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静;张伟;马杰;张海飞;尉杰忠;柴智;宋丽娟;肖保国;马存根;
目的探讨新型Rho激酶抑制剂FSD-C10对A53T细胞突起的影响及其促进突起生长的机制。方法 A53T细胞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细胞生长到90%左右后,根据不同实验的需要,分为PBS阴性对照组、Fasudil阳性对照组及FSD-C10干预组。应用Image-Pro Plus v6.0软件测量不同时间各组细胞突起的长度,Western blot检测突起相关蛋白synapsinⅠ、synaptophysin、PSD-95的表达情况。结果 FSD-C10促进A53T细胞突起的生长,synapsinⅠ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FSD-C10可能通过诱导synapsinⅠ的表达实现对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
2017年11期 v.2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杨磊;张世阳;李聪慧;
目的评价发病4~6h机械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06—2016-12在我科住院的发病4~6h时间窗内的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全部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因,对大血管闭塞患者行单纯支架取栓治疗,统计血管再通情况及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介入治疗术后M2段闭塞共17例(12例再通),M1段闭塞共58例(52例再通),颈内动脉末端闭塞(T型)共9例(4例再通),床突段闭塞共7例(1例再通),颈内动脉大负荷量血栓共15例(10例再通),椎基底动脉闭塞共28例(24例再通)。M2段闭塞患者治疗1周以后病情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M1段闭塞的患者在术后1d就出现明显好转(P<0.01),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第1天就出现明显好转(P<0.05)。1个月后mRS 1~3分的患者中M2段闭塞占88%,M1段闭塞占60%,颈内动脉末端闭塞(T型)占11%,床突段闭塞占14%,颈内动脉大负荷量血栓占7%,椎基底动脉闭塞占39%。结论发病4~6h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治疗安全有效,大部分患者的闭塞动脉能及时再通,临床疗效显著。
2017年11期 v.20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 冯裕星;王义兰;李梁蜜;李承;蒋安杰;范文辉;柏峻霞;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NMS)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门诊首次就诊且发病在1a内的早期PD患者105例和健康对照者100例,采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调查问卷(NMSQuest)进行NMS评估,结合临床特征等因素分析非运动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D组NM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便秘(58例,55.2%)、记忆力下降(51例,48.6%)、情绪低落(43例,40.9%)。回归分析显示,H-Y分级、年龄及PD临床亚型是NMS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则与其无关。结论 NMS在早期PD患者中较常见且临床表现多样,需提高认识并及时干预。
2017年11期 v.2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 陆云南;马涛;华烨;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45例)和无CMB组(5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既往脑卒中史、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脑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分别为1.066、2.861、0.106,P均<0.05)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B的发生与年龄、卒中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2017年11期 v.20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 仝莹;袁丽品;张钱林;张元杏;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9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2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临床特征:本组女11例,男1例。子痫10例,合并血小板减少7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10例出现癫痫发作,7例出现头痛,6例视物障碍。影像学特点:病灶大多为对称性,主要位于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少数位于额顶叶、基底节区、胼胝体、小脑及其他部位。在CT呈低密度影,MRI呈长T_1、长T_2,FLAIR呈高信号,DWI大部分呈低信号,ADC大部分呈高信号。4例复查后病灶完全恢复,呈完全可逆性。实验室检查:LDH升高11例,其中血小板减少伴白细胞升高、肌酸激酶升高7例。结论 RPLS是一种女性好发,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为可逆的血管源性水肿的神经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可能为其病因之一,经积极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
2017年11期 v.20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童慧;林福军;姜爱钟;周畅;胡婷婷;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脑室旁脑白质疏松患者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取伴腔隙性梗死的脑室旁脑白质疏松患者40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阿司匹林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持续1a。对照组不服用任何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记录1a内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记录入组时及1a后受试者的认知功能(MoCA评分)、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脑微出血。结果阿司匹林组1a后脑微出血的数量明显大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1a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质疏松程度评、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对伴脑室旁白质疏松的腔隙性梗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一级或二级预防可使新发脑梗死疾病显著减少,且不加快白质疏松进程及增加颅内出血。
2017年11期 v.20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王洲羿;黄虎翔;肖展翅;夏光明;陈浩特;
目的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镇肝熄风汤中西医结合对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06—2016-09收治的120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镇肝熄风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压和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血压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低于治疗前,但2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镇肝熄风汤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镇肝熄风汤可有效调节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2017年11期 v.20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 靳彩玲;赵树鹏;杨军;陈美玲;亢晓春;牛红蕊;张敏;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化疗治疗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01—2014-12收治的80例高级别人脑胶质瘤患者,其中40例采取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患者为对照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治疗后随访2a并进行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药物安全性的评定。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5.0%和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a、2a存活率分别为50.0%、35.0%和72.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不良反应多为Ⅰ~Ⅱ级,无Ⅲ级以上的反应,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化疗治疗高级别胶质瘤能显著提高近远期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2017年11期 v.2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于晓晨;张永辉;林琳;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患者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神经外科29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否脑室外引流及术后是否发生脑脊液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298例患者,其中发生术后颅内感染26例,感染率8.7%。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9分、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手术时间>4h、二次手术是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及二次手术,临床应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
2017年11期 v.20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 韩磊;尤宇;王重韧;赵四军;赵克;张国臣;徐欣;赵明;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系统在颅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收集河南省肿瘤医院2007-06—2016-07进行的4 950例神经导航手术病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结果 4 950例手术均在导航系统指引下达到预期手术效果。早期应用发生少量漂移及轻度偏移病例。完成手术规划时间少于传统方法。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作用不可缺少,但需要时刻牢记漂移的存在。
2017年11期 v.20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党博;吴艳玲;董辉;李黎;姜丽华;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对血流动力学、术毕苏醒期躁动的影响以及脑保护作用。方法7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先天性脑积水患儿,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D组(37例)和对照组N组(37例)。观察组先给予1μg/kg的右美托咪定负荷量静脉泵入后再以0.5μg/(kg·h)速度维持给药,对照组使用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比较2组术中MAP和HR的变化,比较2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中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根据Ramsay评分和FLACC评分评价患儿术后躁动和镇痛情况。结果 D组术中、术后MAP和HR变化均小于对照组N组(P<0.05);2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N组NSE和S100β蛋白浓度在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D组(P<0.05);D组Ramsay评分高于N组而FLACC评分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可较好地稳定术中患儿的生命体征,减少苏醒期躁动,提高苏醒质量,且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2017年11期 v.20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李九席;焦红军;任明;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血府逐瘀汤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6—2015-08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4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2组均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抗凝血,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结合康复训练。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服巴氯芬片,研究组加服加减血府逐瘀汤及中药熏蒸,2组治疗周期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后的肌张力恢复疗效,并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45.24%,对照组为3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1,P=0.374>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为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5,P=0.033<0.05)。2组治疗后4周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4周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2周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不影响治疗。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90%,研究组为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3,P=0.236>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肌张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017年11期 v.2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伏瑞祥;顾峰;王煜斐;王美华;贺勇;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80例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青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安慰剂。根据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并监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21d,观察组NIHSS、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显著好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明显改善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青年患者的预后,且较安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017年11期 v.2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李秋波;蔡文仙;孙广斐;朱翠平;
目的观察托吡酯及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血清六种常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癫痫患儿,40例予托吡酯(TPM)单药治疗,40例予丙戊酸钠(VPA)单药治疗,选取40例健康儿童作正常对照。所有儿童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锌、铁、铜、钙、镁及铅检测。结果癫痫患儿治疗前血清钙、铁及锌分别为(1.45±0.40)mmol/L、(7.25±2.16)mmol/L、(69.88±10.99)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6±0.45)mmol/L、(8.26±2.65)mmol/L、(78.24±12.4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镁及铅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与TPM组治疗前铜、锌、镁、钙、铁及铅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种元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患儿治疗前后各种元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患儿血清锌、钙及铁含量降低。VPA及TPM治疗对癫痫患儿血清锌、铁、铜、钙、镁、铅含量无明显影响。
2017年11期 v.20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李华;吴洪涛;李红;
目的探讨脑脊液病原学检测在非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鉴别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02—2016-10我院收治的38例非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观察1组,选取38例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观察2组,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检查的38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脑脊液检查,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2组IL-6水平与观察1组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偏高,观察1组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高(P<0.05);观察2组IL-8水平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P<0.05),但观察1组与对照组IL-8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非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脑脊液IL-6、IL-8联合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联合诊断评价指标。结论在非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和鉴别上,IL-6、IL-8可作为理想的病原检测指标,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但IL-6、IL8并非是其他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替代品,在临床检测中联合白细胞计数进行检测,可为明确诊断提供补充,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2017年11期 v.20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王冰;娄华;王江桥;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不匹配现象,筛选起病4.5~9h仍处于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条件的79例患者中,同意溶栓的49例为治疗组,未同意溶栓的30例为对照组,分别给予尿激酶溶栓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I评分和MR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MRI界定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DWI/FLAIR不匹配)指导的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7年11期 v.2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方璟;赵亚洲;陈路;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12—2016-12收治的脑血栓病例,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较好,不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不会影响患者血液流变学,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2017年11期 v.20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方小桂;童芳芳;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清蛋白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早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潜江市中心医院2014-11—2016-10收治的51例早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n=15)、中度组(n=17)、重度组(n=19),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均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缺血修饰清蛋白(ischaemia-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检测,观察各组hs-CRP及IM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hs-CRP及I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均较入院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组IMA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及缺血修饰清蛋白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早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2017年11期 v.2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王冰;李晓燕;刘聪;翁文采;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膜蛋白(CD63)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013-03—2015-04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3例纳入正常组,比较3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水平,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达标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观察组CD62P阳性率、CD63阳性率分别为(26.92±2.06)%、(22.15±4.19)%,对照组分别为(26.91±2.07)%、(22.15±2.18)%,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半年内观察组血小板聚集达标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6.7%(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4.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11期 v.20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徐兰娟;李保林;沈景桂;彭月丽;李成建;
目的探讨血管内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01—2016-06收入我院ICU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应用血管内降温仪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表降温毯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2组相同。记录2组患者达到目标温度所用时间,并分别于入院后0、4、8、12h及24h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浓度,统计2组患者迟发性血肿和脑梗死发生率,3个月后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提前达到目标温度;治疗组治疗4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8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12h以后凝血功能趋于稳定;对照组治疗8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24h时凝血功能趋于稳定;2组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3个月后治疗组GOS评分为1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为4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降温方法较体表降温更早的达到目标温度,可更早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的高凝状态,降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2017年11期 v.20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谷梅兰;
目的分析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颅脑CT早期表现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05—2015-04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64层螺旋CT观察病变部位和范围,比较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颅脑CT异常表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CT主要特征为早期可见低密度征、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组织肿胀、灰质-白质分界消失、脑组织大面积梗死。复查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急性非进展脑梗死患者(t=26.405,P<0.0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颅脑CT检查异常改变53例(63.10%),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CT异常表现84.62%,明显高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53.45%(χ~2=7.498,P<0.05);病情至进展高峰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增大12例(46.15%),出血性梗死4例(15.38%),新部位梗死4例(15.38),梗死体积未见明显变化6例(23.08%)。结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颅脑CT主要特点为脑梗死体积增大、出血性梗死、新发部位梗死,脑CT能够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为早期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2017年11期 v.20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谭卫锋;孟志霞;张亮;
目的分析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1—2016-06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或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3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磁共振(MRI)及~1H-MRS检查,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分级方法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n=15)和高级别胶质瘤组(n=21),对比分析2组肿瘤占位核心实质区、瘤周区域及对侧镜像区胆碱复合物(Cho)、N-乙酰-L-天门冬氨酸复(NAA)、肌酐(Cr)脂质(Lip)、乳酸(Lac)。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占位核心实质的Cho/Cr比值均较对侧镜像区升高,NAA/Cr、NAA/Cho比值较对侧镜像区降低(P<0.05)。高级别胶质瘤NAA/Cho比值低于低级别胶质瘤,而Cho/Cr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周区域Cho/Cr比值较对侧镜像区升高,NAA/Cho比值较对侧镜像区降低(P<0.05);低级别胶质瘤瘤周区域Cho/Cr比值较对侧镜像区升高,NAA/Cr、NAA/Cho比值较对侧镜像区降低(P<0.05)。高级别胶质瘤组20例出现Lac峰,14例出现Lip;低级别胶质瘤组6例出现Lac峰,1例出现Lip峰。Cho/Cr比值与病理级别呈正相关(r=0.812,P<0.05),而NAA/Cho比值与病理级别呈负相关(r=-0.634,P<0.001),NAA/Cr与病理级别无明显相关性(r=-0.060,t=0.241)。结论氢质子磁共振波普能够有效显示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周围水肿区及肿瘤实质区的代谢变化情况,可为胶质瘤临床术前分级提供客观依据,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017年11期 v.20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康国庆;侯磊;
目的评价全脑CT灌注(WBCTP)成像在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6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为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应用16排容积CT行WBCTP检查,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后连续动态扫描19次,将19个容积数据全部导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CTP和CTA图像,比较2组CTP和CTA图像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发肿瘤,肿瘤直径<10cm者65例,10~15cm者41例,脑膜瘤58例,胶质瘤48例,位于额叶31例,颞叶21例,顶叶20例,鞍区及鞍上区19例,枕部9例,颞部6例,肿瘤毗邻大动脉血管63例,毗邻静脉窦29例,同时毗邻大动脉和静脉窦14例;所获得WBCTP图像均能够满足评价要求,11例CTA图未找到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脑膜瘤组与胶质瘤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通透性表面积乘积(P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到达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CTP能够全面评价颅内肿瘤与邻近大血管的情况,在肿瘤诊断、评价肿瘤与周围血管情况方面具有很高价值,其结果能够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2017年11期 v.20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 孟志霞;谭卫锋;张亮;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MRI对26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T_1WI增强成像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分析狭窄程度、狭窄率及斑块的成分,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检验MRI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I对轻度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性84.6%(22/26),特异性为91.7%;中度狭窄分别为73.3%(11/15)、88.6%;重度狭窄分别为100%(7/7)、95.3%;闭塞分别为100%(2/2)、100%。一致性检验系数Kappa值=0.783。MRI检出的稳定斑块与易损斑块的脂核大小、纤维帽厚度、脂核/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且可根据信号特点分析斑块组成成分,通过纤维帽和脂核/斑块面积诊断易损斑块,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2017年11期 v.20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甘中亮;吴耀贤;余海波;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05—2016-05我院75例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接受CT检查,并在7d后复查中接受MRI检查。分析CT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比较梗死脑区与对侧脑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峰值时间等参数。结果 CT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2%、75.0%、96.0%。梗死脑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分别为(16.58±3.17)mL·100g~(-1)·min~(-1)、(1.25±0.62)mL/100g显著低于对侧脑区的(38.42±6.33)mL·100g~(-1)·min~(-1)、(3.04±1.17)mL/100g(P<0.05);梗死脑区的峰值时间(21.45±4.29)s显著高于对侧脑区的(13.96±4.07)s(P<0.05)。结论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后血流灌注情况,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7年11期 v.20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韩晓燕;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12—2015-12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对象,以半定量固相免疫法对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进行检测,其中细菌感染26例,病毒感染34例。结果因细菌而感染的患者,其血清中降钙素原的阳性率高于病毒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细菌型中枢神经系统检测中具有颇为良好的实用性,其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率以及阴性预测率极为准确。脑脊液降钙素原检测在细菌型与病毒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检测上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升高可视为出现细菌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脑脊液降钙素原检测在细菌与病毒的检测上则无明显差异,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证明。
2017年11期 v.20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徐烨;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初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09—2015-12我院接受治疗的114例初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奥氮平组,分别采取齐拉西酮和奥氮平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齐拉西酮组总有效率85.96%,奥氮平组为8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PANSS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失眠发生率高于奥氮平组,体质量增加、血糖升高发生率低于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低于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初治精神分裂症的效果相当,齐拉西酮治疗失眠率较高,奥氮平治疗体质量增加、血糖升高发生率较高,奥氮平治疗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恢复较好。
2017年11期 v.20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 王彦阔;
目的分析介入技术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长期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介入治疗组(56例)及单纯药物治疗组(70例),治疗后12个月通过随访比较2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V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统计血管事件。结果介入组治疗后Vs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药物组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比较NIHSS评分,介入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较治疗前评分下降明显(P<0.05),但治疗6个月与12个月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期间,2组均无患者死亡,介入组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4.28%,与药物组15.7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介入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狭窄血管,恢复供血区血供,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远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11期 v.20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王艳春;王雪梅;孙严洁;
目的探讨熟三七粉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08—2016-1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治疗组(100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熟三七粉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2组病死率、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病死率为17.0%,治疗组为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0%,治疗组为8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熟三七粉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11期 v.20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王桂贤;苏振军;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童康复科2015-01—2016-06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3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按摩、引导式教育、理疗等,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1次/d,每次4~6个穴位,10d一疗程,停药5d后进入下一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综合痉挛量表(CS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治疗前2组CSS评分、GMFM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SS评分明显降低,GMFM评分、ADL评分明显增加,且试验组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MFM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明显缓解肢体痉挛,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预后。
2017年11期 v.20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屈会霞;
目的对比单用托吡酯或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期为儿童癫痫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08—2016-02收治的120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给予不同药物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托吡酯治疗组60例,左乙拉西坦治疗组60例。持续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维持治疗6个月后,乙拉西坦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托吡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中均发生不良反应,但总体症状轻,属于轻度不适,可较快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药托吡酯或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均可作为儿童癫痫治疗的首选药物。
2017年11期 v.20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王瑞锋;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3-08—2016-08我院收治的280例符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标准的送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测量不同疾病脑脊液各类有核细胞的细胞直径、面积等,并对细胞大小特征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80份标本中,根据形态特征分类,63份为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中性粒细胞反应;186份为病毒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反应,也可见中性粒细胞;31份为结核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淋巴样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偶尔有中性粒细胞。3组脑病白细胞数、未激活单核细胞、未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组脑病嗜酸性粒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中性粒细胞面积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且病毒性脑膜炎组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淋巴细胞面积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淋巴细胞直径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且结核性脑膜炎组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在单核细胞面积与直径方面,结核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均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结论脑脊液细胞形态学特征改变可作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2017年11期 v.20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宿秀芳;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02—2016-02我院收治的10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支持、纠正低氧血症、血液灌注、调节血糖、调节水盐代谢、止血治疗、维生素K1补充、营养支持、镇静、降低颅内压等,并对患儿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行为测定评分(NABA评分)、血清特异性神经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惊厥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等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NABA评分分别为(22.76±0.72)和(22.55±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ABA评分为(41.12±3.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4±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惊厥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NSE、IL-6、TNF-α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NSE、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可促进颅内出血新生儿脑神经功能修复,缩短神经修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1期 v.20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张斌;陈小兵;
目的观察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进展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2例晚期进展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长效奥曲肽治疗,观察组采用舒尼替尼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2组肿瘤直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肿瘤直径<1cm者占83.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82%(χ~2=14.878,P<0.01);疾病控制率93.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3%(χ~2=4.604,P<0.05);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明显低于对照组(14.75%vs 29.51%,19.67%vs 39.34%,χ~2=3.853、5.674,P<0.05)。结论舒尼替尼治疗有助于控制晚期进展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展,减轻肝、肾功能损害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2017年11期 v.20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张燕平;毛小俊;
目的观察硫辛酸针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糖尿病眼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眼肌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硫辛酸针静滴,甲钴胺注射液1 000μg静脉注射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除上述治疗外,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针,1次/d,18μg/次,治疗21d后,采用症状积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87%vs 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针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糖尿病眼肌麻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2017年11期 v.20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孙改红;
目的分析右佐匹克隆治疗卒中后失眠症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我院2015-01—2016-06收治的卒中后失眠症患者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8例。所有患者用药前1周停用各种催眠、镇静药物,作为洗脱期。阿普唑仑组给予阿普唑仑治疗,每晚睡前40min服用0.4mg,1周后可根据情况调整为0.8mg,治疗4周。右佐匹克隆组给予右佐匹克隆治疗,每晚睡前40min服用2mg,1周后可根据情况调整为1mg或3mg,治疗4周。2组治疗期间均给予复方丹参片、尼莫地平、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治疗,合并高血压者可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指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治疗前后SCL-90量表中各项心理指标。结果右佐匹克隆组失眠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普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佐匹克隆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阿普唑仑组(P<0.05)。2组治疗前睡眠质量指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右佐匹克隆组睡眠质量指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明显优于阿普唑仑组(P<0.05)。2组治疗前SCL-90量表中各项心理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右佐匹克隆组SCL-90量表中各项心理指标均明显优于阿普唑仑组(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治疗卒中后失眠症的临床有效性高,可快速发挥药效,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焦虑、抑郁、恐惧等各种不良心理状态,提升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1期 v.20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吴强;
目的分析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06—2015-06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比较2组NO水平,测得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NO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O水平为(30.19±7.98)mmol/L,观察组为(36.63±9.25)mmol/L,观察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HDL、TG以及D-D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NO与IMT存在正向相关性(r=0.5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诊断中可将NO水平作为一个重要观察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2017年11期 v.20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 樊顺克;王贵罗;
目的分析不同药物麻醉预处理对颅脑手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04—2016-04收治的颅脑手术患者72例,依据来院先后顺序分组,每组36例。参照组予以丙泊酚麻醉预处理,研究组予以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麻醉预处理,对2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FMA评分、NFA评分、HAMD评分、BI评分分别为(63.44±14.82)分、(14.10±3.26)分、(3.14±1.15)分、(47.57±30.12)分,参照组分别为(52.34±12.50)分、(17.90±5.43)分、(6.00±3.67)分、(33.38±24.50)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SE含量和SOD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手术患者实施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预处理,可有效改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超氧化合物歧化酶含量,同时提高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对脑功能的影响不大。
2017年11期 v.20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蔺卓华;董卫兵;陈长安;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致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10—2016-11入院诊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4例,收集并分析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损伤节段(OR=1.823,P<0.05)、椎体压缩程度(OR=1.839,P<0.05)、后凸Cobb角(OR=1.662,P<0.05)、椎管内占位(OR=2.252,P<0.05)及后方韧带复合体(OR=2.132,P<0.05)与神经损伤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椎管内占位(OR=1.984,P<0.05)和后方韧带复合体(OR=1.832,P<0.05)与神经损伤独立相关,为神经损伤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神经损伤相关因素中,椎管内占位和后方韧带复合体是与神经损伤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2017年11期 v.20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 李爱丽;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措施。方法抽取2013-03—2016-08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82例早产儿,采集新生儿及产妇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本组及不同胎龄早产儿脑损伤发生情况,并分析早产儿脑损伤发生危险因素。结果 682例早产儿中共出现91例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13.34%,28~32周早产儿IVH发生率(17.38%)、PVL发生率(2.30%)高于33~36周早产儿(3.92%、0.28%),26~27周早产儿IVH发生率(55.00%)、PVL发生率(25.00%)高于28~32周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机械通气时间、窒息复苏、NEC、新生儿脓毒血症、母体产时或产前感染均为引起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而应用EPO、产前采用糖皮质激素、胎龄均为保护因素。结论机械通气及窒息缺氧影响脑血流、炎症、感染、胎龄过小均为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应于产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改善脑损伤患儿预后。
2017年11期 v.20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江秀云;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06—2016-04诊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组,对照组(n=31)应用常规综合性治疗,治疗组(n=31)在常规综合性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指数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8%,高于对照组的64.5%(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14.9±3.6)d,低于对照组的(22.6±4.4)d(P<0.01)。结论高压氧可明显改善新生儿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消除其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疗效肯定,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理想治疗手段。
2017年11期 v.20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郭蕾;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04—2015-08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6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44例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检测,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联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7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斑块多为脂质型,形状规则,内膜厚度(0.68±0.34)mm;观察组多为钙化型斑块,形状多表现不规则,内膜厚度(1.45±0.38)mm。2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形态和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5,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特征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1期 v.20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宋伟;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氟西汀对偏头痛患者血清5-HT水平及颅内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5—2016-09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氟西汀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头痛情况、血清5-HT水平、颅内血流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头痛发作时间、程度、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H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颅内段(V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血流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氟西汀对偏头痛患者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颅内血流情况,提高血清5-HT水平,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2017年11期 v.20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 卢燕婉;常立军;
目的对比多奈哌齐与银杏叶片治疗老年痴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6-06接诊的老年痴呆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银杏叶片治疗,研究组采取多奈哌齐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0%(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0%(P<0.05);2组治疗前MMS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奈哌齐与银杏叶片治疗老年痴呆均有一定效果,多奈哌齐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智能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2017年11期 v.20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刘超;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5-02诊治的9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给予微创钻孔引流术,对照组给予骨瓣开颅术,分析2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33/42,χ~2=6.59,P<0.05);研究组GCS评分(15.21±1.47)分,ADL分级Ⅰ~Ⅲ级82.0%(41/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1.24)分、66.7%(28/42,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0%(2/50),再出血率2.0%(1/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9/42)、16.7%(7/42,χ~2=6.59、6.18,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意识的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出血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2017年11期 v.20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牛青松;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抽签法将我院10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保守疗法,观察组55例给予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观察2组临床疗效、颈部功能、疼痛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的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DI评分、VAS评分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27%,低于对照组的2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通过微创、精准、快速的消除症状改善颈部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2017年11期 v.20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 王华立;
目的分析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5-12收治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对照组50例行传统开放手术,研究组50例行微创手术,观察2组肌肉剥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长、术后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率、住院时长。术后每季度随访,第9个月复诊,记录2组骨折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肌肉剥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率、住院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均愈合成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效减压,同时创口小、出血少,疼痛较轻,值得应用。
2017年11期 v.20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石东风;陈明清;朱向红;
目的探讨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12例神经病变病例,分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有效率达40.19%(45/105),术前是否存残余视力是决定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有残余视力和无残余视力的患者手术治愈率分别为80.65%(25/31)和25.93%(2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得出,术前残余视力、筛蝶窦积血及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与术后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残余视力、筛蝶窦积血及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是影响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单纯行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神经病变效果不明显,对无残余视力、伤后至手术间隔>3d及筛蝶窦积血患者效果更差。术前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积极治疗。
2017年11期 v.2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马西凡;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和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许昌市中心医院2014-01—2015-02收治的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血清MMP-9和hs-CRP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92%,高于对照组的79.31%(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及血清MMP-9、hs-CRP指标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银杏达莫注射液能够更快的溶栓扩张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和hs-CRP的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2017年11期 v.20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张艳梅;
目的分析醒脑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05—2016-07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醒脑静治疗,观察组采用醒脑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5.56%、8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6%、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显著改善,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1期 v.20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温辉;
目的分析瘤内切瘤术治疗颅内巨大肿瘤患者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以2010-07—2014-07我院门诊收治的86例颅内巨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切除肿瘤,治疗组采取瘤内切瘤术治疗,记录手术情况,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出血量、输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疾病复发率分别为7.0%、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肿瘤体积较大者,使用瘤内切瘤术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复发率低。
2017年11期 v.20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张会;徐祥辉;
目的评估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分析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不良反应、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58/6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6.67%(5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07±6.9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28±7.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如血小板凝聚率、血栓形成系数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5/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2017年11期 v.20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李魁;
目的分析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药理作用。方法以2015-06—2016-07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加巴喷丁治疗,对照组应用安慰剂,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7.6%)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中应用加巴喷丁,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2017年11期 v.20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韩星伟;
目的分析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10—2013-10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血管狭窄分为A、B组,A组72例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组,B组48例为无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组,间隔6月复查1次MRA、MRI,比较脑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的增加情况,观察供血区有无新发梗死,总结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 A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再发率分别为69.44%、65.28%、62.50%,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再发的原因相对复杂,但脑动脉硬化性狭窄是其病理机制。为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进程,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与预后,需对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程度作评估,并给予针对性预防与处理。
2017年11期 v.20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