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何川;陈慎之;潘建南;汪永强;

    目的探讨使用颅内压监测仪持续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变化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04—2015-04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入院后2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维持水盐代谢平衡等。对照组常规使用甘露醇,实验组依据颅内压监测仪观察数值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甘露醇使用量、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甘露醇使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能较好控制血压。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脱水降压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对生化指标的稳定有较为肯定的意义,且安全有效。

    2016年18期 v.1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术前评估颅底脑膜瘤的价值

    刘浏;潘轲;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技术术前评估颅底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12我院收治的术前诊断为颅底脑膜瘤52例患者,于术前1周行3D-CTA及MRI相关检查,比较3D-CTA及全脑血管造影(DSA)对脑肿瘤血供情况的诊断,并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术前根据3D-CTA及MRI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结果3D-CTA术前诊断肿瘤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5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4例,颈内外混合供血13例,DSA术前诊断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8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2例,颈内外混合供血12例;经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术前肿瘤血供情况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所见患者肿瘤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5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2例,颈内外混合供血15例,3D-CTA术前扫描诊断与术中所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术前扫描能够有效显示颅底脑膜瘤患者的肿瘤血供情况、肿瘤及其周围血管的关系,对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增加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2016年18期 v.19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三叉神经痛采用阿霉素神经毁损治疗的临床疗效

    王志力;李明;张俊辉;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采用三种不同浓度阿霉素进行神经毁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4—2014-04收治的6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阿霉素神经毁损治疗,按阿霉素使用浓度分为A组(0.33%,22例)和B组(0.50%,22例)、C组(1.00%,23例)。观察3组治疗后2周、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评分情况和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2周、6个月、12个月,3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均P<0.05);B组和C组治疗后2周、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治疗后2周、6个月B组和C组之间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B组疼痛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2)治疗后2周、6个月、12个月,B组和C组的治疗优良率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治疗后2周、6个月B组和C组之间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B组治疗优良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利用不同浓度阿霉素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神经毁损治疗均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其中0.50%和1.00%浓度阿霉素的治疗效果优于0.33%浓度,且1.00%浓度阿霉素的远期疗效优于0.50%浓度。

    2016年18期 v.19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张薇;

    目的探讨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托吡酯单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时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6个月时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2组癫痫发作月均频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6个月癫痫发作月均频率明显低于治疗3个月(P<0.01),治疗3、6个月时联合组癫痫发作月均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联合组为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可在短期内减少癫痫发作频率,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耐受性较好。

    2016年18期 v.19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颅脑钻孔引流术与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杜福宏;宋良鹏;郑德伟;盛毅;李洪朋;孙西周;

    目的观察颅脑钻孔引流术与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06—2011-06 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3例。A组给予颅脑钻孔引流术治疗,B组给予开颅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血肿清除率及血肿消失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A组手术时间(37.03±9.86)min短于B组(116.12±8.73)min,首次血肿清除率(40.23±8.47)%低于B组(72.54±9.16)%,血肿消失时间(4.96±1.30)d长于B组(3.61±1.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24±3.17)分低于B组(21.68±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肺部感染率2.33%低于B组16.28%,术后再出血率18.60%高于B组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预后不良率25.58%低于B组4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钻孔引流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操作简单,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但血肿消失时间长、首次血肿清除率低及术后再出血率高,可根据患者综合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2016年18期 v.19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血浆Lp-PLA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杨宏生;许锡荣;沈琪;金妍;

    目的探讨血浆Lp-PLA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期为诊断和治疗动脉硬化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01—2015-01就诊我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62例为观察对象,同期选取健康者62例作对照,对2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血浆Lp-PLA2水平等进行分析,血浆Lp-PLA2和ACI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Lp-PLA2水平与性别呈正相关,而与吸烟、饮酒史呈负相关(P<0.05);而与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生化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Lp-PLA2水平与ACI患者常见部分危险因素有相关性,可能是ACI重要的危险因素。

    2016年18期 v.19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双抗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伏亚红;高军宪;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3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180例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210例加用氯吡格雷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残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BI较前有所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mR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

    2016年18期 v.19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乌拉别克·毛力提;艾克拜尔·亚里坤;

    目的研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2012-01—2014-01收治的符合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诊断标准的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行后颅窝减压术及部分扁桃体切除术。术后1个月复查,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术后1个月复查,恢复良好33例(75.61%),疗效较差10例(24.39%)。39例生存患者中,症状改善优22例,良13例,总有效率为89.74%。术后发热(38~39℃)10例,发热时间<1周。随访期间患者并未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脊髓蛛网膜炎等重症并发症。结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在诊断中应结合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辅助。应用后颅窝减压术及部分扁桃体切除术,同时结合人工补片扩大修补硬膜,患者预后较好,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轻术后并发症。

    2016年18期 v.19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1例临床分析

    陈利娟;张庆松;尤仲敏;王海勇;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8-01—2013-05我院21例ADEM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儿中有前驱感染病史者17例(80%),接种疫苗史2例。起病方式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样。MRI主要表现为白质受累。13例患儿脑脊液检查异常(62%),主要表现为细胞数及蛋白轻度升高。所有病例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12例合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病情大多明显好转。结论儿童ADEM临床症状多样,结合MRI、脑脊液检查等多种辅助检查有助于及时明确诊断,患儿预后较好。

    2016年18期 v.19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朱舒虹;王亚娟;

    目的分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05—2015-05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治疗组8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滴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4d,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检测血清CRP水平与TNF?α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CRP水平与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减少神经细胞损伤,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18期 v.19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颈内动脉扭曲与脑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段洪波;张金彪;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扭曲与脑缺血的相关性,探讨脑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存在颈内动脉扭曲但无椎动脉扭曲患者51例(实验组),选取无颈内动脉及椎动脉扭曲患者45例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脑缺血的发生率;对研究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实验组脑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01)。年龄与脑缺血呈正相关(P=0.008)、动脉狭窄与脑缺血呈正相关(P=0.023)、动脉扭曲与脑缺血存在相关可能性(P=0.055)。动脉扭曲和动脉狭窄是脑缺血的危险因素(P=0.009,P=0.002),但年龄不是脑缺血的危险因素(P=0.107)。结论颈内动脉扭曲是脑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列入临床干预的对象中。

    2016年18期 v.19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对恐惧症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黄英民;周作杰;牟艳卉;黄芳;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对恐惧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4-05收治的100例恐惧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患者入组后均给予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药物,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法,连续治疗8周后停止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并随访1a。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8周及随访后4个月、8个月和12个月时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2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SAS、SDS和SSRS评分基线水平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及开始随访后4、8和12个月时的SAS、SDS和SSRS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恐惧症患者在给予常规抗精神疾病药物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恐惧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社会生活质量。

    2016年18期 v.19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MoCA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娟;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稳定期双相障碍2型72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病例2组(n=41,伴精神病性症状)和病例3组(n=31,无精神病性症状),并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认知功能评价量表(MoCA)评分,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均低于对照组,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1组和病例2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总分)、连线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YMRS评分、HAMD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明显受损,且与患者抑郁、躁狂程度及病程有密切关系。

    2016年18期 v.1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

    衣永尚;王帅;孙启栋;姜丽丽;韩旭东;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2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但研究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措施,所有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评价病情稳定后48h与治疗后1周、2周、4周的运动功能,且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的能力。结果治疗后各时间段的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6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整体疼痛情况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复治疗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2016年18期 v.19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早期肠内益生菌营养与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重症外伤合并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侯哲;郭瑞;苏宏超;马红双;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给予益生菌联合肠外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重症外伤并颅脑损伤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6-03因外伤入住重症医学科的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2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2组治疗3周后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3周后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及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辅以含4种益生菌酸牛奶联合肠外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可更好地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2016年18期 v.1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评定

    张金武;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小板抑制率及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9,P<0.05);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CD63、CD62P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A、AD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抑制了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值得临床重视。

    2016年18期 v.19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IL-6及IL-10水平与神经纤维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蔡文婷;李小毅;毛春谱;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IL-6、IL-10水平与神经纤维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01—2015-01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血清IL-6和IL-10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IL-6+组和IL-6-组,以及IL-10+组和IL-10-组。比较不同血清IL-6、IL-10表达水平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电生理检测结果以及温度感觉检测结果。结果 IL-6+组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IL-6-组(P<0.05);IL-6+组患者腓肠神经SNAP振幅以及腓总神经CMAP振幅明显低于IL-6-组(P<0.05),IL-10+组患者腓肠神经SNAP振幅以及腓总神经CMAP振幅、MNCV、F波最小潜伏期均明显低于IL-10-组(P<0.05);IL-6+组WDT明显高于IL-6-组(P<0.05);IL-10+组WDT明显高于IL-10-组(P<0.05),IL-10+组CDT明显低于IL-10-组(P<0.05)。结论血清IL-6和IL-10表达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纤维损伤程度有相关性,细胞因子IL-6和IL-10可能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过程中发生作用。

    2016年18期 v.19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

    季晓宇;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70例,均经颅脑MRI或CT证实。根据动脉分布特征将其分为皮层分水岭脑梗死(CWSI)组和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组,其中CWSI组39例,IWSI组31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CWSI组心房纤颤发生率少于I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478,P=0.034);CWSI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I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4,P=0.018)。2组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CWSI组NIHSS评分低于I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64,P=0.010)。IWSI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率高于C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083,P=0.014);CWSI组皮层小梗死率高于I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005,P=0.014)。CWSI组呈楔形或椭圆形比例高于IWSI组,IWSI组呈串珠状或条索状比例高于CWS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WSI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栓塞,IWSI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密切关系。针对两者不同的发病机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疾病的预后。

    2016年18期 v.1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下对脑干肿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

    夏莉;杨鹏举;马祥云;耿晓腾;牛光明;尹先印;陶胜忠;宋乐;张鹏远;

    目的对比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影响,为脑干肿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麻醉处理提供依据。方法择期行脑干肿瘤手术62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31例。P组麻醉维持时泵注丙泊酚4~12mg/(kg·h),右美托咪定0.5μg/(kg·h)。I组吸入1.5%七氟醚复合丙泊酚及右美托咪定泵注,2组BIS均维持在40~50。记录麻醉前(T0)、插管后15min(T1)、手术开始时(T2)、切开脑干(T3)、切除肿瘤(T4)和术毕(T5)6个时间点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波形变化参数,并记录运动诱发电位未引出情况。结果麻醉后2组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N2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Ⅴ波波幅降低,潜伏期以及波间潜伏期延长;但上述指标均未达到异常标准,也未出现波形消失的情况;肌电图监测均可获得良好的肌电传导。结论与全凭静脉麻醉比较,复合1.5%七氟醚麻醉可用于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脑干肿瘤切除手术。

    2016年18期 v.19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盐酸帕罗西汀对帕金森病伴抑郁及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王雪;

    目的探讨盐酸帕罗西汀对帕金森病伴抑郁及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2—2015-06我科收治的帕金森病伴抑郁及焦虑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2周、4周、6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6周较同时期对照组的HAMD与HAMA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抗帕金森病、抗抑郁及抗焦虑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及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神经精神症状改善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18期 v.19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心电图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李晶;刘丽群;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心电图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9-06—2013-012我院诊断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及预后等数据,评价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心电图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挫裂伤60例,硬膜下血肿39例,脑干损伤24例,脑内血肿19例,硬膜外血肿18例。存活128例,死亡32例。经统计分析,格拉斯哥(GOS)评分与患者死亡情况明显相关,以GOS评分=3为界限,将患者分为2组;2组心率、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U波倒置、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异常Q波、室上性心律失常频率、心电图评分偏高时,格拉斯哥(GOS)评分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Q波(OR=1.777,95%CI:0.347~3.741)、室上性心律失常(OR=1.664,95%CI:1.433~2.020,P<0.05)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心电图异常对估计心脏本身受损程度及颅脑外伤的病情和预后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型颅脑创伤后出现心电图改变常提示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

    2016年18期 v.19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观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黄炫霖;陆明雄;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1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3)。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2组均10d为1疗程,共3个疗程。对比分析2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面积、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明智能量表(MMSE)评分及预后良好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水肿面积治疗后均较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水肿面积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MOCA和MMSE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MOCA和MMSE评分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6年18期 v.19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治疗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

    孙友禄;韩美英;

    目的观察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10—2014-10收治的66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入院后3个月内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3个月择期行颅骨修补术;观察组入院后3个月内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同期实施颅骨修补术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的GCS评分和GOS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90.9%显著优于对照组69.7%,并发症发生率1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GCS评分(12.54±2.36)分和GOS评分(4.46±0.52)分均优于对照组(10.23±3.22)分和(3.73±0.76)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治疗颅脑外伤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良好,适合于临床推广。

    2016年18期 v.19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灯盏花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协同作用分析

    张小房;

    目的分析灯盏花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协同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12—2014-12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灯盏花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4周,采取神经缺损功能评分量表(NFD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为56.0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4周后观察组NFDS评分分别为(11.31±5.63)分、(8.21±5.21)分、(6.13±5.37)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4周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35.57±10.66)分、(39.11±11.34)分、(43.55±12.71)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灯盏花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临床效果好,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值得推广。

    2016年18期 v.19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前列腺素E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观察

    江保卫;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_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05—2015-05收治的9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应用甲钴铵,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前列腺素E_Ⅰ。比较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与感觉传导速度(SCV)、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前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MCV与SCV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42/47),明显高于对照组71.7%(3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3/47),与对照组4.4%(2/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素E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2016年18期 v.19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段国庆;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06—2014-06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9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7%高于对照组的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MMSE评分及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MSE评分及Barthel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Barthel评分改善情况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显著临床疗效,能使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6年18期 v.19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分水岭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军;

    目的研究分水岭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分水岭缺血性卒中患者158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7例,出院6周内缺血性卒中未复发;研究组51例,出院6周内缺血性卒中复发。分析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收缩压显著降低,糖尿病、不稳定斑块与脑血管狭窄≥80%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增大,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减小(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脑血管狭窄≥80%、不稳定斑块与羟乙基淀粉扩容是分水岭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脑血管狭窄≥80%、不稳定斑块与羟乙基淀粉扩容是分水岭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6年18期 v.19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高压氧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心理障碍改善的作用

    林宝全;阳洪;麦用军;佘军红;石胜良;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老年梗死患者神经心理障碍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04—2014-04在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柳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2组的MMSE评分、WAIS-RC评分及MQ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MMSE均有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VIQ、FIQ、PIQ、MQ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心理障碍,提高患者认知等,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临床值得推广。

    2016年18期 v.19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MMP-2和TIMP-2测定的临床意义

    杨华;沈立云;杜幸军;马鸿雁;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2(TIMP-2)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CNSL组、无CNSL组和对照组脑脊液中MMP-2、TIMP-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CNSL组脑脊液中MMP-2和TIMP-2均高于无CNSL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中MMP-2、TIMP-2在CNSL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其检测在早期诊断CNSL方面有一定意义。

    2016年18期 v.19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早期电针加中频脉冲治疗在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应用

    任二朋;任增玺;王万卿;李万军;许梦雅;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行电针加中频脉冲治疗偏瘫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我院2014-02—2015-01收治的87例基底节区脑出血GCS评分≥8分伴肢体活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包括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施以电针刺激及中频脉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10~20d后,对患侧肢体肌力作评价。结果治疗组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在基础药物治疗同时,早期施以电针加中频脉冲治疗,对肢体康复有显著效果。

    2016年18期 v.19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陈家红;杨勇杰;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先后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常规治疗,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给予控制血压及血糖。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连用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DL-C)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评分,促进脑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可明显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2016年18期 v.19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探讨TOAST各亚型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

    冯亚利;韩玉惠;崔炎增;

    目的探讨TOAST各亚型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3-12收住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354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行TOAST分型,进一步比较不同TOAST亚型患者预后(病死率及复发率)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青年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结构如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122例(34.5%);不明原因型(UND)67例(18.9%);小血管闭塞型(SAO)65例(18.4%);心源性栓塞型(CE)55例(15.5%);其他明确原因型(OD)45例(12.7%)。不同TOAST亚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亚型预后的影响因素不同。结论不同TOAST亚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别,而病死率不同;不同TOAST亚型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亦不同。

    2016年18期 v.19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急性脑梗死的抑郁情绪测查和相关因素临床研究

    郑锋;黄锦梅;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抑郁情绪,并分析影响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01—2014-12入院诊治的1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确诊后即行抑郁情绪评定、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结果 1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正常63例,抑郁109例,其中轻中度抑郁占53.49%(92例),轻中度抑郁占总抑郁的84.40%。抑郁症的发生与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职业及脑梗死部位无显著相关性,但与超过6个月以上的病程有关。脑梗死抑郁严重程度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高及ADL指数上升而增加。结论抑郁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3~6个月是脑梗死抑郁高发期,而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程度越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抑郁越严重。早诊断并对患者的抑郁施以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6年18期 v.19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聚集及活化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

    戢运建;况娥;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4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的75例为对照组,利用相关检测仪器观察2组在血小板聚集性和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膜GPⅡb/Ⅲa、CD62P等活化指标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在血小板聚集率为(71.94±5.92)%,观察组为(89.68±10.42)%;对照组聚集时间为(4.53±0.24)s,观察组为(3.12±0.45)s;在血小板活化指标上,对照组P选择素为(31.42±6.71)%、GPⅡb/Ⅲa为(44.85±8.23)%、CD62P为(3.29±1.04)%;观察组p选择素为(61.94±10.35)%、GPⅡb/Ⅲa为(76.83±10.34)%、CD62P为(14.63±3.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升高,聚集功能明显增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是造成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之一。

    2016年18期 v.19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伴或不伴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研究

    周亚新;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或不伴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以我院2013-06—2015-06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伴2型糖尿病60例为观察组,不伴2型糖尿病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比较2组造影结果。结果观察组脑动脉狭窄率、多支病变率、无侧支循环代偿率分别为81.7%、61.7%、7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5%、22.5%、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比不伴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且以多支病变、中重度狭窄、颅内动脉受累为主,而侧支代偿少。

    2016年18期 v.19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夏银稳;徐晓鸿;陈家斌;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2013-02—2015-02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取同期30例血压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技术监测高血压及对照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大小及回声强度,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软斑28例(60.87%),硬斑8例(17.3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侧、右侧IMT,斑块大小及回声强度分别为(1.15±0.12)mm、(1.17±0.11)mm、(19.25±2.36)mm2、(4.27±1.06)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是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时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控制脑梗死发生率有积极价值。

    2016年18期 v.19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急性分水岭脑梗死29例临床分析

    邱茜茜;琚冬梅;朱继人;范波胜;

    <正>分水岭是来自地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分隔相邻两个供水水系之间的区域,这一区域供水相对缺乏,神经医学上借用此名词是指两条脑血管供血系统之间的交叉区域,供血相对缺乏,当供血系统发生病变时,易导致脑梗死发生,这种梗死即被称为分水岭梗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由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常见的脑梗死,如能得到及时适当的诊治,可有效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改善患

    2016年18期 v.19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DWI在诊断脑梗死超急性期中的应用分析

    李晓松;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脑梗死超急性期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5-04收治的66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时间点对其进行诊断,并与磁共振成像平扫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病灶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9,P=0.807);病灶部位在脑干、顶叶、小脑、额叶、枕叶的3组患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5,P=0.672);存在大面积脑梗死的3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4,P=0.898);在第1组患者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出患者脑部病灶18例,使用磁共振成像检出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86,P=0.012);在第2组患者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出患者脑部病灶20例,使用磁共振成像检出1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54,P=0.022);在第3组患者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出脑部病灶19例,使用磁共振成像检出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67,P=0.006)。结论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较T2和T2FLAIR等平扫技术更早发现病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6年18期 v.19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胡贵田;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我院收治的120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在我院健康检查的健康人12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UA水平(385±10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59±10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UA异常率33.33%(4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呈正相关(OR=1.016,95%CI=1.004~1.019,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是中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监测和控制患者血尿酸水平,对中青年脑梗死急性期的预后评估和Ⅰ、Ⅱ级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2016年18期 v.19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诊治研究

  •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松坡;高玉松;胡承啸;郭宏伟;罗新铭;柴超;扈俊华;雷亚平;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均复查头颅CT,了解是否存在迟发性出血,并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未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161例,占89.44%;出现颅内血肿19例,占10.56%;其中21.05%发生时间<术后8h,63.16%发生于术后8~24h,10.53%发生于25~72h,5.26%发生时间>72h。迟发性颅内血肿组GCS评分、Babinski征阳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APTT、TT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项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为3~5分、Babinski征阳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TT是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常发于与术后8~24h,其中GCS评分为3~5分Babinski征阳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TT为独立危险因素。

    2016年18期 v.19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紫红色火龙果果汁在气管切开患者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陈泗萍;谢才兰;

    目的探讨紫红色火龙果汁在气管切开患者吞咽障碍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03—2015-03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并已行气管切开及留置鼻饲管患者86例,拔除气管套管前进行吞咽功能测试,分为A、B、C 3组,A组30例,对患者均进行洼田饮水试验,予口服温开水5mL/次进行测试,记录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例数,在温开水测试终止1h后再用紫红色火龙果5mL口服测试,记录测得吞咽困难的病例数,比较2次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障碍的评估结果。B组28例,采用紫红色火龙果汁进行洼田饮水水试验,口服5mL/次;C组28例予口服温开水行洼田饮水测试,比较B、C 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误吸、呛咳、感染、过敏)发生率。结果 A组采用紫红色火龙果汁检出吞咽障碍率明显高于采用温开水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C组治愈率14.28%,总有效率71.42%;B组治愈率39.29%,总有效率92.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C组误吸、呛咳、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8.57%、25.00%、28.57%;B组分别为7.14%、3.57%、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过敏发生率均为0;C组BI指数(56.34±7.34),住院时间为(25.23±3.56)d;B组BI指数(77.32±5.35),住院时间为(16.35±6.34)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均未出现过敏并发症。结论紫红色火龙果汁能较为准确反映出气管切开患者吞咽障碍情况,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应用于临床。

    2016年18期 v.19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探讨长期酒精暴露对视网膜的损伤

    杨海霞;张洪亮;吴睿;赵国强;

    目的探讨患者长期酒精暴露对视网膜的损伤。方法选取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27只,酒精暴露建立动物模型,利用荧光抗体染色法观察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长期酒精暴露后,小鼠视网膜胶质细胞出现损伤,如Müller细胞GS染色减弱、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并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长期酒精暴露可通过改变视网膜的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对视网膜造成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

    2016年18期 v.19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偏头痛伴有焦虑/抑郁及功能残疾的临床研究

    张喜荣;黄孝静;

    目的探讨偏头痛伴焦虑/抑郁及功能残疾的相关功能残疾及影响因素。方法临床纳入94例确诊为偏头痛患者,并纳入7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匹兹堡睡眠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QSI)、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量表(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ale,MIDAS)、头痛影响测验(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调查问卷,对患者的相关进行记录并统计。结果偏头痛组并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7.87%、50.00%、54.26%,对照组为5.71%、8.57%、2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分析显示:偏头痛伴焦虑/抑郁与患者的头痛程度重、病程长、有头痛家族史、睡眠质量差及生活满意度低有较为密切的联系(P<0.05);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发焦虑/抑郁是造成功能残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头痛程度重、病程长、有头痛家族史、睡眠质量差及生活满意度低是偏头痛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发焦虑、抑郁是造成患者发生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

    2016年18期 v.19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麻醉对患者血气及血压指标的影响

    谭建国;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麻醉对患者血气及血压指标的影响。方法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根据不同麻醉药物将其分为丙泊酚组与右美托咪定组,各38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SBP、DBP、MAP、PaO_2、PaCO_2变化,同时记录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T2时间点PaO_2、PaCO_2、T3时间点SBP、DBP、MAP、PaO_2、PaC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低血压、心动过速、躁动、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6%、5.3%、13.2%、5.3%,均显著低于丙泊酚组的21.1%、31.6%、39.5%、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麻醉能有效维持患者血压稳定,改善血气指标,不良反应相比少。

    2016年18期 v.19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研究

    姜振辉;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3—2015-08于我院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8例,按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出血组22例和非出血组116例。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潜在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在术前GCS评分、术前收缩压、血肿量、术中止血困难和术后24h收缩压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术前GCS评分(OR=2.012,95%CI:1.010~3.676)、术前收缩压(OR=1.698,95%CI:1.210~2.382)、血肿量(OR=3.522,95%CI:1.229~10.167)、术中止血困难(OR=3.901,95%CI:1.998~7.716)和术后24h收缩压(OR=2.301,95%CI:1.093~4.831)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多方面考虑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高危因素,根据术前临床指征,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有效控制术前、术后血压,对于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8期 v.19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小儿有机磷中毒致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研究

    朱朝阳;

    目的探讨小儿有机磷中毒致周围神经损害对电生理的影响,为预防有机磷中毒造成周围神经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01—2014-12收治的100例有机磷中毒患儿为研究对象,行常规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 (1)静息状态下纤颤发生率为30.8%,正向电位发生率为31.8%;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多相波增多发生率分别为22.8%、23.0%、20.8%;重收缩时募集形式单纯相占38.2%,混合相为44.3%,干扰相为17.5%,均表现为周围神经损害。(2)MCV异常率为24.3%,SCV异常率为31.3%,与正常参考值比较,MCV、SCV明显减慢,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生理检查可为有机磷中毒患儿所致的周围神经损伤情况提供重要的统计依据,为临床诊断、鉴别提供评判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判断价值。

    2016年18期 v.19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杨广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8—2015-08 138例手术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2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血压值变化、心率值变化及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结果研究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4.1%,研究组麻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1d、5d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11.6%明显高于研究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2组血压值和心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压值和心率在插管后、拔管时、拔管后30min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较好,不仅对患者心率值和血压值的影响较低,还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缩短麻醉时间,提高恢复速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值得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2016年18期 v.19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特点及康复疗效分析

    詹燕;王珊珊;荀雅晶;翟宏宇;张雪;刘佩军;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08—2015-08我院收治的60例脑外伤认知障碍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均接受颅脑损伤常规治疗,同时联合高压氧、康复疗法进行治疗,采用认知评定测验量表(LOT-CA)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障碍程度。结果 6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应变及推理能力下降、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感觉能力下降、失语,分别占56.7%、46.7%、70.0%、31.7%、66.7%。双半球、右半球、左半球损伤部位患者治疗后的思维动作、视觉运动、定向、知觉等LOT-CA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右侧半球脑损伤患者治疗后的LOT-CA总分高于左侧半球脑受损、双侧半球脑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损伤部位脑外伤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确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2016年18期 v.1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的变化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分析

    丁丽丽;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UCB)的变化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出生并接受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足月健康新生儿60例为对照组。采取新生儿静脉血3mL,采用重氮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cx9)检测新生儿UC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使用酶标仪(Bio-rad,550)检测NSE含量。由专业的新生儿医师在新生儿出生后7d进行神经行为测定评分(NBNA)。结果观察组UCB、NSE明显高于对照组,且NBN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UCB水平将新生儿分为轻度组(UCB水平220.6~256.5μmol/L),中度组(UCB水平256.6~342.0μmol/L)和重度组(UCB水平342.0μmol/L以上)。随着UCB的升高,NSE也逐渐上升,NBNA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UCB的升高伴随体内NSE水平升高,NBNA神经功能评分相应下降,同时患儿体内NSE含量越高,其NBNA评分相对越低,表明脑部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影响患儿神经功能及行为功能,因此NSE可作为临床预测脑损伤的指标之一。

    2016年18期 v.19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贺钰梅;汪丽丽;韩秀平;张永莉;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2-04—2015-04我院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患者作认知功能评估,据量表结果将其分为NC组(认知功能正常组,n=110)与CI组(认知功能障碍组,n=90),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认知障碍组与认知功能正常组,其年龄、病程、P2BG、Hbalc、CHO、高血压史、糖尿病家族史、焦虑、抑郁、胰岛素治疗、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年龄、HbAlc、CHO、视网膜病变、抑郁为2型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抑郁、高胆固醇、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糖控制率低均可加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需积极控制,并予以防治。

    2016年18期 v.19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CT及MRI诊断价值

    赵建青;

    <正>目前,社会生活条件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的治疗、预后效果要求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诊断和治疗。临床上[1],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主要是机体内神经元近端轴突或细胞体损伤,导致神经元远端的轴突、髓鞘出现变性、崩解,最后被吞噬的生物学过程,常见于周围神经,少数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锥体束是最常发生部位[2]。因此,

    2016年18期 v.19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幕上胶质瘤伴癫痫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李煜环;孙永锋;翟卫东;王涛;钟建卫;

    目的比较肿瘤全切除术与次全切术对幕上胶质瘤伴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0-06—2014-06收治的60例幕上胶质瘤伴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术式将其分为全切组(n=40)与次全切组(n=20),术后随访3~12个月,比较2组癫痫预后控制效果,另外,比较术中致痫灶处理与否癫痫控制满意率。结果全切组癫痫控制有效率87.5%,高于次全切组的75.0%,但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全切、次全切术中致痫灶处理后癫痫控制满意率分别为87.0%、81.8%,显著低于致痫灶未处理的58.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全切除术与次全切除术治疗母幕上胶质瘤伴癫痫疗效无显著差异,但术中致痫灶处理能明显提高癫痫控制满意率。

    2016年18期 v.19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6例临床特征分析

    慕同禄;朱华伟;屈宝华;

    <正>我国甲状腺疾病患者已近2亿,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变,近40年仅桥本脑病国外文献报道,约100余例,而国内只有几例个案报道[1],以神经系统为主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其他相关疾病除甲状腺疾病外的报

    2016年18期 v.19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行小骨窗血肿抽吸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及预后分析

    谈俊;

    目的探究与分析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行小骨窗血肿抽吸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12—2014-12收治的60例幕上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小骨窗血肿抽吸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止痛药使用情况、切口液化及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一般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t=3.98,P<0.05;t=4.58,P<0.05;t=4.21,P<0.05);实验组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液化及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χ~2=4.69,P<0.05;χ~2=5.45,P<0.05);相比于实验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提升,2组比较差异显著(χ~2=5.67,P<0.05)。结论采用小骨窗血肿抽吸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突出,相比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诸多优势,可作为一种理想方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2016年18期 v.19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邹琼;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之间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05—2015-05缺血性脑卒中合并OSAS住院患者43例纳入OSAS组,同期收治缺血性脑卒中但未合并OSAS住院患者54例纳入非OSAS组。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等)、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OSAS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非OS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OSAS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幅度更大。OSAS组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达18.6%、16.3%,高于非OSAS组的5.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OSAS组病死率为23.3%,高于非OSAS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脑卒中合并OSAS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升高,预后变差,需引起重视并积极治疗。

    2016年18期 v.19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硬通道引流疗效观察

    凡奇;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硬通道引流的疗效。方法抽选2011-01—2014-11就诊于我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观察组行硬通道穿刺引流,对照组行软通道引流术,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引流时间,评价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术前、后2组患者血肿量及ADL评分并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4%与对照组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引流时间、术前血肿量、术前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3.4±0.4)min、术后血肿量(10.5±2.7)mL、术后ADL评分(68.9±10.4)分与对照组(7.5±0.3)min、(11.8±2.4)mL、(50.3±14.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1%与对照组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通道穿刺引流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好,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2016年18期 v.19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运动发育推拿法与神经发育疗法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王娴;

    目的比较运动发育推拿法与神经发育疗法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根据伴随症状给予针对性治疗,A组(n=40)采用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B组(n=40)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66)评分。结果 A组和B组接受治疗时间分别为(4.1±0.4)个月、(4.4±0.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GMFM-66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发育推拿法与神经发育疗法均可在短期内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整体粗大运动功能,并在短期内得到维持,且两者的近期疗效相似。

    2016年18期 v.19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张兴强;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4—2015-12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CT、MRI检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组,分析2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及血管成像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 CI组患者的CBV、CBF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TTP和MTT较健侧明显延长(P<0.05);TIA组与健侧相比仅有TTP及MTT明显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总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6.23%;发生血管狭窄患者CTPI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出现血管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能够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客观依据。

    2016年18期 v.19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重症脑瘫儿童外周血中微量营养元素和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及意义

    汤有才;

    目的检测重症脑瘫儿童外周血中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选取重症脑瘫患儿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各20例,抽取空腹血,分离血浆和红细胞。按照相应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分别检测GSH、GSSG、LPO、ROS和SOD的氧化应激指标以及微量元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症脑瘫儿童外周血中氧化应激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组,微量元素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损伤参与了儿童重症脑瘫的发病,加强营养管理可改变患儿的氧化应激,可能有利于脑瘫的康复治疗。

    2016年18期 v.19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HD联合HP治疗尿毒症脑病对患者意识状态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

    赵庆瑞;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治疗尿毒症脑病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患者意识状态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于我院2013-01—2014-01接诊的76例尿毒症脑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HD治疗;观察组同时使用HP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评分,观察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5%显著高于对照组71.1%,不良事件发生率5.3%显著低于对照组2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β2-MG、PTH水平及GCS、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D联合HP治疗尿毒症脑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意识状态,恢复神经功能,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适合于临床推广。

    2016年18期 v.19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妊高征患者继发脑出血的临床调查及诊治分析

    王秋红;郭礼;李慧华;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市三家医院就诊的4 94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本实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问卷调查人员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信息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文化程度、产检次数、蔬菜水果摄入量、孕妇增重情况及患者的脉压与平均动脉压等。结果各因素与患者脑出血发生率的关系,年龄:随着孕妇年龄的增长,脑出血的发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蔬菜水果等营养摄入充足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要显著性低于摄入量缺乏者,随着妊娠高血压患者产检次数的增加其脑出血的发生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妊娠高血压患者文化程度的升高,脑出血的发生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脉压范围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平均动脉压、不同孕期增重范围的妊娠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年龄增长、产检次数少、对孕期认识少及营养缺乏均是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且平均动脉压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出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016年18期 v.19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头颅磁共振成像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邢玉荣;李飞飞;杨静;海姣;谢珊珊;党丽峰;安璐;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在健康体检中的价值。方法对某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246例体检者的颅脑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6例健康体检者颅脑MRI检查结果显示,出现MRI异常者18例,异常率为7.3%。共发现有7种疾病,在所发现的疾病中,检出率最高的疾病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按年龄分为4组:30~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上年龄组颅脑MRI检查异常率最高。结论健康体检中头颅MRI的总体阳性率较低,不适合作为一般人群健康体检的备选项目,而在60岁以上人群头颅MRI有较高的阳性率,因此,将头颅MRI作为60岁以上这一特殊群体健康体检时的常规项目是适宜的。

    2016年18期 v.19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头颅CT B超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干预效果分析

    黄方;

    目的探讨头颅CT、B超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干预效果分析。方法在我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中选取78例,进行头颅CT、B超、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并进行评分。并根据各项评分结果分析三项指标就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结果头颅CT、B超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应用于HIE后,可较好地对HIE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CT、B超、NBNA的评估结果也可作为预后的一个有力评估参考。结论头颅CT、B超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在HIE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上作用显著,医生可正确判断病情,帮助患儿早日恢复。

    2016年18期 v.19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变化临床研究

    何静;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06—2015-06我院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观察组,另将高血压无并发急性脑卒中8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和异常表现形式。结果观察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85%,高于对照组的56.6%;观察组ST-T改变比率为45.8%,高于对照组的20.8%;Q-T延长比率为30.0%,高于对照组的14.1%;心律失常为35.8%,高于对照组的20.8%;房室肥大、左心室高电压发生率为23.3%,高于对照组的10.4%;在此类患者中,病情在治疗过程中有所恶化甚至死亡的97.22%检查出了异常心电图,在病情有所好转的患者中77.5%的查出异常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会使心电图出现异常情况,且异常类型变得复杂多样;临床上可通过分析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来推断病情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2016年18期 v.19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临床分析

    陈雪峰;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各42例。观察组实施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分析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5.3%;治疗期间观察组再出血、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4%,显著少于对照组的40.5%;观察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比较,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操作方法简单、总有效率高、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低,效果满意。

    2016年18期 v.19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超早期干预降低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分析

    王丽萍;

    目的分析超早期干预降低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42例给予超早期干预(入院即开始),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干预,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9.52%明显低于对照组26.19%(χ2=3.976 8,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5.89±3.68)d明显低于对照组(28.05±4.10)d(t=14.304 1,P<0.05)。结论超早期干预能够降低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在促进患者超早期康复出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8期 v.19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马尾神经硬膜疝的临床分析

    张健;

    目的探讨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马尾神经硬膜疝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01我院收治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实施经前路或后路椎管减压手术,统计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马尾神经硬膜疝的发生率并总结其治疗措施。结果经前路手术组患者马尾神经硬膜疝发生率8.3%(5例),经后路手术为16.7%(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应更加谨慎的完成术中椎管减压操作并充分考虑避免马尾神经硬膜疝的发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而尽量选择经前路手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016年18期 v.19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早期拔管联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作用

    杨凤鸣;郝宗娇;薛艺红;

    <正>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由于气管套管留置可导致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气管壁塌陷等并发症,进而加重其吞咽功能恢复的难度。吞咽治疗通常是重新设计训练肌肉功能导致一连串新的肌肉活动或刺激增加的感觉输入,进行系统地强化感觉输入,当气管切开留置套管时经口进食训练或空吞咽练习时,会直接影响感觉输入,影响因感觉缺陷造成的吞咽障碍,清醒患者留置套管会给患者造成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状态。有研究显示,整合呼吸与吞咽功能,患者有肺部异常

    2016年18期 v.19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神经松解术治疗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的效果观察

    符招泉;

    目的探讨神经松解术治疗骨间背间神经肌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6—2014-0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表法分为2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方法,观察组行神经松懈术,比较2组总有效率、患者握力测试结果与疼痛评分。结果 2组恢复情况均有好转,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握力测试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松解术治疗骨间背间神经肌支损伤疗效显著,指尖功能恢复迅速,减轻患者疼痛,有临床推广价值。

    2016年18期 v.19 10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用药与体验

  • 不同剂量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王观华;向海霞;方鹏;张高峰;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0μg/20μg)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40)给予控血糖、血脂以及营养周围神经药基础治疗,低剂量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加10μg前列地尔静滴,高剂量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加20μg前列地尔静滴;比较3组治疗3周后的效果。结果高、低剂量组的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与SCV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高剂量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其余2组(P<0.05);3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10μg与20μg两种剂量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均有较好疗效,但20μg较大剂量疗效更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6年18期 v.19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阿司匹林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及血小板治疗的疗效

    许磊;田少辉;孙强;赵瑜;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及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3-01—2015-01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血小板制剂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再出血情况。结果血小板制剂组的术后再出血量、术后1d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血小板制剂组术后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27%和5.45%,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的32.73%和29.09%(P<0.05)。血小板制剂组术后半年的GCS评分和ADL评分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ADL分级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可增加再出血风险,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

    2016年18期 v.19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帕利哌酮与奋乃静治疗的疗效分析

    王俊;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与奋乃静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6例确诊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奋乃静口服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PANSS、PSP、TESS得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与对照组87.50%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8周末PSP得分好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能显著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症状,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安全有效。

    2016年18期 v.19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躁狂症的效果观察

    宋震;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在躁狂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01我院收治的98例狂躁症患者,根据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BPRS得分、BRMS得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劳动能力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能有效缓解躁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稳定患者情绪。

    2016年18期 v.19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血肿大小的影响

    朱路明;王开欣;杨冰;

    目的探讨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血肿大小的影响。方法我院2014-01—2015-01收治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应用乌拉地尔,对照组应用硝普钠,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周、4周后血肿量、治疗前与随访结束时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前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4周后,观察组血肿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NIHSS评分为(7.5±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对照组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有效减少血肿并防止扩大,神经损害得以减轻,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大。

    2016年18期 v.19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硫酸镁与丹红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效果对比

    张巍;

    目的观察硫酸镁和丹红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angiospasm,CVS)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使用硫酸镁治疗。统计2组患者CVS、再出血发生率与病死率,随访6个月,全体患者均接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检测,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CVS与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11.2±5.7)分与ADL评分(78.6±8.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7.4±5.2)分和(68.2±7.6)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与丹红注射液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再出血方面疗效相当,但硫酸镁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生活能力良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18期 v.19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观察

    胡建平;吕伟华;孙五美;郭万申;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为提高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某辖区医院心血管内科2011-05—2013-05收治的120例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访12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752)。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可提高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

    2016年18期 v.19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尼莫地平在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应用效果及对脑血流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朱峰;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观察其对脑血流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3-12收治的120例心脏停搏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心肺复苏后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心肺复苏后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脑血流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研究组MCAVs和MCA Vm及PI分别为(74.3±3.5)cm/s、(55.3±1.8)cm/s、(0.7±0.1),对照组分别为(70.2±2.7)cm/s、(51.4±1.3)cm/s、(0.8±0.2),研究组MCAVs和MCAVm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而PI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IHSS评分为(1.3±0.1)分,对照组为(2.5±0.2)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使用尼莫地平,能够较好改善患者脑血液和神经功能状况,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损害,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2016年18期 v.19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刘超亮;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差异,同时评价其治疗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同时也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满意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显著,临床有效率较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满意度评价也较高,进而增加患者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同时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选择。

    2016年18期 v.19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

    孙迪迪;

    目的评估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08—2015-08收治的22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并采用脑卒中量表评估2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记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评分降低至(18.68±6.34)分,4周后降低至(8.71±3.61)分,降低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73%(P<0.05)。结论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缩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

    2016年18期 v.19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及神志的影响

    陈桂敏;张然;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氨及情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12—2014-12收治的60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旋门冬氨鸟氨酸治疗,均治疗10d,记录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方案对患者血氨及神志的影响。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氨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及血氨水平分别降低至(95.4±27.7)U/L、(102.2±27.9)U/L、(175.8±33.8)μmol/L、(55.5±20.7)μ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志恢复时间与NCT时间分别为(36.4±6.3)h、(49.7±10.2)s,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氨水平,稳定肝功能指标,并缩短患者神志恢复时间,改善患者脑功能,值得推广。

    2016年18期 v.19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不同剂量异烟肼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转归分析

    杜立;梁显泉;赵萍;葛美;李红平;杨克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异烟肼加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的病程,脑压,脑脊液的动态变化,并探索更多的治疗途径。方法将确诊结脑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均常规四联治疗(HRZE)及鞘内注射不同剂量(INR+DXM),A组(INH 0.2g,DXM 10mg),B组(INH 0.1g,DXM 5mg),间隔(4±1)d进行鞘内注射,分析数据。结果A组的症状改善明显,治疗时间缩短;A组脑脊液各项指标的恢复较B组快。结论 A组较B组病程短(P<0.05);A组降低高颅压效果优于B组(P<0.05);A组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较B组短(P<0.05)。

    2016年18期 v.19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达比加群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简立国;丁同斌;刘士超;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1—2016-01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心房纤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口服华法林治疗,试验组口服达比加群酯治疗,对比2组3个月内的脑栓塞或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3个月内2组均未出现大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事件。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预防非瓣膜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率相似,而出血发生率小于华法林(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事件上与华法林相似,并不增加出血风险;且具有安全性好、使用简单、不需要频繁监测INR值等优点。

    2016年18期 v.19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在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鞠艳涛;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对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3-01—2015-01平顶山三所收治的160例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抛掷硬币方式将其分成2组,观察组80例,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照组80例,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和评估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表现为肥胖、食欲增加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7.%、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效果明显,可在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2016年18期 v.19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碳酸锂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疗效分析

    赵琳琳;

    目的浅析碳酸锂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0—2015-11我院收治的76例难治性分裂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分别接受碳酸锂+利培酮、利培酮单药治疗,比较2组BPSS、HAMD、BRMS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BPSS、HAMD、BRM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后实验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锂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改善患者的抑郁、躁狂等不良心理情绪,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6年18期 v.19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逍遥散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PA轴功能的影响

    王程;

    目的探讨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对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2014-01—2015-01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HPA轴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2组皮质醇与AC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皮质醇水平、ACT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其药物机制可能与抑制HPA轴功能亢进有关系。

    2016年18期 v.19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美罗培南持续静脉泵入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效果分析

    李志业;冀建伟;邢玲;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注射液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5-07采用持续静脉泵入美罗培南治疗化脓性脑膜炎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应用美罗培南治疗后总体治愈率为100%,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率为100%,体温、脑膜刺激征缓解率为100%,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率为100%,血常规缓解率为88.9%,脑脊液常规正常率为77.8%,均未见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美罗培南持续静脉泵入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时美罗培南用量小,疗效明确,安全性高。

    2016年18期 v.19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托吡酯片单药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

    韩金芬;

    目的探讨托吡酯片单药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12—2014-12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癫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抗癫痫药物+托吡酯片辅助治疗)与观察组(托吡酯片单药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37/40)、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4/40)、30.0%(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片单药治疗小儿癫痫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

    2016年18期 v.1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护理研究

  • 功能锻炼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王达纯;张丽;

    目的探讨功能锻炼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功能锻炼组,每组45例,对比2组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常规护理的康复恢复率为62.22%,功能锻炼组为82.22%,功能锻炼组的康复恢复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9,P<0.05)。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功能锻炼组为8.89%,功能锻炼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5)。锻炼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相比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5;t=4.52,P<0.05)。结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功能锻炼护理可提高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焦虑抑郁评分,值得推广与应用。

    2016年18期 v.19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张爱英;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02—2016-01我院收治的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对比护理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抑郁及焦虑评分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治疗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抑郁及焦虑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依从率(93.94%)、护理满意度(96.96%)均优于对照组(69.70%、7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2016年18期 v.19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特色专护对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效果

    梁桂玲;

    目的观察特色专门护理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疗效。方法 9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专护组46例,对照组44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普通护理,专护组住院周期内全程给予心理、生活、环境、用药等专门护理,疗程共4周;结束后分别对2组疗效、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2组疗效均有改善,专护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特色专科护理能积极改善卒中后抑郁症状,相较普通护理短期内有较好。

    2016年18期 v.19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风险管理预防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作用

    马丽惠;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易患吸入性肺炎的高危因素,探讨风险管理预防其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2011-11—2015-11入我院住院治疗的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n=85)和对照组(n=85),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吞咽能力、自理能力等制定针对性、个体化的风险护理方案,并根据此方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2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等指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统计2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统计分析2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19.4±1.8)d,住院花费(6448.5±389.2)元,护理质量评分(9.1±0.7)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4±0.5)分,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5.9%,病死率为1.2%,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易误吸、咳嗽反射减弱等因素使此类患者易患吸入性肺炎,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案能显著降低其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18期 v.19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及干预

    杨素玲;马志红;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32例颅脑损伤患者,汇总其护理工作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相关的风险因素与患者伴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年龄、侵入性操作、GCS评分及激素、抗生素、脱水剂的不合理使用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医务人员增强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的意识,及时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对策,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药物、加强呼吸道管理等,可明显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2016年18期 v.19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脑部手术恢复期进行多方位康复训练的效果分析

    安淑君;郑蔚;

    目的探讨脑部手术恢复期进行多方位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13-12-2015-12收治的100例脑部手术恢复期患者,按照入院治疗时间、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同时接受多方位的脑部术后康复训练,对2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护理后,总满意度为98%,并发症发生率为2%,康复训练内容掌握度为100%,对照组分别为86%、14%、88%,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部手术恢复期患者实施多方位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进一步改善脑部手术恢复期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6年18期 v.19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时晓玲;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医院2012-06—2015-12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2016年18期 v.19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345”护理文化建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汪桂琴;刘富琴;吕锡丽;

    目的把"345"护理文化内涵运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通过文化引导下质量技术、患者与社会反应结果,论证"345"护理文化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必要性。方法通过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运用我院"345"护理文化内涵,应用我院设计的护理文化调查评价表、护理质量及优质护理服务检查考评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等统计量表对我院康复科2007-01—2015-12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样调查统计,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论证。结果临床统计数据调查分析,运用"345"护理文化,引导优质行为,使基础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质量逐年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满意度与"345"护理文化建设呈正相关。结论 "345"护理文化建设应用于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从临床质量指标结果与患者及社会满意度统计结果分析呈正相关,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运用"345"护理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6年18期 v.19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颅脑外伤性癫痫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李冬梅;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性癫痫患者临床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颅脑外伤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观察要点及护理、救治方法,有效预防、控制癫痫发作,提高急救效果。结果 42例患者癫痫发作均有效控制,住院期间无自伤、跌倒等意外损伤发生,随访9~12个月,对患者实施安全护理,癫痫复发4例,无跌伤、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脑外伤性癫痫护理及治疗不当可致患者病情恶化,合理的护理对策可有效减少癫痫发作及相关性意外损伤,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2016年18期 v.19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12例牙槽外科术后神经损伤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滕薇;张克;常全胜;

    目的探讨牙槽外科术后神经损伤的原相关因素,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12例牙槽外科术后神经损伤的患者剖析相关因素。结果 12例患者中,下牙槽神经损伤8例,舌神经损伤2例,颏神经损伤1例,鼻腭神经损伤1例。采用药物及心理护理等方法治疗,术后3个月愈合5例,术后6个月愈合9例;术后12个月愈合11例,术后24个月愈合12例,愈合率100%。结论牙槽外科术后神经损伤中,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采用药物及心理护理的治疗方法在术后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2016年18期 v.19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