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血清TGF-β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王利军;王建平;李楠;余列;付晓杰;鲁争芳;刘贤良;殷春茂;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01—2017-04于郑大五附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根据TCD检测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分为侧支循环开放组及侧支循环未开放组,分别抽取2组发病第1天、10天、90天的静脉血标本,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50例,留取静脉血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对比分析侧支循环开放组及侧支循环未开放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 (1)侧支循环开放组血清TGF-β1水平较侧支循环未开放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急性期血清TGF-1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侧支循环开放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侧支循环未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90d时mRS评分比较,侧支循环开放组mRS评分≤2分比例明显多于侧支循环未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GF-β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2017年17期 v.2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乌司他丁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JNK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刘庆杰;白宏英;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脑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表达及凋亡细胞数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清洁SD大鼠按随机平均原则分成3组:假手术组(12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12只)、脑缺血再灌注+乌司他丁治疗组(治疗组,12只)。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JNK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JNK的表达明显升高,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JNK的表达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下调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JNK的表达并抑制其细胞凋亡,乌司他丁抑制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JNK传导通路相关。

    2017年17期 v.20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急性脑梗死的320排动态容积CT脑灌注成像研究

    张亮;王赢;王振奎;乔继红;代向党;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01—2016-0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脑梗死患者采取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P)与健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计算梗死核心区及IP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头颅平扫发现9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4例未发现异常。33例患者行CTP成像均发现异常灌注区,其中25例存在IP;与健侧镜像区对比,CBV无显著差异(P>0.05),而TTP、MTT值明显延长,CB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对比,CBF、CBV升高,TTP缩短,M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与梗死核心区rCBF、rCBV、rTTP、rM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15例急性期(发病6~72h)中11例、8例亚急性期(>发病72h~14d)中4例存在IP。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6例,Ⅱ1期12例,Ⅱ2期7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通过注射一次对比剂获得常规CT、CTP、CTA数据,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IP等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且可对IP进行分期,为临床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且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高。

    2017年17期 v.20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论著 临床诊治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因素风险评估

    罗淞元;李小霞;王喜梅;

    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脑白质病变组(115例)和无脑白质病变组(167例),对2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房颤、高血脂)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全部患者随访90d,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脑白质病变组和无脑白质病变组男女比例及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白质病变组糖尿病、高血压、房颤、高血脂的发生率及预后不良率、病死率显著高于无脑白质病变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若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脑白质病变,需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2017年17期 v.20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OCT评价

    李博;

    目的利用OCT检测MS与NMOSD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对其所致的视神经及轴突损伤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MS患者30例为MS组,NMOSD患者32例为NMOSD组,同期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OCT检测GCC(上、下象限和平均)和RNFL(鼻、颞、上、下4个象限及平均)的厚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MOSD组和MS组GCC厚度(上、下象限和平均)及RNFL(4个象限和平均)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MOSD组上、下象限及平均GCC厚度低于MS组(P<0.05)。NMOSD组上方RNFL厚度低于MS组(P<0.05),但鼻、颞及下方象限RNFL厚度与M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和NMOSD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视神经及轴突损伤,但NMOSD患者损伤更为明显。

    2017年17期 v.2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降粘抗栓片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尹刘杰;李玉生;许予明;

    目的分析降粘抗栓片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对药物抗血小板凝聚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3-02-2016-09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2组均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加用降粘抗栓片治疗,治疗2周后统计2组总有效率,并对比2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比积(PCV)、全血还原黏度(RV)、血小板黏附率(PADT)]、SOD、血浆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CF_(1α))水平。结果 (1)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75,P<0.05);(2)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组治疗2周后PCV、RV、PAD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OD活性:治疗2周后2组SOD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抗血小板凝聚机制:治疗2周后2组TXB2均低于治疗前,6-ketoPCF_(1α)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XB2低于对照组,6-keto-PCF_(1α)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粘抗栓片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疗效显著。

    2017年17期 v.20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低剂量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

    顾亮亮;付国惠;张保朝;邢娟;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rt-PA组、尿激酶组和对照组各25例。比较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疗效、脑出血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再发脑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脑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rt-PA组、尿激酶组(P<0.05)。结论低剂量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安全有效,并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发生率。

    2017年17期 v.20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

    王辉;王恬;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活化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6—2016-06南阳南石医院86例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体BMSCs移植治疗,统计对比2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活化度与治疗后3周、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内皮祖细胞活化度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周、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周、4周NGF、BDNF水平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内皮祖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2017年17期 v.2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宋伟;

    目的分析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7-2016-08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化降压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浆MMP-9水平、水肿量及血肿量。结果2组治疗前NIHSS评分、血浆MMP-9水平、水肿量及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d,观察组血浆MMP-9水平及水肿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观察组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浆MMP-9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减少血肿量及水肿量,对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017年17期 v.2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尼麦角林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毛彦明;李玉成;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尼麦角林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尼麦角林、尼麦角林联合奥拉西坦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2组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分,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MoCA评分提高的均数为(5.97±2.06)分,高于尼麦角林组的(3.53±1.44)分,MoCA评分的变化最显著,尼麦角林组和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P<0.01),联合组有效率最高,总有效率为93.3%。结论尼麦角林和奥拉西坦是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有效药物,两者联合用药较单一应用尼麦角林效果好,两者联合使用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2017年17期 v.2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高压氧联合三级康复训练对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

    魏向阳;

    目的分析高压氧联合三级康复训练对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06—2016-06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2例,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对2组均采取高压氧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三级康复训练,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GCS、FMA、ADL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以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2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指标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以实验组的提高程度更为显著(P<0.05);2组治疗后SAS与SD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实验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高压氧联合三级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2017年17期 v.2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奥拉西坦对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赵丽萍;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3-2016-03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对照组40例给予奥拉西坦单药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比较2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MMSE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MSE各项评分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和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奥拉西坦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效果显著,认知功能障碍可得到有效改善,促进患者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2017年17期 v.20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替米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并发脑梗死的疗效

    张海勤;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4-12—2016-12收治的79例冠心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以利尿、吸氧、控制饮食等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替米沙坦+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评分(ESS)及血清Hcy、Cys-C水平,并统计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71.79%(2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Cys-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对照组为7.69%(3/3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冠心病并发脑梗死,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17年17期 v.20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三维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对脑转移瘤的作用

    张向前;陈娇红;张冬;

    目的探讨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全脑放疗对脑转移瘤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肿瘤医院2012-02—2016-01收治的54例脑转移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27例。单一组实施单纯全脑放疗,于此基础上,联合组实施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统计2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及神经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2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联合组81.49%(22/27)显著高于单一组55.56%(1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神经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相比,治疗后联合组神经认知功能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相比,治疗后联合组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52%(5/27)与单一组11.10%(3/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转移瘤患者予以全脑放疗联合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控制效果更为显著,且可改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2017年17期 v.20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阿托伐他汀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王建伟;尤书德;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CVR)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8—2016-08许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各47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比较2组CVR、神经功能、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压水平。结果观察组CVR与血清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舒张血管,减少斑块破裂,提高脑血管储备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具有应用价值。

    2017年17期 v.2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骨折致桡神经损伤两种内固定术对照研究

    朱贤友;洪念国;

    目的对比锁定加压钢板(LCP)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05—2016-10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干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LCP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各项手术指标、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桡神经损伤恢复程度。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线消失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桡神经损伤恢复程度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CP内固定术相比,对肱骨干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患者实施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优,能优化各项手术指标,改善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提高桡神经损伤恢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7期 v.20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右美托咪啶应用观察

    刘兆惠;王聚民;毋江;张帅;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合并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合并Ⅰ~Ⅱ级高血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以及等量生理盐水。手术期间,研究组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对照组实施等量生理盐水持续泵注,采取靶控输注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麻醉维持,并以罗库溴铵作为肌肉松弛药,采用乌拉地尔辅助控制血压。于输注右美托咪啶或生理盐水前、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min、手术切皮时以及拔出气管导管前和拔出气管导管后1min,对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进行统计,并记录乌拉地尔以及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总用量,观察患者麻醉后的恢复情况。结果气管插管后1min时,对照组心率、平均动脉压与气管插管前对比显著提升(P<0.05);拔出气管导管后,两项指标与拔出气管导管前相比显著提升(P<0.05)。研究组麻醉诱导前患者的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输注右美托咪啶或生理盐水前(P<0.05),丙泊酚及瑞芬太尼、乌拉地尔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拔出气管导管时呛咳及拔管后躁动、术后寒战的发生情况明显较低(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合并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减压术期间应用右美托咪啶,围麻醉期能够对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良好的维持,显著减少麻醉用药量。

    2017年17期 v.20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右美托咪啶在重型颅脑外伤手术中的脑保护作用

    职勇;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躁动镇静的临床效果及手术麻醉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4-12-2016-12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住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0例为试验组,均采取手术治疗,在常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啶1.0μg/kg静脉注射,之后以0.5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同期50例患者为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咪唑安定0.1mg/kg,静注,之后以30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术后24h内患者镇静状态,并分别于术前、术后24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S-100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检测脑氧摄取率(CERO_2)、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_2)以及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结果试验组术后12h、24hRamsay评分分别为(3.2±0.6)分、(2.5±0.6)分,对照组分别为(3.9±0.7)分、(3.1±0.6)分,试验组不同时间点镇静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患者S-100蛋白、NSE、CERO_2、Da-jvO_2及SjvO_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2组S-100蛋白、NSE、CERO_2及SjvO_2水平升高(P<0.05),但试验组S-100蛋白、NSE、CERO_2、Da-jvO_2低于对照组(P<0.05),SjvO_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镇静效果,并改善脑氧代谢,均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2017年17期 v.20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经颅多普勒在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中的价值

    李艳辉;刘小庆;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TCD)在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1-2016-01中国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96例为观察组,取同时期脑梗死患者84例为脑梗死组,另取同期进行正常体检的健康者51例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行TCD检查,对测量的血液流速,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3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及收缩峰/舒张末流速(Vs/Vd,S/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流异常率为7.84%,血管狭窄率为5.88%;脑梗死组分别为79.76%、53.57%,观察组分别为64.58%、15.63%;观察组与脑梗死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及收缩峰/舒张末流速(Vs/Vd,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脑梗死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及收缩峰/舒张末流速(Vs/Vd,S/D)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检查可有效了解脑血管功能状态,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2017年17期 v.20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改良关节松动法联合针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张炜;

    目的探讨改良关节松动法联合针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9—2016-12河南省老干部康复医院收治的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传统推拿+针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改良关节松动法,2组均治疗15d。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06%(33/34)高于对照组67.65%(2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SNCV、MN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躯体疼痛、精神状态、情感职能、健康状况、生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关节松动法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且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2017年17期 v.20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曲安奈德配合金纳多治疗单侧急性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

    孙宝珠;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曲安奈德配合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片治疗单侧急性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ALHL)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5—2016-09开封市祥符区中医院收治的78例单侧ALHL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曲安奈德+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片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0d。疗程结束后对比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功能指标(IgM、IgG、CD3~+、CD4~+)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IgM、IgG、CD3~+、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gM、IgG、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3/39),与对照组10.26%(4/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后注射曲安奈德配合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片治疗单侧ALHL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听力水平,且对改善其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2017年17期 v.20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陈守华;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2015-10—2016-12在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行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38例患者中发生喉返神经损伤15例,占6.30%。单因素分析显示,非精细化被膜解剖、术中未显露喉返神经、广泛性手术、多次手术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非精细化被膜解剖、术中不显露喉返神经、广泛性手术及多次手术是甲状腺癌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癌手术中,缩小手术范围及精细化被膜解剖可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且多次操作时应避免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2017年17期 v.20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氟伏沙明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或喹硫平治疗难治性强迫症

    张清清;

    目的研究氟伏沙明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喹硫平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9—2016-09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周期≥12周的78例难治性强迫症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2组,喹硫平联合氟伏沙明治疗的39例患者为对照组,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氟伏沙明治疗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2组临床效果、TESS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耶鲁-布朗强迫量表总分(8.45±7.20)分和汉密尔顿抑郁(29.20±1.10)分、汉密尔顿焦虑(28.50±1.40)分均较对照组低(P<0.01);2组8、12周后TESS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84.55±14.33)分,高于对照组的(65.35±13.02)分(P<0.01)。结论难治性强迫症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氟伏沙明治疗,能够缓解强迫症状,改善不良强迫带来的不良情绪,且不良反应少,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2017年17期 v.20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胸腰椎爆裂骨折致脊髓神经损伤不同术式对照研究

    潘林;

    目的对比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8—2016-10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间接复位内固定,观察组实施椎板切除内固定。对比2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前、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手术时间(160.39±32.45)min、出血量(681.64±75.39)mL,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26.05±30.18)min、(320.15±53.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间接复位内固定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疗效相近,间接复位内固定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方面优势更明显。

    2017年17期 v.20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

    闫社军;周明锴;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小儿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丙戊酸钠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联合托吡酯治疗;实验组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5%高于对照组78.3%,治疗前,2组患者血钙和血磷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实验组血钙水平(2.39±0.36)mmol/L、血磷水平(1.45±0.36)mmol/L均低于对照组(2.07±0.18)mmol/L、(1.21±0.15)mmol/L(均P<0.05)。结论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联合用药治疗小儿癫痫疗效显著,且对钙、磷代谢影响较小,安全性高,临床值得应用。

    2017年17期 v.20 77-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司见庭;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嵩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07—2016?10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36)采取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对照组(n=36)应用常规综合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90.1±1.4)分,高于对照组的(76.3±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

    2017年17期 v.2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化瘀疏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疗效观察

    朱涛;

    目的分析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采用化瘀疏通方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3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组各181例,常规组为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化瘀疏通方治疗,比较2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流灌注量、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CBF、CBV水平增高,MTT、TTP降低,改善效果显著,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提升,与常规组比较分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气虚血淤型脑梗死病患予以化瘀疏通方治疗,能改善患者脑血流灌注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7期 v.20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王倩;张亮;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32例经高分辨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我院体检的行MRI扫描的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等扫描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分型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93.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例(6.25%);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例(24.0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9例(76.00%);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共发现60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Ⅰ~Ⅱ型7块(11.67%),Ⅲ型8块(13.33%),Ⅳ~Ⅴ型19块(31.67%),Ⅵ型21块(35.00%),Ⅶ型2块(3.33%),Ⅷ型3块(5.00%);对照组共发现14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稳定性斑块为主,Ⅰ~Ⅱ型13块(92.86%),Ⅳ型1块(7.14%)。2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3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内部成分,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MRI可对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作出预测,为临床防治脑梗死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2017年17期 v.20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 腔隙性梗死的影像学评估对照研究

    刘国红;

    目的对照研究CT与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13-02—2015-07收治的腔隙性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行CT与磁共振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病理检查检出病灶385例,磁共振检查共检出病灶360个(93.5%),CT检测出153个(39.7%),病灶位置包括丘脑、小脑、颞叶、基底节、额叶、枕叶、顶叶、脑干,磁共振检查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病灶大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4,P<0.05);两种检查方法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检查费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主要呈小片斑块状,T1、T2长信号,DWI加深,T2FLAIR高信号,CT检查影像主要呈低密度小片状、斑点状显影。结论 CT与磁共振均可用于腔隙性梗死诊断,但磁共振早期诊断价值以及病灶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查,能够明确反映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数量,便于后期及时有效治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2017年17期 v.2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特点探讨

    史芳涛;杨书强;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08—2016-08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心外科行CHD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的22例患者为研究组,未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的21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CHD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不同,病死率4.55%,CO_2分压、红细胞比积、体外循环温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患者术后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CO_2分压、红细胞比积与CHD患者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呈正相关(P<0.05),体外循环温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其呈负相关(P<0.05)。结论 CHD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且较为严重,临床应针对CO_2分压、红细胞比积、体外循环温度、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017年17期 v.20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乳腺癌化疗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行为干预

    柴丽君;祁川川;何真;陈建中;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5-12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应用蒙特利尔评估量表(MoCA)分别测试2组化疗前后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2组年龄、文化程度、病理分期及化疗前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化疗后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记忆能力、注意力、执行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提高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认知功能。

    2017年17期 v.20 94-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论著 护理园地

  • 院外延伸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效果

    谷秋云;

    目的研究对于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外延伸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03—2015-03收治的69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内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选取2015-05—2016-07收治的69例脑卒中患者为干预组,实施院外延伸康复护理模式,比较2组经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心理抑郁、生活质量等评分结果。结果出院时2组NIHS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1a后对照组NIHSS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组(P<0.05)。出院后6个月、1a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5)。对照组日常生活质量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5)。护理干预后,干预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外家庭延伸康复护理指导模式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减轻神经损伤状态,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状态,值得临床应用。

    2017年17期 v.20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认知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杜立峰;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4-02—2015-03收治的8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认知干预,观察对比2组患者干预后的抑郁、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抑郁、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认知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认知干预通过影响大脑神经的整合及重组,促进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发展,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障碍及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确切。

    2017年17期 v.20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分析

    张志慧;

    目的分析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95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7例给予低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48例给予高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不同刺激频率,兴奋或抑制大脑皮质以产生作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抑郁症状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其中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抑郁症状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7期 v.20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开颅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

    程艳;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临床干预措施,以降低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5-01—2016-11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行开颅手术的患者234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193例,分析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2组潜在危险因素对比发现,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与>60岁老年人、手术时间≥4h、放置引流管、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次手术、术中发生脑脊液漏及实施脑室体外引流术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术中脑脊液漏、脑室体外引流术是开颅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60岁、手术时间≥4h、放置引流管、手术次数≥2次、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发生脑脊液漏及实施脑室体外引流术。通过术前加强营养、增加患者身体抵抗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术后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等降低开颅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一旦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可进行控制颅内感染、心理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及五官护理等降低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死率。

    2017年17期 v.20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综述

  • 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血压管理

    杜明瑶;王运良;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不适合溶栓的病人给予积极的降低血压(BP)治疗未显示出明显益处。对适合阿替普酶血管内溶栓的病人,溶栓开始前BP>185/110 mmHg(1 mmHg=0.133kPa)或溶栓后24h内BP>180/105 mmHg临床预后不良。BP的变化可能与神经功能结果不良有关,并有增加脑梗死出血转化的风险。颅内出血(ICH)病人积极降压不引起明显的脑低灌注和血肿周围缺血,尽管颅内出血病人积极降

    2017年17期 v.20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王珊;张兵;

    <正>在全世界,脑缺血、中风属于第2、3位最常导致死亡的疾病,且是导致永久性残疾最常见的疾病[1-2]。近年来低温治疗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减轻脑中风、外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初次和再次损伤的方法,且在心脏骤停复苏后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3],但由于其存在的不良反应,如易诱发低血压、低血容量、心率过缓、电解质紊乱及高血糖等,常会影响患者预后,导致低温技术在脑保护作用中的应用受到限制[4]。

    2017年17期 v.20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非典型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

    应浩杰;王运良;

    <正>根据英国脑库的诊断标准,帕金森病的定义为有运动迟缓表现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之一: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不稳。一旦病人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医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病人是否有帕金森病(PD)的常见原因或是非典型性帕金森病(AP)。虽然"非典型"的名称意味着PD的非典型表现,但多种疾病都可引起帕金森病。本文主要对3种特定的散发性非典型性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质基底

    2017年17期 v.20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