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展文;刘木金;孟哲;李平甘;罗向阳;李栋方;梁立阳;
目的观察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在EAE大鼠体内存活、增殖、分化,探讨BMSCs对EAE的神经再生的修复作用及迁徙分化情况。方法 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EAE模型组20只,正常对照组5只,EAE模型BMSCs移植组20只。重组免疫蛋白MBP68-86诱导建立EAE的动物模型,在免疫后早期第5天静脉输注Wistar大鼠的BMSCs(4×106/只,0.4mL)。观察输注后大鼠神经功能变化和组织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间脑脊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2’,3’-环腺苷酸-3’-磷酸二酯酶(CNPase)表达,观察BMSCs移植后EAE大鼠体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数量。结果 EAE大鼠免疫后早期移植BMSCs,神经功能评分无论是高峰期评分还是平均评分显著低于EAE模型组。BMSCs移植组在第7天NSE阳性细胞数较EAE模型组表达水平增多,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而第15天、第21天和第30天NSE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EAE模型组的表达水平(P<0.05)。BMSCs移植组各时间点CNPase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EAE模型组的表达水平(P<0.05),随着时间迁移,BMSCs移植组CNPase染色阳性细胞数表达逐渐增加。BMSCs移植组各个时间点GFAP阳性细胞数与EAE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病理检查显示EAE大鼠免疫后早期移植BMSCs可使脑组织炎症反应减轻,脱髓鞘病灶的数目也明显少于EAE模型组。结论预防性静脉输注BMSCs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抑制免疫反应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减少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不能排除仍有部分BMSCs在局部微环境信号的诱导下向脱髓鞘区迁徙并分化为髓鞘形成细胞的可能。
2015年14期 v.1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 可宗军;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纳入本研究,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钻孔引流41例设为手术1组,开颅血肿清除43例设为手术2组,回顾性分析两种手术方法后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远期预后等方面。结果手术1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手术2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手术1组,但总体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除颅内感染,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手术2组较手术1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手术1组SSS评分高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组的半年后整体ADL评级优于手术2组(P<0.05)。结论钻孔引流损伤小,远期预后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开颅血肿清除,临床应灵活运用。
2015年14期 v.18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刘佳;杜静;高宗良;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和血尿酸(B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88例非PD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样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切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BU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标本中的TC、TG、LDL、HDL、apoA、Lp(a)和B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OR=2.218)及高龄(OR=1.126)是PD患病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apoA水平(OR=0.428)、HDL水平(OR=0.543)、Lp(a)水平(OR=0.824)、BUA水平(OR=0.506)则可降低PD的患病风险;观察组血样中的apoA水平(rs=-0.455)、HDL水平(rs=-0.337)与患者的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P<0.05),apoA水平(r=-0.392)、HDL水平(r=-0.318)与患者的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高龄、低血脂水平、低BUA水平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幅度可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但BUA水平不具有指示病情进展的作用。
2015年14期 v.18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温清;刘人恺;杨春水;
目的观察青年脑梗死TOAST分型分布、致病危险因素及CT/MRI特征。方法选取青年脑梗死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OAST分型对患者进行分型,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1)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47例,心源性栓塞型(CE)16例,小动脉闭塞型(SAO)91例,其他病因型(OD)39例,不明原因型(UND)199例。与18~34岁年龄段比较,35~45岁年龄段患者小动脉闭塞型(SAO)比例更高(P<0.05)。(2)392例患者重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及嗜酒。其中高血压比较最高(60.2%)。与18~34岁年龄段比较,35~45岁年龄段患者高脂血症比例更高(P<0.05)。(3)影像学检查显示基底节脑梗死218例,脑叶脑梗死106例,小脑脑梗死29例,脑干脑梗死30例,多发性脑梗死169例,腔隙性脑梗死93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57例,6例存在烟雾病。结论青年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高血压、高脂血症为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2015年14期 v.18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赵新春;邢效如;台立稳;
目的探讨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使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酚软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加,ADL总分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过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农媛;肖海;冼莹;曾灏;梁妙玲;
目的研究血清S100B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的意义及对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11-01—2013-12我院收治的急性CO中毒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评估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急性CO中毒病情、中毒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及是否对迟发性脑病有早期预测价值。结果重度中毒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高于中度中毒组及轻度中毒组,迟发性脑病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高于痊愈组,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当血清S100B蛋白浓度>0.912μg/L时,预示患者有发生迟发性脑病的风险,其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4%。结论血清S100B蛋白可作为急性CO中毒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并且对早期预测迟发性脑病有一定价值。
2015年14期 v.18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刘勇;张燕;曹兴华;
目的确定0.2%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纳入拟在全麻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5例,年龄62~78岁,体质量55~89kg。ASAⅠ或Ⅱ级,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2%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初始剂量为20mL,阻滞完全则下1例容量减少2mL,阻滞不全则增加2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0.2%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0.2%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15.1(13.4~16.7)mL。结论 0.2%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5.1mL。
2015年14期 v.18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王波;曾涛;刘敏;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静脉溶栓组(A组,n=38)和抗凝组(B组,n=38)2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评估结果,记录其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NIHSS及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ADL优良率为50.0%,显著高于B组的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4期 v.18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王辉;刘建宇;吴永刚;任国玲;孟丽;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3—2013-06收治的的11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所采用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 3组,A组采用全身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B组采用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C组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比较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6d、12d、24d、48d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3组镇痛效果有效率分别为68.4%、78.9%、92.1%,C组的镇痛效果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3组患者常见并发症(低血压、恶性呕吐、嗜睡、呼吸抑制、死亡及头晕)的发病率分别为34.2%、15.8%、7.90%,C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较全身静脉麻醉对脑卒中的镇痛效果有显著提高,对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有显著改善,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5年14期 v.18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王素梅;齐旭升;
目的探讨血清PCT、CRP及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细菌性脑膜炎及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3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PCT、CRP及TNF-α的差异。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PCT、CRP及TNF-α均较病毒性脑膜炎组、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在病毒性脑膜炎组及对照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TNF-α在病毒性脑膜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一个敏感指标,联合检测PCT与CRP、TNF-α则更具临床价值。
2015年14期 v.18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郭燕春;谢泽宇;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2013年我院收住的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45例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对比2组病人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改良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6例,重残/植物生存12例,死亡7例;对照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3例,重残/植物生存11例,死亡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并发症明显减少。
2015年14期 v.18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王瑞忠;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的NIHSS评分为(18.72±5.22)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13.17±5.38)分,对照组为(19.51±5.78)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肿体积为(10.96±2.48)mL,显著小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水肿体积为(16.37±8.92)mL,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脑出血可促进血肿的吸收,阻止脑水肿进一步扩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15年14期 v.18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马刚;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单药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post stoke pilepsy,PS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5—2014-05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脑电图、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脑电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脑电图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2组有效率分别为87.50%、64.29%,无效率分别为12.50%、35.7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有头晕、轻微皮疹、乏力、嗜睡、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2组发生率分别为8.93%和14.29%,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且安全性较高,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刘长华;杨克勤;左敏;李志浩;杨先春;胡望福;赵先珺;
目的对MRI检测CMB结果进行分析,并对CMB的分布特征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纳入175例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患者,同时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并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 175例患者中SWI检出85例(48.57%),GRE-T2检出74例(42.29%)。SWI共检出289个CMB病灶,其中皮质及皮质下145个(50.2%),基底节及丘脑100个(34.6%),脑干26个(9.0%),小脑18个(6.2%)。CMB组CD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可以更好显示CMB的发生,高血压史、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史及抗血栓药物使用与CMB的发生存在密切的联系,CMB的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
2015年14期 v.18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王国强;
目的通过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及CT扫描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05-03—2014-03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74例,均接受CT检查,将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CT诊断的准确性,并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检查提供指导性建议。结果 CT扫描后均确诊为脑梗死,经后期持续复检明确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0%。病灶部位多为大脑中动脉主干、动脉供血区以及分支供血区。血肿型20例,非血肿型54例。血肿型患者CT检查的表现特点为低密度区存在明显可见的高密度团块状影,而非血肿型患者CT表现特点为各形态低密度影中存在不均匀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且样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临床早期诊断措施可指导治疗的准确程度,进而降低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率。针对疑似患者采用CT检查与复查可有效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确诊率,具有良好的准确性,通过检查结果的不同表现特征也能够明确指出出血范围与部位,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与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张玉明;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2—2014-02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oCA、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MMSE、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oCA、MMSE、ADL评分改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吡拉西坦,且安全性较好。
2015年14期 v.18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周秀芳;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拉莫三嗪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疼痛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能够显著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2015年14期 v.18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王芸;
目的分析老年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80例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感觉疼痛、感觉减退、过敏、麻木及乏力等各项感觉功能在第1、2、3周后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手术治疗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感觉功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2015年14期 v.18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郑艳兰;张慧文;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在婴幼儿巨细胞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巨细胞感染患儿(感染组)和37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婴幼儿巨细胞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BAEP I、III、V各波均不同程度延长,V波反映阈值共有32只耳检出升高,异常率高达53.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巨细胞感染可引起听觉通路不同程度损害,主要是中枢听觉传导功能障碍,BAEP可作为检测巨细胞感染早期听力水平受损的重要指标。
2015年14期 v.18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陈三;
目的分析神经节苷脂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来我院诊治的8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神经节苷脂。观察2组治疗4周后皮损面积分、皮损程度分、瘙痒程度分、苔藓化程度分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皮损面积分、皮损程度分、瘙痒程度分、苔藓化程度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能够显著降低皮损面积分、皮损程度分、瘙痒程度分、苔藓化程度分,较单独使用复方氟米松软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冯学梅;
<正>妊娠相关性脑卒中通常是指脑卒中发生于整个孕期及产后6周内,是孕期及产褥期罕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低,却是导致母亲和胎儿病死的重要原因,致死率高达12%,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07—2013-12在我院分娩的孕产妇共10 530例,发生脑卒中7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4例,缺血性脑卒中3例;年龄22~38岁,平均(32.5士4.0)岁;经产妇5
2015年14期 v.18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李丽枝;
目的研究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1-01—2013-01入院诊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非固定剂量的阿立哌唑治疗8周,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测定血药浓度,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及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评定疗效,对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第2周末PANSS总分与SAPS、一般病理症状与基线数据相比均显著降低,第4周末与第8周末各指标均显著降低。第4、8周末血药浓度与药物剂量呈显著正相关,第2、4、8周末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显著正相关。截止第8周末,有效率为70.83%,但有效组的血药浓度在第4、8周末均较无效者显著增高,第8周末有效组的血药浓度范围为(487±145)μg/L,血药浓度的四分位间距为348~623μg/L。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药浓度的四分位间距为348~623μg/L。
2015年14期 v.18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史东星;张岚;张海宇;
目的探讨ESWAN序列对脑多发微出血灶的检出效能。方法 35例脑血管病患者,18例高血压,8例腔隙性梗死,9例患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排除脑出血、颅内占位、外伤、手术史。采用GE3.0T磁共振FSET2WI及ESWAN序列横断位扫描,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35例患者均存在多发微出血灶,以基底节/丘脑区多发,皮质及皮质下区次之,脑干和小脑区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WAN序列对脑微出血灶的显示明显优于FSET2W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WAN序列对微出血敏感,有助于临床更早期发现病变,为及早治疗提供信息。
2015年14期 v.18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陈家斌;陈文慧;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防治策略。方法选择213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并发脑卒中与否分为并发脑卒中组78例和无并发脑卒中组135例。观察并比较2组年龄、性别、腹膜透析龄,并检测血红蛋白(Hb)、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糖尿病、高血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尿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等,比较分析各指标与腹膜透析并发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发脑卒中组年龄、血压,入院时NIHSS评分和Glasgow评分与无并发脑卒中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脑卒中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血清尿酸浓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无并发脑卒中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尿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均为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2015年14期 v.18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李勇;王莉华;
目的探索mir-181c在神经母细胞瘤(NB)中的调控机制。方法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分析(EGFP),免疫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实时PCR(RT-PCR),细胞存活实验(MTT),Transwell试验。结果 EGFP,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Smad7是mir-181c的直接靶基因。mir-181c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降低smad7表达。最后,功能性测试表明,mir-181c过度表达抑制Smad7表达量,重要的是Smad7的超表达可以恢复和诱导mir-181c的抗肿瘤作用。我们研究证明了mir-181c通过Smad7蛋白抑制NB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充当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结论 mir-181c靶向作用于Smad7抑制其表达,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2015年14期 v.18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 李岩琦;崔群力;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NMS)的发病情况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160例早期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门诊就诊的非PD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对2组的NMS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析PD患者的NMS的发病情况及其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NMS平均(8.1±4.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9±3.1)分(P<0.01);焦虑、抑郁、大便排空不完全感、注意力障碍、失眠、记忆力下降对日常生活有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结论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是PD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早期评估和干预非运动症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2015年14期 v.18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李学;马建军;祁亚伟;张俊红;吴少璞;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12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共6项有显著性(P<0.05),按危险度(OR)高低排序依次是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OR值=2.45)、早期康复治疗(OR值=2.31)、急性期及时治疗(OR值=1.69)、心理状况(OR值=1.23)、年龄(OR值=0.98)、婚姻状况(OR值=0.79)。结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较低,河南地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治疗、急性期及时治疗、心理状况、年龄、婚姻状况。
2015年14期 v.1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周孟强;张潇月;邱荣良;臧凯;
目的对比分析替莫唑胺和洛莫司汀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自2010-03—2012-03本院诊治的脑胶质瘤患者52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2组,均在三维适形放疗1周后行化疗方案,对照组26例给予洛莫司汀治疗,研究组26例给予替莫唑胺治疗,比较2组治近期疗效、生存质量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完全缓解率50.00%,客观有效率76.92%,显著高于对照组30.77%、50.00%,Ⅲ~Ⅳ级消化道反应(0)、血液学毒性发生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15.38%与2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无复发生存与总生存时间(10.59±2.24)个月与(14.76±3.29)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的(6.87±2.15)个月与(10.64±1.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5年14期 v.18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邓文静;张运周;李梦;李佳佳;王昭旖;滕军放;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8—2014-08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共11例,女9例,男2例;年龄14~39岁,平均23.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自主运动和精神行为异常,10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8例合并癫痫发作,4例合并低通气,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脑脊液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和蛋白均正常,1例脑脊液麻疹病毒抗体阳性。所有患者脑脊液NMDA受体抗体阳性,1例患者血
2015年14期 v.18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刘威;赵美英;张宁;王润青;李江涛;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rs120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rs120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比较,CPR基因型对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分布趋势中rs1205基因型及rs1205等位基因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严重程度与rs1205基因型没有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升高,监控其水平对治疗有重大意义,rs120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无关联。
2015年14期 v.18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苏彦河;杨现会;杨鲲鹏;黄壮士;张清勇;宋宣克;张进;陈培楠;
目的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12例,并随访6~12月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12月,完全缓解4例,好转5例,无变化3例。结论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法。
2015年14期 v.18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分别按照不同的时间窗和TOAST分型进行分组,均予rt-PA 0.9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溶栓后出血、脑疝、死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按照时间窗进行分组,3~4.5h溶栓组较3h溶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稍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4.5h时间窗溶栓较3h内静脉溶栓出血不良反应有增加趋势,但本研究样本中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溶栓后皮肤黏膜出血和脑疝的发生率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相对较高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应参考不同的脑梗死分型和病情判断预后。
2015年14期 v.18 5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徐艳红;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阳性率为55%,二次CT平扫复查阳性率为100%。CT表现为:22例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大面积梗死,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表现浮云征、脑回征或假肿瘤征;12例为血栓脱落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并且阴影沿血管走行;6例为外伤所致脑梗死,表现为在损伤基础上的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往往累及灰白质。CT血管造影示大脑前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7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8例,两动脉同时闭塞患者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病变血管支配的脑实质范围比CT平扫所见梗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准确、省时,联合CT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李四保;王玉梅;刘玉峰;贾天明;赵会茹;
目的研究血清铁及铁蛋白与热性惊厥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容积、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并以同期门诊或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将2组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惊厥组血清铁为(6.55±2.16)μmol/L,对照组为(13.32±5.4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组血清铁蛋白为(21.72±9.86)μg/L,对照组为(38.29±15.9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组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60.36%,对照组为2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铁及铁蛋白与热性惊厥密切相关,铁缺乏是引起热性惊厥的高危因素;对于热性惊厥患儿,应监测血清铁及铁蛋白。
2015年14期 v.18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开金津;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患者120例,餐前15min测第1次血压,进第1口餐开始计时,20min、40min、60min、90min和120min各测1次血压,以餐后血压变化最大值为餐后血压。采用彩色多普勒测量颈动脉分叉处10mm内左右颈动脉的各项指标,包括内径、最小流速、最大流速、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IMT)、有无颈总动脉体斑块、颈总动脉窦部斑块(以最大斑块为准),并将服用降压药、颈动脉有无斑块等因素对进食后血压变化进行偏相关分析。将120例患者分为:(1)餐后低血压组(PPH组,97例)和餐后无低血压组(对照组,23例),比较颈总动脉各项指标;(2)单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无斑块组;(3)单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无斑块组;比较各组进食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PPH组左右颈动脉窦部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6、2.196,P=0.025、0.030)。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与颈动脉窦部斑块相关(r=0.223,P=0.015;r=0.235,P=0.010)。早餐后颈总动脉体单、双侧斑块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2,P=0.028;t=-3.309,P=0.001)。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早餐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36;t=2.762,P=0.007)。结论颈总动脉斑块与早餐后舒张压变化、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及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有关。
2015年14期 v.18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赵晓芸;陈冬琴;
目的探讨发病部位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予以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障碍后分为正常吞咽组(76例)和吞咽障碍组(124例)。并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梗死量表(NIHSS)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检测评分;于发病48h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测确定具体梗死部位,分析不同脑梗死发病部位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及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62.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发生吞咽障碍比率越高,脑干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与双侧大脑半球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05),单侧大脑半球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与脑干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和双侧大脑半球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9,10.900,P<0.01),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比例最高。轻度与中度吞咽障碍程度在不同梗死部位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发生重度吞咽障碍明显多于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和脑干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吞咽功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性问题,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最为普遍,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发生重度吞咽障碍的比例最高。发病部位与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2015年14期 v.18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岳晓红;单岩;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致脑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脑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者易并发脑神经病变,多数发病较急,以听神经、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损害为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对脑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结论糖尿病肾病致脑神经病变病程长、高血压、高血脂是相关危险因素,良好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对预防糖尿病脑神经病变有重要意义。
2015年14期 v.18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刘迎春;阮剑;
<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常见疾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1]。本文采用玻片离心沉淀法检查脑脊液细胞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取2010-03-2013-03间我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82例,男43例,女39例,年龄23~67岁,
2015年14期 v.18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孙小红;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24例)和非进展组(36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D-二聚体和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D-二聚体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进展组(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与hs-CRP检测对老年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任麦青;
目的探讨TNF-α及IL-1β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3—2013-02我院收治的3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2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为对照组,选用ELISA(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分别测定2组患儿血清中的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及IL-1β(白细胞激素-1)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TNF-α表达水平(27.8±3.2)pg/L明显高于对照组(14.5±1.6)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L-1β表达水平(22.3±2.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6±1.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相比,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TNF-α、IL-1β表达水平更高,在临床诊断中有助于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2015年14期 v.18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肖鸣;张万里;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手术中应用神经生理检测技术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02—2013-02收治的36例行老年胃肠手术的患者,直肠癌19例,结肠癌17例,均行经腹部或者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观察患者在术中神经检测的变化,并对患者的膀胱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2例患者电刺激双侧膀胱支,在患者膀胱逼尿肌上记录到CMAPs,作为电刺激阳性;4例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电刺激显示为膀胱支阳性,但是进行电刺激盆丛主干却无法诱导肌电活动,则将其定义为电刺激阴性;电刺激阳性患者术后1周平均残余尿量为(85.27±21.73)mL,电刺激阴性患者其术后1周的残余尿量为(314.15±48.9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阳性患者平均留置尿管时间为(7.41±0.12)d,阴性患者(14.75±2.4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理监测技术能够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准确地反映出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时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015年14期 v.18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黄宇;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为实验组,以在我院体检的4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血清尿酸水平(374.5±99.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2.4±74.5)μmol/L,且实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脂、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较高,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出诊断。
2015年14期 v.18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孙凤云;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3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较单纯西医治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高效稳定,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更有优势,值得应用。
2015年14期 v.18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黄弘杰;林晓元;黄捷;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与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入院后急诊手术治疗,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例血肿量较少患者先行保守治疗,复查CT示大面积脑梗死形成后,行去大骨瓣减压术。药物治疗包括予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保持血容量稳定。伤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死亡5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6例,中残7例,良好2例。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术后抗血管痉挛,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5年14期 v.18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杨哲;
目的分析ICU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原因及防控对策。方法随机选取脑出血肺部感染患者65例为观察组,另再于该时间段内随机选取60例未发生肺部感染的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脑出血相关原因予以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发生率、出血量>30 mL、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ICU住院时间>7~10d、机械通气>5d,观察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Glasgow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ICU脑出血肺部感染,结果显示糖尿病、Glasgow评分、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及ICU住院时间>7~10d、机械通气时间>5d是ICU脑出血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探索ICU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原因,并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对提高脑出血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2015年14期 v.18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李艳艳;
目的探讨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MRI特点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5例经临床确诊的CADASIL患者,对其颅脑MRI的特点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显示为双侧大致对称的脑白质病灶,双侧颞极白质病灶(O`sullivan征),外囊T2高信号("人"字征),皮层下腔隙灶(SLLS征),基底节区、丘脑腔隙性梗死,桥脑T2高信号,脑萎缩,微出血灶。4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3例(7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4位点突变,1例(2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3位点突变。1例患者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出现嗜锇颗粒沉积。结论 MRI结合Notch3基因突变可以诊断CADASIL。
2015年14期 v.18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黄羽;
<正>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破裂造成的脑实质内出血,该病作为一种急危重症,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1]。据相关数据显示高血压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
2015年14期 v.18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曹海燕;郭辉;李庆菲;宋宏恩;
目的分析有明确外伤病史,CT表现为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提高颅脑损伤合并脑血管病的诊断,减少漏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12-06—2014-06间颅脑CT表现为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2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其CTA或DSA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23~74岁,平均(49±9.8)岁。25例均行CTA或DSA检查,发现无阳性14例,阳性11例(颅内动脉瘤5例,多发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1例)。结论以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病人应常规进行CTA或DSA的检查,减少对脑血管病的漏诊。
2015年14期 v.18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臧绍辉;尤渊明;王超杰;刘广生;吴志斌;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14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磁共振检查确诊病因后,分别实施纤维手术肿瘤切除治疗或微血管手术治疗,评价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磁共振影像学检查,继发性病因9例,13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磁共振体层血管成像显示压迫责任血管106例,阳性率80.9%。术后疼痛立刻消失119例,症状有所改善13例,有效率为94.3%(132/140),有效患者均获8个月的随访,疾病复发率为1.4%。结论采用磁共振方法可有效明确三叉神经痛继发性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者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技巧,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
2015年14期 v.18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姚英;
目的探究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12-09—2014-09我院收治的77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斑块组46例,无斑块组31例。采集静脉血行TC、TG、LDL-C、HDL-C检测,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与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显与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单发微栓阳性率与多发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微栓子主要来自不稳定斑块。微栓子存在即易导致脑梗死,应及时对症治疗。
2015年14期 v.18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肖益群;杨涛;李建广;
<正>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若患者出现脑卒中、缺氧、昏迷、脑外伤症状后TNF-α水平上升,且升高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1]。本文选取1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高压氧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03—2012-07 154例重型颅
2015年14期 v.18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梁辑;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64例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的老年慢性肾衰患者(治疗组)与无神经精神症状的慢性肾衰患者(对照组)的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血透失衡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及尿毒症脑病患者的透析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尿毒症脑病患者的肾功能血肌酐水平、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与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有一定关系。
2015年14期 v.18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樊彦卯;
目的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07—2013-07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恢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恢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电刺激、促醒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观察组评分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能缩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2015年14期 v.18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倪章松;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复发原因。方法选择2011-04—2012-04我院接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6例,出院1a后实施自制问卷调查并通过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服药情况、复发情况、复发原因、社会活动情况及复发早期的相关表现。分析总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复发原因及复发早期表现,为预防复发风险提供依据。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1a后复发率为43.48%,单一服药患者较合并服药患者多,复发主要发生于服药依从性差,经常受社会心理因素、季节因素和遗传因素影响的患者;患者出院后社会活动减弱,未参加社会学习工作的患者较患病前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的早期主要表现在行为障碍、情绪障碍、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现状,患者和家属应加强对预防知识的了解,及时就诊,尽可能减少复发。
2015年14期 v.18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熊海兵;胡惜岚;
目的探讨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作出诊断分类,并统一给予阿立哌唑(国产,博思清)20mg/d治疗,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评价疗效。结果 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中产后1月内起病76.92%,1月后起病23.08%。根据CCMD-3的症状标准作出分类,偏执型53.85%,青春型30.77%,紧张型7.69%,未分化型7.69%。经药物治疗及心理、康复治疗,痊愈50%,显效42.31%,有效7.69%。结论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以起病急,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以20~28岁剖腹产的初产妇常见,城市高于农村,以偏执型为主,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及心理康复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2015年14期 v.18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刘崇喜;
目的探讨中风及其偏瘫中医辨证治疗的优点。方法以2012-06—2013-05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组)和常规中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17例(42.5%),显效18例(45.0%),有效3例(7.5%),无效2例(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基本治愈6例(15.0%),显效13例(32.5%),有效10例(25.0%),无效11例(27.5%),总有效率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中风及其偏瘫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2015年14期 v.18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郝建华;
目的观察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12诊治的1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初期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58例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2组受检者均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2组受检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中膜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准确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2015年14期 v.18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吴境;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患儿热性惊厥引起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142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观察组先行常规治疗,早期使用适量镇静剂治疗,对照组对症降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特点、颅脑CT、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热性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正常后出现痫性发作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作期脑电图阳性、颅脑CT病理改变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镇静剂对于热性惊厥患儿有显著缓解全身惊厥症状,并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的癫痫,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李彩霞;
目的调查保胎孕妇与孕期顺利孕妇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情况,探讨保胎对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06在我院围保并分娩的80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按孕期有无保胎分为2组,组1(非保胎),组2(保胎),分析保胎对围产期抑郁症影响,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调查问卷,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孕期保胎孕妇产前抑郁发生率与孕期顺利孕妇产前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孕期保胎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孕期顺利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降低孕期保胎率能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如孕期已进行保胎,孕期及产褥期注意加强心理监护及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有望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2015年14期 v.18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冯三刚;
目的探讨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3例确诊为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分别采取旋后肌腱弓切开减压术和变形桡神经段切除、断端显微修复缝合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3~5个月随访,22例患者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正常。切开旋后肌腱弓减压的3例患者中,1例患者手功能恢复不满意,尚需进一步手术治疗。结论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即应手术治疗,术后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较好。
2015年14期 v.18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赵卫东;
目的探讨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 80例脑出血患者,22例出现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观察组,58例不伴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对照组。结果 2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其出血量均较大,脑出血伴发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12例(54.54%),对照组死亡7例(12.06%)。结论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考虑与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损伤有关。病情危重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高,且病死率明显增加,表明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指标。
2015年14期 v.18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毕艳;
目的探究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06—2013-06我院收治的74例腔隙性梗死需急诊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复合麻醉组,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神经功能来评价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术前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相对于复合全身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h、24h及72h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较低,简易智能状态检测评分(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评分(MoCA)结果较好。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均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硬膜外麻醉比全身复合麻醉影响更小,可作为腔隙性梗死患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2015年14期 v.18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翟俊格;刘会峰;白焕芳;张延伟;郭雅莉;马书周;陈利粉;
目的通过电针双侧肢体与电针患侧肢体不同方法对脑出血患者行康复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出血(基底节区)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电针双侧肢体组,对照组为电针患侧肢体组。2组脑出血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入院时、入院第4、10、28天的时间点记录血肿体积、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值及NIHSS评分数值,在入院4d左右病情稳定后行电针治疗。结果 2组组内入院时及入院第1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肿体积在入院第10、28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NSE浓度值入院时及入院第10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SE浓度值在入院第10、28天时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入院时及入院第10天时NIHSS评分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在入院第10天时2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血肿体积、血清NSE浓度值在入院第10、28天时的改变更明显;治疗组NIHSS评分在入院第10天时变化明显;电针双侧肢体可能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015年14期 v.18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李震华;谢运华;李柳;唐玉;许锦森;
目的分析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1-03—2014-06于我院就诊的64例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内服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案进行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行CT分型情况、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行CT后分型的突出、膨出、脱出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疼痛值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研究组的疼痛值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65.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方琴;赵正兰;王炎林;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镇静镇痛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7—2014-07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A组应用异丙酚,负荷量0.5~2.0mg/kg,并在注射10min后,以1~3mg/(kg·h)维持72h。B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为0.5~1.0μg/kg,在静脉注射10min后,以0.2~0.6μg/(kg·h)维持24h,2组效果不佳时可加用吗啡。对照组根据临时需要应用吗啡。3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ICU停留时间、病死率及用药前后血常规和β-内啡肽(β-EP)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B组、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8.00%、6.00%、8.00%,B组ICU停留时间为(5.48±2.45)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A组、B组及对照组用药后镇静镇痛的有效率90.00%、92.00%、78.00%,A组用药后3h的β-E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B组(P<0.01)。用药后24h对照组的β-EP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和对照组的β-EP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对照组的上升趋势明显大于B组(P<0.05)。WBC水平比较发现,A组和B组在用药后3h及24h均低于用药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异丙酚均可有效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且右美托咪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疗效。
2015年14期 v.18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罗东;林艳梅;梁永艺;黄履群;陈健东;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01—2013-12收治45例行额颞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行颅骨修补术,对手术时机选择、修补方式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5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外形满意,术后出现皮下积液1例,继发性癫痫3例,硬膜外血肿1例,随访0.5~3.5a无颅内感染、钛网外露、钛钉松动、严重排异反应、皮瓣坏死等。结论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额颞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塑形满意、恢复早、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沈彦坡;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应用于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5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T3)、切开硬脑膜时(T4)和拔管时(T5)各时间点的HR和MAP变化;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结束手术至患者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与F组相比,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R组MAP值在T2~T4时较F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快、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
2015年14期 v.18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张慧;郭君武;李杰;
目的对第二代炫速双源二代炫速双源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双能量技术在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angiography,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012-09—2014-05在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怀疑脑动脉瘤的患者52例,回顾性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及手术结果对照,比较两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以术后脑动脉瘤检出情况为标准,DECT与DSA诊断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瘤测量数据上,DE-CTA与DSA测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炫速双源CT双能量技术CTA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捷、无创而又能较高准确率的诊断脑动脉瘤的先进技术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作为脑动脉瘤检查及筛查的首选方法。
2015年14期 v.18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梁俊君;辛海滨;黄韶华;吕廷明;马永超;付强;
目的对比颈动脉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补片修补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偏身障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补片组44例行标准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补片修补,支架组44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比2组术后7d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补片组发生脑部并发症3例(6.8%),心血管2例(4.5%),局部6例(13.6%);支架组分别为15例(34.1%),2例(4.5%),7例(15.9%);支架组脑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补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补片组和支架组心血管和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剥脱术后补片修补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硬化狭窄所导致的老年偏身障碍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杨卫;
目的探讨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治疗过程中的麻醉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45例,A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并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调节瑞芬太尼的用量控制患者的血压变化,B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给予乌拉地尔静脉注射调节控制血压变化。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及术后的清醒时间、躁动发生情况等。结果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可见,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分别为(5.9±1.3)min和(12.8±3.2)min,躁动发生率分别为6.7%(3/45)和44.4%(20/45),A组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过程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均能达到比较理想的麻醉效果,且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但实施静脉复合麻醉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和躁动发生情况较静吸复合麻醉具有显著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王彦彬;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于我院就诊的颅骨生长性骨折患儿2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死亡,随访3个月,仍无死亡患者;其中1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该患者由于地震埋压,又进行性加重,导致颅骨骨折复发,复发率为4.55%,给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和死亡;经过术后CT检查发现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脑积水现象,并给予积极治疗,取得满意度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脑颅缺损评分均显示存在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不全,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骨折采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预防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钱洪波;吴高远;殷骏;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疗法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水肿带的疗效。方法对8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血肿清除率、水肿带的变化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及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水肿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穿刺引流疗法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方面具有清除血肿率高、改善水肿带明显及神经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2015年14期 v.18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柯于勇;刘军;
目的探讨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侧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11—2013-10收治的32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应用抗菌药物、侧脑室置管外引流、脑室灌注、腰大池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通过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和脑脊液检查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中26例颅内感染得到控制,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脑积水3例,接受V-P分流手术。结论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侧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能有效控制颅内感染。
2015年14期 v.18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张伟超;冯卫权;
目的比较牵引、推拿和针灸不同顺序组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1-08—2013-07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纳入本研究,均牵引、推拿和针灸综合治疗。根据随机原则分组,A组接受先推拿和针灸、后牵引顺序组合治疗。B组接受先牵引、后推拿和针灸顺序组合治疗。对比2组疗效差异。结果与A组对比,B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牵引、推拿和针灸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效果,其中先牵引、后推拿和针灸顺序组合的临床疗效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丁芳;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在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疗效。方法 10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2组均给与激素抗炎、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理疗消肿、针灸和面肌锻炼治疗,观察组另行高压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中度和重度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程<5次和5~10次的比例为28.00%、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0%、42.00%)(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面瘫的总有效率较高,且疗程更短,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栾苏妮;胡东辉;
目的观察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2-01—2004-01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加氧对气道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氧装置给氧,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情况、痰液黏稠度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PaO2、PaCO2、SpO2和呼吸频率治疗后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痰液黏稠度治疗后3d、5d、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吸氧装置气道给氧相比,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效显著,是明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最佳选择。
2015年14期 v.18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龚小芳;李昊;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颈椎肿瘤手术中不同麻醉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1-06—2013-03收治的72例颈椎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镇痛效果的有效率分别为71.9%、93.8%,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28.1%、1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可以有效改善视觉模拟评分,提高镇痛效果的治疗有效率,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索书涛;贡平;彭小健;尚立宏;
目的观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 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手术组为观察组,硬通道微创手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例数、手术后2个月和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巴氏指数(BI)、病死率。结果软通道组继发颅内感染较硬通道组少,且软通道组的手术时间较硬通道组手术时间长。2组治疗后2~6个月的GOS、BI、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手术和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均确切,虽较硬通道微创手术更费时,但更安全。
2015年14期 v.18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李洪涛;苗永飞;
目的探讨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我院对2010-05—2012-08收治的106例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53例接受定向硬通道微创术治疗,对照组53例接受硬通道微创术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90.57%,观察组治疗效率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在出血、感染、气颅和硬组织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能力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血肿都有很好疗效,但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略高于硬通道微创治疗疗效,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颅内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更高。
2015年14期 v.18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李春鹏;王五永;王芙蓉;
目的探讨腰穿逆向冲洗加侧脑室引流治疗三脑室积血的疗效。方法总结5例三脑室积血性阻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三脑室积血患者,4例术后取得明显效果,病人恢复快,1例术后脑脊液循环通畅,但由于大脑组织损伤严重,意识状态无明显恢复。结论腰穿逆向冲洗加侧脑室引流治疗三脑室积血性阻塞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能尽快疏通脑脊液循环,挽救患者生命。
2015年14期 v.18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母传利;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运用。
2015年14期 v.18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刘金德;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在术中应用面肌诱发肌电图进行监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血管压迫面神经,均属于动脉压迫,随访仅1例复发。结论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015年14期 v.18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王丹;王功锦;
目的探讨申捷辅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07—2013-08收治的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申捷辅助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ADL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申捷注射液辅助治疗血管性痴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孙乐羽;姜炎;贺刚锐;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心综合征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2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P<0.01);治疗后治疗组心律失常、ST-T改变、心肌酶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于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疗效确切。
2015年14期 v.18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于海;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5—2013-03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疏肝解郁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常见并发症(头痛、恶心呕吐、失眠、肝功能异常、皮疹、头晕)的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前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8周后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干预治疗较单独采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可更有效降低HAMD评分,提高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王发胜;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应激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其对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应激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5.23±1.38)mg/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9.87±3.16)mm,丙二醛(3.93±0.41)μ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36.52±115.34)mmol/L;对照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0.72±0.09)mg/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8±0.18)mm,丙二醛(6.65±0.72)μ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701.32±154.53)mmol/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降低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同时对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改善及稳定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2015年14期 v.18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吴建军;周晅;周期兴;颜季华;王超先;李小军;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患者神经缺损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将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观察组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和预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较好,可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预后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2015年14期 v.18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翟粉竹;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联合早期综合治疗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措施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06—2013-06收治的HIE患儿86例,根据出生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添加神经节苷脂和早期综合治疗干预,对比2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神经行为评分(NBNA)、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经过综合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均有好转,实验组肌张力、原始反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等指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实验组NBNA评分、临床疗效明显较对照组增高,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治疗干预最佳干预时间在患儿出生72h之内,早期康复疗法也是刺激神经细胞恢复的有效方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4期 v.18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张芝云;程玉凤;
目的探讨临床注射用尤瑞克林在心源性脑梗死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将7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应用氯吡咯雷或大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实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尤瑞克林,治疗7~10d后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NHSS与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早期应用于急性心源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脑痉挛,保护脑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2015年14期 v.18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李方;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抑郁状态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的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良好,患者HAMD评分明显改善,促进了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14期 v.18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付志华;
<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新生儿在围生期窒息而导致的脑缺氧或缺血性损害,是新生儿期后患儿脑瘫、癫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最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1-2]。笔者在对患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1-2014-06我院收治的小儿缺氧缺血脑病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
2015年14期 v.18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林忠;
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4-05来我院门诊治疗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0.1%他克莫司软膏适量,2次/d外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mg,1次/d口服(晨起顿服),2组疗程均为8周,并统计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评估2组患者神经性皮炎主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78.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5.2%、48.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2015年14期 v.18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王晋予;
目的探讨在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应用盐酸文拉法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萘普生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评分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而言,应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明显改善,降低了嗜睡、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5年14期 v.18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谢先龙;刘菊;陈辉;
目的评价安神合剂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予以安神合剂治疗。结果 1、2、8周末2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中度失眠方面,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神合剂是治疗老年失眠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2015年14期 v.18 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