;

    <正>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病、脑血栓,位居脑血管病的第3位,且中年人常见[1]。一旦破裂出血,病死率高,早期行显微镜下夹闭术具有彻底性、可靠性及经济性,已被医学界认为金标准[2]。尽量缩短入院到手术时间,最好入院3d内完成手术,条件允许要行急诊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我院2012-05—2013-08共完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43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室护士配合的细节汇报如下。

    2014年18期 v.17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高血压脑出血后强化降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林清国;刘小团;杨修;杨武双;

    目的探讨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对血压超过140~150mmHg的患者在入院后1h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并维持24h,对照组按指南标准降压。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入院24h后血肿增大情况,计算血肿扩大发生率;观察对比治疗后第7天、第28天2组的NIHSS、MRS、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血肿扩大发生率50.0%比较,强化降压组血肿扩大率12.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与对照组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治疗28d后,观察组IHSS、MRS、BI分值分别为(5.31±1.21)分、(2.90±1.19)分、(76.91±17.8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出血后强化降压可以缓解出血,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2014年18期 v.17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干休所老干部体检心理需求与对策

    叶文华;邹苓;

    目的了解干休所老干部对健康体检的心理需求,提出解决办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我们干休所68例老干部健康体检时的心理需求(环境、服务、流程、宣教等)。结果对体检项目个性化占23.53%,体检流程方便快捷20.59%;要求技术操作熟练22.06%;要求报告解读清楚33.82%;22.06%要求定期健康教育;14.71%要求给予用药指导。结论干休所医护人员同样要了解老干部体检时的心理需求,以协助上级医院做好老干部的年度体检工作。

    2014年18期 v.17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磁共振波谱在脑胶质瘤放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迟达;何翠菊;董雪;

    目的探讨和分析磁共振波谱在脑胶质瘤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02—2012-12收治的42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在进行放疗前后1周分别对患者进行MRI平扫和增强剂磁共振波普检查。同时对患者肿瘤周围水肿及肿瘤强化区域设置兴趣区,并计算化疗前、后相关代谢产物的浓度和比值改变情况。结果患者肿瘤增强区域NAA值升高,而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Cho值下降且NAA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肿瘤增强区域和水肿区域,其Cho/Cr比值比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放疗后,患者肿瘤增强区域和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Cho/NAA和NAA/Cr比较与治疗前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放疗前,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强化区域Cho/Cr值为(3.37±1.94),放疗后为(2.27±0.99),两者比较(P<0.05)。肿瘤周围水肿区域在放疗前Cho/Cr值为(1.91±0.64)与放疗后(1.47±0.57)比较(P<0.05)。结论应用磁共振波普检测能够有效显示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周围水肿区及肿瘤强化区在放疗后所发生的早期代谢变化,能有效反映患者的放疗效果。

    2014年18期 v.17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

    皇甫娟;李文永;闫保强;

    目的观察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94例患者分为全脑放疗组38例和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组56例。2组均行全脑放疗,联合组在全脑放疗的同时,针对局部转移灶再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和全脑组中位生存率分别是13.5个月和7.9个月(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治疗脑转移瘤能明显提高局部控制及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均提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4年18期 v.17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多普勒超声对胎儿神经缺陷诊断的价值分析

    马继斌;

    目的分析多普勒超声对胎儿神经缺陷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01—2014-01在我院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早、中、晚期常规检查的587例孕妇为对象,对其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神经管畸形胎儿,其中18例(30.0%)无脑儿,14例(23.3%)脑积水,6例(10.0%)脑膜脑膨出,6例(10.0%)为脊膜膨出,10例(16.7%)脑脊裂,6例(10.0%)露脑畸形。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胎儿神经缺陷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该检查方法无创,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上筛查胎儿神经缺陷的主要方法,值得推广。

    2014年18期 v.17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诊断体会

    杨培金;张培培;朱择卫;

    <正>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又称为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是一组不明病因的临床较少见的疾病,腰穿测脑脊液压力<70mmH2O,临床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颈椎病等[1]。现对我院近3a来收治的13例SIH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3例患者,男5例,女8例;年龄21~78岁,平均42.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体位性头痛,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后枕部为主,直立位及坐位时加重,平卧位头痛缓解或完全消失,伴有恶心、呕吐10例,头晕12例,颈肩痛4例,站立不稳、视力下降1例,排除头、脊柱外伤引起的

    2014年18期 v.17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病毒性脑干脑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19例诊治分析

    秦锐莲;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干脑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19例病毒性脑干脑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甘露醇、地塞米松、血管扩张剂等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0.0%,对照组为5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干脑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诱因较多,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和治愈率。

    2014年18期 v.17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危保松;郭留芹;

    目的分析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03—2013-01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对照组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Fugl-Meyer量表与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且在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具有出血创伤小、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

    2014年18期 v.17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血管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简新革;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3-01收治的6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与40例非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监测2组患者hs-CRP变化,观察hs-CRP、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s-CRP水平越高,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越大,预后越差。结论 hs-CRP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

    2014年18期 v.17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36例临床分析

    赵红卫;毕美娟;范波胜;

    <正>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四肢突发无力的疾病之一,发病突然,容易误诊,且治疗风险大。为提高对本病的全面认识,现将我科5a来收治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中男33例,女3例;年龄17~42岁,平均28岁;首次发病20例,反复发病16例;发病诱因:剧烈运动并大汗10例,感冒8例,饱餐6例,腹泻5例,饮酒4例,无明显诱因者3例。发病时间:夜间睡眠中及黎明

    2014年18期 v.17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延误诊治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王艳兰;慕海芹;范波胜;

    目的探讨我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延误诊治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我院住院治疗的5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按照是否在发病后6h得到相应治疗为原则,对延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8%的患者能在6h内得到及时的治疗。结论导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延误诊治的原因有多种,需要针对各种原因进行干预,尽可能减少延误治疗。

    2014年18期 v.17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内外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观察

    孙郑春;曹新亮;马旭东;

    <正>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梗死性疾病,是指大脑中动脉主干或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导致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脑细胞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脑水肿,造成颅内压急剧增高,中线结构移位,形成颞叶钩回疝。内科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达20%。外科手术治疗急诊开颅减压术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我院自2006年至今收治1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取内外减压手术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2014年18期 v.17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临床分析

    储亮;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小骨窗开颅术血肿清除治疗,手术完成后4周对所有患者进行Glasgow预后评估,统计分析患者恢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17例持续高血压,1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9例发生肺部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2例复发脑出血后死亡。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应注意围手术期的抗感染治疗。

    2014年18期 v.17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体会

    魏义胜;杨跃杰;姚雪华;张文忠;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艾滋病继发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总结穿刺材料优劣、手术并发症。方法对13例隐球菌性脑膜炎高颅压患者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后,观察颅内压所致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可能的并发症。结果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后,患者头痛、呕吐、头晕等症状逐渐减轻,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2例出现引流不畅。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是安全和有效的,适合基层开展。

    2014年18期 v.17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经颅多普勒分析

    李菁;杨清成;张向东;吴海香;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的异常特征及与患者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6例AD患者TCD的检测结果,并与其MMSE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6例TCD显示脑供血动脉血流速度均减慢,且血流速度的减慢程度与MMSE评分有相关性。结论 TCD检测可有效反映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TCD技术对AD患者的认知障碍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2014年18期 v.17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单排螺旋CT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雷艳;雷雨;

    <正>缺血性脑梗死发病后便可在CT影像上表现出异常,单排螺旋CT可对患者进行整个扫描与数据采集。本文就单排螺旋CT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01—2012-12入住我院的64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男38例(59.38%),女26例(40.62%);年龄38~77岁,平均(55.2±7.1)岁。1.2方法应用单排螺旋CT机(北京德安仁科技有限公

    2014年18期 v.17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用药与体验

  • 参麦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王力;郭青宝;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65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降压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低切、血浆黏稠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CRP、TNF-α、IL-6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2014年18期 v.17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乙酰谷胺酰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陈耀武;陈一峰;毛和明;冯双云;杨洪梅;

    目的探讨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度颅脑损伤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乙酰谷酰胺0.6g溶于25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d和依达拉奉30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2次/d,联合治疗14d。观察2组患者接受治疗2周时,觉醒人数、GCS评分、总体有效率。结果治疗2周时,实验组觉醒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GCS评分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在重度颅脑损伤中有显著疗效。

    2014年18期 v.17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氟桂利嗪单用及联用血塞通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对比

    蒋红焱;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单用及联用血塞通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116例偏头痛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单用组和联用组各58例。单用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联用组加用血塞通。对2组疗效及病情发作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联用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组,病情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发病次数及持续时间,改善患者头痛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14年18期 v.17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尼莫地平缓释胶囊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翟永超;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缓释胶囊口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口服缓释胶囊组、静脉给药组,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MCA)收缩峰流速(Vp)变化,观察各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2组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口服尼莫地平缓释胶囊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疗效与微量泵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相当。

    2014年18期 v.17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疗效分析

    丁丽敏;许青田;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各期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治疗作用。方法 124例乙脑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2例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62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62/62)、83.8%(5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发病时期乙脑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在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用于各期乙脑的治疗,可迅速改善乙脑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成活率并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为乙脑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2014年18期 v.17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分析

    常江沂;闫海颖;谢小梅;郭小平;

    目的观察分析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110例治疗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钙通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于治疗第4、8、12周检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结果治疗第4、8周后,2组患者SBP、DBP及PP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第12周SBP与观察组比较(t=16.227,P=0.0001),对照组第12周PP与观察组比较(t=13.818,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降压药物可明显降低患者收缩压和脉压,改善患者动脉血管顺应性,治疗剂量下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

    2014年18期 v.17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乳果糖联合黄连素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疗效观察

    高燕琴;

    <正>肝性脑病主要由严重肝病引起,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智力障碍、行为异常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我院在乳果糖治疗基础上给予30例肝病脑病患者黄连素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1-01—2012-12收治6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男27例,女3例,年龄27~74岁,平均(49.1±11.2)岁;病程2~21年,平均(12.24±

    2014年18期 v.17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

    赵宇;

    <正>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给患者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我科自2013-01—2013-12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西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2013-01—2013-12收住我科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72例,女28例,年龄38~80岁,平均60岁;既往有高血压史70例,高血脂40例,糖尿病史32例,冠

    2014年18期 v.17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50例疗效分析

    马好斌;范波胜;

    <正>我科2012-01—2013-10采用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2-01—2013-10收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符合下列条件:急性起病,发病后72h期间,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肢体瘫痪程度下降在2级以上,并经脑部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排除下列情

    2014年18期 v.17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氢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和颈动脉厚度的影响

    王建亭;

    目的探讨氢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和颈动脉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氢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氢氯吡格雷,2组均连续给药2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1d后hs-CRP水平改变情况,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变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hs-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钙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相关炎性反应,改善颈动脉厚度,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显著。

    2014年18期 v.17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

    尚彩红;李志业;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2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对照组单用奥扎格雷钠。治疗14d后,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比2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77.7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改善较治疗前明显,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调作用,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明显,且无不良反应,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2014年18期 v.17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赵保明;罗丹;刘玮芳;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10—2013-08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给予甲钴胺及硫辛酸治疗,疗程3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肌电图。结果 2组患者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均改善,以观察组更明显,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糖尿病综合治疗基础上,甲钴胺注射液联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18期 v.17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中药天麻提取液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

    孙玉锋;郭芳;

    <正>天麻为兰科植物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1]。药品中以"冬麻"质量最佳。本品性平、甘,归肝经。在药理上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降压及调整脑血管功能等作用,现代主要应用于血管性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及高血压等病症,特别是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神经内科最常见的多发病,其临床治疗药物很多,且治疗方案一般都是祛瘀活血、营养神经、增加免疫等,效果均不太明显。天麻提取液主要成分是天麻

    2014年18期 v.17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脑蛋白水解物用于面神经炎辅助治疗的效果观察

    李世立;

    目的探讨脑蛋白水解物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我院全科门诊收集8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脑蛋白水解物针剂静滴;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结果经过1个疗程(2周)治疗,治疗组显效3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确切,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8期 v.17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奥拉西坦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评价

    师振霞;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04—2014-04住院的脑出血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1例。2组患者均采取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奥拉西坦1.5g静滴,1次/d,14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记忆认知功能评分(MM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奥拉西坦能够显著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记忆认知功能的恢复。

    2014年18期 v.17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护理体验

  • 无创心排量测定病毒性脑炎患儿心功能的护理探讨

    叶敬花;门丽娜;肖志田;李素芳;廖建湘;

    目的探讨胸阻抗法无创心排量测定(impedance cardiography,ICG)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技巧,提高ICG临床测定准确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06—2013-06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于入院时及入院后采用ICG测定患者心脏指数(CI)及心脏超声测定患儿射血分数(EF),并在测定期间对其进行综合护理。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患儿入院后24hCI及EF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测量,未出现不良反应,患儿连续3次CI测定的误差值为(1.25),连续3次EF测量的误差值为(0.98)。所有患儿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出院时对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38例患儿家属表示满意,满意率为95.00%。结论胸阻抗法无创心排量监测,可用于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心功能变化的预警,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救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ICG测定期间对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配合度,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准确性。

    2014年18期 v.17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优质护理及心理辅导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作用

    侯巧红;刘春丽;赵幸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及心理辅导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符合条件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优质护理和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随访统计治疗后1、3个月所有患者NIHSS评分、SCL-90评分总症状指数及治疗后1、3个月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治疗后1、3个月的NIHSS评分、SCL-90评分总症状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治疗后1、3个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优质护理和积极的心理辅导能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神经心理功能,促进其康复。

    2014年18期 v.17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

    许新梅;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2009-01—2011-12我院诊治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30例,根据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评分、总体生活质量评分,SAS、SD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评分、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18期 v.17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

    张宪丽;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01—2012-01在我院治疗的9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分别在护理后的6、12、18个月对2组患儿进行运动发育指数(PID)及智能发育指数(MDI)评估,比较2组患儿PID及MDI的差异。结果干预组6、12、18个月的运动发育指数及智力发育指数评分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运动及智能发育指数,改善预后,可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2014年18期 v.17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延续化护理在脑卒中合并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康馨匀;熊露宁;杨婧;张继伟;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应用在脑卒中合并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低氧饱和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延续性护理应用在脑卒中合并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中改善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4年18期 v.17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心理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作用

    刘方;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主要病因为动脉瘤的破裂。该病起病急、致残率与病死率均高,也是神经内科的急症之一。SAH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探讨护理干预对SAH头痛的作用,本研究筛选的32例住院患者,分别予以护理干预及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2014年18期 v.17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36例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卢喜玲;成巧梅;张红菊;

    <正>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CVD)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由于ACVD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需要卧床,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国内缺乏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曾有报道其发病率占周围静脉疾病的13%,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必然加重疾病,急性期栓子脱落可引起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肺栓塞,慢性期将遗有血

    2014年18期 v.17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 协同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封自慧;田蕊;王林玉;王倩;张向京;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06—2013-08我院40例住院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干预组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社会支持、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和复查项目。以SF-36量表评估干预前和干预2个月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2个月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4年18期 v.17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 微创血肿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马瑞;

    <正>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近几年来,对出血量较大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采用微创血肿抽吸治疗[1]。术后效果与血肿清除率、术后护理措施等因素相关。笔者自2005-04—2012-05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抽吸治疗并加强术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行CT检查。男32例,女28例,年龄45~75岁。基底节出血36例,

    2014年18期 v.17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心理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

    丁一;张智慧;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PD)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对88例PD伴抑郁患者进行测评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实验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给予心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PD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6周进行评分。结果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心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抑郁症状明显减轻,HAMD评分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延缓帕金森病患者的进展速度,促进其身心健康。

    2014年18期 v.17 13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保留神经功能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及护理

    王菊利;毕芝会;张蓓;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的宫颈癌手术方法,观察采取保留神经功能宫颈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进一步探讨术后膀胱功能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3—2013-03收治的102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留置尿管的平均时间为10d,对照组为15d。实验组52例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至Ⅰ级43例,Ⅱ级5例,Ⅲ级4例;对照组50例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至Ⅰ级30例,Ⅱ级8例,Ⅲ级10例,2例恢复至Ⅳ级患者术后仍需继续留置尿管,至第20天顺利拔除。结论正确有效的术式对避免或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8期 v.17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 协同护理对住院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

    翟程花;

    <正>脑卒中主要是老年人常发生的脑血管病变,具有高发性、高复发率、康复慢、不可预测性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急性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在存活者中高达80%以上[2]。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加重,直接影响主要照顾者健康情况、经济情况、心理情况、生活质量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提倡一种新颖的护理模式—协同护理,即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通过护理干预,充分利用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护理能力,现已经在各种慢性病护理发挥重

    2014年18期 v.17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罗伊适应模式在高位截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杨丽霞;

    <正>罗伊适应模式是由美国护理学家罗伊于1970年提出的,目前在国内外护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从整体观点出发,探讨人作为一个适应系统,面对环境中各种刺激的适应层面与适应过程[1]。颈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瘫多因突发事件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残废,甚至威胁患者生命。高位截瘫患者因其病程长,并发症多,容易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护理对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我院将罗伊模式应用于椎骨骨折伴高位截瘫患者整个护理过程,

    2014年18期 v.17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误诊误治分析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脑病14例误诊分析

    张旭升;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胰腺脑病(PE)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吸取教训,为正确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02—2011-02诊治的SAP并发PE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首诊误诊14例,占26.9%,分别被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5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急性阑尾炎各2例。经完善医技检查后确诊为SAP并发PE,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胰腺的内、外分泌,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支持、血液透析、手术处理等6~7周后,临床治愈12例(85.7%),死亡2例(14.3%)。结论 PE是急性胰腺炎(AP)的危重并发症,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病情凶险,预后差,临床医生应提高对PE的认识和警惕性,对正确诊断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2014年18期 v.17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以晕厥、抽搐发病的QT延长综合征12例误诊分析与文献复习

    金敏;

    目的总结以晕厥、抽搐发病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7-02—2011-02收治的初诊误诊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国内2003-01—2013-01相关文献发表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初诊误诊10例(83.3%),分别误诊为癫痫5例(41.7%),脑供血不足3例(25.0%),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8.3%),病毒性脑炎1例(8.3%)。结论详细采集病史,包括询问家族史,完善相关的医技检查(脑电图、心电图、Holter、脑CT等),鉴别诊断时克服先入为主的惯性定势思维,防止误诊,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2014年18期 v.17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以脑部症状首发的肺癌32例误诊分析

    刘庆宏;徐海蛟;

    目的了解以脑部症状首发的肺癌临床特点、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脑部症状首发肺癌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1-08—2013-08收治的11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32例以脑部症状首发,就诊于神经内科,误诊率为28.6%。分别被误诊为脑血管病25例(78.1%),颅内占位3例(9.4%),癫痫4例(12.5%)。结论对以脑部症状首发肺癌患者的诊断是: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提高认识,综合分析病史,及时行CT或MRI检查,除考虑常见的脑部疾病(脑血管病、原发性脑肿瘤、癫痫)外,还应想到肺癌的脑部转移。

    2014年18期 v.17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脑瘤卒中误诊为脑出血12例临床分析

    王道军;关海森;

    <正>脑瘤卒中与急性脑出血均具有发病突然、临床表现相似、影像学不易鉴别的特点,可使接诊医师做出错误诊断和处理,导致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现将我科近10a来首诊误诊为脑出血的脑瘤卒中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患者均为2005-01—2014-02收治的初诊为脑出血,而后经影像学检查、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脑瘤卒中,男7例,女5例,年龄30~78岁;起病情况:睡眠

    2014年18期 v.17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病例报告

  • 鼻眼脑型毛霉菌1例典型病例并文献复习

    王玉良;王媛;陈金波;高晓飞;衣香明;

    目的探讨鼻眼脑型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分析本院1例鼻眼脑型毛霉菌病的临床资料及万方数据库以"鼻脑型毛霉菌"为关键词收集到的19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0例患者,发病年龄18~77岁,平均(48.3±16.48)岁,男12例,女8例,男女比例3:2,糖尿病17例,合并酮症酸中毒11例,肝硬化2例,肾移植2例,血液系统疾病2例,过敏性紫癜1例,临床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及伴面部特征性肿胀坏疽、突眼及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部分合并明确的脑梗死,死亡14例。结论该病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机会感染,以青壮年多见,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是主要危险因素,面部可有特征性感染病灶有助于诊断,分泌物涂片及鼻腔坏死组织病理可以确诊,病死率极高,合并颅内感染意味预后不良。

    2014年18期 v.17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