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斌;张杰文;张淑玲;张道培;付胜奇;张红菊;
目的探讨正常人汉字任务下脑激活区的改变。方法对40例正常人进行汉字工作记忆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汉字工作记忆任务下,编码、保持及提取期均有额叶、楔前叶、楔叶、边缘叶及扣带回的正向激活,且有侧脑室及脑脊液在编码及保持期的正向激活和在提取期的负向激活。除共同激活脑区外,编码期所有激活脑区均为正向激活,保持期正向激活脑区有中央前回、杏仁核、上后扣带皮层(BA 31),负向激活脑区有颞中回、顶叶、角回,提取期正向激活脑区有尾状核。结论汉字任务下,脑激活区的改变除皮层及皮层下结构,还有侧脑室及脑脊液的激活。
2017年19期 v.20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 刘琪;刘建仁;
目的从代谢组学层面寻找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痰瘀腑实证的本质以及通腑泻热活血合剂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氢谱磁共振(1 H-NMR)CPMG脉冲序列检测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第1、3、7、12天血浆样本,每例患者采集5个血浆样本,本实验共收集60个血样本,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2天各为1组,分为5组,所有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服用通腑泻热合剂。对不同组之间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比观察5组血浆中的磁共振波谱差异情况,分析相应的代谢产物积分值变化情况。最终选择对本次实验贡献值最大的代谢物,将此代谢物和自身前后进行比对,随后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对比不同组别之间的血浆代谢物变化差异。结果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2天中5组血浆代谢谱在对比中出现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模式识别和主成份进行分析中,结果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第3天痰瘀腑实证形成,服用通腑泻热合剂前后具有可区分性、可比较性;术前组和术后第1天组患者血浆中差异较大的特异性代谢物6个:丙氨酸、异亮氨酸、α-酮戊二酸、糖蛋白、前列腺素、极低密度脂蛋白。术后第1天组和术后第3天组中患者血浆中差异较大的特异性代谢物6个:γ-氨基丁酸、α-酮戊二酸、甜菜碱、丝氨酸、前列腺素E1、脂蛋白;术后第3天组和术后第12天组中患者血浆中差异较大的特异性代谢物6个:N-乙酰糖蛋白、α-葡糖糖、胆碱、肌醇、亮氨酸、谷氨酰胺。术后第7天组和术后第12天组中患者血浆中差异较大的特异性代谢物2个:N-乙酰糖蛋白、乳酸。结论当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痰瘀腑实证形成,服用通腑泻热活血合剂可以改善脑出血后患者体内脂肪含量,更可以改善血糖代谢,稳定细胞膜等,促进已损伤细胞修复。
2017年19期 v.2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 尹所;张道培;禹萌;任雅芳;张淑玲;张洪涛;付胜奇;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全(basilar artery hypoplasia,BAH)对脑干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2011-01-2014-12对952例头晕或眩晕患者进行头颅CT、MRI和MRA检查筛查出符合研究条件BAH患者67例,符合标准的非BAH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记录血管危险因素,完成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PWI)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BR)、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BAH组TCD基底动脉异常42例(62.7%),非BAH组异常14例(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要为低血流速度和低搏动指数。BAH组脑桥出现低灌注26例(38.8%),非BAH组脑桥出现低灌注10例(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最多见。BAH组合并后循环梗死19例(28.4%),非BAH组后循环梗死6例(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BAH组BAEP异常48例(71.6%),非BAH组BAEP异常15例(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Ⅲ~Ⅴ/Ⅰ~Ⅲ>1最常见。BAH组BR异常51例(76.1%);非BAH组BR异常19例(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R2波异常率最高(69.5%)。结论 BAH患者易出现脑桥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局部低灌注可能是BAH促发缺血性眩晕的原因之一。
2017年19期 v.20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于明;韩薇;夏海平;徐平;庄志;
目的分型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9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给予尤瑞克林治疗(除常规治疗外,静滴尤瑞克林0.15PNA单位/d)14d,结合TOAST分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中心区及半暗带区脑灌注成像相对比值,对比各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同时进行颈动脉、椎动脉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头颅和颈部MRI/MRA等检查;并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常规等检测。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中心区及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与小动脉闭塞性(SAO)、心源性(CE)、其他原因(SOE)及不明原因(SUE)组相比,微循环灌注改善程度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对LAA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SAO、CE、SOE、SUE患者。
2017年19期 v.20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 甘雨;乔敏;张宏;范英兰;赵晶凤;刘小虎;包玉龙;武晓琳;
目的探讨中药安眠小复方对小鼠脑神经肽P物质(SP)及睡眠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揭示其促眠作用机制。方法60只KM小鼠随机分为6组,安眠小复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安眠小复方4.16g/kg,2.08g/kg,1.04g/kg,百乐眠组灌胃给予百乐眠胶囊0.28g/kg,地西泮组灌胃给予地西泮片1.30mg/kg,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30min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检测小鼠脑内神经肽SP、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安眠小复方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小鼠脑组织中SP含量(P<0.05或P<0.01)和IL-1β含量(P<0.01);安眠小复方高、中、低剂量组亦能降低小鼠脑组织中TNF-α含量,其中高、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安眠小复方可能通过降低脑内SP含量、破坏觉醒中枢同时调节睡眠相关细胞因子而发挥促眠作用。
2017年19期 v.20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娄金峰;牛光明;王传伟;陶胜忠;
目的探讨在双源CT辅助下测量听眦线及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对AC-PC平面的定位情况,达到更加准确的在成人体表勾绘出AC-PC平面。方法通过测量我院326例接受立体定向手术的成人头颅的256层高分辨率双源CT扫描仪数据,输入手术计划系统,以获得听眦线及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与AC-PC线在矢状平面投射夹角、前后联合间径长度、外耳道中点至平面垂直距离等常用参考值,以便获得扫描时精准的AC-PC平面。结果采用平行于听眦线进行的CT 2 mm层厚的扫描中,AC-PC点全都存在同一层面中;在以平行于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进行的CT 4mm层厚的扫描中,AC-PC点全都存在同一层面中。听眦线与AC-PC的夹角为(1.6±0.7)°,相距(48.4±4.2)mm;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与AC-PC的夹角(2.3±0.3)°,相距(15.8±2.8)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眦线及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在现有的CT扫描基线中与AC-PC连线平行度均较高,临床上实用性均较强;二者相比较,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可作为更理想的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CT扫描基线。
2017年19期 v.20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任伯;毛文静;刘斌;赵彬;张晋霞;李世英;王一超;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及其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部CTA影像结果,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采用NIHSS评分及ADL评分法评价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4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侧支循环的形成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 (1)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进展性脑梗死97例(27.6%),非进展性脑梗死255例(72.4%)。进展性脑梗死97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56例(57.7%),有侧支循环形成41例(42.3%);非进展性脑梗死255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者99例(38.8%),有侧支循环形成者156例(61.2%)。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较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几率低(χ2=10.195,P=0.002)。(2)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7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患者治疗14d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形成组(t=2.567,P=0.012;Z=-2.152,P=0.031);在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55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者治疗14d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t=2.371,P=0.019;Z=-2.437,P=0.01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状况差,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差。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进展,且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差。
2017年19期 v.20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常莉莎;李丹;刘会英;张江;王大力;彭延波;
目的探讨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RIPostC)在脑梗死TOAST分型和OCSP分型中对不同亚型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标准选取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干预,分别于住院时和治疗7d后进行NIHSS评分,计算好转率。同时对所有入组患者按标准进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比较每个分型中不同亚型的NIHSS评分好转率。结果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原因的卒中型和不明原因型亚型之间的NIHSS评分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中,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和部分性前循环梗死亚型的NIHSS评分好转率优于腔隙性梗死和后循环梗死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在脑梗死TOAST分型和OCSP分型中,对不同亚型脑梗死短期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提示RIPostC应在适宜的、有选择的脑梗死亚型中应用。
2017年19期 v.20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王聪;张杰文;
目的研究维生素B_(12)和叶酸水平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是否对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存在潜在影响。方法运用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标准严格筛选AD患者95例。从体检中心选取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无脑血管病、无认知障碍的健康对照组76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171例年龄≥50岁的老年痴呆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和叶酸水平。采用肝素抗凝的血浆进行循环酶法Hcy测定。探讨血清低水平维生素B_(12)和叶酸以及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是否是老年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认知功能的评价采用目前通用的神经心理测试: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痴呆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171例中153例叶酸正常,其中对照组79例(51.63%),实验组74例(43.27%);124例维生素B_(12)正常,其中对照组60例(48.39%),实验组64例(51.61%);101例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其中对照组51例(50.50%),实验组50例(49.50%)。作各协变量调整后,AD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及叶酸水平以及同型半胱氨酸与CMMES评分无相关性(P>0.05)。但低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以及低叶酸水平与AD患病风险相关。结论血清维生素B_(12)和叶酸水平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AD患者认知功能之间无明显关联。低水平维生素B_(12)以及低水平叶酸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增加AD患病风险,低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过某种机制降低AD患病风险。
2017年19期 v.20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张江;常莉莎;彭延波;刘会英;王大力;王静悦;张丽;李敏;刘建;熊鑫;李丹;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与1个月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02—2016-03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CISS分型,比较各亚型患者入院时、14d和1个月时的NIHSS评分好转率和mRS评分好转率,分析CISS分型中各亚型与1个月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ISS分型与1个月时的mRS评分及NIHSS评分好转率显著相关(Wald值=50.765,P<0.001),预测矫正百分比为68.0%。NIHSS评分好转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AD>OE>UE>LAA>CS,mRS评分改善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AD>OE>LAA>UE>CS。结论 CISS分型能够预测急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
2017年19期 v.20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张清华;徐菁菁;曹忠耀;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VCI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组采用rTMS联合认知训练。于治疗前、第1疗程后及第2疗程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洛文斯顿认知评价箱(LOTCA)评估,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第1疗程及第2疗程结束后,2组LOTCA及MoCA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LOTCA及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MS联合认知训练能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2017年19期 v.20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黄明;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早期强化降压治疗的效果,并观察其颅内血肿、周围血肿变化情况。方法纳入成都航天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3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55例)、治疗组(5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强化降压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颅内血肿/水肿扩大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83%,高于常规组的76.36%,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肿/水肿扩大率5.17%,较常规组的18.18%更低,且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能降低血肿/水肿扩大风险,间接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19期 v.20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何敏;陈后勤;邵凌云;张强;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2016-06-01连续收治的116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脑白质疏松症Fazekasz量表评分将LA患者分为中度组(n=70)和重度组(n=46),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脑白质疏松症合并高血压史85例(73.2%),糖尿病15例(12.9%),脂代谢异常76例(65.5%),大动脉粥样硬化63例(54.3%),平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1.98mg/L。与中度组相比,重度组年龄较大,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水平更低(P<0.05);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高(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因素均与LA的发生有关;其中高龄和高同型半胱氨酸与LA的发生有关,而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B为LA的保护因素,其降低与更高的Fazekasz量表评分有关。
2017年19期 v.20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杨建;
目的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方法与效果。方法将2010-07-2015-07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第四脑室肿瘤患者,均择期行显微手术治疗,对效果、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本组14例患者行肿瘤全切术,3例患者行次全切术。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1.7%。其中幕上远隔硬膜外血肿1例,皮下积液1例。对症处理后均短期内转归,未对患者预后治疗产生不良影响。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效果确切,术者需了解第四脑室及脑干的重要神经结构,注重对脑干功能的保护,脑水肿患者预先行侧脑室外引流,以巩固显微术下肿瘤病灶的切除效果。
2017年19期 v.2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饶克成;高飞;蔡春雨;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血清S100B及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亚低温治疗。术前及术后第1、3、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100B及MMP-9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2组血清S100B及MMP-9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1、3天血清S100B及MMP-9含量逐渐升高,第3天时达最高峰,而后逐渐降低,至第7天时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清S100B及MMP-9含量达最高峰,后逐渐降低,且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术后脑出血患者的血清S100B及MMP-9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血清S100B及MMP-9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2017年19期 v.20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张艳霞;刘玉清;张娟;李琳;马朝阳;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选自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5-06—2017-01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者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2组疗程均为14d。比较2组治疗疗效,以及治疗前后ADL评分、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71.47%,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19.299、19.523,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值、全血低切还原黏度低于对照组(t=11.804、11.161、9.343,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和IL-6低于对照组(t=20.421、31.097,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明显,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7年19期 v.20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司可意;李志平;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尼莫地平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101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减轻脑水肿、强化他汀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与尼莫地片联合用药。2组疗程均为15d。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SpO_2)、血红蛋白(Hb)、总血红蛋白(THb)、还原血红蛋白(HHb)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SpO_2、THb、HHb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73.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86,P<0.05)。治疗期间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17年19期 v.20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杨彦;韩玉会;
目的观察在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在溶栓时间窗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阿替普酶针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单用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14d行CTP检查,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的变化情况,对比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及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梗死中心脑血容量(CBV)和脑血流量(CBF)较治疗前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缩短,改善程度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梗死灶周围CBV、CBF较前均增加(P<0.05),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梗死中心、梗死周围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相对脑血流量(rCBF)均较前明显增加(P<0.05),其中梗死灶周围rCBV的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p和Vm明显增高,血清NSE水平降低显著,NIHSS评分也降低明显(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中心及周围区域的组织灌注,且改善梗死周围区域组织灌注更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脑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017年19期 v.20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王红伟;
目的分析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6-11在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患儿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0)与对照组(n=90)。2组均给予托吡酯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2.22%,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SE、Hcy、IGF-1水平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L-2、IL-6、TNF?α水平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且有利于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2017年19期 v.20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王运;李海明;李春苗;甘文云;翟展艺;李宁宁;刘辉;年立全;
目的评价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情况。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均采取降压、吸氧、预防感染及降低颅内压、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B组根据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情况采取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病情程度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对2组治疗前和随访6个月后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水平、APACHⅡ评分及随访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预后指标(NDS、BI、FCA)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B组治疗后及随访6个月后的上述指标监测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较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减轻其低氧血症,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
2017年19期 v.2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段国庆;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3-11—2016-03收治的7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经颞叶皮层入路实施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血肿清除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术后24h观察组血肿清除率>90%为34例(85.00%),高于对照组的20例(5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3.08%(9/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预后,提高血肿清除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17年19期 v.20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孙会秀;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的变化。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随机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降脂治疗。观察组于住院1、7、14d清晨、对照组于体检日清晨空腹测定血清ApoA1和ApoB。结果观察组血清ApoA1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poB/ApoA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d与治疗7d血清ApoA1、ApoB、NIHSS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d血清ApoA1明显高于治疗1d和7d(P<0.05);治疗14d血清ApoB、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1d和7d(P<0.05)。患者血清ApoA1与NIHSS评分有明显负相关关系(r=-0.836,P<0.05);患者血清ApoB与NIHSS评分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914,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oA1、ApoB与患者的病情明显相关,临床应密切关注。
2017年19期 v.20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权安京;孙菊意;张占军;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颅脑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唤醒试验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10—2016-11焦作市人民医院行颅脑手术98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9例。观察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输注0.8μg/kg右美托咪啶,后以0.4μg/(kg·h)速度维持,唤醒试验前30min将右美托咪啶输注速度调整至0.1μg/(kg·h),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记录2组术中不同时段[T1(唤醒前30min)、T2(唤醒即刻)、T3(唤醒后5min)、T4(试验结束后加深麻醉10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排血指数(CI)]水平及唤醒前瑞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用量与唤醒时间,并统计2组唤醒期间高血压、心动过速、躁动、呛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各个时段CVP及T1、T4时段MAP、C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个时段HR及T2、T3时段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T3时段C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唤醒试验前顺阿曲库铵用量及唤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唤醒前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唤醒试验中高血压、心动过速、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呛咳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颅脑手术中,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进而可有效降低唤醒试验中应激反应发生率。
2017年19期 v.20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刘金岭;
目的观察CT无阳性表现的轻度脑损伤患者SW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轻度脑损伤患者的脑CT和脑MRI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或无异常脑MRI表现将无阳性CT表现患者分为2组,对影像资料进行评价。结果无阳性CT表现的轻度脑损伤患者18例(10.0%)有颅脑损伤表现,最多见的症状为头痛(51.7%)。MRI显示颅脑损伤部位包括颞极区(n=8)、额极(n=5)、大脑镰(n=2)、基底节(n=1)、小脑幕(n=1)和外侧裂(n=1)。颅脑损伤多见于意识丧失、症状时间>2周或线性颅骨骨折患者(P=0.000 13)。结论轻度脑损伤无阳性CT表现患者少数可有颅脑损伤,提示即使经CT扫描无异常表现的轻度脑损伤患者亦需进一步检查,包括MRI扫描。
2017年19期 v.20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尹士林;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6—2016-06行全麻手术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氟烷组(A组)、异氟烷+右美托咪啶组(B组)、七氟烷组(C组)、七氟烷+右美托咪啶组(D组),每组20例。麻醉前B组与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A组与C组则以等量9g/L盐水替代右美托咪啶以相同方法静脉泵注。麻醉维持时A组与B组吸入异氟烷,C组与D组吸入七氟烷。观察术后认知功能,测定MMSE评分;并记录各组术前(T0)、插管后(T1)、手术关腹前(T2)、术后(T3)的HR、SBP、DBP、MAP、PetCO_2、SpO_2的变化。结果各组术后MMSE评分比较,4组术后1d、3d各组MMSE评分均较同组术前1d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d、3dB组较A组评分高,C组较D组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指标比较,4组在插管后HR降低,与术前比较,B、D组HR值在插管后、关腹前、术后均明显下降(P均<0.05);A、C组分别与B、D组比较,HR值在插管后、关腹前、术后均明显升高(P均<0.05)。4组在插管后SBP、DBP均明显降低,直到手术后慢慢上升,术后A、C组明显升高,高于B、D组(P均<0.05)。结论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可减少麻醉性镇痛镇静药的用量,降低POCD的发生率,且有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可改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术后的早期认知功能。
2017年19期 v.20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李远;
目的研究超声对不同胎龄患儿颅脑损伤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4-12—2016-12接收的新生儿中选择100例接受超声检查的患儿,分析新生儿颅脑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新生儿中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检出率78.0%,其中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白质损伤、丘脑基底核损伤所占比例分别为48.71%、25.64%、21.79%、3.84%。早产组患儿发生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白质损伤以及丘脑基底核损伤的概率分别为73.68%、80.0%、76.47%、66.67%,显著高于足月组的26.32%、20.0%、23.53%、33.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胎龄低于34周患儿发生颅内出血、脑白质损伤、脑水肿的概率分别为39.47%、52.94%、50.0%;胎龄34~36周则分别为34.21%、23.53%、30.0%;而足月组分别为26.32%、23.53%、20.0%,不同胎龄组发生颅内出血、脑白质损伤、脑水肿的概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部位和程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新生儿颅脑疾病采取超声诊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2017年19期 v.20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王结实;
目的探讨门-体分流术后并发肝性脑病(H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12—2016-12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门-体分流治疗的1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依据其术后6个月内是否并发HE分为观察组(并发HE,n=31)与对照组(未并发HE,n=111),比较2组性别、肝硬化病因、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血钠、血红蛋白(Hb)、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术后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性别、肝硬化病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钠、Hb、血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年龄为其术后发生H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钠、Hb与血清Fib水平为其术后发生HE的重要保护因素(P<0.05)。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年龄为门-体分流术后患者发生H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钠、Hb与血清Fib水平为保护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对HE高危患者施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HE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
2017年19期 v.20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杨东晓;
目的分析高危妊娠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将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高危妊娠孕妇为观察组,取同期非高危妊娠孕妇为对照组,比较2组孕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的阴道助产率和自然顺产率为1.61%、40.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65.00%;而剖宫产率和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为51.62%和12.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67%和0(P<0.05)。2组新生儿存活率为98.39%和9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妊娠情况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率较高,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2017年19期 v.20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田梁佳;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11—2015-01平顶山一矿职工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均未行溶栓治疗,按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如既往疾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检与治疗方式等,实验室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对可能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年龄≥60岁(61.36%)、吸烟史43.18%、心房颤动70.45%、脑白质病变63.64%、抗凝治疗56.82%、大面积脑梗死72.73%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室检查指标显示观察组FIB(3.93±0.54)g/L、LDL-C(2.03±0.64)mmol/L、TC(3.84±0.25)mmol/L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脉压(58.74±3.57)mmHg、NIHSS评分(15.84±1.82)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脉压、TC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脉压、TC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2017年19期 v.20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