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军;孙新国;王建刚;宫杰;田东;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的MRI诊断、类别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MRI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51例枕骨大孔区肿瘤,根据肿瘤的MRI及类别选择手术入路,经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41例,经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切除1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37例(72.5%),次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l例。临床症状改善者40例,保持原有症状者5例,症状较术前加重4例,术后死亡2例。术后随访到45例,随访期内复发3例。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种类及表现差异性大,MRI检查可提供准确的定位和诊断;根据MRI成像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17年14期 v.2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李淑霞;杨亚琴;张丽霞;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浸润麻醉联合地佐辛对脑胶质瘤切除患者全麻苏醒期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2例脑胶质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22例)在切皮前10min使用生理盐水20mL行浸润麻醉(1:200 000肾上腺素),术毕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地佐辛组(28例)切皮前10min使用20mL生理盐水行浸润麻醉(1:200 000肾上腺素),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0 mg;罗哌卡因联合地佐辛组(32例)在切皮前10 min予以0.5%罗哌卡因20mL性浸润麻醉,术毕前3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记录3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并统计全麻苏醒期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头晕头痛、高血压、肌颤、恶心呕吐等,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分,及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进行镇静评分。结果 3组麻醉情况比较,联合组麻醉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地佐辛组、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情况,联合组总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VAS、SAS评分,VAS评分最低均为联合组,最高评分均为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浸润麻醉联合地佐辛可显著提高镇静、镇痛效果,有效防止躁动发生,并减少头晕头痛、恶性呕吐、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临床可予以考虑。
2017年14期 v.20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齐雪阳;张勤生;牛学恩;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中局部组织内交感神经纤维减少对癌症进展、术后护理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临床获得120例胃癌患者的术中组织样本并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对组织内的交感神经纤维的分布进行评估,并与患者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护理及相关预后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正常胃壁组织内的动脉完全被交感神经纤维覆盖,而胃癌组织内围绕动脉周围组织的TH免疫活性显著降低;交感神经纤维缺失程度与癌症细胞的侵袭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及微血管密度(P=0.043)呈显著相关性;同时交感神经纤维缺失严重的患者显示出明显较高的临床护理要求和难度,且临床预后更差,多变量分析显示具有独立关联性。结论胃癌患者局部组织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纤维的缺失可能与微血管的生成及胃癌侵袭性增强相关,可作为潜在的临床标记物,提示患者的护理要求及相关临床预后。
2017年14期 v.2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赵燕民;洪丽;王献;赵莘瑜;李珂;魏瑞花;
目的探讨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对丘脑梗死后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对140例丘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及测定,并对合并焦虑抑郁的102例患者分别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34例)、心理干预治疗组(34例)及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组(34例),分析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对患者愈后的影响。结果丘脑梗死后易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发生率72.9%,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干预前相比,经过为期6周的心理干预、药物和心理干预后,心理干预治疗组、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SAS及SD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丘脑梗死后患者常发生抑郁焦虑症状,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可减轻丘脑梗死后抑郁焦虑症状。
2017年14期 v.20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张莹;方岩;段金凤;徐辉;李春燕;姬卫东;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抑郁症状(DS)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11—2013-07收治的首发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6例,入组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评估,发病后2~3a采用NIHSS、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DRS)再次随访。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远期抑郁症状(DS)具有显著性联系的因素后,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S的影响因素。结果首发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远期抑郁症状发生率38.6%(44/114),其中轻、中、重度分别占19.3%(22/114)、11.4%(13/114)、7.9%(9/11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DS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OR=2.847,95%CI=1.241~6.532)、BI(OR=0.763,95%CI=0.648~0.916)、SS-QOL评分(OR=0.970,95%CI=0.937~0.989)。且轻、中、重度抑郁症状患者的远期BI评分(F=29.426,P<0.01)和SS-QOL评分(F=21.379,P<0.01)的总体均数不同。结论 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DS的危险因素为文化程度高,保护因素为远期BI评分高、生活质量高。其中远期BI评分、SS-QOL评分越低,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远期抑郁症状越重。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可能是改善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抑郁症状的重要措施。
2017年14期 v.20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张会春;娄普;耿香菊;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36例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运动疗法、等速肌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普通针刺等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加用MyoTrac肌电生物反馈系统。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患儿进行被动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测量、胫骨前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治疗后2组踝关节ROM增加、自主收缩时胫骨前肌肌电积分(iEMG)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对比,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患儿踝关节ROM及胫骨前肌的iEMG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提高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可作为该类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2017年14期 v.20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戚文涛;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清除术治疗的急救疗效。方法对2014-05—2016-05收治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对照组52例(传统内科治疗)和研究组53例(微创清除术),对比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病死率及并发症和住院时间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62.26%,高于对照组46.15%,且病死率低于对照组(5.67%vs 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低于对照组,中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研究组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72h后病死率及并发症比较,研究组明显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清除术实施急诊救治,确切疗效,可明显提高救治率,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4期 v.20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贾永林;张保华;付志新;贾延劼;
目的研究脑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40例发病6h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立即行颅脑CT和梯度回波T2加权像(gradient echo pulse sequence-T2WI,GRE-T2WI)检查,测量血肿大小,发病后24h和72h复查颅脑CT,依据CT及MRI检查结果将血肿有无扩大患者分为微出血组和无微出血组。对比2组出现血肿扩大的比率及血肿扩大的值。结果入院时GRE-T2WI检查提示72例存在数量不一的CMBs。24h复查CT发现脑内血肿体积扩大比率为12.9%(18/140),72h查CT示血肿体积扩大比率15%(21/140)。微出血组患者存在的CMBs比率明显高于无微出血组[71.4%(15/21)与47.9%(57/119),χ2=4.215,P<0.01]。72h后微出血组血肿体积扩大比率显著高于无微出血组[18.1%(13/72)与11.4%(8/70),χ2=3.065,P<0.05]。结论 CMBs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扮演重要作用。
2017年14期 v.20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谭泽梁;杨志勇;蔡成柱;陈越;何芷怡;
目的由于脑出血患者较缺乏颅内压(ICP)系统的研究,目前推荐的脑出血ICP管理主要来自于TBI治疗的经验,尚缺乏直接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ICP与脑出血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临界值ICP>20mmHg(依据TBI资料)是否适用于脑出血。方法前瞻性持续纳入在2010-01-01-2015-06-31入住神经科的昏迷脑出血且均进行了ICP监控的患者。发病3个月转归采用mRS评分。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探讨ICP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最后纳入98例患者分析。ICP均值(OR1.2,CI 1.08~1.45,P=0.003),ICP最大值(OR1.06,1.01~1.1,P=0.015),ICP方差(OR 1.3,1.03~1.73,P=0.03),以及ICP值>20mmHg的相对频率(OR1.1,1.02~1.15,P=0.008)都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ICP值>20mmHg的相对频率(OR1.1,1.02~1.15,P=0.008)也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结论 ICP可变性及ICP值>20 mmHg的频率与脑出血后病死率和不良结局呈独立相关。将来应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定我们的结论,同时验证ICP的参考阈值。
2017年14期 v.20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杨玉佩;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给予法舒地尔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联合血栓通注射液3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培他啶注射液500mL静滴,1次/d,联合血栓通注射液3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2组疗程均为14d,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7.18%,好转率15.38%,总有效率98.72%,对照组显效率66.67%,好转率29.49%,总有效率96.1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法舒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4期 v.20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靳培敏;石爱丽;崔宗来;郜炎辉;兰超;朱萌华;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并房颤患者中长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房颤伴脑梗死高危患者4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1周、1个月、3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个月,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瘀斑2例,消化道出血1例,出现痰中带血1例,出现脑梗死1例,未出现脑出血及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伴非瓣膜性房颤中应用效果显著,出血不良反应小,梗死发生率低,且老年抗凝强度INR维持在1.8~2.5安全有效。
2017年14期 v.20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杨春光;王夏红;牛冬菊;葛晓霞;李青;王艳阳;白永杰;李瑞杰;姚远;孙世龙;
目的评价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MRI、MRA资料。结果15例患者急性脑梗死病变部位:MRI为点状、片状异常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ADC为低信号;ADC值为(0.55±0.14)×10~(-3) mm~2/s;病灶直径(8.62±9.27)mm。病灶部位:10例脑叶,7例基底节及侧脑室旁,2例小脑,2例苍白球,1例脑干。12例侧脑室前后角白质周围片状、云雾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病灶;11例双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点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为陈旧性腔隙性梗死;7例脑萎缩。13例MRA表现:8例(61.53%)动脉狭窄,5例(38.46%)动脉管腔僵硬。结论应用头颅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早期临床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17年14期 v.20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郭文玲;张弘娟;
目的分析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DEACMP)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压氧疗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通过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智力状况检查表(MMSE)的评定,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和MMS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为6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DEACMP疗效显著,使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认知功能明显改善,减轻痴呆及残疾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4期 v.20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牛晓华;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08-2015-08我院收治的122例急性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他汀类药物)与对照组(常规治疗+饮食管理),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4%(60/61)、73.8%(4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LDL-C水平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有1例出现再次脑出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肌梗死、外周血管血栓等不良反应,未死亡病例。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出血并高脂血症效果显著,能对患者血脂水平进行控制,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2017年14期 v.20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庞利红;范彦瑞;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治疗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天智颗粒5g/次,3次/d,共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MoCA)。结果治疗组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及总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智颗粒能有效改善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
2017年14期 v.20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池红万;
目的分析电针、点穴、推拿联合功能锻炼治疗颅脑损伤后康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对我院2014-09—2015-10治疗的113例颅脑损伤后康复期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功能锻炼治疗,观察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电针、点穴、推拿疗法,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23%)高于对照组(76.79%,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失语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电针、点穴、推拿疗法治疗颅脑损伤后康复期患者,通过补中气、舒经络、调气血,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017年14期 v.20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李慧霞;张红梅;黄闪;高海丽;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和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病房2013-01—2016-02收治的32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干预方法,以期为白血病患儿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结果本组32例患儿中男性、年龄>3~7岁、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构成比较高,分别为75.00%、50.00%、40.62%和25.00%;经治疗和照护后死亡2例,病死率6.2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结论白血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多发生于男性、年龄>3~7岁者中,多由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引发,预后较差,可给予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联合治疗,辅以综合照护。
2017年14期 v.20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李金生;门永忠;郭兴;
目的对比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经颅多普勒(TCD)联合颈动脉超声的诊断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DSA、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共检出11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110例符合实际情况,诊断符合率91.67%。结论DSA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检查费用较贵,且存在创伤性,不易于被患者接受,通过采用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能为这类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2017年14期 v.20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贾建民;祖晓堋;孙静;
目的检测D-二聚体、NT-proBNP及脂蛋白(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试验组,以60例同期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UniceLDxc800Synchorn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取肘静脉血,3 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测定D-二聚体和脂蛋白(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试验组轻度患者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分别为(0.33±0.04)mg/L、(247.46±51.27)mg/L和(0.42±0.07)mg/L,中度分别为(049±0.06)mg/L、(308.73±59.36)mg/L和(0.96±0.12)mg/L,重度分别为(0.64±0.07)mg/L、(348.49±59.35)mg/L和(1.49±0.6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分别为(0.58±0.06)mg/L、(327.47±56.76)mg/L和(1.28±0.52)mg/L,对照组分别为(0.19±0.03)mg/L、(185.63±31.28)mg/L和(0.06±0.0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
2017年14期 v.20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周向东;
目的分析脑心综合征与脑梗死并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鉴别。方法选择河南省胸科医院2015-12—2016-12收治的符合脑心综合征诊断患者与脑梗死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各51例,分析2组入院后6h、1d及7d、14d后cTnT及CK-MB的变化规律。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酶轻度升高,无明显高峰,14d后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心肌酶明显升高,发病后24h有明显高峰,7d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脑梗死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肌酶变化规律不同,为早期诊断提供证据。
2017年14期 v.20 61-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李超;
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12—2016-11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40例(观察组),症状性脑梗死40例(症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颈动脉彩超特征。结果斑块检出率、IMT厚度、Crouse斑块积分及斑块形态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颈内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血流参数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颈部动脉硬化及斑块但尚未明确诊断无症状脑梗死者,颈动脉彩超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性质尤为重要;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常规筛查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情况,定期监测颈动脉斑块及血流参数变化,给予早期干预,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2017年14期 v.20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黄普艳;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2017年14期 v.20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张秋萍;
目的探讨α-硫酸锌联合神经妥乐平对Ⅱ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Ⅱ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妥乐平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α-硫酸锌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血清GGT、MDA及GSH-Px水平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GGT、MDA及GSH-Px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GT、MDA水平均显著降低,GSH-Px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酸锌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血清GGT、MDA水平,并提高GSH-Px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4期 v.20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王冰;王江桥;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β淀粉样蛋白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大脑顶叶皮层和小脑血红素加氧酶(HO)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他汀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他汀治疗组,每组10只。Western blot法检测顶叶皮层和小脑HO-1和HO-2的表达。结果顶叶皮层区他汀治疗组HO-1的表达增加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HO-2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脑区他汀治疗组HO-2的表达增加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HO-1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上调大脑不同部位HO-1和HO-2的表达,减轻神经细胞损伤。
2017年14期 v.20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范秋霞;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02—2015-10收治的71例脑膜炎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36例(观察B组)和病毒性脑膜炎患儿35例(观察A组),选择同期于我院治疗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35例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予以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测,对比3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3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阳性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B组降钙素原阳性率、C反应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观察A组、对照组(P<0.05);观察B组内,降钙素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P<0.05);3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定量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B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观察A组、对照组(P<0.05)。结论降钙素原在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2017年14期 v.2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李刚;宋佳;庞咪;马明明;徐长水;张杰文;
目的研究老年Miller-Fisher综合征(MFS)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对9例老年MFS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男女比例4:5,患病年龄(68.3±4.1)岁,病程(19.2±9.9)d,发病主要在春冬季节,有呼吸道感染前驱史者3例,首发症状主要为头晕、头痛、眼睑下垂、复视、行走不稳和肢体麻木无力,起病至达峰平均(2.7±2.8)d;患者均有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眼胀痛5例,眼内肌受累2例,面神经受累4例,舌咽、迷走神经受累3例,四肢肌力减退3例,远端浅感觉减退或消失6例,自主神经受累3例;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5例,脑脊液示蛋白细胞分离6例,四肢肌电图异常7例,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传导受累5例;患者应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头痛、眼胀痛、肢体麻木症状最早改善,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分别在(2.5±1.5)d、(6.3±3.8)d时开始改善,腱反射异常在2~3周出院时无明显恢复;患者住院(15.0±4.6)d,出院时均好转。结论老年MFS临床表现多样,肌电图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传导受累,血清抗GQ1b抗体有助于诊断,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
2017年14期 v.2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马启敏;
目的分析产钳助产与剖宫产两种助产方式对新生儿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08—2010-05采用剖宫产方式进行助产的产妇109例为对照组,选取2014-07—2016-02采用产钳助产方式进行助产的产妇109例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比较2组产妇自然情况,手术时新生儿情况,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结果产妇自然情况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产钳助产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14期 v.20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狄海萍;曹大勇;薛继东;李晓亮;韩大伟;李强;夏成德;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病例周围神经的损害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01—2016-10因"高压电烧伤"入我院治疗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过神经传导测试(NCSs),收集受伤侧及正常侧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42侧肢体)纳入研究,其中56.7%的患者从事电工维修职业,其余主要为意外触电所致。52.5%的患者正中神经至少出现一项参数异常;44.7%的患者出现尺神经的异常,未发现脱髓鞘的证据;12例患者行正常侧的NCSs检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及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患侧(P<0.05);25例随访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高压电烧伤后主要造成患者的周围神经损害而非脱髓鞘病变。虽伤后NCSs检测结果正常,患者仍可能存在外周神经损害;对侧肢体的对照及后续的随访对于周围神经损害的确切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14期 v.20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苗雪松;
目的分析急诊颅脑创伤患者接受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6-06我院诊治的76例急诊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吸氧及营养脑细胞等常规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开展呼吸支持治疗,对比2组呼吸指标及治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h、24h、48h后,观察组PaO_2(血氧分压)、PaCO_2(二氧化碳分压)、S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16%,对照组为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支持治疗急诊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建议临床推广。
2017年14期 v.20 87-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罗晓帆;
目的探讨系统化早期教育对婴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方法制定不同年龄段的早期教育方案,对观察组婴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保健指导,至12月龄时对2组婴儿进行体格测评和智能发育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体格发育上观察组婴儿体质量增长(6.78±0.82)kg,身长增长(29.8±2.6)cm,均高于对照组的(6.47±0.87)kg、(28.5±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发育上按照《Gesell发育量表》测评婴儿,观察组得分分别是语言(103.26±6.65)分,大运动(104.98±6.59)分,精细动作(102.64±7.01)分,适应能力(108.25±8.07)分,个人社会行为(109.06±8.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语言(95.96±7.38)分,大运动(96.32±5.76)分,精细动作(93.63±6.94)分,适应能力(98.77±7.86)分和个人社会行为(97.92±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化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儿的体格和智能发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7年14期 v.2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陶荣三;
目的观察中药桃红四物汤联合西药治疗眼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眼科近年来收治的60例眼睑PH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静滴,1次/d,连用1周,布洛芬片和甲钴胺片口服,3次/d,连用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桃红四物汤水煎服,1剂/d,连用2周。治疗2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和2周后,2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Q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3.4%,高于对照组的63.4%(P<0.05)。治疗组在有效率、减轻疼痛症状及改善睡眠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桃红四物汤联合西药治疗眼睑PHN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2017年14期 v.20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刘宏伟;刘文奇;
目的分析插管型喉罩(ILMA)在预防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观察组采用插管型喉罩麻醉,检测统计麻醉诱导前(t1)、ILMA或气管内导管拔除即刻(t2)、拔除后3min(t3)、拔除后10min(t4)2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统计对比术毕唤醒时间、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采用苏醒期躁动(PEAD)评分评价2组术后恢复期苏醒状态。结果观察组t2、t3、t4时刻HR、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AD评分、术毕唤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6%)低于对照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5)。结论将插管型喉罩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平顺性好,值得推广。
2017年14期 v.20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李继东;
目的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及不同腺叶切除对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01—2016-09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75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C3组,每组各25例。3组均予以甲状腺全切除术及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A组未显露喉返神经,B组采取精细化被膜解剖结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法切除腺叶,C组采取常规术式结合甲状腺下动脉下路喉返神经法切除腺叶。对比3组手术情况、术后血清相关分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个数及意识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7dB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钙离子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而C组亦明显高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返神经显露及精细化被膜解剖腺叶均可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及甲状旁腺功能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4期 v.20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