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宏昭;赵彦标;高超;马琳;王焕宇;黄楹;

    目的总结非典型性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AM)及恶性脑膜瘤治疗中的经验,分析与其预后相关的主要临床因素。方法整理2004-10—2014-02就诊于我院的96例非典型性及恶性脑膜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score,KPS评分)、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病理结果等。结果 96例患者中68例非典型性脑膜瘤和28例恶性脑膜瘤。80.9%非典型性脑膜瘤患者和67.9%恶性脑膜瘤患者手术达到SimpsonⅠ~Ⅲ级切除;31例(44.1%)非典型性脑膜瘤患者和19例(71.4%)恶性脑膜瘤患者术后进行放疗。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恶性脑膜瘤患者总生存期较非典型性脑膜瘤更短,手术结合术后放疗的无进展生存期长于单纯手术治疗。结论对于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手术全切肿瘤非常重要,且术后放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2017年03期 v.2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的关系

    莫志怀;陈瑶;王俊峰;张雷;雷俊杰;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细胞因子(ICAM-1、M-CSF、ox-LDL等)及Hcy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进一步明确细胞因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01—2016-01脑梗死住院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非高血压性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及体检中心正常对照者100例,抽血检验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oxLDL、sICAM-1、M-CSF,彩色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组较对照组M-CSF、oxLDL、sICAM-1、Hcy水平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与急性脑梗死相关细胞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M-CSF、ox-LDL、sICAM-1与Hcy无显著关联性(P>0.05)。结论细胞因子M-CSF、ox-LDL、sICAM-1及同型半胱氨酸在导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梗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可能是导致脑梗死患者sICAM-1不同程度升高的原因之一,同时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致脑梗死过程中可能起独立致病作用。

    2017年03期 v.20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神经内镜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吴敬伦;罗江兵;余瑞钿;赵鹏洲;杨本生;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神经内镜治疗(实验组)和68例经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的HICH患者,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15.126,P<0.001),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t=-9.591,P<0.001),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2.289,P=0.024),2组G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3,P=0.028),是否破入脑室为影响预后的因素(P=0.045,OR=0.646,95%CI 0.447~1.245)。结论神经内镜在HICH中的治疗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虽受到是否破入脑室的影响,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03期 v.20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23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

    宋金玲;时雅辉;梁可可;韩笑;陈小倩;田伟贵;赵建华;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患者中,男41例(33.3%),女82例(66.7%),中青年患者73例(59.35%);临床表现:头痛92例(74.8%),视物模糊30例(24.4%)。D-二聚体检查92例,68例(73.9%)升高;腰穿检查80例,颅内压增高66例(82.5%);头颅CT平扫示,静脉窦条状带高密度影13例(26%);头颅MRI平扫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及密度改变71例(71%);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示,106例(96.4%)血栓部位血流消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3例,均可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抗凝治疗后,痊愈62例(50.4%),好转57例(46.3%),死亡4例(3.3%)。结论脑静脉系统血栓中青年多发,以头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头颅MRI及MRV检查有助于诊断,积极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2017年03期 v.20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赵婷;冯艳;王娜;韩雄;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71例,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生化等实验室检查、病因,以及治疗方案和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等。D-二聚体升高67例(94.4%)。横窦血栓形成34例(47.9%),乙状窦血栓形成25例(35.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4例(62.0%),深部脑静脉血栓形成(直窦或Galen静脉)9例(12.7%),同时累及2个或以上静脉窦者52例(73.2%)。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于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的不明原因的头痛患者、产褥期或口服避孕药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头痛患者,需考虑CVST可能性,并积极行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2017年03期 v.20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老年失眠症50例临床分析

    周燕芬;黄群;张新霞;周文娟;林丽英;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方法将2015-01—12门诊10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研究组接受14d的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的减少率,比较2组治疗14d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研究组治疗14d及1个月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老年失眠症有效、安全,且复发率低。

    2017年03期 v.20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区出血临床研究

    廖洪民;黄建军;王勇;胡健;

    目的分析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中等量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11我院收治的自发性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20~50 mL)患者58例,分为立体定向手术组(32例)和内科治疗组(2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30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随访评估2组治疗后90d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结果立体定向手术组血肿完全清除24例(75%),次全清除8例(25%)。手术组患者治疗后14dNIHSS评分低于内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治疗后30dNIHSS评分低于内科组(P<0.05),且治疗后90dGOS-E评分高于内科组(P<0.05),2组发病后30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术可较快清除幕上20~50mL的脑内血肿,手术安全有效且损伤小,远期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2017年03期 v.20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手术治疗ChiariⅠ型畸形的效果分析

    李剑;杨瑞生;王建祯;

    目的比较单纯后颅窝减压术和后颅窝减压+硬膜成形+小脑扁桃体切除术治疗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08—2015-09收治的67例ChiariⅠ型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组27例,后颅窝减压+硬膜成形+小脑扁桃体切除术治疗组40例。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单纯后颅窝减压组和后颅窝减压+硬膜成形+小脑扁桃体切除组在头痛及颈肩部不适的改善率分别为81.25%、76.00%(P>0.05);肢体感觉障碍的好转率分别为33.33%、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空洞缩小率分别为33.33%、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后颅窝减压+硬膜成形+小脑扁桃体切除组总体效果较显著,但在缓解头痛及颈肩部不适方面与单纯后颅窝减压术无明显差异,应根据临床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2017年03期 v.20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及氨甲苯酸术中冲洗血肿腔对其复发的影响

    王晓东;丁赵琦;金振萼;金诗敏;王晓平;袁坚;

    目的测定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外周血和血肿液中D-二聚体的含量,探讨钻孔引流术中应用氨甲苯酸冲洗血肿腔对CSDH复发的影响。方法将49例CSDH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测定外周静脉血和血肿液中D-二聚体的含量,试验组术中应用氨甲苯酸冲洗血肿腔,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复发率。结果 (1)2组外周血和血肿液中D-二聚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SDH患者自身对照,血肿液中D-二聚体含量较外周血明显升高(P<0.01)。(3)试验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SDH患者血肿液中D-二聚体含量增高可能与其发病有关。氨甲苯酸可抑制纤溶亢进,术中冲洗血肿腔可降低CSDH的复发。

    2017年03期 v.20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脑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和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李富强;王伟;白宏英;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保护机制。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及延迟缺血后处理组。采用Longa大鼠MCAO模型方法,于缺血30min、再灌注24h后应用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梗死体积,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RT-PCR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后处理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P<0.05),降低髓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诱导的ICAM-1mRNA的表达(P<0.05);延迟脑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脑缺血后处理有脑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有时间依赖性,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因子-1活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起到脑保护作用。

    2017年03期 v.20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hs-CRP及D-二聚体的影响

    刘向哲;毋少华;王新志;

    目的检测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静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D-D)含量,以探讨二者在脑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HCH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MPST治疗组36例,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34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检测hs-CRP及D-D含量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14d,MPST组hs-CRP、D-D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PST可有效降低HCH患者hs-CRP和D-D水平,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

    2017年03期 v.2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国内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临床会诊文献回顾分析

    王炎强;刘志辉;李雪梅;肖成华;

    目的总结国内神经内科会诊科室的分布特点及会诊疾病谱的构成,为科室医师临床与科研培训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通过检索国内文献数据库,检索2005-09—2015-09已发表关于神经内科会诊病例分析的报道,进行文献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报道7篇,会诊病例总数4 899例,男2 334例(47.6%),女2 565例(52.4%),年龄5个月~101岁。常规会诊3114例(63.32%),急会诊1 804例(36.68%)。会诊科室以内科最多。急会诊以急性脑血管病、昏迷!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常见,常规会诊以头晕!眩晕、头痛、陈旧性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精神障碍性相关疾病常见。结论会诊中应明辨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及种类,详尽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及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掌握疾病谱系的演变,以辨证哲学思维指导临床医学发展。

    2017年03期 v.20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同型半胱氨酸对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翁洁群;董伟;许科闻;沈瀚彬;谈巧玲;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活化指标物(CD61、CD62P、PAC-1)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Hcy与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分为HHcy组64例和非HHcy组各64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62例为对照组。检测Hcy、CD61、CD62P、PAC-1,比较HHcy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浆Hcy、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非HHcy患者比较,HHcy患者CD61、CD62P、PAC-1水平明显升高(P<0.05)。HHcy脑梗死组给予B族维生素药物干预的患者Hcy、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干预组短期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非干预组明显改善(P<0.05),但非Hcy脑梗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cy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Hcy可能通过激活血小板活性促使脑梗死发生。

    2017年03期 v.20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视神经脊髓炎AQP-4抗体与磁共振病灶及诱发电位的关系研究

    徐玲玲;王欣;

    目的研究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水通道蛋白抗体与头、脊髓磁共振病灶及诱发电位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其血清水通道蛋白抗体、头及脊髓磁共振病灶、诱发电位的特点,分为AQP-4抗体阳性组及AQP-4抗体阴性组,分析水通道蛋白抗体与头、脊髓磁共振病灶及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结果 AQP-4抗体阳性组及AQP-4抗体阴性组在头、脊髓磁共振及诱发电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AQP-4抗体与头、脊髓磁共振病灶及诱发电位具有相关性。

    2017年03期 v.2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口服支链氨基酸在肝性脑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尚学敏;王志杰;梁首勤;张璐;颜萍平;

    目的评价口服支链氨基酸对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关于口服支链氨基酸在肝性脑病患者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经严格的文献质量评价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986例患者。对于肝性脑病患者而言,口服支链氨基酸相对于普通饮食可明显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WMD=0.06,95%CI 0.01~0.12,P=0.03),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R=0.65,95%CI 0.51~0.98,P=0.04);而口服支链氨基酸与普通饮食患者相比,病死率无显著差异(RR=0.77,95%CI 0.45~1.32,P=0.35)。结论口服支链氨基酸对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效果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可临床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验证口服支链氨基酸在肝性脑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017年03期 v.2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陈国军;张燕柳;张惠莉;于永娜;宋帅召;梅露露;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尿酸水平与病情及短期预后的关系,以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方法以236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入院时尿酸水平、不同时间NIHSS评分等临床资料。以NIHSS评分评估患者病情,采用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尿酸水平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时较低尿酸水平的患者病情较严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随尿酸水平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P=0.025)。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证实入院时尿酸水平(P=0.008,OR=3.21)、高甘油三酯(P=0.02,OR=0.47)和住院10d时NIHSS评分(P=0.01,OR=2.62)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10d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相关。结论血尿酸对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

    2017年03期 v.20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及可行性探讨

    王珏;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未处理动脉瘤前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2005-04—2015-10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其中47例入院后急诊行脑积水外引流术,术后再行动脉瘤闭塞术为实验组;47例先给予保守治疗,待动脉瘤闭塞术治疗后再行脑积水外引流术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47例术后CT复查提示脑室缩小至正常,脑积水缓解,意识评分较入院时上升。全部病例于术后3d行全脑血管造影术,1周内行动脉瘤闭塞术治疗。实验组4例在动脉瘤治疗前出现颅内动脉瘤再发出血,病情加重。实验组术后1周内动脉瘤再发破裂出血与文献大宗病例报告的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增加破裂动脉瘤再出血风险;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51%明显低于对照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后再行动脉瘤治疗安全可靠,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2017年03期 v.20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布在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张绪新;梁燕;李彦钊;任刚;孙丕通;邓东风;

    目的观察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布在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的止血效果。方法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分为自凝组、止血纱布压迫止血组、旱莲草超微粉止血组及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布止血组,每组12只,造成大鼠出血模型,观察每组的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结果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布止血组的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止血效果优于单一止血材料的应用。

    2017年03期 v.20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双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

    张宗胜;石祥飞;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3—2016-03近2a来收治的36例双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19例采用单侧入路开颅手术治疗,17例采用双侧冠状切口开颅手术治疗。结果单侧入路开颅手术较双侧开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精神障碍发生率低,嗅神经损伤率低(P<0.05)。术后6个月单侧入路手术组恢复良好率89.5%,高于双侧入路手术组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入路开颅手术能够有效清除双侧额叶颅内血肿及挫碎失活的脑组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良好率高等优点,可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03期 v.20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价值

    张亮;王赢;王振奎;李红;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HRMRI对2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T1WI加强成像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HR-MRI上MCA狭窄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及斑块特性,计算狭窄率、斑块面积比、血管重构率及残腔率;将斑块定性分为4类:等信号、高信号、低信号和混杂信号,然后定量测量斑块强化情况。根据DWI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卒中组与非急性卒中组,对比2组患者的斑块特征。结果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易形成环形及沉积在管腔前下壁,斑块厚度为0.5~1.5mm;急性卒中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大脑中动脉呈混杂信号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非急性卒中组(P<0.05),斑块强化率也明显高于非卒中组(P<0.05)。轻、中度狭窄血管重构率与残腔率无明显相关性,轻、中、重度狭窄时斑块面积比与残腔率均呈负相关。结论 3.0T HR-MRI评估粥样硬化性狭窄大脑中动脉的斑块分布及管壁重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结合HR-MRI显示的斑块强化率及混杂信号等可提高对急性卒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2017年03期 v.20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大鼠治疗效果及VEGF表达的影响

    朱磊;韩丽;朱亚楠;龙翠英;郑春玲;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缺血性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模型制备成功后,不给予任何干预,自由饮食。实验组于缺血再灌注24h后经尾静脉给予BMSCs 3×106,所有大鼠于缺血再灌注1d、3d和7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VEGF表达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3d、7d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P<0.05)。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再灌注后3d、7d实验组缺血区表达VEGF的细胞较梗死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BMSCs可显著促进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促进VEGF的表达,以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

    2017年03期 v.20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

    李小磊;杜迎春;石伟纲;高延伦;陈少武;秦得营;王红旭;薛文俊;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临床症状、脑脊液、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分析38例临床确诊的SIH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学、治疗与随访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存在直立位头痛,伴随恶心或呕吐68.4%、颈强直78.9%、头晕或眩晕47.4%、耳鸣或听力下降7.9%、视觉症状(视力障碍、畏光、复视)10.5%。94.7%患者侧卧位脑脊液压力<60mmH2O。头颅MRI检查总体阳性率73.3%,弥漫性硬脑膜增厚及强化最常见,其他表现依次为硬膜下积液、脑下沉和垂体增大等。结论直立位头痛症状、侧卧位脑脊液压力<60mmH2O及MRI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SIH最具意义,头颅MRI增强检查是临床诊断SIH主要的无创检查方式之一。治疗以脚高头低卧床休息及补液治疗为主,大多数预后好,少数需硬脑膜修补治疗。

    2017年03期 v.20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景淑真;李坤彬;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02—2016-03我院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镜像视觉反馈疗法,2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对比干预前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FMA)、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肌张力评分(MAS)、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I)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FMA评分、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MAS评分、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MA(46.82±18.85)分、前臂旋前肌群MAS(1.22±0.46)分、屈肘肌群MAS(1.24±0.51)分、BI(54.14±3.43)分优于对照组[(37.20±16.18)分、(1.69±0.38)分、(1.68±0.44)分、(37.18±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康复训练及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2017年03期 v.20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冠;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采用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6-08收治的72例H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观察组以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以开颅手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7d优良率、血清炎症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F-36量表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术前和术后7d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P<0.05);观察组术后7d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7dNSE、hs-CRP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SF-36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机体炎症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2017年03期 v.2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立体定向显微外科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37例临床分析

    柏建兵;何心;王建祯;牛建星;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M)的临床方法、经验及效果。方法对我院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的3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精确定位,实行完全切除,术后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CT引导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目前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具有较大的临床适用性。

    2017年03期 v.20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辛伐他汀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冠心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效果观察

    张铁须;谢鹏飞;田晓培;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冠心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01—2016-01我院74例冠心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仅采用倍他乐克,研究组采用辛伐他汀联合倍他乐克。对比治疗前后2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横切最大面积、血脂指标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脑血管疾病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横切最大面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梗死发病率(2.70%)、短暂性脑缺血复发率(5.40%)低于对照组(27.03%、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发生3例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辛伐他汀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冠心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小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横切最大面积,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及短暂性脑缺血复发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7年03期 v.20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Hunt-Hess高分级前循环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疗效分析

    张功义;张龙;侯玉武;孟庆勇;阮金成;赵庆;秦东旭;

    目的探讨Hunt-Hess高分级(Ⅳ~Ⅴ级)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01—2016-02显微手术治疗的67例Hunt-HessⅣ~Ⅴ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Ⅳ级52例,Ⅴ级14例,均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20h内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24个月,按GOS预后分级评价疗效。结果按GOS预后分级,Hunt-HessⅣ级52例患者中,5级(恢复良好)31例,4级(生活自理)13例,3级(重度残疾)5例,2级(植物生存)2例,1级(死亡)1例,恢复满意(GOS评分5级,4级患者)44例,占84.6%。Hunt-HessⅤ级14例患者中,5级2例,4级5例,3级2例,2级3例,1级2例,恢复满意6例,占42.8%。结论 Hunt-HessⅣ~Ⅴ级破裂动脉瘤的患者病情危重,应积极早期手术干预治疗,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积血,能缓解严重脑血管痉挛及脑肿胀,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2017年03期 v.2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脑内微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关系研究

    陈富生;蔡瑞艳;李磊;

    目的评价脑内微出血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1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入院后采取CT及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像(GRE-T2WI)检查,并在发病24、72h分别再次予以CT检查,根据2次CT检查的血肿量评估情况将全部患者分为继续出血组与非继续出血组,对2组收缩压、舒张压(入院时及72h)及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患者进行比较,并对以上2组CMB发生率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MB分为有CMB组和无CMB组,对以上2组继续出血的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并对引起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继续出血组入院收缩压及CMB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继续出血组(P<0.01),CMB组继续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MB组(P<0.01)。Logisitc多因素分析发现,CMB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GRE-T2WI发现CMB,能够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能发生的继续出血情况进行尽早预测,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

    2017年03期 v.20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甲亢性神经肌肉病变的临床及电生理研究

    李效华;

    目的分析甲亢性神经肌肉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通过对2015-01—2016-01收治的50例甲亢性神经肌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甲亢性神经肌肉病变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特点。结果甲亢性神经肌肉病变患者累及肌肉的病变部位包含远端肌肉和近端肌肉,多数患者以近端肌肉为主。肌电图显示,动作电位的时限缩短、多相波增多、波幅降低,干扰相、病理干扰相,其中男性的动作电位时限异常较女性多见,与患者的病程时间无关。甲亢性神经肌肉病变患者中,多数为感觉传导速度减慢,还有少数为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结论电生理可辅助诊断甲亢性神经肌肉病变。

    2017年03期 v.20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

    王二君;

    目的观察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05收治的36例烟雾病患者,于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为血管重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对术前、术后侧额、颞叶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1例行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延长,MTT无显著变化,吻合血管通畅;35例行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MTT降低,侧支吻合血管形成,术后TTP、MTT平均值低于术前,CBF、CBV平均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应用于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术前可掌握患者靶组织的灌注状态、血管形态及脑组织缺血程度,术后可评判血管吻合情况和脑血流量改善情况,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疗效的观察,值得推广应用。

    2017年03期 v.20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醒脑静注射液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炎性因子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张云峰;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炎性因子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11—2016-03我院7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研究组联合使用尼莫地平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炎性因子水平及脑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VEGF、sVCAM-1、NF?κB、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处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2%(2/39),对照组为2.56%(1/39),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管内皮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脑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较高。

    2017年03期 v.20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疗效

    韩校鹏;刘剑波;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合并肺性脑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4—2016-03住院治疗的COPD并肺性脑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NPPV组和对照组,2组均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常规治疗,NPPV组加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h、8h、24h后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气管插管情况、住院时间。结果 NPPV组治疗2h、8h、24h后pH值、PaCO2、GCS均优于对照组,NPPV组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NPPV有利于COPD患者肺性脑病的恢复,降低气管插管率和减少住院时间。

    2017年03期 v.20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筛查及早期干预临床分析

    陈强;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筛查及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0例高危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法(NBNA)评分,共筛查出≤35分的脑损伤新生儿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仅做常规检查,2周后再次对2组进行神经行为评分法评分,并在患儿1岁时采取Gesell婴幼儿发育评估量表对神经认知能力评估,比较2组分数。结果 300例高危新生儿中46例脑损伤,占高危新生儿中的15.3%,试验组神经行为评分≤35分的例数(5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Gesell婴幼儿发育评估量表评估的发展商数≤85分的例数(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新生儿进行脑损伤筛查可以使脑损伤患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便能够降低脑损伤患儿后遗症的发生。

    2017年03期 v.2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研究

    于广周;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2015-05—2016-05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以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2组均实施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检测,分析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发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

    2017年03期 v.2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B超在诊治桡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应用

    陈强;

    目的探讨B超在诊治桡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上臂桡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B超和肌电图诊断上臂桡神经,比较B超和肌电图诊断结果,根据B超诊断结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并将术后证实结果与B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超影像显示患者侧桡神经直径和横截面积明显高于健康侧桡神经直径和横截面积,同时B超诊断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相同。结论采用B超检查上臂桡神经卡压综合征,能正确定位卡压部位、显示卡压原因,为上臂桡神经的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017年03期 v.20 83-8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脑梗死专题研究

  • 前列地尔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的调控作用

    张永强;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接受前列地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MMP-9)的变化。方法收集临床首发颈内动脉系急性脑梗死患者5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29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症状改善及MMP-9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临床表现及神经症状均得以改善,MMP-9水平下降,实验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8.89,P<0.05);MMP-9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72,P<0.05),与BI评分呈负相关(r=-0.423,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其促进MMP-9降低及改善神经症状的作用相关。

    2017年03期 v.20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

    代广;夏建华;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1例PNS合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并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31例排除脑梗死表现的PNS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血小板计数(PLA)、血浆白蛋白(SALB)、总胆固醇(CHOL)、24h尿蛋白、三酰甘油(TG)、D-二聚体及血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实验室检测并比较。同时,对2组临床症状(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血小板增高及纤维蛋白原增高)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PLA、CHOL、TG、D-二聚体及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血小板增高及纤维蛋白原增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蛋白及脂类代谢紊乱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发生机制。同时,肾病综合征引起的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血小板增高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2017年03期 v.20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王宗帅;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03—2016-03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9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08%),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HDL-C、LDL-C、TG、T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取得良好效果,能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安全性。

    2017年03期 v.2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rt-PA联合丁苯肽或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李梅;甄明清;张鹏;王晓伟;栾海辉;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丁苯肽或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丁苯肽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75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予rt-PA治疗)和丁苯肽组(予rt-PA联合丁苯肽治疗)及尤瑞克林组(予rt-PA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各25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1个月采用NIHS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14d、1个月丁苯肽组及尤瑞克林组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丁苯肽组及尤瑞克林组NIHSS评分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联合丁苯肽或尤瑞克林较单用rt-PA能更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丁苯肽与尤瑞克林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疗效相当。

    2017年03期 v.20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经鼻空肠双腔管营养支持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杨莉;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经鼻空肠双腔管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8—2015-08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6例需肠内营养>4d的重症脑梗死患者,按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经鼻空肠双腔管营养支持)与对照组(经胃管营养支持)。对比2组24h营养液输入量、达到目标营养速度所需时间、肠内营养不能耐受发生情况、前24h胃残留量、前48h胃残留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24h营养液输入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达到目标营养速度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肠内营养不能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前24h胃残留量、前48h胃残留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4/48)、25.0%(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实施经鼻空肠双腔管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显著。

    2017年03期 v.20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高来顺;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5-02就诊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维脑路通组和丹红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滴。在此基础上,维脑路通组加用维脑路通注射液静滴,丹红组加用丹红注射液静滴。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丹红组较维脑路通组疗效更高,维脑路通组总有效率75.61%,丹红组为95.24%(χ2=8.245,P<0.05)。干预前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丹红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5.18±0.51)mPa·s、(0.82±0.19)mPa·s、(40.58±2.26)%、2.11±0.12,维脑路通组分别为(7.43±0.59)mPa·s、(1.81±0.34)mPa·s、(44.28±4.22)%、2.45±0.21,丹红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丹红组较维脑路通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干预后维脑路通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为(20.43±6.29)分、(57.11±3.94)分,丹红组分别为(13.18±4.71)分、(78.22±3.59)分(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确切,其药物有效成分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TXB2水平、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损伤和改善微循环、纠正外周循环中TXA2/PG12失衡,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预后有益,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药物。

    2017年03期 v.20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张舸;朱晓临;

    目的分析亚低温联合自由基清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88例患者,按照双盲法分2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效果分别为72.73%和9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乳酸和血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亚低温联合自由基清除剂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减少了神经细胞受损,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

    2017年03期 v.20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杨丽;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在我院2014-07—2016-05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24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PCI术治疗,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并以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者为研究组,以PCI术后未并发急性脑梗死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者9例,发生率3.8%;研究组中存在脑血管病史、房颤、泛前壁心肌梗死、术后低血压患者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年龄、植入支架个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球囊扩张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男性、房室传导阻滞、前间壁梗死以及完全闭塞因素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房颤、PCI术后低血压、年龄、广泛前壁心梗以及球囊扩张次数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凝血酶为其保护性因素。

    2017年03期 v.20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程自平;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06—2016-02我院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西医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为76.19%,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2017年03期 v.20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丹珍头痛胶囊治疗神经性偏头痛的安全性及效果观察

    马文建;

    目的观察丹珍头痛胶囊治疗神经性偏头痛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神经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采用丹珍头痛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91.7%,对照组分别为37.5%、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珍头痛胶囊治疗神经性偏头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效果,促进康复。

    2017年03期 v.20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冯军显;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4-02—2016-02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48)。对照组联合采用尿激酶及小剂量阿托伐他汀(40.0mg/d)治疗,研究组联合采用尿激酶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0mg/d)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BI评分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BI评分及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4.16%)与对照组(2.08%)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取得良好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安全性较高。

    2017年03期 v.20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高压氧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刘少华;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11—2015-01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早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 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改良BI评分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7年03期 v.20 106-10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诊治研究

  •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及甘露醇用量调控中的应用

    王文德;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及甘露醇用量调控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2组均频率性予以甘露醇(脱水药物)。研究组于持续颅内压监测下调整血压值及甘露醇应用频率;对照组依据患者瞳孔变化、影像学检查及意识形态调整血压值及甘露醇应用频率。随访半年,观察统计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介入时间及甘露醇减量时间。结果研究组手术介入时间及甘露醇减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准确指导患者手术时机,调控甘露醇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3期 v.2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伴B-FABP增高的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陈铁虎;

    目的探讨伴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B-FABP)增高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09—2016-09我院收治的54例伴B-FABP增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收治的非B-FABP增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一般资料,并对研究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性别(男)、冠心病、高血压、饮酒、吸烟、糖尿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为伴B-FABP增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且性别(男)、冠心病、高血压、饮酒、吸烟、糖尿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B-FABP增高呈正相关(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与B-FABP增高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B-FABP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及糖尿病,保护因素为高密度脂蛋白。结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B-FABP水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临床需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高危人群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并尽早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缺血性脑卒中。

    2017年03期 v.20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硬化的疗效观察

    韩永强;黄彦德;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硬化的疗效。方法 2015-01—2016-01我院收治颈动脉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血浆标志物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厚度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观察组TC、TG、HLD及LDL分别为(4.22±1.01)mmol/L、(1.32±0.53)mmol/L、(2.09±0.03)mmol/L和(1.24±0.02)mmol/L;对照组分别为(7.51±1.03)mmol/L、(2.25±0.45)mmol/L、(1.18±0.02)mmol/L和(3.14±1.0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MT和斑块面积分别为(1.31±0.41)mm、(21.56±2.51)mm2;对照组分别为(2.24±0.23)mm、(26.15±2.62)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改善血脂,减少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治疗颈动脉硬化效果明显。

    2017年03期 v.20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早期肺性脑病无创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泵治疗的疗效

    李海燕;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泵治疗早期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12—2015-12我院收治的早期肺性脑病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早期肺性脑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常规治疗+无创呼吸机+呼吸兴奋剂泵)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无创呼吸机)。对比2组临床疗效、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与治疗后2h、24h、48h意识状态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意识状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24h、48h,试验组意识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93.2%(41/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2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泵治疗早期肺性脑病的效果显著,能促使患者意识状态尽快改善,且能缩短无创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2017年03期 v.20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动态血压曲线下面积与腔隙性梗死的关系

    周艳丽;陈正利;徐桂英;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与腔隙性梗死的关系。方法动态血压监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CLI组)及单纯原发高血压患者(EH组)的血压,计算出AU。结果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24h收缩压AUC(24hSBP-AUC)、24h脉压AUC(24hPP-AUC)、夜间收缩压AUC(nSBP-AUC)及夜间脉压AUC(nPP-AUC)均较EH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UC增高可导致腔隙性梗死。

    2017年03期 v.20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

    崔自慧;

    目的分析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方法选取2014-04—2015-06收治的124例抑郁症患者,依据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使用西酞普兰口服,观察组在西酞普兰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增加15mg丁螺环酮口服。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经治疗2组均有明显好转,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螺环酮对抑郁症有明显的增效效果。

    2017年03期 v.20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30例手术治疗分析

    王启增;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30例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2—2012-12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30例,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分别为椎板切除手术组17例和间接复位手术组1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情况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椎板切除手术组手术时间(161±18)min,间接复位手术组为(120±35)min;椎板切除手术组术中出血量(725±110)mL,间接复位手术组为(325±120)mL;与椎板切除手术组相比,间接复位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椎板切除手术组和间接复位手术组神经功能分级评价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椎板切除手术组平均改善级别为1.5,间接复位手术组为1.8,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状况方面,椎板切除手术组疗效为94.1%,间接复位手术组为92.3%,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临床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状况和神经功能,间接复位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可作为后路手术的首选方法。

    2017年03期 v.2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软通道锥颅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7例疗效分析

    杨纪明;张波;王杰;李小波;郭电渠;

    目的探讨软通道锥颅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47例诊断明确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给予软通道置管引流术,分析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引流,复查CT血肿引流90%以上35例,70%~90%7例,余5例为高龄患者,脑萎缩严重,经3周后复查,残余血量吸收。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给予局麻下软通道引流,效果良好,尤其老年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开展。

    2017年03期 v.20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白玉兴;周朝辉;

    目的观察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08—2016-01我院收治的76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8)与研究组(n=38)。对照组行开窗血肿清除术,研究组行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对比2组手术情况及治疗前后2组血压(舒张压、收缩压)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28.13±4.61)min、住院时间(14.12±3.91)d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舒张压、收缩压、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舒张压(83.62±7.03)mmHg及收缩压(121.26±10.56)mmHg、NIHSS评分(18.01±6.5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手术及康复时间,改善患者血压水平,提高神经功能。

    2017年03期 v.20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

    韩亚州;闫军;

    目的观察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5-12收治的200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H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5mg,qd,1周后,据血压下降情况调整至5mg,bid,共4周。结果经4周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下降(19.62±7.32)mmHg和(15.45±6.56)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有效率82.0%,不良反应有干咳2例,头晕1例,上腹部不适1例,停药后症状均消失。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好,临床不良反应少。

    2017年03期 v.20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张明霞;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损伤诊断中振幅整合脑电图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08—2015-08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56例脑损伤高危新生儿,按出生时是否出现窒息症状分为A组(出现窒息症状,n=70)、B组(未出现窒息症状,n=86)。所有患儿均在出生后3~24h内实施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测,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结果与缺氧缺血性脑病及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组54例(77.1%)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振幅整合脑电图总异常率为57.1%(40/7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为74.1%(40/54),高于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有一定的相关性。B组40例(46.5%)患儿确诊为新生儿脑损伤,振幅整合脑电图总异常率44.2%(38/86),新生儿脑损伤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为90.0%(36/40),明显高于非脑损伤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脑损伤与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有一定的相关性。轻度、中度、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61.8%(21/34)、93.8%(15/16)、100.0%(4/4),且随着临床分度的增加,异常率明显提升。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与新生儿脑损伤有密切的关系,且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与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程度密切相关。

    2017年03期 v.20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梁国胜;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6—2015-12收治的锁骨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非超声引导下浸润阻滞麻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胸锁乳突肌后缘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感觉恢复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2017年03期 v.20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李莉娟;赵宪文;张新明;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的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16例与同期健康体检者216例为研究对象,2组均进行血清hs-CRP水平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血清hs-CRP水平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结果发病第1天、第7天、第14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s-CRP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水平检测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发病第1天,体征改善与体征无改善患者间血清hs-CRP水平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14天,体征改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检测值明显低于体征无改善者(P<0.05)。结论血清hsCRP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与发展,其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临床可将血清hs-CRP水平变化作为评定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效果的指标。

    2017年03期 v.20 13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防治措施

    杨丽;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及预后,探讨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入院后均给予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通过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以及饮食控制等措施控制血糖,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重度12例(20.00%,12/60),高于对照组的4例(6.67%,4/60)(P<0.05);观察组无效8例(13.33%,8/60),高于对照组的2例(3.33%,2/60)(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严重,且预后较差,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还应降低血脂、控制血压,给予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

    2017年03期 v.20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舒血宁联合复方右旋糖苷40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

    周建波;周璐芬;杨小华;

    目的观察舒血宁联合复方右旋糖酐40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方法将18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和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连用14d。对照组给予红花注射液3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d,连用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为7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侧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基底动脉阻力指数(RI)均改善(P<0.05)。结论舒血宁联合复方右旋糖苷40治疗后循环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脑部血流,值得临床应用。

    2017年03期 v.20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病例报告

  • 顽固性颅内压增高的结核性脑膜炎1例分析

    赵俊杰;刘宁;陈军;谷有全;陈江君;周超宁;

    <正>结核性脑膜炎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是肺外结核的最严重表现,发生率低但致死率高,占所有结核比例的1%,发生率在发达国家中很低,预后较差,50%的患者出现死亡或致残[1]。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而现有的实验室检查缺乏敏感性,加之其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迄今尚无一项公认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指南,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我科收治1例顽固性颅内压增高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通过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针对该患者的

    2017年03期 v.20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海绵肾致周期性瘫痪1例报道

    万婷玉;王丹;

    <正>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在神经科属于常见疾病,因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很高,病情凶险,临床医生需高度警惕。及早诊断、积极抢救可使病人完全恢复。临床工作中除严密监测、积极纠正低钾外,一定要注意寻找低钾血症形成的原因,除常见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尚需注意有无其他少见疾病导致的低钾。现报告1例我科收治的髓质海绵肾(medullary sponge kidney,MSK)导致

    2017年03期 v.20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病毒性肝炎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道

    严利;周文胜;孙卫平;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30岁。因"全身乏力半月余,加重伴右侧眼睑闭合不全1周"于2016-02-23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活动后明显,卧床休息后稍缓解,1周前患者感双下肢乏力较前加剧,行走困难,自觉右面部麻木,右侧眼睑闭合无力,后持续出现双面部发麻,咀嚼无力,食物易滞留在双侧齿龈部,右口角流涎,鼓气、吹口哨时右侧明显漏气,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2016-02-10患者巩

    2017年03期 v.20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护理体验

  •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张智敏;高建元;姜雪;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03在我院治疗的78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78例患者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护理前后对比分析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及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护理前2组NFD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NF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2017年03期 v.20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护理干预在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

    张敏;

    目的探讨动脉瘤手术中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07—2014-12收治的动脉瘤手术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瘤手术中综合护理的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03期 v.20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